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一村一风俗

一村一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8-14 13:41:37

1、农村也有很多特殊的风土习俗,都有哪一些呢?

农村有很多风俗,不过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有些不一样,现在给大家讲几个我们家乡的风俗。

一,不能用手指月亮,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不能用手指月亮,指了耳朵会被割下来的,小时候的我们,第二天早上醒来,会摸一摸耳朵还在不在。

二,掉在地上的钱不能随便捡,小时候大人会说地上的钱不能捡,不知道是谁拿钱消灾,故意丢的,捡到了会有不好的霉运,在捡之前先用脚踩几下,要尽快花出去。

农村

三,正月初四之前不能倒垃圾,倒水在外面,扫地也要从大门囗往里扫,说这样做财不会跑掉。

四,吃饭不能把筷子竖在碗里,特别是小孩子,吃饭途中会去洗手,干什么事去了,会把筷子竖在碗饭上面,这样大人非常忌讳的,千万要记住。

五,小孩子换牙齿有讲究,小时候换牙齿,大人会问是上排还是下排,要是上排要扔到房子上面,下排要扔到床底下。

六,家里有老人过世儿子在一个月内不能刮胡子和理发,还有就是在布鞋上面缝上一块白布!谁的白布先穿掉了谁会好。

农村

七,就是谁家盖新房会系上红绳还会放一根木头,木头也系上红绳和红纸横在自己家门口!这样弄好之后村里的妇女就不能进去了不让妇女进,而且在房子上梁的当天房东会在房子的四个角落放些好吃的食物,到了夜晚12点一过会所有人都可以去拿这些东西,我记得有一年我们邻居盖房子我凌晨3点去他家拿了好多东西!

八,也是关于女人的,在女人不管结婚没结婚的要是打孩子了都不能回家要过月才可以回去,还有就是要是离婚的女人不能在家过年,还有正月十五都不行!还有就算是结婚的如果会娘家了,回来的时候不能带走3的日子回家这样的话会婆婆不好!

农村

2、农村风俗习惯

破五节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又叫“灯节”在济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景象极为壮观。每到此时,各大公园、厂矿企业及大街小巷,均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入夜,宫灯、纱灯、鱼灯、花篮灯、跑马灯……光华四射,美不胜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灯会,更是独具特色。各式各样的花卉灯、鸟兽灯、走马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或灵巧别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一天,家家户户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舞狮子的。人们把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强烈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融入这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增加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俗叫“龙抬头”,意为龙兴治雨,风调雨顺。清朱蠡尊《日下旧闻考》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这一天,市民早起,炒“蝎子爪”(即豆子腌泡后)吃,以避免虫咬蝎蜇;老男少儿都理发,以视精神,免除灾病;农村盛行用炉灰“打囤”,预祝丰收。这些习俗已被人们延续至今。

清明习俗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并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在济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与“植树”。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远足或远游,现在则叫春游或郊游,它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济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每到清明节,春光灿烂,风和日丽,人们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游、泉边,游人如织。这种春游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扫墓
清明扫墓,在阳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携纸、香和供品上坟祭祖,为祖坟添土,追念祖先。据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秦代就开始了,汉代继承秦制未变。到了唐代,扫墓才固定在清明举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诗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就是描写郊野扫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们都在清明日拜扫祖墓,京都人士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节这天已成为人们缅怀英烈、掉念去世亲人的日子。

荡秋千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相传荡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种游戏。战国时期,刘桓公北征时,才将这种游戏带到汉族中来。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的园囿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

插柳和植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时节。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现为记年和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如宋人赵元镇的《寒食》诗中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之句;农村有“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农谚。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却盛行不衰,并推而广之,继而在清明时节演变成植树造林。民国4年(1915年),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各地都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青青的杨柳,不但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个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

我国宋朝时已有“裕佛会”。民间煎香药糖水,相互赠送,到佛寺烧香施舍的,叫做“浴佛”。或买鱼、龟、螺、蚌等水中动物放生。大庙宇内多辟有专用的放生池,供人们放养动物。传说四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济南庙宇众多,在过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习。这天,东岳庙、北极庙等寺庙的僧道,都设坛念经做法事,许多善男信女也都涌进庙里争舍钱财。有些人还口诵放生咒,将买来的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投放水中,终日不绝,借此表达他们的慈悲心怀与对宗教的虔诚。

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把五月也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作“养辰”,故“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矗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如将鲜嫩碧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一下,煮粥时盖在粥上,等煮好的粥凉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猪肉,炒好米,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产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叶,洗净,一张荷叶包起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米,摊放在碗里,再上蒸笼,蒸熟后即成“荷叶肉”。吃是连肉带荷叶一起吃,即有猪肉的美味,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成荷叶鸡、荷叶鱼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特有的风俗。以前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许多都是用荷叶包装,这样即不透油、透水,又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们欢迎。

另外,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种吃法。而济南的“香椿芽拌豆腐”远外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后用盐稍腌,揉过,约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时将腌过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将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与香椿芽末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上香油拌匀即可食用。再一种做法是“炸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净水分,加盐后揉搓均匀,再在调好的面糊中沾匀,放入热油中炸黄,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鱼,所以济南民间又叫“炸香椿鱼”。

济南蒲菜
济南人爱吃蒲菜的习俗由来以久,蒲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济南的美蔬,早已驰名国内。《济南快览》一局中记载说:“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莱类之珍品。”《山东通志、物产》称蒲菜为“蒲笋”,是济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锅塌蒲菜”(凉碟)等。至于济南人钟爱的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等,也是人们喜爱的常食。凡品尝过这些美味佳肴的,无不交口称赞。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和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以致庙内、湖畔,万头攒动,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晚上,妇女们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故称乞巧,七夕乞巧的习俗,在济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时就开始了,据《考工记》的注释中说:“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因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想从织女那里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织出更好的布来。传说,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与织女谈话。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张灯结彩,搭乞巧楼,儿童女子,皆着新衣。在城里“富贵人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以后,虽然这乞巧楼不一定搭了,但这一天活动仍很有趣。这天晚上,家家都“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其次,参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毕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针,五彩丝线,望月穿针。谁穿得快,谁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摆一盆水,水里浸着瓜果,乞巧的人手里拿着一面镜子,谁把月光从镜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谁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里,第二天早晨,观其结网之疏密或圆正,为得巧之多少。还有的于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绿豆)牙和手摘下来,投在水盆里,在太阳光下照影子,谁的巧芽影子象针、剪、花、鸟、虫等,谁的手将来就会巧。正象一首民间歌谣唱的那样:“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象花,又象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我国民间又一重要节日。据史书记载,中秋节始于唐代,以后产生了中秋节祭月、拜月、赏月的习俗,到元代末年,民间才广泛流传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济南亦不例外。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载;“中秋月十五日夜,设月饼瓜果于院中以祭月,并集家人于月下肴醵饮以赏月。”

过去,每天中秋的晚上,当明月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们便在庭院中设香案,摆供桌,供桌上陈以糖饼瓜果等。全家人团聚一起拜月、祭月。祭毕之后,由家中的长者主持,把祭品分给大家,并把象征“团圆”的月饼分切成块,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饼的风俗流传很广。传说元朝统治者统治了中国以后,为防止人民起来反抗,规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个家还要供养一个蒙古奴隶主的爪牙,这些爪牙,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人民切齿痛痕。元末,各地灾荒严重,灾民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实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节,泰州人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着“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月光亮亮,齐齐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元朝统治者的纸条,藏在月饼里,大家互相传送,互相联络。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饼,见到了那纸条,便齐心协力,一致行动,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很快就把元朝统治者推翻了。元朝灭亡了,但这吃月饼的习俗,缺一直流传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每逢这天,古人都要头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游玩。据说这样可以除灾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宁幸福。这种“九九”登高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在济南,每逢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开始,这一天又被定为千佛山庙会,所以就更为热闹。过去,九月九日这一天一早,济南各阶层人士,便身佩茱萸,赶来登山,时值深秋,天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因此,战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乐事。除赏菊外,济南人还有吃菊花的习俗,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别具风味,清香无比。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写道:“闲招三两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这首诗,正是古人重阳等千佛山的生动写照。

除登山外,过去济南人在重阳节这天,还要蒸枣糕吃。街上出售枣糕,多用糯米和枣或小豆和枣做成,蒸熟后在街上现切现卖。居民家中做的枣糕,用一层面一层枣叠垒成塔形,盖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顶,蒸而食之,名为菊花枣糕。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要吃枣糕呢?因为“糕”、“高”同音,吃枣糕即有登高之意。至于为什么这一天要登高,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九月九日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过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无事。从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遂相沿成习。

近年来,千佛山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尽管人们登高已不再是为了避灾除害,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的习俗也不多见,但来登山的人们照旧络绎不绝。人们在浏览或挑选着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时;总要等上山顶,纵目远眺,观赏着大好河山和如诗如画的济南新貌,不禁会浮想联翩,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曲水流觞
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在这天修 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或“流觞曲水”。晋代宗 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

远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及在现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现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至今曲水亭街。当时这里清流映带,杨柳依依,岸平草软,是曲水流觞的理想场所。

现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旧,但溪流已无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风桥一带,溪流回环曲折、曲水流觞之迹,还是依稀可寻的。尤其这一带还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泉城风格,来此一游,尽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觞”但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除夕守岁
除夕,民间俗称“三十晚上”,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守岁,传说是为驱除这时还缠在家里的“百鬼”,好让人们过一个平安年。过去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除夕辞岁,燃爆竹,家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表习俗》)其中有些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除夕更换桃符的习俗起源较早,战国时的一部史书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说。于是,自春秋以来,每逢过年,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搁在门两旁代替神荼、郁垒,以示防鬼。到了战国,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或画两个神像(或写上神名)来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垒画像也就成了“门神”。唐以后,又有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和钟旭形象的“门神”。挂在门上,消灭纳福,镇妖避祸。

宋代以后,开始兴起对联,到明代,桃符才该称春联。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并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此为乐。他还乘兴亲笔题联,赐给大官陶农:“国朝谋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给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在广大城乡普遍盛行起来。于是,除夕“换桃符、易门神、贴春联”,在全国各地蔚成风俗,并一直沿袭下来。如今,多数人不再相信“门神”之类的封建迷信了,人们把贴春联,挂年画,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以此装点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据说出席是天上众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谷草等,点燃斗香,陈设供品,以迎接诸神和亡祖的魂灵光临。除夕燃放爆竹,由来也很久远。据说在古代,楚国两方的深山中有一种叫“山 ”的怪物,经常跟人打麻烦。一遇见了“山 ”,人就会得病,发寒发热,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这种怪物最怕听爆竹声,于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烧,借竹的炸裂声吓跑他们。后来大家为过一个平安年,便在过年时燃烧青竹筒,用爆竹声来驱赶山 恶鬼,称作“平安爆竹”。唐朝时,人们始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响声更大。从北宋开始,民间开始用纸裹着火药制成“鞭炮”和“起火”。经过年复一年的改进,爆竹的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也不断翻新。如今,不但过年时燃放爆竹,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到喜庆事时,人们都喜欢燃放爆竹,以增加欢乐气氛。

如今已没有人再把着项活动和驱除鬼怪联系起来,而相沿成了阖家团圆、欢庆节日的传统。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围坐一起,畅舒往事,吃年夜饭,饮屠苏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真是其乐无穷。

腊八节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户户做腊八粥。《历乘》载:“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清《日下的闻考》也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宋时故事。”同时,市民还将蒜瓣洗净凉干,腌制在调好的糖醋坛子里,过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称“腊八蒜”。

3、农村风俗

楼上说的不对把
现在也是自由婚姻!!!
我们汉族的好多传统文化都在农村保存着
比喻: 过年,清明,七月半,冬至,都要祭祖。
修家谱祖坟祠堂,起名按辈分,同姓的在一个村。尊敬老年人,老人不坐,晚辈不能坐。尊重读书的。有的地方还有家传的武术,练的人越来越少了。
解放以前我们那儿的打油的地方不准女人去。
逢年的时候请算命先生算命,我觉得挺准的,不象一般人说的那样迷信瞎扳。
总之,好多的文化风俗,我说这些只是一点点点,你只有到农村里体验一下,还有文革给农村的汉传统文化带来的破坏很大!
恩,就是我们的朝鲜族的文化风俗(除了跳跳板一些等娱乐活动)和韩国人一些东西都很相似!!!

4、乡村的生活习俗

乡村生活资料
1、乡村生活的妙处在院门外。我在旧居小住时,时常穿一双布鞋,换一身便装出门采风。走在青山绿水中,视觉上最为舒服的是山村姑娘那大红大绿的衣装,而听觉方面的享受则是那些耳目一新的鸡鸣虫叫,庄户人家打开院门的声音,这种艳俗的色彩以及拙朴的音响与这大片的麦穗、蹒跚前行的牛群最为亲和。往前再行,在民宅集居的远处有一酒肆,店号为“快活林”。心里甚欢,脚下生风,仿佛沾上点中国功夫的仙气。

2、这地方的水真是多得出奇,只要你站在某个空旷的地方,必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湾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们还没有等到河里的鱼儿醒来,便纷纷用竹篙戳碎它们的梦。雾正浓,对面不见人影,等两条船互相靠近了,才惊出一身的冷汗,连连说好险好险,船却已错开一丈有余。这地方有个打鱼的老翁,七十八岁,鹤发童颜,声如洪钟。“小鱼小虾卖哟--”,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声吆喝,却让人好似沉醉醒来饱饮一杯酽茶,遍体舒畅,浑身生津。偶有船上懒汉,昨晚喝多了,迷迷糊糊爬出船舱,看天色未明,站在船尾扬下一线浑浊的臊尿。少不得挨老婆一顿臭骂,煮饭的水还得从这河里拎呢!
经常有两只可爱的小鸟,捉住河边柳树的梢头,四目相对,鸣鸣啾啾,无限柔情,相依相偎。一对早晨出来透气的鲤鱼,趁着雾气迷蒙,尽情嬉戏,全不管老渔翁羡慕又无奈的目光。
天色渐亮,阳光四射,驱散本来就无根的雾气。整个村子忽然就活了过来。农人早起,无非两件事,倒夜香,烧早饭。这地方人家的茅厕往往就在河边,男女主人各行其事,并行不悖,倒也不觉任何不妥。稍后,村里鸡飞狗跳,学生上学,农人下地,工人做工。

3、清晨,总是很自然地醒来,看木窗外的光线越来越亮,鸟儿的鸣叫声由唧唧喳喳的热烈喧闹,到渐渐减少,想是聚会完捉虫子去了。间或有悦耳的歌者,叫几声飞来又飞走。起床看看手机上的时间,还不到六点钟,太阳已上树间,将光线淡淡地抹在东墙上,投在屋里的光罩着浮尘,细小的颗粒在光线里快乐地上升下沉,如早晨的舞蹈。给母亲收拾好,推她坐在阳光里,便开始做早饭。乡村的生活因为没有了时间观念,一切都可以不慌不忙地做。 。炊烟
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即便是很晚很晚才睡下,第二天也照样会早早的醒来,这似乎已经是习惯了。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的醒来,温柔的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早晨,天色往往最见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而且乡间最清凉的风也只有在早晨才能领略的到。
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的升起然后渐渐的淡去。
我想,这样的炊烟才是最让人惬意的。

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的霸道。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随意的。

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
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
其实不然,暮色四起的时候,乡间昏黄的灯光从不同的窗户里透出,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的确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想,这时的炊烟才是最最纯粹的吧。

王菲有一首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首歌,这其中解不开的情结大概就是炊烟吧。
{PS:远远的看着炊烟,有的是一种神秘,不过我走近它,有的是另一种感觉。
在乡间,一般人家里的厨灶都是靠着墙角的,而由于他们大多是以木柴为燃料,所以四周的墙都被熏的乌黑,而烟筒是在厨灶的上方,靠着墙角,倚着其中两面墙用短小的砖块砌成,高出屋顶约半米长。炊烟就是在这袅袅升起的。(当然也有例外)
不要以为烧柴火会熏黑烟筒墙壁甚至屋子有什么不好,其实用木柴烧出来的东西那才叫好吃呢。各种不同的木柴燃烧起来会散发出不同的香味,夹杂在食物的香气里,然后随着炊烟缓缓飘过来,闻过后简直让人垂涎了。}

2。田埂
它是乡间的一种小路,但又不同于其它小路。
它是在水田和水田之间用泥堆成的。不高,往往才高出水田一二十厘米。如果水田里的水很多,那么这些田埂便是软的,一脚踩下去会让人忍不住去想,它会不会塌下来,或是让人陷进去?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样的事是很少发生的,除非你有足够的重量,有足够的倒霉。
我喜欢走在田埂上。
很多时候,我都是提着鞋,赤脚沿着田埂慢慢的走着,没有目的,只是一直走着。一些新垒起来的田埂还没有长草,走在上面总会有一些湿湿的泥巴调皮的从我的脚丫缝里钻出,有意思极了。或者有的田埂上栽种了大豆,一路走过,大豆的叶苗挠的我的小腿痒痒的。
每当我这样的从田埂上走过,心里总会想起这样一篇童话:有一个国家,她给本国的农民分土地的时候总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能走多远就能分得多大的一块土地……
然后我会笑,想着如果这样,我应该也会拥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土地吧。

3。草地,牛
草地在乡间是随处可见的,因此并不象它在城里的存在那么有意义,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的话,那也一定是和牛联系在一起的。
每天的清晨和黄昏,草地上总是有着很多很多的人在那里放牛。由于牛吃草和羊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总是尽可能的呆在一个地方细嚼慢咽)所以在草地上放牛的人儿也就留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放牛的人一般不大,多是二十岁以下五岁以上。他们中有的在草地上看书(农村的孩子读书总是很用功的),有的睡觉,还有的打牌。更小一点的孩子就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着。
而这些牛,大多都在脖子上挂着铃铛(这是方便牛走丢后更容易找到)。当牛吃草的时候,脖子一动一动的,铃铛便发出清脆的响声。
整个草地热闹极了。

4。小溪,井
乡间,最不能少的就是有一条小溪了,或者说是一条小河。
小溪通常不大,不过两三米宽;也不够深,水少的时候只要挽高点裤腿就能淌过。但是这样的小溪却是极其重要的,人们的日常用水大多取自这。洗衣,淘米,洗菜。到了傍晚,还会有很多的小孩聚到溪边游泳呢。
乡村真正的饮水是井水。
井水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地下水,从石缝里滴出,经时间的消磨自成的井,这样的井往往不大,需要用水时得用勺子小心的一点一点的取,很是珍贵,不过这水是的的确确的好,冬暖夏凉,可口的很。另一种井是是自家挖掘的。需要挖很深很深,直到有地下水源源不断的渗出,再细细的整理一番,好好的澄清几天,便可用木桶往里取水引用了。

5。床
这种床在农村是有地位的,先前也只有有钱人家才有的,或是办喜事时特意请木匠做的,古朴的很。
这样的床很宽,因此床底有了 很大的空间;它的床沿很高,任何人睡着也不用担心会不小心摔下来。床的周围都是花雕,做起来很废功夫的,尽管很粗糙,但这也大概就是这床显得大气的原因了。床顶斜斜的,是为了挂蚊帐。
床的周身都是选红色做主色,大概是想突出它的庄重吧!

6。蛙声
夜深时分,一切都安静下来,青蛙成了乡村的主角。
当你躺在床上,听青蛙的叫声,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青蛙的嗓门大,听它们叫唤,就好象就在窗外,说有趣也有趣,说讨厌也讨厌,再或者就是习惯了。
假如你想在晚上好好的睡上一觉,就不能觉得这样的蛙叫很有趣,太兴奋了怎么能睡的着?也不能觉得太讨厌,要不就觉得烦躁了。你需要的就是去习惯它,平静下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样你便能很快进入梦乡了。

7。蚊子
乡村的蚊子极多又极其的厉害。
它们往往个头很大,嘴很尖,只稍轻轻的盯上你一口,那么就会起一个很大很大的疙瘩,红红肿肿的,怕是要很多天才能消失的。
……

在乡村生活了几天,有很多的感触,也学会了很多的东西。
每每走在田埂上,看远处升起的淡淡的炊烟,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我感动,是因为我站在了乡间,可是我也迷惑,这是我一直寻找的真正的乡间生活吗?
还或者是缺少一些什么吧,我等待着下次。再次体会,再次感动。
回答者:神圣霹雳地域火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15 18:29

雨丝细腻的、轻柔的、无声无息地甚至是没有颜色地从天际来到人间。轻呵着方寸的土地,摩婆着土地上的生灵万物。

目光横越湿润,穿过玻璃的透明,开始找寻这雨丝的踪迹,想扑捉它轻捷的身影。
然而它的调皮却用透明回对着我和大地,那飞动的舞姿始终不能落入眼帘。可这并不能阻隔我对它的感触,目不能及并不代表心灵不可抵达。

我知道它此时就是我心中的模样,正顺着思海里那条清晰的纹路,飞落到窗前的疏叶上,然后汇聚成珠,从叶的一端滑向叶的另一低角,从晶莹施放到欲滴,旋而滴嗒成曲。这一程的行径,不恰似一个不用阳光透射也懂得眨动眼睛的精灵吗?

灵动就是彼岸。这样的微雨,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让人凭窗凝目?

当雨丝细蒙蒙地拉灰视线,内心深处的那份燥动竟安然地静默下来。就好象眼前在阳光下原本杂乱的房建,在雨丝洗去纤尘的喧浮后,在灰色不经意的渲染下,开始显露出它的错落有致。白灰的建筑以格子的线条正好映衬着灰蒙无际的天空.。

而远处的房屋迷离在若隐若现中,披着神秘的轻纱,晃动着参差的树影,在雨中传递着幻觉的美魅。那青与黄在深秋的替代中,亦消减了几寸阳光的分明和逼人,多了一份柔和在风中低吟。它的或痴或嗔,都是诗人笔端难辞的深情。

田园里更有忘季的青菜,扬着碧嫩的脸,在雨丝的滋润下开始绿油油地歌唱。即使是隔着栅栏,我亦能听到它们的欢呼,一丛丛、一簇簇......

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会打开栅栏,让自已散漫在田园小径。抛却雨伞的横隔,与微雨做着最近距离的接触。
直至丝丝的凉意穿透我薄薄的长裙,我才意识到季节的替换。身居南方就是这样,经常就在毫无界线的准备下,迷糊闯进一个新的季节。不过这样也好,让许多的醒悟突然出现在自已懵懂的笑容里,而不是捕捉在莫名的季节替换感叹中。

此际微雨蒙蒙,虽已堪称冬雨,可它独有的气息里却卷着不言的温柔。喜欢它悄悄地落在我的肩上、发丝上、以亲吻的方式,用深藏的甜蜜包围着我。

几束搭在肩前的发丝,渐而有了它剔透、朦胧的身影,低目望着它,想象着自已因它而将变得更加的美丽,微笑已然泻满我的唇角,穿透冬的薄寒......

在微笑的时候,我诚然会想到你。原来不论是月色如水,还是微雨蒙蒙,只要你心存感动,美丽将永远存在

5、农村习俗有哪些?

1、祈寿祝福习俗。

起乳名、挂长寿锁。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还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说代表着长寿,比如“银锁”等等。

每当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外婆家就会赠送给孩子银质的长寿锁,项圈、手镯、脚镯,并且给孩子佩戴上。长寿锁的反面刻有寿字,正面刻有“长命百岁”四字,再搭配银项链。手镯和脚镯上也都有着银铃铛。

2、年俗

腊月里的杀年猪、腊八蒜、腊八粥、蒸年干粮、做豆腐、扫尘、辞灶、写春联、贴挂钱、剪窗花、贴年画、贴春条、竖灯笼杆子、赶穷汉子集等等。

3、过年放鞭炮。

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点,门户人家都会放鞭炮来迎接新年。鞭炮有长有短,长条的鞭炮就意味着来年更加顺风顺水。而且,大年初一后来访的客人,都会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庆贺与祝福。

4、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房。

在有些地方的农村里,还有着这样的风俗,嫁出去的闺女,如果回娘家住,是绝对不能跟老公同房的,除非是没有哥哥和弟弟的。老人家都说,在娘家同房的话,会导致娘家人丁不旺,克人。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5、同姓一般不通婚

一般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同姓人,而同姓人在族谱上说就是曾近的姓氏祖先诞生下他们这一姓氏的族人,所以同姓即是一家人,也就是兄弟姐妹,而一家人是不能够通婚的。如果同姓结婚了,会遭到村里人的指手画脚闲言闲语,严重的可能会被赶出村子,所以在个别有这种风俗的农村里大概不会有和同姓人结婚的可能。

6、中国农村民风民俗有哪些

好多呢,地方不一样,民俗不一样;
民族不一样,民俗不一样。
你可以自己查查,网络很多。

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节日,节日和民俗文化等。还有婚丧嫁娶等活动也能反映民俗民风。

7、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列举多一点,最好解释

早餐后,普遍的是拜祖宗。这是男人的事,而妇女一般不出门,在家做擂茶。男人们要到众家厅堂给列祖列宗拜年,照例供上鸡、肉、年糕等,点燃大红蜡烛大红香,燃放长串鞭炮。乡村多一村一姓聚族而居,拜祖宗时,香烟缭绕,鞭炮声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初一拜年的习俗,是从中原古俗传承而来的。但同一客家地区也有不同的习俗,就武平而言,城区大年初一就有走家串户,互相拜年的习俗﹔而乡村初一这一天,一般大人们是不上门拜年,在家守年,只是在公共场所玩。

孩子们手中揣著鞭炮,兜里装著压岁钱、瓜果零食,三五成群,走家串户,尽情玩耍,时而飘出一阵阵银铃般的天真笑声。

(7)一村一风俗扩展资料

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

8、湖边村的风俗习惯

湖边村全村自祖先庆一郎公发家,子子孙孙繁衍至今,同样也流传出许多湖南特色习俗。 月半节 是村里一项重大的节日,通常是五天,从农历七月十号开始到十五后结束。由于村民拥有同一个祖先,因此村里的供奉祖先也就采用轮流制。一般规矩是早上 八点供奉饭菜,上午十一点点供奉茶点;或者中午十二点点供奉饭菜,下午三点供奉茶点。全村200多户人家,轮流挑着煮好的饭菜和准备好的茶点进入村里祠堂,进行供奉仪式。供奉仪式在燃烧纸钱,打完火药铳后开始,时间通常为半个小时左右。
到了十五后下午,全村统一燃烧制作好的彩衣、纸钱、焚香点烛,祭酒,奏乐,伴随着持续不断的鞭炮声结束。这是村里最为庄严的节日,也是老一辈思念亲人的日子。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