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送终风俗
1、传统葬礼上有什么规矩?
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
汉族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讲究入土为安,因《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新中国建国后则统一改为了火葬。爱斯基摩人居于冰天雪地无法土葬,每筑一小型圆顶雪舍安葬死者。
葬死者,最初视为圣地,但后来则视为不洁之地加以回避,并用石灰涂成白色俾便辨认而免误入,此即隐喻之语源。但此类洞窟墓地极多民族仍视为圣地并予朝拜,如西印度及斯里兰卡数以千计之岩窟庙即是。
(1)安徽送终风俗扩展资料:
死者一般作卧姿,面对方位每与宗教有关,如穆斯林死者必令右侧朝著圣地麦加;佛教徒头部北指;古埃及人面西,当即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之谓。
非洲达加里族男女有别,据某学者谓:男尸面东,意指日出而作——狩猎耕种;女尸面西,意指日落应炊晚膳。巴比伦及苏美人卧姿仅限高阶层身分,贱役只能作屈身姿,像是在待命侍候。
美洲印第安人死者土葬时踡伏作胎儿状,似有返本归源之意。若干民族采立葬,1970年维也纳有所谓「立葬爱好者俱乐部」,会员死后置入塑胶筒,掘地为洞直立埋葬。
2、求一篇关于安徽民风民俗的作文!!!!!!!!!!!!!!!400字!!!拜托!!!!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六安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居住 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左高右低)。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道路相冲。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当”,谓可祛邪消灾。
饮食 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区多食稻米。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如清明前腌禽蛋,梅雨季节制豆酱,立冬后腌花菜萝卜,冬至后腌鱼肉家禽,春节前做糯米年糕。六安人历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八大海”、“十大海”。
婚嫁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须经以下程序:提婚,又称“提媒”;订婚,又称“下书子”;结婚,也称“完婚”。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饭”,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为烘托喜庆气氛,有“赞喜句”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礼仪 旧时礼仪习俗主要有:迎客,宾至主人出门揖迎,宾前主后,入室后让上座,献茶敬烟。坐席以8人或10人为满,坐次视桌面缝线而定,缝线直对门向,则中堂左侧为上,右侧为次。敬奉烟、酒、饭、茶等物时均双手捧呈,神情专一,目不斜视。见面,常见者互相问候,拱手作揖;不常见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辈见亲友,应先招呼。
节庆习俗 六安节庆风俗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春节 习俗很多,大多属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类的祝愿和盼望。如腊月十八、十九两天为“扫尘日”,除旧布新,祈求康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小年”,祈求平安。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贴春联,挂新画,结彩灯,放爆竹,点花灯,吃团圆饭,合家守岁,翘盼新春。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为“过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大似年”,“早过十五晚过年”,是六安的传统。早餐元宵、饺子,元宵中常裹一枚铜钱或硬币,吃上者谓可“交财运”。早餐后,或赶会,或观灯,或逛集,或玩乐。是夜,城乡大闹花灯。在城镇,灯会巡礼时,所经居民、店铺门前,均要燃放爆竹,致送烟、糖之类;在乡村,灯歌队、龙灯队竞相出场表演,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端午节 盛行包粽子、赛龙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枣仁粽、肉馅粽、豆沙粽等,有荤有素,花色繁多。至于赛龙舟,更是一种气势壮阔的水上竞技活动,下水龙舟扮成青龙、黄龙、白龙诸色。舟上划手身着彩衣,结扎齐整,双手执桨,分坐船舷,击鼓者则立船头。一声令响,数舟齐发,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欢声雷动。
中秋节 有“早过端午晚过节(中秋节)”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气清,月轮慢转,家家在庭院、门前或楼台摆上桌椅,备齐月饼、水果和茶水,边吃边叙,亲情融融。在农村,除了赏月、品尝食品之外,青少年们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龙火狮,天上人间,飞彩流霞。待一切平静之后,三五成群的孩子们便悄悄地去“摸秋”了,所谓“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庄稼,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是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
除了春节、元宵、“五·一”、国庆等传统和法定节日外,圣诞节、情人节等现代时尚节日也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还保持并发扬了一些地方节日传统,如农历二月初二(称“花朝”)定亲,农历九月初九“重阳”登高,农历十二月八日“腊八节”,吃“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日)过小年,送灶老爷上天平安。在婚嫁方面,一般经过提亲、定亲、送日子(选定婚配日期)和成亲四个步骤,彩礼的轻重、程序的繁简,以双方经济为基础,经过男女双方协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见。丧葬方面,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用草包裹或在用砖建成的柜屋里放置)和下葬四个环节。在人行将去世时,子女应赶至死者面前送终(俗称“送老”)。柩放1-3年后,入土下葬。随着丧葬文明的发展,火化率也逐渐提高,丧葬程序得以简化。生育方面,生孩子的第二天,要向岳父母报喜,第三天产妇要用艾水熏澡,婴儿也要洗澡,称“洗三”。在小孩满月时,要请亲朋好友喝“满月酒”。周岁时(俗称“抓周”),亲朋好友道喜祝贺。到10岁时,也有做10岁生日的。人到60岁时,儿女们要为父母做“六十大寿”(做九不做十)。以后逢生日,也做寿,但一般没有逢十做寿场面大。
中秋耍火把、摸秋 六安市城乡在中秋节晚餐后,都有品茶赏月的习俗,青少年则要尽情玩耍到下半夜。而乡间则有耍火把之俗。是日晚上,人们用麻秸、黄蒿、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长的火把,点燃后高举着,欢天喜地奔向村边、大路、田野,或耍火龙,或舞火狮,奔腾跳跃,远近呼应。“摸秋”也是乡间中秋之夜的传统活动之一。入夜,人们可以随意溜到菜园、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不论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的。俗谓“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中秋之夜,城镇上大户人家还有“步月”的雅兴。月上三杆后,锣鼓班子纷纷出动,踏着月华走街串巷,咚咚呛呛,边走边敲,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当头酒 喝月色 旧时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寿县城乡有“喝当头酒”、“喝月色”的习俗。人们依据对月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时的月亮正对此地,直射于人身上而地面却没有影子,故名之曰“当头”。每逢这一天,上年纪的人们在天黑后都置酒院中,浅斟低酌,边饮边等。有些爱热闹的人觉得独坐候月未免乏味,便三五相邀:“走,喝月色去。”来到街头酒馆里坐下,大家掏钱凑份子买酒叫菜,谓之“抬石头”。一边吃酒,谈古论今,一边等待月上中天。故这一天城关及农村集镇上酒馆的生意都特别好,几乎座无虚席。此时庭院中早已竖立一根竹竿。时至夜半,满月一轮,当头无影,人们沐浴在月华中,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又兴致大发,重新回到酒桌旁,行令猜拳,往往一醉方休。
柏树庙·柏树庙会 柏树庙位于叶集镇彭台村,始建于隋朝,庙内供奉东岳岳神和十殿宫真君,千余年来香火连绵不绝。1997年至2004年,柏树庙继续对原庙建筑重新维修,新建大雄宝殿一座,成为集宗教、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据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王降生之日。这一天在这里烧香许愿十分灵验,有求必应。故年年来此求签问卜、求子挂红、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遂在柏树庙附近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不但繁荣了鄂豫皖三省的民间艺术,推动了边际民间贸易活动,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霍山地方风情 霍山这块热土养育了勤劳、善良、热情、智慧的人民,这里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也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如竹筛、簸箕、竹烘斗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也可见到蓑衣、斗笠、草鞋等生活用品。石磨、石碓等虽然很少使用,但仍保存完好,特别是水碓冲木粉这个古老的生产方式仍然在发挥作用。县内有条水轮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至今这种水碓还在欢快地运转。土灶、铁锅、竹把子仍是手工制作霍山黄芽的基本工具。玩龙灯、舞狮子也是霍山人喜爱的节目。特色饮食,除霍山黄芽、迎驾贡酒外,还有小河鱼、红灯笼泡辣椒、米酒、糍粑、米面饼、血豆腐等几十种地方美食。
大别山民俗文化苑 坐落于霍山县铜锣寨风景区铜锣峰东麓环翠园。始建于2002年7月。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房屋样式为仿清建筑,青砖灰瓦,一进两重,骑楼带天井,回廊连古屏;雕栏画廊,古色古香。室内陈列着当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类器具。走进苑中,如解读一本山村民俗风情百科全书。苑名由著名文学家鲁彦周先生题写,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铜锣寨古石臼 霍山县铜锣寨始建于明代末年。据《霍山县志》记载,寨顶中部有三个古石臼,现均已找到。石臼形模甚古,其中最大一个石臼上口直径40厘米,底径28厘米,深24厘米。石臼为旧时加工谷物所用。三个古石臼都已对游客开放。
舒城民俗风情 境内民风淳厚,民众性格开朗,处世多和亲睦邻,待人则热情大方,家庭观念较重,讲究落叶归根。长期以来,衣着以朴素大方为标准;食则以大米为主食,铺以玉米、山芋等杂粮;菜食以咸味为主,辅以辣味,不喜甜食。民居以背北向南为主,主房四周杂以牛屋、猪栏、禽舍、茅厕等简易建筑。过去住房多泥墙草顶、开窗甚小,改革开放后,多建砖墙瓦顶的基建平房。近年,则以两层(或以上)基建楼房为普遍。结婚以男娶女嫁为主,男到女方落户称为招女婿。结婚时以喜庆祥和为基调,设喜宴待客,有闹新房的传统风俗。丧事过去多为棺葬,现除较远山区外,已大都实行火葬;除幼小夭折外,均有停尸3日的习俗。
吉祥数字 在皖西,平常的家居,也寓含着吉祥的数字,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桌不离九 吃饭桌,俗称大桌,分为简易方桌和八仙桌两种。大桌的边长尺寸,不能离开“九”这个数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气尺八寸九分等,最后一个数字必为“九”。“九”与“酒”谐音,意即吃饭不离酒,“桌上无酒难留客,心口不一难做人”。
凳不离三 条凳,亦称大板凳,其长度最末数字一定要是“三”,如三尺三寸或三尺零三分等。这样做,主要是取“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意为坐到一条板凳上的人都是朋友和兄弟。
床不离半 床不论是双人或单人的,其宽度都少不了“半”,即五寸、五分。如二尺九寸半、三尺半或四尺二寸半。因为“半”音同“伴”,即伴侣,“少年夫妻老来伴,两情恩爱苦也甜”。
门不能五 堂屋大门都是双扇,每扇门的宽度不能有“五”的数字出现。据说若不如此,就会引来“无常鬼”,“无常”即“五敞”。如果将两扇门关上,就是“十道”,听起来为“失盗”。
3、白事礼仪习俗?
白事礼仪的诞生以来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4、民俗探秘:揭秘中国民间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葬礼是中华五千年以来传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礼仪,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古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演化出了基本的葬礼讲究,人终归要归于黄土,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摘自 华夏民俗文化网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
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
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死者临终之际,有的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以了却自己未尽的事业或心愿。在当地民俗中,“遗言”贵如黄金,晚辈得到老人的临终吩咐被认为是幸运的。据说有的因此而财运亨通,吉星高照。在确定死者不可复生之后,亡者的亲属围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礼记》中有规定:男人只能呜咽而啼,妇女则应边哭边跳。但失去亲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静而理智的设计方式来进行的。所以,人们听到的往往是从死者身边传出的伴随呼唤死者的嚎啕大哭之声。
4、下榻:按照道教的常规,到了下午三四点时,就要把死者从床上移至堂屋,靠西边的一侧。头朝里,脚朝外,并同时燃放鞭炮,谓之“下榻”。同时还要在神龛上燃香点蜡,以祭祀先祖神灵。另外,在死者的脚边燃香三柱,红蜡一支,谓之“照路”,好让死者有灵魂通向天堂或阴间地府。死者亲属在堂屋内守护着,谓之“尽孝”和“守夜”。街坊邻居、亲朋戚友闻讯赶来吊孝,死者的儿子孙子要出门迎接,行双膝或单膝跪地之叩拜礼。前来的宾朋即刻上前搀扶,口里喊着“节哀”或“高升”之类的安慰话,这一礼节人称为“领孝”。在七仙湖区人民的心目中,死者不管辈份、等级,一句话叫做“亡者为大”。因此,不管年长年幼、辈高辈低者,均可前来吊唁,并享受死者儿子们的跪拜礼。
5、人死之后家里有什么习俗? 要全面点
人死后家里有送终,穿衣,噙口钱,停床,绊脚绳,看丧鸡,烧纸钱,报丧,打墓等习俗。
6、安徽合肥的老人做寿有什么习俗
给老人做寿送礼可送象征长寿健康和表达关怀心意的礼物,比如长寿面、寿桃,或者电热毯、计步器、电子血压计等。忌讳送钟表、鞋子,如果送水果不要送梨,以避免老人比较对比思考分析与判断忌讳的“送终、邪气、离别” 的发音谐意。范例浴室拖鞋、可座式两用折叠拐杖都可以。
7、安徽传统过年送什么?
您好!安徽皖北、皖中与皖南的风俗习惯还是有差异的,以前送礼有讲究,有很多东西不能作为礼送给别人,——比如说,我们这里,“钟”就不能送,因为与“送终”谐音,不吉利。我回乡时买了只特别漂亮的大座钟,准备送朋友,TA乐坏了,可是过年就是不能送给TA,可惜那位朋友还准备向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显摆呢。
现在不讲究这个了,随你送什么都可以,只要对方喜欢。不过,少数乡村您还是注意打听一下。
8、关于各个地方的死人地方的习俗?
一、中国人土葬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二、 爱斯基摩人的冰葬
这是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后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当他们预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时,就对儿子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觉,需要一张兽皮。儿子会意,即准备一个冰洞,让父亲躺进去,用兽皮盖好,然后用冰块封住洞口, 父便安然死去。五天以后,儿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认为这样父亲的灵魂便可离开冰洞,升入天堂。
三、 古巴人戴帽悼亡
在古巴热那河流域部分地域,不论男女,平对任凭刮风下雨,一概不戴帽子;如果家中亲人世,则戴帽一星期丧示悼念。
四、 大洋洲的架船天葬
这是大洋洲新爱尔丝岛钦达须地区通行的葬礼。当地居民将“天葬”与“水葬”结合起来,人死以后,尸体被加以装饰,放到一只小船之中。然后,其他人将这只盛尸船架在树杈上,实行天葬。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尸体便腐化。别人把剩下的骨骸,或者收集起来埋入地下,或者分散到家中,或者分散到森林之中。
五、多贡人的洞葬
马里多贡族的丧俗。多贡人世居山区,其村落的某一处山岩顶端要建有用石块垒成的小型尖塔。塔旁是一深不可测的山洞,用以安葬死去的人。多贡人对去世者要举行洞葬仪式。亲友乡邻攀上垒有小塔的山顶,并用绳子把尸体拽上去再吊入安放死者的山洞。此时“洞葬”就完成了,既不盖土,也不火焚。
六、美国阿米族人一墓两碑
这是美国阿米族人的葬俗。人们平时穿一身黑色衣服,而死后却全身换上白色衣服。死者在家里停放三天后才埋莽。坟墓上立两块石碑,一大一小,大的立在头部,小的立在足部。
七、 墨西哥人的死前忏悔
这是墨西哥阿斯特克族的习俗。老人在离开人世前,要向祭司忏悔,把自己一生中所犯过失甚至罪恶全部都说来,求得神的宽恕。平民百姓要到祭司家忏梅,上层人物在自家忏悔。忏悔的日子越接近死期越好。忏悔前,忏悔者把香料投入炉中,并用手指触地,表示向火神、大地宣誓,接着开始叙自己的一生,交代自己所犯一切过失。忏侮完毕,祭司要对忏悔者进行惩罚,用尖尖的木刺刺穿他的舌头。有时木刺多达八十根。忏悔仪式过后,忏侮者如释重负,不再担心死后受到惩罚,可安心等待死亡了。
八、加译尔半岛的绝尸葬
这是大洋洲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加译尔半岛居民的葬俗。当地人认为死人的精灵会在村中游荡、作祟。因而,人死后,举行过葬仪准备下葬的时候,要将尸体加以捆绑。有的是用绳子把死者脚指缠使,也有的是用席子把尸体包裹扎缚,然后,再埋入墓穴。认为这样死人的精灵就很难出来扰乱村民的生活。
世界各国的丧葬忌讳
由于世界各国风俗民情不同,丧葬中的忌讳也各有不同。
在美国和英国,人们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中,节哀是知礼的表现,所以在丧礼中一般不大哭大闹,表现得很有节制。在波士顿,吊丧的客人,不准吃3块以上的三明治,如果吃了,就会认为不尊重被吊者或者是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