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中山风俗

中山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8-10 02:29:36

1、中山市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习俗

中山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啊,到了那个时候中山的各个镇的龙舟代表队就会在岐江河那块参加龙舟比赛,而且且还会有现场直播啊~~~很隆重的~~~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2、中山 民风习俗

【中山民风·民俗】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专灵活求实,较少保属守思想。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中山市人民政府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8个种类。中山市花为菊花

3、中山春节习俗

中山的春节习俗有腊八、祭灶、蒸花馍、写春联、扫尘、贴春联。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版的传统节日,由权虞舜时期兴起。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4、中山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与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汉族习俗一样,实质上是指过春节。《左传·僖公五年》称:过年为“腊祭”。西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意思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拜祭活动。过年,在古代乃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同时也是拜祭的日子(这里拜祭的是菩萨而不是先祖)。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中所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而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但中国古代岁首的时间不尽相同,直到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至87年),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即:“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并把正月初一定为夏历新年。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皇朝的辛亥革命后,宣布我国采用公元纪年,以公历元月一日为新年节日,以夏历(俗称农历或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由于历代沿袭之故,中国人习惯上称公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新年”,因而过春节亦称为过年了。

自古以来,过年均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礼仪活动。而汉族人过年,其活动更为特别隆重。中山的古人也循之。从古到今,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扫屋:

扫屋,亦称为扫尘。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大致与中原汉族地区的“扫房”习俗相似,是过年前夕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年廿八(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洗邋遢”为中山人过年前的一句口头禅。扫屋实质是以大扫除的形式来送旧迎新。但是过去中山人扫屋,是颇为讲究的。

扫屋开始时,先扫门口,再拿起长扫帚或是鸡毛扫、竹枝等工具在门楣上下划几划、扫几扫,然后就从外到里一直扫进去,即从大厅扫到厨房、从屋顶扫到地下。这里有那么一句俗话:“好的扫入,坏的扫出”。而扫屋的工夫,一般是由家中的男性做,与此同时,家中的女性就负责家里的洗刷工作,包括:洗擦门窗、抬椅杂物、大小碗碟、茶杯、茶壶、饭煲炒镬、灶头等等,无一例外,另外,家中的所有床上用品、大人、小孩的衣物等等,都要大洗特洗至干净为止。这种大扫除的习俗,与其他风俗习惯一样,不竟还是掺杂了封建迷信的东西,因而,传统上的年前大扫除开始前,必须要“择日”才能进行。虽然,过去从农历十一月下旬就有人扫屋了,但均要找本黄历、通书来“择日”,不管是富、是贫的家庭,年前扫屋之日不能是“赤口”、“破日”,或是“大事不宜”等日子,尤其是要避开“火星”之日,当然最好是“黄道吉日”了。另外,过去中山人普遍有拜祭菩萨的习俗(一般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中山人多有烧香拜佛的),因而清晨大扫除一开始,首先就是“洗菩萨”,洗菩萨所用的水,虽不是“圣水”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干净清水。洗菩萨的水要放进几片“碌柚”(柚子)叶,这样做据说是可以“辟邪”,还表示家里的主人“神心”,这种工作,一般是由家中的女性来做。

2、办年货置新衣:

正所谓“年关紧过债”,中山人在过年前的一头半个月里,就开始忙于办年货了,旧社会中山的农村商店较少,货源也不是很充足,因而挨年近晚时,农村的群众便纷纷到石岐城区及各镇区府所在地的农贸集市去购置年货,诸如:买红线、纸宝哪,裁新衣服哪,执斋料、买糖果、饼食哪,卖腊味哪,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干鲜果品糖冬瓜、糖莲子、红瓜子及各种各样的水果等等,应有尽有一大箩。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趸足“落脚粮”,所谓“常满”,就是从这里引伸而来的。人们在春节前碰面第一句便是“办齐年货未?”这是中山人过去在春节前,最普通的一句口头禅了。直到今天,每逢过年前的“圩日”(农贸市场)或各大商场,都可见人山人海的景象,可想为着过年,中山城乡的人们是多么紧张,多么重要啊。同时,这种置办年货的习俗,也相应带旺了城乡的商店。在中山,尤其是妇女对置办年货更为着紧。

3、炊年糕炸煎堆:

中山各地过年时,有句俗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而“炊年糕”这种习俗是中山人过年较有特色的风俗。外地人初到中山,乍一看见那些“生毛发普”(糕面上长出五颜六色长毛、发酶的糯米糕)的年糕,都笑中山人“戆车”(傻瓜的意思)。但尽管人家笑话,中山人过年炊糕的习俗,却历代相沿至今不改,且成为中山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同样,炊糕也要“择日”,都要选在过年前吉日的凌晨,各家各户的主妇们便起床净手装香拜神,然后开始工作,用糯米椿成粉,混合黄(红)糖浆,搓成整团的糊状,加上咸猪肉、咸蛋黄等佐料放在用蕉叶、竹叶等垫底的竹蒸笼里,用慢火炊十多个钟头而成。年糕蒸好后,要说上几句吉祥大利的好话,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厅堂上,然后还放上红枣,榄仁及一封“利是”、挂上两个红桔等物,直至过了年(即过了年初一以后)才开糕。取其意为:“年糕年糕步步高”、“快高长大”等寓意。

这里有一习惯,就是在炊年糕期间,家中的小孩不能讲错说话或讲不吉利的话,只能讲好话,要不然就会炊成半生不熟的“生米糕”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习俗影响,中山人认为:炊年糕炊得好与坏,是对将来一年的运景好坏的象征,所以小孩的说话也很重要,俗语讲:“童音无戏言”,恐怕也是一个论据吧。

除了炊年糕,中山人还有“埋年煎堆,人有我有”之俗语。“年糕”以“高”的谐音意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的粉团,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种食品)却以其圆与涨满之形,意为人事两团圆之意。另外,由于煎堆炸好后是金黄色的,有如金元宝一样,因此中山人俗语讲:“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可见过年前炸煎堆这一习俗,中山人过去是较为重视的。加上炸煎堆所费无几,又能取其好意,因而中山人过年多有炊糕炸煎堆之习俗。另外,还有炸“油角仔”、炸“蛋散”等习俗。民国后,中原地区的包饺子、炸馄饨等饮食习俗,也在中山流行。

4、挂挥春贴门神:

挂挥春俗称挂桃符,此乃汉族的传统习俗之一,由于中山人多是中原氏族南迁而聚居的,此传统习俗亦循之。据西汉·刘安《潍南子》记载:“桃符以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书除祸降福的吉利话,岁首钉于大门两侧,以驱鬼避邪”(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在此不提了)。这种挂桃符的风俗沿袭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的时候,开始有人将联语题写在桃符板上而称为春联,文字上记载的是《宋史·世家·西蜀》: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翕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恐怕这是中国最早之春联了,而挥春则是在过年之前即席挥写或印成对联的联句,特别是在乡村,多有请村中有文化、书法好的人帮忙写挥春,而商人习惯上是从集市上或文人雅士、书法家等手中购买、雅属,于春节前夕,多在年卅晚,贴在或挂在大门两侧,称为春联。春联多以吉利言语,祈望美好生活之词语组成,从对联中,人们可看到主人的工作职业。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除了挂挥春,还有贴门神之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这么一段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说,贴门神这种习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贴门神开始流行时,是为了驱邪镇鬼,这与过去挂桃符是并存的,因而岁时贴门神是贴钟馗打鬼的画和“神荼”、“郁垒”的字,直至现在,我们还可看到一些区镇,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山区,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字样的门神。相传宋代开始,人们为祀三国时的关羽,并将关羽称为关帝,遂将其绘成年画作门神,贴于门上,也有一些巧手之人自己绘制或剪贴一些喜庆欢乐的年画张贴,这就将贴门神改称之为贴年画了,而这种习俗也与挂挥春并存流存至今。一般贴门神多在年卅晚的晚饭后,也有在年初一大清早张贴的,主人在贴门神之前要烧香、烧炮仗,并要在历代祖先的神主牌前说上几句吉利的话,再出门口恭恭敬敬贴上。古时的人喜采用“图像意念”,如福、禄、寿三字,多采用蝙蝠、方孔钱、桃子等图象的物品,来表示吉祥的意念,更有人将福字贴倒过来贴作门神,这种倒贴福字的习俗,是取其谐音“福到”或“到福”的意思。

5、守岁团年烧爆竹:

农历十二月三十晚,称之为除夕夜,也称为年卅晚。在除夕的下午,不管在外地的或是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的男性(外嫁女一般随夫家)和出外打工的未婚女子,一般都举家提着年货贺礼等返祖家吃团圆饭。团圆饭做好后,一般是先敬祖先,就是讲先拜祖先,后全家团聚吃饭。中山人吃团圆饭时的菜式主要以猪、鸡、鸭等家禽,以及鱼丸、肉丸、发菜等菜肴为主,多为九道菜式,中山人习惯上称之为“九大簋”,取其意为“长长久久”、“合家团圆”、“新年发财”等吉祥意义。饭后,一家老少济济一堂,吃瓜果,闲谈家事或进行各种游戏。而小孩子们则走到屋前屋后空地燃放烟花炮仗或点燃灯笼互相追逐玩耍,直至深夜(有些还通宵达旦)。到了子时(即夜晚十二时)各家各户就大放烟花爆仗,以示送旧迎新。

这里,除了一家团圆的意思之外,还有送旧迎新,祝长辈长寿健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意义。俗语讲“守冬爷长命(即冬至),守岁娘长命”。在《牟平县志》上有这么一段:“年终为除日,……子弟称觞,为长春寿,环侍香案,通夜不寐,谓之守岁”。

中山另一习俗,就是在除夕团圆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尤其是给孙子、孙女这些小字辈们派利是。古时,使用方孔钱币,长辈就用红线穿编成串,挂在家中的小字辈脖子上或腰间,又或是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据说这样可以辟邪驱鬼,因之亦称为压岁钱。解放后这种风俗因使用的钱币不同,以及破除封建迷信以后,这些压岁钱改用红纸或利是封包住,放于孩子袋中或交给孙儿手上,让孩子们买文具玩具或买零食、烟花炮仗等了。但总的来讲还是一种祈望祝福的意思,即希望小字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快高长大”、“健康成长”这样的一种吉祥意义。

6、初一拜年派利是:

《香山县志》载:“元日拜年,烧爆竹,禁洒扫”。按中国旧俗,农历正月初一,称之为年初一。这天早晨天还未全亮(确切地说,在年卅晚子时),城乡各地就相继点燃炮仗,狮鼓也响个不停,从而使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铺满红色的炮仗纸,加上各家门口挂起的春联门神(年画)更是满目皆是红光辉影。真可谓是开门红了,同样是取其吉祥大利之意。

早茶后,城里乡村,各行各业的人群就扶老携幼涌出家门,穿红着绿,梳靓头发,手提礼品走街穿巷,到长辈或亲朋戚友家去拜年了。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无从查考。据《宛平县志》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恐怕中山拜年之俗也源出于此吧。相传中山在明清年代起,初一拜年有这样的习俗: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历代祖宗,次拜家中的尊长,而后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细,对尊长要行大礼,致贺词,对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辈人之间,只需拱手互贺就行了。家中各人拜年后,男仕们便出门到族中长辈或亲朋戚友家中去拜年了。拜年期间,如见到亲朋好友的小孩,包括尚未结婚的少男少女,多有互派利是的习惯。在街上碰见熟人均要讲上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好”、“龙马精神”、“添丁发财”等等祝贺话语。

在饮食方面,年初一这天,一般市民都吃斋菜素食为主。究其原因是年卅晚的团圆饭佳肴太多,容易“撑住”消化不良或是吃得太肥腻等缘故,因而年初一多有吃斋的习惯,据一些长辈和宗教界的信众称:大年初一吃斋是源自佛家的斋戒习俗。另外在年初一这天不允许扫地;不准用刀剪利器,更要小心打烂碗碟茶杯,如无意中碰跌,则要讲上几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大吉利是”等吉祥话,然后迅速收拾碎片,如有客人在座,均要讲句“对唔住”、“花开富贵”等吉祥如意的说话,以求心安理得。

在中山沙田区一带,尤其是中山民歌发源地的坦洲地区,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习俗“初一龙舟周街唱。”如当地俗话说:“初一狮鼓响,龙舟叮当敲,穿街基围过,百子又千孙……”。过去在年初一清早,在坦洲地区,你会看到当地的一些人手里拿一根竹子或木棍撑着一条用红木或杂木精工雕成的,约一尺半长十来公分粗的龙头或整条木龙,脖子上挂着一面龙舟鼓,鼓上连接着锣钹;另一只手举着一幅写有“恭喜发财”、“龙舟送子”、“百子千孙”等字样条幅对联的民间艺人,边舞手中的木龙,边走边唱龙舟,凡到了新婚的门户或有钱人的家宅前,便上前叩门,尤其高声地唱着民歌,龙舟鼓点也敲得特别热闹一些。一般来讲,年初一唱龙舟,在过去来讲,主要内容是唱百子千孙、早生贵子的主题,为新婚人家祈福,寓意“送子”。这种风俗与畲族的“盘龙歌”有接近之处,历史上,汉族的习俗多以“麒麟送子”为主,而畲族的“盘龙歌”亦是送子的意思为主,坦洲唱龙舟,一般是以道情或叹情为主旋较多,但年初一唱龙舟却是以欢乐的旋律为主,因而在过去,坦洲人年初一大多数都欢迎唱龙舟,演唱者所唱的内容,多是迎合群众的口味,主要唱“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等内容,屋主在听完龙舟后,则封利是给演唱者。这种习俗至今在坦洲群胜一带尚流行,只不过内容有所改变罢了。

7、年初二祭财神:

年初二俗称开年。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亦称为“送年”、“开年驾”等。古时候在开年这天,一早就由家中的男仕以及儿子或孙子用扫把从门口庭院开始向屋门扫去,再从门口向屋内扫地,清扫完毕,就烧炮仗,点香拜祭天地和神台上的历代祖先,祈求神灵庇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子千孙等等。主要的是祭拜财神(传说中主管财帛的神),祈求来年财源广进,过去多为商店和食肆在年初二开市前拜祭,习惯上称为“开牙”,多做九种菜肴,俗称为“九大簋”,以示“开门大吉”、“财源茂盛”之意。

这一天与年初一恰恰相反,年初一不能扫地及用刀剪利器,而年初二一早各家各户都大动干戈,劏鸡杀鸭,打扫卫生。在拜祭完毕后,家中各人互相道贺后,已婚男仕便携妻带子前往外家给外父外母(岳父岳母)拜年,直至晚饭后才返家。而未婚者则趁此佳节前往恋人家去或好友家去拜年道贺。各醒狮、舞龙队伍则鸣锣敲鼓穿街过巷去采青表演,发新年财了。

8、初三赤口泼水洒米祷神:

汉族的旧俗里,大年初三俗称“豕日”(古代家畜的一种,体肥尾短、鼻长、耳似蒲扇,俗称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中有:“……三日不杀猪……”。古人认为正月一岁之首,而岁首的头七日更为重要,禁忌也特别繁多。古时的人们平时肉食较为缺乏,对于汉族来讲猪更是主要的肉食。因而在农村养猪是很重视的,在中原一带年初三为“豕日”,而“豕”是猪的别称,所以在年初三之日,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观看气候的阴晴来决定养猪业的兴与旺、灾与难。中山人把这一日称之为“赤口”,寓意初三这天人们会象猪一样哄叫不停。过去中山人迷信占卜术,有道士预言,正月初三容易与左邻右里争吵不吉利,容易犯“官非”,加之农户要养猪,更要敬天拜地祈求上苍庇祐,因而在初三一早,家中主妇则开门泼水洒米,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祝愿,而后返入里屋,在大堂求神拜佛,以求不犯口角,更避官非,且不出门去拜年,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一种陋俗。解放后,这种所谓陋俗已逐渐改变,但尚有农村的长者遵循并指责后辈初三赤口不要去拜年。另外,中山个别的人家有称大年初三为“车公诞”的,因此多在大年初三日到车公庙去参拜,并去转动庙里的风车、占卜问卦。

9、初七人日炒粉拜神:

汉东方朔《占书》曾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而隋·薛道衡《人口思归》则有这么一段:“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从史书及前辈老人口中所述,古时的“人日”,同样是古代早期的一种占卜活动,沿袭至汉魏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祭祀和社火活动,中山古时候,人日时各家各户均先拜祭神灵,祈祷人、畜兴旺。而后用七种蔬菜或是七种水果,做成羹汤,称之为“七宝羹”、“七宝斋”,多数人家这天不煮饭,吃斋菜,而更多的是煲粥炒粉或炒面,饭后纷纷出外参加各种社火活动,直至晚间才返。

自一九八八年以来,中山一班文化人牵头倡起了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弘扬“博爱”精神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慈善敬老”、“扶危济困”等内容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并在每年的年初七举行,这就将过去年初七祭祀活动改变为慈善公益的大型社会活动,给人日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注进了博爱、慈善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观念和生机,而成为中山的新民俗文化活动,现在每年的年初七中山人都举行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称为慈善万人行,而“提起万人行、中山人脚板痕(痒)”,已成为中山人新的口头禅。

10、元宵十五闹花灯:

据历代《香山县志》称:邑人多信道。而历史上,元宵俗称上元、元夜、元夕等,相传源出于道教。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历史上有元宵张灯观赏的风俗,故又称“灯节”。《香山县志》则有:“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唱,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的记载。元夕张灯为谜语悬赏中衢曰“灯信”。古时中山人在十五这日,妇女多到庙宇拜神,尤其是在石岐(现城区)的妇女,多数涌去城西三元庙庆贺上元大帝诞。据史料载:自古以来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风俗,在中山到正月十五夜各家各户则在门前张灯结彩,点燃蜡烛,小孩手提灯笼穿街过巷玩耍,各宗祠更是云集一群群文人雅仕,挂出灯谜,大摆“射虎”龙门阵。故而,元宵十五又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夕节”等,是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观灯之俗流传至今。

元宵这天,人们在饮食上多以全家一起吃年糕、汤圆之类食物,这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寄寓家人团聚圆好,生活幸福美满,而恋人们则手拖手去拍拖“晒月光”,因而又有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夜晚,各家门前张灯结彩,以吸引左邻右里;文人雅仕则在彩灯上写上谜语、诗词,让游人猜谜或对联,称为“射虎”。各大武馆则纷纷舞龙、舞狮大展武艺;大户人家还在祠堂门口空地表演地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跑旱船”民间艺术)、演戏等。清代期间,在中山的一些地区,如小榄等地,一些民间的社团在元宵那天晚上,还组织以民间故事、典故等为题材的花灯巡游活动,称为灯会,男女青年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因此,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闹花灯,这种民间社火活动,直至正月十六日晚才结束,称为散灯。

11、正月开灯与结灯:

《香山县志》记载:“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约俟清明则焚之曰结灯”。其实灯节是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但中山过去习惯上,凡生了男孩的(即添丁)人家,多数是在农历正月初二起的一个月内,择黄道吉日开灯。开灯那日,先到纸扎店定制花灯,一般是定造四个:一个挂在祖先灵前;一个挂在祠堂;一个挂在住宅门官神前;另一个则挂在社稷坛上。开灯那天,添丁的人家必备上一席丰盛的佳肴以祀神,或同时摆上几台酒席宴请宾客。而各族的祖祠内或祠前的禾堂中,也有本族人祭祖开灯派彩的习俗。既然有开灯,就有结灯。结灯一般在二月二日土地诞日举行,也有在旧历三月三清明节前结灯的。同样,结灯那天,也要备上几席丰盛的佳肴酬神拜祭祖先和宴请氏族乡亲的。

5、中山风俗

中山的“人日”(年初七)时节风尚习俗始于何时,已难稽考。史载:唐代中原人内大量南迁,容给南方带来中原汉人文化和传统节日民俗,这种说法有其一定依据,故中山先民在人日当天,早晨以鱼肉、鸡鸭等煮粥,俗称吃生日粥;亦有以莲子、百合、花生、芝蒎、榄仁、粉丝、元肉等,加蛋作羹,并炒粉面,俗称吃生日菜,聊作酬神祀祖。同时,百姓在庙宇祠堂进香参拜之后,以醒狮、醉龙、鹤舞、麒麟等形象纷纷起舞,穿街过巷,大型的群体性游艺民俗由此形成,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6、中山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中山过年的风俗有:腊八、祭灶、蒸花馍、写春联、扫尘、贴春联等。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7、中山的民风民俗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内想。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容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中山市人民政府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8个种类。中山市花为菊花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