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嫁妆清单
1、南北婚嫁上的礼仪
婚姻礼仪(一)
--------------------------------------------------------------------------------
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纳采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问名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2、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开脸
届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之汗毛。有的地区,婚内后再拔容一次,俗称“挽面”。
戴绒花
当女子出嫁时,头上多戴一朵绒花。绒花由编草制作成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类。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
穿凤衣戴凤冠
新娘出嫁时的穿着习俗。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
3、山东日照订婚都是什么样的程序啊?
日照的嫁娶礼仪,名目繁多且又古朴风趣。旧时,男女遵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成婚。婚姻讲求门当户对,同姓不联姻。从说媒到结婚,需经过多道程序,而都有不同的内涵。
1 说媒 男女到婚配年龄,其父母便央人说媒,也有媒人主动找上门的。待双方家长认可后,各将“庚帖”(即儿女的生辰)托媒人捎给对方,继而进行“传契”。旧时,男女双方无需见面,只见媒妁之言,遵父母之命。建国后才有“相亲”一说,俗称“搞对象”,当事人可自主终身。
2 传契 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即约定吉日进行传契。男方备衣料、首饰等聘礼及写有“敬求金诺”的媒契,装入“拜盒”,送到女方。女方收礼,回契,契上写“仰答玉音”几字。至此,婚姻关系就算确立。
3 问口 又称“送日子”、“下礼”。男方请算命先生查定举行婚礼的日子,便将婚期预先告知女方,若商得同意,再确定下礼日期。下礼,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富者礼物丰厚,并将礼品列一清单。女方回礼简单,但是给新女婿的鞋和帽必不可少。人们戏谑新女婿戴的新帽为“丈人帽”即出于此。大龄男女,从定亲到结婚时间较短,多将传契、下礼一次办妥,叫做“一盒子磕”。下礼后,女方着手准备嫁妆、衣物。请夫妻、儿女双全的所谓“全命人”棉被褥,并在被子四角装上栗子(意取其谐音“立子”)及硬币。五十年代,聘礼很少。六十年代,讲究几身衣服。七十年代,讲究“三转一扭”(自行车、缝纫机、挂钟,收音机),彩礼钱有99元、190元、290元、……,不论多少,必带“九”字,以寓“九九长远”之意。
4 送嫁妆 建国前,嫁妆由女方陪送,故有“兴家男,败家女”之说。五十年代后,嫁妆多由男方置办,婚前送到女方,后随新娘出嫁时抬回。六十年代,家具一般为“四小件”即一张抽屉桌,一对木箱,一对捧盒,一对方杌。个别户有大衣橱。到八十年代,家具一般比较齐全,另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近年来,电视机、收录机、沙发较普遍。在城镇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高档沙发,大小组合橱及其他家具。
5 送催妆、看喜、吃小饭、送大饭 婚期临近,女方亲友、邻居馈送衣料、化妆品、糕点等礼品,称“送催妆”。男方亲朋、乡邻馈送礼品或钱币,称“看喜”。民国时期,看喜以钱物为主,富人还送“福寿鸳鸯”、“天作之合”等喜幛。八十年代后,喜钱激增,人们虽身受此累,但无可奈何。婚期前几天,男方搬亲威来“吃小饭”,来人多是女眷、孩子。男方亲威都要在婚后二日或三日备礼前来贺喜、赴宴。喜家用盘分给新媳妇带来的点心,叫“分盘子”,收到后付钱,称“押盘钱”。
6 迎新 俗称娶媳子。境内多在下午举行婚礼。西部一带中午成婚、晚上闹洞房。村里若有数人同日成婚,新娘子都要抢先过门。俗语道:“来得早,过得好。”迎亲日,男方贴对联,以粉红纸糊洞房窗户。
建国前分迎亲和不迎亲两种形式。富有人家,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子,备鼓乐,称“大娶”;多数人家,新郎不亲自接新娘子,仅派花轿前往。
7 大娶 新郎披红戴花,坐蓝呢小轿,领彩球大花轿(去时有人坐花轿,称“压轿”),鼓乐、车马、抬夫、抬“上头礼”的相随。抵女家、拜岳丈、岳母,赴宴。新娘“上头”,顶“罩头红”,着带棉絮的嫁衣。天热不能穿时,须在腰间束棉絮,示儿女厚实。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雨天时由兄或弟背上轿)。女方派亲属二人(多为兄、弟)亲送,称“大客”,是男方尊贵的客人。八十年代后,多有二位姑娘相送。
花轿抵男方村后,嫁妆先进家安置。若大娶,入村后鼓乐齐鸣,倘若请有两棚鼓乐队,他们必竞相献技。花轿而徐徐移动,谓之“踏街”,乡邻看热闹。喜家即在大门楼顶放置两块红纸包裹的,两头写着“喜”字的砖和一把红色的筷子,俗称“搁”,据说能避邪。花轿停于大门外,新娘过马鞍,踏毡或花席入院,拜天地,入洞房。与此同时,在洞房挂门帘。大娶时由管家挂,一般人家由轿夫挂,还边挂边说:“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吃邻居送的水饺,俗称“上床饭”。余者放于床底,任闹房的人抢去给小孩吃,据说孩子吃了好养。喜家设盛宴款待送客、轿夫等人。
8 闹洞房 以青年、孩子最积极,外姓叔伯份的亦可混入其中,“三日无大小”即指此俗。闹房的散去,新人喝“合 酒”。待夜深就寝后,婆婆在洞房窗外扔一木墩,叨念几句:“今年扔墩子,来年抱孙子”。农村带有好事者在洞房窗外听悄悄话,谓之“听门子”。
二日:新妇下床,吃面条。“上床食骨 馇(gu zha,即水饺),下床面”,即说此俗。然后拜公婆,再拜诸亲中的长辈,奉上一碗糖米水。男方设宴款待亲朋乡邻。此后数日,都忙于待客。
六日:新妇娘家派其兄、弟送来梳妆品,称“送篦子”,借以看望亲人。
九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看望爹娘,俗称“回九”,当日归。
建国后,新娘多由两姑娘伴送,步行到婆家。八十年代,多乘拖拉机、小汽车。少数实行旅行结婚或参加集体婚礼。(转日照渔家旅游)
4、结婚定日子为什么要有三六九?
太原人于婚姻,历来看作终身大事。在具体婚姻过程中,表现出别具风情的仪俗。
清代,在都市中,婚姻大致要经历四道程序:
通言,俗称说媒。凭亲友从中说合,允婚后送庚帖合婚。
下聘,卜日下聘,聘礼为首饰之类。
请期,即确定婚礼日期。男方备衣饰,制喜饼,作请期帖送往女方。
迎娶,婚礼的前一天,女家送妆奁;男家则回以清酒、猪头、蒸卷等礼品,俗称“上头合”。婚礼日,一般新郎不亲往迎娶,仅备彩轿,请两名中年妇女盛妆前往。一对红灯前导,鼓乐随行。女家则请二名稍年长的妇女盛妆伴送新娘。合卺之后,女家还要请两名有冠带的亲族到婿家,俗称作“男送亲”,婿家酒馔款待。至此,婚仪方告结束。 婚后次日,新婚夫妇要拜祖先、父母和亲族。女家要于这天送酒撰到婿家。成婚的第九日,新婚夫妇拜见岳父后母,当日即回,俗谓“回九”。弥月时,再次偕往,新郎归家,新娘留住娘家一月,名曰“住对月”。
民国初期,通行新旧两种婚礼仪俗。旧式仪俗大致将袭清代,最大的变化是“亲迎”(即新郎到女家迎娶)。礼过程如次: 媒人作伐,双方允请,择日定亲换帖,各送四色礼品,男家无非首饰之类,女家多为文房四宝之属。男方定准婚娶时间,于两个月前通知大媒并向女方下帖。迎娶前的一个月或四十天时,择日行聘(即古之“纳采”),男方彩礼为礼金二担、四担、八担不等,邀同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点数收礼,并视女婿所用回以礼品。迎娶之日,女家将妆奁送往男家,俗称“送嫁妆”,男家则用喜轿二乘或四乘,请“引女婿”(伴郎)一人偕往迎娶。女家请宾招待,新郎谢亲,借新娘乘轿而返。拜堂仪式时,要请寿星祝寿,俗称“拜天地”。礼毕,入洞房,新娘坐帐。次日或于婚礼当日,新婚夫妇盛妆出拜祖先、亲友,俗称“参灶”。第三日或六日,新婚夫妇偕往“回门”。
上述清代及民国旧式婚礼,仅是其大概过程。每项程序中尚有许多繁文缛节、俗信讲究。以帖式而言,就有双方的草帖、定帖、聘帖、回帖、庚帖及婚书、复征书、纳征书、聘财清单、奁财清单等等。双方允婚,交换庚帖,上书双方的生辰八字,卜算命相是否相合。行聘日、迎娶日都要阴阳先生卜择吉。双方互送聘财、奁财都要双数,取其成双成对之意。在婚仪过程中还有许多避讳禁忌。整个婚姻过程处处充满繁冗、迷信和封建礼教。
相比之下,民国中期的婚礼仪俗则大为化繁就简。
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互换信物及定婚帖。男家确定结婚日期后,书面征求女方同意,即行筹办,通知亲友,择定结婚礼堂。当时,有在教堂举行婚礼者,也有在会馆、饭店或家中举行婚礼者。门前张灯结彩,富有人家更张花坊。礼堂设几案,新郎、新娘、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男女来宾均按一定席次。迎娶时不再使用花轿和仪仗,改用花车(汽车或马车)。结婚典礼之后,摄影以作纪念。 这种婚礼,虽已开始呈现现代文明气象,但仍嫌浪费,特别是要大宴宾客,送礼,为生活贫困者难以负担。因此,当时出现了用西餐或茶点待客的习俗。
太原郊县的婚俗与都市大为不同,呈现出五彩缤纷,徐沟一带婚俗最具特色:
订婚时,由媒人或戚友出面,两家各以生辰八字互换。命相若合则开始相亲。相亲有“明相”、“偷相”之分。明相时,媒人引男方及其家长到女家相亲,相中则留饰物为订证,俗称饰物为“记手”。为防止相亲不成使妇女难为情,多采用偷相,即在剧场或亲戚邻居家相亲。若偷相较满意再行明相。
挑选吉日,两家各具红帖及礼物互换,俗称“送帖”。通过此道手续,即为订婚约成。
男家确定婚期,择吉日备帖通知女方,同时将新婚衣饰送往女家,俗称“通信”。
迎娶之日,男家备四人喜轿二乘或四乘,鼓乐几对以及卤薄(仪仗队),新郎拜祖宗神轴,前往女家迎娶。同时延情有顶裁(功名)一人伴新郎前往,称作“娶客”。女家也要于亲族中选男子一人伴新娘,称之“送客”。亦有娶客、送客各为二人者,称作“双娶”。
拜堂时,新郎由赞礼生导引,新娘由二名妇女搀扶,男前女后到神轴前行三跪九叩大礼,俗称“拜天地”。
婚后十日,女家接新郎新娘回娘家,设筵款待,俗称“换十天”。至此,整个婚仪方告结束。
在婚姻缔结的自始至终,每一步骤还有若干俗信讲究:
订婚日,女方收饰物钱币之后,要用带根谷苗一束和铜、铁、胶各一块回报男方。
通信日,女方的回礼为筷子一双,满贮蜜的酒樽一只,面蒸狮、虎各一双,石榴一个,铜、铁、胶各一块。
婚日,鸡叫或黎明时刻,新娘和新郎都要吃早餐。
婚日晨,新娘开脸要延请完全女人(有父母、子女、丈夫者),其坐的方向及吉时均按阴阳先生指定。炕上摆一把椅子,椅前放一块砖坯,椅下放一桶水,新娘坐在椅子上,完全女人一边用扇子扇,一边唱念:“坐椅子,扇扇子,丫头蛮妮子侍候一辈子。”
无论新郎、新娘,即使在盛夏酷暑,婚日都必须穿棉衣或棉裤。
新郎接娶新娘时,要偷一双筷子和一只酒杯。卤薄(仪仗)中有人挑两瓶酒,岳家留一瓶,将另一瓶换上水挑回男家。晚间,即以岳家水煮饭,俗称“和气拌汤”。新人食用时,有人祝辞:“妈家水,婆家面,和气拌汤长寿面,豆芽儿娃娃一串链。”
新娘入轿时,要由长辈或兄弟背负入轿。
进男方大门,赞礼者先于门左右点燃草把,然后用斗(或柳条桶)装的马草撒在轿后,并将马鞍置于轿前令新郎跳过。新郎新娘都要踩在草苫或红毡上进人喜房。同时,赞礼者将一个织布机轴,一把腰刀,一面铜镜系成一束交于新郎。这三样东西一直要在洞房内伴新娘十天。
入洞房后,新郎先登炕,然后新娘坐在炕上。新郎站在新娘身旁用弓搭箭作出向四方射的样子,然后方揭开新娘盖面帕,并摘下新娘头上的笄藏在怀中。
婚礼后的次日清晨,新妇要在邻家梳头,梳头者祝辞曰“一木梳,两栊子,养下娃娃戴项子”等等。
婚礼过程中的俗信,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取其谐音,或以物寓义,或赋以象征,目的都是为了夫妻和美,合家欢乐,子孙绵衍,富贵长寿。谷苗有嘉禾之义,象征吉祥;铜铁含义坚贞;胶象征夫妻和美,如胶似漆;蜜寓意甜甜蜜蜜;筷子表示夫妻成双成对,齐头到老;棉衣、棉裤则预祝日子过得厚厚实实;坐在桶上是希望生活中通通顺顺;石榴寓义多子;背新娘入轿,表示不沾娘家土,怕带走娘家的运气,等等。
禁忌也充满婚仪过程之中。婚前要由阴阳先生选择婚期,必于男女双方及家族长者都有利。有妨碍者,婚日忌见面;娶客、送客、搀新娘者、为新娘开睑者等一应人,其属相必须与新人无冲撞;两新人在百日之内忌与其他新婚者见面。迎娶之时,沿路碰见有石,要用红土画一个“十”字,经过庙宇要用红毡遮挡喜轿。这里的各项禁忌,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其目的是为了避凶化吉。这种消极的防范性信仰行为和手段,产生于生产落后、科学不发达、人们意识低下的条件下,代代传承,约束人们的行为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禁忌的愚昧性,在当代已不多见。
最令人怀念的是本世纪5O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的婚俗,文明、简朴蔚成风气。男女双方当事人,通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而相互了解一段时间,双方情投意合,即行登记结婚。一身新衣,两床新被;瓜子清茶,糖果香烟即为待客之物;亲朋送一点薄礼以作纪念。其余一切繁缛程序仪礼,一概不行。
近些年,婚俗在某些方面大有复旧之势,一些新的陋俗亦渐形成。
其一是厚礼,70年代后期,一般送礼三至五元,十元就算厚礼了,近时逐年加码,成倍上涨。
其二是侈宴,多在饭店包席,少者六七桌,多者有几十桌,借宴请收礼,以弥补婚姻准备过程中的开销已成为一种风气。
其三是追求气派,婚日,多备小轿车接迎新娘,大多备几辆小车、面包车或大客车,车队浩浩荡荡,场面阔气宏大,其中有租车者,使用公车者亦不在少数。
其四是嫁妆丰厚,70年代到80年代之初,一般仅追求新房家俱陈设,当时有“三十六条腿”,稍后有“七十二条腿”之说,婚装无非毛料衣服,用具无非自行车、手表,已初显侈风。现在,除高档家俱之外,冰箱、彩电、音响、洗衣机等家电必备,饰装已发展到金首饰,裘皮衣之类,娘家陪嫁物品也在数千元以上,双方开销不下数万元。
其五是繁缛仪节和迷信抬头,结婚时讲究开门钱,开箱钱,择吉日,看属相,爱面子、讲排场在当代婚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几年太原人婚俗中的新陋俗要数半夜放炮了,这种陋俗不见传承,为太原一地独特的流俗。午夜鞭炮声,惊醒千家梦,以一人一家之喜,而造成左邻右舍之忧,是极不文明的行为了。其实,半夜放炮并不是什么吉利之举,据传我国南方寡妇再婚才半夜放炮哩。近年禁炮之后,结婚半夜放炮的陋习才得以革除。
结婚挑选日子,也是近年来太原地区普遍的风俗行为,多以逢有三、六、九的日子为吉,若能逢到阳历阴历日子和星期都带有三、六那就更吉了。 择吉日古代婚礼中称之为“请期”,男方请人卜定婚日后通知女方,征询意见。其中含有一个重要的意思是要避开女子的经期,使得“阳倡阴和”(《仪礼·士昏礼》)。后世,迷信之说猖獗,古人的科学用意反而不为人所知了。实际上,古代的择吉有一套讲究,目的是为了避开太岁等凶煞,并非选择三、六、九日,因涉及迷信,不再赘述。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讲了一个择吉的故事:汉孝武帝曾聚会占家问曰:“某一天可以娶妇么?”各种占卜家都有一套推算的方法,结果各持一端。五行家回答说可以,堪舆家说不可以,建除家认为不吉,丛辰家认为大凶,历家认为小凶,天一家认为小吉,太乙家则认为大吉。众占卜家争辩不已,取不得统一意见。最后汉孝武帝只得勉强采用了五行家的说法。如果依照占卜,那就只好终身不结婚了。
5、中国古代女子的婚姻习俗与社会地位
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纳采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问名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6、谁知道清朝婚礼的礼仪?越详细越好
一。清朝官员的官员婚礼
凡是官员结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两家满意,便择吉行纳采礼。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纳采日,主人吉服,命子弟为使,从人携带礼物送到女家。至门,女家主人吉服迎入,从者将礼物陈于厅堂,使者说明纳采的来意,主人表示接受,并告于庙。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从人辞归,主人送于门外。是日,官员纳采礼之家,设宴款待宾朋,用牲数目有严格规定,不得越制。公爵纳采日设宴用牲九,侯伯递减,一品官行纳采礼设宴准用牲六,二品官准用牲四,三晶官准用牲三,四品官以下准用牲二。 结婚前一日,女家送妆奁于官员家,陈于厅堂,以示女家陪嫁之丰厚。 结婚之日,官员家一面备办酒席大宴宾朋,一面设仪卫,以妇舆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无须亲迎。女家将出嫁的姑娘打扮起来,等候迎亲的车舆。当车舆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车,迎亲队伍返回家门,由女侍引导新娘入室。然后,新郎与新娘行礼如仪,再行合卺礼。当天,宴席的数目,在《大清会典事例》上有规定,同样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职者,婚礼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品。
二。清朝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 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 彩礼(俗称过礼)。彩礼一般经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结婚这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长辈妇女布置洞房,铺好床后,在被子四周放置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取其早生贵子之意,然后在被子中间放一如意或苹果。同时在洞房内奏乐,称为响房。喜轿要装抢得十分漂亮,并摆在院子里,叫做亮轿。 婚礼这天,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一路唢呐高奏,鼓乐喧天,吹吹打打地一直把喜轿抬到洞房外。进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轿从火盆上经过,据称这是为了避邪。喜轿到了洞房门前,新郎手拿弓箭,向轿门连射三箭,俗称为箭射新娘,射完后新娘才能下轿,新娘下轿后,有人将一个红绸扎口,内装五谷杂粮的花瓶(俗称宝瓶)放在新娘手中。接着在门坎上放置马鞍,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就可以揭去姑娘头上的盖布。这时候,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并肩坐在新床上,举行坐帐仪式:由长辈妇女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半生不熟的面食,以含生子之意。 接着还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长辈,夫妻要对拜。晚上也有闹房的习俗。婚礼期间,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大宴宾客,接受亲朋好友和来宾的祝贺。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结婚当天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摸橘子:由拿着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闹洞房。这是传统礼仪与清代并无太大差异。具体到各地就有微小所出入。
婚姻礼仪(一) 六礼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纳采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问名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纳吉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7、请问结婚前双方家庭间有些什么礼仪?
婚姻礼仪(一)
--------------------------------------------------------------------------------
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纳采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问名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
又称迎亲。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婚姻礼仪(二)
--------------------------------------------------------------------------------
奠雁礼
婚姻礼仪。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议婚
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
即求亲。婚姻礼仪,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
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婚姻礼仪。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压庚
又称压帖。婚姻礼仪。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称压庚。
相亲
亦称相门户、对看。婚姻礼仪。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
订婚
婚姻礼仪。即订立婚约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表示正式定下双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为礼,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为婚姻的信物。近代多用饰物、衣物、食物为礼,送往女家,送礼之后,婚约即成。订婚的表现形式 为婚书及财礼。封建社会,订婚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双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订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双方只要出于自愿,合乎婚姻法的条件还要进行登记注册。
尝汤献花
婚姻礼仪。订婚后,男家长者赴女家,与女家长者一道焚香祷祝上天保佑。礼毕,女家设宴。席上先尝汤,上清汤四碗,碗口上以红线作十字交叉,线头坠铜钱,以示姻缘开头。尝过汤后,上盘装四个猪蹄,每个上插红花,盘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缠红绸,此谓献花,含缔结婚约之意。尝汤献花后,订婚礼为正式完成。
婚姻礼仪(三)
--------------------------------------------------------------------------------
议聘
婚姻礼仪。是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由媒人往来商议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一般根据双方的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多少及当婚男女 的人品而确定,明显带有买卖婚姻的痕迹。
下插定
婚姻礼仪。是专门送约定婚姻信物的仪式。男家向女家提出订婚,将女子插戴的首饰送到女家,作为婚约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说明了他家是没有公婆的,不要叫鲍老太自己来下插定。”
下财礼
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婚姻礼仪。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财礼。财礼的数量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 、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下财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财礼毕,婚约正式成立。
回盘
亦称回礼、回情、答回。婚姻礼仪。婚娶前,男方行聘礼,女方收下后,视情给一定回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择日下聘,(女方)亦以礼物答回。”因回礼多用盘捧上,故称回盘。
良辰
亦称良辰吉日。即选择的宜于成婚的日子。要按黄道推算或由阴阳先生选择,或依皇历所载而选。唐代李商隐《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水浒传》:“今日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对良辰的选择大多注重日子、季节、月份,以求吉利。
随礼
也称随份子、凑份子。婚姻礼俗。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交付将要结婚的男女。旧时随礼只限于男家的亲友,现代女家的亲友也从此俗。
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添箱与添妆不同处是不将钱物直接给新娘,而是给女家,是家庭间的礼仪交往。
造子孙林
婚姻礼仪。嫁娶时男方聚众造林,以供新婚夫妇日后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和为老人送终之需。可依时令在婚礼前或婚礼后择日举行,此礼含造福子孙之意。
三请三邀
婚姻礼仪。婚前女家请未成礼的女婿上门宴饮,男方先是敬谢,再请,再谢,三请之后,男方才赴往,以示持重。男方在迎娶时,也要备三请三邀帖,到女家后次第投入,方能获女方同意。
婚姻礼仪(四)
--------------------------------------------------------------------------------
铺床
也称铺房。婚姻礼仪。即女家人在送嫁妆时一并布置新房。一般在婚前三日,也有前一二日举行的。此礼起源甚早,宋时十分通行。司马光《温公书议》卷三:“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
同鞋
婚姻礼仪。把新人的鞋同放一处,祈祝新婚夫妻同偕到老。此礼源于东晋,其时,凡娶妇之家的聘礼中都备有丝麻鞋一双,合而置于新床床头上,取“和偕”之意。后世演变为准备男女鞋各一双,并将新娘的鞋套于新郎的鞋之中,以为男女同鞋(同偕)。
催妆
婚姻礼仪。谓女方出嫁须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妆启行。催妆要多次:婚礼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妆礼,有凤冠霞披、婚衣、镜、粉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到迎亲时,女方家门紧闭,男方为催新娘启门登轿,则反复吹奏催妆曲,放催妆炮,伴以递开门封。
哭嫁
也称哭轿、叹情。婚姻礼仪。是新娘出嫁时作为告别的哭唱仪式。《周易·爻辞》:“屯如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后世的新娘哭嫁则成为嫁娶中的一个程式,不哭反受人非议。哭的时机不一,有前一晚开始,有上头后,也有临上轿前等等。哭的内容从离家的惜别,对父母的感恩,对兄弟姊妹的嘱托到对某些委曲和婚姻不尽人意处的发泄等均可涉及。哭的技巧甚至要经学习传授,而且有陪哭烘托。
开面
亦称开脸、绞面、绞脸、择脸、升眉等。婚姻礼仪。是用绞合的双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仪式。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开面,郑家老儿去唤整容匠。”古代女子开面,是在上头前三日进行。近代则有在婚礼前与上头同时进行的,也有在结婚当天下午或晚上进行的,还有在婚后第二天清晨或上午进行的。多由父母儿女齐全的全福人或新娘的妯娌开面。
上头
亦称上梳。是旧时女子嫁前改变发型的礼仪。原为古代对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仪式的通称,以作男女成年的标志。南朝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后世逐渐演变为在娶、嫁前三日或一日或当日举行,男更成年装束,女改妇人衣饰,既标志成年同时标志可婚嫁。后作为女子出嫁前更改发型的专用仪式。此仪式还包括穿上婚服,梳洗,佩戴首饰等。上头多在黎明时举行,要铺席、焚香、燃烛。
新娘辞亲
婚姻礼仪。是女子出嫁时与家中亲人辞别的仪式。一般在婚礼前进行,对父母行跪拜大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诉离别之情,拜哥嫂以托家事,叮咛姊妹孝敬父母。
扣茶饭
亦称饿嫁。旧时婚礼中约束新婚的礼节之一。即在婚礼过程中不允许新娘上厕所。婚礼正日,新娘从清晨上头梳妆开始,直到闹房结束为止,都不许上厕所,以防乱了阴阳。因此,将要出嫁的女子必须节制饮食,早做防范准备。一般从婚礼前数日起,就只进食含水量少,不易消化且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婚姻礼仪(五)
--------------------------------------------------------------------------------
挂彩
婚姻礼仪。有时泛称披红挂彩。旧时迎娶日前,男家将门户装饰一新,门贴红喜联,窗贴红双喜字及吉祥图案,大门悬挂结彩球的红布或红绸。此礼相沿至今。
打花烛
又称满堂红。婚姻礼仪。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郎睡在新房里,睡前,由男方亲友选两名女童,手执大红烛,在全福人的指点下,将新房里里外外照耀一遍。以红光照耀,祝吉祥喜庆。
送介席
又称离娘席。婚姻礼仪。是男家去女家接亲时,带去一两桌专门给新娘的父母吃的酒席。送此席表示女婿把新娘与娘家人分开,以此为安慰。这种酒席是经加工的半成品或成品,有婿为半子之寓意。
送亲
婚姻礼仪。是在男家迎亲时,女家亲属送新娘到男家。送亲人多由新娘的母辈或已婚的姐、嫂担任,称送亲娘子,他们不同于喜娘傧相,主要任务不是陪伴而是护送。《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刘四妈就做大媒送亲,朱重与花魁娘子花烛洞房,欢喜无限。”
抱长命鸡
婚姻礼仪。是嫁娶中象征男女吉祥如意的婚礼仪式。临近迎娶,男方备红公鸡一只,女方备肥母鸡一只,以鸡为“吉”。女家出嫁时,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到男家,将两鸡拴作一处,抱鸡人并不时打公鸡,直至公鸡无力伏地,象征妻征服丈夫。两只鸡不能宰杀,任其老死。
压轿
也称押轿。婚姻礼仪。去女方迎亲,男方一般准备两顶轿子:一顶花轿抬新娘,一顶呢轿新郎自乘。去时,花轿空被认为不吉利,为了不空轿,一般要选灵秀的幼童一至两名与新郎分乘于花轿和呢轿内,称为压轿。
(待续)
8、急求南通如皋地区婚嫁习俗?
首先要找介绍人,这个介绍人不一定是介绍你们双方认识的人,介绍人最关键的作用是给你们双方讨价还价做一个缓冲,直接谈的话万一谈蹦了就没有回缓的余地了。介绍人是双方都有的,由介绍人来商谈彩礼的项目,一般都是钱。数目以万为单位,带上8888的零头。女方收到礼金后要回一部分,看女方的抠门程度,有一分都不回的,也有大方的能回一半。假如有订婚这道程序的话可能要出两次彩礼。一般来讲结婚有定亲、下聘、迎亲、宴席、会亲几个部分。这个都是很简化的版本了,定亲就是在介绍人把关关节节谈好之后双方家长确认孩子的婚事,下聘就是把你的彩礼送到女方家里,这里要注意不只是女方家要准备彩金和礼物,女方的主要亲属也是要准备礼物的,,礼金就不必了,而且规格可以降低,主要是就是烟、酒、茶叶、肉、糖什么的。种类要是双数,每个种类的数量也要是双数,最好是每样乘以4,这样女方直接回一半回来还是双数。下聘的礼物都是要回一半的,礼金嘛上面说过了。然后迎亲就是你弄上几辆好车也是要双数,扎上花去接新娘子,去的时候双车双人,每辆车上都跟两个人,接回来的时候新娘带上一个伴娘什么的,也还是双数,接新娘子还要准备N多的礼品,值钱的部分还是烟酒什么的,然后再准备点,糕、粽、团、园、四样出门前鞭炮齐鸣送行,到了新娘家要准备开门包,就是小数额的红包,准备这么几十个,一次发俩,防止女方家的亲属堵门。进了门之后吃汤圆,吃完就带新娘子回家。然后就是宴会,办酒席。会亲就是酒席办完之后找个时间双方亲属认识认识。
9、想问一下,古代男女之间的礼仪是怎么样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颇为注重礼仪规范,在人生大事婚姻中更有许多必须要注意到婚礼礼仪。
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奠雁礼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议婚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即求亲,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据了解合婚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压庚又称压帖。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称压庚。
相亲亦称相门户、对看。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
订婚即订立婚约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表示正式定下双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为礼,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为婚姻的信物。近代多用饰物、衣物、食物为礼,送往女家,送礼之后,婚约即成。订婚的表现形式 为婚书及财礼。封建社会,订婚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双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订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双方只要出于自愿,合乎婚姻法的条件还要进行登记注册。
据了解尝汤献花是订婚后,男家长者赴女家,与女家长者一道焚香祷祝上天保佑。礼毕,女家设宴。席上先尝汤,上清汤四碗,碗口上以红线作十字交叉,线头坠铜钱,以示姻缘开头。尝过汤后,上盘装四个猪蹄,每个上插红花,盘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缠红绸,此谓献花,含缔结婚约之意。尝汤献花后,订婚礼为正式完成。
议聘是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由媒人往来商议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一般根据双方的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多少及当婚男女 的人品而确定,明显带有买卖婚姻的痕迹。
下插定是专门送约定婚姻信物的仪式。男家向女家提出订婚,将女子插戴的首饰送到女家,作为婚约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说明了他家是没有公婆的,不要叫鲍老太自己来下插定。”
下财礼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据广州礼仪了解下财礼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财礼。财礼的数量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 、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下财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财礼毕,婚约正式成立。
回盘亦称回礼、回情、答回。婚娶前,男方行聘礼,女方收下后,视情给一定回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择日下聘,(女方)亦以礼物答回。”因回礼多用盘捧上,故称回盘。
良辰亦称良辰吉日。据了解良辰即选择的宜于成婚的日子。要按黄道推算或由阴阳先生选择,或依皇历所载而选。唐代李商隐《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水浒传》:“今日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对良辰的选择大多注重日子、季节、月份,以求吉利。
随礼也称随份子、凑份子。据了解随礼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交付将要结婚的男女。旧时随礼只限于男家的亲友,现代女家的亲友也从此俗。
添箱又称添房。据了解,添箱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添箱与添妆不同处是不将钱物直接给新娘,而是给女家,是家庭间的礼仪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