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娘新郎 » 安溪新娘妝

安溪新娘妝

發布時間: 2022-04-22 12:50:31

1、閩南地區地方特色的民俗有哪些?

1、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更加隆重。

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在舊社會的時候,一般是年底地主犒賞長工。

2、中秋博餅(農歷八月十五)

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當地有一種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

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六骰均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六骰均為除4外的數,要關燈,搶月餅。該習俗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

3、柴頭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六)

柴頭會是集中竹竿柴棍農具和日用品的銷售會,是福建省民間較大的盛會之一,源於太平天國運動時。

縣衙不準農民進城時攜帶凶器和鐵器之類的東西,只能攜帶竹竿柴棍等,當地農民為了反對奴役壓迫和抗捐抗稅。

而在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歷二月初六組織的一次起義,人們手持木棍、扁擔、竹叉等沖進縣衙,最後以起義勝利而告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此次勝利,便定於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六舉辦柴頭會。

4、冬節搓丸(農歷冬至)

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

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

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5、備節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 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2、小岞的民俗風情

惠安小岞婚俗
從擇偶到正式結婚,根據周·「六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道程序。但「六禮」並沒有包括婚姻儀禮程序的整個過程,其中只有「親迎」為嫁娶當日的儀禮,其餘五禮則為婚前儀禮,至於嫁娶之日過後尚須行之的儀禮,「六禮」當中就無禮可遵了。而且自古以來,六禮之行,殊不一致,歷代多有變更。南宋·泉州遵《朱子家禮》,只用「納采、納征,親迎」三禮;明·惠安惟用「納采、納征、請期、親迎」四禮,泉屬各縣相差五多。「親迎」乃婚禮之重,無論「三禮」、「四禮」,此禮必不可少。由於中國傳統的婚禮建築在古「六禮」的基礎上,因此現代有的婚禮程序雖已簡化,而六禮之目,在傳統觀念中仍自在焉。 擇偶:
除「相親」外,相當於古六禮之「納采」、「問名」和「納吉」。「納吉」後來演化為今之訂盟(也有把訂盟歸人「納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須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期也有托親友說親的,在確定締親意向時,有的家長也能徵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見作為參考。
「提生日」:即議親。媒人把男女雙方的庚貼送到對方家裡,各自壓置於廳堂神龕香爐底下卜吉,若三日內雙方家中均平安無事,稱「三日圓」。如果有一方沒有「三日圓」,議親必須取消。
相親:經雙方家長認可後,男方家庭擇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親前往女方家中,實察女方容貌儀表等。
定婚
相當於古六禮中的「納征」和「請期」。
「壓定」:亦稱訂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長把戒指、訂儀、喜糖等禮品,送到女家,並親自把戒指戴於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轎前盤」:「壓定」之後,男方先後三次備辦豐盛的彩禮送往女家,稱「戴手鐲」、「送花」和「轎前盤」,合稱「行大禮」。清末以來,逐漸把「行大禮」合並為「轎前盤」,稱為「花疊盤」或「盤擔」。有的地方是把「壓定」和「行大禮」合並在一起舉行。「行大禮」把婚前的准備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禮」和「壓定」的中心內容都集中在錢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禮品,有酬謝其養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頭」:送「盤擔」時,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笄時刻,叫「送日頭」。
「送嫁妝」:在婚前一、兩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銀首飾、珠玉古玩、綢緞布匹等眾多的嫁妝送往男家。德化畲民嫁女,舊時有資送刀斧之俗。 新郎須親至女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
清代前期,泉州婚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轎,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對婚姻本義是這樣解釋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時親迎必在黃昏之後,乃至深夜,連一切迎送人員都得穿黑色禮服,這顯然是遠古時代夜間搶親習俗的遺存。
舊時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須頭蒙烏巾,並要有一對轎前燈,這當是沿古禮黑夜親迎之遺跡。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傷,全國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離而悲,或是隨俗,但民俗學者認為,此乃原始社會掠奪婚姻的遺俗。
花轎抵達男家,一時鼓樂、鞭炮齊鳴,喜氣洋洋。
新郎至轎前,下馬威似的朝轎門輕踢一腳,轎內新娘馬上應戰,還踢轎門一腳,這是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向人們宣示:日後男不懼內,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輩男青年或下輩男孩走到花轎前,揖請新娘出轎;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長輩手牽新娘出轎,送嫁娘舉起貼有紅雙喜字樣的米篩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樂聲中,新娘慢步跨過火爐,踏上瓦片,進入洞房。
據說「遮米篩」和「踏瓦片」是為辟邪,但安溪人卻有獨到的解釋,稱此舉寓有明亡之後,其孤臣遺老尚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婚夫婦「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至於「跨火爐」,人們認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靈,將新娘在其家裡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氣燒盡。
新娘到夫家後,又有拜天地、挑烏巾、喝交杯酒、宴請賓客等節目,其中鬧洞房為是日婚禮的壓台戲。俗謂洞房不鬧不喜,不鬧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內可以連續鬧,有「七日內不分大小」之說。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呢舉動,詼諧有趣。
「公雞娶婦」:在晉江、石獅僑鄉,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這只大公雞在七日內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後才移到室外雞窩,精心飼養,至其「壽終正寢」。 婚娶之日過後,婚姻儀禮還沒有結束。
上廳堂:新婚第二天黎明,新郎陪同新娘,由原「牽新娘」的婦人引導到廳堂,先拜祖先,然後依次與公婆及夫家諸親屬相見(今或提前至婚娶當日下午)。這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拜過祖先,新娘才算男方家族的人,而今後要開始新的生活,就必須認識夫家的長幼尊卑,這是對新娘進行倫理教育的一節必修課。
「落灶腳」: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同樣由原「牽新娘」的婦人引導,來到「灶腳」(即廚房),讓新娘摸摸各種飲具、餐具,並讓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這些象徵性的家務勞動,目的是讓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環境,俗稱「落灶腳」,這是新娘進人家庭婦女角色前的一次預演。
「上廳桌」:新婚第三天中午,為新娘上廳堂特設宴席,稱「上廳桌」,由夫家女眷及外戚作陪。從此,新娘真正成為夫家的成員之一。
「探房」:新婚第三天還有「探房」習俗,即新娘的幼弟(堂弟亦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一見面即要給這位「阿舅仔」饋贈紅包,稱「結衫帶」。探房含義說法不一,一說是娘家對出嫁到夫家已三天的女兒放心不下,特遣其弟前來探望:有否一堂和睦,起居是否安好?同時,「阿舅仔」還得完成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敦請姐姐回娘家會親,邀請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由於探房是婚姻雙方親家禮尚往來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請「阿舅仔」的筵席力求豐盛,惟恐款侍不周。
會親:在新婚第五天(今俗於婚娶次日)天剛蒙蒙亮,新娘先丈夫回娘家,向娘家長輩行禮請安,訴說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娘家於中午設宴款待。
請女婿:會親當日傍晚,宴請新女婿,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今俗一般為午宴,與會親一起舉行。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與岳家的主要親人相識,故宴席極為隆重。散席後,小夫妻要帶著引路雞和長尾蔗,同回夫家。至此,婚姻儀禮基本完成。
婚事過後,女兒與娘家之間有送花及每年均有的數次送節等習俗。
在惠安東部沿海一帶,舊時有婦女婚後長住娘家之俗。新娘出嫁三大後即回娘家長住,每年只有在逢年過節和農忙時,才到夫家暫住幾次,一年大約共有十來天。長住娘家的時間,要看懷孕的遲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長達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時間太短,會受到人們譏笑;但時間太長,也會被認為不光彩。如果年紀大了尚未懷孕,其權宜之計即由夫家抱養個孩子,這樣便可名正言順地長住夫家了。該習俗產生的原因,學者說法不一:或曰為原始社會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時期的婚俗的遺余;或曰為古代少數民族婚俗之遺留;或曰應從兩性分工的經濟方面去探討原因,等等。
小岞媽祖文化節
4月16-18日(農歷三月廿一~廿三日)福建、惠安小岞媽祖文化節。全鎮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做糍粑、買糖果等供品到慈堂燒香朝拜,並舉行媽祖「巡村」活動,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響銃震地,鼓樂齊鳴,炮聲不絕,,旌旗飄揚,並舉行精彩的「媽祖過海」的儀式,場面十分壯觀,氣氛異常熱烈!在人們的印象中,紀念媽祖活動盛行於沿海地區,是統領四海的航海守護神,有「龍女」、「神仙」之稱。舉行如此大型的紀念活動,確實罕見。原來小岞是著名的福建惠安女服飾之鄉,供奉媽祖。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農歷三月廿三),居住在這里村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朝拜活動,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這一獨特習俗延續至今已有300多年。開展紀念媽祖的民間活動,給這里注入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使其相映成輝,錦上添花。

3、福建省東山縣婚嫁習俗

我覺得這地區的婚嫁習俗應該差不多。 我這里有些資料,你參考下吧。

閩南包括的縣市有:泉州市、晉江市、石獅市、安溪縣、永春縣、南安市、惠安縣、德化縣、金門縣。廈門市、漳州市、龍海市、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龍岩市、漳平市、大田縣。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稱奇。而且還分為一擔一擔的好幾擔!第一擔是裝吃的禮品。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條、冰糖、茶葉等組成,當地稱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還有農村自製的甜粿、發粿之類,稱為「壓房粿」,有建家立業、成立房頭之意。以上這些東西要用兩只竹籃裝上,繫上紅布條或紅紙條送到廳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貴子。另外,還得准備肉、面、糯米甜飯、香煙、酒等食品。第二擔是裝衣服的皮箱。穿的東西會比較簡單,現在除了新娘隨身的衣服外,已不帶很多的服裝。但如果在憑票供應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當時有俗稱:「尼龍襪要四雙,四件襯衫的確良……」的唱詞呢!可見當時棉布緊張時新娘對服裝數量的要求。現在,雖然對衣服的數量不大講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備了古色古香的紅襖、紅裙、藍布長衫、白黃身(白、黃布做成,男女各兩套),以備以後父母做壽拜堂及百歲年老時用,以此來體現男女雙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第三擔在嫁妝的禮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備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紅燭數對,香數把,鞭炮數串,紅包數包(稱為「房頭禮」),還有年糕點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數量都要二、四、十二等雙數,以圖吉利。然後放進兩只做工考究的紅籃里,當地稱為「紅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鄉鎮,有送保家燈(煤油燈)到男方家的習俗,為添丁發財之意。用的東西最多,大到彩電冰箱、摩托車,小到針線盒,真是無所不有。較傳統有「三盒」之稱。即一要首飾盒,裡面放著父母陪嫁的金銀首飾細軟等貴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妝盒,裡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鏡子、紅絲帶等八件東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針線盒,裡面有剪刀、紅尺子、針線等縫補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藝好,勤快之意。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稱「紅腳桶」),枕頭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臉盆等日常用品樣樣齊全,這就是閩南嫁妝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過,時至今日,有不少的習俗已為現代的婚娶習慣所取代了。
閩南民間舉行婚禮期間,總有一個能歌善唱的「送嫁媽」(主持婚禮儀式亦稱「送嫁姆」),在高聲誦唱,貫穿於整個婚禮,既莊重嚴肅,又詼諧風趣,為婚禮增添喜慶、祥和、美滿氣氛。 婚禮的第一個禮程是在廳堂中進行象徵性梳妝打扮,新娘新郎讓人在頭上各梳三下。這叫「上頭」,表明正式成了大人。在新嫁家,「送嫁媽」請新娘到廳堂,誦唱:「請出廳,請出廳,做人好名聲。」新娘坐下時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時要唱:茶油滑、茶油烏,今年來,今年生查埔(查埔,即男孩)。」梳頭時唱:三下木梳,兩個撒篦(撒篦,即篦子)生子好人品。迎親隊伍的最前頭有人抬一根連枝帶葉的青竹,俗稱「竹掃」,表明新娘有「節」(貞節)。竹上系一塊豬肉,據說這是祀每於做喜事時來搗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著是新娘轎(或車),後面還有人挑一擔用布袋裝的「子孫桶」,表示新娘早得貴子,挑的人可得大紅包,但要善誦祝福歌:「子孫桶,吊起起,前苑園後果子。」新娘上轎(車)前必先哭幾聲,表示依依不捨,這樣婚後才幸福,俗稱「哭好命」。「送嫁媽」要替新娘蓋上紫帕,並誦唱:「紫帕罩上頭,新娘賢惠新郎能。罩於前,新娘好人緣;罩於後,夫妻吃到老、老、老。」轎行幾步,新娘要從轎(車)上丟下摺扇於路,表示拋棄不好性癖,俗稱「放扇地」(諧音「放性」),「送嫁媽」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順利)。」 迎親隊伍回來了,但花轎(車)只能停在堂屋門檻外。這時男方侄兒手中捧兩粒柑桔(諧音「甘吉」),引出新娘,並由傘或米篩遮日,俗稱「過米篩」。「送嫁媽」高聲誦唱:「新娘請出轎,生子哈哈笑。」新娘進新郎家門檻,要先跨過燃燒炭火的「火爐」,閩南話「生炭」與「生殖」諧音,以求興旺。「送嫁媽」唱:「跨火煙,年年春,隔年抱查埔孫(男孩)。跨會過,夫妻和好百廿歲。」新娘新郎雙雙同拜天地、祖宗、父母。拜畢就入洞房。接著吃:「合巹酒」(也叫酒婚桌),桌上有十二道菜,表示每年十二個月,月月美滿。「送嫁媽」一邊為新娘夾菜一邊唱:「吃豬心,恩愛共一心;吃豬肝,新郎發財做大官;吃雞,才會起家(興家);吃紅棗,年年好。」接著是吃「新娘茶」…… 結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廳堂會見家中親人,俗稱「出廳」,這是婚禮的尾聲。隨後,「送嫁媽」陪新娘熟悉今後勞動路徑、地點、表明閩南新娘熱愛勞動。「送嫁媽」象徵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項工作時,都要高聲誦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時要唱:「啟灶君,起火不會熏,煮粥快滾。」新娘到井邊時唱:「水井清清,新娘手靈心靈;井水明明,生子傳孫富不會停。」新娘到養豬飼料缸「送嫁媽」邊呼叫豬「?啊?,?啊?……」,一邊唱:「攪潘(泔水)攪會浮,喂豬象只牛。把潘潑上壁,一窩豬仔十二隻。」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稱做「頭次客」,時間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須在黃昏才回來,俗稱「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會送一對帶路雛雞和兩株連根帶尾的甘蔗(意為從頭到尾都甜),雞、蔗表示子孫昌盛;還送米糕(意為步步高),供女婿帶回去,結婚至此始告結束。

4、泉州的風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

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

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

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4)安溪新娘妝擴展資料:

泉州的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5、安溪人嫁女兒?是什麼風俗。請說清楚點。謝謝!

婚前禮儀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憑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憑媒送來女家姑娘的年庚(寫生時日月的紅帖),放在廳堂,預卜「采頭」。三、五天間沒發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貼意外事故,生活順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議婚。(其時,女家也必須「好采」)。
西坪、蘆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傳統在茶園對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內,仙女出世在天台。對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轉輪伊就知。
(女)楊梅開花人不知,八月冬筍就出來。對面郎君阮無愛,眼睛免看這處來。
而拒絕了「求愛」。還有:
(男)楊梅開花無人知,「雞髻」(雞冠)開花結成排。娘子生好惹人愛,好花也要
努(賢)安排。
(女)日頭起來紅又紅,借問郎君何處人?真實姓名共阮說,花蝶相愛心相同。
在舊社會,通過對歌成婚,是縣內的特殊風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著」,即訂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說合。雙方議定聘禮,即擇日送採到女家
訂親。
聘金原是禮節上的應酬。30年代前後,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議聘。40年代,時幣貶值,曾突升至五、六百元。1949年以後,提倡婚事新辦,買賣婚姻匿跡。60年代後,聘金之風又漸盛。地區不同,議聘亦不同。小平坡鄉村為一千至二千元;較山區六至八千元,個別邊遠山區突破萬元。70年代前悟.除聘餘外,還講服飾、盤食和「見面禮」。
請期俗叫「送¨頭」。男家把擇訂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異議,須於十天或半個月內提出,另予協議,否則,就按時籌備,如期辦喜事。
辦盤俗叫「挑盤」。婚期既定,男家於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備齊聘金並婚書、禮帖、禮盤到女家(清代婚節有大啟、小啟;民國後,簡用「結婚證書」)。禮品一般以雞酒、豬腿、線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紅蛋、米糍或麵包。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盤;有的加添該地的特產名茶。女家把盤擔陳列廳堂上,點紅燭,告祖先,宴親鄰,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將出閣。女家收禮:豬腿要留蹄,物品成雙留底。並另備「緣錢」(鉛錢)、烏糖、薑母、芋種、油麻、菜籽、大麥、火炭善.備用紅紙包裝或箍好,放來盤給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緣先到」和「熱焰」旺盛之意。
盤食之風,本兩小擔,四小擔,變四大擔。80年代後,長坑、感德等地,還要百斤豬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紅蛋;龍涓地域要幾百塊大肉餅。各地習俗,盤擔要成雙,有時幾十挑。挑盤的工力,女家要付紅包,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來的「客仔」禮,男家要加倍送給。
二、娶 親
嫁女 女家嫁女,要備六大項和七事。六大項就是:
人門緣份緣錢、烏糖、桔仔、冬瓜(置盤內隨嫁)。』
衍傳「威實」白短衣褲、四幅裙、烏巾、手巾、扇、紗燈、圍身腰巾(隨嫁)、肚裙:內
藏袋子,系在新娘懷腰問,袋子中放菜籽、芋頭、薑母、油麻、泥孩兒、火炭、烏紅白線各
二粒;肚裙內又藏雞翅連褪,豬骨連陶,雞心、蛋一對。
閨房用具 火烘(火籠)、樁盒、腳桶(隨嫁)、尿盆(新娘帶入轎)。
紡織成家「績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櫛1『」1銑禾苛苛葫鍋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針、線、烏布。 .
種雞歸寧 種雞,雌雄一對.饅食百_二粒(歸寧隨帶回)。
有的還備特等茶葉,有的傳植特別品種茶苗隨嫁,如烏龍茶中的9黃旦」,便是當年嫁女黃旦隨嫁王耽培植的特種茶葉。
過去湖頭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飾外,還有田契和房內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隨嫁叫「滿
堂紅」。
50年代,新婚姻法頒行,婚娶特簡,嫁女不拘妝奩,有的還曾用鋤頭、棕蓑、大笠陪嫁,
表示勤勞農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後兩事(嫁女前的三、五天內)。
「哭緣」也叫「哭嫁」。女兒久在父母身邊,現將生離,難免哭念惜別。也有因婚齡較低,一旦作人媳婦,要負其家「挨壟」(脫谷殼)、舂米、炊食、飼牲畜、織布等等繁重家務,一肚子埋怨而連哭帶訴地「哭嫁」。母親也在惜哭著女兒、寄望女兒嫁到男(夫)家好緣分。。
「出門惜、入門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內,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豐厚佳點(點心)請嫁女,表示惜別,叫「出門惜」;嫁女婚後初歸寧,要備送一禮品和紅包回饋,叫「入門笑」。
「開面」嫁女出閣前幾天,要請一個「福壽大姆」用紗線絞凈面上的細毛,叫「開面」,也叫「挽面」,使面膚更白潔細嫩。
「上頭」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頭」。作媽媽的和「送嫁嫂」幫同請來的「福壽大姆」,在「天公」燈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額前兩綹長發,連原有腦後的三把發,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語有句「三把頭發五把梳」,即「結發」之意),系扎紅髻索的髻心,別上笄針,帶上金釵銀插,穿上耳環,佩上手鐲、足環,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紅襖,福壽大姆凈手臉,便妝重用梳子在新娘發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頭帶笄是大人(『及笄』)。大還大,小還小,是人媳婦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訓語。
上轎「上頭」禮畢,送嫁帶新娘「辭桶」(辭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廳,例要其父親手為女罩「烏巾」(遮羞布)後入轎。有的父為愛錢,濫許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這時,狀似依依難舍,實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聲大哭,不願上轎,弄得父母哭,女兒哭,旁人傷心,滿廳都是哭聲;經嬸姆勸解,母才代罩烏巾,扶女入轎,父親貼上封條(寫官銜。無官的,寫「清白世家」)。這才紗燈一對在前(沿襲初民搶婚痕跡),嫁妝擔擔成雙,花轎在後,從大門而出。剛出大門,常有同宅的嬸姆,用掃帚從轎後的大門處掃入,順手關上大門(意掃回「福氣」,不讓都被新娘帶走)。
湖頭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轎前紅聯采、紅涼傘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嫻婢,護
花轎前,還有送嫁嫂和嫻婢兩挺無蓋頂的轎。
花轎離家不遠,到水溝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內弟弟跟著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與扇同音)隨轎到,壞的心『事』順水流。」這樣。便揚長而去。
嫁後兩事:添花,古例婚後三日,新娘的弟弟身著盛裝,由一個「客仔」挑「花擔」,內放花粉、剪刀、竹尺、針線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換花),男家專席歡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給這新舅子「衫帶禮」,花擔內,回送「春花」、「吉花」和饅食,還送肩夫「客仔禮」。40年代後,漸漸改於喜期當日,新娘出門後的另一時辰,就去「換花」。
歸寧,婚後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歸寧,俗叫「娶倒返」,男家一個「小叔」挑一籃
「饅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備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時煮「惜別」點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紅包,作「入門笑」。晚上要「入門鳥」(天黑)才會生「乾埔」
(男)。
迎娶上頭:男家必先擇吉時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滾翻,叫「翻鋪」,象徵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儐相與新郎同床,避免單人睡覺。
、 喜期的大清早,「上頭」大禮:在廳口「天公燈」下的八仙桌,掛上紅桌裙,點亮大紅燭。
桌上放新「斗燈」一隻。斗燈是貼有紅紙的大米斗,中裝快滿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鏡子,鏡前新燈火盞灌滿生油,浸著七條草燈芯,以長條「冬瓜」作火挑;火盞兩旁放一糯米甜「饅食」和紙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對,鏡子與火盞正中處,置有「財
寶」(鎮家金銀,後多用錢幣)。「上頭」時,點亮火盞,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壽長者,異常嚴肅地在新郎頭上梳三下念「上頭戴髻是大人,大還大,小還小,從此大丈夫,成家立業」。新郎抱斗燈入房,排於床左和床右與「發糕」相對,忌外人進房(尤忌生肖屬虎的和沖克的人)。斗燈的燈芯燥油時,新郎要親身添灌,別人不能代替。斗燈火長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轎到男家,在連串鞭炮聲中,先歇在大門前的一方,叫做「鎮地」,意即新娘從此是這里「鎮地」的人了。
人厝吉時一到,轎夫兜轎入大門。從下廳越過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爐。花轎上大廳,向內
放下。新郎起掉轎門的封條,下馬威地用左腳往轎門一踢(俗叫「踢轎門」),掀起轎簾,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紅燈請新娘出轎。福壽大姆捧著「米篩笠」(內裝新郎的褲和饅食斗笠
各一),遮上轎門頂,大姆和新郎、送嫁牽新娘出轎,「米篩笠」隨遮蓋頭頂,導入新房。
人房一進房就要踏破房檻內已先鋪好的一塊新瓦,入房後米篩笠放在床頂。
「米篩笠」和門檻內的瓦,寓有明亡後.一些孤臣遺老企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夫婦
「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沿襲成為流俗。
新夫婦入房,送嫁關上房門,舉行「合巹」成親禮,新郎新娘相對坐定,送嫁叫挑鳥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頭的烏巾揪踩在腳下,好讓新娘一輩子乖乖聽話;而新娘也准備
不讓烏巾落地,爭著「夫妻並頭做」。一聽「挑鳥巾」,早已悄悄執緊烏巾一角。所以「挑烏
巾」時,常出現新郎扯,新娘拒的對扭局面。為不失和氣,送嫁便從中緩解地按住他倆的手,
念「 郎 君會,娘子『1勢:(賢),烏巾一人揪一頭,生子傳孫人人都出頭」。但如果還對扭不放,送嫁再念:「雙人合著揪,明年生一個『乾埔』(男)肥『糾糾』』』。送嫁即把鳥巾藏入新郎袋裡去,從而便引導新夫婦重再對坐換丸。送嫁撿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繼對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撿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過,當為都吃過丸子。換丸時送嫁一邊念著吉語。
換丸後,送嫁便拉新夫婦相碰肩,親嘴。以前,一般婚齡偏低,新夫婦年輕幼稚,送嫁
娘就擔負著對新婚夫婦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誘導的責任。 』
拜天地 房內程序告一段落,便開房門,導新郎新娘上大廳,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
再拜祖先,然後對面互拜。每一過程,都念吉語,體現謀求蕃衍、富貴的祝願。
宴客:新婚喜宴,廳堂正東大多是新郎的母舅為首席。40年代後,「換花」的古例改在當天新娘入房後就來「添花」。故正東大位便讓新「舅子」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團圓」,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雞腿面線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數都要雙,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開始,喜炮大鳴,上幾道菜後,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賓客茶後給「壓盅
錢」。送嫁和賓客有時念「四句」逗趣助興。過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間常伴就樂此風已競。
40年代後,嫁娶漸漸不用送嫁嫂。席間,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壓茶盅習俗,沒再見。謁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於是日),:送嫁嫂帶新娘謁見翁姑請茶,新郎逐一啟示稱呼,新娘跟著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飾物壓盅。其餘家人和親戚也如是. 「一請茶。

鬧洞房縣內原很少鬧洞房。40年代後,開始有人鬧起洞房。80年代後,更升級,鬧的花樣繁多:「雙龍搶球」:「觀音滴露」、「夫唱婦隨」、「負娘過渡」等等;有時搬出惡作劇的戲謔節目。』弄得難解難分。 拜灶君婚後第三日,送嫁嫂帶新娘下廚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對新娘每一動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豬,新娘跟著叫「營呀……營呀……」再撒谷飼雞,又教叫雞:「昧、
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後出灶間,到大門邊見「土礱」(脫谷殼具),往廳邊見織布機,出大門口汲井水,又往屋邊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廁所。每個過程都念有好句。見習畢,才隨送嫁嫂入房休息。
會親報生日 婚後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備衣服、蛋、線面到女家為女做「生
日」,男家盛意招待。
三、其他婚俗
續婚男女雙方失偶或離婚的,男再婚叫「續娶」,又叫「續弦」。「一切禮俗從簡。女喪夫或離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會,女喪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婦無子可依的,那要經夫家翁姑和親戚同意,與媒議好身價,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從正門出去,只能後門或邊門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備辦一擔較豐盛的「酒菜」飯,排於路邊燒楮紙,向葬亡夫方向訴說「哀情」(俗叫燒路頭紙),用筧梳(織布機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為其盡紡織之責),
不敢回頭,溜轉彎路,續步行一小段,再乘轎或乘車到續娶家去。這家原來已有子女,對續
娶母稱「繼母」。如果改嫁婦帶來其前夫子女,叫「入繼子」。
納妾封建時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國初,縣內豪強常靠權勢、金錢,占民婦,迫民女為
妾(俗叫小姨)。小妾社會地位低。古納妾叫「納庶」,不能與正配平等。解放後實行一夫一
妻制,已不見有人納妾了。進贅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進贅」。進贅家叫「招贅」。也有與其家死了兒子的媳婦結婚的,叫「接贅」。進贅、接贅婚後生子女,若議定承兩家宗祧的,叫「兩承雙頭顧」。解放後,改變舊觀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戶,已形成社會新風尚。
童養媳也叫「苗媳」。將女兒給人家作「苗媳」,長大了,多與其家兒子結婚。先回母家,
按嫁女儀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於喜期清早與其家兒子一同「上頭」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養媳平時不相愛,而把童養媳另嫁他人。
嫻婢過去,有錢人買窮人的女兒作為嫻婢,有的隨富家女出嫁,叫作隨嫁嫻,有的另再
擇配。但社會地位低。1950年後,已沒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與「小叔」結婚的。傳統觀念,大伯喪妻不能與死
了弟弟的小嬸結婚。 『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禮 30年代,縣城、蓬萊、湖頭、官橋等地就有少數學人,借用學校或布置自家廳堂,舉行「文明結婚」禮。新郎、新娘盛裝,司儀唱禮:(1)婚禮開始,(2)奏喜樂,(3)證婚人入席,(4)介紹人入席,(5)來賓入席,(6)主婚人及親屬入席,(7)男女儐相引新
郎、新娘入席,(8)全體肅立,(9)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10)新郎、新娘用印,(11)證
婚人用印,(12)介紹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換飾物,(15)新郎、新
娘互行鞠躬禮,(16)證婚人致訓詞,(17)介紹人及主婚人致詞,(18)新郎、新娘致謝(向
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禮),(19)奏喜樂,(20)禮成。
婚禮畢,舉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問向各席來賓敬酒。有的婚後為蜜月旅行,游覽各地名勝。40年代後,也有好幾對新婚男女,同時在一起聯合舉行文明結婚禮,儀式較莊重,各有主婚人、介紹人儐相,請地方名人證婚。但舉行此種集體婚禮的不多。
喜事新辦40年代以後,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頭」、「拜公」、「見公婆」、宴客等還照舊俗,但「盤食」之風較簡。有的山區,家境清貧的,則於農歷除夕,行簡單的合巹禮,俗稱「送做堆」,不計較什麼儀式。
解放後,男女結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規定,就可辦理登記。1950年到1957年間,不計聘金,喜事提倡新辦,婚禮簡朴,社會風尚煥然一新。60年代後,「聘金」議親,故態復萌。
50年代以後,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轎,只遮一把雨傘(忌露天)和挑衣擔的,由新郎帶著
步行到男家。後期,進用腳踏車代步。60年代後,又漸起用三輪、四輪摩托車代轎。70年代後,更進用小汽車婚嫁。未通汽車的鄉村,仍用腳踏車(婚嫁一行人數宜雙忌單)。
60年代後,較多青年男女,自談戀愛,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帶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連同男女儐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戶成家的,則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漸成新風。80年代以後,新郎新娘採用到外地「旅行結婚」的漸成風尚。

6、請問泉州安溪人的結婚習俗

.雙方父母見面協商訂婚事宜,主要是訂下黃歷和男方的聘禮多少。目前比較大眾化的是10.8萬,但主要視雙方經濟條件而定。所收禮金按經濟條件情況返還,如果女方條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話返還給男方38888-58888不等。如果女方條件不錯,就直接收下全部禮金並購置一輛轎車給男方。

2.到訂婚日之前肯定還有大把的時間的,在這段時間里就是要添置兩人訂婚所需要的東西,我們以男方給女方的東西開始。

(1)金飾一套。包括耳環,手鐲,(腳鏈),項鏈,對戒一對,鑽戒一枚(鑽戒現在大概價格買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實也可以去金器店買裸鑽選擇自己喜歡的式樣打造價格相差很大,大約可以節約35%,註:前提先問過家長,有些家長喜歡買24K的純金覺得可以保值,年輕人就不喜歡了覺得土氣)。

(2)喜糖。包括糖金杏一對。溫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負責包括喜糖內的紅包(目前紅包50-100都有人放,視雙方條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3)手錶。過去為對表,現在鑒於各種電子產品都有手錶的功能,只買一隻給女方也很多。價格視各自對款式的喜好和經濟條件而定,通常為一萬左右。

而女方要購買的東西為:

(1)男方結婚訂婚時所穿的西裝一套,襯衫兩件,領帶兩條,鞋子兩雙(休閑跟皮鞋各一雙)休閑裝兩套,襪子一打,金器:手鏈和項鏈各一條(如果給伴郎的紅包少於580就需要再買條襯衫給伴郎)。(金器這個偶不知道,我那時也沒這么做)

(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選擇,視情況購買。現在溫州的店主要集中在解放路、飛霞北路(本人是在解放北路鐵井欄對面的一家陶瓷店購買的,質量不錯,以後摔壞了還可以去原店配)。建議多跑幾家,多比較,不然各方開價差別不小。送碗也得挑個日子,溫州人有「穩當」一說,「穩」諧音溫州話的「碗」。現在市場的碗分骨質瓷和陶瓷,建議還是買陶瓷,耐高溫不易裂,而且還不像骨質瓷那樣日子久了容易積污垢。還有就是注意,最好買微波爐適用的,這點日後很實用。

(3)六樣分柑橘,糕點,棗子,桂圓,蓮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隻給男方(六樣在溫州有專門的店可買,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在西城路的菜市場附近就有一家,專門用臉盆和包裝紙包好,需提早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去預定)。

3.訂婚日:溫州人現在訂婚酒席分兩種,一種是中午女方家擺設酒席宴請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則由男方回請女方。另一種就是雙方父母加上至親好友一起於某酒店設宴訂婚。一般現在市區選擇後者的比較多,下午男方驅車盛裝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並給女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錢(皮箱錢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讓姐姐出嫁拉著皮箱不肯走,你要給他錢他才肯放人,上輩人這么解釋的,還有就是女方要是獨生子女,就給女方的媽媽)。關於皮箱錢,也有是在結婚日給的。皮箱錢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後給雙方父母敬茶,向親朋好友敬酒以見證你們的愛情(反正一個字。喝~~~)

結婚:

1.決定下結婚的日子後就要開始去預定酒店布置酒席了,現在好象要提前一年預定酒席我暈,好日子大家都結婚啊。

然後就要先安個窩了,買房子和裝潢當然是男方負責的,裝潢就起碼要2個月了,一般在訂婚之後開始裝潢。裝潢好後房間內的傢具由男方購買以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由女方負責打扮,所有帶插頭的,裝飾的東西還有廚房的櫥櫃以及床上用品都有女方搞定。

2.拍婚紗照。要挑選好時間,

3月份是拍婚紗照最好的時間,天氣好,風景好。要早點去預定,因為好時間大家都搶著去的。現在溫州的3W、古攝影、時尚春天、中天私人攝影坊(最近剛聽說)都不錯,一改薇薇新娘等千篇一律的風格。最好趁做活動的時候去預定,送的東西多,價格也會相對便宜。拍照時建議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不要輕易聽信化妝師的建議,他們都是帶有利益的,一般沒什麼好推薦。還有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選影樓時弄清楚入冊照片數(一般是50張,有些是40張的就太少了)和每增加一張的單價,這個各個影樓差別還是很大的,高的要50一張,少的30,最後造成總價的差別還是不小的。

3.婚紗。現在很多人都是買婚紗,有時間這也是好的,畢竟去蘇州上海買來的要便宜很多,但要注意一點,蘇州的質量一般都不大好。還有就是去一趟路費開銷也不少,比較一下,租和買到底哪樣合算。租的話溫州現在的幾家店分布是這樣的:像百老匯、嫁衣工坊的一些租金很貴,嫁衣工坊有幾件相當獨特,就是價錢貴,好看晚禮服一般也要三千多,三件加加起來超萬是肯定的。百老匯的一些一件就要上萬。就穿一個晚上,這么貴,錢花得實在太冤枉。感覺柴橋巷有一家夢宮場嫁衣還不錯,價格實惠,東西也比較精.

3.結婚那天敬酒程序自己不必擔心,禮儀公司攝像的人對這些套路一清二楚,他會邊拍邊指導你怎麼敬酒的,只要照著做就好了。

4.女方給男方家人的禮物。

(1)地瓜爺地瓜娘。給地瓜爺和地瓜婆都得買禮物。我當初正值夏天,就給地瓜爺買了件鱷魚的T恤,給地瓜娘買了條項鏈。給地瓜爺地瓜娘都要買一雙鞋子,尤其是地瓜娘,還得在鞋子里放雙襪子,「鞋襪」諧音溫州話的「閑摸」,就是她在閑暇時能夠幫你打理打理家務。

(2)地瓜娘的兄弟姐妹也就是男方的舅舅阿姨。通常是每人買一條被子或被套之類的床上用品,價錢通常在兩三百元。

(3)男方的親兄弟姐妹。有哥哥弟弟的通常是買件襯衫或其他衣服。有姐妹的通常是戒指或是項鏈。還有兄弟姐妹的配偶視同兄弟或姐妹。

5.結婚前幾天的准備。

(1)攝影租車禮花,不過這些到關系不到現在滿大街的禮儀公司有全包的。

(2)司儀。請不請就看個人喜好,總覺得你酒席多的話司儀又搞半天你忙到晚上12點也別想好,你等的了人家也等不了啊。司儀請得好的話還可以,萬一水平太差或其他什麼的,反而會破壞了婚禮氣氛。

(3)預定化妝師。

4.結婚前晚新娘去做個美容去個角質就行了,如果有跟裝妝的話,結婚當日就不用起那麼早了,現在美容師都是直接上門來的9點多起來去做個頭發做指甲然後吃飯,中午這頓後下一頓可是要到第二天的中飯啊,這里要提醒大家還是要吃飽啊,呵呵。。。然後到一點多化妝師到家穿上婚紗,披上披肩,化妝和發型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多。這里要提醒的是,要注意提前電話通知化妝師自己的婚紗是什麼顏色和風格的,這樣便於她會准備相同顏色和風格的頭飾。

男方也是差不多吧,沒女的那麼麻煩,4點鍾的時候新郎和伴郎就要出發到女方家中去接新娘了(現在是越來越早了,因為現在酒店一般有多對新人同時結婚,早到的風水好,為了搶風水,現在新娘都很早到,而不像過去那樣客人等新娘了),到了新娘家後伴娘就會想些花招為難新郎,最後當然也是紅包搞定才開門,(紅包是50塊左右,溫州這邊是九個伴娘,加新娘正好一桌)然後就是九個伴娘加新娘所有的男方親戚隨車一起到新房。這里講下車,溫州這邊是租車,香煙是一定要遞的,否則有些不好的司機就會故意開快開慢,這樣就不成隊行,錄象拍起來就不太好看。然後到新房裡就是敬茶和湯圓排錄象,還有一定記住敬東西時的長輩次序,否則就會被人說閑話了。

接下來就是又一路車開到酒店,然後就是舞獅子,然後給紅包(紅包是1人10塊,總共60)。接下來就是有些伴郎會拿那種噴噴綵帶來狂噴新人和伴娘。建議新娘把頭紗放下來,而伴娘建議准備件有帽子的舊衣服,進去前先把帽子戴好,呵呵。最後一關當然是敬酒,這個是最重要,當然也是因人而異,大家各自發揮,在此也免了,還要注意中間新娘要換婚紗和發型。還要注意下的就是溫州現在是男方送給女方4桌酒席包括紅包,多出來的酒席就是女放自己負責了,而紅包當然是由各自的家長收。

7、安溪的民風民俗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說書、燈猜等。

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在台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梁和紐帶,成為數百萬台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徵。 

(7)安溪新娘妝擴展資料

茶文化鐵觀音:安溪產茶始於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台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著烏龍茶傳入台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台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台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台加深聯系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安溪與台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台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著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

8、福建省風俗:提親、求婚、訂婚?

一、婚前
擇偶:
除「相親」外,相當於古六禮之「納采」、「問名」和「納吉」。「納吉」後來演化為今之訂盟(也有把訂盟歸人「納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須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期也有托親友說親的,在確定締親意向時,有的家長也能徵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見作為參考。
「提生日」:即議親。媒人把男女雙方的庚貼送到對方家裡,各自壓置於廳堂神龕香爐底下卜吉,若三日內雙方家中均平安無事,稱「三日圓」。如果有一方沒有「三日圓」,議親必須取消。
相親:經雙方家長認可後,男方家庭擇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親前往女方家中,實察女方容貌儀表等。
定婚
相當於古六禮中的「納征」和「請期」。
「壓定」:亦稱訂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長把戒指、訂儀、喜糖等禮品,送到女家,並親自把戒指戴於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轎前盤」:「壓定」之後,男方先後三次備辦豐盛的彩禮送往女家,稱「戴手鐲」、「送花」和「轎前盤」,合稱「行大禮」。清末以來,逐漸把「行大禮」合並為「轎前盤」,稱為「花疊盤」或「盤擔」。有的地方是把「壓定」和「行大禮」合並在一起舉行。「行大禮」把婚前的准備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禮」和「壓定」的中心內容都集中在錢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禮品,有酬謝其養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頭」:送「盤擔」時,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笄時刻,叫「送日頭」。
「送嫁妝」:在婚前一、兩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銀首飾、珠玉古玩、綢緞布匹等眾多的嫁妝送往男家。德化畲民嫁女,舊時有資送刀斧之俗。
二、婚娶
新郎須親至女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
清代前期,泉州婚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轎,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對婚姻本義是這樣解釋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時親迎必在黃昏之後,乃至深夜,連一切迎送人員都得穿黑色禮服,這顯然是遠古時代夜間搶親習俗的遺存。
舊時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須頭蒙烏巾,並要有一對轎前燈,這當是沿古禮黑夜親迎之遺跡。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傷,全國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離而悲,或是隨俗,但民俗學者認為,此乃原始社會掠奪婚姻的遺俗。
花轎抵達男家,一時鼓樂、鞭炮齊鳴,喜氣洋洋。
新郎至轎前,下馬威似的朝轎門輕踢一腳,轎內新娘馬上應戰,還踢轎門一腳,這是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向人們宣示:日後男不懼內,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輩男青年或下輩男孩走到花轎前,揖請新娘出轎;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長輩手牽新娘出轎,送嫁娘舉起貼有紅雙喜字樣的米篩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樂聲中,新娘慢步跨過火爐,踏上瓦片,進入洞房。
據說「遮米篩」和「踏瓦片」是為辟邪,但安溪人卻有獨到的解釋,稱此舉寓有明亡之後,其孤臣遺老尚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婚夫婦「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至於「跨火爐」,人們認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靈,將新娘在其家裡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氣燒盡。
新娘到夫家後,又有拜天地、挑烏巾、喝交杯酒、宴請賓客等節目,其中鬧洞房為是日婚禮的壓台戲。俗謂洞房不鬧不喜,不鬧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內可以連續鬧,有「七日內不分大小」之說。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呢舉動,詼諧有趣。
「公雞娶婦」:在晉江、石獅僑鄉,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這只大公雞在七日內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後才移到室外雞窩,精心飼養,至其「壽終正寢」。

9、漳州平和的訂婚習俗

漳州的常規婚嫁習俗古時,漳州的婚嫁基本按傳統的「六禮」進行。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主張刪簡古禮,清代漳州宿儒蔡世遠謂「吾閩昏(婚)禮由納采、納幣、請期而親迎」。可見其時已將六禮中的「問名」並入「納采」之中,並將「納吉」與「納征」合而為「納幣」。據蔡氏所輯《朱子家禮》,婚禮的程序為:「將昏,主人告於祠堂,遂以酒醮其子而誡之,子受酒跪聽訓誡……」此當為詩書之家所設。民間嫁娶較側重於物質形式,禮俗極繁復,而且地區差別很大。

(一)議 婚
議婚相當於古代的「納采」和「問名」。舊時,漳州的婚姻極重媒妁,「雖世契,非媒妁不相締結」。媒人是議婚階段的關鍵人物。
1.探家風
又稱「擺家風」、「踏家風」。在正式求親之前,男女雙方都要設法了解對方的家庭情況,尤其是女方對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請自家的親戚上男家去探家風,了解對方家庭成員的為人,並摸清其經濟狀況。
2.求 庚
男方備名帖禮物,讓媒人到女家問婚。女方同意提親就會收下禮品,並將待嫁閨女的生辰八字寫在紅紙(客家用白紙)上,一般寫「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作為庚帖交媒人轉給男方。
3.合 婚
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後置於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後將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爐下放置三天。在此期間如人畜平安,無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類情事,就可以說是「三日圓」或「三日好」。三天後請算命先生「合婚」,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測斷兩人是否適於結婚。舊時,女兒出生後,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請算命先生偽造一個旺夫、旺家、財庫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諺雲:「男命無假,女命無真」。合婚一事純粹是自欺欺人。
若雙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並備禮餅、紅包送給女方。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著裝禮餅和紅包錢的紅漆竹籃,到女家後從大門直上廳堂,將紅籃擺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後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後拆帖,亦請算命先生合婚。
4.相 親
合婚之後,雙方各備禮品,先後由媒人陪長輩前往對方家中相親。待字姑娘必須親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雙方彼此滿意即可定親,由雙方家長商定聘金、聘禮以及妝奩的厚薄,並大概確定完婚的日期。結婚日期喜歡定在龍年,不喜歡定在虎年。農歷七月為鬼月,婚期也不會定在這個月。男女雙方年齡加起來正好50歲則暫不成親。客家人在農歷三、六兩個月份忌提親、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說。
雙方達成協議之後,由女方開出禮單。

(二)定 婚
定婚相當於古代的「納吉」、「納征」和「請期」,算作辦喜事的開始。自此時起直到婚後一段時間內,男女雙方及其親屬不得參與喪事,以免「紅白相剋」,不利喜家。定婚包括以下禮俗:
1.定 親
又稱「過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長輩由媒人陪同,在擇定的吉日將商定的禮品送到女家作為定聘。禮品一般為布料、香燭、冰糖、線面、橘餅、檳榔、?N葉、蓮子、豬肉、禮餅、花生糖、煙酒以及戒指首飾,常湊成12色。
女家應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廳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時應送紅包為「壓茶甌」禮。女方家長將男方送來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儀式。
男方客人離開時,女方應回贈聯巾(兩條連在一起的面巾)等禮品。同時,男女雙方都要向親友四鄰分送禮餅、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經確定。
2.行 聘
又稱「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擇定的吉日將商定的彩禮送到女家。彩禮強調成雙,包括送彩禮人也要偶數,挑彩禮的籠擔和扁擔都要貼上紅紙,男家的長輩挑一擔走在最前面。
彩禮包括婚書、金帛牲醴、聘金、首飾、布料、衣裙、禮餅、全豬、酒、雞鴨、??糖、紅圓子和其他糕點等。其中禮餅、糖和糕點的數量由女方確定,以保證足夠分發女方的親友和鄉鄰。此外,每戶要贈送一碗紅圓子。有些地方行聘時只送婚書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議定的禮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稱為「送襖」。
男方送禮時應開具聘帖,羅列禮物名數。如:婚書一對、聘金若干、金釵一支、雞鴨各兩只。應寫上「婚書成通,聘金全封,金釵全副,德禽成雙,家鳧四翼」等字。彩禮送到時,女家鳴炮歡迎,以禮品奉敬祖先,並依禮接待來人。女方不能將禮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豬腳讓男方客人帶回,稱為「壓籃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贈另外的禮物,如定親新郎的衣服鞋襪、未來舅姑的鞋襪等。
女方收到彩禮後就要准備嫁妝。富家的嫁妝叫「全廳面」,包括女兒終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馬桶、針線,大至田契、房契,甚至還有棺材和壽衣,稱為「生死不求人」。舊時,富家嫁女還將「隨嫁□(音干)」(媵婢)作為嫁妝。貧戶嫁女只備「半廳面」:幾套衣服、花粉、鏡奩、剪、尺、被、帳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妝一般包括馬桶,寓意早得貴子。另外還要准備一對「帶路雞」作陪嫁,帶路雞要選剛打鳴的公雞和即將下蛋的母雞。迎娶之日用紅頭繩或紅綢緞一條,兩端各捆一隻雞的腳,使公雞母雞並排而蹲,裝進新飯籃里,由新娘伴(女儐相)提到新郎家。

3.送 日
男方擇定吉日迎親並經女方同意後,便書寫紅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轎時應避屬相沖克的人,然後依禮行事。因而有俗話說:「隔壁做親情,禮數著照行。」
(1)添妝與添丁
行聘以後,男女雙方都要向親友四鄰分送禮餅和喜糖。送日以後,女方的親友要送紅包或禮物到女家,謂之「添妝」;男方的親友也要送紅包或禮物,為男方「添丁」。賀喜的財禮必須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則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2)裁製婚衣
送日之後,男女兩家要擇日祀神上香,然後裁製婚衣,稱「開剪」。除禮服外,還要裁製新郎新娘的白色內衣內褲。婚後新娘要妥善收藏這套內衣內褲,直到她死時再換上這套內衣內褲入棺。有說此舉含有重貞操的意思;亦有說陳元光入漳,倡導漢畲通婚,時畲族男子戰死,畲族女子議定內著白衣以悼念死者。新娘的婚禮服為紅襖紅裙,配上綉花紅鞋,衣服上要綉上「??」形以祈吉祥,俗稱「打萬字」。
(3)挽 面
新娘出嫁前要擇日祀神上香,請專業的婦女為其「挽面」,就是用細線交叉絞掉新娘臉上的汗毛。俗稱為「開面」,表示出閣成人。
(4)安 床
娶親前男家要將洞房布置妥當,首先要擇吉日安床掛帳。床鋪必須順著屋樑的方向放置,否則稱為「擔楹」,不吉。床安好後要請一兩個屬龍的(其次選屬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滾嬉鬧,象徵新娘連生貴子,稱「翻床」。
裁製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讓寡婦、屬虎的婦女參與或觀看。親友送來的賀聯、賀幛及其他賀禮應在大廳內陳列出來,其中新郎的舅父送來的賀幛應懸掛在廳堂正中。廳堂里要點上三撮香火和一對紅燭。
迎娶前夕,女方家長會請人攜帶新卧具、鏡奩、箱櫃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單獨過夜,必須有一兩個平輩的男子伴睡,稱為「暖房」。睡伴首選為屬龍的,忌選屬虎的。

(三)完 婚
依正統的家禮,婚禮中「親迎」是六禮之一,受到極大的重視。但漳州在清代「鄉俗間有不親迎者」,歷來不強調新郎親自迎娶新婦,不少是請「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為上門迎接新娘。而對迎娶的細節卻十分講究,一絲不苟。
1.出 閣
新娘出閣儀式繁復,而且各縣(區)各不相同。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各地都有專門主持這類儀式的婦女,稱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儀式由她主持和指導。
(1)上 頭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葉熬湯沐浴,換上婚衣。送嫁姆請新娘走到大廳來,邊唱:「請出廳,做人好名聲。」新娘出來後送嫁姆拉著新娘的手,讓她端坐在大廳里的一面大?R□(音倆)(以篾編成,用於晾曬穀物的淺平大圓筐)內倒置的米鬥上,一邊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然後由長輩或「好命」的婦女為她梳頭、簪髻、戴花,稱為「上頭」。有的僅在廳中的神位前由母親(母親不在則由其他女性長輩代替)插上首飾,表示已撫育成人。此禮為古代笄禮的孑遺。新娘還要戴上鳳冠,有的地方頭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葉以示多結貴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畢,全家團聚吃一頓告別酒宴。宴席固定是12道菜,稱「十二碗圓」。食後新娘與親友鄭重告辭,然後退入內室。
(2)上 轎
男方迎親隊伍到後,經過儐相們再三催請,新娘隨身帶上一面制煞的小鏡和一個裝著象徵「連生貴子,百子千孫」的蓮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廳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雙親行跪拜禮辭行。
父母為女兒覆上蓋頭,送嫁姆唱:「烏巾罩上頭,新娘賢慧囝婿□(音搞,能幹)。」家人將點燃的鞭炮拋上屋頂,並用米篩遮在新娘頭頂上,使新娘不見天日,父母隨即扶新娘上轎。
轎內多放有紅圓子和冬瓜糖,新娘一路拋撒冬瓜糖,寓意此路可常來常往。
(3)離 家
新娘上轎後即從轎上扔出紙扇,謂之「放性地(脾氣)」。父親將一碗清水潑向轎後,這是古人嫁女戒勿「大歸」(走回頭路)的遺俗。
花轎起行,新娘應在轎中號啕大哭,謂之「哭好命」、「哭興旺」。同時娘家立即緊閉大門或以米篩擋門,有的地方新娘的母親還要坐在大門檻上,以免娘家的財運、地氣被新娘帶走,也寓意新娘免得走回頭路。

2.迎 親
舊時,迎親要用花轎。20年代,漳州城區開辟馬路,開始以馬車迎親;後來又改用黃包車、自行車、轎車迎親。農村地區到50年代才逐漸廢棄花轎,以乘客運汽車迎親;70年代後流行騎自行車、坐拖拉機或汽車迎親。
迎親要擇吉時出發,一般多安排在凌晨時分。上路前有關的人要吃一頓宴席,席上照例有12道菜,其中一盤全燒鯉魚不得動箸,其餘各盤大家都要吃到。
舊時,富家的迎親隊伍上路時由兩個傭人執一對書寫姓氏的紅燈籠在隊前引導,接著是八音樂隊,一頂送嫁姆坐的油布轎、五頂給儐相和小叔坐的披紅彩的竹簾轎、一頂給新郎坐的不掛竹簾略作裝飾的官轎、一頂四人抬的裝飾精緻的花轎,最後是盛禮物、嫁妝的扛□(音匣,裝禮品的大木箱)。匣的數目多的有12匣、24匣,最多的可達60匣,俗稱「百二杠」(120人扛)。一般平民的迎親隊伍只有一兩頂轎,樂隊和扛匣的人數也少,由兩個男孩用帶根葉的甘蔗各挑一對紅燈籠走在隊前,隊伍最後一個挑著布袋,內裝便桶和子孫桶(產盆)。一些地方迎親隊伍由「拖青」的人走在最後。「拖青」的多為男孩,拖的是枝葉齊全的松枝或榕枝,有的是拖頭尾齊全的鮮竹。
迎親隊伍到女方家門時燃放鞭炮。放過三陣炮後女家開大門請迎親隊伍進門。男家送上兩扎禮炮,一書「兩姓合婚」、一書「百子千孫」。女家收入「兩姓合婚」的一紮,將「百子千孫」一紮回贈給男家。
接著,女家宴請迎親隊伍。男方陪新郎前去迎親的「袍架」(儐相)在席間要設法偷竊兩只酒盅,帶回男家放在洞房裡的新床下,俗謂可使新娘早生貴子。女家對男方儐相偷酒盅要佯作沒發現。
吃過宴席,男方的儐相催請新娘上轎。新娘要找各種借口推託,經數次催促才出廳准備啟程。新娘上轎後,迎親隊伍接過嫁妝,有時還加上女方准備帶到婆家種植的帶根的毛竹,返回男家。女方若有隨嫁婢,也坐轎隨新娘同去。客家習俗,女方要有人手執「火龍」(火把)送嫁隨行,謂之「開路制煞」。
迎親隊伍一路上鼓吹(樂器)齊鳴,每經村巷、寺廟、橋梁都要鳴炮過路。到男家門口要將花轎停放在一面大?R□(音倆)內,等待吉時。良辰一到,新郎要猛踢一下花轎門,使新娘嚇一跳,俗謂可使新郎以後不致懼內。送嫁姆隨即打開轎門,小叔執紅漆盤盛兩顆紅柑請新娘下轎,新娘回贈以紅包。然後由「好命」(壽高多子孫、夫妻雙全)的老婦女扶新娘出轎。送嫁姆唱:「新娘踏土,生囡好囡模;踏依在(穩),生囡胖獅獅。」同時有長輩用貼上八卦的米篩(現在多用雨傘)遮在新娘頭頂上,另有人在地上鋪紅毯或新席或染紅的麻袋,讓新娘走進大門。
送嫁姆隨新娘進大門,口中要唱好話,如過門檻唱:「過戶??(音定,門坎),有吃又有穿」等等。新娘進門的禮節在漳州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此刻要將爐膛里的火用水澆滅,而且不許新娘踩門檻,謂可避免新娘脾氣大,駕凌於他人之上。萬一新娘踩到門檻上去,就暗中將舉在她頭上方的米篩放低來壓一壓鳳冠,使她受驚來破此招。有的地方則相反地要生起炭火爐或燒一把稻草,讓新娘「跨火薰」,而且要新娘踩門檻。有的地方當新娘到家門時長輩要暫時避開,以免「相沖」。客家人當新娘入門時要宰殺一隻雞,在門前放幾只碗讓新娘跨過,稱「攔門雞」。
如果新娘的生辰八字中犯「破娘家」或「破婆家」,主持婚禮的人就會在大門口預先放一片完好的瓦片,新娘入門時踩破瓦片,旁邊的人隨即說:「都破了!都破了!」以此禳解八字中的缺陷。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