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批註
1、毛主席的詩詞1首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5年10月
【譯詩】
紅軍豈畏懼遠征的艱辛,
千山萬水化區區小事不足道來。
五座大山蜿蜒盪起細小的波浪,
高峻的烏蒙山也如腳下流動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著溫暖的懸崖,
大渡河上橫跨了寒冷的鐵索橋。
最是歡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軍將士過了此處都笑逐顏開。
【賞析】
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如今「長征」這個詞語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頻使用的一個詞語(含有豐富的引伸意義),它是毛主席畢身提倡的一個主題——繼續革命的主題。那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要不停步,要前進,前進,更前進。即便在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的草創時期,就曾提出出自「長征」的一個口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全國青年爭當「新長征的突擊手」,它的意義是重大的。猶如詩人毛澤東在奪取江山後也說過類似的話,萬里長征只邁開了第一步,同志們任重而道遠。打了江山還要建設江山,這些都真正形同長征。而且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長征也比喻一個人應一生奮斗,自強不息,沖鋒不止,直到生命的盡頭。再推而廣之於全人類,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場長征嗎?由此可以想見這個詞語的幅射面,及博大豐富的意義了。在我們中國更是如此,不僅有「新長征的突擊手」,還有任何新的領導人出來都要提出新時期及新時期的任務,而新時期就意味著新長征,新長征就是指新奮斗。
我在此僅舉一真實的例子,說明「長征」在我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語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慶的一個好朋友李光來往密切,據他說,他的父親是楊尚昆過世的夫人李伯釗的哥哥。因此楊尚昆來重慶時(當時他任國家主席),李光作為親威拜見了長輩。當他對我談起此事時,他說(形象是堅定傲氣的):「他們(指楊尚昆及老一輩革命家)是老紅軍,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而我們(指他自己)都正在經歷新長征,靠自己在新時期闖出一條路來。」的確李光當時正轟轟烈烈地開辦公司,同時也是一個抒情的吉它手和藝術歌曲的熱愛者,他對美有一種感受和嚮往,當他想把這種感受與嚮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不禁脫口說出了「我是新長征的突擊手」。
讓我們再慢一點進入《七律·長征》這首詩具體的美境吧,讓我們重溫一遍詩人自己對長征之美的解釋:「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引自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
這首詩首聯是全詩的統領,一開場就道出紅軍不怕艱難,視萬水千山的漫漫征途為小事一樁。在此不僅寫了紅軍不懼自然界的困難,也明顯地暗示了圍追堵截的敵軍更不值一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只是等閑之輩,不堪一擊。
接著頷聯、頸聯四句從首聯所營造的浩大的外在與內在的空間中脫穎而至,進入具象的細部勾勒,詩人從容地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萬水千山」。詩人開始習慣自然地運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詩藝的劍法,優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稱以及動詞。連繼出現「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這一連串的地理名詞遞進(毛詩特點,前面論及,此不贅述)不僅是交待了故事的遞進,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層層情緒遞進。藝術造型上也顯得極為工整,從山再到水。是什麼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掛齒也,其實質是藝術地再現了紅軍不屑於萬般艱難險阻,視之為小事。這個再現的藝術過程中通過行雲流水般的對比及誇張來達成的,得來並不費功夫,全仗經年歷月的生活觀察及藝術修養。那麼又是什麼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溫暖的懸崖,意境美妙絕倫,風景本身就如詩如畫,作者在此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斗,因當時情況亦是緊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幹部團在後有強大敵軍的追擊下在雲南祿功絞車渡,僅用七隻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對於這次如此驚險的勝利,詩人運用象徵主義的通感藝術手法把嚴酷的戰斗隱了下去,卻把寒冷的江水寫得溫暖如春,它正懷以從容不迫的欣喜之氣緩緩拍打著夾江的懸崖,詩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勝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歡悅。緊接著是冰冷的鐵索橋橫跨在大渡河上。紅軍搶奪瀘定橋是長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議的激戰,雖不是大規模的人海戰,卻是顯現單獨個人的天才精兵之戰,鐵血亡命之戰,旋風般的理想之戰,真正堪稱紅軍之鷹飛過了瀘定橋。那時,紅軍剛過了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擊的圈子,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劉伯承《回顧長征》)。隨即而至的強渡大渡河談何容易。連太平天國時的一代名將石達開也身敗於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嘆。但紅軍在大詩人毛澤東的率領下,一舉沖橋成功,那就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裝,攀踏著懸空的寒冷鐵索,拿了敵人的橋頭堡。後繼部隊才得以跟進踏橋過了大渡河。對於這一次驚天動地的惡戰,詩人僅用「鐵索寒」三字便已使場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盡之意味,張弛奔競,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輝。
最後二行(即尾聯),詩人終於發出出自肺腑的贏得長征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二萬五千里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註:「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轉回腸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軍」用得妙,這個詞語本來就是自然帶有古漢語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說法是指當時的紅一、二、四方面軍,這古意盎然的「三軍」又憑添了當代漢語之美,豈不是難能可貴,羚羊掛角獲了一個雙美!
2、任中敏的《全宋詞批註》在哪裡能看?
內容提要 本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學術巨匠任中敏先生的《全宋詞》批註。作者就《全宋詞》批註的基本方式和風格、關於詩詞之辨、關於調名格律和文體、關於「主藝不主文」等方面,全面介紹其超越前人的獨特見解和極為豐富的學術內涵,並從文藝學的角度闡述其繼往開來的特殊貢獻。如果說,任中敏先生已經為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貢獻了一個散曲學、一個唐代文藝學,那麼,上述批註便分明預示著一個嶄新的宋代文藝學的建立。
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中國詞學界,夏承燾、唐圭璋、任中敏是鼎足而立的三位學術巨匠。其中僅任師未有大型的詞學專著出版,他的一部分工作成果,乃包含在《教坊記箋訂》、《敦煌曲初探》、《敦煌歌辭總編》、《唐聲詩》等關於詞的發生史的研究著作之中;另一部分成果,則發而為同夏、唐等先生的通信討論。1959年6月,唐圭璋先生完成了260萬字的《全宋詞》;1965年6月,此書增修完畢由中華書局出版。對於中國的詞學研究來說,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任師自然表現了特別的熱情。這年十一月十日,《全宋詞》剛剛在成都上市,他便購來一部認真通讀,並在書眉和字行間寫下了詳細批註。後來,他又把此書轉往南京,供唐先生參酌進行修訂工作。現在,雖然迭經動盪,這部《全宋詞》仍然完好地保存下來。其上批註清晰可辨:那些用紅色或藍色水筆寫成的,是任師的批註;其旁用鉛筆書寫的,則是唐先生的答注。任、唐兩位詞學大師,就這樣留下了一份特殊的學術記錄——關於他們的通訊討論的方式,也關於他們的治學思想。任何接觸過這部書的人,面對那密密麻麻的批語,都會感到強烈的震撼。
1985年,我取得博士學位,離開揚州任教於上海師范大學。1987年,得便到揚州探望任師。相見之下,彼此都很興奮。任師遂捧出這部書來,提筆濡墨,在扉頁寫下了幾行大字:
一九八七年九月,小盾弟來揚,乃舉此書歸之。……此書內紅筆所見諸義,正所合編為一部《回甘室詞話》。半塘
我很珍視任師題贈的這件寶物,遵師囑,對此書的批註作了認真整理;但躊躇再三,沒有編成《回甘室詞話》。因為詞話是一種進行學術評論的著述文體;而任、唐二先生的往返回答,主要關於《全宋詞》的編撰體例、作品校勘,屬考據學的札記體裁——兩者有所不合。為求忠實且詳盡地傳述任師的思想,今改以上題,將這份文獻的大義揭載如下,亦以作為對任師百年冥壽的紀念。
一、《全宋詞》批註的基本方式和風格
任師的批註涉及面很廣,大體可分三種形式。一是寫在書籍襯頁上的批評意見,大多關於《全宋詞》的編纂體例;二是隨文注出的問題,大多關於文字、句逗、調名、題目、作者、出處等方面的技術處理;三是對作品及其序跋的圈點,大多是可作音樂文學研究的資料。全書每一頁,幾乎都留下了他的筆跡。
任師是用鮮明而尖銳的筆調陳述他的意見的。例如關於編纂體例,他直白地表示了若干異議或質疑:
存目不當,存目詞大部分與詞後按語重復;
稱謂不一;
標點誤處太多,不成制度——頓號、逗號、句號不成套,落韻不標,錯字不改;
原題與非原題無顯著之劃分;
二萬首不分卷,而分冊,未是;
眉目不清。如姜夔「自製曲」標目下,究應有曲幾首?看不出。王義山《樂語》究有幾套?看不出。
這類批評,還涉及「兩首合為一首」、「今地名不統一或失注」、「公元失注」、「籍貫失注」等項內容。
為便於唐先生查檢,任師為各類問題編制了索引,寫在每冊書的襯頁之上。諸如:
各片分合不當,如《瑞鷓鴣》、《伊州曲》(3674頁);
調名一注,何人所發,不明(58、75、138、311、463、582、1996頁);
復見詞:《六州歌頭》(113、114頁);
復見詞失註明(359、458、462、114頁);
兩存不必要者(114、245、455、470、526、3172頁);
定詞入主出奴,不明論據,不足信。例:418、228、258頁。
與此相應,在《全宋詞》正文中,往往有較詳細的批註;而唐先生的答注,則逐一寫在批註之旁。例如第17頁柳永《曲玉管》末原文注雲:「案此詞原分兩段。《詞譜》卷三十三雲:『此詞前段,截然兩對,即《瑞龍吟》調所謂雙拽頭也。』今從其說。」任批:「如此細訂,不能全書一貫。說應刪。」唐答註:「據刪。」這是討論按語的范圍問題。又如第449頁呂希純《臨江仙》原文設空格四句26格,註:「《項氏家說》卷八(空格據律補)。」任批:「此例雖開,多不照做,不統一,如636頁所見。」按636頁邵伯溫《望江南》原文「七七五」三句,其下注出處「《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六」,任批:「按449頁例,應加空格八個。」唐遵改按語為:「殘詞見《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六。」這是討論按語體例的統一問題。又2773頁黃孝邁《行香子》,現存五句17字。任批:「應依律加空格,補足行款。」唐補註:「案此為殘句。」這與上例相同,也是討論用按語或空格來訂律的問題。同樣的批註還見於2775頁劉震孫的《賀新郎》,以及2980頁湯恢的《八聲甘州》。
在考訂方面,任師的批註主要涉及對作家與作品的確認,其項目有「小傳的問題」、「以有名抵銷無名,又不合(195、367、354、472頁)」、「時代有問題」、「調名誤綴他字(1371頁)」等等。任師還對《全宋詞》中用於訂誤的方法表示了懷疑,說:「濫稱『誤』——並無理由,臆訂為『誤』,宜刪此字。」他的意思是:在作「誤」或「不誤」的判斷之前,應提供更嚴密的考證。這樣的考證也構成任師批註的一項內容。例如在277頁有蘇軾《水龍吟》,其第一首原文為「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雲雲。任校「道山」為「蓬山」,批註說:「據涵芬樓明抄本《說郛》卷二一《天隱子》胡璉後序校。序日:『昔謝自然欲過海,求師蓬萊。至海中。或謂自然曰:「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於子微,白日仙去。東坡《水龍吟》詞曰:「古來雲海茫茫,蓬山絳闕知何處……」』句以作『蓬山』為是。」又如3577頁葉巽齋《感皇恩》副題原作「壽王簿」,任師認為應為「壽主簿」,批註雲:「3581頁可證。」按3581頁有三槐《百字謠》,其副題正是「壽主簿」雲雲。
任師是作為諍友而為唐先生的《全宋詞》作批註的,因此,唐先生在答注中表現了同樣的真誠和坦率。例如關於上文「壽王簿」及王義山《樂語》的爭議,唐先生分別回答「王可能為姓」、「依原式」,鮮明地堅持了多聞闕疑的立場。通過以下三例,我們也可以看到兩位學者服膺真理的襟懷:
原文《凡例》:「詞人時代,昔人考訂類多錯誤。尤可哂者,以北宋趙君舉、楊彥齡列於南宋之末,以張履信列於其子張輯之後,草率成書,失考殊甚。」任批:「『可哂』失態,『草率』乃公戒。」唐答:「不過吾輩可哂之處也不一而足,不必哂它也好。」「據刪此處八字。其實《歷代詩余》並非草率而是無知。」
第3頁寇準《陽關引》,任批:「須參563頁晁詞定句讀。」唐答:「據《詞譜》卷十八。是詞也不於『知有』、『千里』處斷。」
第3415頁詹無咎《鵲橋仙》,原有夾注雲「案此句多一字」。任批:「應刪。」「有襯字者多矣,何曾一一曰『多一字』?」唐答: 「遵示。」
鮮明,坦白,這正是《全宋詞》批註的基本風格。
二、關於詩詞之辨
從理論角度看,任師批註的最大一個主題是詩詞之辨。這也是編纂《全宋詞》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此書《凡例》有雲:「是編嚴詩詞之辨,凡五七言絕及古詩均不闌入。」這是書中關於詩詞之辨的最明確的表述,也是任師批註反復討論到的編纂標准。任批說:「六言內亦有絕律,不應例外。如仇遠之《小秦王》二首何以又收?蘇軾《陽關曲》三首亦然。」「《凡例》曰『五七言絕不闌入』,但《小秦王》、《八拍蠻》、《樓心月》等皆已闌入。」「五七言絕不收,六言絕又收之,何說?無說萬萬不可。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明明收有六言絕句四十餘首,無從否認。」「古詩既不闌入,何以又收盼盼《惜花容》、張繼先《度情宵》七言八句古風六首?」「寇準《江南春》在詩集算詩,不算詞;蒲壽成《欸乃詞》在詩集便算詞:漫無標准。」這些話的涵義是:詞與詩的區別既不在於是否不用常見詩體,也不在於是否不載於詩歌文集,而在於是否使用詞樂,是否錄入當時詞集,是否被當時人承認為詞。或者說,其本質是歌辭與非歌辭的區別。所以,書中有以下批註:
4頁寇準存目詞原有按語:「《江南春》『波渺渺』,《花草粹編》卷一引《溫公詩話》。乃詩而非詞,見《忠愍公詩集》卷上,今附錄於後。」任批:「在詩集,而已收入者甚多。如蘇軾《陽關》三首、蘇轍《調笑》、許棐《三台春》等,均在詩集。」
8頁林逋存目詞原有按語:「《瑞鷓鴣》『眾芳搖落獨鮮妍』,《梅苑》卷八。原為七律,後人唱作《瑞鷓鴣》,附錄於後。」任批:「如此能入存目,《竹枝》、《楊柳枝》,亦『後人唱作』,何以不收?」「後人究指何時人?不明。」「既是七律,分片又出何人手?若出《梅苑》,便是詞,非詩。」
205頁王安石《甘露歌》,原註:「又案曹元忠據王安石本集雲:『此集句詩,曾慥、黃大輿輩誤為詞。』考曾、黃二人去王安石時代未遠,必有所據。龍舒本龍以為詞,今從之。」任批:「足見宋人有歌辭觀點,不嚴詩詞之界。」
355頁蘇轍《調嘯詞》二首原注出處:「以上二首《欒城集》卷十三。」任批:「《欒城集》非詞集,乃詩集。」
636頁邵伯溫《調笑》,七言四句。任批:「齊言,為何能收?」原註:「案宋人《調笑》詞前,例有口號八句。此四句蓋口號,非詞文。」任又批:「口號例為近體,上辭拗。語意亦不是口號。」
937頁呂本中《浣溪沙》原有案語雲:「案此首謝逸《溪堂詞》誤收。『暖日』二句,亦見《東萊先生詩集》卷一,可證必系呂作。」任引「亦見」雲雲批道:「證明《浣溪沙》是詩調。」
2486頁張端義《失調名》,僅存「怨春紅艷冷」一句,原註:「《貴耳集》所載不雲是詩或詞,依其風格乃詞,故收於此。」任批:「詩詞難辨。不略載《貴耳集》原文,讀者無法辨別。」「風格難盡憑。」
以上所雲「略載《貴耳集》原文」雲雲,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就歌辭鑒別而言,關於歌唱本事的記載,是比文字風格更可靠的標准。
在同夏承燾、唐圭璋等先生的通信中,任師曾以「曲-詞-曲」的三段式,概括了詞的親緣事物及其在文體發展中所處的位置。這是同「詩-詞-曲」的傳統三段式相對立的。因此,在批註《全宋詞》之時,任師也強調了「詞曲之辨如何」的問題。他認為,詩詞之間的糾葛與混淆,主要來源於「缺乏歌辭觀念」,未把詞看作音樂文學的文體。所以任批有雲:「與當時樂舞不聯系,大病!當時樂中吹《楊柳枝》(77頁),而全刪《楊柳枝》詞。」「完全主『文』,如《張協狀元》戲文內不少宋詞,何以未收?《凡例》未提。」「通病——套曲後緊接散詞,眉目不清(1167、1209頁)。」在這里,他實際上闡述了不要單看文本,而要立體地、從詞的存在環境來觀察其體制的思想。以下兩例,也明確地反映了這一思想:
594頁張耒存目詞《雞叫子》「平池碧玉秋波瑩」,出《詞品》卷一,原註:「乃張耒『對蓮花戲晁應之』古詩中四句,見《張右史文集》卷十二,附錄於後。」任批:「若作歌辭看,不妨。」
「659頁蘇庠存目詞中有《清江曲》、《後清江曲》各一首,原注「乃古體詩,非詞,錄附於後」。任批:「先平後仄,兩首一律,可能是歌辭。《清江曲》有歷史。」
三、關於調名、格律和文體
在任師批註所涉及的各個事項中,談得最多的是調名和詞律兩項。例如說:「錯名不訂。352頁《高溪梅令》明明是《鬲溪梅令》,3900頁《上樓春》明明是《玉樓春》,有格調為證。」「柳永的《玉樓春》乃《木蘭花》之誤。」「強指高麗曲調《獻仙桃》為《瑞鷓鴣》,尤不成事(3823頁)。」「考訂調名(12、53、488、546頁)。」這里談的都是調名問題。而所謂「欠校格律(3431、3534、3541、3675、3774、3837、3855頁)」,「補空格不統一(169、449、1000、1826、2056、2773、2775、2980頁)」,則談的是依詞律校詞的問題。關於這兩個事項,在《全宋詞》中還可見以下批註:
584頁晁補之存目詞《朝天子》,原注馮延巳作,已見《陽春集》。任批:「《陽春集》名《思越人》。《朝天子》乃曲牌名,因何攪混?宋晁補之《琴趣外編》名《朝天子》,此名不能加之《陽春集》。」唐答:「據以加註。」
3430頁羅志仁《菩薩蠻》,作「四五四,七五四,四七,五四四,六,五四,五四五四,四七,七四」句式,任批:「調名可疑,應詳仃。」唐答:「從《詞譜》卷三十五,調作《菩薩蠻慢》。」
3675頁無名氏《傾杯序》,為一長篇,分三片。任批以為是兩首:「《傾杯序》是一首二首?『昔有』首(按指此詞前部)何長?『棟雲』首(按指此詞後部)何短?詞後無按語,不談『依律』如何矣。負責不夠。」
3774頁無名氏《玉樓春》「賀生雙子」。任批:「此體特殊。」「七,六,五,四五,絕非《玉樓春》,何以不依律校仃?應注『調名疑誤』。」唐遂補註:「據注。」「按此調作《玉樓春》,誤。趙長卿有《雨中花令》與此類似。」
《全宋詞》有依律校詞之例。1026頁蔡伸《鷓鴣天》之題記雲「客有作北里選勝圖,冠以曲子名《東風第一枝》,裒然居首,因作此詞。」唐註:「調名原作《瑞鷓鴣》,依律改。」又3592頁白君瑞《柳梢青》,題下按語雲:「案《大典》原無調名,茲據律補。」又723頁葛勝仲《瑞鷓鴣》「火雲欲避金風至」題記「工部七月一日生辰(毛校:疑作《木蘭花》)」。任師援前例而批曰:「以《木蘭花》稱《瑞鷓鴣》。」「何以不依律改?看1026。」唐遂改題《玉樓春》,刪毛校,加註雲「案詞原作《瑞鷓鴣》,茲據律改」。
任師對詞調和詞律的注意,事實上,同他對詩詞之辨的重視是相聯系的。因為詞調和詞律,正是詞之作為詞的兩個顯著特徵。它們同時也是詞作為音樂文學的重要標志,是文學之中所留存的音樂的痕跡。從以下資料可以知道,這一觀念,在任師那裡是十分明確的:
4頁寇準存目詞有《江南春》、《夜度娘》。《江南春》末句雲「蘋滿汀洲人未歸」。任批:「《宋史·樂志》載太宗時所制曲雙調有《汀洲綠》,顧名思義,疑即《江南春》。」「『夜度娘,三字何說?無交代。」又:「《樂府詩集》(卷四九)《夜度娘》五言四句,二平韻。足見三字已成調名。」「不詠『夜度娘』本意,足見三字是調名,其辭乃歌辭。」
201頁王珪《奉安真宗皇帝御容於壽星觀永崇殿導引歌詞》。任批:「『導引歌詞』並非調名,乃文體名。此首等於無調名。」唐答:『導引』即調名。」
「導引」一例說明,任師是把調名理解為曲名的符號(而非文體的符號)的。正因為這樣,他認為,同作品文意相脫離,乃是調名(例如《夜度娘》)的重要特徵。
以上批註的精髓,也可以概括為對事物本質的關注。任師認為,據此本質,才可以對詞的種種形式作出合理解釋。如果說詞調的本質是曲調,那麼,詞之分片、分章,其本質便是歌唱段落或表演段落的劃分。所以任師認為《全宋詞》略有昧於段落次序的缺點,批評說:
「其二」「其三」等,或用或否(14頁);或是聯章(34頁),或否。或用「又」字。
他的意思是:詞之分片、成首、聯章、合為大麴,都應當用確定的符號加以表示。古人已有較明確的表示之法,不應混淆。「又」代表同調名但在意義及表演方面不必相關的作品;「其一」、「其二」等等代表聯章之詞,作品之間的關系是既同調名又連綴演唱;「第一」、「第二」等等則是大麴的標志,因為大麴由若干曲調按節奏緩急組合而成,每詞有固定的次序。所以,他特別注意到了《高麗史·樂志》所載「《借奴嬌》其一」、「《瑤台景》第二」、「《蓬萊景》第三」、「《勸人》第四」等作品(詳下)。而在《全宋詞》392頁和2312頁,又有這樣兩段批註:
黃庭堅《木蘭花令》五首,結句分別是「小蜜竊香如遺壽」、「一曲琵琶千萬壽」、「人世可能金石壽」、「他日相思空損壽」、「相守與郎如許壽」。任批:「以上五首和韻聯章。」
龔大明《缺調名》「山居」五首,末雲:「清高絕,雪崖翁。向上玄機頓觀通。金鼎有丹成九轉,凝然宴坐白雲中。」唐原註:「案以上五首未注調名,實亦《瀟湘神》一類之詞也。」任批:「說太疏。」「同唐(《十二時》。」
在《敦煌歌辭總編》中,任師設有「普通聯章」、「定格聯章」、「重句聯章」等體裁。「和韻聯章」即類似於敦煌歌辭中的重句聯章。「山居」則類似於另一批唐代的流行歌辭——《十二時》、《五更轉》等「三三七七七」體通俗歌唱。盡管《瀟湘神》也用「三三七七七」體,但它不是曲調名,它的體式不過是對《十二時》等通俗歌曲的模仿。因此,任師以「說太疏」的評語,強調要注意體式後面的音樂本質。
四、關於「主藝不主文」
如果分析一下任師批註在《全宋詞》中的分布,那麼可以說,任師最重要的一個學術思路,是所謂「主藝不主文」——亦即把詞當作歌辭之一體、結合其表演來加以研究的思路。批註最密集的地方,一是第二冊的史浩大麴,二是第五冊的高麗歌舞。在這兩處,任師都表現了對若干歌辭體裁的特殊關注。
關於高麗歌舞的資料,見於第五冊3823頁至3833頁。其中共約六十首詞,均錄自《高麗史》卷七十一《樂志》。在這里,任、唐二先生均有詳細批註:
(一)開端處任批:「須詳校《軌范》。」唐補註:「錄《高麗史》歌舞全過程。」(盾按:此處《軌范》指朝鮮古籍《樂學軌范》。唐注概括了全部作品作為歌辭的實質。)
(二)《獻仙桃》,末有案語雲:「案此首原不分段,今依《瑞鷓鴣》調分。」任批:「《樂學軌范》此詞上曰:『樂業致詞。』非歌辭可知。」「此首實際為曲前致語,並非歌辭。既強認為《瑞鷓鴣》,又分片,將材料改造為成品而不確當者。」唐答:「《軌范》明言『唱』,非致語。」(盾按:《獻仙桃》七言八句體,此處任批以為是誦詞,非歌辭。)
(三)《瑞鷓鴣慢》「慢嗺子」。任批:「非《瑞鷓鴣》。」(盾按:此詞原無調名,但前有《瑞鷓鴣慢》一首,故其曲名應為《瑞鷓鴣慢嗺子》。原文題「又」,易滋誤會。任批甚是。)
(四)《 壽延長》、《五羊仙》、《拋球樂》等調名下任批:「大麴,辭二首。」(盾按:此三名下均有兩調,如《壽延長》下為《中腔令》、《破字令》,《拋球樂》下為《折花令》、《水龍吟令》。故應理解為大麴之詞。大麴乃歌辭之一體。)
(五)《小拋球樂令》下任批:「齊言,應是念詩。」(盾按:此首緊接上文《水龍吟令》,但七言四句,與前幾首之用長短句不同。)
(六)《失調名》,原分為六首,每首七言二句。任批:「以下歌辭三首,每首七言四句,三平韻。」「以上三首齊言,按本書體例,不應收。收則同體者在《進饌儀軌》等書內尚多,掛此漏彼,有傷體例。」「《軌范》此下尚有七言四句辭二首,又有遣隊致語。」(盾按:任師此處實際上談到聲詩與詞這兩種歌辭體裁的區別問題。他認為聲詩往往用采詩入唱之法,故多是齊言;詞出於曲子辭,是因聲度詞,故多為長短句:兩者應有區分。)
(七)《惜奴嬌》「曲破」,原分作八首。任於一、二首前標「一」,於第三首前標「二」,於四、五首前標「三」,又批:「元宵頌聖六首。」「一套六首。僅僅『曲破』二字,不能了事,看3862頁。」唐答:「依原式八首,不標一、二。」按3862頁載「巫山神女」之詞九首,分別題作「《惜奴嬌》其一」、「《瑤台景》第二」、「《蓬萊景》第三」、「《勸人》第四」、「《王母宮食蟠桃》第五」、「《玉清宮》第六」、「《扶桑宮》第七」、「《太清宮》第八」、「《歸》第九」。(盾按:任師的意思是:標「第一」、「第二」等序號是大麴的標志。同樣,在《萬年歡慢》中他也標了序號。參見上文。)
(八)在以上作品之末,任批:「借唱成套,不問誰作。一經抽去,主文有餘,主藝不足,非善計也。」(盾按:這是全部批註的結論——反對把整套作品一例看待,而不區分每篇的實際歌唱性質。在這里,任師對《全唐五代詞》、《全宋詞》等以文辭為本的編幕思路提出了根本性的懷疑。)
從上可見,任師所說的「主藝不主文」,是對各種音樂文學現象加以解釋的必要方法。事實上,這也是他的文學史觀的核心——他始終不渝地把文學看作一種社會活動,主張聯系其功能及其藝術表演的背景來研究其內容和形式。在他看來,只有這種研究,才能揭示各種文學形式得以形成的原理(它們往往是表演程式的表現),以及某些文學樣式得以繁榮的原因。例如據他統計,宋代以詞祝壽的風氣極盛,《全宋詞》第二冊有261首壽詞,第三冊有286首,第四冊有666首,第五冊有617首,總共壽詞1830首。這樣一來,他就指明了宋詞的一項重要功能,以及它得以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的例證則見於下述:
(一)關於表演程式和寫作方式
3058頁王義山,詞中有多首樂語。任一一加註以表其上演形式。如「壽崇節致語」後注「群臣祝太後壽」,「勾問隊心」後注「柘枝舞隊祝太後壽」,「勾隊」後注「扮五仙祝太後壽」,「王母祝語」後注「扮王母等仙祝太後壽」,又「勾隊」後注「扮小花仙祝太後壽」。
3420頁徐君寶妻《滿庭芳》,任批:「近於亂中題壁詞。」又劉氏《沁園春》,任批:「亦近題壁詞。」
(二)關於樂調的應用
3413頁楊均《霜天曉角》「祭雙廟樂章」三首,一為《初獻》,一為《亞獻》,一為《終獻》。任批:「珍材,用俗樂調作樂章。」
(三)關於文體辮別的藝術背景
1371頁洪適詞,原排為(1)調名《漁家傲引》、(2)小字致語「伏以黃童白叟,皆是煙波之釣徒」雲雲、(3)「詞」十二首、(4)「破子」四首、(5)遣隊。任批:「『引』指拼儷致語,對『詞』而言,非調名。」
3735頁無名氏《鷓鴣天》,原有副題「遏雲致語筵會用」雲雲,辭為詞體。任批:「是歌詞,非致語。」唐答:「據刪(副題)。」
(四)關於詞曲的聯系與區別
1663頁沈瀛有《野庵曲》十章、《醉鄉曲》一章。任批:「每辭前不標失調名,違通例。」「同韻部平仄通葉,分明是元曲,不是宋詞。」「此南北曲,九曲一尾,平仄通葉。」「此南曲十二拍三句之尾式,編者默默,無一字案語。」唐答:「案《野庵曲》及《醉鄉曲》皆多由詞調組成之套曲,強村叢書本不收,趙萬里補輯以為是琴曲。」「依原式應加註。」「元曲先聲。胡忌有考證。沈與楊萬里同時。」又為補案語:「以上《野庵曲》。案九曲一尾,定非詞調,『野庵』乃總題意。」「『醉鄉曲』為總題大意。前為《駐馬聽》,後為《風入松》。」
2311頁徐夢龍《醉太平》,任批:「似散曲。」
(五)關於詞樂之關系
2486頁衛元卿《齊天樂》,原有題記:「填溫飛卿《江南曲》。」辭雲:「藕花洲上芙蓉楫,羞郎故移深處。弄影萍開,搴香袖罥,鸂鶒雙雙飛去」雲雲。任批:「乃將溫作《江南曲》辭填入《齊天樂》調,應註明。」(盾按指溫庭筠《江南曲》,其前段雲:「妾家白蘋浦,日上芙蓉楫。軋軋搖槳聲,移舟入茭葉。溪長茭葉深,作底難相尋。避郎郎不見,鸂鶒自浮沉。」)(六)關於作者爭議
458頁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任批:「此首上文已歸琴操,乃《能改齋漫錄》與宋刊《淮海居士長短句》二本鬥法,不分勝負。」「未注,應並存。」按359頁有琴操,原署「杭(今杭州)妓,後為尼。」其《滿庭芳》題下任批:「此秦觀詞,見458頁。為何又歸琴操?又不說明『存見』,兩處都不提起,如何交代?」唐答:「此改秦觀詞,非秦觀詞。」
3、《沁園春·雪》的景物描寫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文章研討
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片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在清朗中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它的統一和強大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二、問題研究
1.怎樣認識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評價?
作者在致陳毅的一封信中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他對本詞曾批註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
本詞對歷史人物的評論,是在詩詞中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議論的藝術典範。它將本來可能枯燥的議論,加以藝術的處理,使之形象化、詩化,生動可感,耐人尋味。作者以「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表現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採的形象,含蓄地批評他們長於武功而短於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對他們的評價。
這段評論以「惜」字為統領,定下批評的基調,意味非常豐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而且是無數英雄之中的傑出者,他們具有雄才大略,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地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他們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也欠缺;「惜」中寓志,蘊含後來者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有了詩人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評價這個鋪墊,下文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對「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應怎樣理解?
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發了作者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對此,最重要的是從文本出發,即根據這首詞的內容和語境加以體會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園春·長沙》一詞,其中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之句,與本詞的詞意頗有相通之處。
3.這首詞的寫景、議論與抒情是怎樣結合的?
這首詞是一首雄壯的抒情詩。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的。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於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更是贊美之情溢於言表。下半片議論,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國河山的壯麗,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並對歷代英雄加以評說而寓情於議,蘊含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俱往矣」由評論歷史人物落到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與抒情為一爐,水乳交融,使主題非常鮮明突出,從而收到強烈的感人的藝術效果。
4.這首詞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這首詞的語言非常凝練、貼切,極富表現力。全詞僅114字,就清晰地勾畫出一幅北國風光圖,極有分寸地評論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人物,抒發了詩人的抱負。一個「望」字,既准確地描繪了詩人觀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遠,又有力地領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寫。寫想像中的雪後天晴、紅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時用一個「看」字,把詩人欣然觀賞之狀、無限贊嘆之情表達得細致入微。「千里」「萬里」互文見義,表現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詩人視野的遼闊。動詞「封」「飄」「舞」「馳」,形容詞「莽莽」「滔滔」,都極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使之生機勃勃。同是起修飾限製作用的副詞,「惟」字強調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餘什麼也看不見了;「頓」字強調黃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濤滾滾的氣勢,突出天寒地凍、河水結冰之速。詞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方法。「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個「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動地寫出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雪景以「白」為特徵,詞中卻未寫一個「白」字,而用「冰」「雪」「銀」「蠟」「素」等,使一個為大雪所覆蓋的潔白美麗的廣闊世界盡現眼前。在下片的議論中,一開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聯系起來。接著用「惜」「略輸」「稍遜」「只識」等詞語,既不全盤肯定,又不一筆抹煞,把詩人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競折腰」「彎弓射大雕」,不僅使議論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聯翩。「俱往矣」三字,將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筆帶過,轉而歌頌「今朝」的「風流人物」,筆力千鈞,意味深長。
這首詞以「北國風光」起句,再先「望……」後「看……」,繼而由「引……」至「惜……」,最後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收尾,一氣呵成。特別是上、下片分別以「望」字和「惜」字統領七個短句,一筆貫通,極有氣勢。詞中又多短句,並以四字句為主,因而節奏鮮明。這就使全詞在韻律上也頗顯豪放的風格。
有關資料
一、《沁園春·雪》註解摘選
1.《沁園春·雪》的寫作和發表
本詞作於1936年2月初,當時毛澤東同志在陝西清澗袁家溝,正准備親率紅一方面軍(1935年1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後,恢復此番號)渡黃河東征,開赴河北抗日前線。毛澤東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亞子先生書中說:「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即謂此闋。1958年12月21日又批註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本篇首次正式公開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1945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重慶曾手書此詞贈柳亞子先生,11月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據傳抄件刊出。其後,一些報紙相繼轉載。但多有訛誤,不足為據。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同志贈柳的墨跡製版刊出。
(鍾振振)
這首詞是1936年2月作者在陝西清澗指揮紅軍准備渡河東征時寫的。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應柳亞子要求,親筆書寫了這首詠雪詞贈他。作者回到延安後,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和詞的小序寫道「次韻和毛潤之詠雪之作不盡依原題意也」。原作因而被愛好者傳抄,不久即先後被重慶的兩家報紙發表。一時轟動山城。
(蕭永義)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跟山綿延起伏,被雪掩蓋著,登高望去像銀白色的蛇在舞動。原,指陝西和山西一帶的山丘,高而上平,蓋著雪,在高處望去,像白蠟色的象群在奔跑著。
(周振甫)
謂披冰戴雪的蜿蜒群山,猶如銀色的長蛇在騰舞。
謂冰封雪裹的巍巍高原,好似蠟制的大象在賓士。
(臧克家)
登高望遠,山和原跟天相接,所以有跟天公比高的感覺。
雪後的山呈銀白色,山巒綿延起伏,登高望去,像銀白色的蛇在舞動。在陝西和山西一帶的高原上,蓋著雪的丘陵,在高處望去,像白蠟色的象群在奔跑著。山跟丘陵都是靜止的,由於詩人站在高處,看得遠,看到山勢和丘陵的綿延起伏,視線跟著綿延起伏的山勢和丘陵奔跑,因而產生馳和舞的感覺。登高望遠,一直望到山跟天相接,丘陵跟天相接,這就感到山和丘陵在跟天比高低了。蠟象,毛主席的手稿上作「臘象」,後來改作「蠟象」。臘象是真臘象,古真臘即今柬埔寨,那裡產象。蠟象是白色的象,指雪白。把臘象改做蠟象,可能是為了更通俗。
(周振甫)
3.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看這些山嶺白皚皚挺然聳立的氣概,像要和上天比一比高低似的。這是在雪天里呢,等到天晴了吧:紅紅的陽光照耀著白白的雪色,就像一身紅裝,被素白裹著,映照之下,那才妍麗呢!
(臧克家)
紅裝本指婦女盛妝。古樂府「當戶理紅妝」。
這里是說太陽的紅光。素裹本指穿著素色的絲絹。這里是說白雪包裹著大地。「紅裝素裹」指紅日和白雪上下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色。
(張華)
4.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祖國的河山這么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它的統一和強大而奮斗。
(臧克家)
祖國的山河是這樣的美,使得無數英雄爭著向它傾心。「多嬌」承「分外妖嬈」說的,也包括著北國風光的雄偉說的。「折腰」,傾倒。稍異於《晉書·陶潛列傳》稱他「不能為五斗米折腰」。這里寫出英雄人物對祖國山河懷著傾倒的心情。
(周振甫)
5.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這樣一些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英傑,都是才雄武威,完成了統一的大業或憑著武力使遠近懾服,但可惜他們都是文采不足,稍欠風雅,對於人民的疾苦和要求,也是少寬厚仁慈相體察的心腸。
(臧克家)
略輸文采,才華稍差一些。文采,本指辭采、才華。這時就秦皇、漢武說,兼有文治的意味。文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張華)
風:本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即當時的民歌;騷:本指屈原的代表作《離騷》。風騷,歷來用為文學作品的代稱。這里指文學才華,也含有文治的意味。
文采本指文學才華;風騷,本於《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都是詩歌,本來也指文學才華。這里用文學才華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都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雖然成為歷史上肯定的英雄人物,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們遠遠不能與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相比。
(周振甫)
6.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天驕,「天之驕子」的略語。漢朝人稱北方的匈奴為天之驕子,意思是說匈奴為天所驕縱寵愛,故能如此強盛。《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胡,指匈奴。以後相承指與漢族相對抗的外族為天驕。
(張華)
《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果匈奴射鵰者也。」《北齊書》卷一九《斛律光列傳》載光嘗從高澄校獵,「見一大鳥,雲表飛,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頸。此鳥形如車輪,旋轉而下,至地乃大陸也」。大雕,即「大」,鷹科猛禽,惟善射者方能射之。以上七句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可惜前四者武功有餘,文才不足,成吉思汗則更是能武而不能文。按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三人皆有詩歌傳世,但並不以此名世。
(鍾振振)
7.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上面提到的這些英雄人物,全隨著時代過去了,對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在革命潮流的沖擊之下,看文采風流的革命領袖人物,看今天革命的英雄們,為了祖國的統一與繁榮,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希望,大顯才智和身手吧。
(臧克家)
數:點算。風流人物: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風流,本義是指風的流動,比喻影響大。風流人物,指對一時代有極大影響的人物。這里是說,歷史上的人物都已過去,要講到在歷史上有極大影響的人物,還得看今朝的,這是對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贊美。
(周振甫)
「風流人物」指舉止瀟灑、富有才華傑出的人物;又指對一個時代有極大影響的英雄人物。
(李子建)
(摘編自《毛澤東詩詞大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年版)
二、毛澤東詩詞(雷洪業)
至70年代末期,已發表的毛澤東詩詞共43首。其中,詩14首,詞29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作的24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創作的19首。創作時間最早的是《賀新郎》(1923),創作時間最晚的是《念奴嬌·鳥兒問答》(1965)。……1979年以後,在同時代人的一些回憶文章中,還披露了他的另外一些詩篇。
毛澤東詩詞題材多樣,大都與革命或建設事業密切相關,表現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等主題。它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特別是豪放雄渾的思想情感,真切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階段的動人風貌。毛澤東詩詞對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都有很成功的運用。
毛澤東具有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長於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他善於大膽運用傳統題材寫出新的詩意,善於靈活運用典故、神話和寓言,善於創造性地點化前人的詩句和歌謠,善於批判地繼承傳統詩詞的表現形式。他能根據作品的內容選擇最恰當的詩體詞調,對詩詞格律運用自如;有時嚴格按古代韻書規定押韻,有時為更好地表現內容,並不拘泥。毛澤東詩詞以對傳統詩詞形式的巧妙繼承和革新,頗為完美地表現了豐富而又嶄新的內容。
毛澤東詩詞成功地運用了賦比興等手法,具有神采飛揚的生動形象和景、情、理有機統一的深廣意境。與主要表現作者的情操和抱負相一致,它所刻畫的形象中,千里冰封的雪原、極目萬里的長江、橫空出世的昆侖、綿亘遙遠的長城等,具雄偉壯闊特徵的景象比較多。它描繪的有著這類景象的意境,以畫面而言,往往廣袤無垠、高大深邃;以情思而言,往往淳厚精警,氣勢磅礴。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建軍、統一戰線等許多方面的波瀾壯闊的斗爭,及其優良的傳統和作風;毛澤東本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所體驗出的人生哲理,在這些意境中得到形象化的體現。
毛澤東詩詞影響深遠。《西江月·井岡山》《七律·長征》,隨《西行漫記》一書遍傳世界各國。代表作《沁園春·雪》1945年在重慶發表後,為全國文化界所矚目,有10多種報刊發表了步韻唱和之作。當時的《新民報》晚刊編者附註,說它「風調獨絕,文情並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1957年,《詩刊》創刊號集中發表毛澤東詩詞18首之後,引起了文藝界和廣大讀者的強烈興趣,國內有許多報刊開展了對毛澤東詩詞的討論。他的詩詞及有關文學主張一起,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從50年代以來,其詩詞曾經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版。其中有《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臧克家講解、周振甫注釋,1957),《毛主席詩詞》(收37首,1963),《毛主席詩詞》(收39首,1966)。其詩詞還先後被譯成英、俄、法、德、日、印度、希臘等幾十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字。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刪節)
三、「雪」的豐富喻義與「自注」的「畫地為牢」——毛澤東《沁園春·雪》新解(姜耕玉)
毛澤東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其詩詞中大都寫及歷史與戰爭,《沁園春·雪》可謂寫得最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運用中國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而是「比」「賦」得體,善於將「賦」的陳述方式融於「比」之中,從而形成了比較雄渾的詞風與寬闊深厚的境界。
作者立意,誠然直接影響作品涵義的構成,但作品的意蘊越出乃至違反作者的意旨,也已成了文學史上常有的現象。這是由「形象大於思想」的藝術規律所致。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似乎也接近這類現象。歷來詩詞詠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詩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詩人對「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發掘。毛澤東這首詞因「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而起興。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又作過批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這段「批註」可能帶有當時日漸滋長的極左思想的印記,但也從某種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立意。毛澤東斷定「別的解釋是錯誤的」,大有「一言堂」之意,明顯與古人所雲「詩無達詁」相悖。而不少毛澤東詩詞鑒賞版本都沿襲毛澤東「批註」的解釋,不知是不了解藝術規律,還是受著「兩個凡是」的影響?毛澤東的自注(批註)可以作為理解他的詞作的參照,但不應該成為詮釋作品的唯一依據,那樣做只能畫地為牢。何況,30年代的毛澤東與五六十年代的毛澤東的思想狀態很不一樣。再何況,毛澤東還在提醒人們「須知這是寫詩啊」。他擁有詩家的真實情懷與個性、才華,特別是這首詞的起興得心應手,合乎形象思維的規律,作者真正投入創作狀態,往往就不受主觀意志的限制,因而取得了這首詞創作的成功,也使我們獲得意外的驚喜。
詞分上下片。上片因雪起興,借雪景抒寫情懷。起筆不凡,「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不先寫「雪」字,而首推「北國風光」,不僅突出了詩人對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獨到優雅,可以冠結全篇。接著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大雪覆蓋了一切,黃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動貌,無邊無際的茫茫雪景。這里「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十分准確、傳神,凸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可謂靜中寫動,披滿白雪、連綿起伏的群山,像銀蛇舞動,而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地帶,像蠟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與低垂的冬雪雲天相連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來「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句。「銀蛇」「蠟象」兩個生動比喻,一下子賦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動中見靜的藝術效果。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多麼自然巧妙的聯想,使雪境發生陰晴之間的轉化,一個「紅裝素裹」的美人的象徵,初步形成這首詞的意境。下片首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接得天衣無縫。「江山」這一雙關語詞,與上片中的「長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畫龍點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嬌」,可以理解為這首詞的基本構架。作為政治家的詞人,對「北國風光」的抒懷,最終還是對江山社稷的關懷。1935年末,毛澤東領導中央紅軍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中國革命有了新的轉機。毛澤東懷著拯救中華民族、創建新中國的政治抱負和雄才大略,必然會在這首詞中曲折地反映出來,並且不同凡響。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傑為江山社稷奔走操勞。詞中列舉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作者以「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一一作了貶謫,從而烘托出不同於封建社會的「無產階級革命」。「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成為六七十年代稱譽「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絕句。
實際上,作者所說「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只能從下片中理解,而在上片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竊以為,下片過於明朗的用典和陳述,造成了這首詞的美中不足,雖然這種用典和陳述融入了上片形成的雪的境界中。我更贊賞上片從對雪的象徵中表現出的「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革命精神和情操。從全詞看,「雪」的喻義、「雪」的意境,指向美好的風光或事物,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頌揚,也有為守護「江山」而奮斗的雄偉氣魄和壯闊情懷的抒發。詞中對有赫赫功業的封建皇帝的褒貶,僅僅表現了傲視群雄的氣概,並未構成「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
這首詞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毛澤東講究詞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4、毛主席成人後愛讀書的例子有哪些
我記得我讀老毛傳的時候念中學,有個印象好象說,他離開家鄉投奔革命的時候,隨身只帶了幾件換洗衣裳,還有就是一本《三國演義》。
以上是憑印象說的,僅供參考,以下是引用的。
--------------------分割線---------------------
偉人讀書故事--讀書造就了毛澤東
在超星數字圖書館里,關於毛澤東的著作目錄達上百頁之巨,可謂名目繁多,種類齊全。我最近在7月1日
今日上架50本新書中,閱讀了王炯華的《毛澤東的讀書生涯》就是其中的一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
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毛澤東曾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
讀」。書對他來說就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須臾相離。毛澤東的書可以伴眠,書可以伴行,可以伴廁,
連出恭也要看書。
毛澤東的菊香書屋,從1950年到1966年就收藏了書籍十幾個書架,多達幾萬冊,,建成一個資料齊全,又
適合毛澤東需要的個人藏書室,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魯迅的全集外,還基本上配齊了一些著名
類書《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四部備要》,《萬有文庫》(部分),《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各類世
界著名翻譯叢書等。
在毛澤東故居,並排著三十立個高大的木質書櫥,單就史書而言,從《尚書》,《春秋》,《左傳》,到
《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綱鑒易知錄》,《歷朝紀事本末》,《讀史方輿紀要》,《清史稿》。從明
清近代史學家李贄,趙翼,魏源,康有為,章太炎等人的史著,史論,考訂到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範文瀾,翦
伯贊,呂振羽等人的歷史著作和各種通史,斷代史,史論都有所收藏。既有正史,野史,又有歷史演義,還有
一些省志,縣志以及《歷史研究》等刊物。毛澤東寓所里沒有任何豪華的擺設,唯獨藏書,即使學富五車的專
家學者也難能與他相比。
毛澤東離家外出,也常常是書籍大搬家。僅以1959年10月23日外出為例,他指名要帶的書籍就有《自然辯
證法》等多達近百種。毛澤東離家外出,不管是主持會議還是視察工作,雖然時間並不長,不是搬家,而對他
來說,則真正是孔夫子搬家-盡是書。真是日理萬機不廢讀。
周恩來青少年時期就提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高爾基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
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英國學者培根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王充說:「不學自知,不問自
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讀書造就了毛澤東,毛澤東從農民的兒子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都和他「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
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有著必然的聯系。
《毛澤東讀書生涯》向讀者清晰地描述了毛澤東一生的讀書歷程。
毛澤東自幼聰慧,喜歡讀書。八歲時在他教書的舅舅家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及
《增廣賢文》等啟蒙讀物。在讀私塾期間就閱讀了「四書」,「五經」,鄭觀應《盛世危言》,《列強瓜分中
國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
毛澤東十六歲時就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
詩句,告別家鄉到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讀讀新學。在那裡閱讀了《世界豪傑傳》,《新民報》,《新民說》等
進步書刊,接受新思想。
1912年毛澤東考入省立第一中學,柳先生借給他《御批歷代通覽輯覽》共116卷。讀了盧梭的《民約
論》,達爾文的《物種的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居胥的《天演論》,斯賓
塞的《群學肄言》。培養了他「極有價值」的自學能力。毛澤東在楊昌濟先生的影響下還讀了《昭明文選》和
《韓昌黎全集》等著作。
1918年毛澤東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閱讀了大量中外著作,為以後的革命活動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
革命初期讀馬列。毛澤東第二次到北京,讀了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考茨基著《階級斗爭》,柯卡普
著《社會主義史》等著作。
1932年4月,毛澤東率部攻佔了福建漳州,駐進省立第三中學,找到了好幾擔書,用車運回中央蘇區,其
中有《資本論》,《反杜林論》等經濟和革命類書籍。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身處逆境集中讀書,閱讀了列寧的《兩種策略》,《「左」傾幼稚病》,斯大林的
《論列寧主義基礎》,德波林的《西方哲學史》等著作。為以後的革命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在延安期間,在繁忙的政務工作中忙裡偷閑,閱讀的書籍更多,更廣。哲學方面有西洛可夫等著,
李達等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塔樂海瑪《現代世界觀》,艾思奇《哲學與生活》,《哲學選輯》,李達
《社會學大綱》等。文學方面有《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魯迅全集》,《聊齋志異》等,軍事方面有《孫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
克勞維茨《戰爭論》等。馬列方面有《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選集》,《馬克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藝術》,《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等。
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偉大的理論家,高明的歷史學家,優秀的詩人和高超的書法家。
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全面系統,高屋建瓴,邏輯嚴密,振聾發聵,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雖然沒有專門的歷史論著,但是從他的許多講話,文章和批註中,不難看出他的論據充分,說理透
徹,識見高明,遠遠超過了許多歷史學家。
毛澤東詩《七律.長征》等,氣勢磅礴,縱橫捭闔,具有屈原、李白的濃厚浪漫色彩,詞作《沁園春.雪》
等,風格豪放,雄渾奔放,足以與蘇軾,辛棄疾相媲美。《賀新郎》細膩委婉,誠摯深沉與秦觀,李清照等婉
約派詞作相比也毫不遜色。
毛澤東的書法具有張旭、懷素風格,筆走龍蛇,驚風泣雨。
《劉向新序.雜事第五》,魯哀公問子夏曰:「必學而後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
保民者,未嘗聞也。」正如毛澤東所說:「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
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
三項實踐中來」
毛澤東是博覽群書,追求真理的光輝典範。 更重要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毛澤
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建設了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三國時期,孫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毛澤東日理萬機不忘讀書,在信息時代人們沒有理由不讀書。
《毛澤東的讀書生涯》,資料翔實,史料豐富,引人入勝,是不可不讀的好書。
如果不是「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就沒有後來的毛澤東。讀書造就了毛澤東,《毛澤東讀書生涯》
會給人們多方面的啟發。
5、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中的人物和故事
盜跖庄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盜跖(zhí職),跖被古代統治階級污衊為「盜」,後來襲稱盜跖,春秋時人。庄屩(jué決),戰國時人。當時被壓迫階級的起義領袖。《荀子·不苟》稱盜跖「名聲若日月」。
同書《議兵》稱楚國在垂沙一戰(前301年)被齊、韓、魏三國打敗,將領唐蔑被殺,「庄屩起,楚分而為三四」。流譽,流傳名譽。陳王,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他進占陳縣(今河南淮陽縣),稱王。揮黃鉞(yuè越),揮動飾以黃金的大斧。
《史記·周本紀》曾說周武王用黃鉞斬商紂。這兩句是用來概括中國幾千年歷史上被壓迫人民的武裝斗爭。
出自毛澤東所寫《賀新郎·讀史》這首詞從人類誕生一直寫到社會主義,縱貫幾百萬年的歷史,而著墨僅僅115個字,的確是氣象恢宏,古今罕見。這首詞最早發表在《紅旗》1978年第9期。
賀新郎·讀史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白話譯文
與猿拱手作別進化到了原始社會人類猶如呱呱墜地,再經過磨石為工具的石器時代人類進入了少兒時期。爐中火焰翻滾,那是青銅時代, 也經過了幾千個春夏秋冬。縱觀歷史,也如人這一生多半憂愁少開懷。盡是征戰殺伐弓箭疆場。這大好河山哪一處沒有戰爭沒有流血。
一部歷史讀罷,我已滿頭白發,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顧起來不過是那些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什麼王侯將相功名利祿,有多少人為其白首執迷。那些所謂的英雄人物難道是真風流?我看不盡然。盜跖、庄蹻、陳勝、吳廣這些敢於揭竿而起挑戰統治者的權威的人,那才是真豪傑。
(5)賀新郎批註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毛澤東十分喜愛閱讀史書。他曾通讀《二十四史》,在逝世的前一年,他還曾兩次閱讀《晉書》。他不僅喜歡讀正史,還喜歡讀諸如「演義、筆記小說」等野史。他提倡讀史的目的不是遵循守舊,不是頌古非今,而是從史中汲取教訓,指導今天的斗爭和建設。
毛澤東的這首《賀新郎》就是他在這方面的實踐。1963年,中國已基本上克服了經濟上連續三年的困難,國家建設也出現了新的繁榮景象,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戰勝暫時的困難後,顯現出勃勃生機。此詩寫於1964年春,首次公開發表於1978年9月9日的《人民日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賀新郎·讀史
6、(1)蘇東坡是誰? (2)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3)你如何評價他?
(1)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2)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 黃州寒食詩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其《題柳子厚詩》雲:「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其《答喬舍人啟》亦雲:「文章以華采為為末而以體用為本。」主張詩要有為,以「體用」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書》中又說:「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其詩《送李公恕赴闕》說自已的詩文是「雜以嘲諷究詩騷」。《宋史》也說他作詩是「以詩托諷,庶幾有補於國」,這都說明他是在有意繼承風、騷的諷喻傳統。[4]
他在《答毛滂書》[5]中也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後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於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詩詞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 蘇軾,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台,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文化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 晚清畫家錢慧安繪《蘇東坡夜遊承天寺》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朴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
一、 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 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 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 元代趙孟頫繪《蘇軾小像》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
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穀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文學作品
【古文】
《荀卿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石鍾山記》、《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黠鼠賦》
【詩詞賦】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明末陳洪綬繪《東坡圖》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台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2]
24 《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2]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2]
27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明代孫克弘繪《東坡小像》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對聯】
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三登慶元三人第;四入熙寧四輔中。
——挽韓琦。韓琦鄉、省、殿試皆為第三名,為相後四次遷官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蘇軾書法圖冊(19張)《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赤壁賦》[6]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東武帖》
《北游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蘇軾書法(17張)《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小雞啄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雨竹》
(3)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後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蔡嵩雲: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王水照:「從宋詩研究角度來說,我首先關注的就是蘇東坡。因為蘇軾是宋代最大的詩人,但是錢鍾書先生除了在《宋詩選注》里給他寫了個小傳,《容安館札記》里沒有專門的讀蘇條目,而在《中文筆記》中卻發現了多處評論蘇軾的批註。比如他評竟陵派譚元春《東坡詩選》十二卷,譚友夏提出,當時有人認為「東坡詩不如文,文通而詩窒,文空而詩積,文凈而詩蕪,文千變不窮,而詩固一法足以泥人」,而他認為「詩或以文為委,文或以詩為委,問其原如何耳。東坡之詩,則其文之委也」。錢先生批道:「議論好。乃謂東坡之詩太盡也,自是的評。」之後,又引了許多古人的評論。錢先生這段批語,實際上牽涉到蘇軾以文為詩的問題。我們一定對錢先生在《宋詩選注》中談蘇軾詩歌的比喻印象很深刻,特別是他談蘇軾《百步洪》中的「博喻」,比之如車輪戰,讓人應接不暇。這是從正面的修辭效果來說的。從反面來說,也就是「盡」,不留餘地,這實是散文的寫法。在《中文筆記》中,錢先生還對蘇詩進行了一些考辨,也多有收獲。」
相關軼聞
7、關於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編輯本段]【文章註解】
【詞語注釋】
北國:指我國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這里是無邊無際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黃河的上上下下。
頓失滔滔:指黃河因結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
「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風騷:本指辭藻。這里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詩經·國風》和屈原的《離騷》,泛指文學。
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漢朝人稱匈奴單於為天之驕子,後來稱歷史上北方某些少數民族君主為天驕。
成吉思汗: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的蒙古征服者。 見《漢書·匈奴傳》。
射鵰:《史記·李廣傳》稱匈奴善射者為「射鵰者」。 有用射鵰來稱贊人武藝高強。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紅軍長征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毛書此詞回贈。隨即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
部隊勝利到達陝北清澗縣袁家溝,准備渡河東征,開赴抗日前線。為了視察地形,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命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沁園春·雪》。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1945年10月應柳亞子要求,親筆書寫了這首詠雪詞贈他。作者回到延安後,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11月4日,重慶《新民報》刊出傳抄件。其後,一些報紙相繼轉載。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同志贈柳的墨跡製版刊出。
[編輯本段]【詩歌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萬里冰封凍,千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一試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數一數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4日,中央紅軍主力長徵到達陝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據地,這是巨大的勝利。但是,陝甘根據地當時外部環境和內部狀況都面對著十分嚴峻的形勢。11月3日,在甘泉縣下寺灣,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聽取陝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和西北軍委主席聶洪鈞的匯報。
詞牌介紹】
【後漢書 竇憲傳】「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後沿以「沁園」為公主第宅之代詞,多見於唐人詩文。崔湜【侍宴長寧公主東庄】詩:「沁園東郭外,鸞駕一游盤。」儲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詩:「不言沁園好,獨隱武陵花。」吳頌【代郭令公謝男尚主表】:「門開魯館,地列沁園。」
本調[沁園春]。當創始於初唐,且出自侯門,可知也。萬氏亦雲:「[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又本調亦名[壽星明]。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本調無涉。
本謂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兩句句法相同,俱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韻,重在第三字,必須用仄,是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為四字對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與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與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協韻,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為四字對句,與[過秦樓]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務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應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實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兩句四字對偶爾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後闋起首二字協韻,俱平聲。次句四字,同前闋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蓋即前闋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與前闋同。
這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在清朗中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它的統一和強大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編輯本段]【詩歌賞析】
毛主席詩詞是中國革命的史詩,是中華詩詞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園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亞子盛贊為千古絕唱。這首詞一直是我的最愛,每次讀來都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又看到了那個指點江山的偉人,不由地沉醉於那種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
然而,從發表之日起,這首詞就遭到了諸多惡意的攻擊,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爭論。有人說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氣象;有人說它誇大自吹、離題萬里;有人說它比喻不當、缺乏轉折;有人說它詞意稀疏、平淡無奇;甚至有人說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筆……斷章取義且流於表面,竟視金玉如磚石。
藝術追求含蘊,詞中別有洞天。這首詞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卻並非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隱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納著無盡的玄機。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詩人所思所想的真實流露,是詩人對許多重大問題給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摯、寓意之深遠、哲理之精闢,令人拍案叫絕。
一、認清局勢。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好一個周天寒徹,好一場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間苦難!天地間被風雪改變了容顏,只見長城內外蒼茫一片,了無生機,連滔滔黃河也被雪凍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國彷彿進入了一種死寂狀態。讓人聯想起了柳宗元寫雪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過黃河,准備轉往綏遠對日作戰。在陝西清澗縣袁家溝籌劃渡河時,突然飄起鵝毛大雪,他登高遠望,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盪,寫下了這首詞。其所在地,北距長城約150公里,東距黃河約25公里。可見,詞中描寫的不全是實景,而更多地是詩人腦海中的景象。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屹立在中華大地的遼闊北疆,它代表著中華兒女的頑強不屈,它作為中原的萬里防線曾無數次阻擋了外族的入侵。在雄偉的長城內外,正是一片戰火硝煙。日本人威脅華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敵賣國,組織「冀東自治政府」;蔣介石不顧大義,鼓吹「攘外必先安內」。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奔騰咆哮著滾滾向前,它無私哺育著華夏文明,它與歷史之河一同流淌見證著悠悠五千年榮辱興衰。在浩盪的黃河之畔,又是一場生死搏殺。國民黨集結了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幾十萬軍隊圍攻解放區。而中央紅軍剛剛到達陝北,人馬只剩八千,立足未穩,糧彈奇缺。
站在群山之巔,頂著刺骨寒風,面對漫天飛雪,你會有怎樣的心態呢?作為紅軍統帥,冒著內戰炮火,迎對列強欺凌,你會做怎樣的回答呢?廣闊富饒的中華大地會冰封嗎?浩瀚深長的中華歷史之河會斷流嗎?從詩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臨著怎樣艱難的困局,擁有著怎樣驚人的洞察,又進行著怎樣深刻的思考!
二、指引戰斗。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剎那間,群山起舞,靈動如無數銀蛇;高原賓士,威猛如漫野蠟象。整個世界由死寂變成了歡騰,天地之間充盈著無窮的生機。風雪是天公之所賜,苦難乃歷史之必然,但我們要打破冰封、戰勝苦難,與天公一決高下。這就是一個強者對天公的回答,這就是一個民族對命運的回答!
但與天意對抗,需要怎樣的力量、勇氣和智慧呢?靜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覺醒了,化作了千軍萬馬,在大地上縱橫馳騁。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戰斗的武器,高原在他眼裡就是勝利的階梯。其精彩處,實難用語言來形容了!
他發現了人民的力量。他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喚醒人民起來造反,催發出中華民族的驚人潛力。那力量是無可匹敵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來比擬;那力量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使整個大地都煥發出勃勃生機。經過革命思想的洗禮,東亞病夫就成了無敵金剛;經過萬里長征的洗禮,工農紅軍已成了無敵勁旅。
他秉承了不屈的性格。他與他的兵將們都擁有著一種大無畏的膽氣,不為任何敵人所嚇倒。他們是永不言敗的鬥士,意志象群山和高原一樣頑強。面對挑戰,沒有一點兒畏懼,有的只是超人的冷靜;面對苦難,沒有一點兒哀愁,有的只是高昴的鬥志。汽油筒能當大炮來用,炸葯包成了坦克剋星,槍炮聲宛如戰地交響……
他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他的軍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動」,戰略戰術上都充滿了一種靈性。他擅長在敵軍重兵集團中靈活穿插,他能夠在對方鐵壁合圍中出奇制勝。他的運動戰讓任何敵人為之折服,他的每一次勝利都象是一個奇跡。他以近乎藝術化的手法,導演出一幕幕戰爭力作,將兵法演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預言勝利。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彈指間,已是雲開日出;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毛主席早已經看到了戰爭的結局,向全世界發出了勝利的預言。那字里行間所透露出來的分明是扭轉乾坤的氣魄,分明是洞悉時空的慧眼。中國革命註定是一場極其艱難曲折、驚心動魄的斗爭,但人民一定會勝利,革命一定會成功。雪後必然會天晴,不應有絲毫懷疑。
經常有人把「紅裝」誤寫成「紅妝」,或認為兩詞意思相近,其實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別。紅色代表著激情、忠誠、鮮血、革命,是我們團旗、黨旗、軍旗、國旗的主色。而給錦綉河山披上「紅裝」則象徵了革命的徹底勝利。這一句正是在約親密的戰友們,等革命勝利之後重來看雪。紅裝與素裹並存,卻沒有絲毫矛盾。
革命進程中經常有人會疑問:我們如此弱小,敵人那樣強大,紅旗究竟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軍隊的特點就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多。即使是第五次反圍剿這樣的慘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樣的艱險,也不曾把革命的火種撲滅。而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革命軍隊,必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所向披靡的無敵之師。
祖國的山河是這樣的美,使得無數英雄爭著向它傾心。「多嬌」承「分外妖嬈」說的,也包括著北國風光的雄偉說的。「折腰」,傾倒。稍異於《晉書·陶潛列傳》稱他「不能為五斗米折腰」。這里寫出英雄人物對祖國山河懷著傾倒的心情。
(周振甫)
5.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這樣一些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英傑,都是才雄武威,完成了統一的大業或憑著武力使遠近懾服,但可惜他們都是文采不足,稍欠風雅,對於人民的疾苦和要求,也是少寬厚仁慈相體察的心腸。
(臧克家)
略輸文采,才華稍差一些。文采,本指辭采、才華。這時就秦皇、漢武說,兼有文治的意味。文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張華)
風:本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即當時的民歌;騷:本指屈原的代表作《離騷》。風騷,歷來用為文學作品的代稱。這里指文學才華,也含有文治的意味。
文采本指文學才華;風騷,本於《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都是詩歌,本來也指文學才華。這里用文學才華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都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雖然成為歷史上肯定的英雄人物,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們遠遠不能與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相比。
(周振甫)
6.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天驕,「天之驕子」的略語。漢朝人稱北方的匈奴為天之驕子,意思是說匈奴為天所驕縱寵愛,故能如此強盛。《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胡,指匈奴。以後相承指與漢族相對抗的外族為天驕。
(張華)
《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果匈奴射鵰者也。」《北齊書》卷一九《斛律光列傳》載光嘗從高澄校獵,「見一大鳥,雲表飛,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頸。此鳥形如車輪,旋轉而下,至地乃大陸也」。大雕,即「大」,鷹科猛禽,惟善射者方能射之。以上七句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可惜前四者武功有餘,文才不足,成吉思汗則更是能武而不能文。按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三人皆有詩歌傳世,但並不以此名世。
毛澤東詩詞(雷洪業)
至70年代末期,已發表的毛澤東詩詞共43首。其中,詩14首,詞29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作的24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創作的19首。創作時間最早的是《賀新郎》(1923),創作時間最晚的是《念奴嬌·鳥兒問答》(1965)。……1979年以後,在同時代人的一些回憶文章中,還披露了他的另外一些詩篇。
毛澤東詩詞題材多樣,大都與革命或建設事業密切相關,表現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等主題。它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特別是豪放雄渾的思想情感,真切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階段的動人風貌。毛澤東詩詞對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都有很成功的運用。
毛澤東具有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長於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他善於大膽運用傳統題材寫出新的詩意,善於靈活運用典故、神話和寓言,善於創造性地點化前人的詩句和歌謠,善於批判地繼承傳統詩詞的表現形式。他能根據作品的內容選擇最恰當的詩體詞調,對詩詞格律運用自如;有時嚴格按古代韻書規定押韻,有時為更好地表現內容,並不拘泥。毛澤東詩詞以對傳統詩詞形式的巧妙繼承和革新,頗為完美地表現了豐富而又嶄新的內容。
毛澤東詩詞成功地運用了賦比興等手法,具有神采飛揚的生動形象和景、情、理有機統一的深廣意境。與主要表現作者的情操和抱負相一致,它所刻畫的形象中,千里冰封的雪原、極目萬里的長江、橫空出世的昆侖、綿亘遙遠的長城等,具雄偉壯闊特徵的景象比較多。它描繪的有著這類景象的意境,以畫面而言,往往廣袤無垠、高大深邃;以情思而言,往往淳厚精警,氣勢磅礴。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建軍、統一戰線等許多方面的波瀾壯闊的斗爭,及其優良的傳統和作風;毛澤東本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所體驗出的人生哲理,在這些意境中得到形象化的體現。
毛澤東詩詞影響深遠。《西江月·井岡山》《七律·長征》,隨《西行漫記》一書遍傳世界各國。代表作《沁園春·雪》1945年在重慶發表後,為全國文化界所矚目,有10多種報刊發表了步韻唱和之作。當時的《新民報》晚刊編者附註,說它「風調獨絕,文情並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1957年,《詩刊》創刊號集中發表毛澤東詩詞18首之後,引起了文藝界和廣大讀者的強烈興趣,國內有許多報刊開展了對毛澤東詩詞的討論。他的詩詞及有關文學主張一起,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從50年代以來,其詩詞曾經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版。其中有《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臧克家講解、周振甫注釋,1957),《毛主席詩詞》(收37首,1963),《毛主席詩詞》(收39首,1966)。其詩詞還先後被譯成英、俄、法、德、日、印度、希臘等幾十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字。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刪節)
三、「雪」的豐富喻義與「自注」的「畫地為牢」——毛澤東《沁園春·雪》新解(姜耕玉)
毛澤東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其詩詞中大都寫及歷史與戰爭,《沁園春·雪》可謂寫得最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運用中國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而是「比」「賦」得體,善於將「賦」的陳述方式融於「比」之中,從而形成了比較雄渾的詞風與寬闊深厚的境界。
作者立意,誠然直接影響作品涵義的構成,但作品的意蘊越出乃至違反作者的意旨,也已成了文學史上常有的現象。這是由「形象大於思想」的藝術規律所致。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似乎也接近這類現象。歷來詩詞詠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詩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詩人對「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發掘。毛澤東這首詞因「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而起興。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又作過批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這段「批註」可能帶有當時日漸滋長的極左思想的印記,但也從某種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立意。毛澤東斷定「別的解釋是錯誤的」,大有「一言堂」之意,明顯與古人所雲「詩無達詁」相悖。而不少毛澤東詩詞鑒賞版本都沿襲毛澤東「批註」的解釋,不知是不了解藝術規律,還是受著「兩個凡是」的影響?毛澤東的自注(批註)可以作為理解他的詞作的參照,但不應該成為詮釋作品的唯一依據,那樣做只能畫地為牢。何況,30年代的毛澤東與五六十年代的毛澤東的思想狀態很不一樣。再何況,毛澤東還在提醒人們「須知這是寫詩啊」。他擁有詩家的真實情懷與個性、才華,特別是這首詞的起興得心應手,合乎形象思維的規律,作者真正投入創作狀態,往往就不受主觀意志的限制,因而取得了這首詞創作的成功,也使我們獲得意外的驚喜。
詞分上下片。上片因雪起興,借雪景抒寫情懷。起筆不凡,「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不先寫「雪」字,而首推「北國風光」,不僅突出了詩人對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獨到優雅,可以冠結全篇。接著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大雪覆蓋了一切,黃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動貌,無邊無際的茫茫雪景。這里「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十分准確、傳神,凸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可謂靜中寫動,披滿白雪、連綿起伏的群山,像銀蛇舞動,而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地帶,像蠟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與低垂的冬雪雲天相連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來「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句。「銀蛇」「蠟象」兩個生動比喻,一下子賦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動中見靜的藝術效果。。
8、有誰知道哪位偉人的讀書的故事
偉人讀書故事--讀書造就了毛澤東
在超星數字圖書館里,關於毛澤東的著作目錄達上百頁之巨,可謂名目繁多,種類齊全。我最近在7月1日
今日上架50本新書中,閱讀了王炯華的《毛澤東的讀書生涯》就是其中的一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
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毛澤東曾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
讀」。書對他來說就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須臾相離。毛澤東的書可以伴眠,書可以伴行,可以伴廁,
連出恭也要看書。
毛澤東的菊香書屋,從1950年到1966年就收藏了書籍十幾個書架,多達幾萬冊,,建成一個資料齊全,又
適合毛澤東需要的個人藏書室,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魯迅的全集外,還基本上配齊了一些著名
類書《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四部備要》,《萬有文庫》(部分),《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各類世
界著名翻譯叢書等。
在毛澤東故居,並排著三十立個高大的木質書櫥,單就史書而言,從《尚書》,《春秋》,《左傳》,到
《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綱鑒易知錄》,《歷朝紀事本末》,《讀史方輿紀要》,《清史稿》。從明
清近代史學家李贄,趙翼,魏源,康有為,章太炎等人的史著,史論,考訂到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範文瀾,翦
伯贊,呂振羽等人的歷史著作和各種通史,斷代史,史論都有所收藏。既有正史,野史,又有歷史演義,還有
一些省志,縣志以及《歷史研究》等刊物。毛澤東寓所里沒有任何豪華的擺設,唯獨藏書,即使學富五車的專
家學者也難能與他相比。
毛澤東離家外出,也常常是書籍大搬家。僅以1959年10月23日外出為例,他指名要帶的書籍就有《自然辯
證法》等多達近百種。毛澤東離家外出,不管是主持會議還是視察工作,雖然時間並不長,不是搬家,而對他
來說,則真正是孔夫子搬家-盡是書。真是日理萬機不廢讀。
周恩來青少年時期就提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高爾基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
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英國學者培根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王充說:「不學自知,不問自
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讀書造就了毛澤東,毛澤東從農民的兒子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都和他「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
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有著必然的聯系。
《毛澤東讀書生涯》向讀者清晰地描述了毛澤東一生的讀書歷程。
毛澤東自幼聰慧,喜歡讀書。八歲時在他教書的舅舅家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及
《增廣賢文》等啟蒙讀物。在讀私塾期間就閱讀了「四書」,「五經」,鄭觀應《盛世危言》,《列強瓜分中
國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
毛澤東十六歲時就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
詩句,告別家鄉到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讀讀新學。在那裡閱讀了《世界豪傑傳》,《新民報》,《新民說》等
進步書刊,接受新思想。
1912年毛澤東考入省立第一中學,柳先生借給他《御批歷代通覽輯覽》共116卷。讀了盧梭的《民約
論》,達爾文的《物種的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居胥的《天演論》,斯賓
塞的《群學肄言》。培養了他「極有價值」的自學能力。毛澤東在楊昌濟先生的影響下還讀了《昭明文選》和
《韓昌黎全集》等著作。
1918年毛澤東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閱讀了大量中外著作,為以後的革命活動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
革命初期讀馬列。毛澤東第二次到北京,讀了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考茨基著《階級斗爭》,柯卡普
著《社會主義史》等著作。
1932年4月,毛澤東率部攻佔了福建漳州,駐進省立第三中學,找到了好幾擔書,用車運回中央蘇區,其
中有《資本論》,《反杜林論》等經濟和革命類書籍。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身處逆境集中讀書,閱讀了列寧的《兩種策略》,《「左」傾幼稚病》,斯大林的
《論列寧主義基礎》,德波林的《西方哲學史》等著作。為以後的革命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在延安期間,在繁忙的政務工作中忙裡偷閑,閱讀的書籍更多,更廣。哲學方面有西洛可夫等著,
李達等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塔樂海瑪《現代世界觀》,艾思奇《哲學與生活》,《哲學選輯》,李達
《社會學大綱》等。文學方面有《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魯迅全集》,《聊齋志異》等,軍事方面有《孫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
克勞維茨《戰爭論》等。馬列方面有《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選集》,《馬克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藝術》,《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要讀本》等。
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偉大的理論家,高明的歷史學家,優秀的詩人和高超的書法家。
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全面系統,高屋建瓴,邏輯嚴密,振聾發聵,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雖然沒有專門的歷史論著,但是從他的許多講話,文章和批註中,不難看出他的論據充分,說理透
徹,識見高明,遠遠超過了許多歷史學家。
毛澤東詩《七律.長征》等,氣勢磅礴,縱橫捭闔,具有屈原、李白的濃厚浪漫色彩,詞作《沁園春.雪》
等,風格豪放,雄渾奔放,足以與蘇軾,辛棄疾相媲美。《賀新郎》細膩委婉,誠摯深沉與秦觀,李清照等婉
約派詞作相比也毫不遜色。
毛澤東的書法具有張旭、懷素風格,筆走龍蛇,驚風泣雨。
《劉向新序.雜事第五》,魯哀公問子夏曰:「必學而後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
保民者,未嘗聞也。」正如毛澤東所說:「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
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
三項實踐中來」
毛澤東是博覽群書,追求真理的光輝典範。 更重要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毛澤
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建設了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三國時期,孫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毛澤東日理萬機不忘讀書,在信息時代人們沒有理由不讀書。
《毛澤東的讀書生涯》,資料翔實,史料豐富,引人入勝,是不可不讀的好書。
如果不是「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就沒有後來的毛澤東。讀書造就了毛澤東,《毛澤東讀書生涯》
會給人們多方面的啟發。
9、周擁軍的人物作品
周擁軍主編有《世界漢詩年鑒》、《當代和平與統一詩詞大觀》、《2006年度格律體新詩選》等大型詩詞詩歌集。其中《世界漢詩年鑒》先後被清華「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北大方正數據及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收錄,並評為「中國年鑒資源全文資料庫核心年鑒」。2006年4月在他的推動下,在湖南張家界成功主辦了「首屆世界漢詩大會」,並首次提出「中國漢詩藝術創作規范標准」,在詩歌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高度贊譽。2013年12月,周擁軍啟動了《世界漢詩協會國學大講堂》的專題活動。計劃在全國100個城市開展《國學大講堂·詩教與家教》專題活動,並免費舉行詩詞專題講座,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周擁軍創作的論文《論格律體新詩的藝術屬性》,鮮明指出: 每一種藝術,都有其形式的屬性或限制性,新詩也不例外。他對格律新詩的研究主要包括:
1、格律體新詩的基本元素:節奏、音步、韻律。
2、格律體新詩的基本形式:整齊式、參差式、復合式。
3、格律體新詩的基本韻式:行押韻、跳行韻、節押韻、節轉韻、復合韻。
4、格律體新詩的基本原理:無限可操作性原理;對稱性原理
周擁軍的在格律體新詩方面的理論研究,完善了中國格律體新詩系統理論,為中國新詩在格律體方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周擁軍在詩詞理論方面也頗有貢獻。在其詩詞理論專著《學詩快速入門120問》中,他根據《一佰零六部平水韻》的音序排列整理了199個平仄兩用字(其中76個字為平仄通用字),編寫了《平仄兩用字匯編》。是詩詞理論界之首創,也可以說是初學詩詞者使用和創作的寶典。
代表詩作
詩詞作品
踏春晚歸
昨日桃源去,花香著滿衣。
吾妻身上嗅,疑與美人歸?
中秋有贈
冰輪最不欺,十五總無虧。
大夢穿雲徑,疏星落水湄。
我心多眷戀,是夜起相思。
但遣清風使,邀君共此時。
世界漢詩協會江蘇省分會成立有作(兩首)
一
莫謂秦淮江水寒,盧生不再夢邯鄲。
他年吟幟神州展,李白吾將眼底看。
二
不再宦途滄海游,吟魂從此拜詩侯。
石頭城上胸懷袒,敢把金陵王氣收。
夜宿長壽嶺農家
青山疊翠無窮碧,三面峰環水一灣。
夜半有人來訪問,稱知明月住松間。
燕山書院山前瀑布偶作
最喜山房近水依,山前還見一溪飛。
從來瀑布無人卷,看我掀簾望翠微。
無題
世上何人可匹儕?書香一卷苦縈懷。
今生無意成他事,詩骨還要詩里埋。
天子山賀龍銅像
天外猶聞凄雨風,青冥有恨淚蒙蒙。
寒崖立馬英雄笑,遙看群山又一峰。
對鏡
戊子秋,余籌世界漢詩大會之事,客居長沙,二十日未曾返京,一日對鏡梳洗,竟然兩鬢霜染,不勝感謂……
傷心對鏡淚彷徨,孤館燈青隻影涼。
十月長沙未飛雪,為何兩鬢落寒霜?
桑植
一川煙草漫天芳,盡是男兒熱血狂。
刀劍無聲雲讓路,將軍戰馬意飛韁。
江山明月游關口,天下清風入故邦。
此乃英雄桑梓地,風流從不遜君王。
和李淼依《在戒台寺拜佛和昌兄一首》原韻
西山小徑曲回斜,落日溪邊一水車。
偶有秋風梳病草,時逢朽木歇寒鴉。
空留大夢愁難泊,欲遣萍身恨不涯。
誤入煙村三五里,花開陌上是誰家。
辛卯抒懷
飛雪連天去路茫,春華雙鬢漸凝霜。
夢中客淚清寥落,京里吟懷寂寞長。
常把豪情寄風月,願將生計托詩囊。
蓬身即是無人問,不改痴心不改狂。
庚寅抒懷
握蛇騎虎迎初陽,斗轉星移鬢漸霜。
常對雄心尋大道,懶為盛世吹笙簧。
一腔沸熱血難冷,多病傷寒志未償。
欲截昆侖三兩段,與誰放入枕囊旁。
游日月潭
相邀明月共清幽,不懼風波不系舟。
近水幾分西子意,遠山多少柴桑愁。
引人一顧千回盼,把酒三杯四處游。
放眼青山雲雨外,陽春枝上有新柔。
過雁門
雲樹煙巒鎖隘關,無邊山嶽得天顏。
半坡殘雪聽胡曲,四塞孤城掛馬環。
塵轂飛蹄聲漸遠,野村流水意猶閑。
雁橫一字披風去,白日依依萬里還。
江城子·世界漢詩協會十周年有寄
十年辛苦不尋常。客京坊,又瀟湘。南北萍飄,青鬢付流光。萬里雲鴻平翅起,猶似我,越重岡。
天涯淪落路茫茫。役風霜,入詩囊。且把滄桑,醞釀大文章。冬去春來顏色改,從未變,少年狂。
踏莎行·游肇慶七星岩
兩岸鮮花,幾排芳樹,青山列峙無重數。誰搖池鏡木蘭舟,垂楊深處飛孤鶩。
佇影萍泊,浮雲天舞,行前依舊茫茫路。輕輕揮手應難別,回眸還顧流煙處。
念奴嬌·圓明園懷古
憑欄遠眺,對瀟瀟柘館,誰彈清絕。水木清華煙樹外,依舊那時明月。遙想當年,雄雄烈焰,火燒皇城闕。如今只剩,湖邊焦士還熱。
莫嘆斷璧殘垣,傷心最是,唯有金甌缺。雨打江山猶喜飲,無數英雄霞血。待我從頭,千山險阻,馳騁縱橫越。一聲令下,呼兒飛騎成列。
賀新郎
恨我白頭早。撫空弦、春來秋往,依然舊調。京里書生多愁悶,孤憤心中誰道。從不作、對他言巧。卧隱西山潛修己,這痴心、贈與何人好?輾轉眠,到連曉。
清秋窗外月牙小,那霜輝、絲絲縷縷,無聲悄悄。昨夜孤幃寒衾上,遙謝冰輪相照。獨自處、怎生才了?天地幽情惟吾有,嘆高山、流水知音少。誰與伴,事躬蹈。
自度曲·廬山
對峙九江,雄立鄱陽,扼住長空口岸。待東風吹起,松濤浪卷。飛瀑直下,一時奔流如練。美廬林,花徑澗。看草木蔥蘢,重岩競秀,天涯歸途忘返。
嗟歲月雲煙成虛幻。孰是孰非?怎地由人分辨。萬言書,依舊引人腸斷。問蒼茫大地,是誰手,把江山執玩。牯嶺上,五老峰前,含鄱口外,紅日晚。
駢文辭賦作品
周府劉氏幺妹墓碑序
孺人劉,諱幺妹,大桑植洋公潭人氏。生在癸亥,卒於癸未,享年八十,葬於化香峪七樹灣之陽。平生端莊嫻淑,適年嫁南岔周府禮田公。周公膝下原有一子,然早殞,媳遂改志,遺留雙孫。幺妹乃承家業之重荷,繼仁者之長風。外事稼穡,內務針炊,克勤克儉,貧賤不移。孫非親養,恩若己出。躬親撫育,十年成立。長孫擁軍,苦學有成,工詩善書,旅居北國京畿之地,弘揚詩教,略有作為;次孫愛民,營市有方,遷居惠城西湖之畔,持家立事,業已小成。斯劉孺人敦孝弟,守耕植,重學禮,言傳身教之大德也。維年月日,劉孺人拾樵於野,染痾不醫,沈冥不返,嗚呼哀哉!惜孺人一生勞頓,未得享二孫之奉養,嘁嘁唏噓,每每潸悵而不能已。
辛卯冬月,長孫歸桑里,感劉孺人之厚恩,遂植嘉木於親墳之前,銘悼文於碑石之上,其詞曰:斯世有為者,身懷濟世之才,腹有經緯之度,成豐功偉業,而播名四海,固屬有為者也。然則平民大眾,守一節而不改其志,抱一志而不悔其心,而又足以動人容者,斯雖不足為外人道,然亦有為者也。俗世常言:蓬蒿之下,焉能有為?悲夫!豎子之論,蓋不知世間有大為,亦有小為。或有為於廟堂,或有為於鄉野,皆一以貫之,可稱有為者也。人終一生,不以小善而不為,始得有大作為,成大事業,小為不為,何得大為?劉孺人一介村婦,溫良恭儉,恪守本分,矢志不渝,以羸弱之軀,澤及幼孫,譽滿鄉鄰,斯為雖微,不亦有為者乎!
柴桑周擁軍謹跪泣而拜,撰斯文作有為無為之說,發大為小為之論,一則緬懷其淑德,一則啟蒙於後昆。是為序。
《蘭婷賦》 序
癸巳春望,牧童注《蘭婷賦》於會稽(1),付梓當初,屬予數言,以當喤引(2)。予乃笨伯(3)之流,才情窳薄(4),不足為牧童之歌賦增重凡幾。牧童少出寒門,篤實好學。而又文賦風流,志存高遠。昔年游歷於京,與吾會於西山。相顧形骸,共視姚黃魏紫(5)之臬(6);互見風骨,同是天涯淪落之人。予欽其文力才品,沉吟欲醉;彼知我本性心氣,從善如流。發乎議論,意同契合。或手談(7)於石案之側,或論詩於澡水(8)之畔,遲日曠久,心曲漸通,遂結金蘭。志道游藝,樂而不疲,欲罷不能。子曰:「兄弟怡怡。」 (9) 戚戚具爾(10),感無異也!遙聞烈文(11)出世,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乃詠歌晉祝(12)。
予觀夫《蘭婷》,揚葩振藻,卷帙浩繁;文辭黼黻(13),管弦高遠。一字可窺其勢,十字可窺其氣,百字可窺其志,窺全篇則知文賦如眾山之邐迤也。盤盤囷囷(14),富麗而堂皇;濟濟楚楚,雄氣而宏拔。攘肌及骨,研精究微,無外乎二者之為。其必曰:隨物賦形,鋪張揚厲。如狀蘭婷之貌、之聲、之神諸語,采其駢體,發乎中情。揮筆一蹴而就,文如泉涌;陳事逐而深入,浩浩湯湯。典則俊雅,文采無愧密麗;拾掇不遺,才情盡窮形相。令觀者不由屏息,屏息以至氣無;令醒者不由拍案,拍案以至手廢。至若蘭婷身世諸章,采其騷體,發乎潛思。憑意而言,不遵法度。側聽心弦切切,猶如紫燕呢喃;與聞玉音楚楚,宛若黃鶯睍睆(15)。情緒隨蹇舛(16)而起伏,胸境因宕盪而開闊。恣意妄行,行所不得不行;戛然而止,止所不得不止。又必曰:托物寓意,放意肆志。如若談命理、論人性,辯善惡之諸節,則大開大合,窮破樊籬;引經據典,如數家珍。緝類新奇,大會比興之義;窮形抒寫,殫極絢染之能。引吭伯牙清歌,裒對(17)一輪明月;迭奏(18)太常雅樂(19),傾吐萬古幽情。浸淫詩中,綴字通豳雅(20)之學;逸情雲上,箴言發中庸之明。心羅萬象,更入虛空之境;胸納丘壑,已入夐絕(21)之乘。文質彬彬,一洗六朝綺靡之習;神氣盪盪,欲樹當代新學之旌。
縱觀全篇,《蘭婷》理契象外,悟超言表。稷下(22)談天,俱是窅論(23)。其韻猶如明清,其神纘繼(24)唐宋;其文同比諸子,其才蓋越秦漢。宋玉視之,神女(25)相形見絀;相如覽之,上林(26)燕妒鶯慚?可謂不輸揚雄,不遜子建,亦不落蔡中郎(27)之後。斷無虛言。其批註又剖析入微,鞭辟入裡。舉一千從,運變無形而能化物。深諳紫陽(28)之工,兼得脂批(29)之妙,又有伯簡(30)之神。亦決非謬贊。蓋牧童力學不倦,累功精熟而已矣!
由是觀之,《蘭婷》乃賦林奇葩,文中翹楚(31)。牧童不可復有,後世亦不可再得。斯世如有知者,覿其學術,賞其瑰色,吾恐一時洛陽紙貴,貲力(32)不給。
噫!天不亡中華之學術,蓋學術有所寄之人。吾抱一而篤之。牧童微言大義,懷天下之憂,發醒世之警。立於當世,奮筆疾書,未有一語之乖謬(33),未有一行之諂曲。使人聞其高風,仰止其人。吾常嘆有才之士為外艱所厄,自相零落,令人嗟惋。然則牧童銳志峻懷,搏堅負重,破率先阻,志學務道,揚內美而陡立,隱弘度而不爭。真乃弘毅(34)之士也。子曰:「後生可畏。」然則斯世以同懷視之,知天地之尊,聞詩書之訓,又有幾人歟?
今覽斯文,雄靈之氣,萃乎其間,忭喜難禁,引以共襄。贊曰:
今人不識東坡士,何若未知李牧童。
小子行吟書本色,文章出手氣驚鴻。
楚山望斷瀟湘雨,吳越往來燕趙風(35)。
且把緇衣(36)收拾好,蘭婷心事付長空。
注釋:
(1)會稽:江東吳越之地,今紹興。
(2)喤引:本意是指古代官員出行,前面的騎卒開路喝道,可引申為引導、帶領。這里指為序。
(3)笨伯:愚蠢之人。
(4)窳薄(yǔ báo):粗劣;淺陋。
(5)姚黃魏紫:原指宋代洛陽兩種名貴的牡丹品種。後泛指名貴的花卉。這里借指稀世之品格。
(6)臬(niè):古代測日影的標桿。這里借指標准。
(7)手談:即下圍棋,這里借指下棋。
(8)澡水:即北京永定河,古稱澡水。
(9)怡怡(yí yí):安適自得。語出《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cāi cāi),兄弟怡怡。」
(10)戚戚具爾:戚戚:互相親愛的樣子。具:俱,都。爾:邇,靠近。指兄弟友愛。《詩經·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
(11)烈文:光明文采。《詩·周頌·烈文》:「烈文辟公,錫茲祉福。」鄭玄箋:「光文百辟卿士。」孔穎達疏:「汝等有是光明文章者君人之辟公。」
(12)晉祝:晉,前進;祝,祝賀。意前來祝賀。
(13)黼黻(fǔ fú):泛指禮服上所綉的華美花紋。《淮南子·說林訓》:「黼黻之美﹐在於杼軸。」 這里借指辭藻,華美的文辭。
(14)囷囷(qūn):曲折迴旋。
(15)睍睆(xiàn huǎn):形容鳥色美好或鳥聲清和圓轉。
(16)蹇舛(jiǎn chuǎn):謂命運困厄乖舛。
(17)裒對(póu ì):謂聚集山川眾神配祭。語出《詩·周頌·般》:「敷天之下,裒時之對。」鄭玄箋:「裒,眾;對,配也。徧天之下,眾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
(18)迭奏:交替或輪流奏樂。
(19)太常雅樂:唐雅樂名。唐初命太常少卿祖孝孫﹑張文收等斟酌古今,參定雅樂﹐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稱太常雅樂。
(20)豳雅(bīn yǎ):指《詩·豳風·七月》篇,這里借指《詩經》。
(21)夐絕(xiòng jué):絕遠;絕高。南朝·梁·陶弘景 《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九垓夐絕,七度虛懸,分空置境,聚氣搆天。」
(22)稷下(jì xià):指戰國齊都城臨淄西門稷門附近地區。齊威王,宣王曾在此建學宮,廣招文學游說之士講學議論,成為各學派活動的中心。
(23)窅論(yǎo lùn):精深的言論。
(24)纘繼(zuǎn jì):繼承。
(25)神女:這里指宋玉的《神女賦》。
(26)上林:這里指司馬相如的《上林賦》。
(27)蔡中郎:即東漢著名文學家、辭賦家蔡邕,官拜左中郎將,故稱。
(28)紫陽:即朱熹,別號紫陽先生。
(29)脂批:脂批是目前學者公認《紅樓夢》最早的評點。脂評批語中有署名或提及的批者主要有脂硯齋與畸笏叟,另外還有常村(棠村)、梅溪、松齋等人。
(30)伯簡:即劉熙載,清代文學家,著有《藝概》等。
(31)翹楚:高出雜樹的荊木。《詩·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後用「翹楚」比喻優秀特出的人才或突出的事物。
(32)貲力(zī lì):資力。貲,通「資」。
(33)乖謬(ɡuāi miù):荒謬反常。
(34)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語出《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35)燕趙風:古代燕趙多慷慨激昂之士,後以燕趙風指剛強不屈的氣概。
(36)緇衣(zī yī):《詩·鄭風》篇名。《詩序》謂系贊美鄭武公父子之詩;一說為贊美武公好賢之詩。這里是說把詩寫好。
夢帕客棧賦(並序)
武陵北麓,青岩腹地,層巒疊障,幽深不知幾重。入山三五里,唯松風陣陣,鳥語竊竊,儼然隔世者矣。尋曲徑而上,山重水復,忽見屋舍錯落,桑田井然,客迷,不知出焉。詢於芻蕘,應曰:「此天池村也,客所何往?」客乃拱手求之,曰:「此處閑雲堆瀑,怪石嶙峋,縹緲虛無,與仙境何異?令吾不忍別去,可有宿處?」 回曰:「此間不遠,有一客棧,名曰夢帕,客可前往!」 客疑,曰:「夢帕何物?前所未聞,何以得名?」應曰:「村有女,容有瑕。嫁時以帕掩面,遂入夢,與神女換以頭顱。至婆家,揭帕而視之,驚為天人。」客驚,曰:「何至於此?」回曰:「夢帕寄意,大略如此。宿此客棧,何若與神女會之,客有意乎?」客聞,喜形於色,神往之至。老者掩笑,飄然而去,瞬息不知所終。恍惚之間,半空落一白絹,客拾視之,上書曰:「天地大美,垂手得之,大好風光,切莫辜負。」 客遵循而至,見有廂房,扣門而入。青瓦白牆,古樸而不失新尚;小窗綠竹,清幽而不輸雅韻。掌櫃置酒,漫談奇觀今古;石徑橫琴,細說野蹊秋春。松下數花,拾遺半床紅葉;竹間試茗,泛起一山溪雲。山風徐來,可拭羸身之倦,流水閑彈,不堪憫世之紛。鶉居鷇食,卓犖不羈隨性;低唱淺斟,自由曠達不群。客盤桓數日,浸淫其間,凝山川之靈秀;汲天地之精神。胸納百壑,神出五行,忭喜難禁,歸來嘆曰:平生得此一二閑暇,斯足為慰矣!
賦曰:
入武陵之危岑兮,恣山水以娛情。
卧客棧之清絕兮,擇澗棲自幽清。
攬夢帕之冰潔兮,對倩影足頤靈。
得傾國之絕色兮,生神思浮滄溟。
有高賢之潛隱兮,如列嶂欲縱橫。
聞神女之飛來兮,若瑜佩因交鳴。
幸上蒼之眷顧兮,饋泉韻與良朋。
乃乘風之泛槎兮,渺環宇及飛甍。
飲碧露之醉月兮,側勾欄可摘星。
備佳茗之遠客兮,賞風起同雲蒸。
洗本性之痴癲兮,聽石淙已淵明。
苟余情之江湖兮,輕名利則不爭。
遠喧囂之潺湲兮,潤萬物而無聲。
契我心之所善兮,越千嶇亦躬行。
織錦字之嬿婉兮,寄別趣乃霽青。
居白屋之擊節兮,馳棧駒猶登升。
惟大道之遼遙兮,誰一意當匡寧。
哀國民之惛憂兮,余獨處乎山陵。
小品文
紫金盤棺
湘西之北,蠻南夷地。有馮族,樂善好施。家資百萬,築路修橋,濟貧拔苦,而全數散盡。聞者無不扼腕嘆息。
馮族長卧病,不醫而終。鄉有善陰陽者,擇一牛凼葬之。此處經年大旱不幹,乃牛戲水之地。故而謂之牛凼。馮後人不忍,也無奈何,任其所為。墓立,不復有水焉。
後歲不知幾秋,馮族有為文者,金榜奪魁。一地為官,掠銀無數,衣錦還鄉。又大興土木,哀其族長葬於牛凼之地,有損顏面,移地厚葬。開其棺槨,眾皆驚之:族長紫金盤絡,屍骨不腐,容光如春。得見天日,遂如枯槁。
馮官泣曰:天誤我也。不幾日,涉訟罷官。
甕安不安
戊子年夏月,黔之腹,甕安有女溺亡。警察雲:自殺也。有人惑其死因,其父呈情再審,時有謠言傳出:殺人者,縣官之侄也。民憤遂起。自發遊行,始三百人,後逾萬焉。燒縣府,砸公安,損無計數,百姓稱快。
民官之斗,古亦有之,多飢寒所迫。然則甕安之民,居安食飽,亦然民變,何也?民不能發聲,噤若寒蟬。官不能正己,阿黨相為。甕安豈能安乎?由是觀之,民不可欺也,欺一言,則失信焉。欺一善,則失義焉。官之不信、不義,不知其可也。
故曰:治天下,乃治吏,非治民也。吏濁則民怨,民怨不止,社稷不安。官清則民正,民正則和,和達宇內,以甕安之僻壤,何患不安哉?
王漁解夢
王漁,市井之民,不知原籍之所。現居京都西山之陽,以販菜為業。一日入夢,疾走如飛,力竭方醒,汗如豆焉。自感不祥,乃請教於左鄰。左鄰不知,又托求於文士,士曰:「爾病不遠矣!」王漁請問其故,士曰:「疾,為病也;亦為快也!」王漁疑信,未可置否。
不幾日,京城SARS流行,王漁染風寒,隔離醫之。征夢告之於醫者。醫者笑曰:「不科學,吾不信,爾信否?萬勿信哉!」 王漁篤信,不可置否,病日逾甚。乃告之於病友,友曰:「吾有《周公解夢》,或能解其惑。」
王漁得其書,愛不釋手,深而究之,則喜形於色,曰:「吾夢疾走,走,跑也,疾走,飛跑也。書雲:男夢於跑,業成;女夢於跑,家和;商夢於跑,則得萬錢。吾常年行商,應為財兆是也。」於是精神大振,病亦趨緩,半月愈歸。王妻告之曰:「當下SARS流行,京城菜價大漲,日進萬錢有餘。夫今歸來,妻不勝喜。蓋禍兮福之所倚也。」
柴桑曰:王漁之夢,文士解為病兆,靈焉。周公解為財兆,亦靈焉,何哉?天下之病,莫於心病。身無病,而心有病,病之。身有病,而心無病,病癒之期亦不遠矣!天之萬物,皆由心之所趨焉。心之利器,非賢者不可用也。
新詩作品
八行詩·致愛人
親愛的,你不經意的微笑
象一縷春風從湖中央泛起漣漪
一圈圈,慢慢的
在我的心底開始盪漾
親愛的,你不經意的一瞥
象溫曖的陽光從春天的柳枝頭
靜悄悄,緩緩的
在我的臉上輕輕流淌
十四行·無題
我曾經穿行過茂密的樹林
我曾經諦聽淺草里的蟲鳴
在一個孤獨的黑夜,我忽然
聽見了母親的叮嚀
我曾經在故鄉,在長滿毛草的田埂,
在這同樣的黑夜,同樣厚黑的雲層
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
呼喊我的乳名
這聲音如一盞忽閃的螢火蟲燈
這聲音如淺黃色搖弋的長笙
在心中溫馨了這么多年
如今,只剩下一片安寧
而窗前嘩嘩作響的風鈴
卻依然在耳邊響個不停
十四行·太行山
一首從石頭里生長的山歌
以血的形態遍布黃土高坡
成群結隊的陽光柔情婆娑
在幸福里傾聽著風的寂寞
起伏跌宕高傲的太行峽谷
恰如時間一樣乾枯和嚴肅
一隻老黃牛和貪玩的牛犢
輕而易舉的就拋棄了孤獨
刀砍過後縱橫交錯的溝壑
那是一雙巨大的手掌紋絡
那攤開的滿是傷痕的魂魄
卻依然在高山綻開著花朵
可以讓靈魂在這高山飄落
只要輕輕掙脫心靈的外殼
10、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運用了互文還是對偶的修辭?為什麼?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運用了互文的修辭。這兩句互補見義,意思是千里萬里冰封,千里萬里雪飄。
符合互文的定義:在有意思相對或相關的文句里,前後兩句詞語互相呼應,互相交錯,意義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文句更加整齊和諧、更加精煉的一種修辭手法。
詩句出自近現代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原詩:
《沁園春·雪》近現代: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釋義:
北方的風光,千萬里冰封凍,千萬里雪花飄。遠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一試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數一數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10)賀新郎批註擴展資料:
《沁園春·雪》中對古代帝王的評論和對「風流人物」的期待上,毛澤東曾對英文秘書林克談話時說過:「《沁園春·雪》這首詞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釋義: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是從一個側面來批判封建主義制度的」。
「文采」、「風騷」這些與詩詞有關的辭藻在這里取得了獨特的意義,它們成了社會制度的代名詞。「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是用詩的語言否定古代帝王施行的封建主義制度;而對成吉思汗批評得更重一些,因為從社會制度層面上看,他代表的是比封建制度還要落後的奴隸制。
詩人筆下的「風流人物」與「無數英雄」是不同的,其內涵亦須從社會制度層面上理解。無產階級肩負著創建新民主主義國家和向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的歷史重任,詩人因而批註「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1964年毛澤東所作《賀新郎·讀史》一詞,再次提到「風流人物」:「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釋義:那些所謂的英雄人物難道是真風流?我看不盡然。盜跖、庄蹻、陳勝、吳廣這些敢於揭竿而起挑戰統治者的權威的人,那才是真豪傑)」。
推許奴隸、農民起義領袖為「風流人物」,其態度與《沁園春·雪》一樣,都是立足於社會制度層面上才有如此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