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娘新郎 » 古代新郎頭戴什麼

古代新郎頭戴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18 15:13:41

1、為什麼古代的男人成親時,要在胸前別一朵大紅花?

因為成親的男人就叫新郎官,在古代的時候結婚是人生四大喜之一,能影響人一生的命運,所以結婚的時候都是怎麼喜慶怎麼來。結婚的時候女人都是八抬大轎抬進門,而且身披大紅袍頭戴紅蓋頭。女人們這樣盛裝打扮,男人當然也不可能隨隨便便的打扮,他們一般也是身披紅色的新郎服,胸前帶一朵大紅花,一眼看去兩個人都是紅紅火火的打扮。

男人胸前帶一朵大紅花,別人一看就知道他今天是要當新郎了,所以這就是一種喜慶的表現,主要是凸顯結婚的喜氣。還有就是因為結婚是屬於男人和女人愛情的結合,古代的時候都喜歡用並蒂蓮來暗喻男女之間的感情,所以男人胸前的大紅花也有並蒂蓮的意思。

男人胸前戴的大紅花一般都是兩朵,一朵是男人戴,一朵是女人戴,這樣就暗語兩個人的感情,像並蒂蓮一樣和睦美滿、恩恩愛愛。

隨著時光的飛逝,朝代的更迭,現在人結婚已經不再穿紅掛綠的了,男女結婚都舉行西方的禮儀,女人身披白色的婚紗,手裡捧著一捧鮮花,非常聖潔美麗。但是男人胸前帶大紅花的這個習俗還一直沒有被更替。

現在的新郎官結婚也會非常含蓄的在胸口的位置別一朵花,雖然婚禮都是西式的,但是男人結婚帶紅花的這個中式習俗還是被保留了下來。這就預示著胸前紅花的這個習俗對於男人來講是很重要的,也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除了在胸口戴大紅花之外,帽子上也要戴紅花,尤其是宋朝的時候。因為宋徽宗特別喜歡在頭上帶一朵紅花,所以一般新郎官結婚的時候胸前戴一朵紅花之外,頭頂上還要別一朵紅花。

再有結婚本來也是是可喜可賀的事情,這一天穿的喜慶一點兒會讓人看著更喜氣。

2、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開臉
屆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線互相絞合,為待嫁女子拔除臉面之汗毛。有的地區,婚內後再拔容一次,俗稱「挽面」。
戴絨花
當女子出嫁時,頭上多戴一朵絨花。絨花由編草製作成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類。因絨花與榮華諧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
穿鳳衣戴鳳冠
新娘出嫁時的穿著習俗。鳳衣鳳冠是綉有鳳龍圖案和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為古代貴族所獨有,後不分貴賤,行於一般女子,繼而又傳襲於婚禮,但因家庭貧富而有所增減。

3、古代女的穿鳳冠霞帔,男的穿什麼?

縱觀華夏婚禮,婚禮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玄端-純衣纁袡」「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1. 周制昏禮服——純衣纁袡

周禮婚制中的禮服崇尚端正莊重,與後世婚制中有所不同。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飾】 爵弁,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飾】
*禮服: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發飾:纚、笄、次。新娘頭戴「次」,以「纚」(寬二尺二,長六尺,古代二尺二約50厘米)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2.唐制婚禮服——釵鈿禮衣

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釵鈿禮服】晚唐時期宮廷命婦的禮服,在花釵大袖襦裙或連裳的基礎上發展出釵鈿禮服。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鈿釵禮衣常作為為唐代通用的歸嫁禮服。唐以後,繁復的釵鈿禮衣有所簡化,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

眾所周知,越是繁雜的事物越難以產生有序的美感;釵鈿禮衣如何將這么多紛繁的物什疊加整飭成一種華麗的藝術?釵鈿禮衣的經典之處就在於袖口和領口;另外,釵和花鈿等一套發飾也不會不產生出累贅的感覺——雖然花釵和金翠花鈿不是典型的式樣。

3. 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據笑非說紅色婚服起源於准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裝,而且根深蒂固。

4、中國式嫁衣,不同朝代色彩搭配,你認為哪種更潮?

在我們印象當中古代女子甚至八九十年代,女人出嫁都是穿著大紅嫁衣,有些北方地區還披著大紅蓋頭,那麼在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女子出嫁婚服又是怎樣的呢?在古代《禮記.郊特牲》中有記載:"說婚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意思就是說當時也相當重視婚禮,人們辦婚禮不奏樂,一切講究低調,所以新娘出嫁不用紅色,原因是因為太搶眼,不用紅色那用什麼顏色呢?

《儀禮.士婚禮》中有記載:從周朝開始,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婚服的色彩遵循的是“玄纁制度”,婚禮當天新郎官頭戴“爵弁”,身穿"玄端禮服",新娘則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玄纁指的是黑色和淺紅色的搭配,黑色為主,淺紅色為輔,比如電視劇《羋月傳》中羋姝嫁給秦王嬴駟的禮服就是如此。

黑色的禮服看起來有些深沉,為啥周朝王朝婚禮禮服要選擇黑色呢?在周朝人眼中,黑色最為尊貴,玄纁為天地之色,玄為天的顏色,纁為大地的顏色。

隨著朝代變更,古人對嫁衣的色彩喜好也慢慢變更,到了魏晉南北朝玄纁色嫁衣不再受歡迎,而是喜歡上了白色嫁衣,據晉朝古書《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有白紗,白絹紗,並紫玉維”,有點奇怪的是從古至今都有白喪紅娶的說法,為什麼南北朝的人結婚卻偏愛白色嫁衣,因為在當時人們熱愛玄學,追崇以人為本、返璞歸真、清新淡雅的境界,而白色尤其是無暇的白色正是這種意境的最好體現。白色嫁衣穿著有一股仙氣。

隋朝之後,歷史上最大膽最奇葩的婚服配色:紅配綠,新郎穿緋紅色的袍子,新娘穿青綠色的衣裙,這可謂是將中國古代婚服推上了潮流的浪尖,並將這種時尚一直持續到了宋朝,比如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六姑娘和顧廷燁的紅配綠婚服,歷史背景正是北宋。

那為什麼當時流行這種“紅男綠女”,原因是當時朝廷頒布了一項極其重要的制度:科舉制度,男人這個時候都喜歡紅色,代表地位和成功,青衣黛眉多用來形容女子的婀娜與美麗,所以女子的嫁衣就成了青綠色。

這之後到了明朝,有趣的是婚服配色來了個對調,由紅男綠女變成了紅女綠男,新郎穿青綠色狀元服,新娘則頭戴紅蓋頭、身穿紅褙子、紅羅裙,直到清朝男女才開始都穿紅色婚服,今天的中式婚禮也就是從那個時候傳承過來的。

無論是黑配紅,還是白紗裙,紅配綠,亦或是紅配紅,有一點始終沒變:那就是對婚姻的期盼,對幸福的渴望。對於婚服色彩的搭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知道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更鍾意哪個朝代當時婚服的潮?

5、中國古代的婚服知識(名字很重要)

新娘禮服

顏色:復中國人制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 布滿了珠寶錦綉,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綉花 鞋,並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髻,區別於未婚女子。

紅頭蓋:新娘子在婚禮當天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婚禮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6、古代婚禮習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採納哦

7、為什麼古代人結婚時要帶紅蓋頭?

這個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演變

古時候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