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娘新郎 » 大紅新娘緞祆視頻

大紅新娘緞祆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4-18 09:11:39

1、她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

她穿著裉襖。

呵呵,是王熙鳳吧!

2、結婚的禮儀有哪些

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婚禮儀式各異,我根據網上的資料整理如下,希望對您有用:
(一)婚前禮:
是在婚姻籌劃、准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 結婚禮儀——轎子。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二)納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催妝 送妝 鋪房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三)催妝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四)送妝
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五)鋪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六)親迎
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誡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誡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誡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七)親迎
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綉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八)花轎
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九)拜堂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十)酒筵合酒
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十一)鬧房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3、我國北方出嫁時都給新娘披上紅襖請問如果出嫁的時辰和我的生日是同一時辰有沒有妨礙

沒關系

結婚:

1.決定下結婚的日子後就要開始去預定酒店布置酒席了,現在好象要提前一年預定酒席我暈,好日子大家都結婚啊。

然後就要先安個窩了,買房子和裝潢當然是男方負責的,裝潢就起碼要2個月了,一般在訂婚之後開始裝潢。裝潢好後房間內的傢具由男方購買以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由女方負責打扮,所有帶插頭的,裝飾的東西還有廚房的櫥櫃以及床上用品都有女方搞定。

2.拍婚紗照。要挑選好時間,

3月份是拍婚紗照最好的時間,天氣好,風景好。要早點去預定,因為好時間大家都搶著去的。現在的3W、古攝影、時尚春天、中天私人攝影坊(最近剛聽說)都不錯,一改薇薇新娘等千篇一律的風格。最好趁做活動的時候去預定,送的東西多,價格也會相對便宜。拍照時建議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不要輕易聽信化妝師的建議,他們都是帶有利益的,一般沒什麼好推薦。還有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選影樓時弄清楚入冊照片數(一般是50張,有些是40張的就太少了)和每增加一張的單價,這個各個影樓差別還是很大的,高的要50一張,少的30,最後造成總價的差別還是不小的。

3.婚紗。現在很多人都是買婚紗,有時間這也是好的,畢竟去蘇州上海買來的要便宜很多,但要注意一點,蘇州的質量一般都不大好。還有就是去一趟路費開銷也不少,比較一下,租和買到底哪樣合算。租的話溫州現在的幾家店分布是這樣的:像百老匯、嫁衣工坊的一些租金很貴,嫁衣工坊有幾件相當獨特,就是價錢貴,好看晚禮服一般也要三千多,三件加加起來超萬是肯定的。百老匯的一些一件就要上萬。就穿一個晚上,這么貴,錢花得實在太冤枉。感覺柴橋巷有一家夢宮場嫁衣還不錯,價格實惠,東西也比較精.

3.結婚那天敬酒程序自己不必擔心,禮儀公司攝像的人對這些套路一清二楚,他會邊拍邊指導你怎麼敬酒的,只要照著做就好了。

4.女方給男方家人的禮物。

(1)地瓜爺地瓜娘。給地瓜爺和地瓜婆都得買禮物。我當初正值夏天,就給地瓜爺買了件鱷魚的T恤,給地瓜娘買了條項鏈。給地瓜爺地瓜娘都要買一雙鞋子,尤其是地瓜娘,還得在鞋子里放雙襪子,「鞋襪」諧音溫州話的「閑摸」,就是她在閑暇時能夠幫你打理打理家務。

(2)地瓜娘的兄弟姐妹也就是男方的舅舅阿姨。通常是每人買一條被子或被套之類的床上用品,價錢通常在兩三百元。

(3)男方的親兄弟姐妹。有哥哥弟弟的通常是買件襯衫或其他衣服。有姐妹的通常是戒指或是項鏈。還有兄弟姐妹的配偶視同兄弟或姐妹。

5.結婚前幾天的准備。

(1)攝影租車禮花,不過這些到關系不到現在滿大街的禮儀公司有全包的。

(2)司儀。請不請就看個人喜好,總覺得你酒席多的話司儀又搞半天你忙到晚上12點也別想好,你等的了人家也等不了啊。司儀請得好的話還可以,萬一水平太差或其他什麼的,反而會破壞了婚禮氣氛。

(3)預定化妝師。

4.結婚前晚新娘去做個美容去個角質就行了,如果有跟裝妝的話,結婚當日就不用起那麼早了,現在美容師都是直接上門來的9點多起來去做個頭發做指甲然後吃飯,中午這頓後下一頓可是要到第二天的中飯啊,這里要提醒大家還是要吃飽啊,呵呵。。。然後到一點多化妝師到家穿上婚紗,披上披肩,化妝和發型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多。這里要提醒的是,要注意提前電話通知化妝師自己的婚紗是什麼顏色和風格的,這樣便於她會准備相同顏色和風格的頭飾。

男方也是差不多吧,沒女的那麼麻煩,4點鍾的時候新郎和伴郎就要出發到女方家中去接新娘了(現在是越來越早了,因為現在酒店一般有多對新人同時結婚,早到的風水好,為了搶風水,現在新娘都很早到,而不像過去那樣客人等新娘了),到了新娘家後伴娘就會想些花招為難新郎,最後當然也是紅包搞定才開門,(紅包是50塊左右,溫州這邊是九個伴娘,加新娘正好一桌)然後就是九個伴娘加新娘所有的男方親戚隨車一起到新房。這里講下車,溫州這邊是租車,香煙是一定要遞的,否則有些不好的司機就會故意開快開慢,這樣就不成隊行,錄象拍起來就不太好看。然後到新房裡就是敬茶和湯圓排錄象,還有一定記住敬東西時的長輩次序,否則就會被人說閑話了。

接下來就是又一路車開到酒店,然後就是舞獅子,然後給紅包(紅包是1人10塊,總共60)。接下來就是有些伴郎會拿那種噴噴綵帶來狂噴新人和伴娘。建議新娘把頭紗放下來,而伴娘建議准備件有帽子的舊衣服,進去前先把帽子戴好,呵呵。最後一關當然是敬酒,這個是最重要,當然也是因人而異,大家各自發揮,在此也免了,還要注意中間新娘要換婚紗和發型。還要注意下的就是現在是男方送給女方4桌酒席包括紅包,多出來的酒席就是女放自己負責了,而紅包當然是由各自的家長收。

4、新娘為什麼要穿紅棉襖棉褲紅腰帶

姑娘結婚當天穿大紅緞棉襖緞棉褲是一種傳統美德,女子穿上婆家媽縫制的大紅色棉花緞襖緞褲(緞襖緞褲當然是新郎親自送到新娘家,緞襖里放歲數錢、緞褲里放避孕葯新娘穿緞棉褲前要把避孕葯塞進自己陰道里,新郎把新娘接到家後向賓客敬酒後進到洞房新郎抱起新娘仰面放在婚床上,把棉緞褲脫到小腿處,新娘拿出潔白手絹墊在臀部下,新郎爬上新娘肚子接開緞襖襟給新娘陰道插進去時還要吃新娘乳房,當第一次性交完成後新郎脫光新娘所有嫁衣,給新娘穿上岳母親自縫制的棉花緞襖緞褲再把給新娘破身落紅的手絹交給岳母說媽你給我了一個好媳婦,我愛她一輩子)娘家媽縫制的大紅棉緞襖棉緞褲用紅色布包住帶到婆家在舉行婚禮後被新郎破了姑娘身及處女膜再穿上娘家媽縫制的緞襖緞褲這才是一個姑娘完整的婚禮……

5、古時候的衣裙有哪些

翡翠撒花洋縐裙
大絲洋縐銀鼠皮裙
蔥黃綾籽棉裙
縷金百碟穿花大紅洋緞窄肩祆
5彩刻絲石青銀鼠褂
石青起花8團倭緞排穗褂
2色金百碟穿花大紅箭袖
玫瑰紫2色金銀鼠披肩
彈墨綾薄棉襖
青哆羅呢對襟褂
翠綠盤金彩綉棉裙

6、中國古代女子婚禮服飾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周朝的婚禮端正莊重,不像後世那樣吹嗩吶打鼓一片喜慶,整個過程都是在嚴肅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採用了代表莊重的黑色,讓人覺得肅穆起敬,不可兒戲。

【新娘服飾】 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在唐代以前,人們結婚時都是按周制婚禮男女都穿黑色,尤其是秦漢時期,以黑色為尊,因此在成親這樣嚴肅的日子裡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在秦漢時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婚禮服形式採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漢代曾採用12種色彩的絲綢設計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禮袍服。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紅男綠女

從唐朝開始,不再以黑色為尊,這時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禮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鬧喜慶,顏色為紅男綠女,樣式是釵鈿禮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宋朝的婚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也有稍許不同,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民新郎身穿皂色圓領衫、兩個角往上折而後交叉固定的襆頭(自然是黑色),新娘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顏色是青色。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九品官服

明朝的婚服就是我們常見的鳳冠霞披和狀元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

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6)大紅新娘緞祆視頻擴展資料:

婚嫁禮儀

中國傳統婚禮講究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六禮,婚禮的步驟也是由這六禮拓展的,中國古代講究禮節,在婚禮中也有著許多的繁文縟節,但是每一部都是充滿了對新人的祝福。

中國古代的婚禮文化也是中華歷史上精彩的一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婚禮當天的每一項禮儀都是為親朋好友,家人父母滿滿囑咐的一天。

7、她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縮句)

她穿襖 人加動詞 人在干某事

8、古代結婚,新娘頭上那塊紅布叫什麼?

古代結婚,新娘頭上那塊紅布叫紅蓋頭。 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是民間迎親途中的禮儀之一。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 只僅僅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了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並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了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還與神話傳說有關。 一傳是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了。 另有傳說是在遠古時期,百姓觸怒了天帝,於是,天帝命風伯和雨師興起鋪天蓋地的呼嘯洪災滅絕人類。天神卻不忍心讓勤勞善良的伏羲、女媧兩兄妹無辜受難,便送給他們一隻竹籃,讓其以籃代舟躲過災難。洪荒過去,人煙絕跡,唯有他們兄妹二人,為了繁衍生息後代,兄妹結為夫妻。出於遮羞,女媧「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娶婦執扇,象其事也」。後州相沿承襲,以避邪惡、求平安。因新娘舊身份的喪失和新身份的開始,容易被邪魔乘虛侵入。為了把新娘從舊身份、舊生活中分離出來,蓋頭便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措施。 及至近代,社會演變,風俗變遷,「指腹為婚」和「訂娃娃親」又相繼出現。在男女雙方結婚入洞房之前,均不許看清「廬山真面目」,所以蓋頭這種象徵隔離的措施仍有利用價值。後來又擴展成為有帷的車、花轎等。唯一有權揭開遮蓋物者為新婿,即新娘法定的性對象。 時至今日,婚育新風如春風拂面,各地已不斷移風易俗,但蓋頭這種迎親風俗,仍在少數地區作為迎親禮儀相沿用。 紅蓋頭,紅色象徵著喜慶,象徵著鮮艷,蓋頭則遮蓋了歷史舊俗。掀起紅蓋頭,那份彼此人生的心跳,那種新生活的開始,那種新人相視而脈脈含情的動人時刻,總是讓人動心,令人難忘。 世界上許多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兄妹結婚的情節,而且都有用樹葉、獸皮或編織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紅蓋頭只是由其演變過來的。

9、姑父上紅四言八句

1、今年洞房花燭夜,來年生個胖娃娃
2、上邊嘴對嘴, 下邊腿攪腿,中間擰螺絲,你看美不美。
3、月亮彎彎,星星閃閃,娶回來的是朵花,今夜就有蜜蜂采。
4、新郎新,件件新;生貴子,中翰林
5、遠望洞房一座城,近望洞房府衙門,今晚我們鬧洞房,新姑娘快來開門。
6、左手開門生貴子 右手開門做高官
7、新郎新娘,進了洞房,新娘褲襠,有隻山羊,羊撓癢癢,新郎捉羊,沒有捉到,濕了褲襠。 8、一個盤子花又花,裡面裝的是葵花,大家都來抓一把,明年生個胖娃娃。
9、新娘子頭發長又長,養個兒子上學堂;新娘子臉盤圓又圓,兒子長大中狀元
10、小小筷子長又長,養個兒子狀元郎,小小筷子圓又方,養兒勝過他的爹娘。
11、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恩愛到白頭
12、新郎是天上一條龍,新娘是地下花一叢,哥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澆花花不紅。
13、新郎笑哈哈,想要做爸爸,新娘羞答答,想要做媽媽。
14、酒杯酒杯圓圓,新娘新郎團圓,夫妻白頭偕老,主人一家平安
15、門口一林竹,風吹嘩嘩綠,今年過喜事,明年娃娃哭
16、這個盅子花又花,來年生個胖娃娃
17、新郎新娘,像對鴛鴦;早生貴子,兒孫滿堂
18、(新郎)送客送到大路口,(新娘)本想留客不讓走;(郎)只是時逢新婚夜, (娘)今晚還有大事做。
19、(新郎)白瓷碗, (新娘)起紅花; (新郎)九個月, (新娘)我當媽。
20、(新郎)發支香煙哥哥抽,(新娘)妹妹點煙好害羞;(新郎)今天請你賀新婚,(新娘)明日接你喝滿月酒。
21、(新郎)這塊肉,肥又嫩,(新娘)獻給丈夫補補身;(新郎)很想下個優良種,(新娘)為你養個小胖磴。
22、(新郎)月兒圓,花兒圓(新娘)這碗藕片圓又圓(新郎)我們等了二十年(新娘)今晚跟你把房圓
23、(新郎)白蘿卜,紅蘿卜(新娘)你是我的心窩窩(新郎)今天同睡一被窩(新娘)明年跟你生個兒
24、楊叉窪里一塊地,二十幾年無人去,今日來把荒田開,明年生個雙胞胎。
25、細瓷茶盅一朵花,他愛你來你愛他,夫妻倆個齊努力,明年得個胖娃娃。
26、新娘臉上一點紅,夫妻今夜喜相逢,不到天明不睡覺,插秧播種怕誤工。

10、有沒有哪個視頻是比較詳細的介紹中國古代婚嫁習俗的?或者是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過程的?

婚俗視頻沒有詳細介紹的,看文字吧,呵呵

清末皇室大婚過程

吉服是帝後在喜慶日子時穿用的。清代皇帝與皇後舉行大婚儀式時,皇帝穿明黃色龍袍,皇後穿龍鳳同和袍,入坤寧宮洞房(順治是在位育宮)。皇後用子孫餑餑後,換穿八團龍鳳褂,帝後行合巹禮,進合巹宴。

正月二十七日,是慈禧懿旨規定皇帝大婚典禮的正日子。子初三刻十分皇後升鳳輿由邸第正殿檐下啟行,子正一刻至東長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東長安牌樓,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門,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宮檐下,皇後降輿。福晉接蘋果,遞寶瓶,皇後接寶瓶,四福晉攙扶,內務府營造司預設火盆於乾清宮殿內,武備院預設馬鞍於坤寧宮門檻上。

皇後在乾清宮須跨越火盆,出乾清宮後到達洞房坤寧宮時,還要從門檻上壓有兩個蘋果的馬鞍跨過,才可進入洞房。跨馬鞍之俗,以其音與「安」相同,人們用它作為祈禱平安的代表物。進入洞房伊始,皇後要先與皇帝行「坐帳禮」,之後行合巹禮。

合巹禮是歷代以來各民族通行的傳統禮儀,該禮在洞房內舉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寧宮舉行。此時皇後要重新梳洗打扮,換下在娘家奉迎時穿的龍鳳同和袍,把長發姑娘打扮成「兩把頭」媳婦,再穿上朝袍朝褂。

清代帝後在合巹時,內務府女官恭進宴桌,鋪設坐褥於龍鳳喜床沿下,相向坐,恭進皇上、皇後交杯用合巹宴。皇後居左,皇帝居右,對飲對食。在帝後飲食之時,還要有結發的侍衛夫婦在坤寧宮外的屋檐下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當晚,帝後要吃長壽面,皇帝還要在太和殿舉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賀,並發布詔書,舉行盛大宴會。至此,整個婚慶大典才宣告結束。

一、大征禮

清代皇帝大婚納采禮之後行大征禮,即古代的「納征」禮。征即證、成之義,又稱納幣,即「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禮記·雜記疏》區分了兩種不同名稱的含義,即:「納幣,以物言也;納征,以義言也。」

按古禮,天子納征,必增加穀圭,諸侯增加大璋,如《周禮·冬官》:「冬官玉人之事……榖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為什麼必以圭璋為聘禮,《禮記·禮器》解釋說:「有以少為貴者,圭、璋,特。」即與現代人的觀念「以少為貴」無別。天子納征以穀圭的禮制,幾乎歷代皇帝大婚遵循不變,明代亦如此。

但清代皇帝大婚大征禮物中並沒有穀圭。其禮物按《大清會典》記載為: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銀茶筒二、銀盆二、緞千匹、文馬二十匹、閑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另有賜後父後母黃金百兩、金茶筒一具、銀五千兩、銀茶筒一具、銀盆一具、緞五百匹、布千匹、馬六匹鞍轡具、甲胄一副、弓一張、矢一菔、朝服各二襲、衣各二稱皆冬一夏一、貂裘各一領、上等玲瓏帶一束;賜後弟緞四十匹、布百匹、馬二匹鞍轡二副;賜從人銀四百兩。把清代皇帝大婚的納征禮稱為納幣,似乎比其他朝代都更合適,不以少為貴,而以多為實。它把金銀列在禮物之首,並且區分出禮物與賜物,即給皇後的為禮物,給皇後家人的為賜物。給皇後家人的賜物,真正成為皇後母家所納之「幣」,給皇後的禮物在大征禮之後仍要回到宮中,「內務府官將金兩、銀兩、金銀茶筒、銀盆撤出,仍用龍亭舁請交進;緞匹交總管太監接收,暫存邸第俟進妝奩時分裝箱內……馬匹鞍轡馱甲交該衙門領回」。至此,皇帝大婚的婚前禮——表示敬慎之禮已完結,開始進入到婚成禮階段。

至於納吉、告期(請期)之禮,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未刻意地追尊古禮,而不像明代皇帝大婚禮中勉強開列在一起。皇帝大婚諸禮節,均經過欽天監這一國家天文歷法機構卜測,皇後是在八旗眾多秀女中經過二次復選而定,在朝廷看來是優中選優,自然吉不可疑;在大婚前,皇後的妝奩抬進皇宮的同時,也就等於告知了奉迎的時間,即在妝奩抬進的次日。

二 婚成禮

在經歷了婚前諸禮之後,開始進入婚姻成立之實質性階段,這是婚禮中的關鍵,只有經過這一禮儀,男女雙方才可以確立夫婦之關系,所以也是婚禮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禮包括冊立奉迎禮、同牢合巹禮,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帳禮,跨火盆與馬鞍的習俗。

皇帝大婚與臣庶婚禮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舉行了婚前禮以後,須由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稱此禮為「親迎禮」;而皇帝則必須派遣使節先到後邸對皇後進行冊立,然後再把皇後迎入宮中。貴為天子的皇帝,絕對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須由使節奉命迎接,因而稱「奉迎禮」。

冊立奉迎禮。這是皇帝大婚禮中最為隆重的禮節,實際上是兩個相連續的禮儀。冊立禮就是向「准皇後」授予象徵皇後地位的由黃金製作的金冊與金寶,它們就如同皇後的「身份證」一樣。清代金冊鐫刻以滿漢文,金寶亦鐫刻以滿漢文,其形式與皇帝御寶形式相同,現今故宮博物院還典藏有清代冊立皇後的滿漢文「皇後之寶」,按光緒《大婚典禮紅檔》記載,製作金寶用金550兩。冊立禮在皇後府邸舉行,經過這一禮節,待字閨閣的「准皇後」才真正確立為皇後的身份,然後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奉迎禮是迎娶皇後進入皇宮的禮儀。冊立與奉迎禮一般在同一日連續舉行,冊立禮結束後隨即行奉迎禮,清代只有同治帝把兩項禮節分為兩日舉行。清代同治、光緒二帝奉迎皇後以「子」時,卻又頗有復古的傾向。

古代稱婚禮為「昏禮」,實際上是專指迎娶新娘的親迎禮,所以稱為「昏」與迎娶的時間有關,因為遠古迎娶新娘多在黃昏時刻,所以把婚禮稱「昏禮」,即《儀禮》所說:「士昏禮凡行事,必用昏昕。」鄭玄解釋為「用昕,使也;用昏,婿也。」《白虎通義》則解釋為:「婚姻者何?昏時行禮,故謂之婚也;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所以昏時行禮何?示陽下陰也,婚亦陰陽交時也。」今天常人對古人在昏時迎娶新娘頗為不解,學者對此解釋,為此乃原始社會搶奪婚的遺俗,即在黑夜中搶奪女子。但至晚到唐代,人們已感到迎娶新娘在昏時之不便而改在晨曉,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說:「古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陰來也。今行禮於曉」。明代皇帝大婚奉迎皇後時間,在《明史》中雖無直接記載,但從該書中對皇太子納妃儀式中可以推知,皇帝納後也應在「質明」,即早晨。《明史·禮志》:「皇太子納妃儀,歷代之制與納後同。隋、唐以後始親迎,天子臨軒醮戒。宋始行盥饋禮,明因之。洪武元年定製,凡行禮,皆遣使節,如皇帝大婚儀。」親迎,「至日質明,東宮官具朝服,陳鹵簿鼓吹於東宮門外,皇太子冕服乘輿出,侍衛導從如儀」。清代官書在記載其制度因革時,常以「清承明制」來概括清代制度源流,但清代在許多制度上既有對明代的繼承,又有變化。其變化一方面就表現在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後並未在質明,而是在子時。以光緒帝大婚為例,奉迎皇後的時間在檔案中有詳細記載:「 正月二十七日皇後入宮……子初三刻十分由邸第正殿檐下啟行,子正一刻至東長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東長安牌樓,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門,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宮檐下」。所以在《大婚圖》的第八冊畫面上,繪畫了大量的燈籠,或由人隨行執打,或在沿途懸掛,實際是為迎親隊伍照明所用。「子」時,按《易經》所說,正是陰陽交接之時,男為陽,女為陰,因而於此時成夫婦。

以現在的觀點,一般以為,迎娶新娘用大紅喜轎,皇帝大婚,皇後的喜轎只不過比常人的華奢,稱為「鳳輿」而已,也應該用紅色增添喜氣。故宮博物院典藏有一乘紅緞綉龍鳳雙喜字轎,在《清代宮廷生活》一書中將其定為「雙喜字鳳輿」,並解說為「皇帝遣使冊迎皇後時用鳳輿,其轎內外裝飾極為華麗,內部鋪墊通紅,充滿喜氣氣氛」。同樣的觀點也被他書引用,如《後宮制度研究》一書,把這種喜轎稱亦作「皇後鳳輿」,作為插圖列在該書之內。實際上,清代皇帝大婚所用鳳輿,按其制度規定,外表並非紅色,而是帝王專用的明黃色,並且上面沒有「喜」字。按清朝典制規定,皇後入宮啟用皇後在重大典禮時所乘的鳳輿,而對於皇後,最重大的典禮莫過於親蠶和大婚。皇後鳳輿定製在乾隆年間,當時所著圖文並茂的《皇朝禮器圖式》圖說載其形制與用途:「乾隆十四年,欽定皇後儀駕,鳳輿木質髹以明黃……欞四啟,青紃綱之……內髹淺紅,中置朱座……椅髹明黃……親蠶御之」[。此時皇帝乾隆早已成婚,所以制定皇後鳳輿的用途在於皇後親蠶,皇後親蠶是由皇後主持的最高級別的典禮。因為當時未涉及到皇帝大婚,在確定皇朝禮器時也就未考慮大婚鳳輿的形制。在此之後,除了皇後親蠶而外,也只有在同治與光緒大婚時再次用到鳳輿。所以在光緒帝大婚製作皇後鳳輿時,承做人員已對其形制不甚清楚,於是特別參照了《皇朝禮器圖式》,並對其色彩進行了解釋:「光緒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本處(按:指大婚禮儀處)具奏工部片,查鳳輿圖內顏色作法各節,請旨遵行。經總管連英口傳懿旨,交出《皇朝禮器圖》一冊,著工部堂官閱看,照圖繪制。其青色即系藍色,鳳輿金頂金鳳及儀駕內一切金什件等項,均著照道光二十八年奏明成案辦理」。我們從《大婚圖》中可以明確看到,奉迎皇後的鳳輿與《皇朝禮器圖》中的圖像及圖說完全一致。

皇後入宮的鳳輿不與常人相同,而且在皇後乘坐鳳輿入宮時,還要提前在其內部放置御筆「龍」字,光緒帝大婚時鳳輿內的「龍」字為皇太後慈禧所寫,至今還典藏在故宮博物院。此外還要有金質雙喜「如意」一柄。皇後坐在鳳輿內向宮中行進時,必須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

至於皇後迎進宮內後,就不再乘鳳輿,而換乘文獻所載的「禮輿」,它與皇帝在大婚時詣慈寧宮向皇太後行禮所乘之「禮輿」相同,實際上是八人抬孔雀羽頂轎,皇後「由乾清宮至後隔扇,升八人孔雀頂轎」、酉時「請皇後乘八人孔雀頂轎至坤寧宮降輿,至東暖閣等候。」大婚次日,帝、後先後「乘八人孔雀頂轎,提爐前導,出順貞門、神武門進北上門,由西山道至壽皇殿,列聖列後聖容前拈香」。這種「禮輿」,也是《大婚圖》中所畫的復選秀女後的「准皇後」出宮時所乘之轎。孔雀羽頂轎的形制並不為《大清會典》所記載,但故宮博物院現今尚有一乘遺存。

奉迎皇後,鳳輿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於是在乾清宮階下轎。「皇後降輿。福晉接蘋果,遞寶瓶,皇後接寶瓶,四福晉攙扶,內務府營造司預設火盆於乾清宮殿內,武備院預設馬鞍於坤寧宮門檻上。」按滿族傳統,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進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後在乾清宮須跨越火盆。有的學者考證此俗是滿族薩滿信仰中對火崇拜的反映。其實,以火驅邪這種習俗不僅滿族流行,而且「外人到東海窩集部的窩棚、帳篷時,要跳火,過火,這就意味著盛火去掉了邪氣」。新娘從母家走進夫家,也是從外族他姓而來,為了不給夫家帶來邪氣妖魔,所以要從火上跨過。滿族以火驅邪不僅表現在婚禮中,即使在喪事時也同樣要跨火:「滿洲人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請出神位安於潔凈之室。若族中孝服,則在大門外釋去孝衣,始入院內。如無另室之家,則凈面洗目,焚草越火而過之,始入」。皇後不僅在進入皇家——夫家之時跨火驅邪,而且對迎娶時所乘之轎以及蓋頭,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驅除邪氣。

在新娘將將要出閣之時,以為有邪氣妖魔須避的情況由來已久,如漢代即認為,迎娶新娘日有「三煞」在門,「三煞者,謂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也。凡三煞在門,新人不得入,犯之則損尊長及無子」。為避「三煞」,所以在「婦將至門,但以谷豆與草禳之,則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只是在不同的民族間,所採用的避邪方式不同而已。八旗民間在新娘喜轎到達夫家大門時,新郎還要對轎射箭三支,同樣是為了避邪:「新婦輿至門,新郎抽矢三射,雲以去煞神」。抽矢三射,或即為射「三煞」。

皇後跨過火盆,出乾清宮後到達洞房坤寧宮時,還要從門檻上的馬鞍上跨過,才可進入洞房。其馬鞍之下還要壓有兩個蘋果。跨馬鞍之俗,由來已久,以其音與「安」相同,於是人們用它作為祈禱平安的代表物。按《堅瓠廣集》載:「唐突厥默啜請尚公主,詔送金纓馬鞍。默啜以鞍乃塗金,非天子意,請罷和親。鴻臚卿知逢堯曰:『漢法重女婿而送鞍,欲安且久,不以金為貴。』默啜從之。今人家娶婦,皆用鞍與寶瓶,取平安之意,其來久矣。」[36]清代皇帝大婚,皇後所跨之馬鞍下壓有蘋果,真是更加符合了「平安」之意。而皇後在乾清宮下轎的同時,就要由在宮中執事的福晉命婦接過皇後手中的「如意」與蘋果,遞上寶瓶,皇後要懷抱寶瓶前往坤寧宮。但寶瓶並非取其「平安」之意,其作用如同聚寶盆,它是財富的象徵,其內盛裝「珍珠二顆、寶石二塊、金錢二個、銀錢二個、金『如意』二個、銀『如意』二個、金錁二個、銀錁二個、金八寶二個、銀八寶二個、金銀米」。滿族民間新娘也抱寶瓶,只是其內所盛裝的東西不能像皇家那樣昂貴,一般裝有大米和小米,權稱為金銀米。在河北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轎時,還有遞給花瓶之俗,同時歌唱道:「花瓶本是聖人留,軒轅黃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貴榮華萬萬秋。」其意義與寶瓶相同,無非都寄予了對財富與幸福生活的嚮往。

洞房諸禮俗。皇後跨過馬鞍,進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與皇帝一同先行「坐帳禮」。檔案記載:「皇上皇後同御龍鳳喜床上,向正南方天喜方位,坐帳禮畢……」坐帳禮不見諸經典,只是在唐人筆記中約略記載為:「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之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迎婦。實際上在當時,這不過是對從遠路迎娶來的新娘,讓其有一小段時間的歇息,然後再舉行各種正式的禮儀。後來因襲之,並以「禮」名之。在滿族民間,「新娘入帳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稱『坐福』,也稱『坐帳篷』。有的地區已沒有帳篷,新郎新娘進洞房後,男左女右並肩坐在南炕上的帳幃內,稱為『坐帳』。這種俗稱的「坐福」禮,在當代東北傳統的婚禮中還在流行。

坐帳之後行合巹禮。婚禮諸禮中真正代表男女成為夫婦的是合巹禮,這是歷代以來各民族通行的傳統禮儀。《禮記·昏義》:「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統治者將其推演到君臣的高度。合巹禮為現代所說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巹一詞,今人多很生疏,「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張夢元的《原起匯抄》則進一步闡述婚禮用匏為爵之意義:「用巹有二義,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實際上也就是前面經典中所說的「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合巹禮在洞房內舉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寧宮舉行。此時皇後要重新梳洗打扮,換下在母家奉迎時所穿的龍鳳同和袍,把「沒上頭」的長發姑娘打扮成「兩把頭」媳婦,穿上朝袍朝褂。這身打扮,完成了從閨閣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蛻變,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從平民女子到皇後身份的蛻變,只有這種身份才配與皇帝合巹。清代帝後在合巹時,卻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內務府女官恭進宴桌,鋪設坐褥於龍鳳喜床沿下,相向坐,恭進皇上、皇後交杯用合巹宴」。皇後居左,皇帝居右,對飲對食。在帝後飲食之時,還要有結發的侍衛夫婦在坤寧宮外的屋檐下用滿語唱交祝歌,其歌詞雖不見檔案記載,但無非是祝願的吉利詞語。按古禮,在新娘新郎合巹之後,「媵餕主人之餘,御餕婦余」。即由新娘的陪嫁女子「媵」吃新郎所剩之飯食,新郎的從人「御」吃新娘所剩之飯食,以此表明陰陽(男女)蘊藉交接。明代帝後大婚尚恪守古禮中的合巹之儀,如以四個金爵和兩個巹行合巹禮,分三次酌酒,並且「皇帝從者餕皇後之饌,皇後從者餕皇帝之饌」。而在清代皇帝大婚中,各種文獻已不見爵與巹並存的記載,其合巹改以金質合巹杯。合巹後當晚,帝後還要吃長壽面,次日還要舉行「團圓宴」,以表明帝後婚後生活的美滿。在滿族婚禮中,不論民間,亦或皇家均不見傳統完全復古的合巹禮儀式。甚至在民間合巹時,還要由薩滿太太向空中拋肉。這些正是滿族不同於漢族傳統婚禮之處。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巹禮之前,卻還先有一項帝後同吃子孫餑餑之俗。子孫餑餑,即餃子。它不由皇家預備,而是由皇後母家預備。子孫餑餑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諧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興的願望。吃子孫餑餑不同於合巹席地而坐,而是在龍鳳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後居右。在滿族民間,新郎新娘食子孫餑餑時,還有「一男童隔窗問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後要生兒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綿綿」 。在民間,食子孫餑餑往往還安排在合巹之後,而在清代宮廷,卻在皇帝皇後還未行合巹禮,未成夫婦之前即先吃子孫餑餑,可見皇家對帝後婚姻之「下以繼後世」的殷切希望。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