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娘新郎 » 新郎禮服古

新郎禮服古

發布時間: 2022-04-14 09:52:59

1、古代結婚的禮節是什麼?

古代結婚的禮節:
禮儀
古人認為,家族和血統的延續,是做晚輩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謂「不孝有三,結婚禮儀無後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陰陽、產生子嗣的婚姻之禮放在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婚禮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聯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樣,在原始時期經歷過亂婚、群婚的階段,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則基本採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概略而言,我國傳統婚禮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
婚前禮是在婚姻籌劃、准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納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親迎
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結婚禮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戒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戒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親迎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綉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轎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拜堂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結婚禮儀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鬧房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結婚禮儀「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合酒
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結婚禮儀「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
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催妝送妝鋪房
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結婚禮儀
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2、中式婚禮吃飯的時候,新郎穿什麼衣服

1.新娘穿旗袍的話,新郎的禮服可以搭配中山裝和黑色的西裝,如果新郎選擇黑色西裝和新娘的旗袍搭配是非常大氣的。

2.新娘穿鳳冠霞帔的話,新郎可以選擇狀元服。鳳冠霞帔指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在傳統中式婚禮中,新娘穿著鳳冠霞帔,非常高貴莊重。

3.新娘穿紅色漢服的話新郎可以選擇以黑色為主的顏色。漢服婚禮是指穿著漢民族傳統服裝的婚禮,其實除了新娘穿鳳冠霞帔,新郎穿狀元服外,一般新郎穿相對應的紅色服裝。

4.新娘龍鳳褂,新郎選擇長袍馬褂。婚禮上如果新娘選擇龍鳳褂,新郎選擇長袍馬褂一定不會出錯,馬褂彰顯身份,很貴氣,而且與新娘的中式結婚禮服搭配非常和諧。此外,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

3、古時候結婚的習俗

中國是禮儀之邦,結婚這么大的事情當然禮數是少不了的。漢族的婚禮是從求親開始的,包括求親、定親和成親(婚禮)三個部分。其實咱們老百姓的婚禮也差不多這樣,越講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罷了。

首先是求親。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紹情況、提出尋找要求、給媒人媒禮和展示自己的聘禮能力。古代媒人都是專業的,媒人根據男方情況到女方家裡介紹男方情況。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裡相親。雙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區會讓姑娘藏在一個地方偷偷觀看男方情況,比如安徽建築一般是一圈小樓圍繞一個院子,男方進來時,姑娘就站在樓上看(估計只能看父親猜想兒子了),樓有很高的圍欄,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訴父母。因此,其實中國古代並不是完全掀了蓋頭兩個人才認識的盲婚。畢竟哪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兒今後過的好。
雙方如果覺得門當戶對、條件恰當,兩家就會互贈訂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會給男方送一盞茶,男方若滿意喝完茶後會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錢(必須是雙數),這樣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來是定親。雙方交換八字,互贈寫著名字、八字、年齡等的庚貼。如果八字不相沖,就開始納親。
「納親」就是雙方表示彼此接納,男方選定婚前15到20天的黃道吉日來女方送聘禮、聘釵、婚書,來求婚,即所謂過大禮。
在婚禮前幾天,由公認命好的婦女將婚床安放到恰當的位置。並由此人在婚禮前一天鋪床,將床褥床單龍鳳被等鋪好,然後撒上各種象徵吉利的果品(紅棗花生:早生貴子,桂圓:圓滿,及荔枝豆子等)。這就是「安床」。安床完畢後,任何人都不能再進入新房和接觸新床了。
這是男方。女方要准備嫁妝。嫁妝會在婚禮當天隨姑娘帶過去。古代嫁妝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財富的象徵,嫁妝不足的女子很可能會在婆家受欺負,反之則能幫助自己確立在婆家的地位。這方面的小說描述還是挺多,比如紅樓夢里王熙鳳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賈府時的陪嫁壓賈璉,總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後才到壓軸的成禮。就是我們所說的婚禮了。呼!看來還是現代人輕松阿。
首先是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這跟現代婚禮不太一樣。好像現代的婚禮必須在中午前將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門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親親自為其梳洗打扮,蓋上紅蓋頭。新郎到達後,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閨房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新人雙雙向岳父母叩別後,新娘就坐上花轎由新郎護送來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開轎門請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的女性長輩將打成同心結的紅綢帶交給新人,兩人牽著紅帶走進堂前。此時,忌踩門檻,因為門檻代表門面,新娘必須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一女童手持銅鏡照在兩人身上以求圓滿。
終於到了傳說中的拜堂環節了。由禮賓司儀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然後鼓樂齊鳴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見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妻子,然後由新娘向這些長輩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這樣新娘就正式成為這家人了。
最後還要給媒人准備謝媒禮

整個婚禮就正式結束了。有個網站叫途加 網 很多 這些東西

4、古代轎子上還有新郎新娘喜服上有龍鳳的圖案嗎

在明清時期女子的嫁衣之上可以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但是普通女子的嫁衣不可以用大紅色,只能用淺色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

1、周朝是不存在龍鳳圖案,基本都是純色的,只有花邊
新郎服飾是由爵弁,玄端禮服,緇衤也(我打不出來就分開打了)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韓,赤色的舄組成的。
新娘的禮服在正婚時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是宵衣。頭戴「次」以「繼」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在華夏禮儀中,昏禮祭禮等大禮場合,可以向上越一級,就是說,士正婚禮,可以假越大夫級別,用纁色帷裳(一般士級別不用纁色)
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黃色的婚禮服,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看到這里你們應該看出來了,周制禮服就是三大類中的「爵弁玄端——純衣纁袡」

2、唐朝新郎是仿製官服,而女子則是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的青質連裳
「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代是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一般場合穿著但又並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公服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昏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制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配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

3、「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現在要講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婦則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說到這里樓樓要跟你們講一段野史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逃亡中身負重傷,導致昏厥,被當地的一位女子所救,後來太祖回去之後想找到那位女子卻沒找到,於是他就下令民間女子婚嫁的時候可以身著鳳冠霞帔。在此之前,鳳冠霞帔只限於皇室中使用
明朝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同。其中一項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艷麗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一般來說這是貴族所擁有的特權: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綉雲霞翟紋(翟意為長尾山雉);三品四品為金綉雲霞孔雀紋;五品綉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綉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綉纏校花紋

參考自百度貼吧

希望能幫到LL~

5、古代男子成婚時穿的衣服叫什麼?

1. 周制昏禮服——純衣纁袡

周禮婚制中的禮服崇尚端正莊重,與後世婚制中有所不同。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飾】 爵弁,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飾】
*禮服: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發飾:纚、笄、次。新娘頭戴「次」,以「纚」(寬二尺二,長六尺,古代二尺二約50厘米)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2.唐制婚禮服——釵鈿禮衣

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釵鈿禮服】晚唐時期宮廷命婦的禮服,在花釵大袖襦裙或連裳的基礎上發展出釵鈿禮服。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鈿釵禮衣常作為為唐代通用的歸嫁禮服。唐以後,繁復的釵鈿禮衣有所簡化,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

眾所周知,越是繁雜的事物越難以產生有序的美感;釵鈿禮衣如何將這么多紛繁的物什疊加整飭成一種華麗的藝術?釵鈿禮衣的經典之處就在於袖口和領口;另外,釵和花鈿等一套發飾也不會不產生出累贅的感覺——雖然花釵和金翠花鈿不是典型的式樣。

3. 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據笑非說紅色婚服起源於准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裝,而且根深蒂固。

6、中國古代女子婚禮服飾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周朝的婚禮端正莊重,不像後世那樣吹嗩吶打鼓一片喜慶,整個過程都是在嚴肅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採用了代表莊重的黑色,讓人覺得肅穆起敬,不可兒戲。

【新娘服飾】 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在唐代以前,人們結婚時都是按周制婚禮男女都穿黑色,尤其是秦漢時期,以黑色為尊,因此在成親這樣嚴肅的日子裡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在秦漢時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婚禮服形式採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漢代曾採用12種色彩的絲綢設計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禮袍服。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紅男綠女

從唐朝開始,不再以黑色為尊,這時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禮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鬧喜慶,顏色為紅男綠女,樣式是釵鈿禮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宋朝的婚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也有稍許不同,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民新郎身穿皂色圓領衫、兩個角往上折而後交叉固定的襆頭(自然是黑色),新娘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顏色是青色。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九品官服

明朝的婚服就是我們常見的鳳冠霞披和狀元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

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6)新郎禮服古擴展資料:

婚嫁禮儀

中國傳統婚禮講究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六禮,婚禮的步驟也是由這六禮拓展的,中國古代講究禮節,在婚禮中也有著許多的繁文縟節,但是每一部都是充滿了對新人的祝福。

中國古代的婚禮文化也是中華歷史上精彩的一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婚禮當天的每一項禮儀都是為親朋好友,家人父母滿滿囑咐的一天。

7、中式古典婚禮新郎禮服價錢

不好說吧,根據做工看的,我老婆買婚紗時候見過賣的,一套鳳冠霞帔是5000,包括男女衣服和帽子

8、新郎禮服要怎麼選?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在婚禮這樣的正式場合,新郎禮服顏色過艷,會給人輕浮、有失莊重之感。挑選禮服,顏色一定要莊重,最好選藏青、黑色、灰色,這幾種顏色大方、沉穩,適宜各種場合。
新郎禮服是由西裝、襯衫、領帶搭配而來,搭配上更要講究協調和層次感,純色西服最好配純色的襯衫和領帶, 條紋襯衫應配純色西服和領帶。搭配顏色時,領帶的顏色要麼和西服顏色統一,要麼和襯衫顏色統一,同類型的圖案最好不要相配。
更多婚禮問題歡迎咨詢Weddingism婚禮主義客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