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新郎籠紗
1、妖怪不能與人結合的古文 急求
狐嫁女
歷城殷天官,少貧,有膽略。邑有故家之第,廣數十畝,樓宇連亘。常見怪異,以故廢無居人。久之蓬蒿漸滿,白晝亦無敢入者。會公與諸生飲,或戲雲:「有能寄此一宿者,共醵為筵。」公躍起曰:「是亦何難!」攜一席往。眾送諸門,戲曰:「吾等暫候之,如有所見,當急號。」公笑雲:「有鬼狐當捉證耳。」
遂入,見長莎蔽徑,蒿艾如麻。時值上弦,幸月色昏黃,門戶可辨。摩娑數進,始抵後樓。登月台,光潔可愛,遂止焉。西望月明,惟銜山一線耳。坐良久,更無少異,竊笑傳言之訛。席地枕石,卧看牛女。一更向盡,恍惚欲寐。樓下有履聲籍籍而上。假寐睨之,見一青衣人挑蓮燈,猝見公,驚而卻退。語後人曰:「有生人在。」下問:「誰也?」答雲:「不識。」俄一老翁上,就公諦視,曰:「此殷尚書,其睡已酣。但辦吾事,相公倜儻,或不叱怪。」乃相率入樓,樓門盡辟。移時往來者益眾。樓上燈輝如晝。公稍稍轉側作嚏咳。翁聞公醒,乃出跪而言曰:「小人有箕帚女,今夜於歸。不意有觸貴人,望勿深罪。」公起,曳之曰:「不知今夕嘉禮,慚無以賀。」翁曰:「貴人光臨,壓除凶煞,幸矣。即煩陪坐,倍益光寵。」公喜,應之。入視樓中,陳設綺麗。遂有婦人出拜,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荊。」公揖之。俄聞笙樂聒耳,有奔而上者,曰:「至矣!」翁趨迎,公亦立俟。少間籠紗一簇,導新郎入。年可十七八,豐采韶秀。翁命先與貴客為禮。少年目公。公若為儐,執半主禮。次翁婿交拜,已,乃即席。少間粉黛雲從,酒胾霧霈,玉碗金甌,光映幾案。酒數行,翁喚女奴請小姐來。女奴諾而入,良久不出。翁自起,搴韓促之。俄婢娼輩擁新人出,環佩璆然,麝蘭散馥。翁命向上拜。起,即坐母側。微目之,翠鳳明璫,容華絕世。既而酌以金爵,大容數斗。公思此物可以持驗同人,陰內袖中。偽醉隱幾,頹然而寢。皆曰:「相公醉矣。」居無何,聞新郎告行,笙樂暴作,紛紛下樓而去。已而主人斂酒具,小一爵,冥搜不得。或竊議卧客。翁急戒勿語,惟恐公聞。
移時內外俱寂。公始起。暗無燈火,惟脂香酒氣,充溢四堵。視東方既白,乃從容出。探袖中,金爵猶在。及門,則諸生先候,疑其夜出而早入者。公出爵示之。眾駭問,公以狀告。共思此物非寒士所有,乃信之。
後公舉進士,任肥丘。有世家朱姓宴公,命取巨觥,久之不至。有細奴掩口與主人語,主人有怒色。俄奉金爵勸客飲。諦視之,款式雕文,與狐物更無殊別。大疑,問所從制。答雲:「爵凡八隻,大人為京卿時,覓良工監制。此世傳物,什襲已久。緣明府辱臨,適取諸箱簏,僅存其七,疑家人所竊取,而十年塵封如故,殊不可解。」公笑曰:「金杯羽化矣。然世守之珍不可失。仆有一具,頗近似之,當以奉贈。」終筵歸署,揀爵持送之。主人審視,駭絕。親詣謝公,詰所自來,公為歷陳顛末。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攝致,而不敢終留也。
2、「煙籠寒水月籠紗」後面一句是什麼??
秦淮河上的秋水盪漾,暮靄象輕紗般的舒捲飛翔。
煙籠寒水月籠沙,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煙霧,兩岸金沙隨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夜泊秦淮近酒家。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
商女不知亡國恨,
歌女如春,「遊客」顛狂,《後庭花》的歌聲彌漫江上,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隔江猶唱後庭花。
3、煙籠寒水月籠紗的意思
描寫青的煙霧和慘淡的月光籠罩著寒冷的水和細沙,描繪了一幅朦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邊夜色圖。
首句運用互文手法,「籠」是籠罩的意思,兩個「籠」字將煙、月、水、沙四種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貼切傳神地勾勒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淡雅的景象,創造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
4、一個好的民間故事越多越好!!!!!!
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不少有情人難成眷屬,於是只能向神仙祈禱,以求神仙幫助,這神仙就是戀愛之神--泗州大聖。
泗州大聖流傳於廣東、福建一帶。他的產生有段故事:福建惠安和晉江兩縣交界處有一條洛陽江,水流湍急,無法架橋,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沒成功。有一天,有個老翁與一絕色女郎劃船在江心,老翁宣布有誰以錢擲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給誰。於是前來投錢的人不計其數,可是錢都落在江里。這樣過了幾個月,江底積滿了錢,成為架橋的奠基石。實際上,這位老翁是土地爺變的,姑娘是觀音菩薩變的,他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架橋。
可是,就在這大功快要告成之時,一個聰明的泗州人想了個巧妙方法,用錢擲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涼亭去議婚。這位泗州人往涼亭里一坐,就起不來了,原來他的靈魂被觀世音菩薩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肉體還留在亭中,成了民間膜拜的泗州大聖。
人們傳說,泗州大聖十分理解與同情追求美滿婚姻的痴男怨女,只要在泗州大聖佛像的腦後挖下一點泥巴,偷偷地撒在對方身上,對方就不會變心了,愛情、婚姻就會得到幸福的結局了。但是這一來,這座佛像的後腦勺就只好一修再修了。
王公筠倉,蒞任楚中,擬登龍虎山謁天師。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駕小艇
來,使舟中人為通。公見之,貌修偉。懷中出天師刺,曰:「聞騶從將臨,先遣
負弩。」公訝其預知,益神之,誠意而往。
天師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須鬛,多不類常人。前使者亦侍其側。少間,
向天師細語。天師謂公曰:「此先生同鄉,不之識耶?」公問之。曰:「此即世
所傳雹神李左車也。」公愕然改容。天師曰:「適言奉旨雨雹,故告辭耳。」公
問:「何處?」曰:「章丘。」公以接壤關切,離席乞免。天師曰:「此上帝玉
敕,雹有額數,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師垂思良久,乃顧而囑曰:「其多降
山谷,勿傷禾稼可也。」又囑:「貴客在坐,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
下生煙,氳氤匝地。俄延逾刻,極力騰起,才高於庭樹;又起,高於樓閣。霹靂
一聲,向北飛去,屋宇震動,筵器擺簸。公駭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師曰:
「適戒之,所以遲遲,不然,平地一聲,便逝去矣。」公別歸,志其月日,遣人
問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溝渠皆滿,而田中僅數枚焉。
○狐嫁女
歷城殷天官,少貧,有膽略。邑有故家之第,廣數十畝,樓宇連亘。常見怪
異,以故廢無居人。久之,蓬蒿漸滿,白晝亦無敢入者。會公與諸生飲,或戲雲:
「有能寄此一宿者,共醵為筵。」公躍起曰:「是亦何難!」攜一席往。眾送諸
門,戲曰:「吾等暫候之,如有所見,當急號。」公笑雲:「有鬼狐,當捉證耳。」
遂入,見長莎蔽徑,蒿艾如麻。時值上弦,幸月色昏黃,門戶可辨。摩娑數
進,始抵後樓。登月台,光潔可愛,遂止焉。西望月明,惟銜山一線耳。坐良久,
更無少異,竊笑傳言之訛。席地枕石,卧看牛女。一更向盡,恍惚欲寐。樓下有
履聲,籍籍而上。假寐睨之,見一青衣人,挑蓮燈,猝見公,驚而卻退。語後人
曰:「有生人在。」下問:「誰何?」答雲:「不識。」俄一老翁上,就公諦視,
曰:「此殷尚書,其睡已酣。但辦吾事,相公倜儻,或不叱怪。」乃相率入樓,
樓門盡辟。移時,往來者益眾。樓上燈輝如晝。公稍稍轉側,作嚏咳。翁聞公醒,
乃出,跪而言曰:「小人有箕帚女,今夜於歸。不意有觸貴人,望勿深罪。」公
起,曳之曰:「不知今夕嘉禮,慚無以賀。」翁曰:「貴人光臨,壓除凶煞,幸
矣。即煩陪坐,倍益光寵。」公喜,應之。入視樓中,陳設綺麗。遂有婦人出拜,
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荊。」公揖之。俄聞笙樂聒耳,有奔而上者,曰:
「至矣!」翁趨迎,公亦立俟。少間,籠紗一簇,導新郎入。年可十七八,豐采
韶秀。翁命先與貴客為禮。少年目公。公若為儐,執半主禮。次翁婿交拜,已,
乃即席。少間,粉黛雲從,酒胾霧霈,玉碗金甌,光映幾案。酒數行,翁喚女奴
請小姐來。女奴諾而入,良久不出。翁自起,搴幃促之。俄婢媼輩擁新人出,環
佩璆然,麝蘭散馥。翁命向上拜。起,即坐母側。微目之,翠鳳明璫,容華絕
世。既而酌以金爵,大容數斗。公思此物可以持驗同人,陰內袖中。偽醉隱幾,
頹然而寢。皆曰:「相公醉矣。」居無何,新郎告行,笙樂暴作,紛紛下樓而去。
已而主人斂酒具,小一爵,冥搜不得。或竊議卧客。翁急戒勿語,惟恐公聞。
移時,內外俱寂。公始起。暗無燈火,惟脂香酒氣,充溢四堵。視東方既白,
乃從容出。探袖中,金爵猶在。及門,則諸生先候,疑其夜出而早入者。公出爵
示之。眾駭問,公以狀告。共思此物非寒士所有,乃信之。
後公舉進士,任肥丘。有世家朱姓宴公,命取巨觥,久之不至。有細奴掩口
與主人語,主人有怒色。俄奉金爵勸客飲。諦視之,款式雕文,與狐物更無殊別。
大疑,問所從制。答雲:「爵凡八隻,大人為京卿時,覓良工監制。此世傳物,
什襲已久。緣明府辱臨,適取諸箱簏,僅存其七,疑家人所竊取;而十年塵封如
故,殊不可解。」公笑曰:「金杯羽化矣。然世守之珍不可失。仆有一具,頗近
似之,當以奉贈。」終筵歸署,揀爵持送之。主人審視,駭絕。親詣謝公,詰所
自來,公為歷陳顛末。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攝致,而不敢終留也。
○嬌娜
孔生雪笠,聖裔也。為人蘊藉,工詩。有執友令天台,寄函招之。生往,令
適卒,落拓不得歸,寓菩陀寺,佣為寺僧抄錄。寺西百餘步,有單先生第,先生
故公子,以大訟蕭條,眷口寡,移而鄉居,宅遂曠焉。
一日,大雪崩騰,寂無行旅。偶過其門,一少年出,豐采甚都。見生,趨與
為禮,略致慰問,即屈降臨。生愛悅之,慨然從入。屋宇都不甚廣,處處悉懸錦
幕,壁上多古人書畫。案頭書一冊,簽曰「琅環瑣記。」翻閱一過,皆目所未睹。
生以居單第,以為第主,即亦不審官閥。少年細詰行蹤,意憐之,勸設帳授徒。
生嘆曰:「羈旅之人,誰作曹丘者?」少年曰:「倘不以駑駘見斥,願拜門牆。」
生喜,不敢當師,請為友。便問:「宅何久錮?」答曰:「此為單府,曩以公子
鄉居,是以久曠。仆皇甫氏,祖居陝。以家宅焚於野火,暫借安頓。」生始知非
單。當晚,談笑甚歡,即留共榻。
昧爽,即有僮子熾炭火於室。少年先起入內,生尚擁被坐。僮入,白:「太
翁來。」生驚起。一叟入,鬢發皤然,向生殷謝曰:「先生不棄頑兒,遂肯賜教。
小子初學塗鴉,勿以友故,行輩視之也。」已而進錦衣一襲,貂帽、襪、履各一
事。視生盥櫛已,乃呼酒薦饌。幾、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酒數行,
叟興辭,曳杖而去。餐訖,公子呈課業,類皆古文詞,並無時藝。問之,笑雲:
「仆不求進取也。」抵暮,更酌曰:「今夕盡歡,明日便不許矣。」呼僮曰:
「視太公寢未;已寢,可暗喚香奴來。」僮去,先以綉囊將琵琶至。少頃,一婢
入,紅妝艷艷。公子命彈湘妃,婢以牙撥勾動,激揚哀烈,節拍不類夙聞。又命
以巨觴行酒,三更始罷。次日,早起共讀。公子最慧,過目成詠,二三月後,命
筆警絕。相約五日一飲,每飲必招香奴。一夕,酒酣氣熱,目注之。公子已會其
意,曰:「此婢乃為老父所豢養。兄曠邈無家,我夙夜代籌久矣,行當為君謀一
佳耦。」生曰:「如果惠好,必如香奴者。」公子笑曰:「君誠『少所見而多所
怪』者矣。以此為佳,君願亦易足也。」居半載,生欲翱翔郊郭,至門,則雙扉
外扃,問之,公子曰:「家君恐交遊紛意念,故謝客耳。」生亦安之。
時盛暑溽熱,移齋園亭。生胸間瘇起如桃,一夜如碗,痛楚呻吟。公子朝夕
省視,眠食俱廢。又數日,創劇,益絕食飲。太公亦至,相對太息。公子曰:
「兒前夜思先生清恙,嬌娜妹子能療之,遣人於外祖處呼令歸。何久不至?」俄
僮入白:「娜姑至,姨與松姑同來。」父子即趨入內。少間,引妹來視生。年約
十三四,嬌波流慧,細柳生姿。生望見艷色,嚬呻頓忘,精神為之一爽。公子便
言:「此兄良友,不啻同胞也,妹子好醫之。」女乃斂羞容,揄長袖,就榻診視。
把握之間,覺芳氣勝蘭。女笑曰:「宜有是疾,心脈動矣。然症雖危,可治;但
膚塊已凝,非伐皮削肉不可。」乃脫臂上金釧安患處,徐徐按下之。創突起寸許,
高出釧外,而根際余腫,盡束在內,不似前如碗闊矣。乃一手啟羅衿,解佩刀,
刃薄於紙,把釧握刃,輕輕附根而割,紫血流溢,沾染床席。生貪近嬌姿,不惟
不覺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未幾,割斷腐肉,團團然如樹上削下之癭。
又呼水來,為洗割處。口吐紅丸,如彈大,著肉上,按令旋轉;才一周,覺熱火
蒸騰;再一周,習習作癢;三周已,遍體清涼,沁入骨髓。女收丸入咽,曰:
「愈矣!」趨步出。
生躍起走謝,沉痼若失。而懸想容輝,苦不自已。自是廢卷痴坐,無復聊賴。
公子已窺之,曰:「弟為物色,得一佳耦。」問:「何人?」曰:「亦弟眷屬。」
生凝思良久,但雲:「勿須也!」面壁吟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
雲。」公子會其旨,曰:「家君仰慕鴻才,常欲附為婚姻。但止一少妹,齒太稚。
有姨女阿松,年十八矣,頗不粗陋。如不見信,松姊日涉園亭,伺前廂,可望見
之。」生如其教,果見嬌娜偕麗人來,畫黛彎蛾,蓮鉤蹴鳳,與嬌娜相伯仲也。
生大悅,求公子作伐。公子異日自內出,賀曰:「諧矣。」乃除別院,為生成禮。
是夕,鼓吹闐咽,塵落漫飛,以望中仙人,忽同衾幄,遂疑廣寒宮殿,未必在雲
霄矣。合巹之後,甚愜心懷。
一夕,公子謂生曰:「切磋之惠,無日可以忘之。近單公子解訟歸,索宅甚
急,意將棄此而西。勢難復聚,因而離緒縈懷。」生願從去。公子勸還鄉閭,生
難之。公子曰:「勿慮,可即送君行。」無何,太翁引松娘至,以黃金百兩贈生。
公子以左右手與生夫婦相把握,囑閉目勿視。飄然履空,但覺耳際風鳴,久之曰:
「至矣。」啟目,果見故里。始知公子非人。喜叩家門,母出非望,又睹美婦,
方共忻慰。及回顧,則公子逝矣。松娘事姑孝;艷色賢名,聲聞遐邇。
後生舉進士,授延安司李,攜家之任。母以道遠不行。松娘生一男,名小宦,
生以忤直指,罷官,罣礙不得歸。偶獵郊野,逢一美少年,跨驪駒,頻頻瞻視。
細看,則皇甫公子也。攬轡停驂,悲喜交至。邀生去,至一村,樹木濃昏,蔭翳
天日。入其家,則金漚浮釘,宛然世家。問妹子已嫁;岳母已亡,深相感悼。經
宿別去,偕妻同返。嬌娜亦至,抱生子掇提而弄曰:「姊姊亂吾種矣。」生拜謝
曩德。笑曰:「姊夫貴矣。創口已合,未忘痛耶?」妹夫吳郎,亦來謁拜。信宿
乃去。
一日,公子有憂色,謂生曰:「天降凶殃,能相救否?」生不知何事,但銳
自任。公子趨出,招一家入,羅拜堂上。生大駭,亟問。公子曰:「余非人類,
狐也。今有雷霆之劫。君肯以身赴難,一門可望生全;不然,請抱子而行,無相
累。」生矢共生死。乃使仗劍於門,囑曰:「雷霆轟擊,勿動也!」生如所教。
果見陰雲晝暝,昏黑如{殹石}。回視舊居,無復閈閎,惟見高冢巋然,巨穴無底。
方錯愕間,霹靂一聲,擺簸山嶽,急雨狂風,老樹為拔。生目眩耳聾,屹不少動。
忽於繁煙黑絮之中,見一鬼物,利喙長爪,自穴攫一人出,隨煙直上。瞥睹衣履,
念似嬌娜。乃急躍離地,以劍擊之,隨手墮落。忽而崩雷暴裂,生仆,遂斃。
少間,晴霽,嬌娜已能自蘇。見生死於旁,大哭曰:「孔郎為我而死,我何
生矣!」松娘亦出,共舁生歸。嬌娜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撥其齒;自乃撮其
頤,以舌度紅丸入,又接吻而呵之。紅丸隨氣入喉,格格作響,移時,豁然而蘇。
見眷口,恍如夢悟。於是一門團圓,驚定而喜。生以幽曠不可久居,議同旋里。
滿堂交贊,惟嬌娜不樂。生請與吳郎俱,又慮翁媼不肯離幼子,終日議不果。忽
吳家一小奴,汗流氣促而至。驚致研詰,則吳郎家亦同日遭劫,一門俱沒。嬌娜
頓足悲傷,涕不可止。共慰勸之。而同歸之計遂決。
生入城,勾當數日,遂連夜趣裝。既歸,以閑園寓公子,恆返關之;生及松
娘至,始發扃。生與公子兄妹,棋酒談宴,若一家然。小宦長成,貌韶秀,有狐
意。出遊都市,共知為狐兒也。
異史氏曰:「余於孔生,不羨其得艷妻,而羨其得膩友也。觀其容可以療飢;
聽其聲可以解頤。得此良友,時一談宴,則『色授魂與』,尤勝於『顛倒衣裳』
矣。」
○僧孽
張某暴卒,隨鬼使去,見冥王。王稽簿,怒鬼使誤捉,責令送歸。張下,私
浼鬼使,求觀冥獄。鬼導歷九幽,刀山、劍樹,一一指點。末至一處,有一僧紥
股穿繩而倒懸之,號痛欲絕。近視,則其兄也。張見之驚哀,問:「何罪至此?」
鬼曰:「是為僧,廣募金錢,悉供飲博行淫,故罰之。欲脫此厄,須其自懺。」
張既蘇,疑兄已死。
時其兄居興福寺,因往探之。入門,便聞其號痛聲。入室,見瘡生股間,膿
血崩潰,掛足壁上,宛然冥司倒懸狀。駭問其故。曰:「掛之稍可,不則痛徹心
腑。」張因告以所見。僧大駭,乃戒葷酒,虔誦經咒。半月尋愈。遂為戒僧。
異史氏曰:「鬼獄茫茫,惡人每以自解;而不知昭昭之禍,即冥冥之罰也。
可勿懼哉!」
○妖術
於公者,少任俠,喜拳勇,力能持高壺,作旋風舞。崇禎間,殿試在都,仆
疫不起,患之。會市上有善卜者,能決人生死,將代問之。
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問仆病乎?」公駭應之。曰:「病者無害,
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當死!」公驚詫良久。卜者
從容曰:「鄙人有小術,報我十金,當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術豈能解;
不應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費,勿悔勿悔!」愛公者皆為公懼,勸罄橐
以哀之。公不聽。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靜以覘之,終日無恙。至夜,闔戶挑燈,倚劍危
坐。一漏向盡,更無死法。意欲就枕,忽聞窗隙窣窣有聲。急視之,一小人荷戈
入;及地,則高如人。公捉劍起,急擊之,飄忽未中。遂遽小,復尋窗隙,意欲
遁去。公疾斫之,應手而倒。燭之,則紙人,已腰斷矣。公不敢卧,又坐待之。
逾時,一物穿窗入,怪獰如鬼。才及地,急擊之,斷而為兩,皆蠕動。恐其復起,
又連擊之,劍劍皆中,其聲不軟。審視,則土偶,片片已碎。
於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聞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欞,房壁震搖,
其勢欲傾。公懼覆壓,計不如出而斗,遂劃然脫扃,奔而出。見一巨鬼,高與檐
齊;昏月中,見其面黑如煤,眼閃爍有黃光;上無衣,下無履,手弓而腰矢。公
方駭,鬼則彎矣。公以劍撥矢,矢墮。欲擊之,則又彎矣。公急躍避,矢貫於壁,
戰戰有聲。鬼怒甚,拔佩刀,揮如風,望公力劈。公猱進,刀中庭石,石立斷。
公出其股間,削鬼中踝,鏗然有聲。鬼益怒,吼如雷,轉身復剁。公又伏身入;
刀落,斷公裙。公已及脅下,猛斫之,亦鏗然有聲,鬼仆而僵。公亂擊之,聲硬
如柝。燭之,則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纏腰際,刻畫猙獰;劍擊處,皆有血
出。公因秉燭待旦,方語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於死,以神其術也。
次日,遍告交知,與共詣卜所。卜人遙見公,瞥不可見。或曰:「皆翳形術
也,犬血可破。」公如其言,戒備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處,但見
卜人頭面,皆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執付有司而殺之。
異史氏曰:「嘗謂買卜為一痴。世之講此道而不爽於生死者幾人?卜之而爽,
猶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將復如何?況借人命以神其術者,其可畏
不尤甚耶!」
○野狗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鄉民李化龍,自山中竄歸。值大兵宵進,恐罹炎昆之
禍,急無所匿,僵卧於死人之叢,詐作屍。兵過既盡,未敢遽出。忽見闕頭斷臂
之屍,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口中作語曰:「野狗子來,奈何?」群
屍參差而應曰:「奈何!」俄頃,蹶然盡倒,遂無聲。
李方驚顫欲起,有一物來,獸首人身,伏嚙人首,遍吸其腦。李懼,匿首屍
下。物來撥李肩,欲得李首。李力伏,俾不可得。物乃推覆屍而移之,首見。李
大懼,手索腰下,得巨石如碗,握之。物俯身欲齕,李驟起大呼,擊其首,中嘴。
物嗥如鴟,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就視之,於血中得二齒,中曲而端銳,長
四寸余。懷歸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三生
劉孝廉,能記前身事。自言一世為縉紳,行多玷。六十二歲而歿,初見冥王,
待如鄉先生禮,賜坐,飲以茶。覷冥王盞中,茶色清徹,己盞中,濁如膠。暗疑
迷魂湯得勿此乎?乘冥王他顧,以盞就案角瀉之,偽為盡者。
俄頃,稽前生惡錄,怒,命群鬼捽下,罰作馬。即有厲鬼縶去。行至一家,
門限甚高,不可逾。方趑趄間,鬼力楚之,痛甚而蹶。自顧,則身已在櫪下矣。
但聞人曰:「驪馬生駒矣,牡也。」心甚明了,但不能言。覺大餒,不得已,就
牝馬求乳。逾四五年間,體修偉。甚畏撻楚,見鞭則懼而逸。主人騎,必覆障泥,
緩轡徐徐,猶不甚苦;惟奴僕圉人,不加韉裝以行,兩踝夾擊,痛徹心腑。於是
憤甚,三日不食,遂死。
至冥司,冥王查其罰限未滿,責其規避,剝其皮革,罰為犬。意懊喪,不欲
行。群鬼亂撻之,痛極而竄於野。自念不如死,憤投絕壁,顛莫能起。自顧,則
身伏竇中,牝犬舐而腓字之,乃知身已復生於人世矣。稍長,見便液亦知穢,然
嗅之而香,但立念不食耳。為犬經年,常忿欲死,又恐罪其規避。而主人又豢養,
不肯戮。乃故嚙主人脫股肉,主人怒,杖殺之。
冥王鞫狀,怒其狂猘,笞數百,俾作蛇。囚於幽室,暗不見天。悶甚,緣
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視,則身伏茂草,居然蛇矣。遂矢志不殘生類,飢吞木實。
積年余,每思自盡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一日,卧
草中,聞車過,遽出當路,車馳壓之,斷為兩。
冥王訝其速至,因蒲伏自剖。冥王以無罪見殺,原之,准其滿限復為人,是
為劉公。公生而能言,文章書史,過輒成誦。辛酉舉孝廉。每勸人:乘馬必厚其
障泥;股夾之刑,勝於鞭楚也。
異史氏曰:「毛角之儔,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然者,王公大人之內,
原未必無毛角者在其中也。故賤者為善,如求花而種其樹;貴者為善,如已花而
培其本:種者可大,培者可久。不然,且將負鹽車,受羈馽,與之為馬。不然,
且將啖便液,受烹割,與之為犬。又不然,且將披鱗介,葬鶴鸛,與之為蛇。」
○狐入瓶
萬村石氏之婦,崇於狐,患之,而不能遣。扉後有瓶,每聞婦翁來,狐輒遁
匿其中。婦窺之熟,暗計而不言。一日,竄入。婦急以絮塞瓶口,置釜中,燂
湯而沸之。瓶熱,狐呼曰:「熱甚!勿惡作劇。」婦不語。號益急,久之無聲。
拔塞而驗之,毛一堆,血數點而已。
○蛇癖
王蒲令之仆呂奉寧,性嗜蛇。每得小蛇,則全吞之,如啖蔥狀;大者,以刀
寸寸斷之,始掬以食。嚼之錚錚,血水沾頤。且善嗅,嘗隔牆聞蛇香,急奔牆外,
果得蛇盈尺。時無佩刀,先嚙其頭,尾尚蜿蜒於口際。
○鬼哭
謝遷之變,宦第皆為賊窟。王學使七襄之宅,盜聚尤眾。城破兵入,掃盪群
丑,屍填墀,血至充門而流。公入城,扛屍滌血而居。往往白晝見鬼,夜則床下
磷飛,牆角鬼哭。一日,王生皞迪,寄宿公家,聞床底小聲連呼:「皞迪!」已
而聲漸大,曰:「我死得苦!」因哭,滿庭皆哭。公聞,仗劍而入,大言曰:
「汝不識我王學院耶?」但聞百聲嗤嗤,笑之以鼻。公於是設水陸道場,命釋道
懺度之。夜拋鬼飯,則見磷火熒熒,隨地皆出。先是,閽人王姓者疾篤,昏不知
人事者數日矣。是夕,忽欠伸若醒,婦以食進。王曰:「適主人不知何事,施飯
於庭,我亦隨眾啖噉。食已方歸,故不飢耳。」由此鬼怪遂絕。豈鈸鐃鍾鼓,
焰口瑜伽,果有益耶?
異史氏曰:「邪怪之物,惟德可以已之。當陷城之時,王公勢正烜赫,聞聲
者皆股慄,而鬼且揶揄之。想鬼物逆知其不令終耶?普告天下大人先生:出人面
猶不可以嚇鬼,願無出鬼面以嚇人也!」
○焦螟
董侍讀默庵家,為狐所擾,瓦礫磚石,忽如雹落,家人相率奔匿,待其間歇,
乃敢出操作。公患之,假怍庭孫司馬第移避之。而狐擾猶故。
一日,朝中待漏,適言其異。大臣或言:關東道士焦螟,居內城,總持敕勒
之術,頗有效。公造廬而請之。道士朱書符,使歸粘壁上。狐竟不懼,拋擲有加
焉。公復告道士。道士怒,親詣公家,築壇作法。俄見一巨狐,伏壇下。家人受
虐已久,銜恨綦甚,一婢近擊之。婢忽仆地氣絕。道士曰:「此物猖獗,我尚不
能遽服之,女子何輕犯爾爾。」既而曰:「可借鞫狐詞亦得。」戟指咒移時,婢
忽起,長跪。道士詰其里居。婢作狐言:「我西域產,入都者十八輩。」道士曰:
「輦轂下,何容爾輩久居?可速去!」狐不答。道士擊案怒曰:「汝欲梗吾令耶?
再若遷延,法不汝宥!」狐乃蹙怖作色,願謹奉教。道士又速之。婢又仆絕,良
久始蘇。俄見白塊四五團,滾滾如球,附檐際而行,次第追逐,頃刻俱去。由是
遂安。
5、查詢作者孟浩然蘇軾辛棄疾的生平主要作品?
孟浩然生平
詩文少年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
唐聖歷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
唐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游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標志著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
唐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漫遊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作詩《送張子容進士舉》,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唐開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謁張說。登岳陽樓,作《岳陽樓》詩以獻。
唐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唐開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卧病寄張八》。九月九日,浩然與賈舁登峴山,詩酒唱和。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漢,孟浩然與李白結交為好友,成莫逆之交。當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
唐開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揚州,途經武昌,遇李白。李白於黃鶴樓作詩送行。
入京不仕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平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隱居山水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游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浩然,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於江南的名山古剎。
唐開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浩然回襄陽。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干謁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同年李白赴襄陽,和孟浩然遊玩。李白走後,浩然入蜀,往游廣漢。
幕府入職
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游覽,夏,浩然患背疽,卧於襄陽,當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終於南園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代表作品
春曉 過故人庄 早寒江上有懷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晚泊潯陽望廬山 送王昌齡之嶺南 秦中寄遠上人 夜歸鹿門歌
歲暮歸南山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渡浙江問舟中人 送杜十四之江南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清明即事 田家元日 秋宵月下有懷
————————————————————————
蘇軾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折疊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折疊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被貶黃州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東山再起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最後結局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
主要作品
古文
《荀卿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石鍾山記》、《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天石硯銘(並序)》、《策別課百官》六篇、《策別安萬民》六篇、《策別厚貨財》二篇、《策別訓兵旅》三篇、《策斷》四篇、《黠鼠賦》、《記游定惠院》(一作《記游定慧院》
詩歌
《赤壁賦》《後赤壁賦》《東欄梨花》《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澠池懷舊》《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蒼舒醉墨堂》《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游金山寺》《題西林壁》《望海樓晚景》《雪後北台書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有美堂暴雨》《贈劉景文》《章錢二君見和復次韻答之》
詞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南鄉子·送述古》《永遇樂·長憶別時》《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蝶戀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洞仙歌·江南臘盡》《陽關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永遇樂·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浣溪沙·醉夢昏昏曉未蘇》《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哨遍·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赤壁懷古》《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滿庭芳·三十三年》《水調歌頭·落日綉簾卷》《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行香子·過七里灘》《點絳唇·不用悲秋》《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念奴嬌·中秋》《水龍吟·雁》《醉翁操·琅然》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赤壁賦》《江上帖》《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東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近人帖》《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小雞啄米圖》《枯木怪石圖》《偃松圖卷》
————————————————————
辛棄疾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反金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當街遊行示眾,後/砍/頭/)。
步入仕途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南下地方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應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人生起落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庄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庄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庄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庄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並且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果然,同年十一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yán shān)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後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紹熙五年(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庄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庄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朴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戲賦雲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這些詞句表現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物一往情深。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
折疊壯志未酬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他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次年,他晉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並奉朝請。不久後,被任命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他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任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朝廷聞訊後,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紹定六年(1233年),追贈光祿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經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謚號「忠敏」。
詩詞作品
代表詞作
《青玉案·元夕》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清平樂·村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戲作》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鷓鴣天·戲題村舍》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鷓鴣天·送人》
6、是個女孩,2000年8月22日出生 姓田大家給起個名字吧!
田韶秀
韶秀
解釋:
美好清秀
出處:
美好秀麗。
《新唐書·光王琚傳》:「 夏悼王 一 ,生韶秀,以母寵,故鍾愛,命之曰 一 。」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陳王猷子婦》:「一子數歲矣,韶秀可愛。」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嫁女》:「少間,籠紗一簇,導新郎入,年可十七八,豐采韶秀。」《黃金世界》第十回:「外邊投進一信,封面字跡韶秀。
7、『煙籠寒水月籠紗』作者誰?整首詩是什麼?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文:
迷濛的煙霧籠罩著寒江,小洲白沙上映著銀色的月光, 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臨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歌女不知什麼是亡國恨事,隔江還在把《後庭花》聲聲歌唱。
8、艷籠紗什麼意思啊
艷籠紗
我理解這是為了不使艷麗的容貌或妝素太過於招搖,在其外面罩上一層紗,遮蓋一下。
這種『籠紗』的現象,在一些少數民族裝束里多見。
9、唐詩宋詞心得各5篇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燦爛,縱橫千里,詩之國度,詞之故鄉。唐詩宋詞,任我飛翔!
詩由情生,詞為愁作:愛恨情愁,生離死別,閨婦思君,慈母愛兒,遊子遠行,故人重逢。一杯淡酒,西出陽關,海內知己,天涯比鄰,望斷江水,孤帆過盡。
李有太白,浪漫豪邁。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行路之難,歧路猶在。長風破浪,濟得滄海,抽刀斷水,舉杯消愁。仰天大笑,豈做蓬蒿?不為權貴,催眉折腰。力士脫靴,賜金放還,浮雲流水,美酒相伴。
杜有子美,憂國憂民,生不逢時,國亡家破。妻離子散,家書難求,感花濺淚,恨鳥驚心。無邊落木,蕭蕭而下,不盡長江,滾滾而來。安得廣廈,大庇寒士,風雨不動,茅屋獨破。壯志未酬,孤獨左右。
遊子陸游,一心報國,收拾河山,北定中原。山重水復,柳暗花明,鐵馬冰河,夢中才來。東風也惡,桃花吹落,一懷愁緒,幾年離索。人也空瘦,淚痕消透,驛外梅花,零落依舊。
詞有蘇軾,豪放曠達,仕途坎坷,陰雨難測。三次遭貶,兩下南蠻,流放離京,心繫家園。幾時明月,把酒問天,瓊樓玉宇,何處勝寒?君王豈知,百姓冷暖,白堤之後,蘇堤再造,為民謀福,名垂千古,蘇門三士,流芳百世。千里嬋娟,離合悲歡,陰晴圓缺,自古難全。十年生死,茫茫難忘,幽夢還鄉,塵面如霜,柔腸寸斷,為情所傷。大江東去,浪花淘盡,風流人物,赤壁周郎。人生如夢,早生華發,嘆古傷今,人月難圓。
讀 詩
上海 王俊愉
我手頭上有三本《唐詩三百首》,其中兩本還是近兩年剛出爐的精品,雪白的紙張,新穎的裝幀,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卻是不大去觸摸的。因為它們奪目的外表讓我覺得少了一份唐詩的凝重與古雅。與之相較,我更喜歡中華書局1957年版的舊本。褐黃的紙張,豎排的版本,帶著一種古裝書的氣息,顯得簡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作者面廣,流派紛呈,體裁眾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復雜感情。唐詩可以讓我透過書頁窺見長安城那車水馬龍、如真似幻的繁華,看見未央宮中長裙如風,搖曳生姿的宮女。一首唐詩就像一幅工筆的花鳥,寫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畫卷,靈氣而耐看,將氣質的華麗隱於樸素的文字之後,簡單的表達,勾勒的卻是耐人尋味的意境。
物換星移,世事變遷,歷史一去不返,時間在銷蝕著一切,盛唐的遺跡漸漸地消亡了,不變的只有華美的詩句。卷帙浩繁的唐詩就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當它被寫在紙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連接古今,訴說興衰。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可以在忙中偷閑之時,獨處僻靜之角,捧一本《唐詩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氳煙氣和書香之中,傾聽那自遠古而來卻清晰的聲音,讓心也隨同它飛越大川深谷。我們可以看到唐詩在潯陽江頭琵琶女傷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華中掠過,在哀鴻遍野的戰場上空徘徊,在妙絕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詩是歷史的沉澱,時代的產物。歷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們的中華文學就將缺失最亮麗的瑰寶。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了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鍾聲將索然無味;如果沒有了杜牧「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憂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韻味;沒了「我願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將黯然失色;同樣,若沒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顯得寡然無味。唐詩就是詩化了的中國,幾乎凝結了我們中國人所有的情感,讀唐詩恰似與古人的一次情感對話,你可以在一剎那間抽離都市的繁華,在詩句壘起的世界裡尋找一種別樣的心境,靈魂的樂土。
然而,詩人們的意境我們又真正了解幾分呢?張繼的寒山寺是他滄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統一,而今,寒山寺的鍾聲至多寄託著人們新年的祝禱;秦淮河在詩人的筆下是繁華掩蓋不住的蒼老,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卻流光溢彩,歌舞昇平,遊人如織。對於寒山寺,張繼的失意是沒有了,然而,秦淮河的憂郁又存幾分呢?詩是不變的,人卻變了,於是心境就和人一起變了。
在今天標新立異的現代生活中,與唐詩競爭的對手可謂太多太強了。人們會敲擊電腦鍵盤,在網上搜集各種信息,肯讀李杜詩集的人卻越來越少;人們可以目不轉睛地關注股市的漲跌,卻不屑翻閱詩詞典籍。於是,他們疏遠了王維的秋,岑參的雪,於是,他們時而浮躁,時而沉悶。
其實,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間,唐詩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境應該是一劑很好的調節劑,這種難得的文化瑰寶不應只屬於那個古老而又華麗的時代。如果你有閑暇時間而又無謂虛擲,為何不靜下心來讀幾頁唐詩?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邊,王維的田園中,你會感受到一份寧靜和安詳,你會感到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和升華,在物質和精神的兩極間保持寧靜和平衡。
簡評
身處市場經濟洶涌澎湃的大潮中,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作者卻在靜心捧讀《唐詩三百首》,暢游於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邊、王維的田園中,這是怎樣一種寧靜與安詳、古雅與凝重、靈性與趣味?這是怎樣一顆「冰心」與丹心?作者從唐詩的意蘊中「尋找一種別樣的心境,靈魂的樂土」。我們呢,可曾為「疏遠了王維的秋,岑參的雪」而感到惶恐?可曾去尋找唐詩那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境?可曾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
品 味 蘇 辛
上海 龔惠倩
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讀東坡名詞聽著那一場與天地的壯麗對話,不難發現,那明月、水光、簫聲、涼氣、墨跡、酒香的意象中,躍現的正是大師最曠達的人格!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無一、難有多得的大文人。他無復唐代李(李白)杜(杜甫)的豪放之風,卻敢於突破北宋婉弱纖靡的詞風,「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變綺麗婉媚為清雄剛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間詞人」常取「平江波暖鴛鴦語,兩兩釣舡歸極浦」的溫和明媚,而蘇軾筆下卻是「漂流江海,萬里煙浪雲帆」的寬廣博大,以及「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蘇軾筆下躍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筆將軍、「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出獵太守、還有那「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的青年才俊。他為宋詞塑造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開了先河。
東坡先生命運多舛。身後有朋友的出賣、捕風捉影的誣陷、莫須有罪名的籠罩。他有過「烏台詩案」的滿身臟水,有過丟官保命的僥幸和窮途末路的絕望,還有過被放逐的寂寞。於是,他的豪放詞作難免一絲陰影,寫下「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他曾做「我欲乘風歸去」的奇想,卻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水調歌頭》)的矛盾心態。然而,他在發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嘆之後,依然能寫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般極富理趣的名句。
東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靈飄逸之風,下開辛(辛棄疾)詞清曠雋永之風。這位豪放詞派的先導,實在是中國文學史的驕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淪陷,王朝遷都,偏安江南,就在那國運衰落、山河破碎之時,辛棄疾作為豪放詞人的代表,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奏響了令人驕傲的一曲曲悲壯豪放的愛國樂章!
面對金兵的野蠻鐵蹄,豪放詞人發出了「整頓乾坤,廓洗宇宙」、「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壯烈呼聲;面對投降派的苟且偷安和自己的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辛棄疾慷慨遙想起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的抗金經歷;一次次地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水龍吟》),將悲憤寄之於詞。縱使如此,他壯心不已:「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位文武全才的愛國詞人,曾有過「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無奈,卻更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的矢志不渝!
三
豪放詞人並非沒有柔情,蘇、辛二人也非無淚的男人,一曲蘇詞《江城子》道盡人世凄涼;一曲辛詞《賀新郎》,其中的是花是人,叫人尋味無窮。一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蘇軾《水龍吟》)灑盡天下離人淚;一句「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堪與柳永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媲美!
或剛或柔的文字,展現的是豪放詞人真實而立體的人性。那豪情,是他們笑看千古的狂傲;那豪情,是英雄建功立業的理想;那豪情,是志士忠貞耿介的人格。這豪情,流淌於作者的筆下,文字則如天地奇觀;這豪情,融注於人生,人格則愈趨高尚;這豪情,展放於「世海」,入世態度則更趨積極。豪放詞作,讓後人讀出了濃情,受到了震撼!
往事越千古,今人至今還在為赤壁磯旁孤傲曠達的靈魂而潸然淚下,為那些遙遠的文字而擊節贊嘆——就因為,那力透紙背的剛勁,那跨越千年的豪情!
簡評
這是一篇帶有研究性質的文學小論文。文章以蘇東坡和辛棄疾這兩位詞人為代表,既品味他們的詞作,又聯系他們的經歷與遭際;既客觀評說他們沉雄剛健、清曠雋永的詞風,又吐發出豪放派詞人笑看千古、孤傲曠達之情。行文運用分章分節的形式,先「各顯英雄本色」,再巧妙整合,評說時舉出蘇、辛兩位的幾首代表作,並融入精妙的議論,用語飽含情韻,力透紙背。
10、狐嫁女的內容簡介
歷城殷天官[1],少貧,有膽略。邑有故家之第,廣數十畝,樓宇連互。 常見怪異,以故廢無居人;久之,蓬蒿漸滿,白晝亦無敢入者。會公與諸生飲,或戲雲:「有能寄此一宿者,共醵為筵[2]。」公躍起曰:「是亦何難!」 攜一席往。眾送諸門,戲曰;「吾等暫候之,如有所見,當急號。」公笑雲:「有鬼狐,當捉證耳。」遂入,見長莎蔽徑[3],蒿艾如麻。時值上弦[4],幸月色昏黃,門戶可辨。摩婆數進[5],始抵後樓。登月台[6],光潔可愛,遂止焉。西望月明,惟銜山一線耳[7]。坐良久,更無少異,竊笑傳言之訛。 席地枕石,卧看牛女[8]。
一更向盡,恍惚欲寐。樓下有履聲,籍籍而上[9]。假寐睨之,見一青衣人,挑蓮燈[10],猝見公,驚而卻退。語後人曰:「有生人在。」下問:「誰也?」答雲:「不識。」俄一老翁上,就公諦視,曰:「此殷尚書,其睡已 酣。但辦吾事,相公倜儻[11],或不叱怪。」乃相率入樓,樓門盡辟。移時,往來者益眾。樓上燈輝如晝。公稍稍轉側,作嚏咳。翁聞公醒,乃出,跪而言曰:「小人有箕箒女[12],今夜於歸[13]。不意有觸貴人,望勿深罪。」 公起,曳之曰:「不知今夕嘉禮[14],慚無以賀。」翁曰:「貴人光臨,壓除凶煞[15],幸矣。即煩陪坐,倍益光寵。」公喜,應之。入視樓中,陳設芳麗。遂有婦人出拜,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荊[16]。」公揖之。俄聞笙樂聒耳,有奔而上者,曰:「至矣!」翁趨迎,公亦立俟。少選,籠紗一簇,導新郎入。年可十七八,豐采韶秀。翁命先與貴客為禮。少年目公。公若為儐[17],執半主禮。次翁婿交拜,已,乃即席。少間,粉黛雲從[18],酒胾霧霈[19],玉椀金甌,光映幾案。酒數行,翁喚女奴請小姐來。女奴諾而入。良久不出。翁自起,搴幃促之。俄婢媼數輩,擁新人出,環佩璆然[20],麝蘭散馥。翁命向上拜。起,即坐母側。微目之,翠鳳明璫[21],容華絕世。既而酌以金爵[22],大容數斗[23]。公思此物可以持驗同人,陰內袖中[24]。偽醉隱幾[25],頹然而寢。皆曰:「相公醉矣。」居無何,聞新郎告行,笙樂暴作,紛紛下樓而去。已而主人斂酒具,少一爵,冥搜不得。或竊議卧客:翁急戒勿語,惟恐公聞。移時,內外俱寂,公始起。暗無燈火,惟脂香酒氣, 充溢四堵[26]。視東方既白,乃從容出。探袖中,金爵猶在。及門,則諸生先俟,疑其夜出而早入者。公出爵示之。眾駭問,因以狀告。共思此物非寒士所有[27],乃信之。
後舉進士[28],任於肥丘[29]。有世家朱姓宴公,命取巨觥[30],久之不至。有細奴掩口與主人語[31],主人有怒色。俄奉金爵勸客飲。諦視之,款式雕文[32],與狐物更無殊別。大疑,問所從制。答雲:「爵凡八隻,大人為京卿時[33],覓良工監制。此世傳物,什襲已久[34]。緣明府辱臨[35], 適取諸箱簏,僅存其七,疑家人所竊取;而十年塵封如故,殊不可解。」公笑曰:「金杯羽化矣[36]。然世守之珍不可失。仆有一具,頗近似之,當以奉贈。」終筵歸署,揀爵馳送之。主人審視,駭絕。親詣謝公,詰所自來。 公乃歷陳顛末。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攝致,而不敢終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