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娘新郎 » 新娘新郎冠服

新娘新郎冠服

發布時間: 2022-04-08 21:46:54

1、秦朝人,漢朝人,清朝人結婚穿什麼樣的衣服啊?

秦朝人服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秦朝統治中國的十五年間里,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因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服飾和風俗研究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

 由於紡織技術改進的關系,使得戰國以後的服裝,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深衣),這種衣著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樣式通常是把左邊的衣襟加長,向右繞到背後,再繞回前面來,腰間以帶子系住,並且往往用相間的顏色縫制,增加裝飾和美感的效果。漢代流行的服裝則是以連身的袍為主,樣式以大袖為多,袖身寬大部分為「袂」,袖口緊小部分為「祛」。從肩部直筒下垂到腳踝的長袍,是漢代人典型的穿著。
至於民間的百姓,有的會穿著比較短的袍子,長度大約是遮住小腿,以便於工作。漢代的社會,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促使生活富裕,穿衣的風氣也走向華麗。
秦漢時代也有褲子出現,源自於北方的游牧民族騎馬打獵時穿的,式樣跟現代的燈籠褲很相似,漢族人民在種田,捕魚時也穿著這種褲子。說到秦漢男子的頭飾,不能不提到頭巾,因為一般男性戴頭巾,是從秦漢才有的風俗。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漢朝服飾: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清朝服飾: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代服制改變,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清
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2、中國古代婚禮有幾種類別?

2種。

1、周制婚禮

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范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漫三千年裡始終為華夏婚禮之藍本,最終蔚成燦爛的雲霞。那時候的婚禮還叫做昏禮。沒有奢侈的聘禮,沒有鋪張的排場,也沒有喧鬧的筵席。

婚禮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那時候的昏禮簡朴干凈,沒有後世繁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類繁雜的玩意兒,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而後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後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商周時期的昏服也不是現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徵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

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遠去的女兒;夫家也三日不舉樂,安慰著思念雙親的新娘,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2、發展型婚禮

指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的後世中國婚禮。其中混雜了許多其它來源的婚俗禮儀,有諸多變異,故此稱為「發展型」。

婚禮是什麼時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經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因為漢代以後的戰亂,夜晚不安全的緣故,也許是因為感染了胡俗習慣,再加上後來的婚禮排場逐漸變大,時間變長,也就逐漸放在了上午,這樣,歡慶的儀式往往持續一天。

與後世婚禮不同,先秦至兩漢婚禮,女父迎婿於門外,禮節甚重,更別說刁難女婿的事了,唐《封氏聞見錄》6卷五雲:「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自從婚禮有了賀客和婚宴開始,婚禮的世俗歡慶氣氛就逐漸擴展。

婚禮的歡慶的氣氛本是生民常態,同時也來自華夏周邊的風俗浸染。胡俗婚禮多喜慶,後世婚禮的許多雜俗,比如鬧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則來自滿族。根據周禮,婚禮是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像征。

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無酒筵酬賓的儀節,只在新房中為新郎新娘專設一席。到後世,宴眾賓客會成了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項,鬧房也成了保留節目。也許,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2)新娘新郎冠服擴展資料:

中式婚禮婚禮禁忌:

1、 生花易於枯萎,故婚事諱之,只有連招花和石榴不禁。因為前者的紅色花瓣開自葉心,其狀可以意喻閏女出嫁,誠等丈夫,後者則意諭多子多孫。

2、新婦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

3、安床後到新婚前夜,準新郎忌一個人獨睡新床,要找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在新床上。否則俗謂〝困空鋪,不死尪,亦死某″認為是凶兆。

4、結婚當天, 新娘出門時, 姑嫂均要迴避, 不能相送。因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掃"同音, 都不吉利。

5、成親之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發哭發,不哭不發″不哭的話反而禁忌。

6、 婚後三日,新人回門,須在當天日落以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宿。萬一有特殊原因無法回家,夫妻也要分開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沖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7、 迎娶途中,若花轎和花轎相逢,叫做〝喜沖喜″,會帶來不祥。解決的辦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雙方媒人各以預備的花交換,這叫做換花。

3、我國婚服有哪些特點?

那是在我國的秦漢時期,人們在婚禮舉行之日前,新夫家當以媒拜會新婦的父親。這個時候,媒婆穿著玄端服。婚禮當日,新夫穿著爵弁服迎娶新婦,新婦由兩名隨嫁女子到達夫家。

在服裝方面,新夫要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象徵天,下裳纁色象徵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舃,即紅色復底鞋。

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帶色黑。隨嫁者也穿著著黑絲衣裳,披綉有黑白相間的黼紋的披肩。

新婦上車時由姆為其披上由黑色素紗罩衣以防風塵,此衣名"景"。婚禮中使者、侍者均著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者黃色裳、黑舃。

傳統婚禮服在各個朝代、各個時期都有所差異。我國服飾經過幾千年的變革,婚禮服也有其自身的變化。

自周代禮服的出現,婚禮服也應運而生。經歷秦漢發展,在唐宋達到一個高峰,我國古代婚禮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純衣纁袡、釵鈿禮衣和鳳冠霞帔。

純衣纁袡為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我國的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步完善,隨著等級制度的產生,各種禮儀出現,不同場合穿戴的服飾也不盡相同,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等。周代婚制中的禮服崇尚端正莊重,與後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新郎的服飾為爵弁,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新娘在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穿宵衣,發飾有纚、笄、次。新娘頭戴"次",以"纚"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秦漢時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婚禮服形式採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漢代曾採用12種色彩的絲綢設計出不同身份的人穿用的婚禮袍服。

釵鈿禮衣始於唐代,它包括禮服及發髻上的金翠花鈿,並以鈿釵數目明確地位身份。

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男服緋紅,女服青綠。釵鈿禮服是晚唐時期宮廷命婦的禮服,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在花釵大袖襦裙或連裳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常作為唐代通用的歸嫁禮服。

唐以後,這種繁復的婚禮服有所簡化,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在科舉制度影響下出現假服,即當時貴族子孫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員女兒出嫁可以穿用與母親的身份等級相符的命婦服,平民結婚也可穿用絳紅色公服。

"假服"發展到後來,新娘通常穿紅地綉花的襖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誥命夫人專用的背心式霞帔,頭上簪紅花,拜堂時蒙蓋頭,新郎通常穿青色長袍,外罩紺色馬褂,戴暖帽並插赤金色花飾,拜堂時身披紅帛。

宋代尚簡,婚服雖然已經不是隆重繁重的釵鈿禮衣,但依然是花釵大袖禮服。

從明代以來,男子娶妻俗稱"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的,青綠色的九品襆頭官服,新嫁娘則用鳳冠霞帔。過去此俗多流行於滿族、漢族、朝鮮族及其他民族。據《清稗類抄》雲: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漢代惟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之首服,飾以鳳凰。

其後代有沿革,或九龍四鳳,或九翠四鳳,皆後妃之服。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但《續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

頭戴鳳冠,臉遮紅蓋頭,上身內穿紅絹衫,外套花紅袍,頸套項圈天官鎖,胸掛照妖鏡,肩披霞帔,再挎個子孫袋,手臂纏"定手銀",下身著紅裙、紅褲、紅緞綉花鞋。這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的新娘造型。

我國少數民族的婚禮服與漢族有很大差異,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現。許多民族的婚禮服飾都有著一些世代流傳下來的特殊風俗講究。少數民族的婚禮服飾,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裝當作嫁衣。

瑤族姑娘在婚禮服上有許多裝飾,如開屏孔雀,水中游戈的魚,36顆梅花等。苗族姑娘極其喜愛佩帶銀飾,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兩只衣袖有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袖口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多穿百褶裙,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

水族婚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的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壓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

彝族新嫁娘在出嫁之日要著花邊紅色喜衣、紅色喜帕,披一件精工製作的羊毛披氈,並跳起披氈舞。朝鮮族人舉辦婚禮時新郎要頭戴紗帽,身穿禮服,腳穿白襪。新娘頭挽"大發",上戴"簇頭里",發釵上懸垂兩條寬"發帶",垂於前胸兩側,穿淡綠色上裝,下穿紅色長裙,外披長衣,腳穿白襪和勾勾鞋。回族辦婚禮,都要穿上紅色的棉襖,主要是講究吉慶。新娘頭上還要搭上一塊紅綢子或紅紗頭巾。

侗族等地區有新娘穿舊衣出嫁的風習流行,新娘出嫁這天,送親的姑娘都穿新衣,戴銀器、首飾,惟獨新娘卻穿著舊衣、草鞋,且無頭飾、首飾,不帶嫁妝

壯族新娘出嫁時要穿黑色的嫁衣,並由穿黑衣褲的伴娘陪伴,打著黑傘去男家。壯族認為穿黑色嫁衣才表示喜慶、吉利。

由我國傳統婚禮服文化發展的整個歷程我們會發現,盡管婚禮服經過了漫長歷史的演變,它所蘊含的民族特徵的核心意義卻仍然沒有改變的。

從風俗上來看,我國民間在結婚辦喜事時,絕大多數地區和民族都有特製的新婚禮服。婚服要新,取"新婚大喜"之意。若著舊裝,則不吉利,或有新人不貞之嫌。

在我國,服飾審美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服裝被納入社會體系中,開始了它的變化與發展。當服飾藝術融入了禮儀教化、倫理道德、宗教訓誡的內容後,便擺脫了具象表現的束縛,逐漸形成為獨特的意象藝術,婚禮服尤其如此。它所表達的寓意為吉祥喜慶、高貴歡快,成雙成對、白頭偕老、早生貴子等誓言。

古代婚禮服的樣式為梁冠禮服,基本為直裾,上面附加一些禮服的配件,比如玉佩、彩絛、絡穗、蔽膝、綬佩等。這些都是作為禮服不可少的,身上再披紅花結帶。女式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

婚禮服受當時服飾影響,屬於一元文化的范疇,具有大一統觀念,即人們在穿著中習慣於不突出個性,服裝造型上重視空間效果,在結構上採取平面的直線裁剪法,強調用來保護人體的,所以剪裁得十分寬松。服裝的形制標志著平衡、和諧。

婚禮服共同點大多是注重色彩,搭配上對比強烈、色彩鮮明,並加上奪目的配飾。中國人的婚禮主色是紅色,男女婚服,皆應是大紅色。紅色在我國是幸福、吉祥、喜慶的顏色,意味著幸運、幸福、威嚴、生命、興旺、愛情、熱烈,是傳統性的用於喜慶活動的顏色。

歷朝女式婚服顏色多為大紅色,男式的唐宋至明也都是紅色,但秦漢是黑色。紅色婚服起源於准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直至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纁黃色的婚禮服,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傳統婚禮服圖案多種多樣,異彩紛呈,有龍鳳呈祥、戲水鴛鴦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吉祥圖案,象徵和和美美,團團圓圓,成雙成對,或五子登科,象徵早生貴子。圖案本身也很有講究,對襟是完整的對稱感,且在我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

傳統婚禮服的材質受到當時服裝面料的影響,多為絲綢、錦緞、棉麻等。旗袍的面料多用織錦緞、素緞或庫緞等絲綢織物,上面多有刺綉。服裝上還大量運用了亮片、蕾絲、飾花、飾珠來裝飾。

在婚禮服中配以大量配飾也是我國民族特性的一大表現。飾品以金銀、玉器居多。

唐朝時新娘的發簪金翠花鈿、霞帔、紅蓋頭,新郎的金花、紅帛。明清新娘的鳳冠霞帔以象徵吉祥、項圈天官鎖、紅色綉花鞋等。後來新娘佩戴紅絨花,以諧音"榮華",象徵富貴。

4、小鳳仙、旗袍、裙褂、唐裝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不同。

1、唐裝是唐朝時期產生的。

2、裙褂是明朝時期產生的。

3、旗袍是民國時期產生的。

4、小鳳仙是旗袍的一種,也是民國產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裝的款式,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2、裙褂是對襟立領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 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

4、小鳳仙也是旗袍的一種。

(4)新娘新郎冠服擴展資料:

清代旗袍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

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

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5、婚嫁習俗與時代呼應,清制婚嫁與明制婚嫁有什麼不同?

婚嫁習俗與時代呼應,清制婚嫁與明制婚嫁有很大的不一樣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