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娘新郎剪貼畫
在明清時期女子的嫁衣之上可以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但是普通女子的嫁衣不可以用大紅色,只能用淺色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一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
1、周朝是不存在龍鳳圖案,基本都是純色的,只有花邊
新郎服飾是由爵弁,玄端禮服,緇衤也(我打不出來就分開打了)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韓,赤色的舄組成的。
新娘的禮服在正婚時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是宵衣。頭戴「次」以「繼」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在華夏禮儀中,昏禮祭禮等大禮場合,可以向上越一級,就是說,士正婚禮,可以假越大夫級別,用纁色帷裳(一般士級別不用纁色)
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黃色的婚禮服,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看到這里你們應該看出來了,周制禮服就是三大類中的「爵弁玄端——純衣纁袡」
2、唐朝新郎是仿製官服,而女子則是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的青質連裳
「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代是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一般場合穿著但又並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公服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昏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制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配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
3、「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現在要講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婦則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說到這里樓樓要跟你們講一段野史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逃亡中身負重傷,導致昏厥,被當地的一位女子所救,後來太祖回去之後想找到那位女子卻沒找到,於是他就下令民間女子婚嫁的時候可以身著鳳冠霞帔。在此之前,鳳冠霞帔只限於皇室中使用
明朝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同。其中一項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艷麗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一般來說這是貴族所擁有的特權: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綉雲霞翟紋(翟意為長尾山雉);三品四品為金綉雲霞孔雀紋;五品綉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綉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綉纏校花紋
參考自百度貼吧
希望能幫到LL~
2、古代結婚新郎用什麼揭新娘的蓋頭
是一根木棒 或竹竿
正確的叫法的確是 :喜秤
傳統的中式婚禮用紅色營造了一種喜慶而熱烈的婚禮氣氛,許多新人尤其是一些外國新人格外鍾情於此種形式。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現場布置:不適宜特別的裝飾,只擺中國節、燈籠、鞭炮、紅蠟燭、大紅喜字、開得很
旺的杜鵑花等即可。
2、 新人服裝:鳳冠霞帔,長袍馬褂,新娘蒙紅蓋頭。
3、 時間安排:
8:00 新娘開始化妝,新郎准備更衣;
9:00 新郎乘坐花車迎接新娘,花轎等已准備完畢;
9:30 新郎到達新娘家,新娘蒙紅蓋頭,在伴娘的伴隨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紅綢牽著,慢慢地登上花車;
10:00花車到達花轎位置。婚禮行列已經准備好:兩面開道鑼在前,前面是舞獅表演,後面是8位吹鼓手,緊接著是手舉冠蓋的8為執事,最後是披紅掛彩的8抬大轎;
10:05新人改乘花轎,轎夫起轎。新郎手扶花轎而行。在鼓樂喧天的樂曲聲中,浩浩盪盪向婚禮地點進發;
10:30中途顛轎;
11:00新娘下轎:轎簾打開,新娘在女儐相的攙扶下,走下轎子;
11:03邁火盆,寓意未來的生活紅紅火火;
11:05進門:獅子封門,討要紅包;
11:15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長地久;射向遠方,祝願未來的生活美滿幸福;
11:18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
11:20掀蓋頭:用喜秤挑下新娘的蓋頭;
11:25喝交杯酒;
11:28敬茶改口;
11:30進入洞房;
11:40新娘更換衣服,為來賓敬酒;
12:00民俗表演;
14:00婚宴結束。
3、古代人成親,新郎新娘牽著拜堂的那根紅綢子叫啥名兒啊?
古代拜堂新郎新娘牽的叫做:牽紅,或者叫:牽手。通常以紅綢或綠綢製作,新郎新娘各持一端。
4、古代女子出嫁的洞房"八件套"都有什麼壓箱底寶貝
古代女子陪嫁的洞房「八件套」:
1、小腳瓷鞋。
古人對小腳女人歷來情有獨鍾。這個小鞋就是三寸金蓮造型。小瓷鞋燒制的繁縟奢華,包銀又匠心獨到。作為洞房花燭夜的擺件,據說可以刺激推動新郎新娘的愛之初體驗。
2、白手帕或者白綾。
古代及其重視女性的貞潔。在新婚之夜,除了和新郎共赴巫山雲雨之外,新娘還額外有一項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拿到自己種出的紅桃花,以證明自己婚前是完璧之身。新娘出嫁時娘家的陪嫁品中就有一件作這種用途的白綾!
新婚之夜後必須要出示沾有落紅點點的白綾給婆家看,這非常重要!新娘如果拿不出,就是不貞潔,婆家有權休了她;就算留下,以後都會被婆家歧視虐待。
3、放置性葯物的器具銅盒。
這個盒子就是個葯盒,專門放置男女雙方在房事中使用的性葯物。根據古典書籍和現代小說中的描述,裡面的葯物很有可能是用來給男方壯陽的春葯、金槍不倒大力丸之類。另外也有可能是一種催 情葯粉,方便新姑爺和新娘更快進入狀態,促進雙方「交流」。
4、銀托子。
這是娘家人送給新姑爺的「大禮」,說的通俗點就是女方送的男性自慰器。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能房市,女人懷胎後更要休戰十月,他那血氣方剛的男人該咋辦呢。為了避免男人們憋不住出去沾花惹草,用銀托子先幫他解決一下性飢渴吧。
銀托子據說還是整部金瓶梅中戲份最重的工具,也是西門慶最長使用的工具。在小說中它的使用方法是銀托子目前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因為現在還存有實物。可見銀托子作為一種性工具流傳既為廣泛而且長遠。
5、開襠褲 。
不是給學齡前小孩子用的,其實就是一件情趣內衣,是古代新娘的洞房之夜穿在下身的。由於古代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郎新娘在洞房前根本不認識對方,沒說過話,所以第一次見面時就要脫光衣服實在有些尷尬。
新娘的父母讓女兒在第一次性生活時穿上,既可以減少女生的心理障礙,也可以讓沒有性經驗的新郎,因為第一次看到女性裸體過度太興奮而早泄,或者因過於害羞而陽痿。
6、「春宮」瓷器。
俗稱「壓箱底」,這是娘親在女子出嫁時放在陪嫁箱子最深處的,這是用來讓女子學會夫妻之間的床第之事。這些瓷器外表看都是些盒子,但打開後,裡面都是一對男女小人偶造型,赤裸裸的在做羞羞的事情,還有好幾種經典的體位,動作露骨,表情銷魂。
7、藏有春宮畫的新鞋。
隨嫁物品當中總會有幾雙新鞋,看似是普通常見,娘家人親手縫制的。這個鞋子其實在鞋底里暗藏玄機。只要摳開鞋面,就能看到鞋底上畫著的春宮圖,清晰性交姿勢圖可以用來指導性愛。
古人性觀念保守,洞房花燭夜的兩人沒有性經驗會很尷尬的,或不得其門而入,或吃螃蟹無處下口。到時候就可以拿出春宮鞋現學現用,相當於在考試時帶本教科書。
8、神秘盒子。
其實是古代女子的梳妝首飾盒,裡面的珠寶都是娘家的陪嫁;陪嫁少了,女子在婆家會沒有地位。神秘暗盒內部通常分為兩層。上層是化妝品,撲面用的白色鉛粉、畫眉用的黛黑眉筆、相當於口紅的紅色咬紙,還有腮紅香粉等。下層是首飾盒,耳環、項鏈、步搖、發簪子、手鐲等。
(4)古代新娘新郎剪貼畫擴展資料:
古代女子婚前性教育
古代的女子在出家門之前。會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人把她領進房間。對她一對一傳授房中秘術。大家不要想歪,這位老人基本上就是他媽媽或者奶奶,絕對不會是男性。而且必要時候還會拿出專門的道具給他們示範,這就不必多說了,大家都懂。
不僅有專人指導,在女子出嫁時還會,附贈一副類似於春宮圖的東西。這都是為了增加新婚男女的生活情趣的。不僅於此,古代的皇帝也是十分重視的。特別是東漢的皇帝,親自由皇帝主持出版了一本叫《白虎通德論》,這裡面詳細的記載了性的問題,也是當時民間最好的教科書。
5、讓新郎新娘驚艷的幾個創意出場方式
1、如果現場允許,你們可以騎自相車入場、舞獅入場甚至戶外可以開車入場。
2、載歌載舞入場,婚禮儀式前來一段快閃,肯定會給人眼前一亮哦~
3、還有新娘出現在舞台的花朵里,或者新娘從舞台上方坐鞦韆、「月亮」緩緩降下。
4、牽紅繩入場,新郎出場後手牽紅繩拉新娘入場。
5、新娘新郎呼喚角色,就像《惡作劇之吻》江直樹和袁湘琴的婚禮。
6、伴娘伴郎助攻。伴娘伴郎穿特定服裝先入場。比如:伴娘伴郎打扮成上海灘里許文強的兄弟,伴郎都打扮成馮程程的姐妹,新娘新郎再穿那個時代樣式的婚禮服飾入場。
7、新郎入場,然後請拿著花束的伴娘伴郎入場站到婚禮現場路引兩邊,新娘入場同時,新郎上前一一結果伴娘伴郎手中的花束,組成手捧,送給新娘。
6、古代洞房花燭夜新郎新娘都做什麼
新郎新娘入洞房後,有一系列的儀俗。諸如:坐帳,亦稱「坐福」,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女人一頭。
撒帳,這項儀俗是指親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後,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懷中,撒向合歡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撒帳的儀俗始於漢代。一般所撒物品是常見的棗、栗子、花生等,利用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
吃「子孫餃子」的儀俗。舊時北京的子孫餃子是由女家包好帶來的,由男家煮熟,同時男家還要做長壽面。吃子孫餃子的時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問「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乾脆把餃子煮得半生不熟,讓新娘自己說「生」。這叫「討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代婚禮有同牢合巹的儀俗。「同牢」指新人入洞房以後一起吃一牲牢;一起喝酒則叫「合巹」(巹是由同一個瓜、瓠等分剖兩半兒做成的瓢)。同牢、合巹在後世已發展為吃團圓飯、喝交杯酒。交杯酒也叫交心酒、合歡酒、合婚酒、卯顏酒等。和古禮的合巹一樣,喝交杯酒標志著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義。方式是用紅繩系住兩只杯子的杯柄,夫婦一起舉杯飲酒;有的是同時喝掉一半,然後交換杯子,喝盡杯中酒。與古代合巹同出一轍的是喝和合茶。喝茶時,要求新郎新娘共坐一條凳子,新郎把左腳放在新娘右腿上,新娘同樣,新郎左手與新娘右手相互放在肩上,雙方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正方形,放一隻茶杯喝茶。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同吃一份牲牢。牲牢本來多是用於祭祀的,指整牛、豬、羊。古時同牢在新房進行,新郎臉向東,新娘面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從此成為一家一姓之人。後世團圓飯和同牢儀俗基本相同。北京吃團圓飯是讓新郎、新娘坐於首席,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奉陪,吃饅頭表示「滿口福」,吃丸子表示「團圓」、「圓圓滿滿」,吃四喜肉表示「喜喜歡歡」。
與同牢、合巹同樣表示成婚的還有「結發」(一稱合髻)。結發本來指束發,後來把元配夫妻稱作結發夫妻。結發本來不是婚禮的儀俗,後來演化出婚禮結發的儀注,即將新婚夫妻的頭發象徵性地結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別剪一綹頭發用綵線扎在一起作信物的。
還有「鬧洞房」這一習俗,從史籍可知這習俗古已有之,漢代已經十分流行。現在,不只鄉村的舊式婚禮上此俗猶存,城裡人的婚禮上也少不了這樣的場景。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諸如把洞房鬧得熱鬧紅火,驅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歡樂氣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稱「暖房」。
呃,以上是從別處復制來的,應該能解決您的問題~
7、古代怎麼稱呼新郎新娘?
1、女稱男(新郎):良人、官人、丈夫、夫君、相公、郎君 。
2、 男稱女(新娘):小君、細君、夫人、荊妻、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娘子、糟糠、內人。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
8、古代中國式婚禮 迎親儀式具體的內容
古代正式的婚禮環節包括:花轎迎親、拜堂、宴賓、鬧洞房、合巹與結發及洞房等等。
1、花轎迎親
在迎親當日,花轎出門,以凈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由媒人帶領男方家的迎親隊伍,抬著花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不到岳父家迎親,以喜娘(送娘)為使者,持名貼前往。
2、拜堂
拜堂,又稱拜天地,即是新人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男方迎新娘回家後,選定時辰舉行拜堂儀式,主要目的在於新婚新人獲得自家先祖和神靈的庇護,同時得到自家長輩及親人的祝福和見證。
3、宴賓
婚宴在古代其實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宗教活動,宴會之前都需要祭祖,新婚家庭以求得祖先的保佑和庇護。祭祀活動完成後開始宴賓,在親友見證下共同奔向新生活。
4、鬧洞房
鬧洞房對於古代中國的夫妻來說非常重要,古代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新婚夫妻彼此都不熟悉,通過鬧洞房可以拋開羞澀,使新娘能比較快速地熟悉適應新郎和新家,同時減輕新婚之夜的不安和恐懼。
5、合巹與結發及洞房
小兩口在新房內共飲「合歡酒」,然後各剪下一縷頭發,合在一處「結發」,經過那麼多的儀式後,夫妻就可以「洞房」,稱為真正的夫妻。
9、求古代結婚場景描述和古代新郎新娘的描述……有急用!越多多好
數十里的紅妝。馬車從街頭排到街尾,井然有序,路旁鋪灑著數不盡的玫瑰花,寒風卷著花香刺得她頭直暈,就連滿城的樹上都系著無數條紅綢帶,路旁皆是維持秩序的士兵,涌動的人群絡繹不絕,比肩繼踵,個個皆伸頭探腦去觀望這百年難見的婚禮。
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一路吹吹打打,好不容捱到家還要挨著給長輩斟酒。
昏暗的新房內綉花的綢緞被面上居然鋪著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之意,竟鋪成了一圈圈的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