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弟兄陪新郎
1、送親迎親的屬性有什麼避畏
一個地方就有一個婚浴,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而婚嫁作為人生一件大事更是受到空前重視,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婚俗習慣,不知道你是那裡的?我們湖北宜昌是湖北第二大城市,除漢族以外還有土家族還有等其他民族,因而在文化上更是兼容並包,婚嫁習俗也是如此,各地聯姻讓宜昌地區的婚嫁更具趣味。
自古就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一說,而男女各自所處的環境則決定了他(她)們要如何娶來如何嫁。《中國民俗通志——婚嫁志》中說道:「婚俗,是關繫到人類種族繁衍`人丁興旺和社會組成的一種本能文化。婚俗即是人類的動物屬性不斷減少`文化屬性不斷增加的一種最為重要的民俗事項。因此,各個民族對於婚姻的締結都異常重視,並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與之相配合。」本文就將向您介紹宜昌地區的婚嫁習慣,領略夷陵人的婚嫁風俗。
宜昌歷史悠久,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現在的宜昌地區轄宜昌城區、遠安、當陽、宜都、枝江、五峰、長陽、秭歸、興山共九個縣市,其中五峰和長陽為土家族自治區。本文將根據婚嫁中各個程序的進行時間來講述宜昌各地的習俗。
不管在哪裡,男女雙方要結婚,家長是一定要見的,類似於古代的相親。現代人們的思想受到了開化,因此戀愛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變成了自由戀愛,父母的意見只用來做參考,而媒婆一說也改成了「介紹人」在宜昌,當哪家的女兒帶回家一個陌生的男孩時,鄰居們就會開始猜測:是不是這個姑娘的對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兒子帶回家一個陌生的女孩,街坊們同樣會七嘴八舌:莫不是帶著媳婦回來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雙方父母見過面,而且點過頭,這庄婚事就算有盼頭了,因為在宜昌拜見對方父母叫做「過門」也就相當於「訂親」了。過門後,雙方父母會一起吃頓飯,講究點的人家還會請一些很重要的親戚(又叫己親),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說親要簡單的多。
定親過後,就是要選日子了,也就是所謂「請期」。①日子的選定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首先,看季節,哪個季節適合結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現在關於季節的要求已經差不多沒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話說「按老皇歷辦事」就是講的現代人擇期的簡便方法。最後是時辰的選擇,古時迎娶的時間多在黃昏後,而現在迎娶的時間多為上午,估計是為了方便中午宴客。
日子選的比較近的新人從定下日子起就要開始忙碌了。按習慣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請雙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當然男方親戚要給新娘紅包而女方的親戚也會給新郎紅包。另外男方還要請大約六個生活相對幸福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家庭一同去迎親。還有就是要請一個「支客司」(也就是「司儀」),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當地有一定地位並能言善道的人。婚禮當天的所有活動都將由他主持調配。現在多數家庭選擇在飯店舉辦婚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如果在家舉行婚宴則要慎重選擇廚師等,並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准備婚宴。
女方要准備的東西相對來說不多,但比較煩瑣,也比較重要:嫁妝。在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嫁妝的多少成為了這家是否富裕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父母怕女兒因著家底不豐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採取的一些防範措施。發展到現在,女兒家出嫁的嫁妝已經遠遠沒有當時的豐富全面了,大多數被數額不菲的鈔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講究的人家會按舊俗給女兒准備棉絮,箱子,梳妝台等物品。棉絮一般為四套或者八套,現在也有準備六套的。
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婚俗內容,一般在離開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開始唱「哭嫁歌」。長陽和五峰都有過。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親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輪流陪著哭,內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內容和形式也有不同。這個程序將會一直持續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養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戀之心,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觀者無不落淚,真有生離死別之感。
喜期到,男家在迎親前三日,准備迎親,應酬賓客。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備辦的各樣花紅彩禮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禮、衣物等,並接洽第二天娶親事宜,這叫做「過禮」。過禮回來,男方設家宴,邀請新郎親友中的未婚青年歡聚一堂,通宵飲酒歌唱,以示祝賀,這種賀喜儀式叫「陪十弟兄」。形式類似於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實,說是十兄弟,實際上卻並不限定十人。屆時,席上設一令杯選一歌師傅唱開台歌開令,然後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罰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與歌詞的需要,或獨唱或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內容除歌手們相互奉承賀喜之類的吉利話外,一般故事、古人、盤歌(猜調)之類的歌均可唱。有的還用嗩吶或絲弦伴奏。最後仍然由歌師傅唱圓台歌,收令散席。
與此同時,女方的哭嫁也已進入高潮部分,入夜,擺放著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裡紅燭生輝,香煙繚繞。兩張朱紅桌子擺在堂屋中間,桌上放有糖食果餅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乾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圍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謂之陪十姊妹。歌聲通宵達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個時辰才降下帷幕。這一習俗不僅在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聚集地有,在遠安、枝江等縣也有。「陪十姊妹」作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禮節,其特點是規模大、內容多、形式活、氣氛濃。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陽剛之氣,歌詞排列密集,曲調起伏不大,節奏性較強。
迎親這天,親友齊聚。一大早男方就會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時女方的親友則在與新娘做最後的告別,在興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媽媽在婚禮當天是不送親的。除了爸爸媽媽的囑咐以外還要再次清點嫁妝,親戚朋友還要往作為嫁妝的箱子里塞錢,這些錢就是所說的「壓箱底」的錢。一般情況下男方會把時間算好以保證中午12點之前返回新房。刁難新郎的任務一般是交給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裡之後伴娘要想盡各種辦法不讓新郎進門,包括提問或者要求唱歌啊,當場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覺得難為情可以給紅包以買通伴娘使其開門。當然即使新郎進了門也是不可能讓他輕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進門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來,其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要紅包,其二就是告訴新郎要將新娘抱走,因為在宜昌新娘從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腳是不能落地的。
迎親隊伍在返回過程中是要按順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裝嫁妝的車,緊跟著是新人乘坐的車,後面則是迎親的和送親的親友的車,當然如果有攝像的話,攝像的車就在最前面了。到達婆家以後男方的支客司還要大聲向來客通報新娘嫁妝的明細。③現代婚嫁中「拜堂」這一環節已經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當新娘到婆家時男方的己親都要在堂屋(客廳)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給一個紅包。當新娘的嫁妝收拾停頓之後,婚宴就開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備15道菜加一個火鍋。新郎和新娘則要在婚宴過程中給每一位客人敬酒。
在宜昌,一直流行著鬧洞房的習俗。④鬧洞房,始於六朝。有的地方稱「逗媳婦」、「吵房」, 即在婚禮當天晚上,親朋好友,無論長輩、平輩、小輩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鬧,皆無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
到這里一場婚禮就結束了,但並不是說整個婚嫁過程都結束了,在宜昌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回門。回門的時間一般是在婚禮後的第三天,女兒和女婿一起回娘家,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會非常重視,所以事先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准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而這也就是婚嫁全部過程的終結。
2、十兄弟與十弟兄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十兄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稱呼排行第十的弟弟:一個是家裡哥哥弟弟一共有十個兄弟。
「十弟兄」就是表示家裡全部哥哥弟弟一共十個。
3、陪十弟兄的詩句大全集
土家族苗族兒女結婚,男方有講酒令陪「十弟兄」的風俗,主要流傳於於恩施地區
十弟兄其實只是一個概數,不過,這陪伴新郎左右各一的陪男,是有些講究的。要沒有結婚的型男,要和新郎年紀相差彷彿,多為「閨中」密友,長相還要拜得客,不能丟「臉」。而圍坐在香桌上的其他男青年,就沒有那麼苛刻,只要是沒有結婚的少男了。
婚前,男方是要托媒,合八字,訂婚,認親,報期等一系列繁瑣程序的。這結婚的日期,得請會看日子的先生掐指頭翻黃歷,定好黃道吉日,備了茶食去女方報期。曰古歷何日何日。古歷就是舊歷。但凡兩天。頭日為女方正期,翌日為男方正期。故曰結婚叫整酒或過期。有好事之人,就肆意篡改:過期作廢。說得多了,也就無甚新意,無人理會。
過期的時候,又多為陰天或者雨天。人說好日子天占哩。日子是好,可忙壞了前來幫忙之人。個個調和得稀誇誇的,褲子濕了半截,心裡卻樂呵呵。
男方請來了能說會道的支客司,早早就安排幫忙的入席,個個是狼吞虎咽,一碗菜剛端上席面,就風卷殘雲般被剿滅,只等碗筷一甩,嗩吶便開始吹起來。在一陣鞭炮聲中,一支浩浩盪盪的娶親隊伍,扛著長短不一,刷了淺淺紅色的抬杠,就出發了。男方的客人們這才被請上開設在堂屋裡的席上,安安心心「吃」起喜酒來。
入夜伊始,那些細娃兒們就開始吵鬧著,要看陪十弟兄。或許是這段時間里,新郎的心裡空寥寥的,正要用一種方式來填充。好不容易熬到子夜時分,支客司便指使幫忙的伙計,拼湊了吃飯的方桌,披了淺紅的床單,遂將葵花瓜子橘子核桃板栗糖果餅乾等小吃一一擺上來。香火台上的蠟燭是要大紅的那種,香台上一樣也是要紅蠟燭的,如若沒有,就扯了寫對聯剩下的紅紙,將白色的蠟燭攔腰纏上一道紅箍。
一切准備就緒。新郎倌在兩個伴郎的簇擁下,粉墨登場了。十個弟兄前前後後被支客司「請」上了香台。因為陪十弟兄是必得說酒令的,年輕的小夥子大都怕出洋相,幾乎都是在經過推推搡搡,嘴巴都磨起了繭後,才帶著極其復雜的心情坐上了檯面。圍在二排的那些男男女女,無不是一些看熱鬧,想混得一二把瓜子三四顆糖果的後生青年男女。而那些站在外圍的老年人,自然充當起了顧問的角色。他們都是過來之人,參加過這樣的禮儀多,或多或少記得一些常見的酒令,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此時此刻,支客司搖身一變又成了主持人。將原本散亂的稻草擰成了一股繩子,只是這繩子比較鬆散。酒令總算在這種鬆鬆垮垮的氛圍中開始了。還是支客師拋磚引玉在先:
「石榴開花一口鍾,今晚陪個十弟兄。各位兄弟都請坐,聽我唱個開台歌。說開台,就開台,開台歌兒唱起來。新打剪子才開口,剪起牡丹對石榴。東剪日頭西剪月,當中剪起梁山伯。梁山伯與祝英台,二人同學讀書來。男讀三年做文章,女讀三年考秀才。張秀才來李秀才,接我文章做起來。」
支客司噼里啪啦一陣子開台酒令將台上的十個弟兄都給弄懵了。眼睛直直地望著,措了榫。年輕娃們哪裡見過這樣文縐縐的陣勢,一個個啞巴似的目瞪口呆。台上好一陣鴉雀無聲。
支客司見此情景,又來一個拋磚引玉:「一根杉樹尖又尖,陽雀生蛋在天邊。新郎撿到陽雀蛋,不做皇帝也做官。」言畢,自己率先在盤子里抓了一把花生:「從陪郎開始,一個一個來,講不了酒令的就喝酒,這才叫酒令。」
「酒令其實就是順口溜,不過,一定要和新郎倌結合起來,揀最好的說!」
在支客司的啟發下,「十弟兄」們開始活泛起來:「門口一園草,風吹兩面倒,今年娶媳婦,明年娃娃跑!」「門口一園竹,風吹二面撲,今年接媳婦,明年娃娃哭!」許多吊兒郎當的娃子甚至將舶來的葷段子也搬上了十弟兄的舞台:「爹媽生我一桿槍,十七八歲沒用槍,一槍打到鶯歌嘴,扒開亂草就插秧!」眾人鬨堂大笑,紛紛要罰酒。那後生原本是想活絡氣氛的,最後招徠了一大碗苞谷老燒。在嘈雜的混亂中,只得咕咕將燃燒的喜酒一飲而盡。
站在外圍的老爺子早就在教他孫子臨陣磨槍,沒等支客司再開口,就接上了:「一條黃龍九丈九,盤在新哥大門口,左盤三轉生貴子,右盤三轉生狀元!」「一張桌子圓又圓,一碗雞肉螭上天,新郎揀了七八哈,我一哈都沒揀!」這個有點戲謔成分的酒令,一下就將桌子上的氣氛點燃起來,直沖高潮而去。人們紛紛發揮著極度的想像力,無論如何都要將新郎倌嫁接到這些類似四言八句式的酒令中來。
雖然是順口溜一樣的酒令,還是有不少男仔並不會即興創作,在那裡乘人不備「偷」那獎勵說酒令人的粑粑糖果吃。這個時侯,能者就將矛頭從新郎倌那邊轉移了過來:「一張桌子四隻角,兩張桌子八隻角,方對方角對角,不說的就是個豬腦殼。」
站在身後為他鼓乾的嗲嗲接上了頭:「久不唱歌忘記詞,久不開口臉皮薄,秀才提筆忘記字,野雞抱兒忘記窩。」有人開始鼓掌,說:「還是嗲嗲稱得上大直尕。不是說麻繩子打草鞋,一代傳一代嗎?」這酒令就在似與不似之間,延續著輕松歡快的氛圍。葡萄糖瓶子里的喜酒沒涉下去多少,桌子上的粑粑果果,漸漸露出了盤底。恍惚間,就將幾個鍾頭的時間拋在了昨夜。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最後,還是由支客司來圓台:「四川下來三個庄,不種穀子種苞谷。喝酒要喝苞谷酒,酒令要從高起手。你一首,我一首,說到月落雞開口。」陪十弟兄便在一串爆竹聲中,落下帷幕。
又一個黎明已然悄悄來臨。「這個時候,女方的十姊妹也應該接近尾聲了吧。」新郎想著明天的夜晚。是的,我們都期待著。明天,即將燃燒一場生命的盛宴。
4、各地的結婚風俗習慣有什麼不同
澧州的新婚嫁娶習俗
舊時的澧州,即澧水流域一帶的男婚女嫁,講究門當戶對,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法度,遵循「一女不嫁二夫,有子守節撫子,無子終身孀居」的古訓,有權有勢者,三妻四妾。除媒妁說合之外,婚姻形式還有:指腹為婚、搖窩婚、搶親、換親、早婚、重婚、近親婚姻。而人們對視為終身大事的男婚女嫁,卻持十分審慎的態度,並還興起許多規矩或程序,增加了生活的喜慶樂趣。
一、定親
男女婚嫁極重「明媒正娶」,男方一般在10歲左右時,其父母相中了某女,便請媒人說合,若女家同意,便接算命先生合「八字」,稱為「合婚」。合婚主要看男女雙方的八字生、旺、合、襯以及刑、沖、克、害的程度與情況。然後,在此基礎上訂吉日交換男女生辰八字,謂「換庚」。男方備禮,隨媒人到女家,確立婚姻關系,叫「定親」,即訂婚。解放後,此俗演變為「看人家」,由女方本人及女方己親3至5人不等一起到男方家相親。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為數不多的彩禮,一般是幾尺自製的土白布(即裹腳布,為女子裹腳用,此禮在解放時廢止)。這時,男女雙方一般不走動,因此,互不相識。但男方要主動向女方家賜節氣、拜年,即農歷的五月初五、八月十五、過大年,男方都要帶上彩禮送往女方家,稱為「過茶」。禮品主要有自釀白酒、豬肉、粉絲、紅糖等。男方回家時,女方則回贈一些禮品,如女方自做的布鞋、綉花鞋墊(即掩底)、荷包、絲制甩纓褲腰帶等。
二、報期
男女雙方到十七、八歲達到婚齡時,男方開始請媒人向女方正式求婚,並把結婚佳期定好,請媒人送給女方,這叫「送日子」,也稱為「報期」。報期一般定為農歷8月,報期時男方備下的彩禮都頗為豐厚,如豬肉、鯉魚、米酒等,一般每樣16斤,流糖餅(用麵粉製作,裡面放糖燒烤而成)120個,一對副食包(每包12兩至一斤,老式秤16兩為一斤)等。女方家同意後,回贈鞋、襪、傘等,同時列出享受「小禮」人員名單,一般同輩人不享受小禮待遇,只有父輩、祖父輩才能享受,凡享受小禮的長輩在女方結婚生孩子後,必須參加「娃周」喜慶,送去賀禮。另外,男方還應為女方做新婚嫁衣。
三、過禮
臨近婚期,男女雙方都要做好婚慶酒宴准備,男方叫「接新姑娘」或娶親,女方叫「嫁新姑娘」或嫁女。雙方除邀請客人之外,男方要殺豬宰羊,備齊雞、鴨、鵝、魚等,還要做好新房(洞房)的准備,備一張新婚床,其餘木製傢具均由女方准備,即兩口木箱子、兩口大木櫃,稱兩箱兩櫃或四箱四櫃,還有盆、瓢、碗、碟、瓷器等;女方要准備床上用品,被子各兩套或四套。凡在報期時女方向男方要的彩禮多,女方在出嫁時嫁妝也就相應多些。這時候,男女雙方都要邀請親戚朋友,大擺宴席,以示祝賀。
正式結婚的先一天,由男方把禮物,如女方嫁衣、整豬、整羊、大鮮魚、流糖餅、紅包等全部由媒人帶新郎一同送到女方家,稱為送「水禮」,也叫「過禮」。
四、陪十姊妹
女方接到男方送去的生活禮品後開始設宴整酒——「嫁新姑娘」。新姑娘在這一天要請兒女雙全的婦女,即「開臉媽」為新娘「開臉」,也就是用細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掉,因為開臉了才稱為大人,沒開臉的只能稱為毛女。同時,插花抹粉、妝扮新娘。晚上要請同輩份的年齡差不多的,未婚的九個姑娘陪新姑娘,叫陪「十姊妹」。主要是陪吃、陪喝、陪唱。此時新娘開始哭嫁,哭嫁內容主要訴說難舍故土之情、父母的養育之恩、姊妹情誼等等,哭得越傷心、越動人就越說明新姑娘品行好、孝心好、懂事。陪十姊妹時還要燃放鞭炮。
五、陪十弟兄
就在女方家裡准備嫁「新姑娘」的同時,新郎家裡要選九個年齡相當,同輩未婚的男子陪伴新郎,叫陪「十弟兄」。陪「十弟兄」時,主要以喝酒吃菜,唱歌為主。在「十弟兄」中要推選一位活動能力較強的主持人來主持,增加歡樂氣氛。下廚的廚師在為他們准備的酒菜盤中展示雕花藝術,一般用生蘿卜、黃瓜、辣椒、青菜等簡單製作而成,意為收取小費。食客在喝酒時唯恐歡樂內容單調,由主持的帶頭吃有雕花的菜,也有的按花的擺放位置、朝向、近位者帶頭吃花。一般要好一點的菜才有花,由於婚期一般在冬季,所以暈菜上桌後容易受涼,要將冷盤換成熱菜,也跟吃有花的菜一樣,需得用錢買,由主持人、新郎、帶頭將賞錢丟在要換或要加補的菜盤中,其餘食客均要給賞錢,多少不限,跑堂的人將要換或加的菜盤端給廚師,廚師將賞錢一大部分留給自己外,另一小部分賞給幫廚的人,這樣皆大歡喜。陪「十弟兄」一般要進行到半夜左右(澧縣夢溪一帶的「陪十弟兄」則在新婚夫妻完婚當日,拜過天地之後進行,新娘一同參加。待此議程結束,新郎新娘才進入洞房,「鬧房」開始)。
六、送親
正婚日那天,女方送親除上親外,還有己親。女方的發親一般較遲,視路程遠近而定。而男方在這一天則熱鬧非凡,安排有專門的人篩茶、敬煙,還有一名專門招待客人的「支客仕」,一名收情管錢的「管帳先生」,一班「座堂吹」(一般有兩支嗩吶,一面鼓,擺在新婚堂屋的街沿兩角,見有客來吃酒,便吹打一番,因此稱為「座堂吹」)。這時,新郎家所有房屋均應布置一新,門上貼喜聯,洞房貼婚聯、紙花,新房內除一張新人床外基本上再無他物,待女方嫁妝到後,立即擺放傢具,以示熱鬧、氣派。到男方家吃酒的百客開席較晚,一般都在新娘娶進新郎家門之後。吃酒者都要上人情,上情一般為大洋,有的上稻穀,有的上大米,現在則流行上現金。
七、接親
接親時,男方要組成接親隊,一般要50——60人。接親的隊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抬轎的20人左右,他們要分別抬一頂大轎、五頂小轎,大轎專門接新娘,五頂小轎分別抬送親的媒人、兩個上親、兩個舅哥。此日舅哥稱為「書客」,因為這天他是最受尊重、可以直接在書房休息的人。大轎一般是由八個人抬,小轎由兩個人抬。在抬轎隊伍中還有專門的挑箱工、剃刀工(專門在前面為抬轎隊伍掃清道路兩邊的樹障);一部分是「點子」樂隊,嗩吶、鑼鼓,稱為「點子」,有的請一班「點子」,有的請兩班「點子」,現改為樂隊,有6——12人左右;另一部分是專門安排抬嫁妝的人,一般有10——20人左右。娶親的人到了女家,女方家的廚師和幫忙的人都會關門,向新郎索要喜錢湊趣逗樂,然後方才開門備酒席,筵畢,新郎給女家長輩行四大禮,新娘戴鳳冠霞披,這一切就序後,女家燃放鞭炮,鼓樂齊鳴,新娘上轎,送親、迎親隊伍即一路吹吹打打、熱熱鬧鬧。
新娘上轎時,由新娘的兄長(舅哥)將其背上轎,新娘不能穿鞋,意為新娘不能將娘家的灰塵帶到婆家。迎親隊伍快到男方家時,凡抬嫁妝的隊伍要先進屋,以便迅速擺放傢具,新娘隨行的「嫁被」要被安排專門的「牽被」人(一般是賢惠又有兒有女的中年女子)迅速將新婚床鋪好,洞房隨之布置完畢。女方的嫁妝,包括嫁被在離開女方家時,都會為抬嫁妝、「牽被」的人,巧妙地放入「紅包」,亦叫「封頭」、「喜錢」。
八、成親
新娘大轎到了男方家門前,要不斷停頓,即所謂「礙轎」,意思是要新郎出來給新娘和上親,特別是給新娘敬禮,要新郎親自出門請親,新郎即在媒人、親友的擁簇下來給新娘行鞠躬禮,經過這樣不斷反復停頓、敬禮後,迎親隊伍才慢慢將新娘抬進男方的房屋,快進屋時,男方即燃放鞭炮,意為「接親」。迎親的大轎也可一直抬進男方堂屋,再由男方指派專門挽扶新娘的「引親婆婆」將新娘挽引下轎,當即由禮儀先生司儀: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喝交杯茶,進入洞房。於是,「鬧房」開始,所謂「鬧房」,即在新房內找新郎、新娘嬉戲、講笑話、作樂,這一般是同齡同輩人居多,但也有長輩或晚輩的。鬧房時,不管客人怎樣講話,怎樣開玩笑,即使有過份行為,新郎、新娘都不得生氣,因為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規定:「新婚三天無大小」。可見鬧房時的歡樂氣氛之濃。
九、拜茶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洗完臉後,由男方指定的長輩,有的是姑母,有的是舅娘,將新郎、新娘帶領著介紹給客人們。介紹順序為上親、父母,其他親友,新郎、新娘則按介紹順序開始抬茶獻茶(所謂抬茶,即用一個專為篩茶的擱盤,新郎新娘將擱盤抬著請茶),茶為紅糖開水,稱為新姑娘糖茶,有的稱為新婚抬茶,新婚夫妻則稱為「拜茶」,「拜茶」都應在客人圍著四方桌落座後方才進行。但也有為老一輩送茶上房、送茶上床的。在「拜茶」的同時,對長輩一般要「獻鞋」,凡所獻之鞋都是新娘待嫁時親手所做的布鞋(現一般是買的鞋,也有的取消了此俗),以示新娘乖巧、能幹、懂禮行。獻鞋時不獻給上親,只獻男方長輩。凡喝抬茶者都要給茶錢,喝茶後將錢放在茶杯里,由新娘收著作為私房錢,茶錢給多少,數額不定,一般己親、長輩會多給一些,其他客人表示一下就可以了。凡接到鞋的客人「茶情」最重。早飯後,所有客人離去,婚宴結束。上親回家時一般人平一斤肉(稱為「吊吊肉」),一對包(副食),作為回禮。
十、回門
新娘一般在新婚後10天回娘家(叫「回門」),也有的三天回門。現都改為第二天回門,回門後當天返回。新婚蜜月期一般為30天,30天滿為「滿房」,也意味著新婚蜜月期的結束。滿房後新娘可回娘家住,叫「住娘屋」,一般住28天,到時新郎會去將新娘接回。(於乾松、謝成東)
5、宜昌地區婚俗禮節有哪些?
在宜昌,當哪家的女兒帶回家一個陌生的男孩時,鄰居們就會開始猜測:是不是這個姑娘的對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兒子帶回家一個陌生的女孩,街坊們同樣會七嘴八舌:莫不是帶著媳婦回來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雙方父母見過面,而且點過頭,這庄婚事就算有盼頭了,因為在宜昌拜見對方父母叫做「過門」也就相當於「訂親」了。過門後,雙方父母會一起吃頓飯,講究點的人家還會請一些很重要的親戚(又叫己親),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說親要簡單的多。
定親過後,就是要選日子了,也就是所謂「請期」。①日子的選定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首先,看季節,哪個季節適合結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現在關於季節的要求已經差不多沒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話說「按老皇歷辦事」就是講的現代人擇期的簡便方法。最後是時辰的選擇,古時迎娶的時間多在黃昏後,而現在迎娶的時間多為上午,估計是為了方便中午宴客。
日子選的比較近的新人從定下日子起就要開始忙碌了。按習慣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請雙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當然男方親戚要給新娘紅包而女方的親戚也會給新郎紅包。另外男方還要請大約六個生活相對幸福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家庭一同去迎親。還有就是要請一個「支客司」(也就是「司儀」),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當地有一定地位並能言善道的人。婚禮當天的所有活動都將由他主持調配。現在多數家庭選擇在飯店舉辦婚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如果在家舉行婚宴則要慎重選擇廚師等,並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准備婚宴。
女方要准備的東西相對來說不多,但比較煩瑣,也比較重要:嫁妝。在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嫁妝的多少成為了這家是否富裕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父母怕女兒因著家底不豐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採取的一些防範措施。發展到現在,女兒家出嫁的嫁妝已經遠遠沒有當時的豐富全面了,大多數被數額不菲的鈔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講究的人家會按舊俗給女兒准備棉絮,箱子,梳妝台等物品。棉絮一般為四套或者八套,現在也有準備六套的。
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婚俗內容,一般在離開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開始唱「哭嫁歌」。長陽和五峰都有過。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親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輪流陪著哭,內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內容和形式也有不同。這個程序將會一直持續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養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戀之心,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觀者無不落淚,真有生離死別之感。
喜期到,男家在迎親前三日,准備迎親,應酬賓客。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備辦的各樣花紅彩禮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禮、衣物等,並接洽第二天娶親事宜,這叫做「過禮」。過禮回來,男方設家宴,邀請新郎親友中的未婚青年歡聚一堂,通宵飲酒歌唱,以示祝賀,這種賀喜儀式叫「陪十弟兄」。形式類似於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實,說是十兄弟,實際上卻並不限定十人。屆時,席上設一令杯選一歌師傅唱開台歌開令,然後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罰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與歌詞的需要,或獨唱或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內容除歌手們相互奉承賀喜之類的吉利話外,一般故事、古人、盤歌(猜調)之類的歌均可唱。有的還用嗩吶或絲弦伴奏。最後仍然由歌師傅唱圓台歌,收令散席。
6、結婚喜酒陪十兄弟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些地方的習來俗自,就是在新郎結婚的前一天晚上大擺筵席,加上新郎在內共10個未婚男性(十兄弟,基本都是新郎的親朋好友)一起坐下來吃飯,就是2個方桌排一起,新郎和伴郎坐一邊,對面2個位置空著,左右兩邊共8個位,合起來10個人,空著的那一邊用來上菜,呵呵,這個挺好玩,要對上上菜人的對聯才能把菜上桌,當然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我說的是湖北南部的,相對十兄弟還有是姐妹呢,呵呵
7、荊門有什麼習俗
荊門人都知道,在春節期間有很多有趣的活動。每當進入臘月,不論城鎮,還是鄉下農戶就開始忙於過年的物資准備,不少家庭就要向在外地工作的親人傳遞信息,告訴他們回家過年,吃團圓飯,同時也向親朋好友相互贈送賀年片,相互送祝福,相互勉勵。其中,最普遍盛行的就是鄉村農戶和集鎮居民殺年豬、腌臘肉、曬香腸、腌臘雞、打糍耙、打年糕、磨湯圓、做米酒、磨豆餅(用大米為主料,配製綠豆、黃豆、小麥)攤成大餅切成條狀晾乾。
備臘八水,就是在農歷臘月初八這天,農戶家庭把大小水缸盛滿水,加蓋封存起來,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使用。據說,這種臘八水,一是可以治百病;二是夏天解涼;三老人喝了治百病,小孩喝了身體健康。
臘八節喝臘八粥。臘八,也就是農歷臘月初八,這天人們都在這天熬食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配料早有記載:臘八粥用大米、黃米、薏米、綠豆、小米、紅豆、花生、紅棗等和水煮熟,有條件的可放點核桃仁、杏仁等及白糖、紅塘、葡萄乾以作點染。每年臘月初七,剝果滌器,終夜製作至天亮則粥熟矣。
荊門人在過年時也會製作各種各色的年糕。而在原製作的基礎上,荊門人又按照荊門各地的風俗和口味製作的有糯米粉、糯米漿,用石磨加工,干後加白糖製作,粉細粘嫩、香甜可口、色澤白亮,水煮不散、油煎不硬、久存不霉,還可以用糯米粉加豬油、香油配以玫瑰、桂花、薄荷、蓮子等製作年糕。茶食點心,有「酥皮」、方形、片糕、油氽、糖貨等多種花樣。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如今,荊門人民也和全國各地一樣,什麼食品好、美都可以製作出來,除了原有的一些老傳統食品,還增加了一些新的節日食品,比如:三十晚上吃餃子,這是北方的風俗,如今南北相通,口味相通,也邁入了神州新春美食。北方有的荊門也能找的到,荊門有的各地也會製作了。現在在荊門百姓中流傳一句口頭禪「好吃不如餃子」。
「掃塵」,也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俗話說:掃塵除舊迎新。在民間有這種說法,過大年三十,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開始整理房前屋後及屋內衛生。掃塵,又叫掃年。原本是古代勞動人民驅除疫鬼以求吉祥的宗教儀式,但掃塵除污穢又減少疾病,有利於人們身心健康。對此,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卷六「除夜」條下說的很清楚,「十二月冬,不論大小人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敬灶神,在荊門這個古老的地方,尤其是廣大城鄉農戶、居民敬灶神由來已久,這雖然有點帶迷信色彩的活動,但人們都是自然而然拜祭。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的好日子,這天一大早各家各戶就把供在灶門旁的「司令菩薩」請下來,有的是用木頭刻的,也有用石磚雕成的佛畫像,把佛像請在桌上敬好酒、好菜等,上香燃蠟,祈禱下拜,嘴念阿彌陀佛,為一年來灶王爺保存全家煙火平安所做的好事,表白一番,然後祈禱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完畢,連撒三杯酒倒在地上,表示敬灶王爺,最後燒紙錢,上第二道香火,再請灶王爺升天順利。
新春佳節貼春聯、掛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和傳統文化。古稱桃符、門對、門聯,這在我國古書上早有記載。門神二字,最早見於「禮紀,麥驅大記:鄭玄注,釋茶、禮門神也」。但只是抽象概念,還沒有具體的名字。後人有認為是成慶「古勇士」或荊軻。
守歲,也叫守財。荊門城鄉居民有這個習俗,大年三十晚上不睡,特別是上了年歲的人更是如此,三十忙到晚上,主人在堂中生一盆火全家人圍火而坐,有玩牌的,有喝茶的,有講一年來全家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和經驗交流的,互相問好祝福的,這天晚上不能往地上倒水,也不能掃地,有說:三十晚上掃地就是「掃除吉祥,掃除金銀,要守住財寶」。
最有特色的民俗—民歌
荊門民歌,分布面廣,種類繁多,曲體結構大體分為單段體、多段體和聯曲體。調式特徵主要是徵調式。從內容上分,有近現代民歌、傳統民歌;從形式上分,主要有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燈調、風俗歌等。
近現代民歌,產生於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的民歌產生。其中絕大部分民歌在不同歷史時期,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時代風貌和人民群眾的心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作用。
傳統民歌,大都是反映勞動人民反抗舊社會、諷刺和嘲笑統治階級的,也有訴說勞動人民苦難和揭露世道不平的。在封建社會里,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婦女的地位最低下,所以在民歌中也產生了一些涉及婚姻、愛情及家庭的內容。
自從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後,民間歌曲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具有了鮮明的階級性,明確的人民性,表現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群眾高度的革命情操和樂觀主義精神。全國解放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興起,荊門民歌又有了新發展,出現了不少新編的民歌,起到了宣傳教育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積極作用。
一、民歌分布
荊門民歌大致按山歌、田歌、號子和小調分布於山區、丘陵、平原三個區域。
城北山區主要流行山歌,其它歌種也有一些。與山區接壤的丘陵地區是水稻的主要產區,除了一定的新編民歌和小調外,田歌較多,它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曲調優美動聽。平原地區勞動號子較多,小調也較豐富。燈調在三個區域內均有。風俗歌曲目前僅見於漳河、栗溪兩鎮。
二、民歌歌種
(一)山歌:
山歌流行於荊門山區和部分丘陵地區。主要是農民上山砍柴及兒童們上山放牛時獨唱和展開對歌,一呼一應。平腔多,高腔少,均為徵、羽兩個調式,歌詞內容與形式不拘。成年人大都唱情歌,如《我愛姐的好勞動》、《太陽一出往上升》等。牧童則多唱調侃、戲謔人的歌;他們一群對一群,一山對一山,由遠而近,歌多為榮,歌少為恥。
(二)田歌:
1.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種,主要唱於栽秧季節(農歷月間)。它是水田歌聲。如:城南的「花鬧葉」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優美動聽,調式為徵、羽兩個調式,歌詞取於流傳的小調歌詞,分甲乙隊或男女隊一問一答或一唱一解。有時也見景生情,隨意編造,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勞,提高栽秧速度。
2.栽秧鑼鼓:據有關資料記載,栽秧鑼鼓產生於明代前,詩人唐志諄曾作詩雲:「石城煙靄凈朝暾,雞犬人家桑柘繁;天上星槎來夏口,雲中江樹接荊門,郢中白雪不可和,蘆家莫愁猶有村;趁閑正喜看殊俗,打鼓插秧楊柳根」。它唱於栽秧季節,由兩位歌師一人持鑼,一人持鼓。唱腔停歇用鑼鼓填充過門。栽秧的人剛下田時,歌師在田埂上打唱,等栽秧人到田中間後,歌師便隨著人群進入田中,面對栽秧人打唱,調式為徵調式,歌詞大部分選自古書、古戲。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勞和雜念,讓栽秧人集中精力,提高栽秧的工效。
3.扯草鑼鼓:一般是三人(一鼓二鑼)組成一個班子,專門為在秧田裡扯草人打唱的。扯草鑼鼓的鑼鼓經很多,較流行的有「起鼓」、「雙龍抱柱」、「將軍打獵」、「觀音坐蓮」、「水蛇子吐蛤蟆」、「九個當九個冬」、「大翻身」、「小翻身」(以上均在上午唱),「雲內發霞」、「喜鵲鬧林」(以上均在下午唱)以及「倒鼓」、「步步緊」、「吟詩鼓」等,以上這些鼓點大都是扯草人下田以前鼓師先在田埂上打的;等扯草人下田排好隊形後,開始扯草時,鼓師就跟著下田,在扯草人面前邊唱邊退。
扯草鑼鼓唱的內容,上午多半唱長的歷史故事(鼓師稱它「正本」),下午多半唱「花號子」等短小風趣的小段子,逗人快樂,為之鼓勁。
4.扯草歌:扯草歌主要唱於扯秧草的季節(農歷5—6月)。城南團林、五里一帶的秧歌(揚歌)很有代表性。曲調高昂,大部分是徵調式,有的歌襯詞很多。唱時分甲乙隊一領一合,由兩個或一個嗩吶伴奏。清晨、上午、下午都有不同的歌詞。清晨剛上工就唱幾句客氣話,如「客們上工早」「恭喜老闆莊稼好」之類的歌詞;上午唱正歌,下午則催老闆放工。扯草中也唱一些其它田歌,如:「猜地名」、「數蛤蟆」等,主要讓人們調劑精神,提高扯草工效。
5.薅草鑼鼓:薅草鑼鼓主要是指薅旱草而言,由兩個歌手一人持鑼,一人持鼓演唱,每段唱四句,每句結束時用鑼鼓填過門。歌詞主.要唱古人、古書。
(三)號
子
1.硪號子:硪號子主要是打硪夯土時唱的,,由一人領唱,大家合唱,叫號的目的主要為了使勁均勻,起落一致。硪號子在荊門有十餘種,主要有「陝號子」、「慢號子」、「一字硪」、「雙號子」、「二四硪」等。它的節奏性強,歌詞廣泛。有唱古書、古戲的,也有見景生情,隨意編唱的。
2.搬運號子:主要唱於城鎮的搬運工人,有唱詞的不多,主要唱襯詞,音樂節奏感強。號子的種類很多,抬重件時有「重件號子」,抖包時有「抖包號子」等。
3.船工號子:船工號子是解放前航運工人的歌聲。由拉纖工人叫喚,一領一合,步伐統一,使勁一致。流行在江漢平原一帶的,有拉纖、搖櫓、橫江等十餘種。
4.榨油號子:是榨油坊工人的歌聲,解放前榨油大多數是用人工撞榨,動作有輕重之分,輕則是拉撞桿(唱歌詞),重則送出撞桿(唱襯詞「哎」),一般情況是兩人進行工作,甲為正手,乙為副手。由甲領唱,乙幫腔撞一次,動作一致,用力越猛,出油率越高。
5.耕田號子:流行於城北栗溪、鹽池及子陵一帶,主要是農民耕田調犁、趕耖、打斫滾轉拐時有節奏的呼喊。耕田喊號子能使耕牛聽使喚,人不疲勞。
(四)燈
歌
荊門的燈歌主要是每年春節期間表演高蹺、綵船時唱的。高蹺為三人,一男二女;綵船也是三人,一駕船女子,一撐船老漢,一老太婆手持破芭蕉扇趕船。無論高蹺、船都有鑼、鼓、鑔、金鑼、馬鑼伴奏。由一人領唱大家幫腔,有時也是大家一起唱。歌詞有上下句為一段,也有四句一段和多句子,唱腔比較歡快熱烈,節日氣氛比較濃厚。
(五)風俗歌
「喪鼓」,山區人民稱為「座夜」,一般是老人去世後,由主人請來四、六名或八名歌師在靈堂,圍坐成圓形,兩人同擊一鼓,邊敲邊唱。開始唱緩慢而悲哀的第一曲;約半夜轉唱第二曲加上鑼和鑔,天亮時進入第三曲(歌師稱轉陽)鑼鑔鼓一並齊奏,速度較快,歌詞來源於古書或唱亡人生前的事跡。可由一人唱,兩人唱,循環不斷進行,主要是陪同亡人過夜。
社會民俗
一.婚嫁習俗:狀元席
在湖北省荊門,所說的「狀元」,不是指科舉時代在京城考取的「狀元」,也不是現在高考錄取學生尊稱的「狀元」,是指在封建社會男青年結婚這天吃的一頓「午飯」,「陪新郎」或稱「小登科」、「陪狀元」,所以叫「狀元席」,又叫陪「十弟兄」。男的結婚這天,在農村有的地方稱「過期」。「過期」以前長輩都稱他「娃子」,別人也這么稱呼:「過期」後就成「大人」了,即使是年幼無知,也要裝作一個大人的樣子。
結婚這天,非常熱鬧,也很講究.屋裡屋外打掃得千干凈凈。有錢的家庭要將房屋裝飾一新,無錢的家庭也要把新房布置一番,請屠戶殺豬,請廚師做酒席,請喇叭迎客,請茶水師傅燒茶,門上貼大紅雙喜宇和婚聯,顯出一振喜氣洋洋的氣氛。
席前,新郎要剃光頭刮鬍須,戴上輾有紅頂珠的瓜皮帽子,穿上新縫制的長袍長衫,腳穿新鞋襪,向祖宗行「八大禮」。下午兩點左右在堂屋正中間,擺上一張八仙桌,四條板凳,禮儐先生把新郎請柬在桌旁正中坐著,裝新的(幫新郎料理穿戴事務)兩人分坐左右,接著將親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請來陪席,一般以未婚為好。上首、下首各坐三人,兩旁各坐二人,恰好十人,叫陪「十弟兄」。喝酒很有講究,問新郎是喝「一年」(即十二杯),還是喝一個月(即三十杯)?這天新郎為大,親朋好友都來敬酒;當菜端到四、八、十碗時,喇叭師傅要來吹大號,以示祝賀。第三次來時新郎要拿出「封子」,就是給喜錢;廚師也忙著送來「腰花湯」,新郎也要給「賞餞」。喝酒時,還要「出令」,就是「吟詩作對」,不會說的人就要用喝酒懲罰。
這天,族長或老師要給新郎取上號名,俗稱「大號」。把號名寫在一個精緻的木匣上,兩旁對聯一副,到了晚上「升號」,掛匱由能說會道的人抱匱,沿梯而上,升號人唱贊歌如:「上一步,榮華富貴,上二步,金玉滿堂,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海名揚……」將號匾掛在堂屋牆上,然後順梯贊唱而下,折騰一天,半夜方告結束。
二.生子習俗:
1.洗九(祝米)
生小孩以後,娘家要「送祝米」。 「送祝米」一般在第九天進行,通稱「洗九」。日子確定後,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就要花一筆錢去「送祝米」。凡生頭胎,耍「抬盒」,這盒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盞,盒漆得紅亮,中間一根杠供兩人抬。盒底層裝槽米兩斗,中層油條200根,上層裝大小衣料、項鏈、長命鎖、雞蛋、紅糖等,盒頂用繩子拴兩只母雞,外面用紅紙貼封,寫上喜慶祝詞。啟程由外公牽頭,一行前往。富裕人家非常講究,要抬「亮盒」。亮盒用玻璃鑲成,內物透明,可供路人觀看,以示榮華。所送除食物外,衣料是絞羅綢緞,還請嗩吶送行,外公外婆得坐「椅兜子」。中下等家庭則用一擔籮筐挑東西去送「祝米」,禮物數量少,質量差一些,籮筐上面放鬆、柏枝各一根,表示雖「清貧」,卻「親近」,要親朋不要見笑。貧窮家庭只是用小籃子提點力所能及的東西,客套話是「不怕空手漢,只怕不來人」、「人到情到」。
「洗九」規矩較講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來.鳴放鞭炮,用大號迎親,外公、舅父等男客請到客房,外婆、舅母等女客請到堂屋,上煙敬茶之後,禮儐先生派人發些油條給滿堂客人,以示主人「大方」。吃飯時坐位非常講究,長輩坐上席,晚輩坐下席。上席有大小之分,親的坐大首,疏的坐小首,佳餚滿桌,酌酒敬酒連續不斷。第二天早餐,因都是「己親」,酒糟內加三個雞蛋,以示重謝,飯菜則較隨便。
月子里的產婦,很多禁忌,孕婦和來「好事」的婦女不能進內屋,說是怕「蹋奶子」。小孩「滿月」後,小倆口則帶小孩和禮物去娘家走親,也叫「出窩」,以示對「送祝米」的回謝。
2.抓周習俗
湖北省荊門,小孩出生一年叫周歲,周歲這天請客叫「抓周」。有的叫過「百歲」,意思是希望小孩長命百歲,也有的地方叫「長尾巴」、「吃面」,稱呼不一,內容一樣。
「抓周」是一種比較墒便的請客和聚會,規格不太高,禮節也不十分講究。「抓周」這天,主人屋內屋外收拾得乾乾凈凈,不必細說,請一兩個婦女燒火,煙茶由家族或家裡人敬奉客人,注重的是對小孩子梳洗穿戴,特別講究,新衣新帽新鞋襪,即便是舊衣服也要洗干凈。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家族和親鄰,送禮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禮物大多是小孩穿戴和玩具之類.也有送紙幣、送銀元的。吃過中飯以後,選一間比較寬敞的房子,中間並列兩張方桌,上面鋪上布或席子,將客人送來的東西各選一兩件放在桌上一端,抱來小孩放在桌上另一端,讓小孩向前爬,用手抓最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最有趣的一幕,也是真正「抓周」的時刻。親朋好友聚攏在一起,在沒有任何指點和暗示的情況下,看孩子拿什麼東西,用這樣的方法預測其一生的發展和志趣。
8、荊州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沔陽花鼓戲
沔陽花鼓戲,俗稱花鼓子,中路花鼓戲。清道光年間起源於湖北沔陽州,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北省江漢平原一帶備受觀眾喜愛的傳統戲曲劇種。在民間,盛傳著「聽了花鼓戲的喲喂喲,害起病來不吃葯」的美譽。
2、天沔花鼓戲
天沔花鼓戲又稱沔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是一種湖北的地方傳統劇種。誕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門、沔陽一帶,這一帶平原遼闊 ,湖 港交織,歌天沔花鼓樂一起千人應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荊昔稱"花鼓子"。
3、關帝廟會
各地先後建有關王廟、關帝廟、老爺廟、關廟、武廟等多種廟宇 每逢夏歷五月十三日舉行關帝廟會。民間傳說這天是製造旱災的怪物旱魃經過的日子,因於祀典關帝時祈其顯靈,驅邪避災,普降甘霖,以解農憂。是日又稱「雨節」。
4、荊州國際龍舟
荊州國際龍舟節是中國湖北省荊州市舉辦的一項國際性的龍舟賽事,從2000年開始舉辦,極大提高了荊州的旅遊和文化宣傳活動。也被稱為荊州龍舟賽,荊州賽龍舟。
5、說鼓子
說鼓子又稱荊州說鼓,是一種湖北省的傳統曲藝曲種,以說為主,說中帶唱,擊鼓說書,用嗩吶伴奏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流行於松滋、公安、石首、監利等地。老輩藝人認為「說鼓子」是由元、明「詞話」 衍變而來。主要流行於湖北荊州地區的石首、松滋、公安、監利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