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接新娘
1、費縣結婚習俗
婚嫁習俗
結婚--也叫「娶媳婦」。
建國之前,漢族男女婚姻基本上由父母包辦,當事人不能自主。結婚時除地主家大操大辦、講究排場外,一般農戶根據經濟條件,量力而行,花費較少,程式也簡單。但受封建傳統影響,迷信色彩濃厚。民國初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聯姻程序大致如下:
提親 男女到十二三歲時即行議婚,大多是由媒人或受男女生家長之託自願撮合,到女方家(一般不能是同姓)提親,無非是說某家是忠厚人家,勤快老實、家庭富裕、會過日子等。再介紹家庭情況和經濟收入,往往說得天花亂墜。女方經打聽探訪,認為門戶相當,即托媒人討來男孩的生辰八字帖(即出生的年月日時),找「二宅」先生或算命先生為二人合年命。若屬相相剋,如「一個床上卧倆龍(屬龍、屬蛇),不是絕後就是窮」「金雞怕玉犬,雞猴淚交流,蛇虎如刀銼,羊鼠一旦休」等,則不能婚配;兩家原有親戚關系者,還要看輩份是否相同,若雙方不是同輩,即屬「免輩」,則親也難成。屬相相合又不免輩即可考慮允親。這個過程中當事人雙方不參與,全憑雙方父母做主。
下柬子 又叫「下聘」,也稱「過小紅」「下紅訂」。女方允親之後,男方選擇吉日央媒人持寫有男女雙方生辰八字的柬帖(俗稱「柬子」),再拿著兩包細點心、兩付耳墜、兩付帶子(裹腿用)到女家。女家收下柬帖及禮物,設宴招待媒人,再回以鞋、襪、帽殼子、毛巾等。自此雙方便正式訂婚,一般不得反悔。此後凡遇紅白喜事,雙方家長作為姻親互相往來。
下日子 又稱「過大紅」,男女到十五六歲即開始論婚嫁。經媒人斡旋,雙方達成默契後,男方請「二宅」先生查個好日子(一般選在農閑),寫好柬帖,備下四色禮:雞一對(一雄一雌)、魚一對(多為白鰱魚,近年多用巴魚、鯉魚等)、禮一刀(一般橫割豬腰窩或硬肋成長方形,重5-10斤不等)、粉條若干,均用紅線捆紮。另備襖面子兩塊,央媒人送到女家。女方設宴款待,然後適量回一些禮物。
忙嫁 女方接到「日子」後,即著手做嫁衣准備。富者往往興師動眾,做大八件嫁妝(最多十六件)以示炫耀,甚至砸核桃吃的小銅錘都置辦下;一般人家則置「三件」(櫃一桌一凳二),稍殷實者以櫥代桌,謂之「小五件」,櫥桌具備則稱「大五件」。貧者也起碼置銅盆、錫燈、一桌櫃。其他生活用品盡量置辦。發嫁時在傢具里、被褥里放上染成各種顏色的花生、核桃、栗子、大棗等,寓「早立子」。陪嫁被、褥、棉襖等須找「全美人」(系丈夫的原配、子女雙全又不在孕期的婦女)縫制。
下催妝 舉行婚禮前一日,男方僱人抬盒子(所雇者多是盒子的主人)到女家「下催妝」,送紅棉襖、紅棉褲、蒙頭紅子、環子(一種首飾),外加四色禮。女方則寫好「婚單子」,開列送嫁男女人數,上轎朝向,下轎朝向,上頭朝向,幾時過門,過門時使什麼「鎮物」(一般是雞或臘肉)、忌諱哪三性(指哪三種屬相)人等,由來人帶回。
暖轎 出嫁前一天晚上,由男方僱傭的鼓樂(一般4、6、8人)到女家吹奏細樂,謂之「暖轎」。是夕女家賓客盈門,親戚「填箱」,務於本日結束。夜深之後,由本家嬸子大娘及嫂子姐妹給出嫁者收拾陪嫁用品,謂之「裝櫃」。團圓餅、壓床鞋、點心、香煙、壓櫃錢(無拘多少)勢必不可少。寬心面、大蔥、食鹽等,也要裝在櫃里。
發嫁 吉時一到,男方僱傭的轎子(前一晚已到達女家)是時即候在門口。出嫁者穿上男家送來的紅棉襖、紅棉褲,頭發不再是為姑娘時的辮子,必須握成纂兒(將頭發挽成扁圓形,懸於腦後),戴上耳環,腳穿黃道鞋(一種用黃綾子做的軟鞋),用紅帶子扎腿,頂上「蒙頭紅子」,手拿新毛巾,由其兄弟二人用椅子抬到轎門前,腳踏紅氈,扶掖上轎。並開始哭嫁,俗稱給娘家掉「金豆子」。
送親者有「大客」二人,一是娘舅,二是自家伯或叔。「送女客」多人,多是伯母、嬸母或嫂子。也有用「小客」的,須為弟侄輩。再加抬嫁妝的、鼓樂手、轎夫,總數為單數,加上出嫁者湊成雙數。
2、山東萊州的結婚習俗
婚嫁習俗
山東一帶的婚嫁,大體上分為這樣幾個步驟:議婚、訂婚、送日子、鋪房、迎娶、拜堂合巹。
在這幾個步驟中,迎娶最為熱鬧,也最為有特色。婚禮日早晨,吹鼓手最先來到主家大門口鼓吹一通,然後進洞房再吹。稍事休息後,迎親的花轎就要起程。一般迎親的花轎有兩乘,新郎坐的叫「官轎",給新娘准備的叫「花轎」。
去迎親的時候花轎不能空著, 一般要找一個父母雙全的小男孩坐在裡面,執事的大扇上也要寫上「小登科」字樣。一切就緒,三聲炮響「三吹三打」後,新郎才能進入女家門內。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長。新娘梳妝打扮完畢,吹鼓手高奏喜樂。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閨房,送入轎中,意為腳不沾娘家的土。博山一帶,新娘是「抱」上轎的。
結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著新娘跑,伴娘在後護衛,新郎則帶人追趕,經過一陣象徵性爭奪後,才把新娘請上轎子。新娘上轎後,許多地方都有潑水的風俗,謂之「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待新郎、新娘在轎中坐穩後,轎頭便喊號起轎,兩頂轎子同時抬起,姑娘便隨著娶親的隊伍出嫁了。
居住習俗
山東村莊多聚一處,稱「屯」、「村」、「庄"。大多數人住平房,有院落。鄉間房屋,一般有草房、瓦房、泥平頂房等。草房之中,有一種海帶草房頗有特色。海帶草房是用一種海生的植物——海帶草做成的。屋頂坡度很陡屋脊做成卷棚式,渾圓、厚實。從高處遠望,象大魚的脊樑。這種房子,冬暖夏涼,可保四、五十年不漏
3、淄博結婚都有哪些習俗?
聘 媒
舊時男婚女嫁皆由家長包辦,通媒結親,即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窮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將女兒賣給人家當童養媳,亦有的實行換親,即互易其女為兒媳。婚齡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有父母央人求親,更有甚者「指腹為婚」,訂「娃娃親」。也有女方托媒說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託後,往返男女兩家串通撮合,雙方家庭為慎重起見,暗中打聽情況,並請算命先生「合八字」,如無相剋和不中意處,即可訂親。也有通過串門子、走親戚等方式相親的。淄川的情況稍有不同,待媒人把親事說定後,須再請一媒成為雙數後,才送柬訂婚。
建國後,男女結婚多為自由戀愛,亦有靠人從中牽線的,叫「介紹人」或「紅娘」,雙方經過了解後商定婚事。
訂 親
舊時又稱「送柬」或「換帖」,是雙方初步落實婚姻意圖的一種書面形式。男家請人用紅紙將求親之意寫成小帖,封面再寫上吉祥的祝詞,以及「敬求金諾」、「恭侯金諾」之類表示求親的字樣,由媒人連同男家准備的衣料、首飾、化妝品、聘金等「彩禮」,用一對大紅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後即回帖,加「謹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結親的字樣,並附回禮,由媒人帶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寶等作回禮,淄川則回以香、艾(意為相愛)、鹽(意為有緣)、麥(意有福),每樣用紅紙包成兩包。臨淄則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齡,每歲1對)、茶碗1對、10雙高粱莛、9雙筷子作回禮,取意「十停九穩」。然後男家備席答謝媒人。
訂親這一習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雙方同意後,再由雙方家長出面走動,以示承認,並向女方贈送聘禮,即算訂婚。近年來,在部分人中要彩禮之風大盛。
擇 吉
即男方選定舉行婚禮的日期。一般男家須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婦」,女方將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紅紙寫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帶回男家,男方據此請卜人選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時還要算出迎親、送親之人在屬相上的忌諱,用大紅紙一式兩份寫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還要向女方送聘禮。博山多習慣送錢一宗,叫「盒子鈔」,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辦嫁妝,留一部分給嫁女壓櫃子,叫「子孫錢」。桓台縣則慣以雞、魚、肉、菜、面、棗、栗子等,隨「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貼「禧」字,俗稱送「上頭盒」。「送日子」之後男女雙方即准備婚嫁物品,男家所縫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許棉籽,取「輩輩有子」之意;女家亦請兒女雙全的婦女幫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紅棗、花生、制錢、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貴子」。
如今,在一些比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兒孫結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這一習俗,許多禁忌也沿襲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選在「五一」、「十一」、元旦等節假日結婚。
送嚴房
亦有叫送圓房、送緣方的。一般是在結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妝送至男家,叫送嚴房,桓台俗稱「下妝奩」。臨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後一個雙日送嫁妝。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妝,叫「搬嚴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還有「催妝」的習慣,即在結婚前兩三日內男方送食盆一架給女家,內裝酒、肉、栗、棗等物,皆為雙數,此後女家才派人「送嚴房」。從前的嫁妝,一般人家多是兩鋪兩蓋、桌椅、箱櫃、座鍾、臉盆等,貧窮者從簡,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無論貧富,「長命燈」一對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現在有了電燈,也作為擺設照送不誤。嫁女妝奩內多貯棗、栗,謂之「早立子」(亦說取「夙興」、「慎栗」之義)。送取嚴房所用的工具皆飾以濃厚的吉慶色彩,所用的繩子要染一段紅色,用的車輛、扁擔、盒、櫃等要貼上寫有「喜」字的紅紙帖,底面用紅紙鋪墊,桌、椅、床、櫃等陪嫁木器上要掛以角形紅布等。這一日親朋鄰里多持禮品往賀,稱「賀喜」(舊時稱「添飯」),向待嫁的女子家裡送喜禮叫「 填箱」。禮品過去多以饅頭等食品相送,現多送現金、喜幛等。喜禮要一筆不漏地記入帳簿,俗稱「喜簿」,以備將來還禮。無論何種形式的喜禮,都要講吉利,不送諧音不雅的物品,如鍾(終)、梨(離)、緞子(斷子)等。一般也不送單數。男家要備宴酬謝賓客(多在宴前先下請帖,後再派專人敬請),博山叫作「待行人」。這天一般都要請親朋鄰居共同幫忙,主持操辦喜事的頭目叫「大總」,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圖來安排各項事宜,「大總」一般由懂這套禮儀的長者擔任。
搬送嫁妝、賀喜、宴請賓客這些習俗相沿至今。
娶 親
舊時娶親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義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備官轎、花轎兩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換上新裝,多是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或大禮帽,胸佩大紅花,乘官轎在先。另一乘花轎為新娘備用,去時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壓轎」,轎門上要貼寫有「吉星高照」的紅符。「大娶」一般白天進行,只有少數闊少結婚採用。「小娶」,男家只發花轎一乘和燈籠火把到女家迎親,多為平民百姓結婚採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間進行,博山則均在夜間進行。關於夜間娶親,有這樣一個傳說:舊時,博山有一個惡霸翟三胡,是一個色魔,不論誰家娶親,他都享受初夜權,百姓為逃脫這一厄運,便在夜間偷偷將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論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皮襖、紅氈,否則女家不發人。至女家,行「求婚禮」,新娘頭蒙紅紗,由父輩或兄長抱入轎內,亦有用椅抬入轎內,意思是腳不沾娘家的土。並有兄弟或近親的兩人相送,名曰「送客」。臨淄還有「押轎」的習慣,有小輩二人提水壺扶轎桿跟在兩旁。舊時,博山一帶新娘上轎有被「搶 」上轎的傳說。結婚那天,新郎帶車或轎,跟著一幫人到女家去「搶親」,新娘的兄弟背著她跑,伴娘在後面衛護,新郎則帶人追趕,經過一陣象徵性地爭奪後,才把新娘請上轎子。上轎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東西,桓台多是手抱書和如意鉤(用紅紙包裝),博山的新娘多要帶些手帕,以備應付鬧房的人。起轎後,一路不能落轎,路遇墳墓、廟宇、奇石、怪樹等,均以紅氈遮蔽。桓台縣居民還有沿途送「過街面」的習俗,進村燃火把迎之。轎至男家門前,花轎面對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這時故意將大門關閉,讓花轎在門前停一會兒,謂之「頓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綿軟,進門後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門頂壓一對紅磚、兩雙筷子,門框貼「青龍」、「赤虎」,紅氈鋪地後,時辰已到,鞭炮齊鳴,新娘由兩「架女」相扶下轎,新郎在前引導,路過門坎時門坎放一紅紙裱糊的馬鞍子,新娘由嫁女攙扶邁過,叫「過門」,意在「前進平安」。在新娘向院內走時,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穀雜糧、彩色紙屑,目的在於驅邪。院內擺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拋「長命火燒」。此後,新郎要用一條紅綢牽著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門口,新郎給新娘挑去「蒙頭紅」。桓台居民還慣以把蒙頭紅拋到房上去,然後才入洞房。新娘進入洞房後,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謂之「坐時辰」,同時吃隨身飯——從娘家帶來的面條——在開水鍋里一燙即撈出,不能煮熟,此時有人會問「生不生?」,新娘只能說「生」字,取生養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巹酒,俗稱「交心酒」、「合婚酒」,親朋開始鬧房。
與此同時,新郎家須設宴招待女方的送客,並約定新娘歸家的日期,後返回(淄川境內送客返回時還要將新娘之套腳紅襪帶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攜禮來探望,議回門期,名曰「圓飯」。周村的居民女方來「圓飯」的人所帶的禮物必須有一對鮮魚,男家回禮亦必須有一條鮮魚,叫「兩頭子有魚」。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墳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謂之「上喜墳」。三日這天,博山的新娘還要送婆婆一條新褲,有「待要富,三日給婆婆做條褲」的諺語。
建國後,迎親習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轎迎娶。50年代境內農村多用馬車,城區多用自行車,「送客」亦隨車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紅頭巾。還有以彩旗鼓樂為先導,秧歌隊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曾一度實行「革命」結婚,農村多以鋤、鐮、杴、钁為嫁妝;城區則以贈「紅寶書」為時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來用麵包車、小轎車迎娶的漸多。但一些禁忌、講究,如夜間娶親、持紅氈迎親、「頓性子」、鬧洞房、上喜墳等習俗仍沿襲至今。
夫婦「拜天地」之俗在農村一些地區仍保留。現在絕大多數地區結婚典禮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禮,主婚人、來賓、新人講話即大禮告成。進入80年代,又提倡舉行集體婚禮,新郎新娘們歡聚一堂,由單位領導當主婚人表示祝賀,分發喜糖、喜煙,此外還有「旅行結婚」等形式。
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須備席招待。當天返回的叫「回門」,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時,女家備禮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禮告成。這種「回門」、「住日子」的習俗依舊流傳。
4、我要在淄博博山找跟妝,服務好,技術好,價格公道的
博山喜洋洋婚紗廣場
5、山東淄博博山娶媳婦隨多少彩禮,都有什麼費用
博山區窮地方,禮金比較薄,200塊是普通朋友禮金。
6、淄博有什麼婚俗?盡量詳細點。3000字左右
總在淄博版上逛,也沒在這里發過什麼東西,只是湊個熱鬧。前一陣子感覺淄博版著實冷清,也沒幾個人,或者老是那麼幾個人,興趣索然。沒想到這陣子,感覺人氣好像有點上升的意思,從心裡感到高興。
都說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無論何時不管在哪,淄博的故土之情看來是消不了了。
今天正好看到有結婚的,再加上昨天有個辛店朋友詢問彩禮錢,我一時耐不住,也來聊幾句。
現在我感覺好像無論在淄博還是青島,似乎只有訂婚錢這一說,而沒有彩禮錢。因為現在女孩子嫁人都現實的多了,男的如果沒套房子,甚至再加輛車子,即使月收入幾千,似乎也要進行一番橫向對比慎重考慮後,再決定這是否一隻潛力股還是績優股,持有還是清倉。
因此,如果已經得到女孩子或者女方家人認可了,則所謂彩禮錢早就已經折成實物擺那了。
訂婚錢好像一直也沒怎麼變化,不管淄博還是青島,大概都是一萬左右。因為這個東西實際就當個合同定金,不管多少也無礙大局,關鍵是合同內容,這才是實質。
玩笑了,也別當真,看著玩罷了。
淄博(我熟悉的是張店,別的不確定)結婚當天,都是早晨8點前過門,新郎那些幫忙的狐朋狗友們有條件的也往往在前一天晚上,便提前駐扎,等清晨吉時一到就和新郎一道去敲媳婦家的門。
此時,新娘的兄弟或同輩的玩伴會堵在門內勒索新郎的進門紅包。或多或少給幾個耽擱一下子也就放行了(有的新郎會提前和小舅子或堵門的壞蛋們串通一下子:到時會先給幾個一兩塊的小紅包,然後一下子再給個五十或一百的,便立馬放行了)。
拍完娘家照後,娘家親戚便跟隨迎親車隊直奔飯店,大概從八點半左右就入席,直到中午12點前娘家席便宣布結束。
晚上則是大擺婚宴請眾多左鄰右舍同事領導、酒後再鬧一下新房等等。
而青島則相反。結婚當天新娘子得在娘家等到中午12點時,也就是正午時分才由新郎接進門,然後再按程序進行,完了也是再上飯店。
至於親朋好友的宴請則既可在當天晚上,也可另找時間。
結婚後的新娘在春節回娘家時,淄博的講究是初二回門。當然,這一天醉漢們也格外多。而青島則是初四以後,誰要是初四之前回娘家,娘家人會很不高興,有的說這是表示媳婦不尊敬公婆,顯示自己家教不好的問題,也有的說這會給娘家帶來不吉利。不管怎樣,初四之前沒特殊情況,青島媳婦是沒有回娘家的。
其實我倒感謝這些地域的風俗差異,因為春節我要回淄博,如果初二再隨媳婦回青島的話,非得累死我。這樣兩不耽誤。
其實我對這些所謂風俗也沒當真,只當了解這么個事就行。今年春節因為特殊情況沒回淄博,於是在大年初一便領著媳婦回了她娘家,好傢伙,如臨大敵,只放我進了門,而把她閨女留在車里,娘倆就在車里嘮起了磕。下好水餃後我在室內吃,媳婦則在車里吃,我這個別扭。
因為心疼媳婦,所以趕緊完事,道個別就立馬回家了。直到初三回到淄博,待了兩天後,初五才又大包袱小提留的返回青島,正兒八經的全娘家人坐到了一起。
7、博山夜婚的論文
可以想辦法找一本《博山地名趣聞錄》參考下,圖書館應該有。
博山傳統結婚是晚上,這與歷史上一個惡霸有關,傳說是該惡霸無惡不作,竟奸殺當地結婚的新娘子,後來被一個高手制服過,博山有一個地名「兩平」就與這事有淵源。
關於流程,各個鄉鎮也不相同,現在大約是凌晨車隊出發接新娘。
過去應該也是凌晨。新人路過槐樹什麼的要用紅布遮擋一下槐樹,路上也要准備零碎硬幣、板栗、花生等,在有橋的地方扔一點,還有就是用泡過紅紙的水把花生染成紅色外皮給親戚朋友吃「紅皮花生」當然現在不怎麼見紅皮花生了。
8、淄博博山結婚娶新娘習俗,結婚前一天都有什麼流程步驟?諸如搬傢具,新娘父母怎麼安排?
前一天叫搬檐房。男方找6個車早上開車去新娘家,把買的嫁妝帶到新家,安排布專置新家,期間新娘不能在家不屬能和新郎見面,中午安排男方幫忙的親戚吃飯,下午找婚慶彩門燈籠掛上,找新朋好友貼對聯窗花什麼的,新娘父母不用安排。提前安排後明天接新娘的人和車隊就好了,新郎晚上別熬夜,結婚那天很累的。
9、2018年淄博博山娶媳婦隨多少禮,還有什麼錢?
我覺得……新娘子一般會帶首飾比較多
就是金銀之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