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新娘裝
1、唐朝女性真的比現代人還開放,全穿露胸裝嗎??
古裝劇推動下的「齊胸襦裙」熱潮
隨著許多古裝劇的熱播,特別像《大明宮詞》、《武媚娘傳奇》等經典的大唐古裝劇的上映,裡面許多宮廷女性穿著受到了漢服愛好者的追捧。
特別是劇照中女明星的「齊胸襦裙」更是受到愛好漢服的「小仙女們」的追捧。
由此,所謂的「齊胸襦裙」甚至成為唐朝女性服飾的標配。許多商家抓住了商機,以影視劇作為參考,紛紛推出了各種款式的「齊胸襦裙」。
其實,這是在誤導觀眾。
《武媚娘傳奇》劇照
《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照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劇照
「齊胸襦裙」存在的認識偏差
很多人將這種單層上衣、齊胸下裙的漢服稱之為「齊胸襦裙」,其實這種叫法是不對的。齊胸與齊腰是漢服的一種穿法,而以上的單層上衣的漢服正確的名稱應該叫「齊胸衫裙」。
那究竟什麼是「襦裙」,什麼是「衫裙」呢?
其實「襦裙」出現的時間遠比「衫裙」早。
襦裙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直到明代還在流行。並且襦裙的形制是有文物可依的。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的漢代襦裙樣式
2002年,考古學家在甘肅花海畢家灘一處五涼十六國時期墓葬中發現的一套晉襦。
由以上的圖片我們知道,所謂的「襦裙」即為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
襦裙與衫裙的主要區別在於上衣的形制。怎樣區別漢服是「襦」還是「衫」,關鍵看所穿的上衣是否有腰襕、是否為單層、是否有交領形制。上襦,是指有腰襕的短夾衣,單層叫單襦,雙層就叫復襦,典型者為晉襦。
那腰襕又是什麼東西呢?腰襕是襦特有的,拼接在腰部的裝飾織物,根據布料軟硬及做法有不同區別,如較硬的布料能起到襯形作用,較軟的布料能防走光,穿於外面還可收腰,增強視覺效果。
「襦」一般為交領。「衫」的形制一般為單層、直領,很少出現交領上衫。
在穿法上,「襦」穿在裙裡面,而「衫」一般套在裙子外面。所以衫裙的穿法正如下圖的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所展示一樣。一般小仙女們的「齊胸襦裙」穿法也與「衫裙」的穿法一毛一樣。
「齊胸襦裙」並不是唐代女性的服飾
受許多唐朝古裝劇中女性衣著的引導,我們一直認為所謂的「齊胸襦裙」就是唐代女性服飾的標配,其實這也是錯誤的。
除了從服飾的形制和穿法上,我們已經混淆了襦裙與衫裙的區別,而且在相關的出土文物中也無法證明唐代女性服飾就是「齊胸襦裙」。相反,我們一直認為的「齊胸襦裙」在穿法上其實是一種吊帶裙!
細心的網友不難發現,上圖兩個女俑這兩款裙子的群頭上都有細細的肩帶連接。並且這種裙子的穿法是在胸前合圍,所以裙角才會向外翻卷。
而且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並不是孤例。除了陶俑,很多古畫也有細節描繪吊帶裙。
唐代李壽墓壁畫
實際上,唐代吊帶裙一直有實物出土。
在這件文物介紹中明確寫到,間色橫紋是在胸下位置,並且此類吊帶裙的出土並非孤例。
在吊帶裙里還有很多寬肩帶的款式,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現代齊胸襦裙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其中的原因很復雜。漢服喜歡的人雖然多,深入考究的人卻極少。
過去並沒有齊胸襦裙一說,齊胸襦裙這種叫法與說法也是近些年漢服復興推崇者創造的,這種說法並不嚴謹,容易造成認識上的誤區。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進行了欠缺考證的臆造。
我們經常將名畫《簪花仕女圖》作為齊胸襦裙的典型。實際上,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穿的並非我們所謂的齊胸襦裙。在《簪花仕女圖》中,裙子並非系在胸上,系帶實際上在胸下,胸上部分是唐代女士內衣訶子。不穿上襦,直接披上透明的我們現在所謂的大袖衫。這是唐代女性貴族的典型穿搭。
仔細觀察唐代古畫《搗練圖》中的仕女所穿的裙子也有肩帶。
漢服的「齊胸襦裙」是為現代產物
由此可見,漢服中的「齊胸襦裙」與唐朝女性服飾並無多大的聯系,只是現代商業化下產生的文化產物。
由於「齊胸襦裙」至今沒有出土實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的具體形制,所以它的形制塑造只能根據一些古畫、壁畫和陶俑做出猜想性的復原。
在具體形制的設計上還借鑒了日本和服的袴裝,並根據實際的穿著需要在細節上進行修正。例如女生在穿「齊胸襦裙」時常出現滑掉的問題。
因此,商家在「一片式」的下裙基礎上加以改造,變成「兩片式」的下裙,更好地解決了裙子容易掉的問題。
但是由於這樣的改動與原來古代服飾的設計有所不同,並且是借鑒了日本和服的袴裝的設計,所以自然就遭到抵制,認為「兩片式」的齊胸襦裙不能算是漢服。
有人認為「齊胸襦裙」與韓服、日本和服沒有什麼差別。其實「齊胸襦裙」作為漢服的一種,具有濃郁的漢元素在裡面。
像下圖一樣,穿上和服、漢服和韓服呈現出不同的整體形態。話說這三者中還是我們大中華的漢服好看一點。
從上衣來看,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大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襬十分寬大、蓬鬆。
另外有一點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的韓服都是源於古老中國的漢服,它們都是在漢服的基礎上融合它們國家的民族特色才發展形成的。所以從這一點上講,我們大中華的漢服並沒有抄襲韓服、和服,相反是它們抄襲的我們。
中日韓三國民族服飾
總之,「齊胸襦裙」在形制上借鑒了許多古代女性服飾,並加以創造發展而成的。換句話說就是現代的服裝款式融入一些漢元素而成,可以稱作是漢元素的時裝服飾。
並且這些「漢元素」都是古代女子服飾稍作改良而成,在整體的形態上仍舊保留了許多古代服飾的風格。
這樣的服飾雖然不能稱之為古代服飾的重現,但也是在融合了古代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上,與現代藝術風格相結合,既是對古代傳統服飾的一種繼承發揚,同時也是對現代服飾的一種創新。這也正是漢服復興的精神所在!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公眾號:看鑒
2、古代新娘裝被子說什麼吉言
不用說吉言,要說不好的話這樣才好,我結婚就是這樣,說的學多越好,不過給新娘鋪床說撇話也有講究哦…
3、唐朝是不是真的只穿露乳裝啊??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
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
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
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
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
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下面藉助古籍詩畫,分而
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
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
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
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
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
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
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
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
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
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
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
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
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
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
《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
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
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
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
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
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
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
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
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
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
修長。
二、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 內則》曾
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
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
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
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
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
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
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 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
「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
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
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
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 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
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
相當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
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
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
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
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
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
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
「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
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
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
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
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
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
此種裝束。
四、小結
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
統治年代隨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
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
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至唐代,
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
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採取廣收博
採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
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
亦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柔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
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艷不取,各種鮮麗
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
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http://www.pep.com.cn/qinhan/index.htm
漢網,漢文化綜合討論區 http://www.haanen.com
天漢民族服飾,漢服知識 http://www.tianhan.com.cn
古徑衣飾,專業漢服製做 http://www.hanfushop.com
ChineseHanfu,漢服英文站 http://www.hanfu.org
4、為何唐代之前,新人和迎親隊伍都是穿黑色衣服呢?
因為以前的人結婚是在夜裡結婚的,所以衣著上要求穿和黑夜一樣的顏色,直到唐代以後,才將結婚的時辰改為早晨,因此也更改了衣著的顏色。
現今我們無論是參加婚禮還是舉行婚禮,主要的色調都是以紅色、粉色、白色等等看起來顯得比較溫馨的顏色作為主色調,看古裝劇的時候也能夠發現是如此,但其實這個顏色在漢代以前並不是紅色,更多的是黑色,因為古人們迎親和婚禮都是在晚上舉行的,要穿著和晚上的顏色一樣的衣服,這也是一種習俗。
古代迎親即為正式舉行婚禮,也就是今天的所謂迎親。顧名思義,是指在約定的日期,新郎親往女家迎接新娘。古時男家去女家迎親時,均在夜間。《儀禮•士昏禮》謂:「昏禮下達。」鄭玄注曰:「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並且,「主人爵弁、裳、淄,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
亦即迎親的人均穿黑衣,車馬也用黑色。此俗與後世以白天迎親、穿紅色服飾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開始,始將迎親的時間改為早晨。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陰來也。今行禮於曉。」
由此可見,至少是在漢代以前古人的婚禮均是在晚上舉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車子(墨車),執燭,一切均與夜色相匹配。到了唐代才開始有了白天結婚的習俗。
5、唐朝結婚的儀式都是什麼樣的,主要的流程都有哪些?
盡管是在現代這個新社會,每個地區也有每個地區的風俗,尤其在婚禮的細節上體現得回就十分的明顯。同答樣的,在古代的各個朝代也有著不同的婚禮習俗和婚禮儀式以及流程。那麼在當時相對來說比較開放的唐朝,他們的婚禮儀式是怎樣的?都有哪些流程呢?
第一,結婚六禮。
在唐朝時候,婚禮的儀式可以總結為六禮。第一禮是納采,第二禮是問名,第三禮是納吉,第四禮是納征,第五禮是請期,第六禮是親迎。這一儀式在《禮記 昏義》裡面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牽扯到和外族的聯姻則有著其他更加詳細的要求。
第二,接親流程。
在迎親的時候,新郎等一群人來到新娘家門口,需要齊聲高喊「新婦子」。然後新娘家會緊閉大門,意思就是給新郎點兒顏色看看,這個時候新郎就要一直在門外催促,直至把新娘接上車。在接完新娘之後,女方還會派一批人擋在路上,不讓新郎的車子過去,除非留下「買路財」。
第三,婚轎流程。
當新郎接到新娘子之後,在新娘子上車的時候必須擋上膝蓋,然後搭上蓋頭。新娘子上車之後新郎需要圍著車繞三圈,當然這是要新郎騎著馬進行的。當新娘子一開始到婆家之後要先拜灶台,這預示著將來新娘要成為操持家務的一把好手。
6、古代婚禮新娘的服飾
周制婚禮服飾:爵弁玄端——純衣纁袡
周禮婚制中的婚禮服飾崇尚端正莊重,與後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禮服飾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飾】 爵弁,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飾】
禮服: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發飾:纚、笄、次。新娘頭戴「次」,以「纚」(寬二尺二,長六尺,古代二尺二約50厘米)束發,有一尺二長的笄。
唐朝婚禮服飾: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朝婚禮服飾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釵鈿禮服】晚唐時期宮廷命婦的禮服,在花釵大袖襦裙或連裳的基礎上發展出釵鈿禮服。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鈿釵禮衣常作為為唐代通用的歸嫁禮服。唐以後,繁復的釵鈿禮衣有所簡化,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
明朝婚禮服飾: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據說紅色婚禮服飾 起源於准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飾 ,而且根深蒂固。
7、唐朝的婚嫁禮儀
1、納彩(采)
開剪也叫「納彩」是指男家於迎娶前一個月,將結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謂「送日子」。男家將給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謂「送嫁妝」。並請一兒女雙全的有福之婦女,為姑娘裁衣,謂之「開剪」。
《婚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後亦以鵝代)」
2、問名
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
3、納吉
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古時,納吉也要行奠雁禮。
4、納征(納誠/納幣)
就是大家所俗知的送彩禮
5.請期
雙方討論定下婚禮日期
6、親迎(迎親)
以前新郎是不去女方家裡的,至明、清時期,開始要求新郎也要到女方家。
鬧洞房(簡單列些鬧洞房的習俗)
(1)撒谷豆 古代撒的是穀子、豆子 到經濟發展後 有了花生、桂圓等 到了現代 撒的就是糖果、棗子、煙等
(2)跨火盆 意紅紅火火
(3)傳袋 結婚這天 新娘要求「足不沾地」 在新郎家從家門跨火盆後 由布袋置於地上 新娘從布袋上走過 走過的布袋移到前邊 一個一個傳遞 取「袋」「代」諧音 傳宗接代 傳代之意
(4)吃子孫餃子 這個餃子比較有意思 只有新娘有的吃 新郎沒的吃 而且 這個餃子不是熟的 新娘一邊吃 同時被詢問「生不生?(餃子是生的)而新娘答「生」。 取「生子」諧音, 討個吉利。
(7)唐朝新娘裝擴展資料:
唐朝成婚條件: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
3、結婚年齡
古代是結婚年齡是男20,即「弱冠之年」,又稱「行冠禮」。古代男子滿20歲,則由家族長輩、德高望重者戴上一布帽,稱為「冠」。表示男子已長大成年,於公共場所將被以成年人對待。家族集會等可與成年人一起出席,亦是言明可承擔責任,可以成家了。
女子的成婚年齡則較男子早些,是15歲,即「及笄」。女子滿15歲,就要將辮子解開,梳上發髻,插上簪子,稱「及笄」
8、唐朝婚禮,看看唐朝是怎麼樣結婚的,真是長見識了
唐代的《酉陽雜俎》有多個章節記錄了唐代的婚禮內容,今天就讓您體驗一把唐代的婚禮感覺。
結婚前的五禮基本上和先秦漢代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也就是民間說法有些不同罷了。
婚禮的彩禮也有周禮規定的鹿皮,絲帛變成了以下幾種: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棉絮、長命縷、乾漆九事。每種都有特別的寓意。
合歡表示夫妻相愛永久,嘉禾表示福氣共享,阿膠乾漆表示如膠似漆,九子蒲朱葦表示能屈能伸,雙石表示義在兩固,棉絮表示情義綿長,長命縷表示相守久遠。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到人們對婚姻的美好期望,同時也印證了民間風俗對婚禮的影響,因為如此多的附會性解釋不大會出自禮儀制度本身。
結婚的當天,天還沒有大亮,您就開始准備出發迎接新娘了。怎麼回事兒?不是說黃昏之禮嗎?到了唐代規矩改了?你您說的不錯,唐的的結婚時間確實是有從清晨開始的了,起碼說黃昏成禮不再是代表當時的全部婚禮形式。今天北京中午,天津晚上不還是也是典型的兩種婚禮特色嘛。
到了新娘家中,不見了周禮中安靜的行禮方式,好一陣喧鬧,在新娘娘家人一頓劈頭蓋頂的棍棒加攻下狼狽的進了新娘家的院門。您問這是做啥?這也是唐代開始出現獨有的風俗,弄婿,趁著新娘子還沒出家門好好的捉弄一下您。
到了新娘閨房外,還是沒算完,作為詩詞盛行的唐代,不會念兩首詩催妝怎麼能過得了關?新娘子就在房門裡面等著,您不念人家不出來,硬著頭皮上吧。當然提前准備幾首也是准許的,只要祈禱新娘子和家人沒有臨時出題的習慣,這可是真說不準的,。因為這個環節也是民俗,並沒有一定之規,在今天的婚禮中,藏鞋有規定哪裡可以藏哪裡不可以藏嗎?一個道理,玩嗨了古人未必比今人保守。
為了不佔用篇幅,我就放您一馬不管您念了幾首詩,請新娘出來和您回家得了。新娘子會用蓋頭蓋住臉,走出來,乘上迎接她的車子。等到新娘子上了車,您要騎著馬,繞著車走三圈。什麼?您說您不會騎馬怎麼辦?不可能!唐代別說男子,就連女子僕役有幾個不會騎馬的,唐代不會騎馬就像是今天在美國說自己不會開車!騎馬帶著新娘趕緊走人吧!
新娘家則會在新娘子出嫁之後的第二天,做一種肉粥(何不食肉糜?難道老百姓家要天天嫁女兒嗎?)。應該算是慶賀新娘順利出嫁。
這一路上也不太平,看到婚禮出嫁的車隊,一批又一批的老百姓聚攏過來討要喜錢!這是什麼情況?障車族!沒見過嗎?在今天很多地區也有,看見婚車上來就攔路要錢!這真是歷史悠久了!只不過唐朝的障車族基本上還屬於文鬧,風俗性質更多一些。而且基本鬧得厲害的是大戶人家娶親,您也就當行善了!否則原文里動輒散財萬計,普通百姓哪裡承受的起。
推塔過關一樣的可算到了家門。在新娘進門前家中已經做好了兩件事情。一個是用三升小米,填滿家裡院子搗碎食物的臼。用一個席子,把家裡的井口蓋上。還會用三斤大麻的皮(不是老外常抽的那個大麻!這里大麻的皮是紡織用的原料),放到窗檯之上。還會把三支箭,放在門框之上。這都是啥意思?還是借用衣食豐富,辟邪去晦的隱喻。
另外一件事就是家裡的院子一角要搭建一個青廬,也叫百子帳?這又是為何?大概是唐代人也趕時髦,想做草坪婚禮吧?其實兩者還真有點關系。唐朝人用青廬作為婚禮的現場是源於胡俗,而西方人做草坪婚禮也是源於西方游牧民族,兩者都是沒房子才用帳篷。結果主流社會後來反倒當成了風俗。當然了,有唐一朝中這一風俗也不絕對,唐朝人結婚也只是一部分用青廬,屋子裡辦喜事的也不是沒有。唐朝比較開放,文化趨向於多元,興許唐朝也生活著一群常常大開腦洞的婚禮策劃師!
扯遠了,新娘子到了新郎家,一進入門,進門。這時新郎家的小姑子小舅子,也就是新郎的兄弟姐妹,會全部都從新郎家的側門出去,從正門走回來。這么做是干什麼呢?是去踩踏新娘進門時的足跡,象徵的含義是讓新娘找不著回去的路,可以安心在夫家生活,未來婚姻生活會長久,這種習俗在今天有的地方還有保留。
新娘子進門後先去豬圈和灶台祭拜,這應該是對未來婚姻生活富足的一種祈禱。豬圈灶台都拜了當然您和愛人的互拜也是不能少的。甚至可能還有拜天地。不過拜天地文獻里貌似找不到,只不過有多幅唐代壁畫婚姻情景里,都有新人站在一起拜一個方向的場面,。還真說不好是拜什麼,沒有新的證據前姑且就算拜天地吧。
這一通折騰後,您與新娘在青廬中分坐左右,侍女遞上同牢盤,裡面裝著同牢飯(不是一起坐牢吃牢飯!),您和新娘各自吃三口。然後侍女遞上用五彩絲線捆在一起的一對金銀酒杯,兩個小孩子也坐到您的身邊,念念有詞:一盞奉上女婿,一盞奉上新婦。
喝完了合巹酒,您把新娘頭上的紅頭繩解下來,就是漢時婚禮的解纓,但此時被稱為合鬢,後世望文生意,生生發明了抄剪刀剪頭發,結發,。或者讓新人躺下把發髻捆到一起過一宿,兩口子翻身都費勁,顯然是有違常理的。
解了紅纓您就可以起身把禮服脫了,頭冠去了,鞋放一邊然後......怎麼新娘子又拿了一個扇子出來?怕天熱嗎?
當然不是!最後您還要念詩若干首,讓新娘把扇子去了,好一起洞房安歇呀!是不是很坑?完了,完了還有還要再為難您一次,繼續調動腦細胞作詩對對吧!反正唐朝人好這口,別說結婚這等大事,就連去酒樓喝個花酒都要來點詩詞雅興。
總之催妝詩卻扇詩念過了,新娘的扇子去了,侍女就可以滅了蠟燭出賬去了。您的大唐婚典至此禮成!
9、古代新娘的頭飾裝扮概述
天子昏禮:周冕,後服首飾褘衣。晉袞冕。北齊服綉衣帶綬佩。隋袞冕服,後首飾褘衣。唐袞冕,合巹服通天冠絳紗袍,後首飾褘衣,表謝則展衣,廟見則鈿釵禮衣。宋皆通天冠絳紗袍,後服花釵十二樹九龍四鳳冠,褘衣。明朝袞冕,同牢服通天冠絳紗袍,後首飾以九龍四鳳冠大小花各十二樹,並兩博鬢寶鈿十二,服用褘衣,表謝則展衣,受朝賀則首飾褘衣。
皇太子昏禮:隋服袞冕九章,妃首飾花釵九樹服用褕翟衣。唐袞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飾花釵九樹。宋袞冕執圭,妃同唐制。明朝袞冕九章。
親王昏禮:唐代,親王服袞冕,妃用花釵揄翟,衣纁袡。宋代皇子納婦,服九旒冕,婦人服揄翟,衣花釵首飾。明代親王納婦,袞冕九章,妃服翟衣,冠九翚四鳳冠,花釵九樹兩博鬢九鈿。
公主下嫁:漢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純縹(piao1,淡青色絲織物)上下,若長公主,首服加步搖。魏公主大手髻,七鈿(草字頭+敉)髻,簪珥,長公主得加步搖,其服以文綉。齊公主大手髻,綉衣裳,黃綬,長公主則紫綬,唐公主花釵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飾花九樹,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翚四鳳冠,揄翟衣。
品官昏禮:儀禮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緇衪,女純衣纁袡,婦見舅姑則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職冕服,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綉冕,五品玄冕,婦服花釵翟衣,一品花釵九樹翟九等,二品花釵八樹翟八等,三品花釵七樹翟七等,四品六樹六等,五品五樹五等,六品一下花釵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婦,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婦服花釵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婦與唐同。明朝各用本職朝服,婦服花釵翟衣,各隨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昏禮:儀禮,爵弁,士妻始嫁,襌黼於領上(黼領)。唐制,庶人昏禮假以絳公服,嫁女則花釵連裳,青質,以青衣革帶襪履。宋假襆頭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婦服花釵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
儀禮士昏禮:
一、納采、納吉、納征、請期:女家主人、男家使者,玄端。
二、親迎禮:
1、主人(新郎):爵弁、纁裳緇衪。即淺黑色衣,淺紅色裳,裳下緣黑邊。
2、女(新娘):戴假發,純衣纁袡,即黑色絲綢深衣,邊緣用淺紅色。一說,袡為女用蔽膝,但觀褘衣,此說不足信。
3、新郎從者、新娘父親:玄端。
4、新娘從者:玄色絲深衣,有黻紋。披肩,纚、笄。
5、姆,五十多歲婦人,相當今伴娘?宵衣:黑色深衣,一說領子用綃制。纚、笄。
三、次日見舅姑:婦纚、笄,宵衣——這是士妻常服。
10、古代新娘出嫁時為何都要「鳳冠霞帔」?
古裝片里,女主道了要結婚是,總會穿上一身華麗的鳳冠霞帔。最後這個字可不念pi喲,而是念pei。
古人結婚都會穿上這一身嗎?
答案是錯的。我們首先來了解什麼是鳳冠霞帔,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鳳冠霞帔就是有鳳冠和霞帔組成。
鳳冠是鳳簪、鳳冠、金簪三個組成,霞披是釣圈、霞披、吊墜三個組成。有了這些,才算是一套完整的鳳冠霞帔。這套衣服的來源源自於道姑穿的道袍
我們要知道,鳳冠霞帔不是衣服,而是衣服上的配飾。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看,鳳冠霞帔是所有人都可以穿戴的嗎?
不不不!這套配飾這能是達官貴人,皇室子弟才能在平時用的,但也要按著他們的地位等級劃分,每個等級可以穿的鳳冠霞帔皆不相同,從用料,花紋等都有區別如果你是個平民,就算你是首富,你也沒有資格穿它。
但是!但是!平頭百姓在結婚,就能被允許穿著它舉行婚禮,以示榮耀。這套鳳冠霞帔相對於皇家冠服飾簡化過的,但也僅此一次,這種平時只有顯貴人才能穿的配飾呆了平民少女這里,當然會被賦予一種特別的寓意,這里給大家說個題外話,就是男人娶親可是被為小登科的,不過他們穿的可不是紅色的衣服,俄日是一套綠色的九品官服。
同時發鳳冠霞帔還是正妻才能穿的,如果你是小妾,抱歉,這件衣服和你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