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創作
1、賀新郎 張元干 寫作背景
1、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紹興十二年(1142)。紹興八年為胡銓因諫議和而被貶至福州,由遭秦檜迫害,移新州(今廣東新興)編管。張元干作此詞為胡銓壯行,後因此詞而被捕下獄,並被削職為民。詞極慷慨憤激,忠義之氣,溢於字里行間。
2、出處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朝代:宋代
作者:張元干
原文: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殘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3、譯賞
我(這里的「我」均指作者)輩夢魂經常縈繞著未光復的祖國中原之路。在蕭瑟的秋風中,一方面,金兵營壘相連,軍號凄厲;另方面,故都汴京(今開封)的皇宮寶殿已成廢墟,禾黍充斥,一片荒涼,真是令人惆悵呵!為什麼黃河之源昆侖山的天柱和黃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潰了(喻北宋王朝的淪亡),黃河流域各地(即九地)泛濫成災(喻金兵的猖狂進攻,中原人民遭受鐵蹄的蹂躪。)?如今,中原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人口密聚的萬落千村都變成了狐兔盤踞橫行之地。杜甫句雲:「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從來是天高難問其意。(暗示因國事牽涉朝廷腐敗,而有難言之隱。)如今我與君都老了,也容易產生悲情(暗示有北宋議和滅亡之悲、人民苦難之悲、南宋苟安江左之悲、迫害忠良之悲等),我們的悲情能向誰傾訴呢(難訴)?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城郊江濱)。送君遠去!
別後,我仍然會佇立江邊眺望,不忍離去。見柳枝隨風飄起,有些涼意,殘暑漸消。夜幕降臨,銀河橫亘高空,疏星淡月,斷雲緩緩飄動。(這幾句描寫秋天傍晚入夜景象,美景依舊而物是人非,充滿對摯友依依惜別與深切懷念之情。)萬里江山(由福州到新州旅途遙遠),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處?(想君前途莫測,安危難卜,對朋友命運滿懷憂慮。)回憶過去與君對床夜語,暢談心事,情投意合,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話說雁斷衡陽,君去的地方連大雁也飛不到,寫成了書信又有誰可以託付?我輩都是胸襟廣闊,高瞻遠矚之人,我們告別時,看的是整個天下(目盡青天),關注的是古今大事,豈肯像小兒女那樣只對彼此的恩恩怨怨關心?讓我們舉起酒杯來,聽我唱一支《金縷曲》,送君上路!
2、賀新郎·讀史的創作背景
毛澤東十分喜愛閱讀史書。他曾通讀《二十四史》,在逝世的前一年,他還曾兩次閱讀《晉書》。他不僅喜歡讀正史,還喜歡讀諸如「演義、筆記小說」等野史。他提倡讀史的目的不是遵循守舊,不是頌古非今,而是從史中汲取教訓,指導今天的斗爭和建設。毛澤東的這首《賀新郎》就是他在這方面的實踐。1963年,中國已基本上克服了經濟上連續三年的困難,國家建設也出現了新的繁榮景象,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戰勝暫時的困難後,顯現出勃勃生機。此詩寫於1964年春,首次公開發表於1978年9月9日的《人民日報》。
3、賀新郎·端午的創作背景
咸淳三年時值端午節,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悅氛圍,殊不知國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卻「前後四立朝」,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便借屈原事一吐為快,創作此詞。
4、辛棄疾賀新郎 老大那堪說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北郊帶湖訪問作者。作者和陳亮縱談天下大事,議論抗金復國,極為投契。陳亮在帶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鵝湖(山名,在江西鉛山縣東北)。後來,陳亮因朱熹失約未來紫溪(地名,在江西鉛山縣南),匆匆別去。辛棄疾思念陳亮.曾先寫《賀新郎》一首寄給陳亮。陳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辛棄疾見到陳亮的和詞以後,再次回憶他們相會時的情景而寫下了這首詞。從時間上看,這首詞可能作於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老大哪堪說」就是老大無成,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似而今」就是像如今,只有好友相聚可堪一提。「元龍臭味」比陳亮。三國時陳登,字元龍,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陳亮「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義氣頗像陳登,所以說他有陳元龍的情趣。「孟公瓜葛」比自己。西漢陳遵,字孟公,非常好客,每逢客滿酒醉之時,把門關緊,「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辛棄疾與陳亮在上饒盤桓十日,意猶未盡,分別之後,竟冒雪尾追,再求一敘。自稱有孟公之干係,實當之無愧。
「我病」以下六句敘相聚的歡暢。「硬語盤空」是化用韓愈「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薦士》)的詩句,指鏗鏘有力、干預國事的言論。此種言論令投降派掩耳,只有雪後的凄清月色,從西窗透進來,似是略表同情。「重進酒,換鳴瑟」境遇的孤獨凄涼,壓不住志士們激昂慷慨的情緒,夜雖已深,激情不減,他們重新添酒調弦,又繼續飲宴了。
「事無兩樣人心別」收復淪喪的國土,自古以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從1127年「靖康之變」金人侵佔了中原地區,到寫這首詞時,已經過去六十多年。無怪辛棄疾憤怒質問:「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先生們,你們究竟要讓神州大地,在敵人的鐵蹄之下蹂躪多少時日啊?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是對南宋王朝埋沒人才,壓制愛國志士的生動寫照。「汗血」是大宛產的名馬,因流汗如血而得名。寶馬良駒應該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正如辛棄疾和陳亮等有才智之士,應該在抵抗金兵、收復國土中發揮作用。實際情況卻令人痛心。這和《戰國策》中那個讓千里馬去拉鹽車,以至膝折尾潰、漉汁灑地的故事有什麼兩樣?這樣一個昏暗的王朝,縱然擺出一副像燕昭王花五百金買駿骨的愛才姿態,又有什麼實際意義?
「正目斷,關河路絕」表面寫的是大雪彌漫的景,實際寫的是山河被決裂,坦途變蜀道的政治情勢。描述間,表露出詞人極其沉痛的心情。「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是對陳亮詞「誰換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絕」的回答。把陳亮比作半夜聞雞起舞,後來擊楫中流,渡江北伐的祖逖,可見器重與期望之情。「最憐」就是最愛。表明了這樣一個矢志奮發、心堅如鐵的壯士,正是辛棄疾心中的英雄楷模。
陳亮詞中有「龍共虎,應聲裂」的句子,是以點鐵成金的煉丹術為喻,要立志經過磨練成為治國安邦的英才。辛棄疾以「看試手,補天裂」相應答,既是鼓勵陳亮,也是鞭策自己,是要像女媧補天一樣去整頓山河,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到這里,詞人感情震起,鬥志昂揚,詞便戛然而止了。
5、賀新郎·讀史的作品鑒賞
此詞風格豪放、氣象雄渾,更復庄而不板、諧而不謔,其歷史跨度,縱貫古今,對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發展進程予以概括描繪並深刻評彈,寫得博大宏闊,卻又似在詼諧談笑間,隱寓著智者的卓識、仁者的義憤、勇者的信念。
上闋說出人類剛誕生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刻。表面寫輕松,只是人與猿作了一個揖就從此分道揚鑣了一般。「揖別」用得極為形象,而富有諧趣,「人猿」卻顯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遙遠的歷史感,漫長的人類的「蒙昧時代」,人類發展最早的階段——石器時代。成長過程中的兒童時代。一個「磨」字讓人頓生漫長而遙遠之感,而「小兒時節」讓人感到詩人對人類的把握是那麼大氣又那麼親切,這一句有居高臨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煙之嘆。
第四、五、六句,詩人僅用了三句就交待了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銅鐵爐中翻火焰」一句寫得既形象又濃縮,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銅之光的象徵意義寫出來了,人類隨著銅與鐵步入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但若要問這一具體時間,卻不易猜得確切,不過也就是幾千年的春夏秋冬。
「人世難逢開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中一句:「塵世難逢開口笑」。但詩人在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歡喜少悲傷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愛少),此句中注入了革命與階級斗爭的含意,詩人在《丟掉幻想,准備斗爭》一文中所指出的:「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面對如此嚴峻的斗爭,人生當然難逢開口笑了。而且還不僅僅是「難逢開口笑」;還要在人生的戰場上一決生死,劍拔弩張,這是指具體的生死存亡的階級斗爭,是指革命是暴動,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自然會有犧牲,會有鮮血。人類的歷史充滿了血腥與殘殺,在此喟嘆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鮮血只能不斷喚起革命者的斗爭,革命者面對鮮血豈能笑得出聲來。
下闋用一句「一篇讀罷頭飛雪」就藝術性地濃縮了詩人自己一生讀歷史書的情形。詩人從少年到老年一直潛心讀史,不知不覺一下就滿頭青絲變白雪了。這句詩也透露了詩人對人生、對歷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剎那青春即逝,轉眼就是暮年。
只記得些斑斑點點,那也不過是幾行陳年舊事而已,「五帝三皇」的神聖偉業,多少人世間匆匆的過客。到底有幾人風流人物?詩人雖用的問句,但意思卻是所謂正統史書上所贊譽的風流人物都是偽風流人物。詩人的眼中,真正的風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謂歷史斥罵的人物,如盜跖、庄蹻、陳勝,這些農民起義的領袖,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他們揭竿而起,反抗剝削階級,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後二句,詩人沉浸在吟詠歷史的情景中,歌聲意猶未竟。詩人終於撥開歷史的迷霧,剔除了偽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時,不覺已是東方曙色初露了。「東方白」一句,有二層意思,一是指詩人吟詠此詩直到天亮,猶如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詩中一句:「吟詩一夜東方白」。二是喻指中國革命的勝利,為歷史譜寫了新篇章,猶如旭日東升,勢必光華萬丈。
6、賀新郎·別友的創作背景
本詞又名《賀新郎·贈楊開慧》。
1923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到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會上批判了「左」傾機會錯誤的觀點,使大會解決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及中央局秘書。9月,他從廣州回長沙展開反對湖南地方軍閥趙恆惕的斗爭,推動工農群眾的運動。1923年11月,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誕生後,12月,黨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轉廣州,准備參加將於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時楊開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澤東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們自然會有一種難舍難分的依戀之情,但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們還是毅然分別。於是,他寫了這首詞贈給愛妻楊開慧。據此,本詞可能作於這年12月底離開長沙的時候。當時革命形勢在上升,作者「割斷愁絲恨縷」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預想的未來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在詞中「昆侖崩絕壁」、「台風掃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強烈的表現。這首詞最早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