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新娘妝
1、白族的風俗習慣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
習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食俗
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腌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種類很多,除腌制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面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采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製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卜、蔥等佐料一起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節慶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2、白族傳統節日是?
白族的傳統節日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遠近聞名。
三月街:古代亦稱觀音市或觀音會,據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夏歷三月舉行,地點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腳下。節日內容原是佛教廟會,舉辦隆重的講經拜佛活動。近年來,已逐漸演變成物資交流會。每到會期,各族人民雲集這里進行貿易,舉行賽馬、射箭、歌舞等活動。
3、苗族有沒有稱自己母親是大老婆的風俗
苗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苗族風俗
家庭 苗族普遍實行以父系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員以兩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極少。多數是兒子結婚以後,即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愛的兒子一起生活。
在家庭中,男性家長有較大權力,女性家長其次,成年子女有「參議」權。家庭財產只有男子才有繼承權。分居時,除留一份給父母作「養老田」外,其餘由兒子繼承。兄弟多的實行平均分配。沒有長子(或幼子)繼承製。有些地方前妻長子可多分點,但沒有形成制度。女子沒有繼承權。有的地方,如黔東南地區的部份苗族中,對未出嫁姑娘也分給小部份田產,供其作生活開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後,便無權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後才收回。贅婿有財產繼承權。寡婦若不另嫁,也可繼承亡夫家產,如果轉房,則由原夫兒子繼承。
苗族直系親屬與旁系親屬關系,一般比較親密,僅有程度輕微的親疏之分。他們組成一個家族,守望相助,貧困相扶持。在家族同輩成員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計親疏遠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稱。對與父輩者,均以叔伯父母稱呼。對與祖父同輩的人,均以祖父或祖母稱呼。對祖父以上的輩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對下輩,一般是直呼其名。
苗族很講究家教家規。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姐妹要友愛,尊重長輩,愛護晚輩,是傳統美德。叔嫂之間不可越倫。長輩不能對兒媳、孫媳開玩笑。晚輩不能在長輩前面戲耍輕浮。
苗族家族內部聚合力很強。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間比較關心。若某家有重大困難,則舉族相助;有貧困無衣者,全族極力扶持。相互相若發生紛爭,小事則批評勸解,大事則由族中有威望者召集族人公議處斷。家族中,團結對外的觀念也很強。
苗族家族過去都有自己的姓氏,即苗姓。它起源於古代氏族,一般稱為某某支或某某分支。有的支以其首領名字命名,有的支以地名、動物名命名。為了便於追敘族譜,個人取名時多採用父子連名制,按連名順序上溯,就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父子連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後,也有個別加連祖父名,如父名保,子名岩,即取名岩保。如祖父名里,連起來就成了岩保里。這是一般直系血統成年人的正式取名法,小兒取小名不在此列。安順地區取名很隆重,要到藏有神鼓的人家舉行儀式,並辦招待,於席間取名。紫雲地區取名要辦盛大宴席,用很多四方高桌相連,從堂屋一直擺到屋外院子,本家族坐一邊,岳父家族坐另一邊。邊吃邊議。取名以吉祥為利,但不能與雙方家長長輩之名雷同。
婚俗 古代多是男女雙方通過唱歌建立感情,結為良緣,不須經過父母同意。結婚也是男女雙方自主完成,雙方家長只臨時加贊助或事後認定,可謂自由自主。如約定地點,於五月端午節由男女將女方接到家中成親。結婚生子以後,夫妻關系才算完全確立,始由丈夫陪同妻子帶著禮物拜見岳父岳母。
黔東南地區以「遊方」為男女交際的主要形式,許多村寨都有「遊方坡」、「遊方坪」作為固定的男女社交場所。若離開這個場所去「遊方」,就會被人看作是傷風敗俗,而受到懲罰。黔西北未婚男女多在白天「跳花」結識後,晚上再唱歌、密談,所以又叫「踩月亮」,或叫「跳月」。通過接觸,若雙方情投意合,即可定下終身。隨即叫男方家長請媒人到女家撮合,叫做「定親」。
結婚一般多在十月秋收完畢後舉行,也有延至第二年的正、二月間舉行的。即農閑季節,具體日期則擇吉而定。結婚時由男方到女家迎娶,女方母親和姐妹陪同,親人護送,新娘打傘步行。但黔西北一帶興騎馬,松桃等地新娘則坐轎。結婚宴客期間,新娘妝著艷麗,行止端莊,不苟言笑。而新郎的穿著卻極為平常,頗不顯眼。黔東南多數地區苗族結婚時,新郎一般不在前來祝賀的親友面前露面。在結婚宴客期間,新娘只與其送親的姐妹或小姑伴宿,散客時就回娘家去了。這種現象,很可能同母權制的遺俗有關。
黃平、施秉、凱里的苗族婚禮別具特色:男女雙方決定結婚後,男方先找三五個要好的男友到女家去接新娘;新娘也請幾位相好的姑娘陪同,一齊來到男家男家父母則殺雞熱情款待,表示歡迎。寨上青年男女也來慶賀。三天以後男家才請人到女家報喜。女方父母如若同意,就以酒肉招待,共商女家宴客所需的肉、米、酒數量,並將綉花衣裙和首飾托來人帶給姑娘。第十三天,才是男方正式請客的日子,並於當天組織人送姑娘回門,女家則以酒肉盛情招待。至此,婚禮才算結束。散客時,主人要在村口擺上若干酒壇,攔客人敬酒,客人必須唱歌答謝,不善唱者則被罰酒,否則不能放行。
在黔南和黔東南部份地區,婚禮結束後,新娘即回娘家常住,直到農忙或夫家有事派人來接才到夫家暫住。如此二三年,才長居夫家。
在許多地區苗族中,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姑表婚習俗,即舅舅有取外甥女為兒媳的權利,稱為「還娘頭」。一般是娶長甥女或被看中的某個女兒,不論女方願意與否,都須服從,謂之「舅家要,跑不掉」。如若外嫁,須備一份重禮送給舅家,叫「還娘錢」。而清鎮、修文、畢節部份苗族的姑表卻相反:不是舅舅的兒子娶姑媽之女,而是姑媽的兒子有權娶舅舅的女兒,叫做「侄女趕姑媽」。
在苗族中,離婚比較自由。一般是先提出離婚者給對方以賠償。若是男方先提出離異,除不得向女方索取「定親錢」外,還要另交一筆「賠禮錢」。若是女方先提出離異,則須付給男方的「定親錢」和所花的「婚禮費」以後,才可另婚另嫁。
寡婦在大多數地區有再嫁自由。民間習慣是「先內後外」。兄死而弟未娶者,弟有權娶嫂,略帶強制性,如女方堅決不同意也可外嫁。弟死而兄鰥居者,兄亦可娶弟媳,但不能強迫。這種婚姻,俗稱「轉房」,但僅限於同胞兄弟之間。寡婦「轉房」,其未成年子女由轉房丈夫撫養,若系另嫁,可發帶走襁褓中的嬰兒,產業由伯叔照料;迨至長大後,男的須回原來的家族裡,女的聽其自願。
苗族婚姻有許多限制,最大的禁忌是同姓、同宗不婚,否則會被看作是亂倫。這種性氏概以苗性為准,漢姓不起作用。但有的地方苗姓失傳,也以漢姓為准。部份地區由於異性很少,本姓子孫太多,尋找配偶困難,不得不將本姓遠宗支系另立姓氏,與近宗支系「破姓開親」。
喪葬 苗族喪葬形式,在歷史上很復雜。見於記載的有洞葬、懸棺葬、土葬、樹葬等數種。
洞葬:即人死入棺之後,要把靈柩停放在天然的溶洞里。這類葬法主要流行於惠水、龍里、貴定、平塘、都勻、獨山、羅甸、平壩、長順、紫雲、望謨等縣的部份苗族中。近幾年來在民族考古研究中發現了這類葬法的大量遺址。洞內靈柩從魏晉南北朝起到明清兩朝止,歷朝皆有,以唐宋至明代的為最多,但遲至明清時期方有記載。長順縣交麻鄉的天星洞,平壩縣的棺材洞,是其中幾大大型的洞葬群,除朽榻不可計數外,可辯認的靈柩在百具以上,多的達五百餘具乃至千餘具,而且都是頭東腳西方向陳列。這類葬式今已絕跡。
懸棺葬:即人死入棺後,把靈柩存放在懸崖絕壁的縫隙中,或在懸崖上打洞插上木樁,將靈柩橫放於上。早在唐代,五溪地區就有這類葬式的記載。明代時黔中南地區苗族還普遍實行這種葬法。清代時逐漸減少以至消失。到抗戰前僅有個別人家保留這種習俗。
土葬:很早就有,有木棺,也有石棺(黔中地區)。葬式有順葬和橫葬兩類。橫葬是一種極古老的葬俗,頭東腳西,過去主要流行黔西北、黔北、川南的苗族中,現在還有部份人家採用這種葬式。
樹葬:是人死後用樹皮包起來裹起來掛在樹上,這在《隋書.地理志》有記載,今大部份地區已絕跡,僅個別地區對非正常死亡者採用。
老人臨終時,一般要燒「落氣錢」,有的要放在火塘邊落氣,這顯然是受了漢族的影響。人死後一面以鳴槍、放炮為號,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及親朋。還要給死者剃發、沐浴,換上壽衣,停屍於堂屋中,供親屬弔唁。惠水地區要把屍體停放在竹席上,掛於堂屋中柱橫樑上,離地五六尺。這可能是古代懸棺葬的一種變異。
停葬期間,親人親族都來哀悼,婦女的「哭喪」尤為哀慟,全村全寨的婦女,即使與死者毫無戚族關系,都要集體前來哭喪,極盡悲痛之情。旁產的男從無論老少,也感動得嚶嚶而泣。
屍體入棺前,黔東南地區要將幾錢碎含於死者口中,作為死者靈魂回東方故土的「路費」,稱為「買水錢」。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殺魚節 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
「祭鼓節」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4、苗族結婚有哪些婚禮習俗
對於苗族,我們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很多武俠小說裡面都出現過,但是又很陌生,因為苗族大多生活在深山之中,但是武俠小說裡面苗族姑娘勤勞、熱情好客的特點讓很多人都想娶一個苗族的姑娘為妻,當然要娶苗族姑娘肯定要先了解她們的婚禮習俗,下面我們來看看苗族的婚禮習俗:
古代的苗族多是男女雙方通過唱歌建立感情,結為良緣,不須經過父母同意。結婚也是男女雙方自主完成,雙方家長只臨時加贊助或事後認定,可謂自由自主。如約定地點,於五月端午節由男女將女方接到家中成親。結婚生子以後,夫妻關系才算完全確立,始由丈夫陪同妻子帶著禮物拜見岳父岳母。
黔東南地區以「遊方」為男女交際的主要形式,許多村寨都有「遊方坡」、「遊方坪」作為固定的男女社交場所。若離開這個場所去「遊方」,就會被人看作是傷風敗俗,而受到懲罰。黔西北未婚男女多在白天「跳花」結識後,晚上再唱歌、密談,所以又叫「踩月亮」,或叫「跳月」。通過接觸,若雙方情投意合,即可定下終身。隨即叫男方家長請媒人到女家撮合,叫做「定親」。
結婚一般多在十月秋收完畢後舉行,也有延至第二年的正、二月間舉行的。即農閑季節,具體日期則擇吉而定。結婚時由男方到女家迎娶,女方母親和姐妹陪同,親人護送,新娘打傘步行。但黔西北一帶興騎馬,松桃等地新娘則坐轎。結婚宴客期間,新娘妝著艷麗,行止端莊,不苟言笑。而新郎的穿著卻極為平常,頗不顯眼。黔東南多數地區苗族結婚時,新郎一般不在前來祝賀的親友面前露面。在結婚宴客期間,新娘只與其送親的姐妹或小姑伴宿,散客時就回娘家去了。這種現象,很可能同母權制的遺俗有關。
黃平、施秉、凱里苗族婚禮別具特色:男女雙方決定結婚後,男方先找三五個要好的男友到女家去接新娘;新娘也請幾位相好的姑娘陪同,一齊來到男家男家父母則殺雞熱情款待,表示歡迎。寨上青年男女也來慶賀。三天以後男家才請人到女家報喜。女方父母如若同意,就以酒肉招待,共商女家宴客所需的肉、米、酒數量,並將綉花衣裙和首飾托來人帶給姑娘。第十三天,才是男方正式請客的日子,並於當天組織人送姑娘回門,女家則以酒肉盛情招待。至此,婚禮才算結束。散客時,主人要在村口擺上若干酒壇,攔客人敬酒,客人必須唱歌答謝,不善唱者則被罰酒,否則不能放行。
在黔南和黔東南部份地區,婚禮結束後,新娘即回娘家常住,直到農忙或夫家有事派人來接才到夫家暫住。如此二三年,才長居夫家。
在許多地區苗族中,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姑表婚禮習俗,即舅舅有取外甥女為兒媳的權利,稱為「還娘頭」。一般是娶長甥女或被看中的某個女兒,不論女方願意與否,都須服從,謂之「舅家要,跑不掉」。如若外嫁,須備一份重禮送給舅家,叫「還娘錢」。而清鎮、修文、畢節部份苗族的姑表卻相反:不是舅舅的兒子娶姑媽之女,而是姑媽的兒子有權娶舅舅的女兒,叫做「侄女趕姑媽」。
在苗族中,離婚比較自由。一般是先提出離婚者給對方以賠償。若是男方先提出離異,除不得向女方索取「定親錢」外,還要另交一筆「賠禮錢」。若是女方先提出離異,則須付給男方的「定親錢」和所花的「婚禮費」以後,才可另婚另嫁。
寡婦在大多數地區有再嫁自由。民間習慣是「先內後外」。兄死而弟未娶者,弟有權娶嫂,略帶強制性,如女方堅決不同意也可外嫁。弟死而兄鰥居者,兄亦可娶弟媳,但不能強迫。這種婚姻,俗稱「轉房」,但僅限於同胞兄弟之間。寡婦「轉房」,其未成年子女由轉房丈夫撫養,若系另嫁,可發帶走襁褓中的嬰兒,產業由伯叔照料;迨至長大後,男的須回原來的家族裡,女的聽其自願。
苗族婚姻有許多限制,最大的禁忌是同姓、同宗不婚,否則會被看作是亂倫。這種性氏概以苗性為准,漢姓不起作用。但有的地方苗姓失傳,也以漢姓為准。部份地區由於異性很少,本姓子孫太多,尋找配偶困難,不得不將本姓遠宗支系另立姓氏,與近宗支系「破姓開親」。
5、貴州畢節百里杜鵑百對新人婚禮在哪裡報名?
在黔西纖喜新娘婚紗攝影~
6、苗族有哪些風俗?
家庭
苗族普遍實行以父系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員以兩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極少。多數是兒子結婚以後,即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愛的兒子一起生活。
在家庭中,男性家長有較大權力,女性家長其次,成年子女有「參議」權。家庭財產只有男子才有繼承權。分居時,除留一份給父母作「養老田」外,其餘由兒子繼承。兄弟多的實行平均分配。沒有長子(或幼子)繼承製。有些地方前妻長子可多分點,但沒有形成制度。女子沒有繼承權。有的地方,如黔東南地區的部份苗族中,對未出嫁姑娘也分給小部份田產,供其作生活開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後,便無權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後才收回。贅婿有財產繼承權。寡婦若不另嫁,也可繼承亡夫家產,如果轉房,則由原夫兒子繼承。
苗族直系親屬與旁系親屬關系,一般比較親密,僅有程度輕微的親疏之分。他們組成一個家族,守望相助,貧困相扶持。在家族同輩成員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計親疏遠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稱。對與父輩者,均以叔伯父母稱呼。對與祖父同輩的人,均以祖父或祖母稱呼。對祖父以上的輩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對下輩,一般是直呼其名。
苗族很講究家教家規。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姐妹要友愛,尊重長輩,愛護晚輩,是傳統美德。叔嫂之間不可越倫。長輩不能對兒媳、孫媳開玩笑。晚輩不能在長輩前面戲耍輕浮。
苗族家族內部聚合力很強。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間比較關心。若某家有重大困難,則舉族相助;有貧困無衣者,全族極力扶持。相互相若發生紛爭,小事則批評勸解,大事則由族中有威望者召集族人公議處斷。家族中,團結對外的觀念也很強。
苗族家族過去都有自己的姓氏,即苗姓。它起源於古代氏族,一般稱為某某支或某某分支。有的支以其首領名字命名,有的支以地名、動物名命名。為了便於追敘族譜,個人取名時多採用父子連名制,按連名順序上溯,就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父子連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後,也有個別加連祖父名,如父名保,子名岩,即取名岩保。如祖父名里,連起來就成了岩保里。這是一般直系血統成年人的正式取名法,小兒取小名不在此列。安順地區取名很隆重,要到藏有神鼓的人家舉行儀式,並辦招待,於席間取名。紫雲地區取名要辦盛大宴席,用很多四方高桌相連,從堂屋一直擺到屋外院子,本家族坐一邊,岳父家族坐另一邊。邊吃邊議。取名以吉祥為利,但不能與雙方家長長輩之名雷同。
婚俗
古代多是男女雙方通過唱歌建立感情,結為良緣,不須經過父母同意。結婚也是男女雙方自主完成,雙方家長只臨時加贊助或事後認定,可謂自由自主。如約定地點,於五月端午節由男女將女方接到家中成親。結婚生子以後,夫妻關系才算完全確立,始由丈夫陪同妻子帶著禮物拜見岳父岳母。
黔東南地區以「遊方」為男女交際的主要形式,許多村寨都有「遊方坡」、「遊方坪」作為固定的男女社交場所。若離開這個場所去「遊方」,就會被人看作是傷風敗俗,而受到懲罰。黔西北未婚男女多在白天「跳花」結識後,晚上再唱歌、密談,所以又叫「踩月亮」,或叫「跳月」。通過接觸,若雙方情投意合,即可定下終身。隨即叫男方家長請媒人到女家撮合,叫做「定親」。
結婚一般多在十月秋收完畢後舉行,也有延至第二年的正、二月間舉行的。即農閑季節,具體日期則擇吉而定。結婚時由男方到女家迎娶,女方母親和姐妹陪同,親人護送,新娘打傘步行。但黔西北一帶興騎馬,松桃等地新娘則坐轎。結婚宴客期間,新娘妝著艷麗,行止端莊,不苟言笑。而新郎的穿著卻極為平常,頗不顯眼。黔東南多數地區苗族結婚時,新郎一般不在前來祝賀的親友面前露面。在結婚宴客期間,新娘只與其送親的姐妹或小姑伴宿,散客時就回娘家去了。這種現象,很可能同母權制的遺俗有關。
黃平、施秉、凱里的苗族婚禮別具特色:男女雙方決定結婚後,男方先找三五個要好的男友到女家去接新娘;新娘也請幾位相好的姑娘陪同,一齊來到男家男家父母則殺雞熱情款待,表示歡迎。寨上青年男女也來慶賀。三天以後男家才請人到女家報喜。女方父母如若同意,就以酒肉招待,共商女家宴客所需的肉、米、酒數量,並將綉花衣裙和首飾托來人帶給姑娘。第十三天,才是男方正式請客的日子,並於當天組織人送姑娘回門,女家則以酒肉盛情招待。至此,婚禮才算結束。散客時,主人要在村口擺上若干酒壇,攔客人敬酒,客人必須唱歌答謝,不善唱者則被罰酒,否則不能放行。
在黔南和黔東南部份地區,婚禮結束後,新娘即回娘家常住,直到農忙或夫家有事派人來接才到夫家暫住。如此二三年,才長居夫家。
在許多地區苗族中,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姑表婚習俗,即舅舅有取外甥女為兒媳的權利,稱為「還娘頭」。一般是娶長甥女或被看中的某個女兒,不論女方願意與否,都須服從,謂之「舅家要,跑不掉」。如若外嫁,須備一份重禮送給舅家,叫「還娘錢」。而清鎮、修文、畢節部份苗族的姑表卻相反:不是舅舅的兒子娶姑媽之女,而是姑媽的兒子有權娶舅舅的女兒,叫做「侄女趕姑媽」。
在苗族中,離婚比較自由。一般是先提出離婚者給對方以賠償。若是男方先提出離異,除不得向女方索取「定親錢」外,還要另交一筆「賠禮錢」。若是女方先提出離異,則須付給男方的「定親錢」和所花的「婚禮費」以後,才可另婚另嫁。
寡婦在大多數地區有再嫁自由。民間習慣是「先內後外」。兄死而弟未娶者,弟有權娶嫂,略帶強制性,如女方堅決不同意也可外嫁。弟死而兄鰥居者,兄亦可娶弟媳,但不能強迫。這種婚姻,俗稱「轉房」,但僅限於同胞兄弟之間。寡婦「轉房」,其未成年子女由轉房丈夫撫養,若系另嫁,可發帶走襁褓中的嬰兒,產業由伯叔照料;迨至長大後,男的須回原來的家族裡,女的聽其自願。
苗族婚姻有許多限制,最大的禁忌是同姓、同宗不婚,否則會被看作是亂倫。這種性氏概以苗性為准,漢姓不起作用。但有的地方苗姓失傳,也以漢姓為准。部份地區由於異性很少,本姓子孫太多,尋找配偶困難,不得不將本姓遠宗支系另立姓氏,與近宗支系「破姓開親」。
喪葬
苗族喪葬形式,在歷史上很復雜。見於記載的有洞葬、懸棺葬、土葬、樹葬等數種。
洞葬:即人死入棺之後,要把靈柩停放在天然的溶洞里。這類葬法主要流行於惠水、龍里、貴定、平塘、都勻、獨山、羅甸、平壩、長順、紫雲、望謨等縣的部份苗族中。近幾年來在民族考古研究中發現了這類葬法的大量遺址。洞內靈柩從魏晉南北朝起到明清兩朝止,歷朝皆有,以唐宋至明代的為最多,但遲至明清時期方有記載。長順縣交麻鄉的天星洞,平壩縣的棺材洞,是其中幾大大型的洞葬群,除朽榻不可計數外,可辯認的靈柩在百具以上,多的達五百餘具乃至千餘具,而且都是頭東腳西方向陳列。這類葬式今已絕跡。
懸棺葬:即人死入棺後,把靈柩存放在懸崖絕壁的縫隙中,或在懸崖上打洞插上木樁,將靈柩橫放於上。早在唐代,五溪地區就有這類葬式的記載。明代時黔中南地區苗族還普遍實行這種葬法。清代時逐漸減少以至消失。到抗戰前僅有個別人家保留這種習俗。
土葬:很早就有,有木棺,也有石棺(黔中地區)。葬式有順葬和橫葬兩類。橫葬是一種極古老的葬俗,頭東腳西,過去主要流行黔西北、黔北、川南的苗族中,現在還有部份人家採用這種葬式。
樹葬:是人死後用樹皮包起來裹起來掛在樹上,這在《隋書.地理志》有記載,今大部份地區已絕跡,僅個別地區對非正常死亡者採用。
老人臨終時,一般要燒「落氣錢」,有的要放在火塘邊落氣,這顯然是受了漢族的影響。人死後一面以鳴槍、放炮為號,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及親朋。還要給死者剃發、沐浴,換上壽衣,停屍於堂屋中,供親屬弔唁。惠水地區要把屍體停放在竹席上,掛於堂屋中柱橫樑上,離地五六尺。這可能是古代懸棺葬的一種變異。
停葬期間,親人親族都來哀悼,婦女的「哭喪」尤為哀慟,全村全寨的婦女,即使與死者毫無戚族關系,都要集體前來哭喪,極盡悲痛之情。旁產的男從無論老少,也感動得嚶嚶而泣。
屍體入棺前,黔東南地區要將幾錢碎含於死者口中,作為死者靈魂回東方故土的「路費」,稱為「買水錢」。
在停喪期間還要請祭司給死者「開路」,交代亡魂去處,從開天闢地講到伏羲兄妹造人煙歷述祖先來源和遷徙經過,要亡魂隨著祖先遷來的路線按站逆行,回到本民族發祥地的東方故土,和祖先亡靈歡聚。
出喪時,孝子拿著弓箭或刀劍在送喪隊伍前面「開路」。意在表示祖先是辟山開路,披荊斬棘、除魔隆怪而來,所以老人亡故,亦要為其掃除障礙,使亡魂能順利回到祖先故地。
墓地一般是請風水先生選定。黔東南地區有的是葬在家族公墓里,有的不擇地。葬具普遍用木棺。葬式主要是順葬,即頭朝山樑上方,腳朝下方。望謨、羅甸一帶還保持了頭朝東方的古俗。
婁順地區部份苗族還有「停喪待葬」的古俗,即靈柩出喪停放在山中數年以後才入土。
7、白族的節日風俗
1、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每年夏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2、火把節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3、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
(7)畢節新娘妝擴展資料:
白族介紹: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也有分布;
白族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商業較為發達,生產水平基本與周圍漢族相同;
白族繪畫藝術豐富多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族
8、貴州畢節化妝學校哪家好
貴州畢節化妝學校哪家好
如果你是在本地的話你可以多出去轉轉
自己親自去學校實地考察了解一下
多去幾家學校進行參考、多去對比一下
只有自己去了解了才知道到底哪所學校好
縱觀化妝培訓行業,化妝培訓學校層出不窮,
真正那個學校好,也真的是看不出什麼實際的東西,
網上看到的都是表面東西,學校好不好,
除了看這個學校的口碑之外,也不曉得從何開始去看!
看師資嗎?
你怎麼曉得他們網站上面介紹的就不是真的呢?
看作品嗎?
你怎麼就曉得這個作品就一定是他們老師的呢?
看辦學時間嗎?
你怎麼就曉得這個學校到底辦了多久,
而辦的時間久的,
會不會師資都是老套的、模式化的東西?
又或者中途好多有名的老師都走了呢?
問就業?你怎麼就曉得他們給你的承諾不是空頭支票呢?
所以網路是一個無底洞,深不可測,
沒有親自去看過根本就不曉得這個學校到底怎麼樣,
負責任?你怎麼就曉得他們不是做樣子的?
問學生?你怎麼就不曉得他們是故意安排的?
那要怎麼才能確定這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及各方面的呢?
我個人覺得,
還是要到學校去看才能知道這個學校到底怎麼樣,
不管他們怎麼吹,
你自己去實地試聽下課程就能感受到了
而怎麼評定他們學校老師的技術呢?
當然最簡單的就是憑感覺了,
你感覺怎麼樣就是個怎麼樣的,如果在專業點,
你就看他們的眼妝是否干凈,
是否時尚、大氣,是否跟上了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妝面整體的立體感怎麼樣?
造型干凈與否,造型時尚實用否等等;
這個是看老師的,
然後你還必須去了解下學校的在校學生,
相對來說,學生較多的學校,
學校實力還是有所保證的,
但是也不能太多,太多了老師也就忙不過來,
那麼學生照顧不到,學生也就很難學好,
個人覺得一般一個班控制在30個人左右是最好的,
人數太多,老師照顧不到,
人數太少沒有學習氣氛也都是學不到。
看學生學的怎麼樣?怎麼看呢?
當然和看老師的作品是一樣的,
因為學生學的怎麼樣。這個就是以後的學的怎麼樣的,
下午除了看學生,
還要看老師的耐心、責任心以及最基本的,
是不是手把手教學到每一個學生。
這里我建議你們最好是事先別給他們老師說你來試聽,
就怕有的學生是故意安排,故意做作,
那麼你去的效果就不大了。
現在的化妝學校多如牛毛,
具體的化妝學校你多試聽、多對比、再排除,
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妝學校不是學費貴就好,也不是便宜就好,
總之還是要看學校的一個整體實力,
學費和當地的消費水平,師資、地處環境等等都有關系
9、苗族有哪些風俗?苗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的傳統風俗:
1、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歷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3、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吊傳說中的古代
4、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5、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6、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里,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里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7、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8、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9)畢節新娘妝擴展資料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參考資料
網路-苗族
網路-苗族節日
網路-苗族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