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的譯文
1、〈賀新郎〉葉夢得 譯文
睡醒起來聽到黃鶯兒細說語流囀珠圓。落花掩蓋的青苔,窗欞昏暗已是傍晚,地上無數凋零的花瓣一片凌亂。風兒吹盡了枝梢的殘花,不見那賞花人的回返,惟有垂楊孤自仍飄舞翩然。霧靄漸漸轉暖,原來是安裝夏的輕暑回歸天地間。我重尋明月般的團扇,扇影兒圓圓,覆蓋了暗淡的塵埃,那乘著鸞鳳的秦宮弄玉還依稀可見。它驚醒我往日的恨怨,竟如此急切、突然。夢到江南卻融斷在橫江的沙州。只見長江大浪粘連著天宇,漲涌的江溥 偈葡萄般碧綠,從半空灑下煙霧般的細雨。在樓前倚望煙波浩淑引起了無限相思意,采一朵白蘋花有誰能托他寄去?兩地相思呵只能悵然空望,那木蘭舟徘徊遷徒。飄泊萬里的雲帆何時歸來?目送離群的歸雁飛入群山裡,視線被群山遮蔽。此刻誰能為我歌唱一曲《金縷》。
2、《賀新郎》辛棄疾的翻譯
你說的是不是這一首:
「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人間幾多鐵,不鑄刀兵萬千,卻只有相思一片。看江山萬里,相思如霧,從來誇有龍泉劍,試割相思得斷無,原來相思也如愁腸,割不斷,剪還亂,正是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沒想到年少輕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無廟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願,一不小心留連網路,卻流水落花,情海深陷。都道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三十三天覷了,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了,相思病怎熬?」
我查了下辛棄疾的詩詞集,並沒有這樣一首詞,有另外一則
「賀新郎
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余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鶿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吳氏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里一笑。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注意最後一句跟第一首的差別。
因此第一首應該不是辛棄疾的詞,而是網友自己寫的,只不過借用了某些詞句。其實仔細讀一讀第一首,起承轉合之間很僵硬,尤其這一句「沒想到年少輕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無廟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願,一不小心留連網路,卻流水落花,情海深陷。」基本上用文言文的詞夾雜著白話組合成的。
至於「三十三天覷了,離恨天最高」這句應是出自元·鄭德輝《倩女離魂》第一折
3、辛棄疾《賀新郎》譯文,謝謝
v
4、辛棄疾 賀新郎 翻譯
賀新郎 辛棄疾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持樽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嘆的是其道不行;那麼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里「只今餘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
接著「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於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裡的主體意識,易於感染讀者。
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雲》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里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里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據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賀新郎》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依我個人看法,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於孔子等,都算在內。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於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5、張元干《賀新郎》譯文 夢繞神州路
夢繞魂牽著淪陷的北方,秋風中送來了號角聲,令人惆悵,舊日宮殿黍苗旺盛滿目凄涼。為什麼昆侖水沖垮了砥柱,致使黃河泛濫?千村萬落成了廢墟,狐兔亂竄。天意從來是高高在上難詢問,人情易淡向誰訴悲傷!更難耐江邊依依離情苦,送君去那遙遠偏僻的地方,
涼風拂柳把暑熱掃盪,銀河明朗黯淡了星月光芒,白雲片片輕輕浮動。萬里江山君歸何處?不堪回首對床夜語的快樂往事。所去處雁不到,寫成書信誰捎上?望盡天涯撫今思古,不必效少年氣盛發牢騷!請舉大杯痛飲一場,醉聽《金縷曲》。
6、蘇軾詞《賀新郎》翻譯
這是一首抒寫閨怨的雙調詞,上片寫美人,下片掉轉筆鋒,專詠榴花,借花取喻,時而花人並列,時而花人合一。作者賦予詞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潔、自傷遲暮的品格和情感,在這兩個美好的意象中滲透進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詞中寫失時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懷;以婉曲纏綿的兒女情腸,寄慷慨郁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為襯托,寫一位孤高絕塵的美麗女子。起調「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 ,」點出初夏季節、過午、時節、環境之幽靜。「晚涼新浴」,推出傍晚新涼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綃白團扇 ,扇手一時似玉」,進而工筆描繪美人「晚涼新浴」之後的閑雅風姿。作者寫團扇之白,不只意在襯托美人的肌膚潔白和品質高潔,而且意在象徵美人的命運、身世。自從漢代班婕妤(漢成帝妃,為趙飛燕譖,失寵)作團扇歌後,在古代詩人筆下,白團扇常常是紅顏薄命 ,佳人失時的象徵。
上文已一再渲染「 悄無人 」的寂靜氛圍,這里又寫「手弄生綃白團扇」,著一「弄」字 ,便透露出美人內心一種無可奈何的寂聊,接以「 扇手一時似玉 」,實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運。
以上寫美人心態 ,主要是用環境烘托、用象徵、暗示方式,隱約迷離。以下寫美人初因孤寂無聊而入夢,繼而好夢因風搖竹聲而被驚斷 。「漸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處境之幽清和內心的寂寞。
以下數句是說:美人入夢後,朦朧中彷彿有人掀開珠簾,敲射門窗 ,不由引起她的一陣興奮和一種期待。
可是從夢中驚醒,卻只聽到那風吹翠竹的蕭蕭聲,等待她的仍舊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詩雲:「開門復動竹,疑是玉人來。」(《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東坡化用了這種幽清的意境,著重寫由夢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悵惘;「枉教人」、「卻又是」,將美人這種感情上的波折突現出來了。從上片整個構思來看,主要寫美人孤眠 。寫「華屋」,寫「晚涼」,寫「弄扇」,都是映襯和暗示美人的空虛寂寞和嘆惋悵恨之情。
下片用穠艷獨芳的榴花為美人寫照 。「石榴半吐紅巾蹙 」,化用白居易詩「山榴花似結紅巾」(《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 》)句意形象地寫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徵,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耐人尋味。「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這是美人觀花引起的感觸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開放的季節,又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它不與桃李爭艷、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 穠艷一枝細看取 」,刻畫出花色的明麗動人。「 芳心千重似束 」,不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徵,並再次托喻美人那顆堅貞不渝的芳心,寫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難展的情態。「又恐被秋風驚綠」,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遲暮之感 。「若待得君來向此」至結尾,寫懷抱遲暮之感的美人與榴花兩相憐惜,共花落簌簌而淚落簌簌。
詞的下片借物詠情,寫美人看花時觸景傷情,感慨萬千,時而觀花,時而憐花惜花。這種花、人合一的手法,讀來婉曲纏綿,尋味不盡。作者無論是直接寫美人,還是通過榴花間接寫美人,都緊緊扣住嬌花美人失時、失寵這一共同點,而又寄託著詞人自身的懷才不遇之情。
7、急求辛棄疾的《賀新郎》翻譯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直譯: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遊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意喻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麼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搔首(吟詩)。當年陶淵明寫成《停雲》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江南那些醉中都要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這是反諷)?(於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天地似有感應)雲氣翻飛,狂風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做個廣告:歡迎對辛詞感興趣的朋友光臨百度辛棄疾貼吧
8、賀新郎譯文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虞美人·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內容】
老大那堪說。
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笑富貴千鈞如發。
硬語盤空誰來聽?
記當時、只有西窗月。
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
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
【鑒賞】:
本詞的突出特點在於,把即事敘景與直抒胸臆巧妙結合起來,用凌雲健筆抒寫慷慨激昂,奔放鬱勃的感情,悲壯沉雄發場奮厲的格調。
文學作品的藝術力量在於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優秀詩作,無不充溢著激情。該詞即是如此。作者與陳亮,都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都懷有恢復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統潔者不思北復中原。因而他們的宏願久久不得實現。當時,詞人正落職閑居上饒,陳亮特地趕來與他共商抗戰恢復大計。二人同游鵝湖,狂歌豪飲,賦詞見志,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這首詞,就是當時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詞中,作者胸懷對抗戰恢復大業的熱情和對民族壓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飽和筆端,浸透紙背。正如周濟所雲:「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介存齋論詞雜著》)。詞人這種慷慨悲涼的感情,是運用健筆硬語傾瀉出來的,因而英氣勃鬱,雋壯可喜。
周濟還指出:「北宋詞多就景敘情,……至稼軒、白石一變而為即事敘景」(《介存齋論詞雜著》)。與以情為中心的就景敘情不同,即事敘景是以敘事為主幹,以抒情為血脈,以寫景作為敘事的烘染或鋪墊。這首詞的上闋,便採用了即事敘景的藝術手法。在追憶「鵝湖之會」高歌豪飲時,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環境氛圍,從而深刻地抒發了詞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為一名忠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筆作詞,胸中沸騰的激情難以遏制,不免直瀉筆端。「老大那堪說。」直寫心懷,感情極為沉鬱。「那堪」二字,力重千鈞,義蘊極為豐富。當此之時,英雄坐老,壯志難酬,光陰虛度,還有什麼可以說的!然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門行》)。以收復中原為已任的志士們,胸中的烈焰是永遠也不會熄滅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兩句,抒發了作者的壯懷,並且與陳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龍」、「孟公」,皆姓陳,又都是豪士,以比陳亮:「臭味」謂氣味相投,「瓜葛」謂關系相連。作者與陳亮友誼既深,愛國之志又復相同,因而引以為快事。不久前,兩人「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辛》祭陳同父文《)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會,故在此詞中津津樂道:「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詞人時在病中,一見好友到來,立即與之高歌痛飲,徹夜縱談。
他們志在恢復中原,心無俗念,視富貴輕如毛發,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鈞。討論世事時硬語盤空(韓愈《薦士》詩:「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足見議論有力。這幾句是他們交談時情景的實錄。因為寫在詞里,故順筆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寫。積雪驚墮,狀述二人談吐的豪爽;孤月窺窗,襯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飲酒高唱,雄壯嘹亮的歌聲直沖雲霄,竟驚散了樓頭積雪。這種誇張的描寫,把兩人的英雄氣概與狂放精神充分表現出來。著一「驚」字,真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然而,當時只有清冷的明月與兩人相伴,論說國家大事的「盤空硬語」又有誰來傾聽呢?在這里,抗戰志士火一樣的熱情和剛直狂放的性格同積雪驚墮、孤月窺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形象地寫出了在苟安妥協空氣籠罩南宋朝堂的情勢下,個別上層抗戰志士孤雁難飛的艱危處境。這樣把寫景與敘事膠著一體,更能充分抒發出翻卷於詞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雖已很深,但他們仍「重進酒,換鳴瑟」,興致不減。
如果說,詞的上闋主要是作者奔放沸騰的感情融於敘事之中,那麼下闋則主要是直瀉胸臆的賦體,抒發對南宋統治集團的強烈批判和「看試手,補天裂」的壯懷。詞人盡情地馳騁筆力,敷陳其事,傾訴肺腑,寫來筆飛墨舞,淋漓盡致。「事無兩樣人心別。」面對時世,山河破碎,愛國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統治者卻偏安一隅,把家恥國難全都拋在了腦後。詞人用「事無兩樣」與「人心別」兩種不同象意象加以對照,極其鮮明地刻畫了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態,盡情地抒發了鬱勃胸中的萬千感慨。詞人義憤填膺,向統治者發出了嚴厲的質問:「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統,自古已然,「合」時多而「離」時少。今當政者不思恢復中原,反而以和議確定了「離」的局面,是何居心!詞語中凜然正氣咄咄逼人,足以使統治者無地自容。雄健頓挫的筆力,加重了詞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詞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統一,就必須重用抗戰人材,可是當今社會卻是「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當道諸公空說徵求人材,但志士卻長期受到壓制,正象拉鹽車的千里馬困頓不堪而無人過問一樣。徒然去購置駿馬的屍骨又有何用!詞人連用三個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貼切地表達了鬱勃心頭而又不便明銳的不平。「一個」空「字,集中表達了詞人對朝中當政者打擊排斥主戰派種種行為的無比怨忿。筆力勁健,感情沉鬱,意境極其雄渾博大。」正目斷關河路絕。「詞人觸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聯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斷絕,悲愴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慘痛局面,激起了詞人收復中原的熱情。他想起了晉代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的動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話中女禍氏煉石補天的美麗傳說,更加堅定了統一祖國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這時代的最強音。筆健境闊,格調高昂。用典如水中著鹽,渾化無跡,從而豐富了詞的義蘊,加強了形象的深廣度,呈現出極其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全詞的意境也最後推向了高潮,給人以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9、《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的譯文
注釋:①茂嘉:辛棄疾族弟,亦是愛國志士。時因事貶官桂林。
②杜鵑:鳥名。
③翠輦:翠綠宮車。
④金闕:皇宮。
⑤向河梁:指李陵送別蘇武歸漢。
⑥故人:指蘇武。蘇武出使匈奴,被強留十九年。堅貞不屈。
⑦長絕:永別。
⑧易水:在今河北省,戰國使燕太子丹送別荊軻於易水。
⑨蕭蕭:風聲。
⑩還知:倘知。 譯文:聽著綠樹蔭里伯勞鳥叫得凄惡,更如何忍受,鷓鴣鳥「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剛住,杜鵑又發出「不如歸去」悲切地號呼。一直啼到春天歸去再無尋覓處,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實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來這樁樁件件也換抵不上,人間生離死別的痛楚。漢代王昭君騎在馬上彈著琵琶,奔向黑沉沉的關塞荒野,更有陳皇皇阿妖退居長門別館,坐著翠碧的宮輦辭別皇宮金闕。春秋時衛國庄姜望著燕燕雙飛,遠送休棄去國的歸妾。流代史將李陵身經百戰,兵敗歸降匈奴而身敗名裂。到河邊橋頭送別蘇武,回頭遙望礦園遠隔萬里,與故友永遠訣別。還有荊軻冒著蕭瑟秋風,易水寒冽,送別的賓客素衣素冠像一片白雪。正是勇士壯別去國,慷慨悲歌無盡無歇。啼鳥若知人間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淚,而總是悲啼著鮮血。如今嘉茂弟遠別,還有誰與我飲酒共醉賞明月? 賞析:這是一首寄寓著作者憂國深情的送別詞,作於瓢泉閑居時期。作者對他的族弟茂嘉調任遠地深有感觸。詞題下有小注曰:「鵜鴣 、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注》。」以本詞看,確是如此。而且三個鳥鳴叫的前後順序也應如詞中所寫。即鵜鴣先鳴而鷓鴣次之,杜鵑為最晚。按《離騷》「恐鵜鴣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之意,鵜 之鳴當暮春之初。遮鶘的鳴聲如雲「行不得也哥哥」,既有留戀族弟之意,也有抗金之志難以實行之恨。杜鵑聲如「不如歸去」,則憤慨中稍有安慰,意謂如此政局,如此當權者,出仕真不如歸隱,落職未必不是好事。但主調仍是垃志難酬之憾恨。詞一開頭,便用鳥的悲鳴和殘春的調零景象,襯托離愁別恨。但是,這決不是在傾吐兄弟間的私情,而是借古喻今,用「馬上琵琶」、「長門」等歷史故事,諷刺了宋王朝對金統治者妥協、求和的政策,表達了對投降敵人的將領的蔑視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悲憤。「料不啼清淚、長啼血」,是對南京統潔當局的血淚控訴。全詞以鳥鳴開篇,以鳥鳴結束,中間連用五個典故,並打破上下片的界限,章法渾成而又別致。借送弟傷別抒發滿腔抑鬱不平之氣,筆力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