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伴娘採集
1、徐老半娘是啥意思?
徐娘半老
xú niáng bàn lǎo
〖解釋〗指尚有風韻的中年婦女。
〖出處〗《南史·後妃傳下》:「徐娘雖老,猶尚多情。」
中國古代有「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成語,反映出梁元帝蕭繹的王妃徐昭佩的風流事。據《南史》記載,她是前齊國太尉的孫女,梁朝將軍徐琨的女兒,當蕭繹還在當湘東王時,她嫁給了蕭繹。現在可以分析,她有嚴重的性苦悶,對婚姻生活和性生活是不滿的,她自恃出身名門顯貴,就膽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來發泄性苦悶。蕭繹眇一目,是個「獨眼龍」,於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邊,名曰「半面妝」,她的理由是一隻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嘔吐在皇帝的龍袍上。
蕭繹吃不消她,於是開始疏遠她,移情於其他三宮六院。
她在獨守空房的情況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結識了荊州瑤光寺的一個風流道士智遠;後來又結識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這時她已是個中年婦女,所以這個情夫說:「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從這番話也可看出他們之間只是相互玩弄的關系,竟把女人和狗、馬相提並論。後來,徐昭佩又邀請當時的一個叫賀徽的詩人,到一個尼姑庵約會,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這些行為當然為皇帝所不容,最後蕭繹下了決心,借口另一個寵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殺,她只好投了井。蕭繹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屍體撈起來送還她娘家,聲言是「出妻」。徐妃的風流生涯就是這樣以悲劇而結束的。
2、介紹蒙古包的作文完整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隆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隆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多平方米。現在游牧生活逐漸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來的牧民建起磚瓦房,蒙古包越來越少了。
蒙古游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大多數蒙古人是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只駱駝運腳點,再起帳篷。
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小者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節有自己為柱拜的典型。祭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
3、有什麼詩詞能用來形容一個三十歲的女人?
1、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譯文
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裡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3、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獨不見
唐代:沈佺期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譯文
盧家年輕的主婦,居住在以鬱金香浸灑和泥塗壁的華美的屋宇之內,海燕飛來,成對成雙地棲息於華麗的屋樑之上。九月里,寒風過後,在急切的搗衣聲中,樹葉紛紛下落,丈夫遠征遼陽已逾十載,令人思念。
白狼河北的遼陽地區音信全部被阻斷,幽居在長安城南的少婦感到秋日裡的夜晚特別漫長。她哀嘆:我到底是為哪一位思而不得見的人滿含哀愁啊?為何還讓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幃帳之上?
4、蠶婦
唐代:杜荀鶴
粉色全無飢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薴麻。
譯文
我的臉蠟黃,沒有一點光澤,哪知道人世間的什麼榮華富貴。年年都說我養蠶辛苦,為什麼身上穿的是薴麻做的衣服?
5、廬江主人婦
唐代:李白
孔雀東飛何處棲,廬江小吏仲卿妻。
為客裁縫君自見,城烏獨宿夜空啼。
譯文
孔雀東南飛,飛到何處才休息?你就好像象那古時候廬江小吏焦仲卿的妻子。你賢惠啊,為路過你家的客人縫補衣服。可惜卻像城牆樹上的烏鴉孤獨的鳴叫。
4、曲靖有哪些風俗?
曲靖民間風俗
富源黃泥河畔(古敢鄉)水族姑娘小伙的「趕表」、「走寨」(唯曲靖獨有),以「即興編詞對歌」的方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傾訴對意中人的愛慕、謳歌忠貞不渝的愛情;師宗五龍河畔(五龍鄉)壯家兒女的「浪哨」高腔和「三月三」民俗文化節,羅平「三江口」(南盤江、黃泥河、清水江交匯處)、多依河畔(魯布革鄉)布依族男女的「鬧水」習俗與「二月二」歌會,馬龍、宣威、沾益、師宗苗族同胞的笙望舞、「花山節」,會澤、宣威彝族的「立秋節」,沾益回族的「開齋節」與「傳油香」,麒麟區紅土牆彝族的「火把節」、歌舞表演,陸良撒尼人(彝族支系)的大三弦與土風舞以及曲靖各地民間的龍燈(「耍龍」)、獅舞(「耍獅子」)、高蹺(踩高蹺)、綵船(劃旱船)、跑驢(假騎毛驢表演)、染花飯、打水槍、搶花炮、「張公背張婆」、扮鷺鷥、扮蚌殼……,可謂層出不窮、多彩多姿,既原始生態又美妙神奇,讓人流連忘返、記憶猶新。
輯錄部分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如下:
(一)特色文化
1、師宗縣五龍鄉水寨村的壯族文化
2、富源縣墨紅鎮法土村的彝族文化
3、富源縣古敢鄉下筆沖村的水族文化
4、羅平縣九龍鎮臘昔村的布依族文化
(二)習俗
1、師宗縣高良鄉籠嘎村瑤族「渡戒」習俗
2、師宗縣高良鄉納廈村苗族「踩花山」習俗
3、師宗縣五龍鄉水寨村壯族婚姻習俗
4、師宗縣五龍鄉水寨村壯族「三月三」習俗
5、師宗縣五龍鄉「祭老人房」習俗
6、師宗縣雄壁鎮堵雜村彝族「綁神猴」習俗
7、師宗縣彩雲鎮額則村彝族喪葬習俗
8、富源縣富村鎮新廠村「打老牛」習俗
9、馬龍縣馬過河鎮魯石村苗族婚姻習俗
10、陸良縣小百戶鄉打鼓村撒尼族「祭窯山」習俗
11、陸良縣大莫古鎮摔跤習俗
12、羅平縣魯布革鄉布依族「鬧水」習俗
13、羅平縣長底鄉布依族「二月二」習俗
14、會澤縣馬路鄉大轉彎苗族婚姻習俗
15、會澤縣新街鄉腦包村回族喪葬習俗
16、會澤縣的「耍水龍」習俗
(三)音樂:
1、麒麟區的「爨鄉古樂」(「洞經音樂」等)
2、麒麟區沿江鄉的歌曲《大河漲水滿石崖》
4、會澤縣的「堂琅古樂」(「洞經音樂」等)
5、羅平縣富樂鎮的「富樂洞經音樂」
6、師宗縣龍慶鄉黑爾村的歌曲《小漁籮》
7、師宗縣高良鄉科白村嶺黑寨「雙管竹笛樂曲」
8、師宗縣五龍鄉保太村的花燈音樂
9、馬龍縣山歌《石榴花開》
10、會澤縣民歌《一朵鮮花鮮又鮮》
11、以世居阿著底(撒尼語:曲靖)的撒尼人為背景製作的著名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12、富源縣老廠鄉阿給嘎村的彝族民間嗩納
(四)舞蹈:
1、陸良縣小百戶鄉打鼓村的撒尼「大三弦」
2、馬龍縣馬鳴鄉咨卡村的「花燈團場」
3、馬龍縣月望鄉深溝的「蘆笙舞」
4、羅平縣舊屋基鄉的「籮籮舞」
5、羅平縣鍾山鄉的「螞螂舞」
6、羅平縣馬街鎮歹麥村的「跳歹」
7、麒麟區茨營鄉紅土牆的彝族「酒禮舞」
8、沾益縣炎方鄉卡居的「疊腳舞」
9、師宗縣龍慶鄉黑爾大寨的「碗舞」
10、師宗縣高良鄉納平山村「蘆笙舞」
11、富源縣古敢鄉的「獅子燈」
12、富源縣黃泥河鎮小雲腳村的「蘆笙舞」
13、宣威市東山鄉安迪村的彝族「跳腳舞」
14、會澤縣的「板凳龍」、「龍燈」
總之,舞蹈的類型有:慶祝性舞蹈;自娛性舞蹈;祭祀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戲曲類舞蹈;婚慶喪葬類舞蹈;生產或狩獵舞蹈;健身習武舞蹈,等等。舞蹈的形式有:刀叉棍棒舞、鑼鈸舞、月琴舞、霸王鞭舞、器樂舞、獅舞、燈舞、踩高蹺舞、板凳舞、跳腳舞(「確比」)、耍腰舞、肚皮舞、背面舞、碗舞,等等。民族樂器有:雙管笛、姊妹簫、蘆笙、嗩吶、二胡、掌不來、長鼓、銅鈸、口弦、打擊樂以及把烏、拋鑼、銅鼓,等等。
(五)戲劇、曲藝: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探訪珠江源頭途中,夜宿沾益縣龔家,「見其門閉」,「叩而知方演劇於內也」。曲靖是滇劇的發源地,戲曲表演可謂源遠流長。曲靖的戲曲活動始於明朝宣德年間(1426年),歷代舊志中均有戲曲活動的記載。
1、會澤縣的戲曲「圍鼓」
2、會澤縣的「小唱燈」,又稱「太平燈」
3、會澤縣的漁鼓演唱,通稱打漁鼓或唱道情
4、師宗縣竹基鄉六丘村的花燈
5、宣威市務德鄉傳統劇種「走老丑」
6、羅平縣九龍鎮臘庄村傳統小戲《破四門》
7、麒麟區的滇劇(「雷四本家」是曲靖滇劇的播種人,被稱為曲靖的「戲王菩薩」)
(六)商品及工藝:
1、會澤斑銅——斑銅工藝是會澤縣傳統手工工藝,歷史悠久,技術精湛,收藏價值高,色彩美倫美煥,被稱為「中華一絕」。1914年斑銅工藝品「斑銅鼎」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銀獎。
2、會澤縣的擀氈工藝和樂業辣椒
3、宣威火腿——又一個「中華一絕」。孫中山先生為其題詞「飲和食德」。
4、宣威市倘塘鎮的銅器、鋁器與黃豆腐製作
5、宣威市西澤鄉的白糖、竹編製作
6、羅平縣魯布格的五彩花米飯(五彩花米飯是布依人獨特工藝,有800多年歷史。五彩花米飯是從山中採集天然的樹葉、樹花、山草、根莖等通過布依傳統秘方,熬出汁液,取出紅、黃、紫、黑等天然色素調入盛有上等糯米的缸中浸泡、洗凈、蒸熟、攪拌、晾乾,染成花米飯,清香可口,屬純天然綠色食品)
7、羅平縣的菜籽油、生薑、野蜂蜜
8、羅平縣老廠鄉的老廠酒、富樂鎮的銅器製作
9、陸良縣的板鴨和麻衣饊子
10、陸良縣的蠶絲製品與芳華鎮的民間草編工藝
11、麒麟區的韭菜花、雞蛋掛面和越州潦滸的土陶工藝
12、沾益縣的辣子雞
13、馬龍縣的蕎絲、醬菜
14、馬龍縣馬鳴鄉咨卡村的火草褂編織工藝
15、師宗縣的少數民族服飾工藝
16、師宗縣高良鄉納平山村的蠟染工藝
17、富源縣墨紅鎮魯木村的彝族民間刺綉
18、富源縣大河鎮白岩村的民間蔑編
19、富源縣後所鎮鐵翅村的踩缸腌菜製作
20、富源縣中安鎮的石材工藝、鐵鍋製作
21、富源縣的魔芋加工與大河烏豬及火腿製作
(七)土話(方言)
不(「毛」);去(「克」);傲(「炮」、「拽」);廁所(「茅斯」);女人(「婆娘」);現在(「這哈」);張揚(「抖草」);叔叔(「耶耶」);愚蠢(「日膿」);驚嘆(「兒啰」、「背時」);實惠(「香暈」);瞌睡(「夢沖」);生氣(「日氣」);叛逆(「二氣」);計較(「渣經」);嚴重(「老火」);悲劇(「造孽」);所有、全部(「一花」);毛巾(「手敷子」);無奈(「抵不住」);吃飯(「腫脖子」、「倒脖子」);沒有(「謬得」);害羞(「臉皮子薄」);詢問與表白(「雜個啦」、「格整得成」);憤怒(「滋得很」、「日氣很」);拒絕(「整球不成」);白痴(「憨眯日眼」);不雅(「渣八列五」);嘴甜(「嘴麻子得」);給力(「攢勁得很」);疑問(「格真個」);無趣(「沒得心腸」);不屑(「懶得跟你說」);忽悠與騙人(「耍麻老子噶」、「哄老子地噶」);認真、肯定(「正二八斤」);警告(「毛挨我上頭是臉」、「毛摻我二理裹氣」); 妥協(「懶得跟你說」);欠揍(「幾包子錘」、「幾窩仙腳」);懷疑(「給真個地」);神氣(「神頭二五」);討厭(「溝逼死遠些」);邋遢(「跟楞半倒」);無趣(「沒得心腸」);脾氣犟(「日鼓」);走霉運(「背時」、「倒邪霉」);一小點(「一小跌」);小心點(「招呼跌」);深綠色(「露陰干瞎」);不恰當(「二不掛五」);天氣冷(「冷迷日眼」);「有沒有」(「你葛有」);不端正(「歪巴斜扯」);不景氣(「冷火秋陽」);速度快或做事麻利(「溜刷得很」);出類拔萃(「板扎很」);難處的人(「攪得很」);看你不爽(「鬼迷日眼」);調皮搗蛋(「神頭二五」);粗心大意(「粗皮撩草」);有一種謾罵叫「曬白牙齒地、小砍頭地」、有一種憤怒叫「逗老滋鬼火綠」……,等等。
(八)特色建築
1、陸良縣庭院式土木結構建築群:雍家古寨
2、富源縣中安鎮民居建築:張氏大院
3、羅平縣干欄式建築:吊角樓
4、會澤縣大海鄉古板房
5、徐老伴娘的意思是什麼?
不是徐老伴娘,是「半老徐娘」,人們常以"半老徐娘"稱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人們常以"半老徐娘"稱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半老徐娘"一詞源於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過芳齡.卻還著意打扮.風風騷騷.極不得體.於是.有人說:"徐娘半老.猶尚多情."有關[徐娘"的[風騷"之事.<南史.後妃傳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極簡要的記載.宋陳與義詩<書懷>中"開窗逢一笑.未覺徐娘老"兩句足見徐娘之風騷.後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來諷喻那些年過芳齡還風風騷騷.精心打扮的婦女.亦有人自稱徐娘.含有自謙自重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貶義詞用.
6、大理都有啥
大理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52'~ 101°03',北緯24°41'~ 26°42'。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自治州首府駐大理市下關,距昆明市338公里。自治州總面積達29459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3.7%,壩區面積佔16.3%。東西最大橫距達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達270多公里。
蒼山洱海
蒼山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遊者所嚮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描繪它「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
蒼山,又名點蒼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蒼山景色向來以雪、雲、泉著稱。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最。在風和日麗的陽春三月,點蒼山頂顯得晶瑩嫻靜,不愧是一個冰清玉潔的水晶世界。點蒼山的雲變幻多姿,時而淡如青煙,時而濃似潑墨。在夏秋之交,不時出現玉帶似的白雲橫束在蒼翠的山腰,長亘百里,竟日不消,嫵媚動人。
在蒼山頂上,有著不少高山冰磧湖泊,湖泊四周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還有18條溪水,瀉於19峰之間,滋潤著山麓壩子里的土地,也點綴了蒼山的風光。蒼山還是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不僅有幾十種杜鵑,而且有珍稀的茈碧花和綉球似的馬纓花等。
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狹長形,南北長40公里,面積約240平方公里。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泛舟洱海,那干凈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藍天,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在洱海最南端的團山,有一座洱海公園,是觀賞蒼山洱海景色的好處所。
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還有一處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蝴蝶泉。蝴蝶泉的出名與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的描述有關。他寫道:「泉上大樹,當4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還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顛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確也有這樣的時候,來此聚會的彩蝶多得難以數計,色澤絢麗,如霞如錦。前些年,蝴蝶數目減少,據有關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當地氣候轉向乾燥,導致蝴蝶遷徙,二是農村大量使用殺蟲葯物,誤傷不少蝴蝶幼蟲。不過,最近兩三年來,隨著生態平衡的逐漸恢復,加之人們有意識地對蝴蝶採取保護措施,每年聚會的蝴蝶已與日俱增。
洋人街
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意為民國初雲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護國路東西走向,長1000米,寬7米,青石板鋪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愛,復興等主要街道。
之後,為了適應開放旅遊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為開放旅遊的主要景點,紅山茶賓館定為涉外賓館,紅山茶賓館在古城護國路西段,由此,護國路便成為外國遊客在大理的集散地。中西風味店,珠寶店,古董店,扎染店,畫廊各行各業隨之興起,鋪面林立兩側,琳琅滿目,目不暇接,成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
如今大理古城護國路的名字在外國有些圖紙上,早已真稱為「洋人街」了。可見大理洋人街已馳名世界,成為外國友人嚮往的地方和他們旅居大理的溫馨家園。
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物之一。1961年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聖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蒼山一面,其山門距三塔主塔約120米;是南詔國第10代王勸豐右時(公元824—859年)所建,時為南詔國後期。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於雲南內,有小寺3千,大寺8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里,房屋800多間,佛1萬多,耗銅4萬多斤,費工70多萬人。現存主塔高69.13米,16層,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三塔中的小塔在主塔之西,與主塔等距70米;南北對峙,相距97米。它們是五代時期大理國所建造的。兩塔形制一樣,都為10層,高42.4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毀於清咸豐年間,西三塔卻巍然屹立。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現了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此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關於三塔的建築風格,一般都說類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風格,表現了唐宋時期雲南與內地的密切聯系,這是毫無疑義的。
大理古城
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是1982年2月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
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重要文物古跡。大理風景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歸納起來可稱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大理市的古城有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今喜洲鎮)、龍尾城(今下關)、大理城;古塔有崇聖寺三塔、弘聖寺一塔、蛇骨塔、魚骨塔;古碑有南詔德化碑,元世祖平雲南碑,五華樓碑群,山花碑等。悠久的歷史還孕育出許多傑出的人物。突出的有南詔國第四、五、六代王皮邏閣、閣羅鳳、異牟尋;清平官(宰相)鄭回,大理國開國之主段思平、著名畫工張勝溫;明代詩人、文學家楊黼、楊士雲、李元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李燮羲、張耀曾,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楊傑,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周保中等。
大理城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潁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堞,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8條巷。如今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南城樓(1982年重建)。
如果說,州府大理市給人以繁盛喧鬧的感覺,那麼大理城則是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著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戶戶養花植樹,花果並茂。那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憩息佳所,改革開放後私人開設的法國等風味小吃餐館也是外賓喜愛光臨之處。傳統的大理石工藝品,擺滿街道兩側,任其觀賞選購。
蝴蝶泉
蝴蝶泉,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蒼山雲弄峰下。由於長期的山水沖刷,砂石成片,山坡上樹木稀少。但當你緩步上坡,行約半里,卻見一片綠蔭耀眼。走過古樸的石坊,迎面有一塊高約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側有郭沫若手書「蝴蝶泉」三個大字.左例刻郭老詠蝴蝶泉詩的手跡;碑的背面,書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記。沿林蔭小道曲折前行約三四十米,只見古樹林立,濃蔭蔽天,一方清泉嵌於其間,底鋪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擲金屬錢幣於池中,觀其緩緩旋落,陽光從樹頂篩下,池底銀光閃爍,倍感泉水清例。
泉池周圍有大理石欄板,泉邊一株高大古樹橫跨泉上,此樹因花形似蝶,因此人們稱為「蝴蝶樹」。每當夏季來臨,「蝴蝶樹」開花,蒼洱之間的蝴蝶成群來此聚匯,翻飛起舞,熱鬧非常。最奇的是萬千彩蝶交尾相銜,倒掛橫於泉止的蝴蝶樹上,形成無數蝶串,垂至水面,五彩繽紛,蔚為壯觀。最盛之期在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後,所以農歷四月十五日被定為「蝴蝶會」。
為什麼萬千蝴蝶會聚匯於此,形成如此奇觀?專家和學者對此進行了觀察和研究,共同的認識是:
一、農歷四月中旬及此前一段時間,雨尚未到來,蝴蝶泉周圍及遠近數十里農村,夏收將盡,田園半空,氣候炎熱。相比之下,蝴蝶泉旁,清涼濕潤,草茂花繁,適於蝴蝶生長。
二、蝴蝶泉邊「蝴蝶樹」此時正值花期,花開滿樹,花形似蝶,且樹葉能分泌密汁粘液,蝶喜食用,因此這種樹頗能招引蝴蝶前來。
三、這時,適值蝴蝶交尾產卵季節。上述三條因素就使得萬千彩蝶匯聚於蝴蝶泉邊,首尾相銜,形成千百倒掛於樹的蝶串,人來不驚,投石散而復聚的奇特景觀。
過泉後的圓形門,沿石階攀登而上,就到新建的六角翹「望誨亭」。登亭遠望:雞足山飛峙,山頂楞嚴塔隱約可見;山腳挖、雙朗等村莊房屋田野依稀可辨;洱水如鏡;北面上關,南面喜洲,煙樹彌漫;右前江尾村,似一支利劍,插入洱海。這望海亭,確是觀「海」的好地方。
南詔風情島
南詔風情島是洱海三島之一,位於蒼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黃金地段——洱源縣雙廊鄉境內。該島四面環水,東靠著名佛教聖地雞足山,北接石寶山,南連大理,西對蒼山洱海,因占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 ,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美譽。它濃縮了大理數千年的文化底蘊,盡顯南詔、大理兩朝六百年的皇都風采。
喜洲白族民居
喜洲位於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帶的著名鄉鎮,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風格。
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為典型格局,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表瓦人字大層頂,二層、重檐;主房東向或向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牆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
喜洲白族民居特別重視照壁、門窗花枋、山牆、門樓的裝飾。
照壁是一主兩廂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築,多為一高兩低的桃檐飛角青蓋頂的牆體;居主房正前,連接兩廂山牆,使三方形成封閉庭院。
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以四言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繪圖畫。
門窗特別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門,多為雲木、紅椿、楸木、雲杉等名貴木材,雕上金雞寶貴、喜上眉梢、麒麟呈現祥等民間吉祥圖案,多為透雕或圓雕。
山牆則以白灰粉刷,山尖呈三角形,其上用水墨繪以雲紋、如意紋、蓮花、菱花紋等吉祥圖案。
大門座選用海東青山石精鑿成芝麻花點、砌出稜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結構嚴謹、雕刻精細、斗拱出挑、飛檐翹角的木質門樓。
喜洲白族民居建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號稱有88院之多,又以嚴家院、董家院、楊家院三處為盛。 購物指南 在大理,想帶幾件別致的小禮物回家送人,不愁找不到地方。在古城或下關,你可以買到用天然大理石製作的文房四寶、花盆、花瓶、燈具等大理石工藝品。
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族蠟染、扎染更是人見人愛的手工藝品,在下關及古城也隨處可見;大理州鄧川乳扇非常出名,各土雜店及農貿市場有售;下關沱茶,形如蘑菇帽,經久不變味,香氣獨特,在各土雜店有售;大理雪梨,產於洱海東岸,肉質雪白嫩細;劍川木雕,原為劍川民間工匠製作的傢具、門窗、屏風等,近年開發了一些工藝品小雕件,供遊客攜帶,在各工藝品店有售。
行知提示:大理古城中的護國路是遊客的必訪之地,那裡集中了各種少數民族織品、工藝品和滇藏各地特產,眾多的古董店經常會讓遊人得到意外的收獲。
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族蠟染、扎染更是人見人愛的手工藝品,在下關及古城也隨處可見;大理州鄧川乳扇非常出名,各土雜店及農貿市場有售;下關沱茶,形如蘑菇帽,經久不變味,香氣獨特,在各土雜店有售;大理雪梨,產於洱海東岸,肉質雪白嫩細;劍川木雕,原為劍川民間工匠製作的傢具、門窗、屏風等,近年開發了一些工藝品小雕件,供遊客攜帶,在各工藝品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