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娘新郎 » 山西省朔州市新新郎

山西省朔州市新新郎

發布時間: 2022-02-25 19:21:31

1、誰知道山西大同朔州一帶的婚嫁習俗,山西男娶四川女,訂婚結婚,簡略點但又必不可少的習俗

要庚帖
過去,男方若是家道殷實的講究人家,還要向女方「要庚帖」,又稱「討八字」。女方家長接納提親後,便將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即年庚八字)寫在一張紅紙(即庚帖)上交給媒人,再轉交給男家,以卜命相。男家請算命先生推算男女雙方的年庚八字、命相是否相配,以決定這樁婚事是否吉利。命相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論之。簡單地說,如女方命相屬金,男方命相屬木,金克木,則此樁婚姻不吉利,那麼,這樁婚事就要告吹;如女方命相屬土,男方命相屬木,土生木,則此樁婚姻吉利。總之,如男女雙方的年庚八字、命相無相沖相剋,便可商議定親條件,如彩禮嫁妝等等。這主要是由媒人牽線說合。當然,也有因為彩禮、嫁妝問題使婚姻告吹的。一般人家不講命相,認為只要「大婚相配」就可以了。
定婚
定婚是一項比較重要的議程。定婚也要看個好日子。這天男方通過媒人交女方一半的「彩禮」,這日出叫「定婚日」。定婚時男方到女方家送去糕點、饃饃等食物,還有一個用大塊紅布包裹著的包袱(稱為「定親紅」),內裝女方婚前穿戴的衣物及部分嫁妝。定婚時一般由男方、媒人及其好友前往,女方要設宴招待。現在的定婚,則是男方的家人和親戚在酒店宴請女方的家人和親戚,使雙方彼此之間熟悉、認識。
請期
「請期」 又稱「下日子」,即定婚之後,選擇娶親的日子。男方一般會請風水先生掐算個黃道吉日。風水先生會根據男女雙方生辰八字及其父母屬相來推算出良辰吉日。娶親的日子確定好了,媒人就和男方代表,到女方家「下日子」,通知女方要娶親的時間,催促女方做好婚前准備。同時,交付清全部的彩禮、嫁妝。娶親時間的選擇,也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即由女方的「大利月」 決定,而「大利月」又由女方的屬相而定。具體內容是:
正、七月迎雞兔,二、八月虎共猴。
三、九月蛇和豬,四、十月龍與狗。
五、十一並牛羊,六、臘月鼠馬走。
「正、七月迎雞兔迎」,即屬雞和兔的姑娘,正、七月是她們的「大利月」,正、七月出嫁,每天都是好日子。以下以此類推。因此,男方到女方家「下日子」時,女方家長也會因所下的日子不符女方的「大利月」,而推遲婚期的。
迎娶
迎娶是婚嫁禮儀的高峰,是一個男女雙方都十分繁忙復雜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1.「凈身」 和「吃翻身餅」
娶親的前天,新娘必做兩件事:洗、吃。
洗,又稱「凈身」,這對將出嫁的姑娘相當講究。鄉俗里,姑娘出嫁前的「凈身」關繫到一生的幸福,關繫到婆家的興衰,似乎冼不好冼不凈就會將晦氣帶進婆家,這輩子便「過不好日子」。
吃,就是吃「翻身餅」。新娘的母親親手烙若干張白面油餅,稱為 「翻身餅」。新娘吃了後,就會給婆家帶來好運。這是過去貧人渴望「翻身」,過上好日子的具體表現。美好的願望在美好的事情中,即使實現不了也是美好的,因而這一風俗一直沿革至今。有時新娘不想吃,她的母親則勸道說:「娘烙的翻身餅,哪怕吃一口,這是鄉俗」。在吃的中間,親友們會大張旗鼓地高聲問:「翻身了嗎?」新娘必答:「翻了!翻了!」全家便是一陣幸福的大笑。
同樣,娶親的前天新郎也要「凈身」和「吃翻身餅」。另外,還有一件大事「鋪床」,即布置新房。
2.娶親
娶親這天,男方家貼對聯、囍字,壘旺火,張燈結綵。早年娶親,男方都要僱傭花轎。鋪龍灣一出門往東往西便是山,往南往北雖然是大道,但娶親路途遙遠,因此花轎都是騾馬架載。
娶親一般為媒人和新郎的姐夫,帶上「離娘肉」,一瓶綠豆一顆蔥,和花轎一起浩浩盪盪直奔女方家。女兒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塊肉,男方帶的「離娘肉」 算補償了娘身。綠豆易生根發芽,男方期盼娶進的媳婦及早生兒育女,生下的兒子象蔥身一樣白胖,生下的女兒如蔥葉般綠嫩盈人。花轎中還必須有一個「押轎」的男童,返回時還要和新娘同乘一轎。所選男童必須五官周正,父母齊全,兒童還未沾有「邪氣」,意為娶親之「聖潔」。
娶親隊伍到達女方家後,女方往往「節外生枝」,不梳頭或不上轎。這時媒人和新郎的姐夫就和女方談判。因為怕誤了「拜天地」的良辰吉日,男方大都答應女方提出的條件,如增加嫁妝,或給「上轎錢」等等。條件談妥,新娘開始梳洗打扮,身著綉衣綉裙,鳳冠霞披,蓋了蓋頭,由哥哥抱起(或背上)細步上「轎」,任家離轎多遠,哥哥都得咬牙努力,一氣呵成,萬不可讓新娘腳沾地——這說法有兩種:一說新娘腳沾地會帶上在娘家養的壞習氣;一說新人要新,光光鮮鮮、一塵不染地進婆家,所謂「新人新貌新氣象」。
3.送親
送新娘出嫁稱「送親」。送親人一般為新娘的姐夫哥弟。這送親人被敬稱為「新親」,全權代表著女方,是上上賓,不可怠慢,不可得罪。
「新親」帶著新娘父母、親友贈送的陪嫁品,昂首挺胸,目不斜視地在男方熱情、敬臣的接迎下,穩健而慎重地邁著每一步。隨「新親」而來的還有一支龐大的隊伍——「圓飯人」,這班人馬清一色女性,多為新娘的嫂嫂、姐妹和好友,少則五六人,多則數十名,均給新娘帶著陪嫁品。這班「女子軍」不會忌諱什麼,該吃則吃,該喝則喝。鋪龍灣尚有一個很奇怪的習俗,「圓飯人」在喜宴上一定要「偷」點東西,如茶杯、酒杯,那怕是一雙筷子。男方家則嚴防死守。到頭來總是防不勝防。
4.迎親
迎親的人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人選,總是自發地湧上村頭、巷口。這多半是孩子們。花轎快到村口時,娶親的隊伍就放大麻炮(大型的二響爆竹)告知男方家長及看熱鬧的人們,媳婦娶回來啦! 孩子們遠遠地見花轎到來來,就興奮地沒命往回跑,一路報喜:來啦,來啦。隨著孩子們的歡叫,男方家趕快發旺火,准備迎接新娘。花轎一停,鑼鼓嗩吶齊鳴,這時新郎和「迎親人」出場了。新郎身穿禮服,滿面笑容,迎接送親隊伍。迎親人則面施粉黛,打扮得體,細步走到花轎前,撩起轎門簾,往新娘嘴裡塞一塊冰糖,意為新婚甜甜蜜蜜。然後請新娘下轎。新娘先前都不肯下轎的,總是在「迎親人」 的連哄帶拉下才答應,條件是得給「下轎錢」。因為新娘腳不能沾地,因此轎前放有幾塊羊毛氈,讓新娘走在毛氈上。當新娘頭蒙著紅蓋頭(俗稱蒙「眼紗子」 ),在「迎親人」攙扶下走完第一塊毛氈,馬上有人把這塊毛氈拿起,又放到最前邊,如此循環往復,使新娘始終腳踩毛氈走進新房。「迎親人」一般是新娘的妯娌。原因是:一則與新娘是同輩,認親時好稱呼;二則可及早溝通妯娌間的感情;再則「迎親人」要參加婚禮的全過程,這樣妯娌並行,好讓村裡人去品評新、舊媳婦的儀表、能力等等。當然「迎親人」也可在本村尋找的一位公婆父母俱在、兒女雙全的已婚婦女。
新娘進入新房後,吃點東西,准備「拜天地」。同時,賓客入座,婚宴開始。
拜天地
「拜天地」 又稱拜堂。一般在新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爺的畫像,點燈,上香。桌上還放一斗,斗內裝有五穀、弓箭等鎮物,用於鎮妖避邪。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供桌前方的地面上放置一塊毛氈。「文革」 期間由於「破四舊」,拜堂不供天地爺畫像,而以毛澤東主席像代之。
主持「拜天地」 儀式的司儀一般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已婚男賓擔任。新郎頭戴禮帽身穿禮服,新娘頭戴鳳冠身穿綉衣綉裙,雙雙來到供桌前,站在毛氈上。新娘旁邊還有那位「迎親人」陪伴新娘。一切准備妥當,司儀宣布「拜天地」開始。接著就高喊:「一拜天,二拜地,三拜諸神」,新郎新娘雙雙向天地爺畫像鞠躬三次(一般不行下跪拜磕頭禮)。鋪龍灣的婚俗把拜父母、夫妻對拜放在「拜天地」儀式的最後。其原因是這里的「拜天地」還有兩層作用:其一,在此過程中要收取來賓的「賀禮」;其二,借機「耍笑新媳婦」。
拜完天、地和諸神後,司儀就拿著「禮單」,按其上預先已經寫好的順序宣讀名單。第一個宣讀的是「新親」。主持人大聲說「給新親磕頭啦」,並一一道明新親帶來的陪嫁物。其後依次是姥爺、姥姥、舅舅、妗妗、姨夫、姨姨、姑父、姑姑等至親。再後按輩份排列。長輩只說尊稱,不念姓名。同輩或晚輩既說稱呼,又念姓名。如「給姥爺磕頭啦」,姥爺立刻交付禮錢。司儀把錢數記載在禮單上,馬上宣布「姥爺交禮XXX元,磕頭」。作為長輩,都謙虛地說「不用磕啦」。但新娘新郎總是要鞠躬的。姥爺、舅舅的禮錢是一個指揮棒,他們上的禮錢多,別人就跟著多上,他們少,別人也少。因為晚輩的禮錢是不能超過長輩,一般親朋好友的禮錢是不能超過至親的,否則就視為不懂禮數。
拜天地的過程中「耍笑新媳婦」是必備的內容,主角是新郎姐夫及幾個愛開玩笑的小年青。耍笑新媳婦花樣翻新,但主旨都是想方設法讓新媳婦「出洋相」,引發大家歡笑。比如:姐夫上禮10元。他先裝模作樣地掏了好長時間,還說出一句引發眾人鬨笑的話:「我這錢在肋支板上栓著哩!」然後竟然拿出一毛錢,高高舉起,並高喊「磕頭,磕頭,我再掏!」。新郎新娘鞠躬後,又掏出五毛錢,再讓新郎新娘鞠躬……直到最後一次拿出一個大錢,補滿禮錢。也有的小青年用線栓著一個蘋果,高高吊起,讓新郎新娘雙雙啃蘋果。當新郎新娘快啃著了,他又移動一下蘋果,讓新郎新娘的臉碰到一起,引起圍觀者的鬨堂大笑。
拜天地儀式結束,司儀把禮錢放在一個盤子上,叫新娘抓錢,稱為「抓喜錢」,但新娘一般不好意思多抓。

2、山西朔州一帶農村娶妻有哪些必要風俗禮節啊

一般的嫁娶禮儀都要有嚴格的講究:1.1議婚議婚又稱議親。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階段。議婚一般先由男方托媒人提親,相當於古代六禮中的納采。若雙方同意,即請算命先生測生辰"八字",核定雙方是否相合。1.2定婚定婚也稱定聘,經過儀婚,如果一切相合,就要商定彩禮。一切"禮金"或"聘金"都已經議定並列成禮單,儀定聘日後,男方只納"禮金"的一部分,俗稱"上半禮"。然後,交換庚貼,交換庚貼以後,就是正式定婚了,同時這也稱許親。有的在交換庚貼是,雙方要設筵款待親友,名為定親飯。有的還講究互換"龍鳳貼",即男方貼上印有"龍",女方貼上印有"鳳",一般還要互送定親物。男方送女方的有:銀錢、衣服、首飾、什盒等;女方要送男方的有:文房四寶、瓷瓶、扇子、荷包、紅褲帶等。不論貧窮還是富裕,紅褲帶是必不可少的,隱喻拴系在一起的意思。1.3成婚成婚也就是娶親。由男方選擇吉日,給女方下"娶貼",雙方都提前准備。迎親的前幾天,男方就要把彩禮、衣物、首飾、酒肉送給女方;迎親的前一天,女方就要把陪送嫁妝如:桌椅、箱櫃、被褥、梳妝用具等送給男方。女兒出嫁前夕,往往要在家"陰臉",也就是避日曬不出門,一般都要二、三十天。出嫁前一、兩天,母親要給女兒"開臉"。也就是美容、修臉,如:整眉、拔汗毛、剪鬢角。黎明前,要將發辮梳成發髻,這個就成為"上頭",這就表示姑娘要做媳婦了。迎親的儀仗形式有繁有簡。一般為三乘抬轎,兩、三匹馬,富裕人家五乘抬轎。三乘抬轎就是單娶單送,五乘抬轎就是雙娶雙送。有的地方新郎要去女方家迎親的,但有的地方新郎就不去的。男方娶親的和送親的均騎騾馬。迎親的儀仗,從前之後都要有炮手,開道旗、鼓樂、花轎、騎乘。娶親的人是在女方家娶的,一般都會受到女方家的筵席款待,還要吃一些簡單的茶果、油炸食品,這稱為"穿茶"。新娘上轎頭蒙紅蓋頭,由兄長抱到轎上,以免腳著地帶走娘家好運。迎娶路線回時不走來時路,講究走大回環。返回是如果經過寺廟、井台、碾磨的時候,就要用紅毯或紅布遮掩新娘坐的轎窗,意思就是以防白虎星、鬼邪等開打擾。如果行走路上有水井、洞口、窟窿的地方,都要用紅紙遮蓋,為了避邪煞。迎親回來,鼓樂齊奏,炮聲連天,迎接人一擁而出。花轎停下後,先由婆母給新娘擦粉,喂新娘一塊冰糖。隨後由一個"全福人"(雙親俱在之人)或兩童女相扶,同新郎一同腳踩紅地毯步入院內,新娘下轎時,雙手拿"寶壺",由贊禮人撒五穀、紅棗、糖塊、錢幣開路。院內旺火已經點燃新郎背者或抱著新娘繞著旺火轉圈,以圖吉利。正房前放置香案,香案除供品外,還放有弓箭、斗、尺子、稱、鏡子等物品,意在鎮妖辟邪。新娘和新郎同到香案前,在贊禮人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後拜高堂,再夫妻對拜。禮畢後進入洞房。院內觀看的人爭先敲破洞房窗紙向內窺視,窗孔敲破的越多越好,意取多生子。入洞房後,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然後,新郎將新娘的"紅蓋頭"揭去,二人共飲一杯酒,名為"團圓酒"。晚飯後,家人、親戚或村民,都要來鬧洞房,又稱"耍笑"新娘。其間也有的是耍笑大伯、公婆的。民間有諺語說:"不鬧不發","鬧洞房,沒大小"。有的是"文鬧",以向新娘出謎語、說趣話而取樂,有的是"武鬧",逼新娘和新郎做一些親熱、戲弄的動作。鬧洞房後,新郎和新娘入睡,姑嫂、小叔或婆母要在洞房窗前"聽房"以觀新郎和新娘是否和美。1.4拜人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在香案前分別按輩分大小向家人、親朋叩頭,這就稱作"認大小"、"謝人",被拜人則應備有禮物。1.5回親回親又稱"回門"。結婚後第二、三天上午,新娘帶著新郎回到娘家認親。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新娘家老人心裡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不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准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村民要來看女婿,"品頭論足"取笑"新姑爺"。中午吃飯的時候,有的給新郎吃里邊包著鹽、花椒和辣椒的餃子;也有的淘氣的女孩兒(一般是小姨子)給新郎臉上暗地抹黑,或有男青年讓新郎做些過分的事,如讓給村裡的同輩或小輩叩頭等。1.6送和堂在回親的第二天,有女方的同輩把新郎和新娘送回新郎家,這就稱為"送和堂"。1.7住對日這是婚禮中的最後一項。從送和堂那天開始,先到新郎家住一天,然後回到新娘家住一個月,其間,兩方的村裡的親戚分別請新郎和新娘吃請,這稱作"認親"。至此,熱鬧隆重的婚禮才算宣告結束,一對新人正式開始了婚姻生活。婚嫁禮儀程序有繁有簡,但人們仍然認認真真的辦理,絕不馬虎。其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要使婚禮得到社會的承認,合法化;其二,就是為新婚夫婦清除邪惡,祈求美滿幸福的生活。實際上,現在很多農村還延續這種風俗,而城市人有的參雜了很多現代時尚的因素,鄉土氣息越來越淡了。山西朔州繁瑣的嫁娶禮儀中,也有細致的、獨特的一面。在議親的過程中,要請算命先生測"生辰八字"。歷來認為"白馬怕青牛"、"龍兔淚交流"、"豬狗不到頭"、"蛇虎如刀銼"、"羊鼠一旦休"、"金雞怕玉龍"等等,這些屬相都是相剋的、"方沖"的。古代不知有多少意中人因屬相不合而被迫分手。不光是要測屬相,還要涉及陰陽無行。無行也有相生相剋,從而就能判定婚姻的吉凶。在迎親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嫁妝送給男方,有的女方在送嫁妝的物品中放一些核桃、棗、花生,意義在於祝願早生貴子;也有的在梳妝匣或衣物皮箱底部放置鑄有"密戲圖"的銅鏡(俗稱"壓箱底",現代人一般都放些錢或貴重的東西)、花線等,供女兒到夫家後打開看。舊時女子出嫁年齡較小,此物為古人的性教育用品。當然最具特色的要屬朔州平魯地區特有的"騾馱轎"習俗。這種習俗就是在舉行婚禮的時候特有的,在迎親時新娘的轎子要用"騾馱轎"。"喜轎"也稱"花轎"是舊時婚禮禮儀的交通工具,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騾馱轎"就是兩頭騾子一前一後的馱著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轎。所使用的兩頭騾子是訓練有素的騾子,體質壯、毛色好、聽"騾夫"的話。"騾馱轎"的花轎做工考究、木料結實、雕刻細膩、結構嚴謹,它同其他的花轎最大的區別就是結實牢固。"騾馱轎"的花轎裝飾圖案皆具有喜慶吉祥成雙成對的意思,如雙鳳凰、雙蝴蝶、雙蝙蝠上下盤旋,兩兩相對組成,含有夫妻之間和和美美、鄉親相愛的意義。也有雙兔和雙魚等,俗稱"滑魚急兔"。"騾馱轎"的花轎中的一個重要部件就是"轎桿",它長而結實,架設在花轎的兩側,"轎桿"兩端綁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達腰","馱"的力點就在這里。娶親這天"馱夫"最受人尊敬,他們身著黑色新衣,頭纏白色毛巾,裝束的精精乾乾的。好的"馱夫"即使道路崎嶇,他們也能把"騾馱轎"趕的穩穩當當的,又使人不用飽受顛簸之苦,所以,"小紅包"往往是新娘子送"馱夫"的必需品。新娘下轎後,新郎要背著或抱著新娘圍著"旺火"正轉三圈,倒轉三圈,以圖吉利,這種習俗非常類似與南方婚嫁中的"跳火盆"。"旺火"用碳塊壘成塔狀,中間放有木柴,為的是能使碳塊更容易燃燒,再用彩色的紙或布做成各種圖案披在"旺火"的外面,這就叫做"披彩花",在"旺火"的頂部貼上大紅字條,上面要寫著"旺七沖天"四個大字,也有辟邪的說法。朔州嫁娶禮儀的飲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的富裕人家的喜宴上都會有"六六"、"八八"之說,所謂"六六"、"八八"就是指"六涼六熱"、"八涼八熱",還有的地方有"十全席",也就是加上了"火鍋"。不管是什麼喜,都不回缺"喜饃",上面一般都捏有"滑魚吉兔"等吉祥物。美酒也是筵席所不可缺少的東西,在加上朔州特有的游藝競技民俗--劃拳(猜拳),能使喜慶氣氛更加濃厚。朔州嫁娶禮儀中的禁忌也很有特色。如:一年內忌辦兩次婚嫁;婚嫁一般忌姑姑做娶親,姨姨和姐姐做送親;新娘的紅蓋頭上一般都綉有"龍鳳呈祥";如果在婚嫁當天,迎親路上有兩隊迎親的相遇,雙方新娘要互換針線或喜帕;拜天地時忌寡婦在場;洞房忌用新房;忌寡婦和有身孕的女子進入洞房。

3、朔州訂婚有啥習俗

1、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

2、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

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

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


(3)山西省朔州市新新郎擴展資料

山西其他地方的結婚風俗

1、童子壓床

在呂梁柳林、方山、臨縣一帶,曾經有童子壓婚床的習俗。到現在,這種風俗演變成了成年男子在婚床上戲耍。幾名成年男子在婚床上推推搡搡,難免會碰到新娘。如果結婚時在冬天還好說,如果婚禮在夏天舉行,情況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幾個成年男子整夜霸佔婚床,甚至將婚床壓塌。這些行為,讓賓主雙方不歡而散。

2、餃子里包辣椒

在臨汾翼城縣,有給迎親的新郎包五味餃子的習俗。餃子里包著辣椒、花椒等各種調料。這個習俗,最初是為了考驗新郎的吃相,後來,成了整蠱新郎的節目。到現在,這一習俗,在縣城附近的村莊幾乎沒有了,只是在偏僻的村莊還保留著。

4、我是山西朔州人(城區的),馬上要結婚了。結婚都有哪些禮儀啊,越詳細越好~!

首先結婚前一天晚上,要去女方家看看(由男方家長帶隊,新浪不能去);當然晚上還要吃餃子,幾個我記不清了,好像是18個,據說是誰先吃完誰當家O(∩_∩)O~;2第二天一早起來要在家裡准備好各種東西,紅包、禮炮、等等等;然後上車迎接新娘;去了女方家擠門就不說了,進去得找鞋;然後和女方家合影;然後背新娘子下樓,記住!不能讓新娘子踩到地上;同時要給女方家送包袱的小孩子大紅包(和擠門的紅包不同哦),然後回新家,換衣服,再合影,然後去飯店啦,不知道能不能幫上你

5、朔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一,扭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二,耍孩兒

又稱咳咳腔,是山西雁北地區觀眾所喜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它源於桑乾河中游,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耍孩兒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三, 剪花兒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四,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五,踢鼓拉花

民末流傳於本地,表演生動、活潑、藝術性強。該舞蹈為分小場、大場。一般小場有一股一花、一股兩花、一股四花及二股二花;大場最多有八對股子,每對股子後隨兩花,表演分跑圈子、擺陣。

角色分「踢鼓」、「拉花」。男角色踩著鼓點以腿功「踢」為主,稱「踢鼓」;女角兒一手持扇,一手執彩巾,隨「踢鼓」以撥陷舞步圍轉成蹲轉,稱「拉花」。

6、朔州市朔城區新新郎美容美發中心怎麼樣?

朔州市朔城區新新郎美容美發中心是2013-10-30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朔州市朔城區古北街福源綜合樓10號。

朔州市朔城區新新郎美容美發中心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0602MA0H4HFU1K,企業法人周瑞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朔州市朔城區新新郎美容美發中心的經營范圍是:(非醫學)美容、美發(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朔州市朔城區新新郎美容美發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7、山西原平的傳統文化有什麼

鳳秧歌 又名過街秧歌,也有叫份秧歌的,是原平縣獨有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對鳳秧歌的名稱及其由來聽到過幾種說法:其一,是因所用道具而得名,表演時,男角頭上所佩戴的甩圈草帽的頂端,綴有一個乒乓球大小的紅絨球,頗似鳳凰頭上的紅冠,故名。其二,是說鳳秧歌由安徽鳳陽傳入。還有一種說法是:鳳秧歌與其他地方的秧歌很不相同,是另外派生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另一份的,所以稱之為「份秧歌」。 原平鳳秧歌,是一種節日性的民間集體歌舞。在原平市只有北賈村一帶才有,在山西省也是獨一無二。它產生的時間相當久遠,由於多種原因在流傳過程中幾經興衰,瀕臨失傳,建國後才重放藝術光彩。 傳說一:秦始皇走馬修邊時,有一家老少為躲避苦役,兒子裝瘋賣傻扮成瘋公子模樣,揚襟舞扇,癲出城外,野太醫和全家老少追著兒子逃出城去。後人為了紀念這種足智多謀的行動,便產生了這種藝術形式。鳳秧歌中的兩個領頭人,恰巧是「瘋公子」和「野太醫」。 傳說二:在北宋末年,梁山起義軍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兄弟,扮成賣藝人模樣,混入城內,劫了法場。後人為了紀念起義軍這種英勇行為,便沿用了此種形式,產生了「鳳秧歌」。 傳說三:北宋末年,為了抵禦遼國的入侵,從中原各地征調士卒開赴邊地。當時,地處雁門關里的北賈村駐有許多安徽鳳陽縣籍的將士,為表達思鄉之情,常在營帳外演唱家鄉的「鳳陽花鼓」,群眾爭相學習,並與當地固有的民間藝術踩圈秧歌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鳳秧歌」,歷千載滄桑而流傳至今。 「鳳秧歌」的前身可能是「鳳陽花鼓」。在300年前由外地傳入崞縣。後與當地踩圈秧歌相結合,吸取了民歌小調豐富了演唱部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式。 原平地處山西中部偏北,滹沱河上游,漢置原平縣,隋改崞縣,1958年復改原平。考慮其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是內地通往塞外的一條官道,北賈村又正處官道旁邊,南來北往的人很有可能將他們的民間藝術帶過來,後經當地藝人的不斷發展演變而成。所以,根據民間傳說和光緒年間史料記載的鳳秧歌狀況推測,鳳秧歌可能產生於清初。 原平鳳秧歌的演出隊伍少則十餘人,多則幾十人。早期鳳秧歌的扮演者,都是男人,女角色也由男的化妝而成。後來,不少姑娘踴躍上場演唱,有男有女,更具風采。男角都是武士打扮,身挎腰鼓,頭戴軍盔,奇妙的是盔上盤繞著一個竹圈小帽,是一根長約八尺的富有彈性和韌勁的竹條,竹條頂端綴一束紅纓,表演時可甩出收回,上下翻飛,伸縮自如,令人叫絕。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樣,手拿小鑼,邊扭邊行,舞姿優美輕盈。 鳳秧歌的表演有三種形式:踩街、踩圈、開軲轆。 踩街,即在街道上穿行表演。男女排成幾列隊形,邊扭邊舞,交錯向前。隊伍前面由一個手擊水鑔者指揮,前面兩個領頭的分別化裝成「瘋公子」和「野太醫」。後面的男角揚臂擊鼓,頭上甩圈;女角擊打小鑼,載歌載舞。音樂高亢悠揚,表演自然生動,隊形靈活多變。 踩圈,也叫小秧歌,是繼踩街後的定場表演。領唱者為一對老夫妻,其餘均為女角。演唱前有段純舞蹈表演,按「四開頭」、「長流水」等鑼鼓點進行。之後,便由男主角手持花扇,將繞圈舞動的女角一個個逗引出來。被點到的女角與男角跳「扭麻花」、「掏八字」等舞蹈。然後全體圍圈演唱,通常是男角領唱,女角合唱,尾聲時男女大合唱。歌詞大都自編自演,以頌人、描景、說事為主要內容。表演時的節奏也較前加快,幅度加大,男女對舞,演唱風趣幽默,富有鄉土特色。 開軲轆,也叫大秧歌,是以上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續,演出一個個小戲,劇目內容有人物性格,有故事情節,甚至有矛盾沖突,構成一出出民間小演唱,所以當地俗稱「出兒秧歌」。秧歌的節目達40多個,其內容非常豐富,有反映農業生產勞動的,如《薅苗》、《打麥》、《秋收》;有表現年節習俗的,如《過大年》、《觀燈》;有刻畫自然風景的,如《四敖八景》、《朝霞峪趕會》、《崞縣城趕十三》;有描寫愛情、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的,如《二女告狀》、《等新郎》、《懷胎》、《親家相罵》等,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農村生活圖畫。 鳳秧歌多於農歷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攆旺火」三種形式進行表演。另外村慶、廟會、鬧紅火時,也常常會聚集一處,一連幾天一圍幾個圈子進行秧歌表演。 「鳳秧歌」傳統節目有80餘個。絕大部分是反映農村生活和生產的。如「擔貨郎」「住娘家」「過大年」以及歌頌現代生活的「賣余糧」等。 1955年著名民間藝人李二俊率隊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演出的原平鳳秧歌《過大年》,首次改變了男扮女裝的傳統形式,獲得優秀獎,被專家譽為「真正反映勞動人民歡樂和美好願望的民間藝術」。1991年9月在山西省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期間,經過重新組織,精心排練的原平秧歌陣容可觀,表演更為精彩,之後,又參加五台山國際旅遊月開幕式演出和山西省建設小康示範縣區展演及朔州市廣場文化節活動;2005年無宵節參加忻州市街頭文藝表演,榮獲一等獎,不久又在中央電視台《魅力12》欄目中亮相。2006年四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又一次隨著忻州文化走出山西,走進"星光大道"讓全國乃至世界人們欣賞到了它的魅力.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更受人們喜愛。 2008年2月原平鳳秧歌擴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類·秧歌」之中。 2010年5月,原平鳳秧歌代表山西獲得了由文化部主辦的第十五屆全國「群星獎」廣場舞類的最高獎項「群星獎」。

8、新娘一家人刁難新郎新郎發火了不取了還告上了法庭這是什麼綜藝節目?

新娘一家人刁難新郎發火。不取了還告上法庭。什麼綜藝節目?重看了都很感人。對新娘一家人的憤怒。

9、為什麼山西人結婚打新郎

這是山西當地結婚的習俗。

當地習俗是新郎不去迎娶新娘,而是新娘自己乘坐婚車來到新郎家,新郎再從車上背著新娘進門,俗稱「等親」。據說,在當地,新郎迎娶新娘時要被眾人抽打。

打新郎的婚俗由來已久,這么做是為了讓新郎記住娶媳婦有多麼不容易,以後要知道疼媳婦。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