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娘三首
1、快樂大本營甄嬛傳三位娘娘出場是哪首歌?
Adam Lambert - Trespassing
2、清朝後宮禮節(如:嬪妃見了皇後行什麼禮,怎麼行,說什麼等等諸類問題)
1、自妃位以上可為一宮主位,居於東西十二宮正殿中,管束一宮嬪妃,有升降宮內嬪妃的權利。
2、若一宮尚無主位時,便由宮中位分最高者暫管宮內事務。
3、後宮嬪妃每日上線需至太後、太妃、皇帝、皇後與所居宮中主位娘娘處請安,其他高位處可視情況而定。
4、嬪妃若是犯了小錯,可在自己宮中禁足,不得侍寢,禁足天數由主位妃嬪決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將人禁足,不管是陷害還是確實犯錯,要有確實的證據。
嬪妃名稱
清太祖初起時,宮闈未有位號,俗稱其妻妾為「福晉」或「格格」。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福晉」、「格格」名號仍存,但地位已次於後妃。
康熙定製,皇後以下,有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其餘貴人、常在、答應均無定數。貴人以上均加稱號,有賢、德、和、靜之類。如慈禧太後在清文宗咸豐帝時歷貴人、嬪、妃、貴妃四級,除了貴人時期稱號為「蘭貴人」外,稱號不變,均為「懿」。
3、求註生娘娘六十三首梁武帝西方成佛,許夢蛟拜塔白娘升天解簽
梁武帝西方成佛 許夢蛟狀元拜塔白娘升天
故事典故:
梁武帝蕭衍(464~549)是南朝梁的建立者。他一生做了幾件好事。一、興學。梁武帝即位,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招生徒,又置州望、郡宗、鄉豪,專管搜薦人才。他還到國子學,親臨講肆,令太子以下及王侯之子都入學。二、好佛。大建寺院,自己三次放棄帝位,捨身到同泰寺為僧。三、禁殺生。梁武帝曾令織官,織錦花紋不得用烏魯羽;又詔宗廟祭用牲,以面為主,以免殺生;又詔宗廟以餅代脯,余用蔬果。四、憫民。梁武帝曾依據佛經在建康設孤獨園,收養貧民,自己也長齋事佛,自奉甚儉。梁武帝在世做了許多好事,民間傳說,他死後到西天成佛。
許夢蛟拜塔故事出自民間傳說。許夢蛟之母白素貞原是峨眉山千年蛇精,思凡下山,與侍女小青(青蛇)同至杭州,白同許仙結為夫婦,法海以白、青為妖,幾次從中破壞,終借佛法把白鎮於雷峰塔下。十八年後,許夢蛟得中狀元,來到雷峰塔下拜塔,塔倒,母子相認,後白娘娘升天。
簽面意思:
三十六年就長安 妙相分明狀儼然
(要經過一番磨難之後才能到達長安 各種相好庄嚴無比)
要見如來金塔處 真相舍利萬千年
(要想見到本地風光 修行成佛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啊)
不知道你求什麼,按簽面意思修行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的,但只要你努力堅持,結果是好的!
「不受磨難難成佛」啊!又有誰不是經歷一番磨難之後才成正果呢。
4、冊封皇後、妃嬪聖旨
乾隆後妃冊文
皇後冊文(孝賢皇後):
冊文稱:「朕聞乾坤定位,爰成覆載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恆之象。惟內治乃人倫之本,而徽音實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舉,咨爾嫡妃富察氏,鍾祥勛族,秉教名宗。當親迎之初年,禮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選,譽藹河洲。溫恭嫻圖史之規,敬順協珩璜之度。承歡致孝,問安交儆於雞鳴;逮下流恩,毓慶茂昭於麟趾。允賴宜家之助,當隆正位之儀。茲奉崇慶皇太後慈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後。爾其祗承懿訓,表正壼儀,奉長樂之春暉,勗夏清冬溫之節,布坤寧之雅化,贊宵衣旰食之勤,恭儉以率六宮,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風溥被於閨闈,繭館鞠衣,德教覃敷於海宇;永綏天祿,懋迓鴻禧。欽哉!」
貴妃冊文(慧賢皇貴妃):
冊文曰。朕惟政先內治。贊雅化於坤元。秩晉崇班。沛渥恩於巽命。彝章式考。典禮攸加。爾庶妃高氏、篤生名族。克備令儀。持敬慎以褆躬。秉柔嘉而成性。椒掖之芳聲早著。度協珩璜。璇闈之淑德丕昭。榮膺綸綍。茲仰承皇太後慈諭。以冊寶封爾為貴妃。爾其祗勤日懋。迓景福以凝祥。恭順彌彰。荷洪庥而衍慶。欽哉!
貴妃(高佳氏)晉皇貴妃(慧賢皇貴妃):
只有上諭
諭、朕奉皇太後懿旨。貴妃誕生望族。佐治後宮。孝敬性成。溫恭素著。著晉封皇貴妃。以彰淑德。嫻妃、純妃、愉嬪、魏貴人。奉侍宮闈。慎勤婉順。嫻妃、純妃、俱著晉封貴妃。愉嬪、著晉封為妃。魏貴人、著晉封為嬪。以昭恩眷。欽此。特行傳諭。該部將應行典禮。察例具奏。
純惠封為純妃時的冊文
命東閣大學士徐本為正使。內閣學士春山為副使。持節。冊封純嬪蘇氏為純妃。冊文曰。朕惟協贊坤儀。端賴柔嘉之范。翊宣內則。聿加位號之榮。賁以徽章。昭茲茂典。爾純嬪蘇氏、克裕溫恭。夙彰淑慎。凜芳規於圖史。式佐椒庭。葉令望於琺璜。懋膺綸誥。茲仰承皇太後慈諭。以冊印封爾為純妃。爾其祗承象服。昭勤儉以流徽。篤迓鴻禧。履謙和而裕慶。欽哉。
還有很過在參考資料里
5、新娘娘回娘家,猜四字成語?
歡天喜地
6、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詩詞?
窗前雨,枕邊淚
心難息,情難滅
千番流連你回眸輕笑的溫存
萬般不舍你重逾千斤的垂愛
笑只笑,夢一場
夢里
夢里不知身是客
恨只恨,枉痴心
痴心
痴心到頭一場空
了難了,
難了你眼中盤桓的憂傷
斷怎斷
怎斷你心裡痴纏的情絲
前緣盡空
輪回因果
黃泉碧落難尋
淚眼相別
妾身已矣
君~自~珍~重
什麼是妖,什麼是魔
什麼是人,什麼是仙
一千八百年
莫非只為這一段情緣
幾世輪回
莫非只為相遇這一天
還說什麼苦心修練
還要什麼位列仙班
一世 只要有這一段恩情
就已無憾
就算在這人世間有再多苦難
就算在這三界里有再多阻攔
就算所有前塵往事
都會隨風飄散
此情不改 此心依然
這一生 只願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只羨鴛鴦不羨仙
可是為何會有仙山盜草
可是為何會有水漫金山
可是 兩顆相印的心
為何會被拆散
報恩也是錯
相知也是錯
只因身為蛇身呵
這樣的愛 註定沒有結果
人也非人,仙也非仙
妖也非妖,魔也非魔
沁園春·白娘子
峨眉山下,清風洞前,白蛇化人。
描形容體貌,天仙下凡,世間姿色,黯然失神。
觀音指點,青蛇得遇,西湖高處尋恩人。
游斷橋,看湖中碧透,何時相逢?
造化如此弄人,新婚三日竟即分離。
嘆恩情未已,千里尋夫,保安葯堂,濟世滄桑
法海無情,許仙傷心,娘子施法漫金山。
悲恨處,誤中*人計,家人分離!
傷白娘子辭
笛音一曲救命恩,三生緣定此情中。
山中千年蹉跎過,明月幾觀花復落。
修得此身尋恩報,奈何物移星霜換。
觀音晦點迷津處,西子清明水盈湖。
斷橋書生意風發,不覺靜水起波瀾。
江潮易起曲難收,半斂裙裾半掩羞。
斜眉淺笑迷人眼,碎影飄絮輸姣妍。
桃花人面倚紅妝,亭台空映景無顏。
黃鶯亂啼柳拂低,浮雲靜觀游魚嬉。
白幛驟起青煙冷,風戲春蝶雨敲藤。
最是無常西湖天,輕舟留客探前生。
百恩頓作繞指柔,春風玉露自相逢。
恨不前生早得見,枉觀碧柳千絛垂。
相逢苦短傘駐晴,回眸眷顧玉人行。
魂牽夢繞彼雲端,檐雨墜線絲難停。
書生歸所心愈亂,萬般痴愁疑空幻。
鳥音堪比琴音稠,紅花更勝百花艷。
金釵牽線傘做媒,自此甘為痴情累。
晚蜩輕吟合歡曲,紅蓮相依渾如睡。
春慵恰似春塘水,隱映新妝紅粉醉。
更將葯香繞椽梁,濟世活人但何求。
凡塵煙火多嘗盡,雙蝶共舞戀清流。
天與多情難偕老,西窗頻吹暗夜雨。
冷僧杖斷半生緣,西風一度煞青園。
嬌娥一怒蒼生苦,錯引江潮犯金山。
忤逆天道終降罪,雷鋒壓頂鎮紅顏。
書生自悔信輕言,笙歌難續再纏綿。
吹梅笛怨春易落,雕梁蛛網惹塵虞。
畫得妻面空滿紙,偷彈清淚寄煙傳。
腸斷何須望殘陽,一縷相思魂夢長。
殘花吹盡無人見,紅燭獨泣玉鉤涼。
意冷心灰入空門,萬般傷情化禪音。
金山雷鋒遙相對,烈火難溶寸冰心。
深井空傳暮鼓聲,半江煙柳笑東風。
黃卷堪伴青燈瘦,紅帳猶憶夢中人。
"那首是白娘娘的古墓
(劃船的手指著野草深處)
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佳話
白娘娘是個多情的妖魔;"
"她為了多情,反而受苦,
愛了個沒出息的許仙,她的情夫;
他聽信了一個和尚,一時的糊塗,
拿一個缽盂,把他妻子的原形罩住."
到如今已有千百年的光景,
可憐她被鎮壓在雷鋒塔底,---
一座殘敗的古塔,凄涼地,
庄嚴地,獨自在南屏的晚鍾聲里!
7、有關三月三的古詩
1、《上巳日憶江南禊事》
唐代:張志和
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游。
為憶淥江春水色,更隨宵夢向吳洲。
祓禊,是三月三一個重要的習俗。每年於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2、《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
唐代:徐彥伯
晴風麗日滿芳洲,柳色春筵祓錦流。
皆言侍蹕橫汾宴,暫似乘槎天漢游。
三月三,上巳節,「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會水濱,流觴取飲,吟詩作文的盛日。
三月初三風俗:
吃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初三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吃了可以一年當中腰腿不疼、頭不疼。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紀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放風箏
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風箏的習俗。滬諺:「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箏」又如:「楊柳青,放風箏。」民間還有說將風箏送上天空,將線剪斷,任其飄逝,將把一年的病痛和煩惱一同帶走。
8、清平調三首的解釋和賞析還有背景等 謝謝!
清平調三首①
李白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②。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④。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⑤。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⑥。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⑦。
[注釋] ①清平調:題為樂府調名,實際上這組清平調是李白用七絕格律自創的。
②檻:欄桿。華:花。
③群玉山: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瑤台:傳說在昆侖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宮殿。
④紅艷:指牡丹。雲雨巫山:指楚王與巫山神女歡會事,典出宋玉《高唐賦》。
⑤飛燕:漢成帝寵妃趙飛燕。
⑥傾國:喻美色驚人。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⑦解釋:消散。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築。
[賞析]
這三首詩第一首以牡丹比貴妃,歌詠她的美艷;第二首運用典故,以帶露之花比貴妃得寵;第三首兼詠貴妃和牡丹。這組詩構思精巧,詠花詠人,緊密結合。詩中"雲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天寶初年,唐玄宗剛寵楊玉環時,李白結識了賀知章。賀知章將李白引見給唐玄宗,皇帝見了李白的詩也贊嘆不已,就在金鑾殿上召見李白,當詩人遠遠步上台階時,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談起當時的政事,李白能當場根據唐玄宗的意思,寫下一篇「和番書」,而且一面口若懸河地與玄宗談話,一面手不停筆地寫下來,唐玄宗大為高興,親手調制了一碗羹送給李白吃,從此任命他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帶著他的寵妃楊玉環,乘月色觀賞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興慶湖畔,他們漫步長堤,身後是空輦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園弟子。他們在花香月色之中,擺下歌舞。李龜年正張羅著管弦班子准備唱的時候,唐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舊詞?」叫李龜年拿著金花箋賜給李白,讓李白趕緊寫詞(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詩)。哪想到這時李白正和幾個朋友躺在酒樓里呢。李龜年趕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進興慶宮,半醉半醒的李白,寫下了三首《清平調》:
唐玄宗見新詞不錯,當然高興,但想李白古體詩超凡脫俗,律詩不大多見,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詩,不知五言詩寫得怎麼樣,於是讓李白以「宮中行樂」為題寫十首五言律詩。
李白醉意朦朧中,也明白皇帝在試他的本事,就對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賜給我無畏的膽子,這才能盡情發揮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兩個內侍扶住搖搖晃晃的李白,再讓兩個內侍按住朱絲為欄的稿紙。
李白命令道:「楊國忠,快給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脫了!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高力士是當時最得寵的宦官,這兩位是皇上的心腹寵臣,朝中大臣也沒資格這樣無禮,李白豈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腦袋了!但唐玄宗當時心情特別暢快,又見到李白的律詩能在醉意中寫得那麼完美,就讓楊國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給李白脫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楊國忠捧過研好的墨來。李白拿過筆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筆地又寫了十首《宮中行樂詞》。 唐玄宗讀了很高興,馬上讓樂師譜曲,讓樂工演唱。
楊國忠和高力士哪兒能忍下這口氣,雖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裡早把李白咒了無數遍,准備伺機收拾李白。�
李白寫完詩就睡著了。李龜年配著李白的詩唱著清平調,楊玉環見那些詩寫的全是稱贊自己的美麗,也與玄宗盡情賞花才回去。
過了兩天,楊玉環一個人唱那幾支清平調玩的時候,高力士乘機說:「我還以為娘娘對李白恨之入骨呢,怎麼您會唱他的詞?」
楊玉環很奇怪地問:「他一個翰林學士,怎麼能使我恨他到這個地步呢?」
高力士說:「第二首《清平調》里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那不是把您比作穢亂漢宮的趙飛燕了嗎?」
楊玉環想想也有道理,從此,每當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時,楊玉環總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長時間不見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就乾脆向唐玄宗辭去那隻能逗君王開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雖然愛惜李白的才能,但什麼事也比不上楊玉環重要,既然她討厭李白,就只好賞給李白許多黃金讓他出京游歷。
從此,李白騎著毛驢雲游四方,到華陰時,醉醺醺地想登山,走過華陰縣衙門口卻沒有下驢。縣令不認識李白,見一個小百姓竟敢騎驢闖縣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問他:「你是什麼人?膽敢如此無禮?」
李白當時接筆寫下一紙奇怪的供狀,上面沒寫姓名籍貫,只寫著:「曾經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親自為我調制羹湯;楊國忠為我捧硯;高力士替我脫靴;天子的門前我尚能騎馬,華陰縣門口卻騎不得驢。」 縣令又驚訝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謝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聲笑著,騎上他的驢繼續浪跡天涯去了。
唐肅宗乾元年間,年過花甲的李白仍在騎著毛驢浪跡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熱的天氣使他渴得七竅生煙,忽見前邊一家門前挑著一面小旗,上書「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門前,見是一醋店。他想,沒有酒喝,喝點醋解解渴也不錯。�
李白把毛驢拴在樹上,緩步走進店來,一看,店內早已坐著一人,看穿戴象個七品芝麻官。李白懶得理他,就直奔櫃台,對店家說: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沒有僧,
女人懷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時生。
店家是個落泊文人,一聽就知道這是一首詩謎,不一會兒,他就琢磨出了謎底是「何等好醋」。於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陳醋,北國佳品,客官盡可品嘗!」
李白很高興,醋店遇知音,就邊喝邊與店家聊起來。一會兒,李白飲完了醋,把醋壺還給店家後說:
鵝山一鳥鳥不在,西下一女人人愛,
大口一張吞小口,法去三點水不來。
店家馬上就解出了謎底是「我要回去」,便與李白告別「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頷首笑道「謝謝!」
縣官見李白從進店到走,都與店家說說笑笑,說的什麼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邊,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見李白轉身要出門,就站起來叫道:「且慢,你是何許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過頭來,說: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掛,
打柴不見木,王里是一家。
說完,解下毛驢騎上,揚長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見蹤影了,縣官還在那裡琢磨這首詩呢。
店家心裡知道是「豈有此理」,也假裝不明白,讓縣官琢磨去吧!
【賞析一】
有關李白的這三首《清平調》,是李白在長安期間創作的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詩歌之一。據說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宮中曾經在興慶池東面的沉香亭畔,栽種了不少名貴的牡丹,到了花開時節,紫紅,淺紅,全白,各色相間,煞是好看。一日,唐玄宗騎著心愛的照夜白馬,楊太真,即楊貴妃則乘了一乘小轎,一同前來賞花,同時帶著當時宮中最著名的樂師,即大名鼎鼎的李龜年。李龜年看到皇帝與楊玉環興趣盎然地在賞花,便令他那班梨園弟子拿出樂器,准備奏樂起舞為皇上與貴妃助興,唐玄宗卻說到:「賞名花,對愛妃,哪能還老聽這些陳詞舊曲呢?」於是急召翰林學士李白進宮,李白進得宮來,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筆如飛,一揮而就,在金花箋上寫了三首《清平調》詩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滿意,當即便令梨園弟子奏起絲竹,李龜年展喉而歌,楊貴妃拿著玻璃七寶杯,倒上西涼州進貢的葡萄美酒,邊飲酒邊賞歌,不覺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見愈發興起,忍不住也親自吹起玉笛來助興,每到一首曲終之際,都要延長樂曲,重復演奏,盡興方止。楊貴妃飲罷美酒,聽完妙曲,遂款款下拜,向唐玄宗深表謝意。這段出自《楊太真外傳》的傳奇故事,也許有不少誇張、虛構的成份。但是不容置疑的是,雖然歷史上描寫皇帝身邊女子的詩歌數不勝數,但是要論起既能夠得到當事人的喜愛,又受到後人一致好評的卻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這三首《清平調》莫屬了。
李白對於他這次突然被召入宮,所要寫的特定題材有著一種非同尋常的准確把握,即緊緊抓住了唐玄宗當時的特殊的心理,從「賞名花,對愛妃」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從而一下子就使得全詩不論在立意謀篇上,還是在修辭手法上,都顯得游刃有餘,又得心應手。不過,要在創作時事先想得如此周全完備,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首先,這要得益於李白與生俱來的那種「視同儔為草芥,戲萬乘(sheng 音剩)若僚友的」氣質。清人趙翼說得好:「揮灑萬乘之前,無異長安市上醉眠時,此何如氣也」(《原詩》)。李白本來是帶了一腔的抱負奉召來到西京長安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本來以為這次到了首都就可以實現他「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偉大政治理想,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唐玄宗只不過把他當做了太平盛世的一種點綴而已,所以對於這種強加的御用文人的角色,李白的內心感到非常痛苦與失落。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一詩中活靈活現地描繪了李白醉卧長安的放浪生活:「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以他極為特殊的「待召翰林」的身份,再加上他天生的傲骨,所以哪怕是在皇帝與貴妃面前,也從來都是自在從容、不卑不亢的,唯其能夠如此,才不會在這種事先毫無准備,突如其來,又只能寫好不能寫壞的即時創作前忙了手腳,亂了方寸。因為此時皇帝的興致正高,貴妃娘娘也在一旁翹首等待,換了別人,恐怕也只有寫出一般的應景文字而交差而已。所以說從容構思,立意獨到,坐等可待,文思敏捷,正是《清平調》詩最主要的,也是常人望塵莫及的難能可貴之處。
這組詩一共寫了三首,其中第一首最為出色,「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而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又是一開始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構思都是從這一句實際逐漸展開的。句中兩個「想」字,化實為虛,虛實結合,把唐玄宗此時最為得意的「名花」與「愛妃」非常巧妙地聯系起來,天上那多姿的彩雲,猶如貴妃翩翩的霓裳(chang 音常),而眼前嬌艷無比的牡丹,恰似貴妃的花容月貌,盛開的牡丹和美艷的妃子,正所謂是「國色天香」,就這樣被李白輕而易舉地用短短的七個字,一行詩天衣無縫地聯系在一起,真是遐想聯翩,妙不可言。既然第一句是一筆兩到,以花喻人,那麼接下來的詩句自然也就筆筆是花,又句句寫人了,「春風拂檻露華濃」,可是哪個又能分得清,在明媚的春風中,亭檻下,那風華正茂、光采照人、洋溢著無窮生命魅力與展示造物絕妙手筆,又使唐玄宗心馳神往的到底是迎風怒放的牡丹?還是儀態萬方的美人?抑或是兩者相得益彰,互相媲美?這可真是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於一時一處呀。難怪唐玄宗會說「賞名花,對愛妃,哪裡還能老聽陳詞舊曲呢!」而我們也就不難想像,這種含而不露、將花擬人的手法在那種特定的場合所能收到的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了。試想這種詩如果不是像李白這樣寫,而分別直接描繪牡丹的嬌艷和楊玉環的美貌,哪怕再寫得長篇累牘,惟妙惟肖,和這首詩比起來恐怕都會落得畫蛇添足、吃力不討好的下場的。接下來的兩句,作者已是欲罷不能,索性乾脆放開筆墨,一氣呵成:「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仍然是比喻手法,只不過從眼前實際的景物移開,轉換成天上仙境,群玉山,是西天王母娘娘所居之處,據說山上多產美玉,因以為名;而瑤台,傳說在昆侖山上,也是王母娘娘的仙宮。
答案補充
第二首是「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首句不但描繪出牡丹的艷麗色彩,而且用「露凝香」三個字進一步刻劃出它的神韻,仔細體會,似乎比上一首的「露華濃」更顯得含蓄內在。我們知道,再好的花,也都有一個由含苞到怒放到衰敗的過程,而「露凝香」則正是她生命中最燦爛的階段,所以也就越發叫人疼愛與珍惜。如此花中極品,人中尤物,比起傳說中那每每叫人浮想聯翩卻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巫山雲雨」要強過百倍了。」楚襄王聽了不覺心思神往,但到頭來,所謂的巫山雲雨,不過畢竟是虛無飄渺、枉斷愁腸而已。
答案補充
的確,楚王夢中的神女,哪裡及得上唐玄宗眼前的國色天香,看得見摸得著,比比古人,看看眼前,於願已足,夫復何求!緊接著,李白又用了一個與巫山雲雨同樣使人艷羨不已的掌故,漢成帝宮中的趙飛燕,可稱得上是絕代佳人了吧,據說她身輕如燕,能夠站在由人托著的盤子中跳舞。不過,她的美貌還得依靠濃妝淡抹,方敢面君,哪裡比得了楊玉環不施粉黛,便花容月貌的「天生麗質」呢!這第二首詩著重從傳說與歷史兩方面,抑古尊今,令人信服地說明楊玉環真乃是天下絕色,而唐玄宗當然也就是天下最有福的天子嘍。
答案補充
第三首詩是這組詩的最後一首,自然要下一番布局安排乃至點題的功夫,於是從仙境回到了眼前的現實,「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李白在這里不再借用比喻、傳說、神話等手法,而是直接放筆直書,牡丹乃國色天香花,玉環是傾城傾國貌,詩歌直到這里才下筆點題,引出楊玉環,但仍用「兩相歡」將其與盛開的牡丹相提並論,因為沒有牡丹的盛開,也就沒有今日的歡聚。而「帶笑看」三字又將唐玄宗融入其中,使得名花美女與君王三者合一,渾然無間,缺一不可。誰都明白,如果沒有君王的關愛與恩澤,花草也罷,花容也罷,哪來如此的風光和體面?「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春風一詞歷來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詞,所以這里又是一個雙關語。沉香亭在興慶宮的龍池東面。這一句是說君王哪怕心中再有多大的煩惱,只要和貴妃一起來到這沉香亭畔的牡丹園中,也會被化解得無影無蹤了。人倚闌干,花在闌外,春風拂來,絲竹入耳,何其風流蘊藉,令人艷羨呀。
答案補充
第一首,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答案補充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裡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答案補充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麼優雅風流。
答案補充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麼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9、娘娘詞是戲曲嗎?
嚴格來說應該不是
簡介
溫州鼓詞是流行於浙江溫州及其毗鄰地區的一個曲藝品種,俗稱"唱詞"。因過去的藝人多為盲人,故又稱為"瞽詞"或"盲詞"。它用瑞安方言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清代中期已見流傳。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說起溫州鼓詞的淵源,先談談鼓詞藝人流傳著的關於"祖師爺"的講法。藝人們說溫州鼓詞的"祖師爺"是唐明皇的叔叔。他從小聰明、善文能詩,諳音律。後因病瞽目,親嘗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詞以自誤,於是民間便有鼓詞。
溫州鼓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說唱文學的先驅。"
關於它的具體形成時代,一說始於南宋。持此說者以當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作為分析論證的依據。金兵入侵,宋室南遷。隨之而來的宋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藝作為民間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也隨著民族的遷移而南下。
另一說人為,溫州鼓詞"始於明代,由橫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並而成。"橫陽,即今平陽;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間小調。當時在野的文人與聰明的盲藝人,承受了古樂的衣缽,並吸收了當地的民間小調,創造了說唱形式。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在器樂和音樂上也日臻完善。
在舊社會,鼓詞藝人的地位十分低下,鼓詞同樣不為達官貴人、豪門紈絝視為藝術,而被拒之於藝術之宮的門外。解放前,當時的紳士就不承認它是文藝。解放後,藝人翻了身,他們不但在政治上是國家的主公翁,在黨和政府的關下,組織了曲藝協會。在經濟上也與工農群眾一樣生活日益改善。於是溫州鼓詞得以新生。目前,溫州農村幾乎到處都可聽到鼓詞的美妙音樂,群眾也喜歡哼幾句鼓詞流行曲調。
溫州鼓詞,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溫州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它在溫州的民間是很富有身命力的一種說唱藝術,幾百年來經久不衰。現在,雖然是現代的文藝形式充斥著大街小巷,但溫州鼓詞還是在人民的心中那麼牢固的紮根。如果你有心對溫州鼓詞作一番了解,就會發現,在溫州各地的老人亭里、個體的修車攤上、小館里都有播放這種用溫州方言演唱的溫州人的曲藝。這種古老的藝術現在還通過現代的製作手段,被刻上光碟,帶到港澳去,傳到國外去,在海內外的溫州人的群體中廣泛地傳播,溫州人稱這是唱中的鄉音。
那麼,溫州鼓詞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據已故名藝人季松年、管華山說:溫州鼓詞,「始於明代,由橫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並而成。」橫陽是今天溫州市平陽縣的古縣名。它是中國最大的縣份之一,1981年的時候,人口就達152萬,後經國務院批准分成兩個縣,現在的蒼南縣就是從原平陽縣析出來。這個古老的縣,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南宋的時候,溫州出14位武狀元,這個縣就佔了13位。而且還出了大批的文藝家,永嘉崑曲的眾多藝人就出自平陽。自古還有平陽出戲子之說。所以在平陽這塊土地上誕生發展溫州鼓詞是很有條件的。
溫州鼓詞的發展,這應該歸功於盲人。平陽過去就有句口頭禪:「盲瞠人唱詞」,因為過去這種藝術是在市井裡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為職業的,所以又稱「瞽詞」。而且這種藝術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間小調中收集和發展起來的,特別地親近於市民鄉親。當時在野的文人與聰明的盲藝人,承受了古樂的衣缽,並吸收了當地的大量的民間的藝術形式,創造了這種非常綜合說唱形式。說它綜合,就是這種藝術是個溫州藝術的寶庫,溫州方言、溫州的鄉土音樂、溫州人文、掌故習俗都可以在這裡面得到體現。而且它的伴唱的樂器也是溫州藝人自己發明,又經不斷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樂非常的動聽,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音樂上也日臻完善。
溫州鼓詞按演唱方式很靈便,只有一個人帶上一張牛筋琴就可以了。演唱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平詞」,用於紅白喜事,或款待客人的。另一種叫「大詞」,因爭端認錯罰詞,在大集市中演唱的,還有一種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廟宇中演唱的,也稱「娘娘詞」。唱大詞時,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鑼,曲調高亢、粗獷,比較原始。其主要詞目為《陳十四娘娘》,唱陳十四學法滅妖的故事,可以連唱幾晝夜。就好比有開台唱戲那般的熱鬧。
溫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它的唱腔、曲調,帶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鼓詞的基本曲調有慢板、流水、緊板等幾十個板式。由於溫州鼓詞是用溫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語言為標准),因此各地語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調比較細膩、柔和;北派曲調比較粗獷、古樸。
藝人們演唱用的主要樂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單檔表演時一個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樂器。同時一個人要兼扮各種角色(現有時採用男女對唱),並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細致刻畫人物。情節要交代詳細,人物個性、神態要掌握准確,一個人能塑造多種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會模仿各種聲音,以渲染氣氛。
藝人們雖然是盲人,但他們非常敬業,廣泛吸收評書、戲曲、古典小說的精華,加上自己的創作,很容易為百姓接受。在題材上,大都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其中以表現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愛情故事居多。有大小傳統曲目四百多本,如《陳十四》、《說岳》、《粉妝樓》《雙面貌》等。唱詞其句法結構,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時也運用五字句及疊板等形式。其文體一般由韻文、道白相間而成。唱韻很講究押韻自然,音節和諧,保持了民間說唱音樂的特色,並不乏正統的嚴謹。曲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鸚哥傳等》,故事生動,詞彙豐富,多用比喻烘托環境和描寫人物性格。他們長嘆短吁,富於抒情,善於敘事,曲句俚質,通俗易懂,並夾有豐富的群眾詞彙和民間諺語。
由於溫州鼓詞在平陽發展比較快,歷史上公認溫州鼓詞出平陽,但其中也有平陽的藝人為溫州鼓詞發展和提高作出巨大的貢獻有關。如平陽鰲江鄭家墩藝人陳昌牌(1864-1946)。因為他創造了鼓詞的牛筋琴樂器,被稱為現代溫州鼓詞音樂的奠基人。早年陳昌牌的演唱就獨具特色,故爾人們尊稱他"牌先"。他青年時曾當過戲班正吹,精通音律,後學唱鼓詞,進步甚快。他發現原來的鼓詞伴奏樂器是用牛筋繩綁在凳腳上作琴敲擊,牛筋繩因纏繞方法不同,琴的音價無法控制,定調困難,在演唱中稍有不慎便會松動,且每次綁上解下很不方便,於是經過反復研究進行改進。他把五根牛筋繩並排固定在一塊木板上,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序排列,經多次試驗後終於獲得成功。不但使琴音悠揚動聽,且能直接烘托演唱效果,增強藝術表觀力。還可以使演唱者將手腳解放出來,更加灑脫地表演。為了加強演唱節奏感,他又在左手加了一副拍板,既可控制演唱節奏,又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烘託故事情節和演唱氣氛,溫州鼓詞演唱的基本格局從此定型。一個民間的盲人藝術家,創造了這么一件音色美妙,音域寬廣的樂器,實在是令後人稱頌。當這件樂器在發明100後的今天,在首都曲藝大會演中展示時,眾多的音樂家們為這種民間的器樂感到驚奇。
平陽昆陽鎮還有一位叫盲人藝術家叫鄭永(1910-1972),鼓詞文學作者,。青年時代迷戀傳奇小說,常在茶餘飯後或夏夜納涼時給鄰居或夥伴們說書唱詞,頗受鄰里贊賞。建國初正式在詞院里說唱,還深入工廠田頭,鰲江兩岸,宣傳新中國新社會。他廣泛地與溫州各地的鼓詞藝人接觸,逐漸了解和掌握溫州鼓詞的演唱格局,遂萌發創作溫州鼓詞的慾望,初次創作了《擊沉蔣艦中字型大小》,並在報刊上發表,頗得好評。接著又創作了《解放一江山》。從此創作的慾望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創作《別靠天》.《古城會》、《三世仇》.《血淚盪》.《兒女風塵記》.《草原烽火》.《新兒女英雄傳》等;並對傳統曲目《胭脂》進行改編。1958年,他創作的鼓詞《別靠天》由鼓詞藝人參加全國首屆曲藝會演,獲優秀獎。
平陽縣宋橋村黃玉臣(1894--1966)原名黃熙廊,出生時即雙目失明,為謀生計,少年時即學唱溫州鼓詞。也是享名溫州的著名鼓詞藝人。1951年至1957期間曾任平陽縣民間曲藝協會主任。由於他天資和藝術悟性都很好,他在鼓詞音樂的繼承和改革方面也頗多造詣,他運用扁鼓的敲擊技巧,把歷史演義中行兵布陣、槍刺刀砍的情節演唱得唯妙唯肖,使聽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被溫州曲藝界譽為"平陽鼓"。代表作有《岳傳》、《隋唐演義》、《北宋楊家將》等。
溫州鼓詞是溫州的「特產」,是傳統藝術,它的存在和發展是溫州的民間藝術家們尤其是平陽鼓詞藝人的貢獻,使這個民間的藝術至今還富有這么強的生命力。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溫州鼓詞按演唱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平詞",凡逢紅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爭端認錯罰詞還有一種叫"大詞",也稱"娘娘詞"。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廟宇中演唱。唱大詞時,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鑼,曲調高亢、粗獷,比較原始。其主要詞目為《陳十四娘娘》,唱陳十四學法滅妖的故事,可以連唱幾晝夜。
溫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它的唱腔、曲調,帶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鼓詞的基本曲調有慢板、流水、緊板等幾十個板式。由於溫州鼓詞是用溫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語言為標准),因此各地語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調比較細膩、柔和;北派曲調比較粗獷、古樸。
溫州鼓詞長於抒情,善於敘事,曲句俚質,通俗易懂,並夾有豐富的群眾詞彙和民間諺語,曲本形式有"折書兒"、"小說"、"部書"等三種。其句法結構,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時也運用五字句及疊板等形式。其文體一般由韻文、道白相間而成。唱韻很講究押韻自然,音節和諧,保持了民間說唱音樂的特色。
溫州鼓詞演唱用的主要樂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單檔表演時一個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樂器。同時一個人要兼扮各種角色(現有時採用男女對唱),並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細致刻畫人物。情節要交代詳細,人物個性、神態要掌握准確,一個人能塑造多種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會模仿各種聲音,以渲染氣氛。
溫州鼓詞在題材上,大都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其中以表現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愛情故事居多。傳播的倫理道德、審美情趣,人生價值觀念跟傳統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唱的具有溫州人文特色的鼓詞有《高機與吳三春》、《王十朋中狀元》、《陳十四收妖》等,還有《九美圖》、《粉妝樓》、《二度梅》、《岳傳》、《七俠五義》、《封神榜》等。溫州鼓詞是以聽覺思維去聯想、想像、再現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圖景。成為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成為不識字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
[編輯本段]傳承意義
溫州鼓詞的藝術傳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門松、阿光兒、毛行發、陳昌德,民國時期的曹岱卿、陳壬蓮、李慶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管華山、阮世池、鄭明欽、丁凌生、陳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進入21世紀以來,溫州鼓詞的發展面臨困境,演出很少,傳人斷檔,急需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娘娘廟三位娘娘叫什麼
雲霄、瓊霄、碧霄共稱為三霄娘娘,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位女神。
三霄娘娘為感應隨世仙姑正神(又稱感應隨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的三位仙女,她們的義兄是財神爺趙公明。法寶為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聖、諸侯、天子等,不論貴賤貧愚與否,降生都要從金斗轉動。
從前信士求兒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現也有人稱三霄娘娘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現今紫霄宮父母殿內供奉有三霄娘娘。頭戴飾寶鳳冠,身著華麗服飾,面容豐潤慈祥,各持寶物,文雅端坐。
(10)新娘娘三首擴展資料:
《封神演義》故事是:天黑以後,碧霄果然背著雲霄把金蛟剪交給了趙公明。趙公明拿了金蛟剪,就去找姜子牙決戰,爭斗中又傷了西歧許多將士。
姜子牙十分惱怒,陸壓傳授子牙釘頭七箭書,就命人扎了一個草人,草人胸口寫上「趙公明」三個字,又設了一台香案,一天三遍在草人面前燒香念咒。
趙公明被姜子牙咒死的消息傳到碣石山碧霞宮,雲霄才知道碧霄早已背著自己把金蛟剪借給了趙公明,顧不得埋怨碧霄,只顧自己哭得死去活來。碧霄更是後悔莫及,恨自己不聽大姐的話,害得師兄惹來了殺身之禍。
當下,三霄娘娘強忍悲痛下山,來到殷商大營,見到了趙公明血肉模糊的屍體,禁不住又是一場痛哭。姐妹三個在悲痛之餘,對姜子牙恨之入骨,立刻亮出了另一件寶貝混元金斗,要找姜子牙報殺兄之仇。這下正中聞太師下懷,立即整頓兵馬,與姜子牙決戰。
這混元金斗果然厲害,姜子牙的將領來一個拿一個,來兩個拿一雙,連姜子牙都差點被捉住。姜子牙無奈,只好跑到昆侖山玉虛宮,去請他的師傅元始天尊。元始天尊來到陣前,喝令三霄娘娘收寶回山,三霄娘娘不聽,竟用混元金斗來拿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一見,口念咒語,把衣袖一揮,混元金斗頓時失去了神力,從半空掉了下來,飄飄悠悠落在了碣石山上,變成了一大一小兩個石盆。這兩個石盆,就是後來三霄娘娘經常用來洗浴身子的仙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