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新娘裝
1、彝族人的習俗
彝族人的習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國成立後,同族內婚和等級內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為基礎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出現了跨族別婚、跨等級婚、跨國界婚。
2、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把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3、喪葬
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
4、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5、服飾
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
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
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
6、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
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酒是敬客的見面禮,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
吃飯時,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1)彝族新娘裝擴展資料
彝族把過年稱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回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庫史」是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
在祖靈下面鋪松針,松樹青幽幽,象徵永遠常青,寒冬臘月里大雪壓青松,青松照樣青;青松堅忍不拔,象徵子孫個個勇敢堅強。青松表粗皮厚,樹心裡有芳香的松脂,象徵著人要象青松樣要有善良心。
2、彝族的婚姻習俗是怎樣的?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對彝家青年男女傾心相愛,但姑娘的阿爸阿媽嫌小夥子窮,逼著姑娘嫁一個大富婆的獨生子,姑娘執意不肯。
就在大富婆來"搶親"那天,小夥子悲憤地死在他倆經常約會的溪水邊,化作了飛舞的彩蝶。姑娘得知情人死去,也悲憤地在搶親路上斷了氣,變成鮮艷美麗的花朵。
這時,森林中的鳥兒給蝴蝶和花朵相互傳遞信息,使得這一對"情侶"又能相聚。
從此,每當花朵開放的時候,蝴蝶就會飛落在花朵上竊竊私語。這就是在花腰帶上綉著的花朵、蝴蝶和鳥兒的含義,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堅貞愛情的象徵。
花腰帶是愛情的信物,沒有情人的小夥子是勒不上的。紅河兩岸的彝家青年,用花腰帶傳情,別有風趣。當姑娘在勞動中或通過媒人的撮合,和小夥子愛上以後,就利用勞動之餘或節假日,用各種有色的絲線,精心綉制有花朵、蝴蝶、小鳥等圖案的花腰帶。
花腰帶綉成之後,利用約會的時間送給小夥子。小夥子得到了花腰帶,心裡踏實了,也把揣在懷里的手鐲或耳環給姑娘戴上,表示真誠相愛。
彝族的婚姻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習俗。男女青年的婚姻,基本是由媒人介紹,雙方長輩同意後,首先由男方到女方家喝兩次酒,第一次叫喝小酒,第二次叫喝大酒。
喝過大酒後,雙方的婚事就算定下來了,並在喝酒時定下迎親的日子。要出嫁的姑娘一個月前就忙著准備嫁妝,綉花圍腰、做新衣服。按照舊時習俗,迎親時新娘坐轎子或騎馬,有的用人背。
從閨房到所乘的馬或轎的這一段路上,不能讓腳落地,要由自己的哥哥或弟弟背著送到馬上或轎上。迎親時,新娘的母親把事先准備好的一條大紅布挎在新郎胸前,叫"掛紅",表示吉祥和祝福,祝夫妻萬事如意,永遠幸福。
新娘哭著,表示捨不得離開養育自己的爹媽和親人。迎親的樂隊用嗩吶等民間樂器,吹奏彝族的歡喜樂調,後面尾隨挑送嫁妝的人群,浩浩盪盪來到新郎家門口。
新郎家點燃爆竹,由一位長輩站在門口,一邊念著祝詞,一邊將五穀糖果撒向四方,撒在新娘身上,表示祝福。然後由兩個少女來牽新娘,新娘不讓牽,意思是向新郎家暗示送親的人路上辛苦了。
這時,新郎家即送給送親人禮物,新娘才會讓牽進家。另一少女把青松毛從大門口撒至洞房門口,表示引路,讓新娘踏著青松毛並由兩個少女牽到正堂屋。到了正堂屋,先給新郎的雙親叩頭,表示認公婆,後才入洞房。
晚宴開始,新娘和新郎在伴娘和伴郎的陪同下給客人們敬酒。敬酒時托盤內放著斟滿酒的小酒杯,由新郎新娘合端著托盤,每到一桌,先由新郎新娘稱呼客人,請客人飲喜酒。
客人們喝了喜酒,就表示承認了這門親戚,然後放少許的敬酒錢在茶盤內作為答禮。敬酒後,主人家熱情地招呼賓客們盡情地暢飲。有的客人借著酒興,高聲唱起祝酒歌,其他人則隨曲調參加伴唱,氣氛十分熱烈。
晚飯後,新娘舀熱水讓家中長輩和客人洗腳,調皮的小夥子把瓜子殼、松毛等物放入水盆內,讓新娘一次又一次地換水,以此來試探新娘的忍耐性。聰明的新娘總是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地換水,以表示自己性情溫柔、勤勞、賢惠。
洗完腳後,就開始鬧洞房了。人們不斷地向新娘索要糖果、瓜子和煙絲,小夥子還對新娘進行種種智力測試,鬧房至深更半夜。
第二天大清早,新娘就起床挑水,用從娘家帶來的香米做飯,用紗帕捏成飯團,內包糖餡送給老人和小孩,表示敬老愛幼。包進鹽巴、辣子、棉線之類的飯團送小夥子,作為他們調皮搗蛋的回敬。吃過早飯後,新娘幫著洗碗筷,然後在新郎的陪同下和送親的人一起回娘家。
勒蘇青年的婚姻多數為自由戀愛,男女青年一般是利用每年農歷6月24日的"火把節"和7月15日大西山"趕花街"的機會選擇配偶。
在那熱烈奔放的"啊蘇熱"歌舞活動中,男方可以在節日結束時,向女方贈送一隻"響篾",溫情地攜著姑娘的胳膊,試圖回家拜見未來的公婆。
此時姑娘若躊躇不肯相隨,便意味著結婚條件還不成熟,當姑娘爽快相隨,便意味著可以結婚。他們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外談情說愛,對歌遊玩四五天。
在這期間,女方的父母或哥嫂要四處打聽姑娘的去向和下落,找到姑娘就找到了女婿,父母隨即雙雙前往未來的女婿家拜會,祝賀兒女的婚事。
男方父母在見到女方父母時便可稱"親家婆",相互道喜,殺雞款待親家,兒女的婚事即告了結。當女方父母告辭返家時,姑娘可以隨父母回家,稱為"回門"。
不回也可以,但母女惜別時,相互間會動情地唱起《嫁女歌》,女兒以此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難舍難分之情。母親以此安慰女兒,鼓勵其勤勞、智慧與家人和睦相處。
勒蘇青年結婚後,大多感情真摯,很少有離婚現象。偶有離婚,手續也很簡單,只要配偶一方提出不願同居,另一方就得無條件服從,並請村內長老作證,砍一節他們崇拜的毛木樹枝,用斧頭破成兩半,各持一半,即為離婚。
3、花腰彝族的花腰婚俗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夫一妻制」、嚴格實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舊社會有錢有勢的「子瑪」、「色頗」也不例外,這一點和漢族的三妻四妾有明顯區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諺語「再缺糧食,甜蕎苦蕎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綿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結婚。」來說明非常生動,姨表兄弟姊妹之間的通婚、戀愛和性關系,都將被視為亂倫,按習慣將予以嚴懲,有甚者將按宗法被處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權利,主要表現在「吃火草煙」等習俗。舊時,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後再推八字,向婦方家送聘禮。現雖然可以自由戀愛,但舊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則是花腰彝人區別於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點,這種婚俗現雖然已不是普遍現象,但仍然存在。國慶獻禮影片《花腰新娘》就是以這種婚俗為背景的。花腰彝人一般先舉辦婚禮,而後擇日辦理國家結婚手續。在男女雙方婚禮的當夜,小伴們鬧過洞房後,新郎就得離開。次日新娘由女伴護送回家,從此就開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內,女方除了喪失戀愛的權利外,仍可以自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名義上已成為別人的妻子,實際上卻對夫家的生活不聞不問,三年後才可以「歸家」,正式為人妻、為人母。
婚期要擇吉日。男方派出浩浩盪盪的迎親隊伍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門口,由老人主持一系列禮儀,然後女方向男方索要「跨門檻費」。 此後夫妻雙雙跨入家門,在正堂上進行「認親」儀式,拜天地後進入洞房。結婚之日殺豬宰羊宴請賓客。花腰彝族青年結婚,姑娘要親手為自己綉制一套「花口鎖塔」作為婚服,結婚那天穿後就要收藏起來,到死時作為裝老衣服。姑娘還要親手給丈夫做一條粗布褲子,兩條褲腳從裡面用絲線連起來,在結婚儀式上新郎要當著賓客穿上這條褲子,若能用腳把線蹬斷,則預示著婚後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長時間穿不上褲子的,就被視為「憨」、「笨」。這條褲子也是結婚這天穿後就要收起來,到生第一個兒女時作為嬰兒的襁褓。在新娘和新郎的房是絕對不能在二樓的,二樓只能是老人居住的,雲南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此類風俗。就連漢族,當公公在樓下的時候,兒媳不是也不能上二樓嗎?據說在影片《花腰新娘》播出後,很多人,特別是老人都去反映,可是管事的一句,市場需要,就抵擋回去了。再者,花腰當地人十分見不慣張靜初那粗魯的吃象,認為那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彝族很少有婚後離異的情況,舊時偶有離婚只要經過村裡德高望重的幾位老人和族長判決就可以了。男方提出離婚,需經過男女雙方兩族人互相協商後付給女方一定的錢財作為補償;如女方提出離婚,男方則不必支付任何錢財。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但需由新婚男家給原夫家一定的「損失費」。隨著社會發展,離婚當然也得遵從國家法度。
電影《花腰新娘》對花腰彝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但藝術不等同於現實,《花》劇在很多方面是經過藝術處理而失真的。當然,我不否認《花》劇的藝術、社會價值,它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劇。
4、在彝族,為什麼會有新娘絕食的成婚習俗?
彝族女孩婚前禁食。在新娘結婚的前夕就是不可以吃東西的,這個習俗已經過了很久了,大約是在古代就開始流傳過來了,如果覺得不吃東西嘴巴很乾的話,可以漱漱嘴的。
據說這個習俗起源於古代。一個女孩結婚很遠,所以她必須在中間方便。不幸的是,她被藏在森林裡的老虎吃掉了。後來,老虎成了新娘,吃掉了新郎的妹妹。這個故事顯然是用來警告新娘婚前要有雜物空間,否則,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所以新娘就需要絕食的。
按照彝族的規矩,不管路有多遠,人們都走路,不騎馬,不開車,現在也有人騎汽車和拖拉機。於是,婚禮和送禮隊伍在小號和嗩吶歡快的音樂聲中,把耀眼的嫁妝帶到了男人家。一路上,人們仍在彈琴,唱民歌,用左腳跳舞,非常熱鬧。按照這一習俗,勤雜工的時間越長、越徹底,越堅強、越持之以恆,越懂得禮儀,彝族新娘就會受到稱贊。
這時,一位中年婦女主持了婚禮,新郎和新娘喝了一杯。然後新郎走出新房,新房的女客人陪新郎入住新房。按照傳統習俗,新娘一天不能吃兩頓飯。隨行的母親為新娘加熱飯菜,並邀請新郎陪同。
當婚禮隊伍回到新郎家時,他們必須點燃大炮和鞭炮。被邀請參加婚禮。然後新娘在一個拿著兩支火把的女孩的陪同下走進大門,坐在山洞裡的床上。各地的習慣各不相同,就像彝族人為新娘禁食一樣。
5、想知道涼山彝族女孩一般多大結婚,長得很漂亮的那種
一般16歲過後就可以了,彝族美女一般都要在每年火把節選美後就考慮這個了!~抓緊時間吧
6、彝族婚俗國內外研究情況
【摘要】彝族婚俗是彝族習俗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採取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注重婚俗的傳統論述,考察當地婚俗狀況,旨在揭示當代文化語境里彝族民間文化的變化,洞察彝族人與婚俗間的時代性關系,理解地方婚姻生活與思想意識動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2/view-4759943.htm
【關鍵詞】彝族婚俗;地方特性;存在意義
鹽源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縣內彝族居民屬「聖扎」支系。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婚俗與現代婚俗相互接軌,形成彝族原生傳統婚俗文化與外來婚俗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共生局面。
一、婚姻習俗
(一)民族內婚
奴隸社會民族內婚觀念十分牢固,必須嚴格遵守。「民族內婚,是指婚姻的締結必須限制在本民族的范圍之內,嚴格禁止彝族同其他民族結婚的現象」。彝民族不能同其他任何民族通婚。若彝族與異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就不是純正彝根。
(二)等級內婚
彝族有四個等級,分別是「黑彝」、曲伙、阿加與呷西。婚姻締結只能是在同一等級之間進行,不同等級之間一般是不能結婚的。特別是作為統治者的黑彝絕對不能和其他任何一個等級結婚,甚至戀愛、婚外性關系也是禁止的。
(三)家支外婚
家支是以父子連名制譜系為紐帶聯絡每一男性成員的父系氏族血緣集團。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里,實行家支外婚,是通過家支外婚的婚姻締結關系,建立不同家支的政治聯盟,聯合階級力量,對外進行冤家械鬥,掠奪財物,而不是體現男女擇偶意願。
(四)姨表不結婚和姑舅表優先結婚
在涼山彝族人的觀念中,姨母就像自己的母親,姨表兄弟姐妹就相當於同胞兄弟姐妹,因此嚴禁姨表兄妹相互結婚。習慣法規定:姑母女兒生下來就是舅舅兒媳;姑母女兒首先必須徵求舅家納聘,舅家不納才可以嫁別人;同樣舅家女兒也對姑家有上述義務。
(五)買賣形式婚姻
買賣形式婚姻,是指男女雙方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一些「俄撒哲」作為代價。涼山彝族的買賣婚姻,其實質是維護等級制。「在過去,各個等級的女子身價相差很大,奴隸主女子的身價如此之高,被統治等級一般是不能支付的。曲伙女子的身價,一般的阿加和呷西也是付不起的,就是付得起也是不允許的」。
二、婚禮習俗
筆者於2011年7月20日至8月25日參加了鹽源縣白烏鎮長麻村舉行的一次婚禮。它是曲伙與曲伙之間進行的,新郎諾爾伙卡,新娘海來果果。這次我以個人訪談、參與結婚儀式、觀察與記錄結婚儀式的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
(一)訂婚
現在自由戀愛的彝族男女青年越來越多。但這種「自由戀愛」需要在確定婚姻關系前要讓雙方見面。見面的場合一般都是非正式的,比如,趕集日,雙方在朋友親人的陪同下,彼此裝得若無其事地在大街上閑逛,其實眼睛都在暗中搜尋著或躲在角落裡偷偷地看。當雙方都滿意時就開始商討「吾讓木」的吉日。
7月20日,男方諾爾伙卡與女方海來果果在朋友的陪同下在白烏鎮街上見雙方。雙方覺得滿意,並商定訂婚時間為7月24日。
7月24日男方諾爾伙卡邀約男性19人,帶著部分聯姻金去女方家中喝訂婚酒。「潑水」是彝族訂婚中並不可少的一個習俗,也是迎接男方貴客的最先見面禮。等男方家一到,海來果果家的姑娘們把一瓢瓢清水向客人潑去。男方用衣服或「瓦拉」蒙著頭,沖破姑娘們的一道道防線,猛沖進屋。
進了屋,就讓客人們烤火飲酒。女方家殺豬宰羊,非常熱情。訂婚一般要宰兩只以上的牲畜,海來果果家宰了一頭兩百多斤的豬和一隻一百斤左右的綿羊。在殺豬時,有個老者取出豬的膽囊占卜吉凶,之後將內臟切成坨坨肉,丟進火塘里燒,等到肉燒熟,女方家就用一隻矮腳木盔把肉盛上和擱一杯酒,並請一位年高德重的老者端到門外,站在屋檐下念祝辭敬婚神。
念完祝辭後,老者將燒肉端回來給客人吃。客人把燒肉分吃完後,將事先備好的部分身價錢3萬元放在一扇空篩子里恭恭敬敬地端給主人。主人接了篩子,把錢拿了,隨手抽一份回贈給客人,表示他們只收下了自己女兒的身價錢,而並沒有把男家的財神一起拿來。主人家數了錢之後,長輩們就商討剩餘的錢。商討好身價錢雙方就開始商討結婚日子,結婚日子商討完,坨坨肉的宴餐就開始了。
(二)咱果、摸親
婚期臨近時,新娘要節食禁水,彝語稱「咱果」。禁食時間根據路途遠近而定,若新娘屬遠嫁,則婚禮前七天或五天就開始節食。近嫁者則在婚禮前三天禁食。
8月23日,婚禮前一夜,村中男女老少近50人前來女方家祝福。歡聚在新娘家飲酒對歌。村中婦女們全都集中到新娘身邊,通宵達旦地唱婚禮歌。
8月24日清晨,姑娘們將新娘扶出門外,請村中一位多子多福的婦女為新娘梳妝打扮,然後由姑娘們護衛至房前果樹下坐下。接著一場搶新娘的和留新娘的爭奪戰開始,姑娘們緊緊把新娘圍在中間,隨時防備前來摸親的迎親者。迎親人得有耐心,在打不還手罵不回口中設法摸親,只要迎親人摸到了新娘頭上的綵帶,她便算夫家的人了。
(三)迎親、歌舞、婚宴
送親人到距新郎家不遠處的一山坡停下。待太陽落山時,送親隊伍就把新娘送進新郎家門。新娘入門後,新娘和主要客人坐在鍋庄右上方。待客人坐定,新郎家選派與新娘生肖相合的少女為新娘揭頭蓋、梳妝。梳理完後,少女與新娘同食一口酒和肉。新娘飲食完,男方家就大擺婚宴。
夜幕降臨時,主客雙方解除白天拘束,准備鬥智斗勇,賽歌賽舞,通宵達旦,盡情歡樂,一醉方休。
主客雙方各選一個代表,一人一段的誦唱詞,大都是相互問候和祝賀。當晚男方家派出新郎的叔叔諾爾阿卡,女方家選新娘的舅舅阿瑟木國,他們一人一段誦唱詞。相互之間你不讓我不讓你的誦唱著,聽得在場的人很興奮。接著,由雙方知識淵博者說唱「克智」。誦唱與克智一完,賽舞開始。人們歡快地跳著鹽源彝族舞蹈和瀘沽湖摩梭舞。 (四)喜追新娘
翌日晨,新娘起身回娘家,婚禮接近尾聲。也有夫家要求新娘在夫家住幾日,與夫家人舉行一次宗教儀式後再走。如有這種情況,一般只留一兩個客人陪新娘,其餘人當天上午回家。夫家為新娘舉行迎魂儀式,把新娘的「靈魂」從娘家迎到夫家,使她成為夫家的一員。儀式中須請畢摩獻神,祈禱平安。很多夫家找借口挽留新娘。吃過早飯,新娘海來果果悄悄帶著部分送親的客人逃返娘家。新娘的姑子們發現了,並挽留她,但沒能挽留住。新郎與小姑子巫呷就陪同新娘與送親的人,背酒、肉到新娘家回拜,第二天他們返回了家。
三、彝族婚俗的存在意義及反思
(一)存在意義
彝族婚俗是幾千年彝族人民傳承下來的習俗,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具有區別於其它民族的特色。
(二)反思
彝族婚俗具有一些明顯缺乏現代理性的因素,例如婚姻制度的等級性、封閉性和包辦買賣性、姑舅表優先婚、節食禁水等陳規陋習都是缺乏現代理性因素的表現。當代我們應該把新的文化內容注入到彝族婚俗之中,使彝族婚姻文化突破等級和種族聯姻,並朝婚姻自主等現代、開放方向努力。雖然它還未能成為當前彝族婚姻生活的主流,但無疑是一種進步的表現,代表了未來發展趨勢。
其次,涼山彝族婚姻文化的某些基本形式雖變化不大或沒有變化,但其婚姻的社會發展階段性卻因時代的不同而呈現出了不同的社會性質。如彝族傳統的婚姻以家支延續為最高的目的。到現代社會,對兒女後代的要求已不同於過去一味要求忠於家支、孝順父母,而是更為開放、多元。
如今,涼山彝族地區還處於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之際,整個婚姻環境正面臨著一場深刻而廣泛的震盪,這將對彝族婚姻文化產生劃時代的影響。我們應當理性認識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去留存廢、弱化陋習、選擇吸收,達到存優擇良,以圖發展,使涼山彝族婚姻適應時代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