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結婚大全 » 革家結婚視頻

革家結婚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6-19 20:41:25

1、結婚10周年是什麼婚

結婚十周年是錫婚。
1年一紙婚;2年一布婚;3年一皮婚;4年一絲婚;5年一木婚;6年一鐵婚;7年一銅婚;8年一電婚;9年一陶婚;10年一錫婚;11年一鋼婚;12年一亞麻婚;13年一花邊婚;14年一象牙婚;15年一水晶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銀婚;30年一珍珠婚;35年一玉婚;40年一紅寶石婚;45年一藍寶石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鑽石婚。

2、24歲露蘭春與53歲上海黑幫大佬黃金榮結婚,為何又將他全部家產席捲一空呢?

沒什麼不好理解的,本來人家露蘭春就不願意嫁給黃金榮,為了擺脫黃金榮的追求,甚至開出了要黃金榮休掉他的結發妻子的要求,認為黃金榮不可能完成,但是沒想到他還真的休了林桂蘭。最後迫不得已和黃金榮結婚,肯定不是大家想像的那般自願了。最後拿了他的家產和別的男人私奔也實屬正常。

要說這個黃金榮也算是上海灘一號鼎鼎有名的人物,但是一生就在女人的肚皮子上走不開,他的徒弟杜月笙從不在這些小節上拘泥,所以成了一番威名,雖然是建立在革命人民的血汗上,但是不可否認人家也曾經輝煌過。而黃金榮一生趕走了最愛自己的結發妻子,之後的兩任妻子都帶走了自己巨大的財產,也算是孤獨終老了。



其實當時的黃金榮已經53歲了,而人家露蘭春才20左右,身邊經常有著高官將軍圍繞,要不是身處上海灘這個地界,估計都不會正眼瞧這個黃金榮,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面對黃金榮的追求,她還不好直接拒絕。只是提出了要黃金榮正大光明地將自己娶進門,那不就是要他休了結發妻子嘛。



而後的財產也必須由露蘭春來管,這些幾乎沒有正常男人能答應的條件,黃金榮居然都答應了,也算是幸福了一段時間。但是好景不長,露蘭春趁著黃金榮不注意,攜帶大量的財產逃跑了,說是逃往了國外,這下黃金榮也是無可奈何,明知不是自己的菜非要往自己盤子裡面攪,最後一盤好菜也被攪得稀巴爛。

3、中國結婚習俗都有什麼?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包括:三書六禮、安床、鬧洞房、嫁妝、上頭、撐紅傘。

三書六禮:三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禮物清單,當中祥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迎書」—— 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六禮是指由求親到說媒到迎娶完婚的所有手續。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個步驟。

安床:即在婚禮前幾天,選一個良辰吉日,在新人的新床上鋪好被褥床單,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而做這些事的人必須是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家庭和睦的好命人,因為這樣可以給新人帶來好運。

鬧洞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而且還認為鬧洞房可以驅邪避訊,婚後能夠如意吉祥。

嫁妝:嫁妝一般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的多少代表著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財富,一般除了衣服飾品,還有一些象徵衣衣比較好的東西,比如剪刀象徵蝴蝶雙飛,花瓶象徵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這些都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而定。

上頭:婚前擇良辰吉日,男女雙方在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撐紅傘:迎親當天,新娘站在露天處,由姐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4、想問一下山東淄博的結婚風俗都有哪些?我是徐州人,老公是淄博人,他們家那邊好多風俗與我們不一樣

舊時男婚女嫁皆由家長包辦,通媒結親,即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內」。一些窮容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將女兒賣給人家當童養媳,亦有的實行換親,即互易其女為兒媳。婚齡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有父母央人求親,更有甚者「指腹為婚」,訂「娃娃親」。也有女方托媒說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託後,往返男女兩家串通撮合,雙方家庭為慎重起見,暗中打聽情況,並請算命先生「合八字」,如無相剋和不中意處,即可訂親。也有通過串門子、走親戚等方式相親的。淄川的情況稍有不同,待媒人把親事說定後,須再請一媒成為雙數後,才送柬訂婚。
建國後,男女結婚多為自由戀愛,亦有靠人從中牽線的,叫「介紹人」或「紅娘」,雙方經過了解後商定婚事。

5、請問結婚三年是什麼婚?

結婚三年是皮革婚。這是結婚紀念的一種。

結婚三年在中國被稱為皮革婚,不過在美國稱為皮婚。雖然各 個國家對於結婚三年的稱呼都是不同的,但對於結婚紀念日每一對夫妻應該都是非常重視的。

結婚三年被稱為皮婚是因為經過三年的婚姻,夫妻之間的感情已經如同牛皮一般堅韌,不可輕易分割,也同時希望未來的生活依舊能夠如此。

(5)革家結婚視頻擴展資料:

人們慶祝得最多的和最隆重的就是「銀婚(25年)」和「金婚(50年)」,一般都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宴會和周年紀念會。至於能慶祝「鑽石婚(60年或80年)」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每一個民族都很重視結婚,認為結婚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幕。許多民族為了避免忘卻這一幕,往往要舉行名目繁多的結婚紀念活動。

美國人對結婚紀念日非常重視。每逢重要結婚紀念日,總要舉行結婚周年紀念會,並逐漸形成了按每次結婚紀念活動贈送傳統規定的禮物的習俗,進而又演化成為各種禮物名稱來命名每個婚齡的習慣。



6、結婚22年是什麼婚?

結婚22年是青銅婚。

婚齡的別稱

1年一棉婚;2年一皮婚;3年一麥婚;4年一蠟婚;5年一木婚;6年一銅婚;7年一羊毛婚;8年一虞美人婚;9年一陶婚;10年一錫婚;11年一珊瑚婚;12年一絲婚;13年一鈴蘭婚;14年一鉛婚;15年一水晶婚;16年一藍寶石婚;17年一玫瑰婚;18年一綠松石婚;19年一印花婚;20年一瓷婚;

21年一乳白石婚;22年一青銅婚;23年一綠玉婚;24年一薩丁婚;25年一銀婚;26年一玉婚;27年一桃花心木婚;28年一鎳婚;29年一絨婚;30年一珍珠婚;31年一羊皮婚;32年一紫銅婚;33年一斑岩婚;34年一琥珀婚;36年一梅斯林婚;37年一紙婚;38年一水銀婚;39年一縐紗婚;

40年一祖母綠婚;41年一鐵婚;42年一珠質婚;43年一法蘭絨婚;44年一黃玉婚;45年一朱紅婚;46年一薰衣草婚347年一開斯米婚;48年一紫晶婚;49年一雪松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鑽石婚;70年一白金婚;75年一白石婚;80年一橡樹婚。

(6)革家結婚視頻擴展資料:

結婚周年紀念日是西方傳統的一種風俗,對夫妻雙方曾經結婚那一天的一個紀念,在每年的同一天紀念當年的結婚日子。在這一天,夫婦之間彼此都會慶祝或交換禮物,或者邀請家人和朋友共同慶祝。

各地的結婚紀念日習俗

1、英國人,對結婚紀念日也比較重視,並對不同的結婚周年紀念日賦予了不同的名稱。不過,英國人一般只把"銀婚"和"金婚"兩個紀念日進行真正的慶祝。慶祝這兩個紀念日時,一般要舉行宴會和招待會,邀請親友參加。被邀客人應盡量參加了並攜禮祝賀。

2、日本人,傳統認為,男女結為夫妻"百年和好、白頭偕老"是幸福婚姻的標志,所以在結婚周年紀念日常常要舉行一些紀念活動。每逢上述這些重要的結婚紀念日,人們往在要舉行一定的慶賀儀式。通過這些紀念活動來促進夫妻和睦,加深感情,已成為一種風俗。

3、朝鮮人,夫妻結婚60周年稱為「四婚」,人們要舉行慶祝活動。紀念日那天,夫妻要穿上當初結婚時穿的漂亮服裝,坐在褥墊上,品嘗著豐盛的酒食菜看,接受子孫和親友們的祝賀。晚輩要按輩份的高低先後為老人敬酒。

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也攜禮來祝賀。主人宴請來客,人們載歌載舞,慶祝活動十分熱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結婚周年紀念日

網路-結婚紀念日

7、革家人的習俗

革家人生活以大米為主食,喜吃糯米、輔食小米、玉米等。客人在飲食方面的招待十分殷勤,以誠相侍,講究禮節,吃飯時候,請長輩客人到席上中間座,長老的主人交叉在兩側相陪。客家(漢族)說「家禮信多」,實不虛傳。「勸飯」和「包肉」是他(她)們的傳統習俗,很有民族特色和濃厚的鄉氣息,是家人形成的穩定性的共同體特點,值得探討。
吃飯之前,請客入席就座,主人擺設酒杯斟酒,同時添上一碗飯存放席上,第一碗飯和第一杯酒交與長輩主人供奉祖先.主人用一雙筷子挾住葷菜之類的熟食品蓋在飯面中間,將筷子插入飯中直立。主人念念有詞或默默祈禱祖先,請祖先先飲先嘗,並用一隻倒頭的筷子蘸酒彈幾滴在桌面上,或畫個「X」;或彈幾滴在地面,以示對相先的懷念。然後,對客人說:「對不起大家,來的高高興興,可惜沒有什麼招待,就這樣,請大家吃飽飯」的客套話;客人也以「我們是空手來,操勞主人家了」敬答。喝酒的客人,同樣拿起筷子,將一隻倒頭蘸酒,先彈幾滴之後再喝;吃飯的就在桌子上端飯。接著主人拈菜敬客人,一人拈一筷……。隨後,按客人的吃完先後,繼續挾菜相敬。對長輩或尊貴的客人,以雞、鴨相待的,要以心肝用刀切成片塊,每人一片以待;以雞頭、鴨頭先敬客人,表示主人的深情厚意,如果客人婉言謝辭,主人過意不去,對此,客人就用筷子挾(接)或伸手用手板心接,主人謝絕,一定要客人張嘴,不許放在豌內或席上,這更是待客人的篤厚敬意。吃飯時候,不論場合、規模大小,都後講究「勸飯」、「勸飯」是主人家的姑囡或兒媳,窺視客人碗中的飯將要吃盡時,說聲「公公、太太、叔伯或哥弟,幫你添飯」,雙手去接客人的碗添飯;有的另拿一個干凈空碗,在飯具里添滿一碗飯,趁客人不防備的時候,吃不飽飯,要盛情招待—勸飯,使客人快吃完飯,又給蓋上一碗、兩碗、三碗……,緊隨著拈肥肉、倒菜湯在飯中,立馬用干凈筷子將飯菜攪拌均勻;有時兩三個人聚搶客人的碗添飯,對年輕人逃跑的還直追合圍,其意要客人吃盡吃飽,直至客人吃不去飯才算盡了情誼。
飯畢,碗內有意識地留下幾粒飯在碗中,就把碗放桌子上,以示長食有餘。而右手仍握緊筷子,站起來拈菜的一端對准左板心,先向桌席上長者吃飯的人逐一呼喚「公公或叔伯,得罪你們!」等語,喊到哪裡,左手板心遮住的筷子一端也同時移到哪裡。而正在吃飯的人點頭應聲「樂座」或「慢請」,表示回敬。吃畢飯的客人才把筷子放在桌上;有些主人按排有人接過碗筷(待洗刷)。談笑風生,洋溢著熱烈的氣氖。
革家婦女走親訪友,不論什麼喜事和場合人小,吃飯時除「勸飯」待客外,「包肉」帶回家很有民族風味。舉行宴會,賓主歡聚一堂,作陪的女主人,從筵席中端起盛肉片,一片一片的分與賓、主座位前的桌面上,每人一小堆(坨)。分好後,吃飯便是蔬菜之類和菜湯了。飯畢,女主人備好包穀殼葉或大菜葉將分在桌面上的肉片包紮好,按人名下一人—包作為禮品帶回家中與兒孫分享。這種「包肉」的民族傳統習俗,是祖太或母親對兒孫寵愛的心情體現。它提示這種習俗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獵取野獸和生活資料集中消費的產物,是母權制鼎盛時期的遺跡。它反映母性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作過偉大的貢獻,也反映今人依賴古人,子女依賴父母的社會意識,是對偶婚階段私有制的萌芽,在母系社會里,婦女在經濟生活中佔主要的地位。而「勸飯」習俗,表明在原始社會母權制下,實行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產品,是母系氏族的遺痕象徵,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一定的條件下,久而久之,形成人們共同體的習慣,就自然顯出這個民族特點,因而沿襲成規,成了人們交往情誼中的美德和禮俗。 革家婚姻為一夫一妻制。舊時婚姻形式由父母包辦,包括幼年訂婚和指腹為婚。嚴禁同姓婚或異姓同宗通婚。革家婚姻歷史經歷三個階段。明代前,實行胞氏族內婚,即在兩個氏族內互相通婚,清朝改變了革胞族婚,。實行與外氏族同輩婚。即不是同輩人和不相當於同輩人不能通婚。這種制度限制了婚姻的締結,使許多青年男女找不到對象,有的到三四十歲還未婚配。清乾隆年間,望壩當時的團首領廖公礅也剛召集十八寨首領雲集重興的「蓋耶德」集會商議,一致同意廢除「外氏族同輩婚」制,結果宰七條水牯飲血為盟。自此,實行異姓異宗婚配製,即:非同輩,只要年齡相當可以配婚。但其婚配製度為「包辦婚姻」,仍然約束青年男女的自由。即在嬰兒出世時有父母包辦訂婚,成人後婚娶。解放後,這種婚配製雖有沿襲,但男女一房不願意,也可退婚。包辦婚姻已逐步為自由婚姻代替。自由婚姻通過「布龍」活動或「踩親」等方式使男女增進了了解和感情,最後締結婚姻。布龍活動。「布龍」為「阿布阿龍」簡稱,即談戀愛。
活動於逢年過節時,男女青年聚集於山坡、路口、村邊寨腳,挑選情人。進行此種活動,在正月初二或初四、正月十五或十六和二月初二,姑娘烙春粑;三月爬坡,姑娘用竹藍盛春粑或糯米飯和一碗腌肉與情郎同食;端午、重陽、姑娘提粽子、重陽粑與情郎享受。熟食食余,由情郎帶回。若姑娘所鍾情者,不與姑娘同食,姑娘則糟眾人恥笑。解放後,男青年食姑娘糯米方式後,往往以物回贈。踩親。正月革家男女青年進行吹蘆笙、跳踩親舞,俗稱「踩姑娘」。於吹蘆笙時,男子為試探女子之心情,則以腳尖輕輕踩住女子腳背,姑娘若有意,便含情脈脈地一手輕拍男子之肩回敬,以示相愛。對歌。為革家青年男女談戀愛的方式之一。形式有兩種,一是隔坡或距幾十米遠雙雙對歌,二是在家通宵對歌。即某一對男子(女子)到他鄉作客。他鄉女子(男子)便來與之對歌,由栽主主持對歌活動。舊時革家婚姻締結分三個層次。 擇配。出生子女滿月後,父母便為其擇配婚姻。明、清兩代改由父母選擇門當戶對人家,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盛情留媒人用飯,表示同意,不留用飯則為不同意。訂婚。訂婚日由雙方商定。訂婚儀式在女方家舉行。屆時男方派二男二女手拿蠟染手帕捆著雨傘,另帶一隻雞、一升米、一件衣服及相當於二塊銀元的禮金到女方家訂婚。女方家則備酒菜,宰殺男家帶來之雞,邀請親屬相配陪共食。賓主入席後,先由賓者端一碗菜,一碗酒交主人留存,並當眾將禮金交給女主。女主當眾公布禮金數額。畢,賓主共賀,席間「行婚酒酒歌」。賓者於當日歸,順遠路回,不繞道行。討信。擇婚期,男方由一老人帶一隻雞、一升米作禮物到女方家商議婚期。女方家不同意當年結婚,男方家於翌年再去討信,禮品同。一年只討信一次,一門婚事討信不可超過三次。多為頭年討信,次年辦婚事。討信多年六、七月。雙方商定好婚期後,便作好辦婚事准備。結婚。結婚時,男方以一隻雞、一升米及四兩三錢白銀作禮金。女方回贈男方糯米飯,以男方友親伯、親叔、長輩多少,則贈多少藍糯米飯,並另贈夫家豬肉一塊,以顯體面。新娘衣褲由女方家自備,套數不等。結婚有普通和「阿嫁」婚兩種。「阿嫁」為古婚禮。
通儀式即是男方聘請婦女二人,另挑擔二人去迎親。迎親婦女須由公婆健在、兒女俱全、人品好、家庭豐足、能歌善舞者擔任。新娘,席間要對答各種禮歌。不善對,不打發姑娘出門。迎親婦女穿戴盛裝。挑擔者則由青壯年男子充任。是日,雙方俊籌辦酒肉招待親友。迎親者到女方家時,舉行出嫁酒。席間,迎親婦女唱「交銀歌」,隨之將白銀四兩三錢交與女方父母,女方家則有人唱「收銀歌」。歌畢,主賓舉杯共飲,祝賀婚姻美滿。接著,迎親婦女又唱「禮歌」、「贊祖歌」、「祝福歌」等。各方來賓也和唱。歌畢,打發姑娘出門,姑娘身著盛裝,由哥或弟攜著手繞火炕走三圈,至堂屋與親友辭行,到大門,哥給姑娘一把傘帶走。路上不準換手拿傘,到了夫家大門由一婦女給新娘接傘後方能進門,接傘者多為新郎生母,母故,則請一夫妻和睦、有兒有女之中年婦女代替。新娘至夫家後,新郎家則請三親六戚來吃喜酒。各路賓客均送新郎家三升米和一隻公雞,另送新娘絲絨或點蠟花的白布數尺,也有送衣料者。
嫁」為古老的婚禮儀式,接親除擇選二婦女與二挑夫外,另請三男能能歌善舞者,其一充當親家公,其二身背一棉被叫寨,另一人為打雜。女方家,歌舞通宵。而背棉被者則夜至女方親友門前呤頌,先贊頌美滿婚姻,後請女方親友到女方家吃喜酒。翌日晨,送新娘出門。彼時,親家唱各種禮歌,迎親婦女則唱酒歌。凡參加送親的人,女方家都要為其准備一支雞腿或鴨腿及一團糯米飯,以示婚禮隆重。婚後,新娘在夫家住數天回便回娘家,由新郎父母或姐妹送回。回門時,男方家贈女方家糯米飯和豬肉,另贈一塊豬肉給新娘舅父,以示娘親舅大。其舅得肉不食,又將其送給自己的舅父。層層轉,至無親舅止,此俗表明革家重視追溯母系血緣關系。
偷婚。革家男女婚約多於幼年訂立,長大。愛情意願不同,另與他人戀愛或結婚,男子謂偷婚,女子謂逃婚,處理方法為:女子和男子若未結婚,則請宗族首領仲裁,加倍退還未婚夫訂親禮品。若女子已正式結婚而逃婚,須賠償原夫所耗資金的數倍乃至數十倍財物。男方另選婚配,原送女方訂親禮物,一律不退。離婚。幼兒婚訂,長成人後因人材醜陋,品質壞或由殘疾,一房堅持解除婚姻,按族規「人一頭,銀一頭」賠償對方。因之,無力賠償者,多走輕生厭世路,如若夫家對媳婦極端虐待。經多次勸阻無效,女方的舅父有權採取強硬手段,強迫離婚,任何人無權干涉,還可強迫男方賠償女子勞動工酬。解放後,多依法處理。續娶。姐(或妹)原已出嫁,因患病而亡故,若妹未嫁,妹可嫁姐夫家。寡婦准嫁他人。添生。年青婦女生育地一個孩子,則大辦酒席,宴請三親六戚。革家稱之「想竹母」,場面超過結婚酒。是是女方家才將陪嫁東西坐月的雞、肉和衣物、背帶等送去。主賓共賀,對唱酒歌,通宵達旦,男家為添生釀有一壇糯米酒或高粱酒,酒壇置於席桌上,插受一根竹管,女方首席客人先唱「擺解轟」(意為揭壇酒),歌畢,用竹管吸酒。依次入席者,逐一吸酒。吸畢,主賓且歌且舞,通宵達旦。 革家喪葬習俗,受漢族影響,但保持革家一些特點和遺風。 革家成人死亡,有兒孫者,臨終時,須由兒孫扶其於鋪有木板、竹席的地鋪斷氣,忌斷氣於床上。死於床上,被視為無子孫送終。人死後,即派人到親友家報喪。皆有有男青年擔任,兩人一組,由近及遠。每到一家,有飯須吃飯,無飯須喝一口水才趕路。整容須用楓香樹葉燒水給死者洗身。先洗身下,在洗面、洗頭、理發。死者須作新衣。男著長衫,女著盛裝。先穿褲後著衣,再穿鞋,再圍帕等。死者已逾五十者,多戴白蠟花和紅花刺綉布做成的花冠帕子、婿則送衣和白布墊單。長子、長婿所送衣、單稍長,按主賓、大小的排列順序給死者穿墊。死屍停放於堂屋中央上方,首東足西,死者未婚,則停放於堂屋右側,足向大門。於死者胸前放一塊「歸宗牌」,「歸宗牌」長一尺許,方形,用紅、綠、黑三色於青布上綉成。圖案為「亞」字套「十」字。歸宗牌又稱之為盾,以抵擋神刀鬼箭。其牌之上放一碗飯一雙筷,飯內雞、蛋、肉俱全。死者面蓋一疊「錢紙」,撐紅紙傘遮面,點一盞菜油燈照明。焚香點燭奠基。凡12歲以上的死者,均請「開路師」為死者開路。開路由三人進行,開路師以一大公雞為死者「引路」。迷信之說,為死者指去陰間之路。
「開路」前,須為死者砍一根「歸宗竹」,意為魂歸還祖,掩埋死者時, 下端埋於死者墓穴頭部,入地約三分之二。開路時,孝男恭跪於死者身旁,開路師掛長刀一把,一手提「引路雞」,一手拿「歸宗牌」,口念「開路詞」,迷信謂之指引死者歸宗還祖。喪家宰殺牲畜迷信說法伴死者帶走喂養。吊喪者所送狗羊,由「開路師」念咒祭後,牽到寨鄰親友家宰食,將五臟頭等祭祀死者。死者一般急葬三天,有的擇吉安埋。 出殯之日,房族各家和奔喪送葬者帶飯菜三碗,由「開路」念咒交死者,送死者祖宗各一碗。事畢,「開路師」給生人退魂,又以卜掛方式「詢問」死者,從孝男女中選一「特定送喪人」,一經認選後,眾人揮淚送別。出殯時,一人點火把領先,以示為死者照明;一人撒飯,給窮神餓鬼吃,使之讓路;一人插路標,為死者引路;依次為開路師、背包袱者、孝子者、抬喪者。特定送喪者陪送死者出殯,死者出殯後,由年齡較大,「命好」的中老年婦女清掃房屋。革家襲古之習,凡有子女而亡者,死時牙未脫落的,須敲掉二顆門牙方能安葬,故稱「鑿齒之民」。革家多抬屍於墓井如殮,入殮時以傘遮屍面,其腱,處清棺、整容等過程外,另放幾分銀錢於死者手心,謂之「買水錢」。
蓋棺後,孝男按大小順序,從棺腳爬至棺頭,哭叫死者三聲,以示永訣。由「開路師」為死者「開門」。孝男大小順序依次排列,各培土三撮,可先回家,由親友掩埋完畢。死者安葬之第二日,孝男及親友按「開始師」擇定的時辰,以一隻雞於墓前宰殺,再未死者稍整墳墓。以120天維守孝期。孝期,喪家不能走訪親友, 不參加娛樂活動。滿孝日,由孝子和親友呼喚死者之魂走親友作客,來迴路均由「特定送喪者」或長子先行,天晴下雨均撐傘,一直往前走,遇人不說話,先到舅家,次走長婿家,吃一餐即回。鬼師、開路師一類人亡故,均為未其「開天門」。即於大門屋頂開一洞,用紅、白、黑三色棉線捏成一線,一頭為死者右手牽拿,一頭掛於「天門」上。以一白雞敬神,使死者之魂由「天門」上天。革家非正常死亡者、死於異鄉者,家人須宰殺一羊敬神,為其「清洗」後,方可停屍於屋。 「擺解轟」
亻革家有一大特點,就是一個人從生到死,從頭到腳,其習俗都與射太陽或崇拜太陽有關。亻革家人生頭胎孩子,不論是男是女,都要開壇喝揭壇酒,亻革語稱「擺解轟」。其內容就是進屋的客人與主人家的家長一起唱古歌,唱完後再用竹筒喝揭壇酒。古歌的內容就是起源歌。其中唱的主要是武丁射日,祖先打虎和從江西朱氏巷遷來等。這種新生兒的唱古慶賀儀式如同西方國家的新生兒洗禮儀式一般隆重和庄嚴。
在亻革家,「擺解轟」比任何習俗節日都隆重熱鬧,為全家庭、全宗族乃至全寨人共同高興而慶賀的大事。在舉行「擺解轟」中,首先是趕來慶賀的娘家親戚朋友將雞、肉和衣物、背帶當面送給婆家親家,並同慶賀,唱一些吉利的歌。還要在進門前表演「四馬送子」等習俗,即用稻草扎的4匹馬(兩公兩母),由婦女們騎著吹著哨兒嬉鬧。其表演的動作很原始,也很「野」。當每一位客人都吸了酒之後,主家和客人便擺開了陣勢,蘆笙起鳴,賓主們且歌且舞,通宵達旦,夜以繼日,樂此不疲。
青年男女「踩青會」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的春節到十五的元宵節以及二月初二,望壩村和附近革寨要輪流舉辦「踩青會」 跳踩青舞的頭一天,寨上的耆宿蘆笙師,站在蘆笙場,首先吹笙步舞開道後,隨著寨上的年輕人紛至沓來入場吹笙、跳踩青舞;結束的最後一天下午,同樣也要寨上的頭人長者吹笙步舞收場。「踩青會」——青年男女公開歡娛擇偶的傳踩青會,開始,老人先進入蘆笙場,跳起表現先民狩獵、農耕和立寨歷史的蘆笙舞。接著,小夥子手捧蘆笙從東面入場,邊吹邊跳。手持花帕的姑娘則合著蘆笙曲節奏,在場內輕搖緩舞。他們目光四顧流盼,彼此都在尋找自己中意的人。當樂曲節奏變快,漸至高潮時,如果小夥子看上哪個姑娘,他便邊吹蘆笙,邊靠近她,並用腳尖輕踩她的腳尖。這時若姑娘也相中他,則用手輕捶他的後背,乘勢拉著他的衣袖,到山前坡後去互訴衷情。這種「踩疼阿妹的腳啊,打疼阿哥的心」的求愛方式,人稱「踩姑娘」。
「青(親)」是以雙男女或雙男四女各為一組。男的吹著一支同音小巧玲瓏的小號蘆笙在蘆笙場(坪)上,自東順南向西方向旋轉成一個圓圈,雙腳也同時伴隨蘆笙節奏步舞;女青年手挽手下在男青年的背後伴隨笙聲旋轉、起舞。時間不限,越久益佳,直至男青年停歇吹笙才罷休。「踩青」每組青年男女,都按從東順南向西徘徊旋轉,但旋轉的圓圈視其專場面積而定,直徑一般在一米七八左右,成套的場面,吹笙多達十六七組或二十多個組。在跳踩青舞時,男青年看中了如意的正在秘書背後的俊秀女青年。為表鍾情,用腳尖趁女方不防時往後輕輕地踩在心愛的女青年的腳(鞋)背上,如此,輾轉返轍,女青年如情投意合,則將右手輕輕地朝著男的背胛一扛,以示回敬,正恰如清毛貴銘的《西垣遺詩》中就在「蠟花錦袖搖鐵鈴,月場蘆笙側耳聽;蘆笙作情語,鈴兒心事最玲瓏」的生動寫照。同時,店在四周圍觀群眾。一些人大聲疾呼起鬨:「只准打(男)背,不準踩(女)腳;只准打背,不準踩腳,不許亂踩、亂捶……登時,圍觀的人群蜂擁而至,重重合圍,擠得水泄不通。而跳踩青舞放置的圓圈越來越縮小,既便於踩腳,圍觀的人群不時哄然大笑……。

8、結婚25周年是什麼婚?

迄今為止,我們中國都流傳了一種風俗習慣,那就是會把夫妻兩人結婚的那天作為一個特定的日子,然後再把每年的那一天稱之為結婚紀念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時間的紀念日意義也不同。大多數夫妻在自己的紀念日當天都會互相送禮物,然後在邀約家人一同慶祝。

其實結婚二十五年稱之為銀婚,它指的是夫妻兩個人的婚姻,已經像金屬一樣非常珍貴,和月亮一樣皎潔。其實在夫妻兩人一起走過的這二十五個年頭里,肯定會經歷一些幸福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格外珍惜這自己的段婚姻哦。

感人的結婚紀念日禮物:

1、銀器

結婚25年被稱為銀婚,銀稀缺且珍貴,所以在銀婚紀念日送銀製品是非常合適的。可以選擇純銀的餐具或者工藝品,也可以送純銀的飾品、戒指或者是紀念幣之類的精緻型的銀製品。

2、陶土卡通雕像

彩色陶土手工做成的真人版陶土卡通雕像,是特別推薦的。用爸爸媽媽的合影照片定做的陶土卡通雕像,有紀念意義,還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還能永久保存。

3、成雙成對的禮品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送爸爸媽媽比較精美的禮品。成雙成對的禮品就是很不錯的選擇,比如情侶手錶、情侶款的手機、情侶的正裝、情侶黃金飾品等。

4、實用禮物

可以給父母分別送一件禮物,送爸爸的禮物推薦男士生活實用品,比如鞋子、衣服、皮帶領帶等,送媽媽的話可以選擇一套護膚品,或者是精美的銀手鐲,讓媽媽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且時尚大氣。

5、金箔玫瑰的套裝

結婚25周年,是非常難的,可以重溫一下當年追求她的感覺,送一套金箔玫瑰的套裝,讓她感覺到你依然愛她如初。當然也可以選擇代表火熱愛情的玫瑰花。

6、一家人一起准備一場慶祝宴,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非常好的禮物。因為對於他們那個年紀的人而言,物質已經不再那麼重要,陪伴才是最美好的。

結婚的年份對應的名字

1年一紙婚;2年一布婚;3年一皮婚;4年一絲婚;5年一木婚;6年一鐵婚;7年一銅婚;8年一電婚;9年一陶婚;10年一錫婚;11年一鋼婚;12年一亞麻婚;13年一花邊婚;14年一象牙婚;15年一水晶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銀婚;30年一珍珠婚;35年一玉婚;40年一紅寶石婚;45年一藍寶石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鑽石婚。

9、婚禮上有什麽習俗

不同地方習俗不一樣。

浙江紹興一帶新娘在娘家中舉行沐浴儀式。儀式均由兩位夫妻雙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篩,篩上放些染紅的喜果、鴨蛋、下面用大腳盆接著,另一人用熱水從畚篩淋到腳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讓新人連續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後行「開臉禮」。當地風俗未婚女子稱「毛臉」,婚前是第一次開臉,請一老媼用線絞除臉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鬢角,並拔下新娘的頭發7根與新郎的頭發混合搓成線,供新娘扎發髻,寓意「結發夫妻」。

國內習俗

一、湖州一帶

男家在向女家發「上頭盤」,即送上轎衣的同時,還要送上「開臉盤」。「開臉盤」共有6個盤,分別盛肉、魚、雞、喜果、炮仗紅燭、胭脂花粉。女家收到開臉盤後,即由舅母等女性長輩給新娘開臉。滑稽的是有些地方開臉後由喜娘給新娘塗上厚厚的一層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為止。

二、廣東東莞一帶

舊俗在結婚前夕,擇好良辰,新娘在娘家舉行「落閣禮」。請一位好命婦人,摘一些柚子葉燒水給新娘沐浴,浴後換新衣,然後用紅綠絲線替她絞去面毛,並把原來的辮子改梳成「上轎髻」。沐浴、開臉,梳頭完畢,母親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雞,俗規雞頭,雞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頭好尾」。

三、浙江麗水

舉行婚禮之前,女方要請梳頭娘,為新娘梳頭,梳頭娘要選擇父母雙全、子女眾多的大娘。由於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進行,所以女方還要請來一對命好的未婚姑娘為新娘掌燈,梳頭娘除梳頭外,還要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頭戴鳳冠,身穿宮裝,外披霞帔,腰橫玉帶,下著大紅裙,全身掛滿飾品,儼若娘娘。

四、河南地區

嫂子給將嫁的妹妹梳頭,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梳成髻,即媳婦頭,意味著妹妹將成為人家的媳婦。一是還按閨女的發式梳,即梳長辮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閣的閨女,等到婆家後,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嬸子大娘挽成髻。給姑娘梳頭時有歌。

在豫北長坦縣,其歌詞為:「前攏七,後攏八,婆家娘家一齊發。婆家發了二頃半,娘家發了二頃八,走到半路發庄嫁。」

新娘的穿戴十分講究,可說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時刻。近代以後,城市男女結婚時,新娘皆披兜紗,長長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兩小孩在後持之。這是歐美國家婚禮習俗影響的結果。裝飾方面,現在,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銀珠寶等飾品來裝扮自己。

新娘服飾,以江蘇吳縣一帶最為講究。按當地俗規,凡新婚女子必須有三套服裝在舉行婚禮時和婚禮後穿戴。第一套:棉褲,俗稱「帖肉棉襖夾褲」,是男方迎親時送給新娘穿的。這套衣服除結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門時可穿,婚後第一個春節回娘家拜年時可穿,參加母親50歲以後「念佛開齋堂」儀式時可穿,參加同輩至親好友的婚禮時可穿。第二套:頭上戴珠冠,粉紅色綉鳳穿牡丹等花紋的花衣,花裙,是與花轎一起租來的。這一套僅在轎上和舉行婚禮儀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頭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藍地白花印花土布褲,靛青色土布長襦裙,裹小腿的桃紅色印花土布卷綁,藍印花土布襪,綉花板趾頭鞋,這一套在婚後勞動時穿。新婚期間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講究,同樣要備三雙。舉行婚禮儀式時穿「玉堂富貴」紋樣的鞋;上轎時放在「轎前盤」糕上的鞋,俗稱「踏糕鞋」,上面綉著福壽齊眉紋樣,隨接新娘的花轎抬到男家;第三雙是婚後替換鞋,綉著梅、蘭、竹、菊的紋樣。

五、 陝北一帶

舊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備上轎的新娘,穿上了紅衣,綠褲,花鞋,頭上戴了鮮花,干嬌百媚,可是俗規要用鍋黑把新娘漂亮的臉蛋塗得黑漆漆的,與花枝招展的服裝形成了大反差。迷信傳說,假若不這樣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帶新娘在娘家開臉後,專門燒一缸浴湯給她洗澡。洗好後從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來的衣服,為此當地有「男家浴缸里撈人」的俗語。舊俗這時新娘還要罩上一件大袖紅袍,腰間束一根帶子,背上纏一叢萬年青。俗信這樣可防止妖怪來搶新娘。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規俗習。在浙江富陽一帶,當花轎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時,新娘才開始化妝換衣,換好小衫褲後,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紅棉襖和紅棉褲。有趣的是頭上戴好鳳冠,准備穿大紅裙時,要拿12個雞蛋從褲腰裡放下去,從褲腳下滾出來,俗傳這樣可使新娘婚後不論哪個月生孩子都如母雞下蛋一般,快當,順利。

六、福建泉州舊俗

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禮」。花轎到來時,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廳中梳妝,俗謂「對轎梳妝」。由一被稱為「賓」的有福的婦人為她加冠笄,然後由送嫁娘為新娘服背子,「賓」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紅布做成,裙內有袋子,袋裡放入皂莢,鐵采尾,泥孩子,豬肉片等18樣東西。

七、江蘇揚州

新娘的打扮非常現代,上轎時還要戴一付有色眼鏡。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實此俗源於一種迷信風俗。當地俗規認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窮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裡哪裡窮,看多遠就窮多遠,看到媒人媒人窮,看到婆家婆家窮。於是便立了一條俗規: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轎後,就必須閉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後才允許睜開眼。但在繁雜的婚禮過程中新娘實在很難堅持。後來聰明人想出一個辦法,用戴眼鏡來代替閉眼,果然方便了。

婚禮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僅會得到周圍人的欣賞和贊美,也可能招徠鬼神的羨慕和嫉妒。因此,為避免樂極生悲,新娘的梳妝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這就使得新娘的裝飾風俗猶如萬花筒,干奇百怪,無奇不有。

八、廣西蒼梧

一帶新娘出嫁須穿黑衣、黑褲、黑襪,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縣山區,新娘須穿素服上轎,到了男家才換吉服舉行婚禮。江蘇靖江一帶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樸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稱「撣草衣、撣草裙」直到現在穿得再時髦,再講究的姑娘,到結婚時也非得設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來穿上。

地方習俗 :

一、上海

古時的風俗十分注重傳統,繁復的六禮儀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及迎親也按足傳統辦事,一絲不苟,由於舊時年青男女並無自由見面及戀愛的機會,由提親,訂下婚約以至婚禮期間都有賴媒人當中間人,聯絡男,女兩家及協辦婚禮儀式,所以迎親後必定要給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謝其促成姻緣之恩。 

在舊時的農村裡,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負擔為新娘子做裙衫的經濟負擔,所以不少農村姑娘出嫁時,都會身穿紅色長衫或大紅套裝,代替裙衫。 

新郎出門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蓮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兒出嫁後能過甜蜜無憂生活的願望。 

在送嫁的過程中,女家一位屬全福之人(即父母雙全,與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長輩,或女司儀撐起紅傘伴著新娘走,以保護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儀在新娘出門時要多帶備一雙全新的綉花鞋,待新娘登上轎子後,便要立即更換新鞋,表示新娘離家嫁作人婦,便不會帶任何屬於女家的東西到夫家,寓意將以後的生活交託於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無設宴款待親友,又或發出邀請時有所遺漏,事後要向這些親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樣或紅色包裝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兒已出嫁。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終身 帶副碗筷到夫家 

訂親必須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門,聘禮相當簡單,並當眾交送女方,女方回贈一條手帕,這樣就算訂下終身。 

出嫁前夕,新娘會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則敘舊話別,二則取個"旺氣"兆頭。次日中午女家辦"送嫁酒",散席後,母、嬸、姑和姐妹圍著新娘,抱成一團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門時多穿上裙裝,但也可用全套紅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妝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為了讓女兒嫁得風光,女方會預備數量多而貴重的厚禮,於出嫁當日隨新娘之後浩浩盪盪地送到男家,有時候送禮的隊伍會由好幾輛車和一大群親友組成,場面壯觀。 

在新娘嫁妝中,除傳統的中式禮儀用品及金器外,並包括家庭電器,大型傢具甚至單車或電單車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會帶一副新碗筷,以示從現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飯。 

新娘進門後,要向男家家中所有親屬敬茶,即使是幾歲小孩也有份兒,次序按輩份年歲而定,敬茶時,長輩會送贈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婦。而向女性長輩敬茶時,會將一個發夾夾在長輩的頭發上,並回贈一隻戒指。 

完成大婚儀式後,便會設宴招呼親朋鄰里,傳統上,男、女家會分別設宴,如男家於婚禮當晚擺酒,女家則於翌晚設宴,遇有親朋眾多或同村鄉里甚多時,婚宴可能連續數天。 

嫁後第三天,夫妻雙雙回門,一般不留宿,待婚後滿月,娘家再請他回去長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滿月"。 

次年正月,娘家請春酒,新娘會與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門後,娘家房族親戚輪番擺宴請酒。事後,新女婿回贈每家一包紅棗或冰糖,以示答謝,至此,嫁娶過程才算全部完結。 

二、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對換鞋 

在安徽合肥地區,在婚禮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習俗。在結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請族中各人,然後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長輩,拜畢,以新郎為首的迎親隊伍便會響著鑼鼓,向新娘家進發。 

迎親隊伍到達女家門前,女家照例緊閉大門,要新郎大放鞭炮,稱"催門炮",婦女家親友便向新郎索取"啟門錢",即開門賞錢,再向新郎再三請求,新郎才會隨他們進屋內。 

當夜女家會設盛宴招待新郎,與親友共飲。在舉宴之前,新郎要先叩頭拜見賓客,同時還要拜見女家長者,叩頭吉計其數,當晚新郎會宿於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禮吉日),新郎的迎親隨從在女家門前大放鞭炮,稱為"催妝",新娘整妝完畢,便會與新郎一起出發往男家。 

在出門時,新娘會放聲大哭,表示不願離開父母,家人亦會大哭表示惜別。在啼哭聲中,新郎的兄弟或至親送她先行,稱之"送親"。 

新人來到男家門前,男家會請兩位兒女雙全的婦人,將新郎和新娘的鞋對換,因為"鞋"與"偕"同音,故此舉有"白頭偕老"的象徵。 

新郎進男家門時,親友會口念吉祥語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紅棗之類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後進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儀,則與其他地區大同小異。 

三、青島婚俗 

青島舊的風俗禮儀很多,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繁瑣的風俗禮儀也已被革棄,下面是筆者對目前青島婚俗部分略記,供有興趣者參考: 

新娘出門不要回頭招手 

新娘出門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一方面會破壞化妝 

下車時,新郎和新娘要從同一側下,不要分開下,否則不吉 

有身孕的不宜參加婚禮 

在新娘家吃餃子時,碗內要留下雙數 

四、北京婚俗 

新郎虛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餃子 

按照傳統的方式北京地區人士說親時,要先托媒人往女家問名,將男女生年屬相相合,只要雙方生肖並無相沖,即可合婚。 

婚約確定後,男家便要擇吉日,帶備紅柬(婚書)舉行訂婚禮,男家要給女家送上衣物,首飾,洋酒及果餅等禮物,叫"過禮",但這只是"小定禮",婚期前一個月,得送"大定禮",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鵝,樣樣俱全。 

至吉日臨近,男家還要給女家送上"催妝"禮,計有豬羊肉,乾麵,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離骨肉,讓女兒出嫁,年糕則是女兒出嫁後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妝"後,便要立即將嫁妝送往男家,以裝設新房。 

新娘到達男家進門前,新郎會手持弓箭,於新娘腳下虛晃三下,藉以驅除邪妖,之後新娘跨過火盆,方可進門。 

然後,新郎新娘雙雙拜天地,入新房"坐帳",並一起吃"子孫餑餑"(餃子)及長壽面,並飲交杯酒等。 

婚後第三天,新姑爺陪伴新媳婦回門,叩拜岳父母。 

五、海南苗族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 

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 

"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各地結婚習俗

一、京津地區

京津地區融合了我國多個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禮習俗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可分為北禮、南禮、旗禮、漢禮四種,到這個紀初,南禮逐漸融人北禮,形成北京婚禮特色。傳統的結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親,雙方認可這門親事後,下一步就是「小定」禮。「小定」禮的多少有男方的財力決定,大多是四盒禮。在婚禮的日子選定之後,就是「大定」,「大定」除「龍鳳帖」之外,還需要有衣料首飾、酒肉、麵食和水果四包禮物。

二、東北三省 

東北三省的習俗和京津地區有些類似,但也不全相同。東北三省的「小定」禮,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參加送禮和擺設的酒席。在酒席中需要交換「龍鳳帖」,男方還需贈給女方一枚金戒指當作定情物。此外還需要准備四樣禮物,即雞一隻;雞蛋八十到一百個;紅糖兩斤;粉條兩斤。定下婚禮日期後要過「大定」,其中包括了四季服飾、首飾、饅頭、酒等等。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妝之日,嫁妝多為衣物、傢具、首飾等等。 

三、湖廣地區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並經兩方家長同意親事後,由媒人代換龍鳳帖,同時男方應下「小聘」禮,即一隻金戒指、耳環,一對金石榴,以及聘金、檳榔、禮餅等。女方在收到聘禮後,回以文房四寶、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還要下「大聘」,俗語稱「行茶」。「行茶」時男方應准備好禮金、禮餅、煙酒、海味、魚肉等,女方如數接收後,回以衣物、鞋帽、餅、糖之類,並商定雙方婚禮日期。

四、江浙一帶 

媒人在「相看」過男女雙方品貌後,要行「文定」禮,交換男女雙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禮交給女方當面點清。聘禮多是各地土特產,桑麻織物,績羅綢緞,茶葉及禮金等。女方的嫁妝越多越好,並借機來炫耀自家的財富。婚禮及其後的拜見禮等與北方大同小異。 

潮汕婚嫁習俗禮儀

1.合婚  經過會面談話,互相了解,雙方認為可作伴侶,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將庚帖放於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內家庭無發生不吉祥的兆頭(如碰破飯碗、鍋等)加三日好。接著就相互交換庚帖。各自請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認為相生相合,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

2.看家風  經過會面談話,互相了解,雙方認為可作伴侶,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將庚帖放於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內家庭無發生不吉祥的兆頭(如碰破飯碗、鍋等)加三日好。接著就相互交換庚帖。各自請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認為相生相合,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

3.開聘、回聘  婚事初步決定後,便由女方開聘,聘單要用紅紙折成十二版書寫。聘禮包括現金、糖料、首飾、衣服等物。男方接聘單後,可酌情議減,但一般不減糖料。因糖料是女方准備送與親友用的。聘金可減,叫「減聘」。現在大體寫聘金隨送。男方在回復的聘單中也可寫明要女方什麼禮物,即在聘禮後面加回(左木右盛)二字,下面寫物品,如發包X雙,福餅X雙。媒人將聘單送回女方,直至雙方無意見出入。聘金不用X百為整數,因方言「百債」不吉利。要在百後面加上零星數字。潮汕人尾數要雙,如四、八。因四與世同音,叫世世好。客家人用九,九與久同音,叫長長久久。

4.摜定(文定)  聘儀議定後,由男方根據男女雙方日辰,擇吉確定日子,行定親禮節,叫摜定。摜定當日,男方用紅糖做成一個圓錐形球體,叫糖母。因糖與傳同音,意思是糖母傳孫。也有不用糖母,改用白砂糖。糖上面插上石榴花(意即榴開百子)。外加紅糖、現金、首飾等湊足四樣(其中現金、首飾可抵去送聘數量)。女方則回以兩個糖包,一般用酒餅糖。取其象徵酵母,發酵昌榮。女方接糖後,分發給親人及鄰居,向他們報喜。文定之後,男方擇日決定修容、開剪、迎娶日辰,送往女家,叫送日。

5.送聘、復聘  送聘當天,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包括聘金、錦茶(含念包)、首飾、三牲、鴨蛋、面條等,而且少不了要一個酒瓶。數量要一個吉數,也可加大吉等物品。女方則回以香蕉、發包、豬心、豆球、五種籽、埔蝦草、春草一對、芋種,一個兜帕上面放十二料紅卵,酒壺中則裝進米泔水,以及念包的回禮款。男方接到禮物將豬心切成兩畔,一畔送回女方,夫妻合吃一個豬心,叫肝肺同心。將春草種在花盆裡,精心養護,香蕉、發包分給親戚。送聘距離迎娶十天左右,在發送香蕉、發包時送去請帖。女方當晚還要請本族房親。新娘的嫁妝,一般是面盆、腳桶,椅子以及房內嫁妝,如梳妝台、長衫櫥等物。二十一世紀前半葉,有錢人家有一種叫全廳面的,嫁妝包括卧室、廳堂上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圓桌、鼓椅、成對靠椅、皮箱、五桶(飯桶、碗桶、腳桶、腰桶、馬桶)梳妝台、金銀首飾,直至廚房的抹桌布,個別地方甚至還有壽板(棺材)、田契等。這樣聘金當然也高得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客家聘禮叫「酒水」。什麼酒水配什麼嫁妝。酒水高低不等,最低級叫「公雞」,男方送女方只需二斤豬肉,二壺酒和幾對雞蛋。再高一級叫食「籮格」,第三種叫食「籮」。第四種叫食「些」,最高一級叫食「(左木右盛)」。按等級聘金不同,當然女方嫁妝也有簡繁差異。這已成歷史話題,現已逐漸簡化。

6.出嫁、迎娶  迎娶當天,男方派人到女方迎娶,以前用花轎,繼而用單車,現在用汽車。男方迎娶時,要寫一個請新娘上轎的十二版帖,叫「上轎帖」,並寫幾個拜帖,如親家拜親家,女婿拜岳父等,視雙方親屬具體情況,連同上轎帖湊足四個,起碼也得有兩個。上轎帖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女方認為有了請上轎之帖,往後不管婆媳、夫妻口角,可作斗氣本錢,她可說:「是十二版帖請我來的。」事實上確有一些沒有送上轎帖,女方不肯上車,只好回家補寫。此外還要送上轎粿,肚痛肉(豬肉二塊),入門茶(糖料包)二個及兄弟分酒錢。這些物品也有在迎娶前一天先送到的。女方出嫁前要請一位子孫滿堂的老年嬸母挽面修容。出嫁前夕邀請同寅姐妹食七樣菜,其中必須有厚合。過門之後便會合人。當晚在灶前墊上稻草,上披草席,在草席上睡覺。傳說古時候有個繼母虐待前氏女兒,安排這種睡法,前氏女兒出家後竟發達興旺。後人仿效這種做法而成此俗。客家人女兒出嫁前夕則與母親同睡。女兒出嫁,由父親牽上轎,將一碗水潑上轎,並做四句。因俗話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兒嫁出去就像潑出去的水,難以復收。雖然人的觀念已不是這一套,但舊例仍延續至今。女兒出嫁時還要由媒人挑兩個紅布袋,裡面放大吉(生柑)、谷種、錢幣、衣服一套等物。記得有一句童謠:「水雞擔布袋,田蟹來相賀」,就是說這事的。以前伴新娘同行的是「青娘婆」,青娘婆好多是專職的,一般是長相過得去的中年婦女,她必須口齒伶俐,聰慧過人。因為從食出嫁桌,男方開箱,拜司命君等,她都能說會道,出口成詩,吉語不絕於口。又有一個中年婦女伴行叫伴房。有的地方,新娘上轎,還要哭嫁,以表示長安雖樂,不如古居。出嫁當天早晨與家裡人同寅姐妹共進早餐,叫食「姐妹飯」,飯後分姐妹錢。就是把銅錢撒在米篩上,然後兄弟姐妹從大到小一次摸取。男方迎娶的前一天,要在紅紙上用硃砂寫「麒麟到此」四個字。眠床、房門、整個院子各間,直至新娘經過的寨門,都要貼上。男方迎娶新娘上車,途中不能下車,要一直載到夫家,路上如與另一出嫁娘相遇,兩人應互相交換手帕或面巾。新娘將到家門時,要先有人報訊,新娘剛進門,全家老少都要迴避,待新娘進廳後才出來。以免與新娘相沖撞。新娘將進家門時,要跨越火煙。即用稻草捆成團點上火,新娘跨過,並由好命人做四句。新娘進門後要與新郎雙雙拜司命君(有的地方是拜天地),再拜祖宗。中午宴請親朋,編位時,母舅要坐首位。新郎父母也要入席,按每桌四個主位,四個伴位,起碼要坐主位。此日新娘也要坐大位。可在新娘房專設一席,讓新娘坐東一位。開席時,坐首位的母舅要支持全場,致祝酒詞,做四句,要掌握全場進餐情況。大家吃足了,就向大家道謝祝頌,請大家飲工夫茶,主桌未有離席,從桌不能離席。主桌離席,從桌也應離席,不能逗留。午餐過後,由新娘向親戚及家族來賓從長輩到晚輩逐一敬茶。敬茶時對長輩要跪敬。被敬者馬上將新娘扶起(現在只作下跪姿勢)。飲茶二杯。贈新娘紅包或金銀首飾。叫「食新娘茶」。晚上左鄰右舍男女老少都來看新娘,食喜糖,有的地方還分送炒熟花生果。鬧洞房時,既歡樂又熱鬧,伴房既可增加新娘場膽,又可為新郎新娘解圍。特別是以前青娘婆,如果說以前的若干四句有書可讀,但在鬧洞房時,有時是專取鬧逗趣,採用對歌的形式,青娘婆一人對付眾人,隨機應變,確是奇才。現舉一例,看客說:新娘目瞄瞄,擔水撞著牆,煮飯三結義,炊粿著火燒,這時青娘婆隨口反擊:杜伯(昆蟲)跟人來斗水、田螺跟人來跳罾,麻雀飛來嘰喳叫,田赤(一種飛鳥)飛來鬧新房。看客即時回對:杜伯個個會挖洞,田螺含水能過冬。麻雀飛來能唱歌,田赤飛來勝狀元。這時又有觀眾唱:會作青娘(上不下會)做詩,會做母豬(上不下會)橇籬,帶個布袋來裝米,帶個肚兜來裝錢。青娘婆即時回擊:飼著母豬好到奇,一肚都是好男兒,一胎生你這一隻,飼大上市好賣錢。還有奇巧的四句,如客人先念:新娘生來面紅紅,在家最會交摻人。青娘婆以為是嫌新娘有不正當行為,正准備回擊,忽然聽到接唱:所摻同寅共姐妹,學文學武學工針……第二天新娘還要攪渀(米泔水)缸,及打井水。

10、一代民國大師,一生多任妻子,用假名結婚,還娶自己女兒的同學,他是誰呢?

在我國近代歷史上,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勇無畏,勇於獻身的革命家們。他們將國家大義置於身前,通過對自身所擅長領域的不斷研究與挖掘,不斷推動中國的革命進程,為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貢獻出新興的力量。

這其中,就有一位時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學家,時傳統語言文學承前啟後之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他被世人稱為民國大師,受到了學生文人的敬仰與崇拜。而黃侃這個人,不僅是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在語言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在情場上他也是出了名的風流倜儻。

才子拋棄發妻

身為才華橫溢的才子,黃侃深得長輩所看中,黃侃的父親便是文人黃雲鶴,黃雲鶴有個相處了很久的朋友王鼎丞,當王鼎丞初次讀到黃侃的詩時,便被他的才華所打動,認為黃侃是註定要成就一番大事的,對黃侃更是滿肚子的喜歡,正好自己有個與黃侃年齡相仿的女兒,便想著要為自己的女兒謀的一番好姻緣。

黃雲鶴知道了王鼎丞的想法,自然是十分高興,自己的兒子和自己朋友的女兒結為夫妻,雙方知根知底,不用擔心,自然是好事。於是,黃家與王家,本就是朋友的兩家人,這樣一來,更是親上加親了。

1903年,18歲的黃侃正式與王氏結為夫妻。王氏知書達理,以夫為中心,是典型的傳統女性。雖然在衣食起居中將丈夫招呼的面面俱到,但是,二人畢竟思想不一致,從小受到的教育也完全不同。因此,黃侃和妻子之間不平等的思想也使得二者之間的矛盾逐步加深。

黃侃本就是情場浪子,又怎麼會甘心和這樣的傳統的帶有舊式思想的妻子共度一生呢?奈何舊式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黃侃也只能暫時壓制住內心的無奈,先和妻子在一起生活。

用假名再次結婚

1914年,黃侃與妻子的婚姻發生了轉折。這一年,黃侃任教於北大,在新興先進的北大學堂里,黃侃認識了很多思想開放的新興先進的文人雅士,這其中,不僅有能與黃侃稱兄道弟的男性文人,更有巾幗不讓須眉的的女性文人。在黃侃的教學期間,他有幸認識了同在北大任教的黃紹蘭,黃紹蘭思想先進,與黃侃更是思想同步,非常有共同語言。又因為她長相秀美,更是深深地吸引著黃侃,令黃侃對她非常之著迷。

就這樣,黃侃展開了對黃紹蘭的強烈追求,黃紹蘭雖然也非常喜歡黃侃,也非常願意和他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但是黃紹蘭卻因為種種顧慮,遲遲沒有同意。面對黃侃的強烈攻勢,黃紹蘭更是躊躇不定,在這段感情中黃紹蘭開始迷失自我,當她知道黃侃已經有家室時,更是難過不已。

但是風流倜儻的黃侃大概是遇到了真愛,他對於黃紹蘭的追求並不是隨隨便便的誰都可以替代,而是真真切切的非她不可。即使是面對黃紹蘭的狠心拒絕,黃侃也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愈挫愈勇,知道了黃紹蘭拒絕自己的原因後,黃侃更加確信了黃紹蘭就是自己想要共度一生的人,於是,他為了打消黃紹蘭的顧慮,提出了用假名和她結婚的方法,這樣,也是對黃紹蘭的保護與保障。

黃紹蘭本就對黃侃一見傾心,看到自己心愛的人願意為了自己的顧慮而想出解決的措施,更是陷入了愛戀的沉淪之中。很快,二人便草草地結了婚。不久,新婚燕爾的二人便有了愛情的結晶,但是,黃侃的心卻再次向另一個人打開了。黃紹蘭懷孕後,一直住在上海,就在她日思夜想的等待著黃侃回來的時候,卻得到了另一個令她晴天霹靂的消息——黃侃在北京另結新歡。

再次拋棄曾經深愛的女子

黃紹蘭得知這樣的消息後,忍住悲痛,挺著大肚子,毅然趕往北京。可是黃侃這個時候卻已經對她失去了興趣,奈何當初二人結婚的時候,黃侃就用了假名,此時的黃紹蘭,即使想要討回公道,也是無計可施了。黃紹蘭只能忍著悲痛,回到上海生下女兒。

而這邊在北京的黃侃,繼續著他的風流成性。他在北京結下了新歡彭欣怡,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彭欣怡沒過多久也懷孕了,在她懷孕之後,黃侃又一次意料之中的拋棄了她。

此時的彭欣怡更是理解了當初黃紹蘭的苦楚,於是,兩個本來應該成為情敵的人,卻出乎意料的惺惺相惜。1947年,彭欣怡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送去上海,向黃紹蘭磕頭認娘,二人惺惺相惜,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話。

與自己的學生發展不倫之戀

傷害了三個女人的黃侃依舊本性難移,1919年,黃侃在武漢任教,這時的黃侃,又一次本性難移的再次成為了情場浪子。他喜歡上了年輕女學生黃菊英,令人驚掉下巴的是——黃菊英還是黃侃大女兒的同學。

但是黃侃無所顧忌,對黃菊英展開了猛烈的攻勢。最後,黃侃成功地將青春懵懂的黃菊英吸引了。當時,黃菊英的家人都不看好這場不倫之戀,但是黃菊英陷入了愛河,為了與黃侃在一起,不惜與家庭斷絕關系。

一生風流成性的黃侃,大概從來都不知道到底情為何物。即使是在文學上被人敬仰為大文豪,在道德上也只能為眾人所唾棄。這一生,黃侃風流成性的名號,他大概不懂真情到底為何?雖然情場得意,但是卻傷害了多名曾經深愛他的女子的心。

盡管在文學上能有很高造詣,但在情感上卻褒貶不一。1935年,因飲酒過度,導致胃血管爆裂,最終搶救去世。這一生的放盪,這不斷的傷害,黃侃不得善終的結局大概就是最好的報應了吧。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