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結婚大全 » 結婚儀禮

結婚儀禮

發布時間: 2023-05-26 04:58:02

1、婚嫁六禮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具體內容

傳說周文王卜得吉兆,親迎太姒於渭河之濱,整個過程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道儀式,後來此儀式演變為中國傳統婚嫁儀禮的範本,即為「六禮」。

1、納彩——俗稱議婚或說媒

舊時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戀愛。當男子長到十七八歲,家長就開始托媒人找女家,如果中意哪家姑娘,便托媒人去提親。若女方不允,便會婉言謝絕,但不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男方才能再去女方家求婚。

在古代,納彩常以活雁作禮,因為人們認為雁「木落南翔,冰洋北徂」,順應陰陽往來;再者雁失配偶後,終身不再成雙,人們取其忠貞之意,以雁為禮即表達求婚之誠意。

2、問名——俗稱合八字

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詢問女方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後,卜吉合八字,查其是否相生相剋。

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配以天乾地支,兩字一組,四組共八個字。據五行之說,相生相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有的地區還根據雙方的屬相合八字,有「白馬怕金牛,鼠羊不到頭,蛇圓好見猛虎如刀銼,豬見嬰猴淚長流」等迷信說法。

3、納吉——也就是訂婚

在唐代這一禮俗叫「報婚書」,近代又稱「換帖」,即現代意義上的訂婚。納吉時,男方要備禮到女方家,雙方互換婚書,表示婚約達成。舊時男方備禮用雁,到了近代逐漸演變為如耳墜、戒指、銀帽等飾物。納吉之後,雙方就算定下了婚事,至此,女孩子就「有人家了」。

4、納征——下聘禮

完婚前男方向女方家送彩禮。彩禮的數量和品質各地均不相同,主要視家境的貧富而定。行聘前,先由媒人執彩禮帖(禮品清單)與女方家商議,往往雙方對數量、品質多存爭議,需商議多次方能定下。

在古代行聘時,男方家備禮書,置於紅漆木盤上,排隊手捧肩挑禮品,伴以鼓樂送至女方家,女方家協助將禮品擺開,供親友鄰人觀賞過目。女方收下彩禮,婚約正式成立。聘禮名稱都有吉祥的涵意,數量為雙數,取成雙成對的意思,忌諱單數。

5、請期——俗稱定日子

由男方選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議。一般要卜得兩個吉日,一個在上半月,一個在下半月,將日期及迎娶事項寫成帖,請媒人送至女方家中,然後經女方篩選,將選中的日子確定,俗稱「定日子」。

6、親迎——迎娶新人成婚

到了娶親之日,新郎換上禮帽,胸前系大紅花,親自去迎娶新娘。早晨吃過喜面後,迎親的花轎就要啟程。

花轎到達時,鼓樂隊要吹三遍,女方家才開門,故意把新郎拒之門外,飢腔迅意為「憋性」。新郎進門後,首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長。新娘出嫁著裝不論哪個季節都是一襲紅,離屋上轎時,足不著地,由新郎或家中兄長背出或抱上花轎。起轎後,中途不能落轎。

等迎娶隊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轎沖著喜神的位置落定,迎親的姑娘們鋪下紅氈,掀開轎簾,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下轎後,就開始拜天地儀式。一般天地桌擺放在堂屋門前,女方南西站定,在司儀的喊聲中,開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的儀式,隨後爛此送入洞房。

2、結婚禮儀風俗

結婚二字的由來
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過程。

合照
結婚照是新人在成婚前後所拍的照片(或者若干年後補照的)。新郎通常穿著筆挺的西服,而新娘則穿著華麗的婚紗。新人成婚後多將結婚照懸掛在牆上,以示幸福和甜蜜。一般說到的結婚照,是指去知名的影樓或攝影工作室,穿著他們提供的西裝和婚紗禮服。讓專業的攝影師和化妝師來打扮自己,根據主題,你可以設置不同的場景,用自己不同的造型,在一些比較美麗的風景襯托下,留下讓自己一生銘記的回憶的照片。

信物
中華民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傳統。在中國文化中,結婚的信物具有非常深刻和重要的意義,在婚禮中結婚的信物代表著吉慶、歡樂等等。中國傳統的結婚信物有以下幾種:

紅雙喜中國人的婚禮上,到處可見大紅的雙喜字。雙喜字由兩個「喜」字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興和喜慶,也表示給新人帶來好運氣和幸福生活。

龍鳳呈祥在中式婚禮上,還經常看到龍和鳳凰的圖案,這是因為在中國,龍和鳳凰都是吉祥的象徵,代表高貴、華麗、祥瑞,以及夫妻和諧美滿的關系。這個傳統來自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據說虞舜時天下大治,樂官夔譜成了《九招》之曲呈獻,虞舜演奏過程中金龍彩鳳同時現身。《詩經·文王之什》中也有龍氏族王季娶鳳氏族鷙仲氏的記載,認為這是龍鳳呈祥,「天作之合」。

中式婚禮服裝傳統的中國婚禮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漢服,漢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具有歷史意義和嚴肅的婚姻寓意。

花朵與西方人的觀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徵,一般只用在喪事上,因此結婚時不能使用白花作為裝飾。傳統的中國婚禮上喜歡用牡丹,蘭花,荷花和水仙來作為裝飾。因為牡丹代表富貴,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蘭花芬芳美麗,荷花代表愛情。而荷花在中國佛教中是聖潔的象徵。

鞭炮中國人喜歡在節慶日放鞭炮來增加喜慶氣氛。在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都會放鞭炮和煙花,用來表達人們的喜悅心情,同時也因為中國人認為放鞭炮可以驅邪。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鞭炮放的越多,越響就越能帶來好運氣。但是由於放鞭炮也會產生很多不良後果(如污染環境,炸傷人等),中國有些地方已經禁止人們放鞭炮了,所以在現代婚禮中,一些人發明了新的慶祝方式,用踩氣球來代替放鞭炮,也同樣為婚禮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紅豆中國傳統結婚信物紅豆通常是被用來作為一種甜品,紅豆沙。象徵兩人結婚後纏纏綿綿,甜甜蜜蜜。

祝福食物中國傳統結婚信物紅棗、桂圓、花生、蓮子都象徵子孫延續,年生貴子、團團圓圓、富貴吉祥。

合髻

「合髻」也稱「結發」,是中國傳統結婚信物。「合髻」其象徵意義就是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發」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先秦、秦漢時的「結發」,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的綵帶,重新梳理頭發後再為之繫上。隋唐以後的「結發」,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採的《子夜歌》雲:「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正是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發」、「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3、結婚儀禮程式之土家族婚俗

17民族本李慧玲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眾所創造、享罩氏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婚姻是維系人類自身繁衍和社會延續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動,而作為民俗現象,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態和婚姻儀禮兩個方面。

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婚姻形態多種多樣,貫穿於婚姻過程中的禮儀習俗更是花樣迭出、繁瑣而復雜。我的家鄉――居住在黔東北梵凈山山區的土家族也不例外,有著其獨特的婚俗儀禮。它既不完全是取決於男女雙方的自由戀愛,也不是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分:認祖——提親——定庚——開親——過禮——迎親——回門。

當一對戀人感情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了,男方會請一個女方認識的長輩作為介紹人後,男女雙方都會到對方家中「認祖」,即正式拜訪雙方父母和長輩。而介紹人也會作為媒人,受到男方家的委託,從中牽線,向女方家提親、「討年庚」,取得女方父母及長輩們的同意。這樣男方才能正式向女方求婚,也就是「遞書子」。 「遞書子」要選在雙月雙日,男方准備肉和酒作為禮物和「書子」,送給女方。「書子」用紅紙折成,內裝12元錢,寓意一年十二月,月月紅。外寫上「請賜鴻庚」等語,內箋上右邊(土家人稱為「大的一邊」)寫上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時,左邊空著留給填寫女方的出生日期。然後由男方請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出生日期「看日子」,男方和媒人到女方家去裝香、點燭、放炮,這樣就是確定了結婚日期,也就是訂婚了。男女雙方公開相互往來,等結婚日期到來。

  土家族新婚姑娘出嫁前三天,或半個月,便開始「哭嫁」,既要哭爺娘哥嫂,還要哭親友、祖先,傾訴即將離別之情。親族中的女性都要前來「陪哭」,唱「伴嫁歌」。屆時堂屋裡要擺起歌場,全寨男女老幼都前來參加伴唱、對歌。誰唱一首,由歌師發給一顆針,最後比誰得的針多,就是受人誇耀的好歌手。但是現在婚姻自由了,土家姑娘對於這個婚嫁儀式並沒有很看重了,一般就只在父母送出門上車前,對父母哭,然後父母會一個紅包,囑閉純托到了婆家要懂事。

女方家要比男方提前一天籌備宴席。在女方籌備宴席的第二天,男方會請一位長輩和媒人帶頭去女方家「過禮」,過禮即是將彩禮送去給女方家,一般要准備半邊豬、女方父母的兩套衣服、女方在新婚當天穿的禮服和金首飾等。在新婚的前一天,女方家要給前來祝賀的親友們「擺花宴」,即女方家的正酒。新郎會和過禮的人來接親,到了晚上要給親友們准備油茶,而兩個就開始給新娘的嫁妝進行整理,「 關紀婆婆」給物態散女方的箱子里裝滿花生桂圓紅棗等乾果。而姑姑姨母們以前會給新娘絞臉,換衣更容,但是現在沒有這個儀式了,就只是給新娘一些囑托。到了出門的吉時,接親的人將新娘的嫁妝搬上車。新娘要蓋上頭帕,在堂屋的香火前作揖後,接親姑娘給新娘打傘,新娘腳不能著地由新娘的兄長背上車換上新鞋,放炮火,和「送親客」向婆家出發。

快到了婆家門前時,會有婆家請的先生擺桌念經,然後將公雞拋過車頂,驅魔辟邪。然後新娘被迎進門,在堂屋中間與新郎拜堂拜父母,然後進入新房。由兩個圓親婆為新人鋪床,將新娘帶來的乾果和喜糖、喜餅、紅蛋藏在床上的各個地方,新人喝過合巹酒,便讓大家摸紅蛋,但只能男子們進入。到了午飯時間,新人要向席間的親友們敬酒,送女方帶來的鞋子,然後親友們會打發紅包給新娘。到了晚上會有人鬧洞房,直到大家散去。

婚後第三天,新人和送親客一起回門,新娘父母會給送親客一個紅包,裡面大多為60元、120元等吉利數字。然後大家一起吃頓飯,新人回婆家後,這門婚事才算告成了。

以上是我作為土家族,在家鄉生活時記憶中的嫁娶,還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

婚姻儀禮程式中的婚俗都有其文化內涵,而婚俗作為一項民俗活動是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它們既是各民族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反映各民族族人精神的文化資源。

4、中國婚嫁的最基本禮儀是什麼

從男女雙方准備娶親出嫁,到婚嫁結束,古代一般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盡管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有些程式卻是相通的。以男方為例,大約有以下:
1.提親
男家托媒向女家提親,如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稱起帖。請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如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結親緣分,則男女兩家通過媒人來議親。
2.合八字
中國舊時婚俗。媒人提親獲女家同意後,雙方互換庚帖,根據雙方出生年、月、日、時和屬相推算,查其是否相生相剋,謂之合八字。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配以天乾地支,兩字一組,四組共八個字。據五行之說,相生相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有的地區還根據雙方的屬相合八字,有「白馬怕金牛,鼠羊不到頭,蛇見猛虎如刀銼,豬見嬰猴淚長流」等迷信說法。有些地方也有先相親後合八字的。
3.相親
通過媒人往來傳話,男女雙方約定日子見面,俗稱「相人」、「相女婿」、「相媳婦」等,一般都是男到女家,也有女到男家的。見面這天相親的男女都特別注意個人的形象,力爭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如果男去女家相親,一定要梳洗整容,衣帽一新,痴苶的男娃們,父母或家長還要教他到女家後怎樣敬煙敬酒,怎樣說話稱呼,怎樣端飯待人等,然後在媒人和父母或家長的帶領下前往女家,其舉止大都是拘禁呆板有餘,瀟灑大方不足。
相親這天女家也非常重視,要徹底打掃衛生,弄個窗明幾凈,內外整潔,女孩也要打扮一番,同時邀來姐夫舅子、七姑八姨作陪,讓他(她)們評頭論足,作為能否定親的參考。同時,備客飯熱情款待。即使相親,男女雙方也無緣直接交談,只是各人留神,互相偷看幾眼而已。飯畢臨行,由雙方父母或家長給男女雙方贈錢或禮物,一般當場收下。雙方是否同意結親,後由媒人傳話,互通意願。
男女相親相中之後,女方父母或家長在媒人陪同下,帶著女兒(或不帶女兒)去男方家「看過活」或叫「看家當」,全面接觸男方家庭成員,了解男方家中地有幾畝、房有幾間、窯有幾孔、畜有幾頭、院落布局、室內擺設,斟酌女兒過了門是否有好日子過。過去有些家徒四壁,室如懸罄的貧寒之家,為了給兒子成就親事,在女方「看過活」這天只得向親鄰借用傢具、擺設、被褥以充體面,矇混過關,討得對方歡心。「過活」看上了,即可順利成親。
4.議聘
由媒人傳遞信息,雙方議定聘禮,擇日定聘,俗稱「下大帖」。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禮,以示女方門戶高貴,淑女美麗端莊。議定的聘金尾數必以「三」字。福州方言「三」與「生」諧音,象徵婚後多生兒女。女方嫁妝,通常是日常用品、傢具、服飾、鞋帽等。豪富女家還以田地、果園、樹木、房屋、金銀珠寶等作為嫁妝。妝奩厚薄多寡視女家貧富而定,男家不得索取或挑剔。但馬桶、梳妝箱和大腳盆則為必備妝奩。
5.送定
俗稱定親、訂婚。男方擇定吉日,將聘金財物的一半(俗稱上半禮)送往女家,並給女方長輩送見面禮,給祖母的謂「媽杠」,給母親的謂「奶杠」,給舅父的謂「舅杠」。女方則按習俗回送,並將男方送來的禮餅、雞、肉等分送親戚長輩。受禮者要於姑娘出嫁前用衣料等送賀,俗稱「添箱」。內外要宴請姑娘一次,俗稱「起轎膠」。
6.送禮
過去把婦女當作商品,所以大都借結婚以「彩禮」形式索取財物。結婚索要「彩禮」,誠乃悲劇婚姻之源。一些欲壑難填、貪得無厭的人,喪失人性,見錢眼開,把女兒當作搖錢樹,靠女暴富,指女詐財,賣了頭茬賣二茬,「彩禮」要了「頭程」要「二程」,甚至不顧女兒死活,賣女作妾,鬻女為娼,逼女嫁殘。因而抗婚、逃婚釀成人命的事件屢見不鮮,使許多情投意合、山盟海誓的青年男女美夢難圓。一些富豪人家仗著有錢,朝三暮四,喜新厭舊,娶了一房又一房,體了一妻又一妻。相中了的女人,不管別人願意不願意,就用金錢買到手,往往是以老娶少,以丑娶俊,停妻納妾,甚至幼童娶親;以財勢逼婚、搶婚者經常發生。許多人為成家娶妻塌賬累債,傾家盪產,婚後一貧如洗,辛勞一生,難以翻身。正如秦劇《祝福》中賀老六唱的:「為娶你我也曾借人賬債,把多年的辛苦都交給人……。」拿不出「彩禮」是過去有些人終身不娶,一輩子打「光棍」的主要原因。

5、古時候結婚,過程非常繁瑣,需要經過哪些禮儀?

舊時結婚儀禮,從古代"六禮演變而來。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在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

一.婚前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然後經媒人介紹。認為門當戶對,就可以互換"庚貼",請算命者“相看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無相剋。待周全後始議親。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聘禮。定親後,男方將定好的聘禮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禮。作為定親成了的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女方送"回貼"即可,俗稱"文定"。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准備成親。迎親前一天,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取24雙筷子系扎紅線,安放新郎席子下,稱"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裡,由一個父母雙全的小男孩跟新郎同睡,睡在床的里邊,稱做"伴郎"。

二.正婚禮

女方家的喜娘要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家“開面”,然後梳妝等花轎上門。花轎臨門,女方要放炮仗迎轎,然後虛掩大門,紅包後再開門新娘上轎前,男方喜娘要三次催妝,女方佯作不願出嫁,然後由母親給女兒喂上轎飯,便可以出發了。等到花轎進男方門,男方要奏樂放炮仗迎轎。新娘和新郎就可以拜堂了。拜堂儀式畢,新郎執綵球綢帶引新娘進入洞房。入洞房後,由一名福壽雙全婦人用秤桿微叩一下新娘頭部,而後挑去"蓋頭篷"。

三.婚後

成親第二天,男方准備轎子請娘舅。午宴,娘舅坐首席,稱"會親酒"。宴後,就可以用轎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稱"回門"。女方家宴請女婿,宴畢返回。至此整個婚禮大體結束,因地方不同,各地會有各地的獨特的禮儀習慣。

中式婚禮源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累。幾乎婚禮中的每一項禮儀都滲透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家國理念。

6、結婚的禮儀有哪些

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婚禮儀式各異,我根據網上的資料整理如下,希望對您有用:
(一)婚前禮:
是在婚姻籌劃、准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 結婚禮儀——轎子。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二)納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催妝 送妝 鋪房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三)催妝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四)送妝
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五)鋪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六)親迎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誡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誡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誡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七)親迎
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綉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八)花轎
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九)拜堂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十)酒筵合酒
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十一)鬧房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7、誰知道傳統婚禮中的「六禮」是指什麼

六禮的內容包括了六個方面,實際是婚姻成立的六個程序:一是納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禮求婚。二是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後到宗廟里占卜吉凶,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凶的則到此為止。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後定下婚姻。四是納征,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五是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在每一個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隻大雁,因為大雁是候鳥,所以守時講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的都獨身。原來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後來都統一為大雁,如果想多送錢物,可以在納征時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徵意義。六禮的婚姻程序很復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序合並,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並,到現在民間的婚俗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新娘按「六禮」被接到男家後,還要舉行正式結為夫婦的儀式——拜堂、合巹是其中最重要的。拜堂又名拜天地,新人拜天地神祇,求得人倫之義,拜列祖列宗,拜尊親,拜花燭,夫妻交拜,女子才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合巹是將一瓠分為兩瓢,合起來成一個容器。瓠就是瓠瓜,新人用它盛酒漱口,瓜分兩個,以線連著柄,象徵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體。瓠苦,用以盛酒,酒變苦酒,用苦酒漱口,比喻夫妻應同甘共苦。成婚後也有禮儀,如新婦次日早上拜見公婆,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房燒菜做飯。成婚後女婿要隨新娘回娘家,拜見妻子的父母及親戚,稱為回門,正式成為女家女婿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