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結婚叫入洞房
1、夫妻結婚的第一夜,為什麼被稱為「入洞房」?這個詞有何含義?
關於「洞房」一詞的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源自於上古時期,當時巢氏是部落首領,那時候人們都是生活在洞穴裡面。
居住在山洞裡面有好有壞,好處就是山洞裡面比較涼快,很適合夏天居住。不好的地方就是冬天山洞裡比較寒冷,並且一年四季都很容易受到野獸的侵襲。
後來他們開始在樹上搭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最初的「房」。當時的婚禮便已經有相應的程序,而新娘從自己居住的地方到達男性居住的地方存在一定距離,所以半路上很有可能出現搶親的情況。
當時人們針對這種現象也想了不少辦法,首先人們用蓋頭遮住新娘的臉,這樣搶親的人看不清楚新娘的長相就會有所顧慮。但是這樣的方法並沒有太大的成效,照樣會出現半路搶親的情況,後來人們又想出其他的辦法。
那就是將新娘藏在洞裡面,然後讓新郎和新娘一起在洞里住上一晚。等到第二天,再繼續舉行婚禮,這樣就能夠有效防止發生搶親的情況。並且這樣的習俗在後世還得以流傳,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畢竟是法治社會,任何人都不敢胡來。
另外一種說法則和神話故事有關。相傳陶唐氏堯稱王之後,他比較關心邊塞地區放牧人的生活情況,於是抽空到邊塞地區走了一遭。而在途中,堯遇見一位長相特別漂亮的仙女。此後堯便無可救葯的愛上了這位仙女,可謂是日思夜想、茶飯不思。
後來他從當地的牧民口中得知這位仙女的身份,原來她是當地的鹿仙女。堯便決定去尋找這位仙女,甚至還開始准備修仙,只為和這位仙女共結良緣。
堯找到鹿仙女之後向她表明自己的心意,由於種種原因雙方打算結婚。最後堯和鹿仙女在姑射仙洞完婚,並且成婚的時候彩雲繚繞,百鳥爭鳴。
彷彿步入到人間仙境一般,景色十分漂亮,讓人很是難忘。在這之後人們為慶祝女子出嫁和男子娶妻,便將結婚當晚稱為「入洞房」,並以此表達他們對新人的祝願。
2、歷史上的古人們為什麼把新婚夜叫「入洞房」?
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一些習俗都是從古代傳下來的,就比如說結婚這件事。男女雙方入了洞房之後,就代表著兩人正式結為了夫妻。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古人把新婚之夜叫做“入洞房”嗎?說出來很尷尬,女孩羞紅了臉。
實際上,洞房起初叫做“同房”,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個部落首領叫巢氏,他聰明過人,有一次看到族人因為住在山洞裡被野獸侵犯,於是想出了一個主意,那便是在樹上搭建了一個固定的住宅,足以容納下三四個人,建好之後,感覺住著還挺舒服,於是巢氏開始帶領族人搭建起更多這樣的房子,漸漸地同住在一個樹屋中兩個人也就演變成了夫妻。
至於古人為何將新婚之夜叫做入洞房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推行一夫一妻制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光棍會去半路搶親,這讓當時的好多百姓都非常的惶恐和煩心!後來,聰明的古人想到了兩個辦法,一個是紅蓋頭,一個是建造洞穴。新娘子在結婚當天頭上都要蓋上紅蓋頭,目的是為了防止有人偷襲,如果還是有歹徒想要搶新娘子的話,就會有轎車把她送往事先挖好的山洞中,並封鎖消息,與新郎偷偷度過一夜,這樣就可以避免搶親者了,而慢慢的,這種現象也就被傳承了下來,成為了一種習俗。
此外,關於入洞房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相傳在西安市,曾經也有一個原始社會的遺址,並且這個遺址已經有六千至七千年了,叫做半坡遺址。由於當時還是母系氏族社會,所以婚後都會採取“倒插門”的方式,由男方跟著女方到女人的村子裡生活,並且會和女子一起住進事先安排好的洞穴中,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洞房這個詞語。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生有三大喜事: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那麼洞房花燭夜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相傳,在遠古時期,堯帝也曾是個痴情的種,有一次他在游歷少數民族時,忽然聞見一股幽香,接著看的一位手持火光的美女,如同仙子一般出現在他的面前,從此,堯便對這位仙女念念不忘。向當地人打聽一番後,才知道這位仙女居住在“仙洞溝”,但是堯久覓不得。這時,一隻梅花鹿忽然從仙洞走出,堯王知此鹿便是仙女,於是迎了上去,不料一條大蟒突然竄出,逼退了堯,堯情急之下隨手一指,指向了梅花鹿,大蟒見狀這才倉皇而逃。
原來仙女也早就對堯動了情,故意用大蟒試探堯,就此兩人情投意合,便在山洞裡面成了親,一段美好的神話佳緣也從此流傳開來。由於兩人的新婚之夜是在一個叫“姑射仙洞”的地方完婚,所以,老百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3、為什麼管結婚的房子叫洞房
「洞房」一詞出現很早,不過最初並不是指結婚的新房。據說,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曾賦了一首《長門賦》,描述了失寵的陳皇後得知武帝許諾朝往而暮來,於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君王幸臨,於是她獨自徘徊,只好「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這里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北周時庾信《三和詠舞》詩中有「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句,這里的洞房首次與花燭「攜手」,但也不是描寫新房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詞頻頻用來指代男歡女愛的場所,藉以描寫「閨情」。如「落葉流風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開」(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驚鄰里,不用琵琶喧洞房」(喬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證。這些「洞房」還不是專門指新婚卧房的詞彙。由於盛唐時佛教流行,洞房還曾用來指僧人的山房,王維就有「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投道一師蘭若宿》)的詩句。
直到中唐以後,洞房才漸漸引申為新婚婚房。詩人朱慶餘在《近試上張籍水部》詩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總要在入洞房以後,才說到愛情。」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流傳後世。此後,洞房也就慢慢成為新婚夫婦新房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
可參考 網頁鏈接
4、古代結婚禮儀完畢會說入洞房,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在古代,結婚是一件非常喜慶的事情,而且那個時候的人們結婚並不像現在一樣是在中午舉辦儀式,他們一般是在傍晚舉行婚禮的,並且婚禮儀式完成後就直接將新娘送入洞房。結果入洞房的這個說法一直流傳至今。到現在都還有人說結婚後就入洞房的說法,那麼入洞房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在遠古的時期,我國人們實行的是群婚制度。並且因為生存條件惡劣,所以古人都沒有自己的房屋,居住的場所就是洞房。而且男人和女人並不會住在一起的,但是會每隔一段時間聚集在一起,這時候如果有男人看上了一個女人的話,就會把這個女人打暈,背到自己的洞房裡面。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遠古時期堯稱王後,因為關心游牧民族的生活,所以到到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去慰問,結果遇到了一名仙女。堯王與這名仙女一見鍾情,所以就到仙女居住的姑射仙洞去找她,然後在那裡喜結良緣並完婚。所以從此之後,民間便有了把結婚時的地方叫做洞房的說法,因此人們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
由於古代沒有什麼娛樂,所以碰上結婚這樣的大喜事都會非常的高興,尤其是新郎新娘入洞房的事情,在他們看來非常有趣,所以到現在還有人會去鬧洞房,甚至在洞房花燭夜這天晚上去聽牆角。因此我覺得入洞房這個說法之所以能夠如此深入民心,是因為結婚是一件大喜事,並且這一過程還有很多的有趣活動,所以讓人們記住了入洞房這個詞,並且流傳至今。
5、為什麼新婚之夜稱為洞房?
洞房」的來歷:很久以前,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牧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唐朝詩人宋慶餘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但何時何謂將新房稱作「洞房」呢?
相傳,遠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非常關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牧區問苦,忽然傳來一般幽香,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堯王驚呆了,問牧民才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著仙女,決計下山尋仙。
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於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只見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鍾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成了。
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雲繚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結鸞之時,一簇神火突然於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入洞房的來歷
中華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入洞房」,盡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從來沒見過誰把「入洞房」改為「入樓房」。
傳說,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
黃帝戰敗蚩尤,平息了戰爭,建立起部落聯盟,制止了群婚,結束了野蠻里代,人類文明時代最初就從此開始了。
過慣群婚的人類時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於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新聯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斗毆。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黃帝為這件事經常愁眉不展。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風後、力牧、倉頡等人。多次商議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誰都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發現一家人住著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周圍用石頭壘起高高的圍牆,只留下一個人能出進的門口。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興趣。當天晚上他就召來身邊所有的大臣。黃帝說:「我有個制止群婚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家都議論一番,看行不行」。眾臣都叫黃帝快講。黃帝說:「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准備好的洞穴(房)里,周圍壘起高牆,出入只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裡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麼過日子。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黃帝講完這個主張,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鴻,力牧等人的支持。眾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公布於眾,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徹底改變過來。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據說,有一對狩獵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兩人由雙方家長說好婚配。舉行婚禮後,雙雙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開始覺得整天只陪伴一個女的,有啥意思,還不如群婚好,喜歡哪個就陪哪個,一天可找兩三個。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著一個男人過,實在沒樂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多自由,由於兩人都產生不願過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頭,有天晚上,趁著深更夜靜,兩人雙雙越牆,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生怕野獸侵害。天亮後,又渴又餓,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為了保存生命,兩人只好相依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飢。因迷路,一時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現在,他倆才意識到,眼下誰也離不開誰。有一天,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累,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兩頭上嗡嗡盤旋。石礅折了一根樹枝,左右亂打,驅散蜂群。不料蜜蜂發怒,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里鑽出來,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他叫木苗拾乾柴,迅速點燃一堆大火,他倆從火堆里抽出火棍,朝著大樹身上裂縫,一個勁燃燒。剎那時,蜜蜂燒毀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毀了蜂巢,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開始,他兩人不知流出是什麼東西,只是聞著芳香撲鼻,石礅用手蘸了一點,放進嘴裡用舌頭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嘗了一次,二人斷定無毒,趕忙拾了一些樹皮,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兩人只好整天在森林裡采蘑菇,蘸蜂蜜充飢。就這樣在大森林裡度過了整整一個月,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於則發現,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
小兩口在大森林裡經過一個多月折騰,擔驚受怕,整天提心吊膽,只怕野獸前來襲擊。誰也不願分開,誰也離不開誰,夫妻感情越來越深,才真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後,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家庭。這就是「入洞房與度蜜月」的來歷,一直流傳至今。
鬧洞房的來歷
鬧房習俗看似簡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從影響的范圍來說,可謂遍及全國各地;從存在的時間來看,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直到近現代仍流行。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鬧房習俗始於漢代先秦時期,婚禮淳樸、肅穆。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楊氏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醴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新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從中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將新房內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內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徵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並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內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