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結婚大全 » 滿漢沖麻麻事件結婚

滿漢沖麻麻事件結婚

發布時間: 2023-05-06 02:16:46

1、清朝時期滿漢不能通婚真的嚴格執行的嗎?

滿漢不通婚,搭含遲或嚴格來說就是旗民不結親,是滿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訓,規定滿漢之間不通婚,違者嚴懲,甚至殺頭,後來漸漸成了全滿族人的定規,然而它並非大清律的一條。盡管沒有律令方面的嚴格規定,但滿族人幾百年來基本遵守這條定規。自女真建國以來,歷史記載的滿漢通婚的例子很少。

處於國家統治階層的旗人,其中包括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他們不允許和普通的漢人通婚。

入關時,八旗民眾的總人數大約二三十萬,其中滿族、蒙古族佔有絕大多數。

清末,旗人民眾總數達到150萬以上,其中105萬為滿族人,但是蒙古人和漢人數量都不多,各20萬。

滿漢通婚的倡議在多爾袞生前提出的,但是很難推廣開來,基本上名存實亡。到了康熙皇帝期間,政治上更加趨向於保守,朝野之間颳起一股恢復八旗祖宗舊制的風氣。當時已趨緩和的滿漢關系再度緊張,滿漢不得通婚更是成為天條,滿人漢人都不得違反,違者嚴懲。

在乾隆三十年,明確提出:蒙古、錫伯、巴爾虎、漢軍包衣佐領下之女,禁止與漢人結親。

由此,除了漢軍八旗的漢族女孩以外,其餘旗人女子一律不允許外嫁給漢人。

據說在乾隆四十九年,有一個叫做王世新的漢族商人,在東北做生意時候娶了一個赫哲族的女人為妻,並且還生了一個孩子。

此事被清政府知道以後,王世新被戴枷鎖示眾1年,最後充軍到邊境。其妻子和年僅3歲的女兒發配為奴。甚至連妻子的父親也被定罪。

當然,如果有特殊情況也是允許的,由於政治上,利益上的需要也是可以通婚的。但是需要到戶部報備登記。如當時的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和碩格格嫁給耿精忠等,由此可見門檻還是挺高的。

但是長期滿漢雜居,相互之間影響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隔老轎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會有些特殊的辦法。

據說,乾隆把自己的女兒過繼給漢族大臣於敏中,於是公主就變成了漢家女。然後乾隆把女兒嫁給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孫衍聖公孔憲培。這樣就算沒有違反「滿漢不通婚」的祖制。

所謂的滿漢不通婚知李並不是不與漢人結合。而是不與旗人以外的漢人結合。我們都知道滿清政府把人民分為旗人和非旗人。旗人就是當時的國家上層社會人士(當然旗人也等三六九等)。所以繞過旗人的門檻也就算不違祖制了。許多漢族官員為了能將女子送入宮中就會想辦法讓其加入旗籍,這樣就有資格入宮選秀。後來包括皇族在內出現了一些漢軍旗的女孩,包括康熙的母親佟佳氏。

滿漢通婚的最大阻力是來自於滿族八旗,而非漢人。大規模的滿漢通婚有可能會導致八旗制度的最終崩潰,可能會導致八旗旗民特權的最終喪失。由此可見祖訓、旗制也總是和全族利益掛鉤的。

後來八旗子弟越來越多,如果全部都是內部通婚很多八旗子弟都要打光棍兒了。時間的流逝,相互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

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取消了滿漢不通婚的政策。

2、清朝時滿漢不通婚,為什麼康熙的母親還是漢人?

1、康熙的母親屬於漢軍旗,屬於滿洲八旗的編制。所以康熙的母親血緣上雖然是漢族人的後代,但是已經是漢軍旗。

孝康章皇後(1640年-1663年3月20日),佟佳氏(本姓佟,原屬漢軍正藍旗,康熙時抬旗入滿洲鑲黃旗,改姓佟佳氏),順治帝妃嬪,康熙帝生母,生於梁游崇德五年,佟圖賴之女。

2、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設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這一方面牽制了旗民關系,一方面提升了其影響力,還加強了軍事實力。

而「滿漢不通婚」本質上其實是「旗民不通婚」。清廷前期所規定的「滿漢不通婚」,「漢」指的的確是漢人,但並不包括漢軍旗人。

康熙之後,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旗民不通婚,有「不分滿漢,但問旗民」之說。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才取消禁令,但是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2)滿漢沖麻麻事件結婚擴展資料:

八旗里有滿、蒙、漢三旗,其中滿軍旗地位最高,而灶渣簡且這三旗之間是可以通婚的。所以「滿漢不通婚」本質「旗民不通婚」,指的是八旗與漢人平民子女不可通婚,而「八旗」中有漢軍旗,是可以和滿軍旗通婚的。所以此項規定指的並非民族而是等級。

雖然有明確規定「旗民不通婚」,但從「滿漢不通婚」這一說法來看,清朝是有滿人與漢人不通婚的傳統習慣的。但這僅僅止於習慣,而非禁令。

所以,當滿人子女與漢人子女想要結連理時,通常父母並不會以「滿漢不通婚」極力反對。當然,前提是二人同屬八旗或平民。

康熙的純裕勤妃,陳氏,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陳希閡之女。她就是《甄嬛傳》中多情的十七爺果郡王允禮的生母。

雍正的年妃,我們所熟知的「華妃娘娘」,是年羹堯的妹妹,也隸屬漢軍旗,是漢人。

乾隆的令妃,《還珠格格》里那位賢良淑德、善良大方,還非常喜愛小燕子的嬪妃,她也是漢人,隸隱褲屬漢軍旗。

另外,我們所熟知的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坊間傳聞她是漢人,其實她是滿人。

通俗來講,這些漢軍旗的嬪妃,從法律上講不是漢人,而是旗人。雖然她們身上流著漢人的血,但是戶口本、身份證上面寫的都只是旗人。

3、滿漢全席特曼孕期出軌真假 特曼出軌對象孟婆資料介紹

<

4、滿漢淺川和月色怎麼了

結婚了。滿漢淺川和月色出自言情小山轎說《月色淺川》。在《月色淺川》第685章,滿漢淺川和月色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月色淺川》作者是長智齒不長智商橋唯冊,簡介:有個人叫月色,有個人叫滿漢淺川,然後印象中是一對,然敏宏而這不是重點。

5、清朝從什麼時候開始滿漢不得通婚的啊?

滿漢不通婚,或嚴格來說是旗民不結親,是滿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訓,後來漸漸成了全族人的定規,而並非大清律的一條。盡管沒有律令方面的嚴格規定,但滿族人幾百年山耐來基本遵守這條定規。自女真建國以來,歷史記載的滿漢通婚的例子很少。 但其間也有一些例外。 順治五年(1648 年),攝政王多爾袞告諭禮部:「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世祖實錄》第四十卷)。可是,幾天之後,多爾袞對於滿漢通婚作了進一步規定:凡希望嫁給漢人的滿族官員之女需呈明戶部,登記戶口;希望嫁給滿人的漢族官員之女也需報戶部登記;非官員家婦女許配滿人聽其自便,無須報部。並告誡滿人務必合法結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許另占漢族婦女。 看來這個通婚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官家子女要通婚必須要申報,並非自由通婚。民間雖開了綠燈,但真正照此執行的人很少。那麼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為滿漢通婚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滿族八旗,而非漢人。大規模的滿漢通婚有可能會導致八旗制度的崩潰,會導致八旗旗民特權的最終喪失。看來,祖訓、旗制也總是和全族利益掛鉤的。 滿漢通婚的倡逗亂春議在多爾袞生前很難推廣開來,基本上名存實亡。兩年後,多爾袞出獵時死於途中。多爾袞死後受到清算,他被追奪了生前的名譽和爵位。當年滿漢通婚的倡議也隨之成為多爾袞的大逆罪狀之一。至於後來鰲拜等四位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期間,政治上更加趨向保守,朝野颳起一股恢復八旗祖宗舊制的風氣。已趨緩和的滿漢關系再度緊張,滿漢不得通婚更是成為天條,滿人漢人都不得違反,違者嚴懲。 乾隆年間有一個「曲線通婚」的故事,這就是乾隆嫁女的故事。乾隆把自己的女兒過繼給大臣於敏中,於是公主就變成了漢家女。然後乾隆把女兒嫁給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孫衍聖公孔憲培。這樣就沒有違反「滿漢不通婚」的祖制。不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待議。《清史稿》里只有一句提到孔憲培:「憲培,字養元。乾隆五十九年,卒。子慶鎔襲。」歡迎指出乾隆嫁女的史料出處。有的文章根據這段故事推斷清朝廢除「滿漢不通婚」祖制的是乾隆,其實是錯誤的。
清末最終廢除「滿漢不通婚」祖制的,是慈禧太後。 到了光緒朝,漢滿兩族因為長期的雜居,早已沒有什麼純正的滿人。但是「滿漢不通婚」的規定仍然十分嚴格。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但經歷山搖欲墜原本強烈抵制變法的慈禧太後也開始推行較之前更為徹底的新政。西太後(慈禧)1901年在西安宣布「變法」開始,幾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滿漢通婚。 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發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澤,淪浹寰區。滿漢臣民,朝廷從無歧視。惟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陪燃以著為禁令。今則風同道一,已歷二百餘年,自應俯順人情,開除此禁。所有滿漢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結婚,毋庸拘泥。至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後搢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斷不準官吏胥役藉詞禁令,擾累民間。如遇選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漢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將此通諭知之。 1902年2月1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選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學;再次宣布准許了滿漢通婚。

6、《新文《現代滿漢通婚錄》看文地址及番外》最新txt全集下載

《現代滿漢通婚錄》百度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mvTYhIInow2zFLz187wloQ 提取碼: vm46
有不少狗糧衡祥給我發紙條,咐帆搏留了言,問《現代滿漢通婚錄》在哪裡可以看。
沒再BLOG上,是因為這是絕戀轎基的窩。
今天被悅讀紀的侯總催稿了……
逼不得已,俺發下了毒誓……跟他說若9月底內絕戀不交稿,就讓他燉了俺家的狗。
555555………………沖動的後果。 

7、清朝時滿蒙能通婚,為什麼滿漢不能通婚?

滿蒙通婚始於努爾哈赤時期,並且大多數均為政治聯姻。
努爾哈赤時期,曾帶領建州女真三征蒙古科爾沁部落,皆大敗而歸,於是努爾哈赤便改變了對於蒙古部落的政策,用聯姻的方式建立與蒙古部落,特別是科爾沁蒙古的聯羨耐族盟關系。不僅僅是努爾哈赤自己,就連努爾哈赤的兒子們也是紛紛迎娶蒙古的貴族子女,而也有不少女真貴族的女兒們嫁到了蒙古。

與蒙古部落的政治聯姻在皇太極和順治時期達到了巔峰。皇太極後宮中,地位最為尊崇的五宮後妃,即即正宮皇後哲哲、關雎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娜木鍾、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以及永福宮庄妃布木布泰,均來自於蒙古;並且這五位後妃也僅僅出自與兩家,一家是姑姑哲哲帶著自己的兩個親侄女海蘭珠和畝納布木布泰嫁給了皇太極,另一家是皇太極打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後,迎納了林丹汗的兩位遺孀,娜木鍾和巴特瑪璪。皇太極死後順治皇帝繼位,也在多爾袞和孝庄太後的主持下,先後迎娶了兩位科爾沁蒙古部落的貴族女子為皇後,第一位皇後還是順治母親孝庄的親侄女,舅舅吳克善的女兒。

滿蒙同為少數民族,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口數量上,相較於漢族人處於絕對的劣勢,因而更容易建立相互認同的同理心。況且滿洲與蒙古的聯姻和聯盟是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清朝歷代帝王所遵循的「國策」,為的就是團結蒙古部落的勢力,在加強對於蒙古部落的統治的同時,穩定邊疆安寧,所以對於滿蒙通婚並沒有限制。

滿漢不通婚起源於努爾哈赤對於漢族人的「仇視」態度,而在多爾袞專政時期,已經從「滿漢不通婚」變為了「旗民不通婚」。
努爾哈赤統治時期,對於漢族人口採取了極為仇視的態度,因而也制定了激化滿漢矛盾、降低漢族地位、壓榨漢民族百姓的政策,「滿漢不通婚」就是其中之一。

而皇太極繼位之後,逐步改變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對於漢民族的政策,開始接納漢民族,並且不斷嘗試用各種政策緩和滿漢矛盾,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並沒有就「滿漢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調整。

在皇太極死後,順治皇帝繼位,多爾袞開始專權攝政。定都北京的多爾袞為了進一步消弭滿漢矛盾之間的矛盾,但是也為了遵照皇太極一貫要求的保持滿洲人傳統的旨意,同時也是出於對自己的父親努爾哈赤的敬重,多爾袞沒有完全的都否定「滿漢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為了「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說,滿洲人和漢族人可以結婚,但是漢族人必須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須要隸屬於漢軍八旗的序列,才能與滿洲人進行通婚。

但是可以說這個通婚的范圍是非常小,畢竟當年多爾袞帶領著關外幾乎所有的八旗子弟入關,軍隊人數也就只有不到二十萬,滿、蒙、漢各族在旗人口相加就一百萬左右。可即便如此,相較於之前努爾哈赤時期的政策,也算是一種進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滿漢不通婚」的政策最終為慈禧所廢黜。
由於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不斷,再加上國民的整體認知有了提高,最終,由清朝末年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後主持廢黜了「滿漢不通婚」的政策。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發布懿旨:

光緒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許了滿漢通婚,廢黜了「滿漢不通婚」這一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持續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准確的來說,清朝並沒有滿漢不通婚的規定,甚至清朝很多皇帝的生母、嬪妃都是漢人。比如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雍正帝的貴妃年氏、齊妃李氏、裕妃耿氏、乾隆帝貴妃高氏、嘉慶帝生母魏佳氏、全都是漢人。 不過這些人並非是單純的漢人,在清朝她們還有著另一個身份「旗人」。
滿蒙聯姻:
在清朝,滿蒙聯姻遠非一般的習俗可以相比,清朝統治者鑒於蒙古的重要地位,因此將滿蒙聯姻上升為國策,並且該項政策作為清王朝的國策,在整個清朝一直實行。 從努爾哈赤起,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都曾迎娶過蒙古族的後妃,尤其是清朝前期,剛剛興起的滿洲人由於要聯合蒙古各部共同進攻明朝,所以,清初的幾位皇帝以及親王貝勒都曾迎娶了大量蒙古族女子作為後妃福晉,皇太極後宮中地為最高的五宮後妃都出自蒙古,並且都是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氏在清初曾連出三位皇後。 有清一代,清朝皇帝都十分注重蒙古的作用,清朝始終將蒙古作為王朝北方的長城。
「滿漢不婚」 :
在清朝旗人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八旗漢兄弊軍以及各地的駐防軍等等,民人則是不在旗籍的漢人以及回民、藏民等。當然這僅僅是民間習俗,而不是官方的規定。可想而知這種習俗不會嚴格執行, 還是有一部分旗人娶漢民為妻的,而且「不通婚」僅指娶為正妻,納妾並不在「不通婚」之列 。

清王朝在入關之前就設立了八旗制度,除了滿洲、蒙古之外,還有大量的漢人和歸順的朝鮮、達斡爾、 錫伯、赫哲、斡羅斯等,他們也被清政府編入旗籍,成為了旗人。 在清朝,旗人之間是能夠互相通婚的,不能與滿人通婚的是沒有旗籍的漢人,而不是所有的漢人 ,清朝統治者將不在旗籍者稱之為「民」,而加入旗籍者則稱為「旗人」。 所以,所謂的「滿漢不通婚」實際上指的是「旗民不通婚」。而不是滿漢不婚。

清王朝從來沒有所謂「滿漢不通婚」這一條,舉個例子——曹雪芹家族。曹雪芹的親姑姑、曹寅的女兒曹氏嫁給了鐵帽平郡王(克勤郡王)訥爾蘇,而且曹氏所生的兒子、也就是曹雪芹的表哥福彭後來還承襲了鐵帽子平郡王爵位!曹氏家族是內務府包衣漢姓,祖上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又怎麼能說「滿漢不通婚」呢?

克勤郡王府

如果說曹氏家族還不具備典型性,那就再說一位,清仁宗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魏佳氏本姓魏,同樣是內務府包衣漢姓出身,她的父親魏清泰祖上也是如假包換的漢人。魏佳氏這個姓氏,乾隆年間是魏氏家族舉族抬入鑲黃旗滿洲之後才改的姓氏,在此之前他們就姓魏!連皇帝的親媽都是漢人,就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清王朝從來沒有所謂「滿漢不通婚」之說,不通婚的是旗民——旗民不通婚。

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所謂旗人,不僅僅只有滿洲人,還有漢人、蒙古人、朝鮮人……等等等等。比如清高宗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即儀慎親王永璇和成哲親王永瑆的生母,她的祖上就是早年間歸附滿洲的李氏朝鮮人。八旗每旗下轄滿洲牛錄、蒙古牛錄、漢軍牛錄和包衣牛錄多少不等,只要是隸屬於這些牛錄的一眾人等,都算是旗人,包括祖上是漢人的漢軍和包衣漢姓,他們之間都是可以相互通婚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曹氏與訥爾蘇、魏佳氏與乾隆帝。

再比如清世宗雍正帝的敦肅皇貴妃年氏、也就是年羹堯的親妹妹,她出身漢軍,祖上同樣是漢人,甚至連姓氏也一直沿用了漢姓!但她依然屬於旗人,是可以與滿洲人通婚的。

敦肅皇貴妃年氏

清王朝的所謂民人並不是漢人的代名詞,是有特定指向的、專指不在八旗編制之內的漢人,也就是原明王朝統治區域的漢人。當然,也不全包括,比如像洪承疇之類的漢奸及其後代,後來也被編入了八旗序列。起初洪承疇被編在了包衣牛錄中,後來為了照顧他的臉面、被改成了漢軍……

洪承疇

按照清王朝的規定,只有滿洲人只是不能與民人通婚,並不是所有漢人。其他人則沒有任何限制,比如蒙古人,無論是八旗蒙古還是外藩蒙古,都可以與滿洲人通婚、甚至與宗室和覺羅通婚。再比如回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維吾爾族),也同樣是可以與滿洲人通婚的,乾隆帝的容妃和卓氏就來自於回部。

容妃和卓氏

當然,這也並不是絕對。旗籍並不是血統、生來就無法改變。比如前面提到的洪承疇, 他本是地地道道明臣,後來不照樣成了旗人?還有一些漢軍、包衣之類,經過所謂抬旗之後便堂而皇之成為了滿洲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孝儀純皇後魏佳氏家族。換言之,只要皇帝願意,理論上任何人都是可以成為旗人、甚至滿洲人的,這只是操作層面的問題罷了。或者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如果皇帝真的想要納哪位民人女子為妃嬪,給她一個旗人身份就是了,對於一言九鼎、朕即天下的皇帝而言,這並沒有什麼復雜的,無非編點材料、找點理由罷了……據說乾隆帝的純惠皇貴妃蘇氏原本就是民人女子,至於她到底是怎麼成為乾隆帝妃嬪的,史籍大多諱莫如深,很可能就是乾隆帝在旗籍上動了手腳。

純惠皇貴妃蘇氏

旗籍這東西,對於普通人而言,是很難改變的,民人想要成為旗人,難於登天。可對於皇帝而言,那不過就是一個工具、甚至一句話罷了……清王朝之所以要求旗民不通婚,無非是在刻意強調自身的血統純正、強調滿洲人「高人一等」,說白了和傳說中元王朝把人分成四等並沒有本質區別。一來是為了打壓人數眾多的民人群體,便於統治;二來也是為了避免自身被龐大的民人群體所同化。而這一切。都是針對老百姓的,從來也管不住皇帝!

清高宗乾隆帝弘歷

其實,在民間這種所謂旗民不通婚執行得也沒那麼絕對。除清初的一段時期之外,清王朝的一些旗人貴族、大戶人家納民人女子為妾的不在少數,只要不是娶回家做正室,清王朝官方基本上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至於什麼外室之類,那就更加沒人管了,甚至包括一些宗室、覺羅,也有不少養民人女子為外室的,只要不給名分,根本沒誰會去較這個真兒。到了晚清時期,所謂「旗民不通婚」幾乎成了一紙空文,民不舉、官不究,除了宗室、覺羅不能娶民人女子為正室之外,其他人愛咋地咋地……

首先我們說說為何滿蒙能通婚。

1、滿族婚姻是從「旗人」這個整體發出的,只要是「旗人」就可以結婚,而「旗人」包含了的滿人、蒙古人。

2、後金為入主中原,從努爾哈赤時期,就聯合蒙古勢力,與蒙古進行政治聯姻。

那麼滿漢為何不能通婚呢?

1、後金滿族,為了維持其民族的傳統性和血統的純正性,所以才制定了這樣的婚姻制度——滿漢不通婚。這個制度,在努爾哈赤時期就被定下了,被稱為祖制。

2、後金入主中原之後,生怕皇權旁落於漢族,為維護其在中原的統治,清朝實行了民族隔離政策,並且推行了八旗制度,規定滿蒙八旗子弟可相互通婚,而滿漢之間不能通婚。

3、滿族與漢族,民族風俗、生活習慣不同,如果和親,就會被漢化。

滿漢不通婚這項政策,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在清末時被慈禧太後廢除,歷經三百年左右。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選派八旗子弟出洋留學,再次宣布了允許滿漢通婚。

簡單來說,是政治需要。

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內外因素干預,不同民族的人通婚沒有太大障礙,畢竟大家都是人,又沒有生殖隔離。不過在外界的強力干預下,比如政治規范,通婚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受影響的時間長了,內部也會產生不能跟某族通婚的習俗。

滿族作為漁獵民族,早期肯定大多數都是在本民族內部的不同氏族或血緣較遠的部族中通婚,跟同居一處的其他民族交流較多,也有通婚,比如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在後金崛起之前,女真人(滿人)跟蒙古族、漢族的交流都比較少,通婚只是偶爾的小概率事件。

當努爾哈赤造反並連戰連捷建立後金後,情況大不相同了,後金一方面有聯合蒙古共同對付明朝的需求,另一方面有進攻明朝擄掠奴隸的需求,於是後金內部的民族成分就變得很雜。

對蒙古方面,政治聯盟的一大保障自然是聯姻,努爾哈赤時期,能夠接觸最多的就是漠南蒙古,其中跟科爾沁部聯姻最多,努爾哈赤曾進攻科爾沁失敗,於是轉為聯姻結盟。

聯姻說來簡單,就是後金高層娶蒙古女兒同時把公主嫁給科爾沁王公,之後的後金(清朝)皇帝都延續了這種聯姻方式,把滿蒙結盟當作清朝的重中之重,只不過聯姻對象不再局限於科爾沁部,而是擴展到了蒙古其他部落,皇帝因此獲得蒙古大汗的稱號,一舉解決蒙古對中原的威脅。

滿蒙聯姻是非常普遍的,最多的時候,皇宮中最尊貴的妃嬪全都是蒙古人,那就是皇太極稱帝後冊封的 五宮後妃,他們全都是蒙古人,其中三位來自科爾沁部,兩位來自察哈爾部。

清朝很注重平衡跟蒙古的關系,畢竟這個游牧民族對於中原的威脅是巨大的,清朝已經入主中原,對蒙古王公要既加大棒又扔蘿卜,才能保證自己的北部安穩。

對漢族方面,通婚只能算 正妻,畢竟從努爾哈赤擄掠開始, 被擄掠的漢民肯定有不少女性,你不能指望後金統治者都讓她們去做苦力,收為侍妾肯定是有的,這種情況跟通婚根本不搭邊。

之後清朝入主中原,所做到的也只是禁止旗民不通婚,此時的八旗遠不止滿族人,還有蒙八旗、漢八旗等,中間也有鄂溫克族等其他民族的,他們統稱為 「旗人」,算是清朝軍事力量及家屬,「旗人」之外,就是 「民人」。

旗民不通婚除了朝廷對於旗民相混的考慮,還有旗民自身對財產的需求,因為旗人 都是軍人,高級軍官可以有私產,普通旗人就指望著朝廷發的救濟過活, 旗人與非旗人通婚會有嫁裝彩禮等問題,可能造成財產流失,所以旗民通婚一般都是當小妾,不會是正妻,小妾可就不涉及財產流動了。

大家都誤解了,不是滿漢不通婚,是旗漢不通婚。清朝八旗包括滿族八旗、蒙古八旗、漢族八旗等三大旗族。只要帶旗,不論滿蒙漢都能通婚,但存在一個資格,比如正黃旗包衣,這個包括滿蒙漢三族,他們主要服侍服從皇帝等皇族,所以能自由翻身晉升的機會很少,並且高級旗族往往不會娶正黃旗包衣女子為嫡妻,只能納為妾。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丈夫與妻子才是婚姻關系,與妾不是婚姻關系,是不認妾的娘家為娘家的。

嘉慶的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延禧攻略女主原型),是清朝唯一一個漢族皇後,雖然是追封的。魏佳氏生前最高嬪位是皇貴妃,皇貴妃是副後,只有在不冊立皇後情況下才會冊立皇貴妃,當時已經是後宮之主。魏佳氏原來就是正黃旗包衣,按理只能當到貴妃或皇貴妃已經是破天荒,但魏佳氏備受乾隆喜愛,也是乾隆所有妃嬪中為乾隆生養孩子最多的妃子,所以在古代追封某種程度是承認的。

滿族人經過千辛萬苦滅掉明朝,建立清朝政權後,為了鞏固其統治,推行八旗制度。將滿人都編入八旗,後來又將歸順的蒙古騎兵也編入八旗,稱為蒙古八旗;還將一部分最早歸降的漢軍也編入八旗。

旗人與非旗人有著非常嚴格的區別。稱所有不在旗的人被稱為「民人」,於是在旗人與民人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旗民不結親的風俗。這種風俗在滿族內部又被稱為滿漢不通婚。所以這所謂的滿漢不通婚並不是說滿人和漢人不能結婚,八旗內部的滿人與漢人是可以通婚的,只是旗人與不在旗的漢人不能結婚。

不過這滿漢不通婚,只是滿族人的一種旗制或祖訓,在大清朝的律令里並沒有做出明文規定,但滿族人能夠遵循幾百年不變,其族內部之團結可見一斑,看來能夠滅掉明朝是有原因的。不過這一習俗,在清末時被廢除了。

至於原因嘛,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這是族訓,要遵守,要尊重老祖宗。

第二,避免滿族人被漢化。如果和漢族人通婚,那後代的血脈就不純正,時間久了肯定會被漢化,畢竟漢族文化的影響力可不是一般的。

第三,為了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要是滿漢通婚了,那大清王朝的高層肯定會有漢人出現,要是哪一天高層里全都是漢人的話,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滿漢不通婚,這句話有一定的誤區,應該是旗民不通婚才對,所謂的民是指沒有入八旗的百姓。八旗制度建立以後所有的滿族人都編制入內,滿清打敗蒙古以後把蒙古人也全部按八旗制度編練在冊。除此以外北方的幾個少數民族都全族編入八旗,如鄂溫克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滿清入關之前被劫掠來的漢民和投降的兵民也被編成漢八旗,這部分的漢人是可以與滿族人結婚的。

清朝皇帝立漢族皇後的就只有順治帝的妃子佟佳氏,因為兒子玄燁被立為康熙皇帝,被策立為皇後。(佟佳氏的民族是有疑問的,佟家遠祖應該是滿族人,但是後來定居撫順成為當地巨富,此時基本已被同化為漢族人,佟家被編入漢軍旗,佟氏也改成佟佳氏。)

清朝皇帝的妃子屬於漢軍旗的就比較多了,康熙帝的十七皇子允禮的母親是漢軍旗;雍正皇帝納了年羹堯的妹妹為妃,年羹堯家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嘉慶皇帝的母親就是漢軍旗不勝枚舉。

旗民不通婚實際上執行的並不是很嚴厲,主要是宗室弟子和滿族上層人士,底層的滿族八旗和漢人一起生活了二百多年,怎麼不會有交集婚配。本來女真人生活在東北苦寒之地,和漢族通婚的情況不多,逐漸有了滿漢不通婚的習俗。入關以後滿族人少,保持不通婚也是防止被漢人同化,而且入旗也是一種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經常能看到某個漢族官僚因為有功被賜予入旗籍作為獎勵,比如施琅從台灣投奔清朝,就被賜予正紅旗身份。

光緒帝時期(實際操作是慈禧)正式下令廢除旗民不通婚政策。也是因為與八國聯軍開戰在即,與西洋各國矛盾大於滿漢民族矛盾的結果,也是清廷籠絡漢族人心的手段。

滿漢可以通婚,沒有滿漢不能通婚一說,只有在電視劇電影等文學作品中滿漢不能通婚,如果查一下清朝皇帝和各大臣身上百分之九十多都有漢族血統,所謂滿漢不能通婚是無稽之談。

8、清朝「滿漢通婚」艱難,你都有哪些了解?

清朝200多年來,盡管滿族貴族實施了許多限制滿漢通婚的政策,但清末滿漢通婚從未中斷。除了滿漢兩朝上層階級之間的婚姻、宮廷和皇室才藝表演女性之外,兩個民族之間的通婚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在清代的滿漢通婚中,漢軍(無論是內務院的漢軍還是八旗漢軍)是兩個民族通婚的橋梁。它可以與滿洲、蒙古、新滿洲和漢族通婚。


在清代滿漢婚姻關系中,有史克的證據表明,上層公主嫁下或滿族富戶娶漢族婦女為妻妾。只是我總覺得洛納敏的女人是非法的,而滿洲旗的民間人士有非常嚴格的禁令。然而,自乾隆王朝以來,這一障礙已被打破。滿漢人通過「名婚」或「私婚」來達到滿漢通婚的目的。所謂「大名鼎鼎的婚姻」,就是要讓想嫁給滿洲國人的漢族女孩成為「漢軍旗族已婚女兒之首」,以解決人民婦女嫁給滿洲國人的問題。事實上,所謂「漢人不通婚」是一個錯誤的信息。清朝真正規定的是「旗民不通婚」,即以是否有旗族為標准,旗民與非旗民不通婚。



清朝實行「八旗制」,將許多人納入旗族,八旗並非當時唯一的滿洲人。清代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此外,新滿洲還有錫伯、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和法雅卡族,還有八個外旗和三個內旗。八個旗手家庭擁有旗手國籍,這些人被稱為「旗手」。為了確保滿族統治階級的「純潔」,有一個古老的習俗,即滿族和漢族不通婚,主要是根據滿族八旗制度、祖傳制度或祖傳教誨,逐漸成為整個家族的統治。這不是「清朝法律」之一。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法規,但大多數法律法規都是由「皇室親屬」統治階級嚴格遵守的。


 默許「平民滿族」通婚事實上,對於「普通」滿族旗人來說,他們默許滿漢通婚。根據歷史記載,它後來得到了貴族道爾根的支持。據說多爾根對「滿漢通婚」作了一些規定:"滿族官員的女兒如欲與漢族人結婚,必須向戶務部辦理戶口登記;;漢族官員的女兒如欲與滿族人結婚,也必須向戶籍部申報;非官方婦女可以與滿族人結婚,無需向外交部報告。滿族人必須合法結婚,除正式的妻子和兒子外,不得佔有漢族婦女。」

9、清朝「滿漢通婚」艱難的原因是什麼呢?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滿族貴族統治的朝廷,也想不斷的統一民族不同帶來的清朝內部隔閡。所以,清朝不斷的推行滿漢通婚,而結果卻是非常艱難。

歷史記載,早在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漢族百姓就對朝廷的滿漢通婚非常不滿。哪家姑娘一聽說朝廷要推行滿漢通婚,就趕快在身邊找漢族男子成親,無論這個漢族男人是貧窮還是富貴,都願意成為這個漢族男人的女人。

為什麼滿族皇帝的統治下,滿漢通婚很難被推廣開來?

 

1、貴族宗室還是做了很多努力

雖然民間的漢女對朝廷的滿漢通婚令非常的抗拒,但是在《清史稿》以及清朝宗室的相關資料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少的清朝的宗室與漢族女子成為一家。

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慎郡王允禧,他的嫡福晉就姓祖,是佐領祖建紀的女兒。乾隆帝的八皇子永璇的側福晉就姓王,也是漢族。除了宗室之外,滿族大才子的家眷中也有漢族女子,比如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的發妻就姓盧,是標準的漢族女子。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漢族女子並不是不能和滿族男子結婚,但是主要還是集中在漢子女子嫁入貴族宗室和權勢之家的情況。

 

此外,清朝還有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那就是抬旗。比如說,康熙的生母是佟妃,但是她並不是佟氏而是佟佳氏。她的父親佟圖賴是正藍漢軍旗人氏。也就是說,這位嫁給順治帝的佟佳氏,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漢族女子,而是漢軍旗女子。在嫁給滿族人之前,一些漢女的家庭會被得到抬旗的資格,這位佟妃就是如此。

又例如乾隆帝的高貴妃,她的父親高斌就曾經是漢族包衣奴才出身,為了納高氏做貴妃,乾隆帝就把高斌直接變成了鑲黃漢軍旗人。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清朝人眼裡的漢族女子也並不是一概而論,也沒有十分排斥。只不過,漢族女子要嫁入滿族家庭,很可能要給自己的戶口變動一下。

 

2、旗民不通婚

除了宗室貴族的婚配,普通漢族女子會因為不在旗、包衣以及在旗等不同的戶口在結婚的時候受到不一樣的限制。比如道光年間的《戶部則例》就規定,戶口是旗籍的女子不能和民籍的男青年結婚,一旦查出來就等同於犯了重罪。這里的旗籍和民籍就是所謂的戶口在旗或者不在旗。也就是說,只要是在旗的漢女,無論心愛之人是滿族還是漢族,只要他們不在旗就不能和他們結婚。

制定這樣的戶口條例的並不只是道光帝這一位皇帝,即便是相對明智的康熙皇帝,也頒布過京城的旗籍漢女不能和民籍青年通婚的規定。雖然此舉可能會保持滿清貴族的血統,但受這樣的法律影響,滿族和漢族的男女之間通婚困難也直線上升。

 

3、頻繁變動的婚姻法律

其實,滿漢究竟能否通婚,有時候就連清朝人自己都弄不明白,因為朝廷的法律真的一時一變,即使是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對滿漢通婚的法令都會進行調整。有的時候這些皇帝希望滿漢通婚,有的時候又突然反悔了。

多爾袞攝政時期,曾經下令允許滿漢官民之間的通婚,不過多爾袞下台之後,這條法令很快就等同於廢紙了。我們前面提到過,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曾經禁止在京旗籍漢女和民籍男青年結婚。但是,同樣是康熙皇帝,在他沒親政的時候又曾經允許過寧古塔流放的民籍人把女兒嫁給旗人。

由此可見,滿漢通婚的法令的變動太頻繁,百姓很難適應。究竟滿人和漢人結婚是不是合法的?沒人能給他們一個准確的答案,他們只知道今年滿漢可以通婚,但是之後會怎樣,他們也不知道。通婚可能會面臨重罰,也可能會得到鼓勵,而不通婚則沒什麼影響。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最終讓越來越多的滿漢百姓選擇了不通婚,這也間接導致了滿漢通婚在民間推廣非常困難。

 

4、生活習慣造成滿漢難成良緣

公元1901年,慈禧太後為了贏得人心,頒布了解除滿漢不通婚禁令的旨意。不過,這條旨意,沒有看出滿漢百姓能夠通婚的喜悅,反而發現了滿漢通婚變得越來越艱難。

原來,滿族漢族的生活習慣本就有很大差異,房屋建造、物品用具、飲食習慣、日常禮儀這些非常影響家庭和諧。比如在慈禧的旨意中,就特意提到了漢族婦女纏足的習慣,她可不太喜歡。另外,一些地方滿漢官員和小吏也會因為個人的喜好和傳統習慣去干擾影響百姓。這些因素下,使得本就困難的滿漢通婚變得越來越艱難。

 

 

5、深層的原因

為什麼一聽說朝廷推行允許滿漢通婚的法令了,漢族女子們會如此驚恐,生怕自己嫁給滿族青年?其實清朝的滿族和漢族都心裡很清楚原因。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間雖然締造了我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但是也因為日漸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使得朝廷和百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清朝的滿族貴族的特權意識和對漢族普通百姓的壓迫,迫使農民起義頻發。

而這些起義和矛盾背後,其實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

按照朝代來說,明朝是漢族統治的,清朝是滿族推翻了漢族統治而建立起來的朝代。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漢族百姓從內心中就對滿清朝廷存在很多的矛盾和不滿。尤其是清朝對漢族百姓的很多統治舉動,更加激發了他們的反抗意識。所以,才有了「反清復明」的口號喊了好多年。現在看來,做朋友都十分困難,更何況嫁娶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除了在旗、抬旗或者包衣出身的漢族官吏家的子女因為選秀必須和滿族貴族結婚以外,民間的滿漢通婚進度進行得還是很艱難。那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禁令、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日益尖銳的矛盾,正是滿漢通婚的真正困難所在了。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