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人結婚
1、廣東恩平禮數
紅包101 表示恩平話的「出筍」的意思,表示結婚後生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是對婚前後給的紅包。其他情況不會給這種紅包的。
2、江門有什麼風俗習慣?
江門風俗文化
五邑農村婚嫁習俗
廣東江門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五邑傳統農村婚娶過程大致可分為相親、文定、匿閣、結婚,禮儀繁雜、隆重、有趣。..
新會放生鯉習俗
江門新會縣城有個其他地方少見的習俗,就是大年初二要購買活鯉在河裡放生。..
潮蓮紗龍
潮蓮的舞紗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後來舞紗龍的風俗不僅流傳在荷塘、潮蓮等地流行,而且也流傳到港澳及海外。..
恩平燈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江門恩平叫「燈節」,恩平的燈節持續時間較長,從正月初八起,至二月初二止,長達十多天,各村「開燈」、「散燈」的日期一般獨立制定。..
3、廣東江門恩平婚檢檢什麼?
全國的婚檢項目基汪兆本是兆陵梁一樣的,婚檢的基本項目。族運
1、尿樣,抽血,胸透,身高,體重,視力
2、全身體格檢查,體格檢查包括內科檢查,生殖檢查,實驗室檢查
4、恩平結婚要注意什麼問題?
花錢
5、恩平那邊可以用身份證拿結婚證嗎
辦理結婚登記,都似需要帶上雙方戶口本原件,身份證原件才可以進行辦理的。
若公民戶口本丟失未能及時補辦可以辦理相關的戶籍證明進行辦理結婚登記,但是對於因為家庭糾紛問題無法領取戶口本是不能開具證明的。
6、如果之前是在恩平那吉辦理結婚登記的,那麼離婚需要去那裡辦理呢?
首先到照相館照倆張數碼合影,上邊是正規的要打上倆個人的身份證號的~然後攜帶9元錢,雙方戶口本就可以了,需要提醒的是,民政局上午辦理結婚登記,下午辦理的是離婚登記,需要調配好時間喲~另外去那邊該填寫什麼表都有樣本,照著填寫就好了,至於別人說的在二七區領是"二婚"的說法大可不必理會,因為我的戶口是在金水區,以為在那邊領會打上金婚,其實則不然,上邊是民政局的全稱~順祝天長地久~:-)
7、恩平的婚嫁習俗特別之處是什麼啊
江門五邑婚嫁習俗
建國前有早婚習俗,男女十五、十六歲就結婚。男婚女嫁,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婚姻自由。民國2年(1913年)10月,且知事沈秉仁布告;嚴禁男女自由結婚,認為"滅絕禮義廉恥者,莫甚於自由結婚一事"。婚嫁順序,是從大到小,先兄姊一套新衣服。在男方,有的還把新褲子掛在新娘房門口或家門口,新娘進門,要從褲子底下鑽過。結婚要明媒正娶,"三茶六禮"("三茶"指下茶;"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項儀式),花轎過門,否則,便是"無媒苟合"。如發現男女私通,就認為是傷風敗俗,或驅逐出村,或遊街示眾,或裝入豬籠拋落河裡淹死。"三茶六禮"禮儀繁雜,到了清末,略有簡省,一般採用的,一是"問名",即送"年庚貼",用紅紙寫上求婚者的出生年、月、日時,交給媒人轉給對方,男女雙方家長把"年庚貼",交給占卜者排算,看有無相剋。然後托親戚朋友查問對方三代,送"三代貼"。雙方都把自己的曾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字籍貫用紅貼寫好,俗稱"三代貼"調查有沒有麻瘋病及其它遺傳病,調查對方人品才能、經濟狀況,看是否門當戶對。二是"請期",即是送"禮貼"。由男方把婚禮日期用紅貼寫好,通知女方。女方接"禮貼"後,再回復男方。三是"納征",即男家派人向女家送聘禮。先由男方把聘禮將"三代貼"送到女方,也叫"做禮"。女方收禮後,又將女方"三代貼"送到男方。四是"親迎",按雙方商定吉期,用花轎迎娶。民國中期,社會上才有男女雙方相約會見,俗稱"相睇"。一般都由媒人引線,男女雙方同意後交換信物,是為定婚。信物多為金戒指、金項鏈,但窮苦人家,僅是一包"紅包"。定婚後,再商定吉期,用車、轎迎娶,正式結婚。建國前的婚禮,男方有"上頭"、"迎親"、"鬧新房",婚後"三朝回門"等繁瑣禮儀。女方出嫁上轎前有哭唱嫁女歌等習俗,內容多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姊妹互助互愛之情。淪陷期間,有的還在哭唱嫁女歌中控訴日軍侵華罪行。結婚後,女子要從一而終,丈夫死後,要"守節",任何情況都不能改嫁。凡改嫁的叫"失節",備受上歧視。相反,有權勢、有錢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妻子死後,可以續娶。此外,女了還有"嫁生雞"、"嫁神主牌"等陋俗。所謂"嫁生雞",多是華僑在國外謀生,不能回來成婚,由男女雙方父母包辦,用一隻生雞代替新郎拜天地、祖先,舉行婚禮。富裕人家為夭折的兒子娶媳婦,新娘過門後,收個養子,以續後嗣。這種"守生"式婚姻,稱為"嫁神主牌"。建國後,上述兩種陋習均已廢除。提倡婚姻自由,婚禮從儉從簡。"花轎迎娶"早在1952年土地改革期間已被廢除,新娘過門都是步行或坐單車。擺酒大排筵席的風氣也大大減少。進入80年代,婚禮進排場、鬧闊氣又有所抬頭,富裕人家普遍用小汽車迎娶(與有坐摩托車),有的出動10多部小車,形成車隊,沿途鳴放鞭炮,結婚擺酒多達100多席。新會市沙田區村民和漁民的婚禮是以船代轎,男女雙方談戀愛用鹹水歌對唱,互表傾慕之情。
恩平燒餅與婚嫁習俗
恩平城鄉男婚女嫁有一個傳統習俗:男方必須向女方送恩平燒餅作為禮餅。這一習俗始於明朝,至今仍頗為盛行。恩平燒餅,俗稱「恩平燒」,為恩平特產,以其製作精巧、風味獨特而馳名。
恩平燒餅創制於明代,距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始創燒餅的師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書先生。他原來憑自己的志向辦了一間私塾,讓窮家的孩子入學。
後因辦學經費接濟不上,私塾被迫停辦,教書先生為了謀生,只好做燒餅來賣。教書先生以他教書的膽識來創新,做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軟餅。這種餅香甜可口,風味獨特,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鮮,因而十分暢銷。
當時的肇慶知府很有經濟頭腦,他為了繁榮市場,推動經濟發展,便搞了一個做餅大比賽,要選出精品加以推廣。
恩平知縣自從吃了教書先生做的餅後,大加贊賞。這次極力推薦教書先生到肇慶府參賽。比賽之日,各路做餅名師使出渾身解數,均想脫穎而出。知府大人出身於做餅世家,要得到他的認可並非易事。當知府大人品嘗到恩平燒餅時,越嚼越有味道,竟連吃了三個,贊不絕口:「軟滑鮮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膩,好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