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車紅綢
1、怎樣用紅綢布挽花婚車用了
1、用長條的布料,找到其中點。
2、以中點為基準點,把兩頭分別反復折疊。一折的長度就是所作紅花的直徑。
3、根據花的直徑大小折出足夠的折疊層數。寧多勿少,否則花形會不夠飽滿。一條布料不能全部折疊進去,兩頭要留出一節,就是花球下面垂出來的部分。
4、用繩子把折疊部分攔腰系緊。
5、把折疊部分的布料每一層全部伸展開,就是把布料打開成單層的樣子。
最後再調整下形狀。
2、結婚掛紅
掛紅就是掛紅綢、紅布,或像掛紅綢紅布一樣,是民間的一種避邪求吉的習俗,目的是——禳災祈福。
結婚掛紅唱詞:
點起蠟燭紅通通,燭在兩旁香在中;
桌上擺有糖糕粽,親朋好友樂融融;
今日外甥成雙對,大(小)舅特意來掛紅;
(開始掛紅)
未成戴花先掛紅,賽過當初趙子龍;
(開始戴花)
掛起紅來又戴花,賽過當年姜子牙;
一條紅布掛左(右)邊,一朵金花掛胸前;
來年後年生貴子,考進京城大學院;
男女稱心,合家團圓;
男的當個總司令,女的當個秘書員;
夫妻恩愛,情意綿綿;
百年皆老,生活似仙;
孝順父母,永世長遠;
關愛後代,男女老少笑開顏。
3、結婚男拉女的紅綢是什麼
民間結婚時新郎新娘牽紅綢帶入洞房的風俗,寓意「傳宗接代」。
溫州、麗水一帶用兩只紅布袋傳遞鋪墊,在新郎的牽引下,新娘步入洞房。
湖州等地拜完堂後,司儀拿出一條長六寸、寬寸許的紅綠綢帶各一條,由新郎打一個結,
新娘再打上一個結,此時,司儀便拉腔喊道:「同心結成雙,恩愛萬年長!」
喊完之後,拿圓鏡給新郎照一照,再繼續喊道:「福星照明鏡,明鏡照新人,一照照出狀元來!」
喊聲剛落,喜婆伴隨著樂隊的洞房喜曲在新人腳下鋪好麻袋,新娘在新郎用紅綢帶的引導下,
一前一後踏上麻袋,徐徐走向洞房。喜娘把走過的一隻麻袋拾起,再鋪到前面去,
並一邊喊「接代啊!傳宗接代啊!」與此同時,一群陪新娘來自娘家的姑娘們
把從新娘家帶來的鹽和泥土,撒入新郎家的水缸。男方的中老年婦女親屬齊聲高喊
「結緣義啊!結緣義啊!」新郎新娘在一片喜樂、歡笑、祝福聲中步入洞房。
建德等地,拜堂後新郎要在一片嘩然嬉笑聲中迅速地抱起新娘,飛快地將新娘抱入洞房,
入洞房之俗煞是浪漫。
4、成親時手裡拿的紅綢是什麼,就是那個兩個人一人拿一端的,小說里用,謝謝大家啊
就叫紅綢,先是新郎在前,表示把新娘領進家門,拜堂後進洞房時,新娘在前,表示引領新郎進入婚後生活,就跟紅線一樣的,連接的作用。用小說里的話,直接寫紅綢就行,其他的可以模糊一下的。
5、我想知道河南登封女方結婚的規矩,比如彩禮數什麼了,全面一點!我給100分!手機只能選20了…我追加給
禮儀習俗·婚嫁禮儀
【大 中 小】來源: 時間:2008-05-03 20:11:22 瀏覽449人次
洞房花燭是人一生之大事,歷來為人們所重視。當代家庭子女少了,兒女婚事不僅是兒女個人的事,而是一家之大事。同時由於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婚俗場面日益崇尚豪華排場。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鄭州人的戀愛婚姻觀念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和進步,不論城鄉,自由戀愛、自主結婚成為婚姻主體。在一系列的婚俗事象中,基本承續了傳統的婚姻禮儀,當然也有摒棄、有創新。綜合鄭州城鄉婚俗,整個婚俗禮儀過程大致有提親、見面(或說為相親)、定親、看好、送好、嫁娶六道程序,另外還有婚後的拜廟、回門、望夏、送扇等,這里按先後次序分為婚前禮、婚日禮、婚後禮三方面進行記述。
婚前 婚前禮即婚禮之日以前有關婚姻的常行禮儀,大致包括提親、見面、定親、看好兒、送好兒等五項內容。
提親。雖然現今多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而結婚,但二人自己相識而相愛的少,大部分還需要有媒人即介紹人在中間牽線搭橋,即便是自談的多數也要請媒人象徵性的走一下提親過場。現在以說媒賺取錢物的專職媒人基本沒有了,因此媒人對當事人哄、騙、瞞的現象消失了。雖然現代人不十分講究「門當戶對」,但還是要求個雙方條件相當。介紹人認為男女二人般配,便向雙方提親,介紹對方情況;也有介紹人受一方之託,向另一方提親並介紹對方情況。雙方均認為合適,就會通過各種途徑打聽了解對方的個人及其家庭情況,在鞏義一帶還要打聽對方的「門風」好壞(即對方的內外血親有無狐臭病的遺傳)。如雙方都感覺滿意,即可往下進行。
見面。男女雙方將願意見一見的意思向介紹人表明後,介紹人就約定見面的時間、地點。在城鎮,男女雙方個人或家長、親友陪同到約定地點見面,介紹人介紹雙方認識,二人進行初次交談,並互留聯系方式。到此介紹人的工作就基本完成。雙方互相滿意,以後就會自行聯系交往,進入相處談戀愛階段。在農村,雙方見面並進行簡單交談後,男方滿意,就拿出准備好的見面禮(錢或物)送給女方;女方也滿意,會收下見面禮,並將准備好的小禮物(多為鋼筆、筆記本之類)回贈對方,算是確定了雙方的婚姻對象關系或說是戀愛關系,在農村也稱作「小定」。
定親。男女交往相處一段時間後,相知相愛,非常滿意,雙方向各自父母進行匯報,父母無異議,就可以定親了。在城市,一般是雙方父母見見面,商談一下孩子結婚的大概時間及一些具體事宜,同時男方父母送給准兒媳紅包和一些衣物,親事就算定下了;也有的由男方准備一桌酒席,邀請至親,舉行簡單的定親儀式。在農村,定親儀式相對隆重一些,在商定的日期,男方准備兩三桌酒席,邀請媒人和雙方至親到場,宣布雙方孩子定親,並向女方下聘禮。聘禮一般是若干禮金和衣服、金銀首飾等。
看好兒。看好兒就是選定結婚的好日子。現時人選擇結婚日子,不論城鄉都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即請懂陰陽八卦的先生依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測算,並參考當事人意見,擇吉選定日子;另一種比較簡單,雙方及其家長商量選擇一個農歷的雙日為吉日。或者就選在某個節日期間,如五一、十一或元旦、春節。吉日選定後,由先生或毛筆字寫得好的人寫好婚書,即將吉日通知女方的文書。
送好兒。把婚書送達女方家中稱為送好兒。男方一位長輩帶上禮品和婚書送到女方家中,同時商議籌辦婚慶典禮的具體事宜。
在登封、鞏義一帶農村,還有送蜜食一道程序。蜜食為拌了蜜或糖的條狀油炸麵食,男方送給女方,以此回贈添箱的親友鄉鄰。數量多少根據女方的需要而定,常是幾百至上千根。用箱裝了,車運到女方家中。同時,還要送去給女方准備的紅色婚衣,所以送蜜食又稱送紅。
送好兒以後,雙方就開始了婚禮的緊張籌備,登記、照相、製作請柬、通知親友。男方定婚車、酒席,請司儀、賓相、攝像和接親客,購買各種所需物品;女方製作購買嫁衣、嫁妝,租定婚紗,請送親客等。
結婚日 即結婚大禮,有添箱送禮、鋪床、運嫁妝、迎娶、行結婚典禮、吃喜酒、合巹等項。
添箱送禮。添箱是指女方而言。婚期來到,女方親友鄉鄰知道後,便給待嫁的姑娘送添箱禮,也叫壓箱禮。添箱禮品不拘一格,輕重程度和送者的經濟情況及送者與新嫁娘的親疏都有關系,有衣服、布料、毛毯、被子、被面、被罩、床單、鍋、盆、花瓶等各種工藝品及金銀首飾等,或直接送禮金若干;送賀禮則指男方而言,親友鄉鄰得知男子娶親的喜信後,便送禮品以示祝賀,也叫送人情。所送賀禮輕重及品類,和女方的添箱禮相差不多。送添箱禮或賀禮均忌送鍾,因鍾與終諧音,「送鍾(終)」為大不吉利。
鋪床。娶親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布置新房,近處親友自動前來幫忙,人們一邊幹活一邊說笑,十分熱鬧。新房布置好後,男方父母為新人鋪床,並在褥子上、被子里放些核桃、紅棗、花生、帶籽棉花、楝棗、火棍、磚頭之類,同時嘴裡說著「早生貴子」、「連生小子」、「鋪上一把棉,生女又生男」等。鋪好後有的還往上撒芝麻、黑豆、糖塊等。這時圍觀眾人隨著唱歌謠、打趣逗樂等,還有人用鍋底灰給准公婆抹花臉,一派喜慶氣氛。當夜新房不能空房,須有人睡,或是新郎或是其弟侄等人,稱作壓床或暖房。
運嫁妝。女方的嫁妝多是箱、櫃、桌、椅、沙發、彩電、冰箱、洗衣機、摩托車、電腦等,視家庭經濟情況或多或少。所有嫁妝均貼上雙喜字和紅封條,繩索扎縛好,在結婚的前一天晚上或當日早上用汽車運送男家。男方招待送嫁妝之人酒飯,走時還要給每人送禮包(裝煙酒、饅頭)和紅包(裝錢)。
迎娶。結婚這天,新郎西裝革履、胸別紅花,有的還十字披紅;新娘美容、盤頭,頭戴珠花,穿白色或紅色婚紗。舉行典禮後再換上大紅中式婚衣。農村有人不習慣穿婚紗,就直接穿上大紅婚衣。迎娶一般用紅色或黑色轎車,轎車數目多少不等,數輛十數輛甚至數十輛。新娘坐的車以紅綢挽的綵球裝飾或用紅玫瑰花裝飾,稱為彩車,其它迎親車輛或拴朵紅花或拴紅布條或貼寫有「美滿婚姻」、「幸福姻緣」、「天作之合」等吉祥字樣的紅幅。同時,用花轎迎親的傳統婚俗也在回歸,特別是登封一帶農村,花轎迎親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吉日一早,一切准備就緒,迎親隊伍出發,炮隊、樂隊在前,媒人、引禮人、駕氈人領著新郎、娶女客隨後。到女方家後,女方給司機(轎夫)、樂隊人員、錄像人員發紅包,並以煙、茶、糖、糕點招待。女方禮賓引導新郎等迎親人員行披紅、謝廚、拜祖儀式。然後三請新娘、拜別父母、照合影像,新娘上車啟程。仍是炮隊、樂隊、錄像在前,然後是娶女客、新郎新娘,送女客在後。
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停在大門口,有人執燃放著的長掛鞭炮繞車或轎正三圈兒、倒三圈兒,以驅避妖邪。然後,新郎攙扶懷抱花束的新娘下車,踏著氈往家走。新娘進門時撒喜錢、彩紙屑、噴彩條,「跨鞍過檉」,來到天地桌前。送女客自有人接待安排,上茶、送紅包等。在市區,多在包酒席的飯店舉行典禮,就把新娘直接迎接到飯店,其他禮節程序相同。
行結婚典禮。結婚典禮也叫拜堂。這天,男家院內張燈結綵,正面牆上貼著大紅雙喜字,下方放八仙桌,叫天地桌。桌上擺花供或水果糕點之類,放一個貼著紅雙喜字的斗,斗內是五穀糧食,上插秤、尺、杼各一,桌上還有一面鏡子、一本萬年歷、一台油燈和一個香爐、三個酒盅。郊縣農村,還要在典禮開始前於天地桌旁燃幾張黃裱紙打發遊魂野鬼,以免其搗亂。典禮在司儀主持下進行,儀程大致為主婚人(多由男方單位領導或村中長者擔任)講話、證婚人(多由女方單位領導或媒人擔任)講話、來賓代表致詞、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拜堂。拜堂之禮一般為鞠躬,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最後夫妻對拜,新郎抱起新娘進入洞房。至此拜堂儀式結束。
進入洞房後,小姑子給新娘端水洗臉,新娘換下婚紗,穿上大紅婚服。
吃喜酒。拜堂結束後,婚宴開始。娘家送客坐首席,上菜也從首席開始。司儀引導新婚夫婦先謝廚,即給廚師及服務人員敬煙酒、送紅包。接著,新郎新娘從首席開始依次敬酒。宴席結束,主送客拜見親家公、親家婆,說幾句客套話,商量一下回門的事情,稍坐後親家公婆帶著送女客到新人房內,向自家姑娘告別,眾人齊出相送到門外上車。
送女客走後,公婆引導下,新郎陪同新娘拜見男方族內長者及親戚中的長者,從輩份最高、年紀最大者開始,依次拜下去。受拜者須送裝有若干錢鈔的紅包給新娘,稱作拜禮。
合巹。合巹就是新婚夫婦唱交杯酒,多為晚飯時在新房內進行。此後還有鬧新房、聽新房等項目。
婚後 新婚儀式後,還有瞧親、拜廟、回門、望夏、送扇等禮儀。
瞧親。婚後第二日,新娘的伯或叔、舅、兄弟去新郎家瞧姑娘,俗稱「瞧親」。去時給姑娘帶些餃子、果子等吃食。舊時姑娘出嫁到了一個新環境,周圍都是生面孔,怕姑娘不習慣或受委屈,故娘家人去瞧看,給姑娘一些安慰。現時這些已不必要,但習俗如此,大家還是照規矩行事。
拜廟。在古代,新婦婚後要在公婆引導下到族內祠堂參拜,把自己來為新婦之事告知祖先,此後才算真正成為夫家的人,否則便名份不正,現在不過走個過場而已。拜廟在婚後第三天早上進行,多是拜祖先牌位或到祖墳叩拜。市區人結婚一般無此項禮儀。
回門。回門是新娘婚後第一次回娘家,多在結婚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一起前往,另有弟侄輩一兩人隨同,說是挑禮擔的,實為新郎的保駕。結婚當晚男方弟侄輩鬧新娘,回門時則是女方弟侄輩鬧新郎。此日岳父招待新女婿頗為重視,席面非常豐盛,還要請本族或當地有頭臉者陪客。回門這天,新娘一般不興住下,要隨新郎返回婆家。過幾天娘家會專門來人請姑娘。
望夏。新婚後第一個夏天來臨時,新郎新娘要帶禮品去看望岳父母,以表孝敬、體貼之心,謂之「望夏」。
送扇。新婚夫妻「望夏」之後,新娘父母買了扇子、涼床、涼席等消暑之具,擇吉日讓新娘兄弟送給新娘。現在多送電扇、空調等。
其它婚俗 除正常的婚姻外,還有一些其它的婚姻形式,如娃娃媒、換親、轉親、招贅等,但這些婚姻形式已非常少見,比較常見的為再婚。青壯年再婚或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的,婚姻禮儀程式一如初婚。老年人再婚時,因兒女都大了,結婚程序就簡單得多,雙方一起去辦了結婚登記,一家人或幾個好友吃頓飯就算完事。20世紀90年代後期,老年人再婚時興起了婚前財產公證,以避免雙方子女為財產發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