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兄結婚
1、宗愨文言文翻譯
1. 宋書 宗愨傳 文言文翻譯宗愨的字是元干,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跟著他喜好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所以沒有被鄉親稱贊。
= =下面是無關內容`
=============================================================
江夏王劉義恭任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宗愨隨同義恭鎮守廣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
(445),征伐林邑,宗愨自告奮勇洞帆請求參加戰斗。劉義恭向文帝推舉宗愨說他有膽量和勇力,於是任命為振武將軍,作為安西參軍蕭景憲的副將,隨同交州刺史檀和之圍攻區粟城。林邑派大將范毗沙達前來營救區粟,檀和之派一支偏軍抵擋,被敵打敗。又派宗愨前往,宗愨分兵幾路,放下軍旗悄然無聲地前進,一下子就攻破了敵軍,佔領區粟城,進入象浦。林邑王范陽邁調動全國兵力前來抵抗,把鎧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裝起來,象群進入陣地前後沒有邊際,宋軍不能抵擋。宗愨說:「我聽說獅子能威懾鎮服一切獸類。」於是仿製獅子的形狀,與大象相抗,大象果然驚恐奔散,敵軍人馬因此潰敗逃散,於是攻服林邑。收取林邑奇珍異寶及其他各種物品,多得數不清。宗愨自己一點也沒有要,除隨身攜帶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無所有滲顫拍,文帝十分贊賞他。 -
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劉駿討伐劉劭,以宗愨為南中郎咨議參軍,兼領中兵。孝武帝即位,任命他為左衛將軍,進封洮陽侯。孝建年間,不斷陞官為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事。早先,同鄉人庾業,家境十分富足用度奢侈,用一大桌子的菜餚招待賓客,而宗愨到來就擺上酸鹹菜和小米飯,對客人說:「宗愨是軍人,習慣於吃粗糙的飯食。」宗愨吃飽後就離去。這時庾業為宗愨的長史,出任梁郡太守,宗愨對他很厚道,不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
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劉誕占據廣陵謀反,宗愨上表請求帶兵征討,騎著傳送公文的馬急速到都城,當面接受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車駕對他慰問勉勵了一番,宗愨聳身跳躍數十下,跳躍時左顧右盼氣度豪放威嚴,皇上贊揚他的健壯。到出兵時,隸屬於車騎大將軍沈慶之部下。起初,劉誕哄騙部下說:「宗愨是幫助我的。」及至宗愨來到,騎在馬上繞城急馳高呼說:「我就是宗愨。」叢羨事情平定後,入朝任左衛將軍。大明五年(461),隨從皇上打獵不慎從馬上摔下來,腳被折傷不能上朝值班,皇上任他為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宗愨有好牛,符合進貢皇上的條件,官府去買,他卻不賣,因此獲罪被免去官職。第二年(462),恢復原職。前廢帝劉子業即位(465),任命宗愨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銜。這年宗愨死。朝廷追贈為征西將軍,加謚號為肅侯。
2. 《宗愨乘風破浪》的古文與譯文譯文: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
叔父叫宗炳,人品高尚,不肯做官。宗愨年少的時候,宗炳問他的志向是什麼,宗愨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時,正要進門,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雖然才14歲,卻親自上前抵抗強盜[1],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
字詞解釋宗愨(què):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將領。披散:分散,此指逃跑。
[2]。仕:做官。
(詳見「文言知識」)拒:抵禦,抵抗。賊:強盜乘:憑借。
[2]始:正。[3]泌:bì,宗泌。
[2]得:能夠。志:志向文言知識仕。
「仕」指「做官」。原文「高尚不仕」,意為人品高尚,不肯做官。
古人說「學而優則仕」,意為讀好了書就可以做官,「仕途」即做官的路;「仕宦人家」即做官的人家。[2]啟發與借鑒這是成語「乘風破浪」的出典,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每個人都應有乘風破浪的精神。[2]。
3. 求《宗愨》翻譯宗愨,字元干。
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裡賓客盈門,熱鬧非凡。
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伙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裡搶劫起來。
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一時間,客廳里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吶喊助威。
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趕緊脫身逃跑了。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贊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
問他將來長大後干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干一番偉大的事業。」 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武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裡林邑王的守將范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為洮陽候。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宗愨,南朝宋國南陽人,自幼習武,練就一身功夫,而且膽量過人。其兄宗泌新婚之夜,全家正在忙碌中,突然有十幾個強盜趁夜打劫。
宗愨毫無畏懼,奮勇迎戰,擊退了盜匪。叔叔宗炳問宗愨:「你長大准備干什麼?說一說志願。」
宗愨應聲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宗炳聽了,既驚異,又高興,不禁贊許說:「好孩子,志向遠大的人,正應如此!」日後宗愨果然幹了一番事業。宗文帝時,他被任命為「振武將軍」,率兵南征林邑國。
這林邑國本是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漢末,功曹區連殺縣令自立為王,宗愨率部南征時林邑已立國二百餘年。
兩軍對壘,敵軍以大象打頭陣,頗難對付,一時不能取勝。宗愨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設計製作了一批模擬獅子上陣迎敵。
象見巨形假獅,嚇得亂跑,敵軍潰敗,於是宗愨乘勝追擊,直取敵都城象林。打進王宮,但見珍寶不計其數,部隊卻未取一絲一毫。
宗愨治軍有方,所部紀律嚴明,由此足見一斑。宗愨為人廉正,曾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官封洮陽侯。
南北朝時,有個年青人名叫宗愨,字元干。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裡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伙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裡搶劫起來。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一時間,客廳里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
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吶喊助威。
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趕緊脫身逃跑了。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贊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
問他將來長大後干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干一番偉大的事業。"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武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裡林邑王的守將范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為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4. 宗愨的翻譯宗愨,字元干。
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裡賓客盈門,熱鬧非凡。
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伙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裡搶劫起來。
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一時間,客廳里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吶喊助威。
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趕緊脫身逃跑了。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贊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
問他將來長大後干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干一番偉大的事業。」 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武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裡林邑王的守將范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為洮陽候。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宗愨,南朝宋國南陽人,自幼習武,練就一身功夫,而且膽量過人。其兄宗泌新婚之夜,全家正在忙碌中,突然有十幾個強盜趁夜打劫。
宗愨毫無畏懼,奮勇迎戰,擊退了盜匪。叔叔宗炳問宗愨:「你長大准備干什麼?說一說志願。」
宗愨應聲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宗炳聽了,既驚異,又高興,不禁贊許說:「好孩子,志向遠大的人,正應如此!」 日後宗愨果然幹了一番事業。宗文帝時,他被任命為「振武將軍」,率兵南征林邑國。
這林邑國本是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漢末,功曹區連殺縣令自立為王,宗愨率部南征時林邑已立國二百餘年。
兩軍對壘,敵軍以大象打頭陣,頗難對付,一時不能取勝。宗愨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設計製作了一批模擬獅子上陣迎敵。
象見巨形假獅,嚇得亂跑,敵軍潰敗,於是宗愨乘勝追擊,直取敵都城象林。打進王宮,但見珍寶不計其數,部隊卻未取一絲一毫。
宗愨治軍有方,所部紀律嚴明,由此足見一斑。 宗愨為人廉正,曾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官封洮陽侯。
南北朝時,有個年青人名叫宗愨,字元干。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裡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伙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裡搶劫起來。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一時間,客廳里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
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吶喊助威。
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趕緊脫身逃跑了。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贊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
問他將來長大後干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干一番偉大的事業。"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武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裡林邑王的守將范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為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要原文嗎? 原文: 宗愨(qu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不富貴,即破我家矣。」
兄泌娶妻,始入門, 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獨任氣好 武,故不為鄉曲所稱。江夏王義恭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愨隨鎮廣陵。
時從兄 綺為征北府主簿,綺嘗入直,而給吏牛泰與綺妾私通,愨殺泰,綺壯其意,不責也。 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愨自奮請行。
義恭舉愨有膽勇,乃除振武將軍,為安 西參軍蕭景憲軍副,隨交州刺史檀和之圍區粟城。林邑遣將范毗沙達來救區粟,和 之遣偏軍拒之,為賊所敗。
又遣愨,愨乃分軍為數道,偃旗潛進,討破之,拔區粟, 入象浦。林邑王范陽邁傾國來拒,以具裝被象,前後無際,士卒不能當。
愨曰: 「吾聞師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
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愨一無所取,衣櫛蕭然,文帝甚嘉之。
後為隨郡太守,雍州蠻屢為寇,建威將軍沈慶之率愨及柳元景等諸將,分道攻 之,群蠻大潰。又南新郡蠻帥田彥生率部曲反叛,焚燒郡城,屯據白楊山。
元景攻 之未能下,愨率其所領先登,眾軍隨之,群蠻由是畏服。二十年,。
2、珠海人婚嫁有什麼習俗?
古代習俗
古代珠海的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鄉規民約認為,男子婚齡16至25歲為好,否則「皆不能順陰陽交際以保太和」。古婚俗分六個步驟:一納采,男方派媒人向女方議親;二問名,女方答應婚事,男方則進一步詢名;三納吉,即男方了解女方姓名,生辰後,相師將之占卜,合配的則男方向女方回 「字型大小」,是為商婚;四納征,占卜得吉後通知女方,並以錢物定婚;五請期,即確定舉行過門儀式的日期,吉日先由男方約定後交女方,女方必推辭,如此往來三次之後,始定婚期;六親迎,招親當晚,男方父母為兒子設「漸老宴」,兒坐在尊位。女方也設宴,並聚堂客唱鄉歌,謂之「歌堂」,明代此俗漸革。次日婿來迎聚,女方設宴款待,並贈新婿小許錢。明代嫁女上戶人家隨嫁者丫鬟1人,男童1人;中戶人家隨嫁者丫鬟1人,下戶人家無人隨嫁。
近代盲婚
近代,珠海地區受港澳西方思想影響,時有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婚姻自由。但是,大多男女的婚事仍由父母作主,依媒妁之言的傳統方式撮合,被稱為「盲婚」。男方定婚仍循古風,女方出嫁前一連三夜與同齡相好的姐妹「嘆情」,即以唱歌互訴離別之情。出閨當日,嫁妝盡送男家;男方送女家禮金、豬肉、禮餅等。至黃昏,男家派人用花轎前來迎親,這時,女方相好姐妹出來向對方討「利市」錢。回轎時有「侍妗」、「侍婢」相隨,或有些地方以一對雄雌雛雞隨嫁,俗稱「子孫雞」(「雞」與「佳」諧音),寓夫妻和睦之意,子孫滿堂之吉。
轎到男家,新郎及其家屬必須迴避,否則與新娘「撞頭」,日後相憎。待新郎喝了新娘茶,方可相晤。新娘入新房換過服飾後,由「侍妗」扶出廳堂與新郎叩拜祖先,向翁婆在座各長輩叩頭獻茶,接茶者給新人「利市」錢或金銀首飾,是為「拜堂」。侍妗還帶新人到公祠向喜宴上的新友敬酒,之後返家與姑等女眷就餐,再回房休息,是晚,夫家為陪郎設酒筵暢飲,是為「陪新郎」。至午夜,侍妗恭請新郎回房,與新娘飲合巹酒和吃眠床飯。繼而進行一連串的「送房」、 「玩新娘」等活動。新婚第三天,新人回娘家,新郎拜岳父母和參拜祖先,是為「三朝回門」。
對歌求偶
沙田水鄉農民的婚俗比較獨特,婚制和禮儀神秘有趣,青年多以對歌戀愛,每逢三月三日、八月十五日等農閑時節,男女青年在沙頭坦尾、涌邊艇上進行對歌求偶,作鹹水歌(又稱「高棠歌」)互詢姓名、年齡、住址,遇意中人時,相贈定情禮物,私擇婚期。
男方活動
婚期確定後,男方要用二至三天的時間來慶祝。第一天請親朋戚友幫忙搭棚砌灶,下午殺雞鴨拜祖先,吃「埋船飯」。第二天,「坐高堂」(又叫 「坐夜」),正廳鋪幾張草席,親戚分坐兩旁,新郎踞坐正中,伴郎分坐其左右,新郎面前點著一盞煤油燈和二支大紅喜燭(俗稱「龍鳳燭)二燭必須同時燃盡,預示著一對新人白頭偕老。
二燭間擺一小籮米,上插一株掛滿桔子和「利市」的桔樹,意為丁財兩旺。另擺一隻竹絲雞作婚證。坐高堂儀式,一是拜席,新郎將弟弟敬獻的新席鋪在新床上,表示手足之情如交織的草席,永不分離。但新娘送給新郎的草席只能鋪在地上,以顯示男尊女卑。二是拜錢盒,每個錢盒都有親戚的名字,捧錢盒的說出送錢盒人的名字贈給新郎。三是「上頭」,由主婚人幫新娘梳頭,穿婚服,戴婚帽等。在梳理過程中還叨念:「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子孫滿堂。」主人家還煮一鍋水圓(湯圓)請親友們吃,叫做吃「上頭水圓」,預示一對新人甜蜜圓滿。在這三種儀式進行的整個過程都用「高棠歌」來貫串,多表示吉祥喜慶這意。坐高堂一般都在龍鳳喜燭盡方散。
女方習俗
女家出嫁前要「嘆家姐」(即嘆情),程序是先拜錢盒後拜席,嘆家姐一般是兩個晚上,場地設在屋堂,上列祖宗神位,下面眾人席地而坐。新娘在姐妹的陪伴下,披著頭巾哭嘆,先從列祖宗嘆起,直到活著的父母兄妹。被嘆的活人可以回嘆,這種回嘆叫「蝦仔」。一嘆一答,深表難舍之情,場面十分感人。待嘆完之後,主人家主人請大家吃酸姜、酸籮卜、酸木瓜,女伴們邊吃邊對歌,直到夜闌方散。次晚亦然。拂曉前,新娘舉行「上頭」儀式,並吃「上頭水圓」,至打扮裝束齊全就坐等出嫁了。
迎新娘
迎親近天,由男家開著一艘蓬船迎接新娘,船頭貼著大紅雙喜字,懸著一對紅喜字,懸掛著一對紅燈籠,沿途敲鑼助威。船快靠岸時,岸邊有一位女家的代表從一間臨時搭的帳篷里走出來,敲盆引道。這時新娘的女伴們排著隊,輪流送嫁妝,以向對方索取「姐妹錢」。新娘一般梳著一縷滑髻,戴大耳環,身著大襟衫褲,另加一條綉著五彩垂線的長裙,風姿綽約,窈窕迷人,新娘手拿方帕,腳上穿襪不穿鞋,左腳先出閨門(到了男家也是左腳入門),一路上由一個女人跟著撒米,新娘來到埠頭,與船頭相隔一段距離就止步,一群姐妹輪著唱高棠歌為新娘送別,有的新娘還哭著回唱一二首,每唱一段落,前行三步退後二步,表示難舍難分。迎親船從河涌開來時,就有人告知新郎及家人到鄰舍迴避,以免與新娘「相沖」。新娘登岸時,按慣例手捧圓鏡緩步向前,以示心靈純潔,前途光明。
鬧洞房
新娘進了夫家,穿上新鞋出來拜見天地祖先,跟著給男家親戚敬「過堂茶」。吃過晚飯後,新娘的姐妹前來過「渡水凡」,即陪新娘渡過一個陌生的夜晚。這天晚上,玩新娘儀式就正式開始了,新娘向各位親戚逐一敬茶,有的親戚故意不接茶,要新娘唱鹹水歌,每唱一首,就放一根筷子計數,然後按筷子總數核對新娘是否完成任務,否則不肯接新娘敬的茶。有時往往要唱幾十首歌,這叫「扭秧仔」還有其他鬧法,如要新人跳舞、雙咬糖、雙吸煙、過板凳、摸手帕、「太公釣魚」和「鸞鳳和鳴」等,花樣甚多,招式層出不窮,足以令親朋戚友捧腹大笑。第二天是拜灶君老爺。第三天就是「返三朝」。
水上人家的習俗
生活在沿海港灣,以船為家的人稱為「水上之家」,水上人家的婚姻習俗與沙田水鄉農民相似,但由於他們沒有固定的陸住處,舉行婚禮時只能靠岸以較大平坦的沙灘為場所,或者僱用專門的小艇上岸租酒店舉行婚禮,再回到船上生活。在新娘出嫁時,若弟比兄先婚,俗稱「爬頭」,則在門上掛上兄長的褲,要所娶之妻從兄之褲襠下過去;若妹在哥娶妻前先嫁,妹亦要送一條褲子給哥穿,以求吉利。婚期要盡量避開新娘的月經期,因為人們認為女性的月經是臟邪的東西,「騎馬拜堂,家破人亡」是惡兆,萬一避免不了,新娘過門前一天要先從火盤上跨過去,以驅邪氣。第三天「三朝回門」的禮品中,必須帶上二個椰子、二隻 「大舅鵝」。
隔山娶
珠海一些地方還有「隔山娶」的奇特風俗,所謂「隔山娶」即男人年輕時出洋謀生,爾後委託親友在家鄉找個媳婦,留在家鄉管理家務,俗稱「管家婆」,舉行婚禮時,因新郎身居異國,故以公雞代新郎與新娘一起拜堂。洞房之夜,新娘只能陪著公雞廝守空房。
當代狀況
如今珠海人的婚俗有了很大的改變,青年人都是自由擇偶,婚禮儀式也從繁就簡。傳統的婚俗,大都在酒樓設喜宴,並用豪華轎車迎接新娘,有的還在車尾拖上一串空罐子以示新郎從此脫離「王老五」的行列,開始過一種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
3、古代從弟和從母弟是啥意思.
母弟(1).同母之弟。別於庶弟。《左傳·宣公十七年》:「冬,公弟 叔肸 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稱弟,皆母弟也。」《書·牧誓》「昬棄厥畝森此遺王父母弟不迪」 孔傳:「母弟,同母弟。」 孔穎達 疏:「《春秋》之例,母弟稱弟,凡《春秋》稱弟皆母弟也。母弟謂同母之弟。」唐 韓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誌銘》:「公之母弟 全素 ,孝慈友弟。」清 薛福成 《母弟季懷事狀》:「母弟 季懷 ,諱 福保 ,於兄弟行第四。」(2).母親的弟弟,即舅。《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季布 母弟 丁公 ,為楚將。」 司馬貞 索隱:「謂布 之舅也。」 從弟(從弟) 【zdic.net 漢典網】堂弟。 漢 賈誼 《治安策》一:「 元王 之子,帝之從弟也。」《三國志·蜀志·許靖傳》:「少與從弟 劭 俱知名。」宋 徐鉉 《稽神錄拾遺·徐明府》:「 河南 劉崇遠 , 崇龜 從弟也。」《紅樓夢》第四九回:「 薛蟠 之從弟 薛蝌 ,因當年父親在京時,已將胞妹 薛春伏寶琴 許配都中 梅翰林 之迅迅子為妻,正欲進京聘嫁。」
4、沒結婚的女人去世後胞侄怎樣稱呼?
沒結婚的女人去世後,胞侄怎樣稱呼她?
其實,女人不管結沒結婚,她的胞侄都會稱呼她為『姑姑』,這個稱呼與她結沒結婚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5、結婚後的經濟煩惱
--
錢是煩,煩是錢。
我以為你這件為錢煩的事應當退一步考慮:
一是老公家裡條件的確不大好,他父母也沒有什麼收入,弟弟還急著要錢,
二是你老公是個對家庭責任感極強的人。對你汪清顯得冷酷,對家的確雪中送炭。
三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應當推崇你老公的為人。如果他的父母外面有很多借款,生活很差很差。讓他對家裡不出一分錢,他也做到了,你的心裡會怎樣?你還相信這個男的是個有良心的正常的男人嗎?畢嫌
你的老公是一個的有擔當人,擔起全家的養家重擔。實際上,只要掙工資,就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生活就不會太苦。你的老公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去助家。你是掙工資,要有點節余,有點積蓄,怎麼能總是助家助家,而不顧我們這小家呢?因而你們產生矛盾,爭吵。如果不做理智的溝通,你們的矛盾不會斷,可能會進一步加深。你是太顧你這困數前個小家,他是太顧這個大家,其實你們二人都是顧家的好人。只是認識點不一致。
解決的辦法是二人要溝通,並且是你要服從他。 這樣的好事就由你來做。
要經常跟家裡聯系,主動的說要幫助家裡,也要讓家裡知道你們的難處,也理解你們。這樣的事一定要給丈夫留足面子,讓老公知道你也是為他好,為他家好,讓他的家裡也對你非常認可。這樣換一種思維方式,你的煩就會變不煩。
錢這個東西是好東西,那是用好。用不好只會是煩。對老公的家,你現在要有這樣的准備,必須用,主動用,要讓它換和諧,換出夫妻的和諧,換出孩子對那個家的認可。那你這個媳婦就是個不簡單的媳婦了,還是偉大的媳婦了呢。
中國這個社會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國家,非常注重人情的國家,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要按照這樣的社會來。
祝你家矛盾消除,苦後甘來,幸福流淌,和諧和美。
6、結婚請帖稱呼的寫法
<
7、千年古村,900多人是楊家將後代,不和潘姓結婚,為啥?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8、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特點。
第一,中國古代婚姻法的特點是封建的包辦強迫婚姻.這是私有制經濟基礎下人身依附關系在婚姻問題上的必然反映."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①在這種制度下,"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形式,門當戶對和婚姻論財是封建婚姻的必然要求.主婚權操於父母,祖父母等尊長之手,當事人沒有任何選擇的自由.當事人只有到結婚那天,才能見到自己的新娘或新郎,滿意與否都只有接受.階級、等級和家庭地位的差別,給通婚帶來了嚴格的限制.所謂"門當戶對"就是這種限制的體現.結婚的主要形式mm聘娶婚,往往也成了買賣婚的別名.在電視劇歲輪侍《京華煙雲》中,姚木蘭嫁給曾蓀亞,光嫁妝就有48個大箱子裝,想必曾家的聘禮亦必不少."門當戶對"幾乎成了"以財論婚"的體面的別稱.西周始創的"六禮",為聘娶婚規定了完備的禮儀程序."六禮"為(1)納采,(2)問名,(3)納吉,(4)納征,(5)請期,(6)親迎,其中以納征為中心,即男家向女家交納聘財,交納聘財之後,婚姻即告成立.可見這種繁文褥節的嫁娶程序,只不過是買賣婚姻的一塊體乎吵面的幌子.正如桐稿恩格斯所言"在整個古代,婚姻的締結都是由父母包辦的,當事人則安心順從.古代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②這種包辦強迫婚姻的深層的政治根源是封建國家所實行的宗法統治,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它是反映封建經濟、封建政治要求的封建倫理觀在婚姻家庭領域的體現.
第二,剝削階級的一夫多妻制.從幾千年的歷史上來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上,私有制社會不可能實行當今的一夫一妻制,這是與剝削階級的宗法制度和男尊女卑相適應的.古代也講一夫一妻制,但這僅僅是為了禁止妻妾不分,並非禁止納妾.對男子來說,具有妻子身份的配偶僅為一人,這也是為了維護宗法制度。,區分嫡庶之別的一種需要.電影《大紅的燈籠高高掛》中的"老爺",名義上妻子是一人,而他還有五房姨太太;古代的皇帝,名義上的妻子只有皇後一人,可他還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這些都是實際上的多妻制的反映.名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和實際的多妻制是並行不悖的.這種多妻制,還具有等級制的特點,剝削階級中男子納妾的狀況,一般說來是同他們在封建階級中的地位相一致.納妾幾乎成了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古代科舉制度中,考上的舉子們為慶賀中榜,往往第一件事就是納妾,以示身份、地位.這種實際的一夫多妻制,是由封建的經濟基礎、倫理觀和家庭人身依附關系決定的;"女子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女子從來沒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和經濟基礎、而男子卻可以憑借財富和權力實行公開的或變相的多妻制.所謂的"一夫一妻制"是專對婦女而言的,妻只能有一夫.
第三,男尊女卑和夫權統治.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長期實行夫權統治."男主外,女主內".已婚婦女被禁錮在家庭里,相夫教子,成了變相的家庭奴僕.這不僅摧殘了婦女的身心,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詩經.氓》中的女主人公"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hh"③這是當時婦女家庭生活的生動寫照."男女授受不親""男女有別""夫為妻綱"是封建倫理的重要內容.廣大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受著禮和法的重重束縛.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恪遵"三從"、"四德"、"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在"德"、"言"、"容""功"諸方面都要符合封建的道德標准,安於充當家庭奴隸的命運.在古代, 婦女往往只有小名而無正式姓名,結婚之後則在本姓之上冠以夫姓,稱"某門某氏".這是男尊女卑,妻子對丈夫的人身依附關系的突出表現.從古代豪門中,女子稱丈夫為"老爺",也可看出這是男尊女卑的制度的反映,已婚婦女在家庭中的人身地位低下,並且封建的禮法還從財產權利方面對婦女進行各種限制和剝奪,中國古代歷代封建法律都否認妻子的財產繼承權,如明、清律均規定:"婦女夫亡無子守志者,合承夫份,須憑族長擇昭穆相當之人繼嗣.""其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並聽前夫之家為主",反之,妻子故後遺留財物當然歸夫所有.妻子的攜入財產及婚後所得財產的所有權歸屬於夫.這更從根本上鞏固了夫權統治,剝奪了婦女的社會地位.
第四,家長專制,漠視子女利益.封建家庭是家長制度的家庭、一家之內,子必從父,弟必從兄,妻必從夫,全家都必須服從家長,即所謂"家事統於一尊",封建孝道是親子關系的最高准則."父為子綱"是"三綱"之一,父權和家長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子女不僅要服從父母而且還要受到其他尊長的支配.父母對子女的權力由父親集中行使,母則是:"親而不尊",這些權力包括主婚權、懲戒權等.子女的人身和財產權益,都得不到來自法律的保障.宗法家族制度還十分強調男女、嫡庶之別,子和女的家族地位很不平等.庶子、庶母的地位遠較嫡子、嫡母低下.父權很大,處在保護權下的子女,對父母有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這樣,子女的權益普遍的被漠視.在《紅樓夢》里,賈寶玉見賈政,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就是一個例證."父為子綱"被奉為天經地義,這為維護封建的宗法統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父子之親成了君臣之義的縮影.一家之內,"父叫子亡,了不得不亡,"一國之內,"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家國一體.子女違反教令,族規國法,懲罰很嚴酷.以至父母、尊長對子女、卑幼濫用權力的事例屢見不鮮,卻得到法律的容忍和保護.封建統治階級正是用這種家長專制的方式,維護了封建宗法,社稷一統.
第五,以"出妻"為主要方式的男子專權離婚.在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下,對離婚的限制是很嚴格的,離婚權主要屬於男子和男家.婦女則處於無權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夫一妻制家庭和對偶婚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婚姻關系要堅固得多.這種關系現在已不能由雙方任意解除了.這時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關系,離棄他的妻子"④在整個古代 離婚是不自由的,對婦女來說更是如此.離婚是丈夫是特權,妻子是無離婚權利可言的.我國古代的禮法中有關離婚的規定,就是這方面的明顯例證.離婚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有"出妻","和離"及"義絕","出妻"亦稱休妻,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離婚方式.出妻的理由有七項、被稱為"七出"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為限制離婚,古代禮法還設有例外情況,稱"三不出",即"嘗更三年喪不出""賤取貴不出","有所受而無所歸不出",⑤唐律規定:"雖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但妻子"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義絕,就是古代的一種強制離婚制度,如果夫妻之間、夫妻一方與他方的一定親屬間、雙方一定親屬間發生了法律所指明的事件,經官司處斷後,便認為夫婦之義當絕, 雙方必須離婚.這是男女不平等的反映.實行義絕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和宗法統治.義絕與出妻不同,"七出"是於禮應出,於法可出,而非必出.該當義絕而不絕者,則須依律科刑.如唐律規定:"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和離是古代的一種協議離婚制度,相當於近世的兩願離婚.如唐律規定:"若夫婦不相安諧而和離婚,不坐".這看起來似乎公平,可是由於婦女受到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低下,所以很難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夫和離,願不願離婚仍取決於丈夫,有時,妻犯"七出"之條,夫家不願"家醜"外揚,便採用和離的方式將其休棄.在這種情況下和離往往成了出妻的別名.
除以上三種方式外,我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封建法律還有基於特定事由向官府呈訴離婚的規定
.例如,男方據以訴請離婚的原因是:"妻背夫在逃","妻毆夫","男婦虛執翁奸""妻殺妾子","妻魘魅其夫"等,女方據以訴請離婚的原因是:"夫抑勒或縱容其妻與人通姦","夫逃亡三年以上不歸","夫毆至折傷以上","夫典雇其妻",妻因受夫之祖父母,父母非禮相毆至篤疾","夫強奸妻前夫男婦或前夫女""翁欺奸男婦"⑥等.從這些離婚的理由,也可看出男女的不平等,以女方的理由之一為例,"夫毆妻至折傷以上"方可離婚,而男方的離婚理由"妻毆夫"男方即可提出離婚.中國古代這種關於離婚的禮法規定,明顯的使男子處在一種有利的地位,婦女則處於被動地位,從而維護了封建的夫權統治、倫理綱常.
以上中國古代的婚姻法的特點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必然產物,它的經濟根源是地主階級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小生產經濟;它的政治根源是封建國家所實行的宗法統治;它的思想根源是反映封建經濟、封建政治要求的封建倫理觀.男女、夫婦、親子、尊卑、長幼、家長和親屬間的種種不平等的關系,無非是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和階級、等級關系在婚姻家庭領域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女子完全的受這四種權力的支配.而婚姻法是以封建的生產關系為經濟基礎的,又受著封建四權的聯合支配.
第六,中國古代的婚姻法在表現形式上的特點是詳於禮而略於法,在奴隸社會中,婚姻關系主要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禮,以及為統治階級所認可的習慣來調整的.有關婚姻家庭的禮,實際起著法的作用.到了封建社會,調整婚姻關系的方式是禮、律並用的.如漢朝的《九章律》中有"戶律"一章,用以規定婚姻、戶籍等.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承漢制而有所損益.魏律和晉律中均有"戶律".北齊律以婚事附於戶,改稱"婚戶律".北周律中則分設"婚姻 ","戶禁"兩篇.隋朝的《開皇律》將婚、戶二律合而為一.唐朝的婚姻家庭立法,在古代的婚姻家庭立法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永徽律》中"戶婚"的有關規定為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婚姻家庭立法提供了藍本.宋、遼、金、元各代的法典中均有關於戶婚的內容.除律外,封建王朝的戶令和後期與律並用的例,對調整婚姻家庭關系,處理婚姻家庭案件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提出的是,"律"中所規定的,主要是那些與刑相關
,即一旦違法,便處以刑罰的問題,其它事項一概委諸與禮
9、三國演義諸葛果和誰結婚了
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月英。
黃月英,又名黃婉貞,三國時期的女性人物,荊州沔南白水人,生卒年不詳。少時有才,與從兄黃射並知名。在史書《三國志》中也曾有過對她的記和消侍載,並且在小說《三國演義》里,羅貫中也對其進行了描述。 黃月英在三國時歸屬蜀國,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諸葛瞻、諸葛果、諸葛喬(養子)之母。她還是當時有名的才女,熟讀橋納兵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足智多謀。但相傳長相醜陋,黃頭發,黑皮膚。 盡管如此,後人對黃月英還是有很多不錯的評價。而作為三國時期最傑出的謀士諸葛亮的妻子,心中也飽含著對丈夫的擔憂與思念。總而言之,黃月英也稱得上是一位好妻子,好母親,並且在千百年以來喚吵,民間一直流傳著她與諸葛亮的的美麗傳說。
10、周氏二姐事具有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嗎?
先妣事略全文翻譯:
亡母周孺人,生於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歲嫁到夫家。過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靜,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後,生下我,又過一年,生了一男一女雙胞胎。夭折一人,另一個滿周歲時也死了。又過一年多,生下有尚,懷孕足有十二個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順,過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後,先母哺養他比前幾個兒女更費力。於是經常皺著眉頭向婢女們講:「我生這么多孩子,真吃夠苦頭了!」有位老婆婆端來一杯水,泡著兩只田螺,說:「喝下這水就不會老懷孕了。」母親舉起杯來一飲而盡,從此失聲變啞,不能說話。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親溘然長逝。兒女還小,見家裡人哭,也跟著哭起來,可心裡還以為母親睡著了。真是傷心呀!那時家裡請來畫師,為先母畫遺像,喊出大姐和有光來,囑咐人家:「鼻子以上,照著有光畫,鼻子下面,照淑靜姐畫。」因為這兩個孩子長得最像母親。
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學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吳家橋,離縣城東南三十里地。從千墩浦往南,對著橋頭直到港灣以東一帶,住戶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長,家境都很殷實,為人敦厚、崇尚簡約、朴實,與村人拉起家常來,言辭和藹,待晚輩也無不親善。
先母去吳家橋時,抽空就紡棉花,回到城裡,總忙著搓麻捻線。常常點盞小燈,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兩頭打發人來問暖問寒,送些土特產。母親從不愁吃愁滑禪穿,卻仍然辛苦勞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讓婢女們把燒過的爐灰,再和成炭團,層層疊疊地放整齊,曬在台階下面。屋裡所有的東西都物盡其用,全家也看不見一個閑人。大孩子在身後牽著衣襟,懷里還抱著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親手中還是不停地做針線活。家中打掃得窗明幾凈。對奴婢也寬厚有恩,他們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說怪話。過年時,吳家橋送來的魚蟹果品,全家不分主僕,人人有份。所以只要聽說吳家橋人來了,大家個個興高采烈。我七歲時和堂兄有嘉一起進了學堂。每逢刮風下雨,堂兄總留下不走,我盡管心裡戀戀不舍,卻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學)。母親半夜醒來,就督促我默讀《孝經》,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母親便十分高興。
母親死後,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傳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給顧家,也死了。全家相繼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倖免於難。
母親故去十一年後,大姐嫁給王三接,是母親生前親自許配的人家。十二年後,我進入官學。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親在世時訂的親。婚後一年,有了一個小女兒。每當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強烈。夜深人靜時與愛妻談及先母,兩人忍不住相對而泣。追記母親生平一點瑣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廳頌去母親的人,天哪,這有多麼令人痛心啊!
原文: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來歸。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尚簡實;與人姁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扮讓鄭,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彷彿如昨,餘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釋:
1.先妣(bǐ):先母。
2.孺(rú)人:明清時代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封孺人,後成為古人對母親或妻子的尊稱。
3.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號。
4.來歸:嫁來。
5.逾(yú)年:過了一年。
6.生女、子:生一男一女雙胞胎。
7.殤(shāng)一人:生時死了一個。
8.期(jī):滿一年。
9.不育者:無法撫養。
10.妊(rèn):懷孕。
11.乳:養育。
12.加健:加倍費力。
13.顰(pín)蹙(cù):皺眉頭。
14.老嫗(yù):老婦人。
15.妊不數(shuò)矣:不會經常懷孕。
16.舉之盡:端起來喝完了。
17.喑(yīn):啞。
18.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
19.卒:死。
20.寢(qǐn):睡著。
21.延畫工畫:請來畫工(為死去的母親)畫象。
22.肖(xiào):像。
23.諱:封建時代稱死去的尊長名字為諱。
24.太學生:太學的學生。太學為全國最高學府,在明代就是國子監。
25.直橋:對著橋頭。
26.並:依傍。
27.資雄:有錢。
28.姁(xǔ)姁:言語溫和親切。
29.之:到。
30.木棉:棉花。
31.緝纑(lú):把麻搓成線,准備織布。
32.熒(yíng)熒:閃動的樣子。
33.夜分:半夜。
34.問遺(wèi):饋贈。
35.不謀夕:本意指貧家吃了早飯沒晚飯。這里是形容作者母親的勤勞儉約。
36.累(lěi)累:繁多的樣子。
37.暴(pù):同「曝」,曬。
38.靡(mǐ):無。
39.攀衣:拉著衣角行走。
40.乳抱:抱在懷中餵奶。
41.紉(rèn)綴不輟:縫縫補補。
42.灑然:整潔的樣子。
43.遇僮(tóng)奴有恩:對待奴僕很講情義。
44.棰(chuí)楚:杖打,一種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罰。
45.不忍有後言:不肯在背後說埋怨的話。
46.致:送給。
47.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
48.從(zòng)兄:堂兄。
49.輒(zhé)留:請假不去上學。
50.戀戀:依依不捨。
51.中夜覺寢:半夜睡醒。
52.齟(jǔ)齬(yǔ):牙齒上下不整齊,指不順暢。
53.羊狗之痾(kē):疾病,羊癜風。
54.許聘:定下的親事。
55.學官弟子:即秀才,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生員。學官是各級地療教官的統稱,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負責管教在學的生員。
56.有婦:結婚。
57.追惟:追念。
賞析:
這是作者追憶亡母的一篇記敘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敘母親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當時的情境。作者母親生於明弘治元年,死於正德八年,算來僅得年二十六歲,那是非常年輕,還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齡。一可傷也。她十六歲出嫁,七年間生七胎,其中夭折兩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賬的記敘訴說出母親生活的沉重和酸辛。雖然這里表情的話僅數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日:『吾為多子苦!」』然只此數句也夠了,因為事實比語言本身更有力。二可傷也。為了免除沒完沒了的多育之苦,母親接受了老嫗所獻的民間避孕偏方,飲盡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啞的後遺症,不過三年便去世了。應當指出,這里作者未直接敘寫母親死前悲苦心情。因為當時他的長姊還不到十歲,他更小一歲,無從記憶,不宜虛構:卻記載了失母的孩了們不大省事的情狀:「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死在兒女待哺的盛年之際,三可傷也。「傷哉」二字,分量極其沉重。
於此,作者又記下當時事,即家人延請畫工描繪遺容,卻以作者與火姊共作模特兒 「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這最平常的敘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對具有重視親緣關系的文化傳統的讀者,至今仍是心有靈犀,不難體會的。「二子肖母」此文無字處有著極復雜的情味,妙在筆墨省凈。
第二部分從「孺人諱桂」到「無一字齟齠,乃喜」,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敘述母親娘家境況門風、母親的德性及生平事略。敘述外祖家風等於交代母親德行的根源,乃題中應有之義。周氏是崑山縣的一個大家族,聚居在縣城東南三十里的吳家橋,從千墩浦往南至橋,沿小港以東一帶,便是其居住范圍。外祖是國子監監生,又是地方上有錢的人。但崇尚儉朴,與本家關系和睦 「與人妁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後文還補敘了他對子女的慈愛(母親嫁後「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從這樣一個溫暖實際的小康之家長成的母親具有勤勞、儉朴、寬厚、聰慧、識理種種品性,也就不足為怪了。以下便通過具體事略表彰母親的上述德行。
文中描述母親回吳家橋娘家,則紡木棉:到縣城婆家,則搓麻線。雖然並無鹽米短缺之憂,卻忙碌得像吃了早飯沒晚飯的樣子。可見她是勤勞成性的。又說冬天生爐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團起來,一排排晾在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可見其儉朴。盡管拖累很多,「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卻「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可見其善於持家。再說她待僮僕的好處,雖不免有責罰,卻不忍在背後出惡語怨言。娘家每年送來嘗鮮的「魚蟹餅餌」,大都與家人共享,故「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由此可見母親的厚道。
最後憶及母親對作為長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歲時與從兄有嘉入學,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學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親卻不允許。可見她對子女決不一味溺愛,儼有孟母之風。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親便「促有光暗誦《孝經》」,倘能熟讀到十分流利,「無一字齟齬」,便很高興。可見母親教子很嚴。這部分通過一系列家庭瑣事的追憶,凸現了一個能幹、慈愛而有見識的母親的形象。正由於作者是通過親聞親見的瑣事描寫加以反映,所以決無空洞浮誇的感覺,而使人覺得非常真實可信。
第三部分從「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敘述母親死後兩家人事變遷,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敘母親及外祖母相繼亡故後,外家遭遇的不幸。由於一場瘟疫,奪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與二舅倖存下來。這種自然災禍,與母親的死似乎無關,又似乎隱約有一種「禍不單行」的神秘關系。作者只記事實,言下卻有無窮感慨。
以下一段則敘母親死後十一年,有光人學,且與大姊各完婚嫁。作者這里特別說明,大姊的歸宿為「孺人所許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蓋舊時兒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這在母親死前一一已有安排。這種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復雜的。文中寫道,「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一些印象較深的往事記憶猶新,但更多的往事卻已記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傷,故末句傷痛之語便覺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達的既有對母親特有的短暫、辛苦而不無光華的一生的誠摯的紀念,又有人倫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種感情。即對母愛的歌頌與依戀。作者力求客觀敘事,絕去粉飾。尤其突出的一點,便是盡量地減去了直接的、主觀的抒情。該文用第三人稱敘事,除「傷哉」、「天乎痛哉」兩短語,幾乎全篇是不動聲色地敘事。然而由於所敘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極厚的生活細節,款款敘來,自足動人。如文中記兒女或牽衣或乳抱,母親卻勞作不息,那形象是極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
特別是首尾兩部分,最質木無文,卻最見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橫溢,潛台詞極多。文章不僅文字簡練,而且富於含蘊。例如寫母親之死,諸兒不知悲痛,僅隨人而泣,令人感到雙重的可悲。又記畫工以遺孤為模特兒畫遺容,僅說「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親當時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兒女,越覺其以淺語表深哀.催人淚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滿足於款款敘事,賦予了全文以不動聲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風采。
縱觀全篇,並沒有過多作者強烈而直接的感情抒發,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對生活細節進行描述,卻將自己厚重的感情融於字里行間,融於這些看似簡單平凡的事件。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平凡淡然的背後卻是隱藏著作者對亡母的深深的懷念與對亡母逝世的沉痛之感以及亡母高尚美好的品德。
創作背景:
歸有光母親十六歲嫁到歸家,十八歲生下他,二十六歲去世,當時歸有光只八歲。十六年後,歸有光二十四歲,已娶妻生子,可能出於養兒更知父母恩的原因,這篇懷念母親之作就是在這時寫的。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朴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