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近親結婚
1、清朝的皇太極是不是孝庄的姑父?他怎麼能娶她的?
不但是她姑父,也是她丈夫,還是她姐夫。
她的姑姑博爾濟吉特·哲哲,姐姐海藍珠,都嫁給了皇太極。皇太極最喜歡的就是她的姐姐海藍珠,但是隨著海藍珠的兒子死掉2天,她生了福臨(順治)後,皇太極對她寵愛一時,但是好景不長。福臨5歲的時候皇太極因為吃的太好,腦淤血死掉了。
在歷史上,少數民族的這種婚姻是常見的,說的難聽點,哥哥死了,所有老婆他的弟弟都可以過繼過來,兒子除了生耐粗母以外也都可以過繼的。像這樣的姑姑和侄女姐妹嫁給一個皇帝的事情就更常見了。因為這一部分屬於政治婚姻,一部分也是在那樣的歷史長河裡,都是常見的。
後來隨著清朝進關內,隨著漢化的逐步深入潛化毀咐,他們才慢慢該掉,孝庄還曾嫁給昌余鎮皇太極的弟弟多爾滾,這在那時期那個環境,都是很常見的。
2、清朝皇室都是近親繁殖嗎?
不都是啊。清朝與蒙古族是長期通婚的,是屬於政治聯姻,所以皇帝的很多妃子或皇後都來自蒙古草原。為了保證血統純正,妃嬪當中漢人很少這是肯定的。
3、清朝皇帝的子女都近親結婚嗎?
不是,康熙時期,格格一般會嫁到蒙古,阿哥會娶有權勢的大臣的女兒以增加自己的實力,不會同父異母的結婚,但是有血緣關系的遠親也許會。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共有十二帝,國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朝國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後,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剃發易服,[5] 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掌握全國。 後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盛。這一時期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清朝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 閉關鎖國政策、 思想停滯逐步落後於世界,科技文化與思想眼界均受到極大的封閉與抑制。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之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開始進行戊戌變法,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絞殺,導致變法失敗。1900年的夏天,八國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侵略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4、溥儀為什麼沒有孩子?
因為溥儀有難言之隱,他根本沒有生育能力。其實,不只是溥儀,清朝自所謂的「康乾盛世」以後,皇帝的子嗣就越來越少,甚至到了同治、光緒和宣統時期,已經達到了斷子絕孫的地步。
自他懂事起,雖然還享受著皇帝般的待遇,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經成了過去式,所以很多過去的規矩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因而對於溥儀的生活也就失去了監管。
那些宮女太監,在他很小的時候,為了哄他方便,就教唆他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溥儀整天與一眾宮女廝混在一起,加上祖宗的遺傳影響,他的身子骨本就很弱,所以他早早的就落下了不孕不育的毛病。
清朝皇室子嗣少原因:
一、「天花」的影響。翻開清朝歷史,就是一部與「天花」抗爭的歷史,從清朝入關算起,清朝一共產孝慎基生了10位皇帝,這其中就有順治、同治兩位皇帝死於
「天花」,其他死在「天花」下的皇室子弟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二、清朝皇帝近親結婚的影響。清朝入關前後,為了拉攏控制蒙古,一直與蒙古通婚,就這樣在頻繁的聯姻下,也就造成了親緣、血統的紊亂與不倫。
並且,清朝皇室一直講究親上加親,所以越到清朝後期,這種近親結婚的危害顯現得就越厲害,所以到了清朝後期,皇帝的身子骨是越來越體弱多病,自然不容易生出孩子來。
三、清朝皇帝的早婚早育影響。清朝皇帝結婚生育年齡都非常早巧謹,可以說他們的結婚年齡都太早了,這明顯沒到適合生育的最佳年齡,因此一代代傳下來,體質自然越來越弱。
四、清朝皇室的個人偏好問題孝孝,比如他們特別喜好鎏金工藝的器皿,這種東西在製作過程中,是會用到水銀的,自然有毒性,也會影響清朝皇帝及其子嗣的健康。
5、清朝哪位皇帝規定不能近親結婚
在清代沒有規定近親不能結婚,清朝入關前,皇太極時期,很多妃嬪都是出於聯姻或者政治目的的近親甚至亂倫婚配。清政權入關後,受中原倫理觀念影響,對皇室的近親婚配和亂倫婚配逐漸限制。康熙朝規定:閱選秀女時,秀女中屬後族近支或母族屬愛新覺羅之女的,應當予以聲明。嘉慶朝規定:挑選秀女時,屬皇後、皇貴妃、妃嬪親姐妹的,加恩不予挑選。
6、同治為什麼沒有孩子?同治皇帝怎麼死的?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宮對傳宗接代也相當重視,但是同治皇帝更是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照理說皇帝錦衣玉食、榮華富貴,怎麼會連一個兒女都沒有呢?
1、清朝皇室二百年來近親結婚導致的惡果:
清朝建立友歲悉後的歷任統治者都奉行一種畸形的婚姻觀,那就是近親結婚,親上加親。例如皇太極的孝端皇後宸妃和庄妃的親姑姑,所以皇太極既是宸妃和庄妃的親姑父,又是她倆的夫君,又比如康熙帝的後宮中曾有四對姐妹,就連本文中提到的同治皇帝的後宮之中的珣嬪和孝哲毅皇後也是姑侄關系。這實際上都是近親結婚的表現。這種婚配方式在剛開始的幾代人中可能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經過三代甚至以後就會出現問題了。同治帝沒有後代,其根本原因就是滿洲貴族長期近親結婚的結果。
2、同治帝從小體弱,婚後僅一年多時間就去世:
同治帝的身體本就不好,加上年幼登基,雖不用處理朝政事務,但是常年累月都要起早上朝聽政,加上慈禧太後虎媽似的教育方式,導至同治帝的身體狀況更是雪上加霜。由於六歲即位,所以其在十一年後才得以舉行大婚典禮並親政,大婚後一年多同治帝就病逝了,所以其婚後生活也就僅僅維持了一年多而已,先天身體不好、過早的去世和短促的婚後生活也是同治帝沒有後代的重要原因。
3、慈禧太後粗暴干涉同治帝私生活:
同治皇帝大婚後,除了皇後外,還迎娶了四位妃嬪,這四位妃嬪中的慧妃是當初慈禧太後中意的皇後人選,因為同治帝選擇了慈安太後推薦的崇琦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後,所以慈禧為了挽回面子,特意加封好乎她中意的富察氏為慧妃,同時讓其享受貴妃待遇。同治帝打心眼裡不喜歡慧妃,所以從不寵幸她,而皇後端莊知禮,讓同治帝異常喜愛,帝後之間雀或經常成雙入對,相敬如賓,而慧妃只能獨守空房。慈禧對此非常憤怒,他認為同治帝冷落慧妃是故意和自己過不去,故意讓自己沒面子,所以她便禁止皇後與皇帝相見,而要求同治帝寵幸慧妃。同治帝不喜歡慧妃,又不能和心愛的皇後在一起,又無法反抗粗暴干涉其私生活的慈禧,於是同治帝便經常一個人獨睡在養心殿,後來有傳言說其經常出沒遊走於宮外娛樂場所,以至於身染重病不治去世。對於同治帝的英年早逝和絕嗣而終,慈禧太後是要負有主要責任的。
那麼同治皇帝怎麼死的?原因是慈禧強勢,自己內心壓抑無比,無處發泄,終日留戀煙花之地,最後患病而離世!
7、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的主要類型與特點是什麼?
一、清代皇室婚俗入關前後的變遷及原因
(一)從眾福晉制向並後制的變遷
清入關前,滿族皇室實行眾福晉制度。入主中原後,滿族的傳統婚俗受到漢族婚俗的沖擊,開始對原有的婚姻制度進行改革,並把明朝的一些婚姻禁令納入大清律中,實行並後制。據《清史稿》記載:"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後妃,後人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
當時努爾哈赤有14個妻子,如佟佳氏元妃、繼妃、大妃等,並無中宮皇後。人們稱這些後妃為福晉,但是有正室側室之分,正室稱為大福晉,位同後來的中宮皇後;嫡娶為嫡福晉,繼娶為繼福晉,側室稱為側福晉。"粗俗無改,智尚淳樸,歷絕差等,好敵體者,並曰福晉",正是努爾哈赤時期婚俗的寫照。
皇太極時期,仿照漢室封建皇朝確立了後宮制度,"定宮殿名,中宮為清寧宮,東宮為關雎宮,西宮為麟趾宮,次東宮為延慶宮,次西宮為永福宮。"五宮後妃依次是清寧宮皇後,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永福宮庄妃,每宮都有宮女為妃嬪服務。世祖定鼎,循前代舊典,這是皇太極對後宮制度的改革。
直到康熙年間,以皇後為中宮的後宮體制逐漸確立,仿照漢制設立皇後1名。清政府對後妃的數目有明確規定,皇後和皇貴妃各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貴人、常在、答應無人數限制,因皇帝個人需要設定。值得一提的是,滿洲皇室及其貴族自崇德元年就開始並後,直至雍正年間和乾隆初期,這一制度才逐步確立下來。
(二)收繼婚俗的變遷
收繼婚一般是指父親死後,兒子收其繼母,或者兄死弟娶其嫂。《大金國志》中說女真人的父親死後兒子要娶其母為妻,兄長死後弟弟要娶其嫂為妻,叔伯死後侄子要娶其嬸母為妻,沒有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數名妻子。由此可見,收繼婚俗是滿族常見的一種婚姻習俗。
入大笑關前,滿族開始從奴隸制向封建社會轉變,但收繼婚俗仍存在於滿族的社會生活。《滿文老檔》中記載:清朝初年,滿洲國宗室的妻子、伯母、嬸母、嫂子有亂娶習俗,收繼婚在滿洲盛行。努爾哈赤曾說:"等我死以後,要將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猜基".大阿哥是努爾哈赤的大兒子代善,努爾哈赤是想要代善收繼自己的福晉。努爾哈赤的富察氏,就是其堂兄的福晉。
入關後,皇太極在滿漢文化的沖擊中選擇了漢族禮教,嚴令禁止收繼婚,規定:"自今以後,凡人不許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嬸母、嫂子、媳婦。凡女人若喪婦,欲守其家夫,子女者,由本人亦恩養;若欲改嫁者,本家無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與異姓之人。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與姦淫一事一律問罪,漢人,高麗因曉漢人道理,不娶族中婦女為妻穗仿謹。凡人既生為人,若娶族中婦女,與禽獸何異。
我想及此,方立其法。我國若有淫亂之人,欲娶族中婦女者,其夫死後不許哭,心內既欲娶其妻,外則虛哭者何為?此言欲令愚魯之人曉之,令禁革不許亂娶。"天聰五年,皇太極又頒布禁令:凡娶繼母、伯母、弟婦、侄婦、永行禁止。……同族嫁娶,男女以奸論。"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皇太極對於收繼婚俗的態度,但是傳統的婚姻習俗不是靠臨時頒行的法律就可以徹底消除的。清入關後,這些習俗仍有存在,但也不同於原來的收繼婚。
清皇室婚姻制度的變化與其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變化分不開。首先在政治方面,入關前,滿族只是一個經濟落後、社會水平低下的部落,入主中原後,清初統治者吸取元朝沒有漢化最終被逐出中原的教訓,重用漢人,改革漢制,入關後婚姻習俗的變遷也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響。
其次,在經濟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入關前,滿族只是一個落後的古老的游牧民族,而中原則是先進的農耕文明,經濟的落後決定了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後。入關後,清統治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完善自身,從而使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經濟的發展必然引起社會習俗等方面的變化,婚姻習俗作為社會習俗的一個重要方面,其變遷與經濟的發展分不開。最後,在文化方面。
入關後,當滿族文化與先進的漢文化相沖突時,清統治者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主動接受並大力弘揚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族傳統文化。因此,先進文化對落後文化的影響是皇室婚俗變遷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的主要類型及程序
(一)滿蒙聯姻
清政府統治全國的200多年間,為了維護北部邊疆的統治,實施"滿蒙聯姻"的重要政策。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了滿蒙聯姻,皇太極和其子福臨在位期間,滿蒙聯姻得到了發展,康雍乾時期,滿蒙聯姻進一步完善。
滿蒙聯姻作為清政府長期執行的皇室婚姻制度,對清王朝在統一中原和鞏固王朝統治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同時,滿蒙聯姻經歷了近300年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顯著的特色。
第一,互相嫁娶。努爾哈赤娶蒙古部落女子為妻後,揭開了滿蒙聯姻的序幕;皇太極時期滿蒙聯姻得到了極大發展,除了蒙古科爾沁外,太祖太宗也十分重視蒙古其他部落的聯姻,這使蒙古對清朝的歸附更加牢固。"互相嫁娶"這種現象在康熙以後雖然有所減少,但一直到清末始終都沒有停止過。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時期的王公貴族都曾娶過蒙古女為妻,當然,很多清朝公主出於政治需要也嫁入蒙古。互相嫁娶,是滿蒙關系密切的表現,也是區別於其他王朝的重要特點之一。
第二,制度化。滿蒙聯姻從努爾哈赤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末,為統治者長期奉行。由於清王朝的重視,滿蒙聯姻逐步制度化。乾隆時期,滿蒙聯姻范圍逐步縮小到近支宗室。遠支宗室子女,出於政治需要仍可以指婚。乾嘉時期,滿蒙聯姻甚至有很大的強制性。順治時期,規定公主下嫁蒙古沒有旨意,10年之內不得回京,主要是為了鞏固與蒙古的政治關系。滿蒙聯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滿蒙兩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二)秀女制度
選秀女始於順治帝入關以後,凡是八旗女子,每3年選一次。挑選秀女對於全國各地的旗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清代後宮,上至皇後、下至宮女,都出身於秀女。因此,秀女制度是清代皇室婚姻的重要組成。
滿清王朝選秀女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嚴格程序的。
首先,戶部應詳細了解選閱女子的年歲、母家情況,然後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時間,有殘疾不能入選者,必須經皇帝決定才可以不參加選秀女而另行婚嫁。
各旗選閱的秀女,要提前送到京城,在選秀前一天,由該旗佐領排好所乘車輛的順序,按旗別分類。假如待挑選的是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旗滿洲為一隊,正黃旗蒙古為一隊,正黃旗漢軍為一隊,依次排好順序,鑲黃旗跟在正黃旗的後邊。車輛全部排好後,魚貫而行,從皇城後門一直到神武門外。守門士兵打開門,雖至半夜,但每輛車旁都有兩個燈籠,標著秀女所屬的旗份,士兵按照旗別將秀女安排好。秀女在士兵的引導下由神武門出東華門,再由崇文門大街繞行到神武門外的出發地。這一段路程約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待入宮的秀女被閱看完畢,正好乘車回家。
凡是初選記名者,無論能否中選,在第二次復選期間不得隨意嫁人。對於殘疾不能入選者,需要經過族長、領催、驍騎校、佐領等逐級奏明理由,然後經過戶部審查,如確定情況屬實,方可不參加選秀。
一般來說,應選秀女在神武門內下車後,步行至順貞門外等候,戶部官員將他們按5人一班排好隊,由太監領入宮中。秀女每班5人,立而不跪,以便於皇帝審閱。皇帝對中意者留牌子,牌子上寫著秀女的母家情況、旗名。被留牌子的秀女還要再次復選,復選沒有通過者,便被撂牌子。《養吉齋叢錄》曾記載嘉慶道光年間選秀女的經過。
"挑選八旗秀女時,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調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份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始行。首先是正黃之滿洲,繼而蒙古、漢軍。接著是正黃之滿、蒙、漢,魚貫銜尾而進。車數雙燈,各有標志。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侯門啟,依次下車而入。
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有崇文門大街直至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依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俗謂之排車……入選女子入神武門至貞順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中意者,謂之格牌子。
其牌子書某官人之女,某旗滿洲人。入選秀女,凡獲得皇帝封號者,至死不得出宮另嫁。被選定皇後的秀女,還必須通過大婚禮,則大清門、午門入宮,至清寧宮完婚。"由此可見,清代選秀女是十分嚴格的。秀女制度為普通旗人創造了與皇室聯姻的機會,也是提升門第的機會。另外,帝後大婚和公主婚嫁也是清代皇室婚姻制度中比較有特色的婚嫁形式,不僅程序繁雜、要求嚴格,且大部分都是政治犧牲品。
三、清代皇室婚姻制度的特點
(一)政治性
清朝的皇室婚姻制度帶有十分濃重的政治色彩,清入關後的滿蒙聯姻以及大清公主嫁蒙古、准格爾等部落,都是基於雙方的政治互利。
滿清貴族作為剛入關的少數民族,在擊敗明王朝時處於弱勢,需要蒙古的支持,而蒙古為了自身利益也樂意與滿清貴族聯姻。恩格斯曾赤裸裸地揭露了皇室婚姻制度的政治性,"對於階級社會中的貴族世家來說,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絕非是個人的意願".滿清王朝從建立到康雍乾盛世再到王朝的覆亡,很多貴族女子做了政治的犧牲品。
(二)近親性
從滿蒙聯姻可以看出,蒙古與滿清貴族互相聯姻,而這種聯姻難以避免近親存在。
皇室婚姻制度的近親性在選秀女中就表現得淋漓盡致,入選秀女多是八旗女子,部分秀女是當朝皇帝公主的女兒,一旦入選便成為皇帝、王爺或者皇子的妃嬪,雙方都是愛新覺羅子孫。他們的子孫又和他們一樣,反反復復,造成清朝皇室連續200多年的近親婚姻。以康熙和乾隆為例。
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按每3年選一次,他們在位期間一共選了20次秀女。乾隆有名位稱號的妃嬪就有40多個,他的後半生所選的秀女,多數是外孫女輩。最小的和孝固倫公主與乾隆帝相差47年,從血緣關繫上講,和孝公主的母親是乾隆帝的外孫女輩。
近親結婚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所生子女肯定會有一部分存在身體健全問題。嘉慶帝在位時期認識到了近親結婚的危害性,明文規定了:"公主之女,毋庸入選,並永為例。"但是僅僅限制到公主之女,其他的秀女則可以入選。即使作了規定,但這種近親婚姻始終存在。
近親婚姻是一種原始的婚姻形態,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在皇帝的婚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當然其他親貴大臣乃至平民百姓中也有。這種婚姻形態隨著中國的歷史存在了上千年,它不會因禁止而消失,是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的重要特色。
(三)強制性和融合性
清朝的皇室婚姻制度存在普遍的強制性,具體體現在帝後大婚、公主婚嫁、秀女制度、指婚制度等。清代皇室婚姻的強制性,不論對於滿清女子還是皇子皇孫都是命運的悲劇。滿清公主下嫁邊疆和親,皇子迎娶眾部落公主,都是一種政治聯盟,這些貴族子女註定是政治權利場上的犧牲品。
滿族作為一個入主中原統治政權的少數民族,婚姻習俗保留了許多自己的特色,入關後受中原婚姻制度和儒家道德綱常的影響,做了一些改革。皇太極在位時期,堅決取締收繼婚,並積極吸收《明律》中的一些婚姻規范。因此,滿族的皇室婚姻制度也融合了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婚姻元素。
清統治者一方面努力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極力保持自己的特色,如滿蒙聯姻、秀女制度等。但後來在統治中原的過程中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由"宮中不蓄漢女"和"滿漢不得通婚"改為"滿漢一家",不僅設置了漢軍旗,使得漢族女子可以入宮選秀,而且還改了漢姓,將漢人抬入滿軍旗。如康熙的孝懿仁皇後,康熙表妹,原漢軍旗佟氏,後入滿洲鑲黃旗,立為皇後,這都是清代皇室婚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化。
入關後,由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滿清王朝制定了後宮制度,中宮皇後取代大福晉。清代的宮闈制度沿襲並完善了以前歷朝歷代的規制,比如帝後大婚前要祭告天地、太廟、社稷,大婚後還要接受文武大臣朝拜,大赦天下等,這都是滿清貴族和中原民族相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是歷史的進步,對於提高民族素質和推動文化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8、為什麼清朝有三位皇帝膝下無子?
清朝有三位皇帝為什麼膝下無子
在歷史上清朝的最後的三位皇帝為什麼都沒有生育子女,他們的原因都各有不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歷代清朝皇帝的子女數量先是上升趨勢,後來到了乾隆之後開始總體呈下降趨宴閉勢,生孩子最多的是康熙,55個孩子,大清朝統治了中國近代近300年的時間,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皇帝居然都沒有留下任何子女。
那麼生孩子數量不斷減少是和皇帝的生育能力有關系?還是和年齡有關系?其實應該是都有關系,大家看過清史的都知道,咸豐帝之後的皇帝都是屬於短命的(除了溥儀之外),咸豐帝31歲駕崩,同治帝19歲駕崩,光緒帝38歲去世,而溥儀是因為生育能力。所以根據不同的皇帝,年齡和生育能力都多少有些關系
光緒皇帝38歲死去,同樣沒有留下任何子嗣要說光緒皇帝雖然是慈禧專權下的傀儡皇帝,但是她在婚姻中有皇後和珍妃的陪伴,再加上後宮還是有幾名女子的,但是卻沒有留下任何後代,光緒載湉的母親是慈禧太晌枯裂後的親妹妹,他又娶了慈禧太後親弟弟桂祥之女,所以光緒帝與隆裕是表姐弟的關系,二人乃是近親結婚。現在人們都知道近親不能結婚,但在清代,皇室近親結婚不是什麼稀奇事。光緒帝的絕後可能與生理、心理都有一定的關系。
同治帝6歲繼位,在位13年也無一位子女,也許這大概跟清朝由於是少數民族,近親結婚成風,導致的弊端,這源於清朝畸形的婚配製度,皇太後為了保證自己家族的榮華富貴,會盡量讓自己家族人成為妃子,皇帝娶的老婆可以是自己親生母親的姐妹,表親更是稀鬆平常,長期近親結婚,導致清朝皇室基因越來越弱,知道末代三位皇帝,乾脆就不育了。沒有後代是一個皇族的悲哀,非正統繼承帶來的後果敗巧是非常嚴重的,經常因此引發政治災難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民間的百姓吧“子嗣看”看的很重要,更何況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呢?
9、清朝皇帝(皇子)可以娶自己兄弟的女兒嗎?就是堂姐堂妹啦。求解答。謝謝!
不可以,中國人發展後來,雖然不明白近親結婚的危害的原因,卻也明白其危害,所以後來在通婚方面有諸多限制,具體你可以產看一下呂思勉野喊先生獲其他人的中國通史,上面有詳細頌敬野記載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表親倒是可以結婚,如清稿態朝光緒帝的皇後隆裕皇後就是他的親表姐
10、清朝和親的格格,為何婚後大多都沒有子嗣呢?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中國古代的三從四德標准中明確指出,女子出嫁後從夫,但中國歷史上有一類女人除外,那就是清朝的格格們。清朝以前皇帝的女兒稱之為公主,親王的女兒稱為郡主,而到了清朝,親王和皇帝的女兒統稱為格格,格格翻譯成滿語是小姐的意思,很多有身份的滿清貴族的女兒都被稱之為格格。
翻一下滿清的歷史資料便不難發現,清朝的格格雖然多,但是只要是皇帝的女兒,大多數子嗣凋零,甚至有的“不孕不育”,還有的身患抑鬱,不能長壽,這是為何?古代,最尊貴的人便是天子,天子的女兒理應是最尊貴的格格,是古代最尊貴的女人,但是她們最幸福的時光大概只是出嫁時的階段,因為身份尊貴,所以吃穿不愁,衣食無憂。
但是出嫁以後,身份雖然依舊尊貴,但是生活總會有些不如意,比如生育就是很大的問題。古代女子若是不能懷孕便是犯了七出之罪,是要被丈夫休掉的,但是格格們身份尊貴,一般而言,沒有哪個男子有這樣的膽量休掉格格,讓皇帝臉上不光彩。
至於為何格格們子嗣凋零, “不孕不育”,身患抑鬱,不能長壽,專家給出了幾個答案,看完這些答案後你就會感覺到,這種情況下,能生得出來才怪呢!首先,身在皇室身不由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講究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是對於格格來講,媒妁之言升鉛可免,母親之命也無大用,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皇帝的決定。
對於皇帝而言,格格們是自己的女兒,也是自己政治上的工具,身為父親,皇帝肯定要把女兒嫁給要麼有錢,要麼有權的人家,不能讓女兒受委屈,作為皇帝,嫁女兒考慮的更多的還是朝堂的利益。國家盛世,皇帝可能為了籠絡朝臣,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高官之子。
每逢亂世,皇帝為了能夠平定戰亂或者穩定邊疆,會將自己的女兒遠嫁,以作和親之用。若是沒有適當年齡的格格,那些年齡尚小的格格也會被嫁出去。1957年東果格格出生,作為皇太極的嫡長女備受寵愛,崇德元年10月16日被封為固倫格格,成為格格身份最尊貴的格格。
雖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是仍然避免不了成為政治聯姻的工具,1588年出嫁,嫁人時僅有十一歲,格格尚未長開兄宴,又何談生育。那些嫁給高官之子的格格在出嫁之時皇帝會賜府邸,這個府邸屬於格格的私產,駙馬一家人無權居住,就連駙馬都只能夠到外院,沒有格格的召見,駙馬是進不了內院的。
內院外院雖然都在同一個府邸,但是相距甚遠,所以格格駙馬平日里能見面的次數並不多。何況,公主出嫁後身邊還會有奶媽或者嬤嬤陪著,格格想要召見駙馬必須要有嬤嬤的同意,並非是能夠自由召見的。格格與駙馬一年之內見面的次數都屈指可數,更不用說同房的次數,不能懷孕也實屬正常。
有的格格見不到駙馬可能會思念成疾,鬱郁寡歡,最終抑鬱也不是沒有可能,情緒不佳,整日消沉,自然也就不能長壽。1756年8月10日,固倫和靜格格出生,她是乾隆皇帝的第七個女兒,1770年7月下嫁拉旺多爾濟,1775年去世,年僅20歲。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外,第三個原因就是格格本身的身體原因了。皇室內部多為近親結婚,基因上難免會出現問題,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皇帝在生育上就有困難,有的格格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所以說,格格們表面光鮮亮麗,背後也有不為人羨笑銀知的辛酸,身份高貴給她們帶來了榮耀,也帶來了束縛,有利又有弊,沒什麼值得羨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