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上的豆腐
1、為什麼有人說婚宴上不能點豆腐?
我覺得那隻是封建迷信思想,因為一般人家辦喪事,都會吃豆腐,又叫吃豆腐飯。
2、酒桌上常見的麻婆豆腐,你知道怎麼做嗎?
豆腐真是道好菜,無論怎樣做都是菜。豆腐做硬了是豆腐乾;做稀了那是豆腐腦;把豆腐做沒了那還是豆漿;豆腐買回來不會做,放壞了,就成了臭豆腐。想想挺有意思。
我們就來分享麻婆豆腐的做法,一說到麻婆豆腐,舌尖立馬就有一種酥麻的顫意,主要是下飯啊。
【麻婆豆腐的做法】:傳統的麻婆豆腐用的是老豆腐,更香。如今嫩豆腐的細、白 、滑、嫩,更能體現菜品的鮮嫩。所以現在飯店用嫩豆腐的居多。把嫩豆腐洗干凈,切成1.5厘米左右的豆腐丁,拇指大小即可,不能太大,否則味道很難滲透,豆腐要提前用淡鹽水焯水。
小技巧:用淡鹽水焯水,1是去豆腥味,2是能讓豆腐在滲透壓的作用下,吸入一點鹽分、吐出一部分水分,這樣豆腐更加的緊實, 不容易碎。
焯過水以後倒出來 ,放入涼水中過涼 ,以免粘連。
牛肉先切碎,再剁成末, 最好用牛肉炒臊子。也有一些商家出於成本考慮,會用豬肉代替,炒臊子需要先滑鍋,以免粘鍋。
第二步:准備調料熱鍋冷油,倒入牛肉末,開中火把牛肉末炒酥,麻婆豆腐的酥,就是酥在這里。牛肉末炒至微微金黃時倒出。
辣椒首選四川的二荊條,它的特點香氣濃郁、辣度適中。
漢源的花椒 ,醇麻爽口,一起放入熱鍋中,小火翻炒。把裡面的水分炒干, 把辣椒和花椒炒酥炒香。
然後倒在案板上,用刀剁碎 ,做成刀口辣椒。
刀口辣椒一定要現做現用,放的時間久了,它的香味 辣味 麻味就揮發了。做好的刀口辣椒再放一勺麻椒粉, 突出麻的口感。
第三步:准備輔料小蔥頭洗干凈,切成段,大蒜切成片,放在一起,幾粒豆豉切碎,兩勺豆瓣醬 ,用刀剁碎。豆瓣醬一般顆粒比較粗,剁細一點更容易出味出色,而且不會留下太大的料渣。
剁好以後,和蔥蒜放在一起,方便一同下鍋爆香。
蒜苗是這道菜的點睛之筆,用來和味、增色增香。
我們只用蒜苗葉切碎備用。
3、為何有些農村白喜事的酒席上,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他們認為豆腐是一道非常吉利的菜。
豆腐是一種日常美食,具有高礦物質、低脂肪、低熱量的特點,是人們喜愛的美食之一。豆腐有很多含義。比如在我們東北地區,開玩笑地叫“對付”,意思是誰要是用豆腐招待客人,就有點對付的意思。在一些地區,人們習慣將豆腐諧音稱為“豆腐”或“德福”,這是過年的必備菜餚。
當地的風俗習慣真的很不一樣。我們當地的喜事里沒有豆腐菜,但是做白事有“豆腐飯”的說法。家裡辦喪事,喪期請需要幫忙的人吃飯,吃的飯是“豆腐飯”。這種幫工吃的飯,屬於素宴,基本上沒有酒菜肉菜,主菜是豆腐。葬禮結束後,葬禮宴席上也要有一塊豆腐,以答謝參加葬禮的人。再後來,就算是白宴也是雞鴨魚肉齊全,和婚宴基本沒什麼區別。
由於豆腐宴的本意是獎勵參加葬禮的人,用現金幫助葬禮,通常不允許被邀請者拒絕,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在許多地方,白色婚禮的宴會被稱為豆腐飯或豆湯飯。所以吃豆腐飯就是參加葬禮,這也是一種喪葬習俗,至今仍在很多地區流傳。起初,這種宴會以豆製品為主,但後來逐漸發展,菜餚變得更加豐富,雞鴨魚肉也有供應。但是怎麼改,一道菜必不可少,而且是豆腐。很多地方都有這個規定:上菜的時候,最後一道菜是豆腐。豆腐菜一旦上桌,就意味著宴席結束。所以很多地方也把這道菜叫做散宴菜,意思是這是最後一道菜。白色婚禮之所以少不了豆腐,也是因為民俗和喪葬習俗。從此可以看出,我國地廣遼闊,習俗也是非常不同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4、婚宴上最忌諱的是什麼菜?
婚禮是人生中的大事,自然要有很多的講究,體現在婚宴上也不能馬虎,否則會被來賓恥笑,以及被人詬病。婚宴的菜品在我們這里基本都是有固定模式的,相信全國各地都會根據本地的特色,有那麼幾道是婚宴必備的菜品。我們這里因為沿海,所以婚宴基本上必須要有5—6種海鮮菜品,而且不能是普通的廉價海鮮。還有婚宴講究個成雙成對,所以菜品必須是雙數不能落單。一般我們這里一桌十個人,基本是以十六道菜為主。
婚宴上最忌諱什麼菜一,豆腐
豆腐在很多地方屬於「白事」的代名詞,因為「白事」就叫「豆腐宴」。而且豆腐也太便宜了!在婚宴的餐桌上出現是極不合適的。所以在婚宴這個大喜的宴席上,豆腐是堅決不能上桌的。二,各種芽菜
不論是豆芽還是各種芽菜,都不能登上婚宴的桌子。因為有句俗語:「豆芽菜長到天上,也是小菜。」所以婚宴上芽菜,那是對女方的極其不尊重。三,豬蹄、雞爪之類的動物的腳
因為豬蹄或雞爪這些動物的腳,有要跑的意思。婚宴上出現這類菜品好像就有點不太對勁,所以基本上在婚宴上看不見這類菜品。四,一些帶黃字的菜品黃在我們這里還有「拉倒」的意思,所以像黃花菜這類菜餚是見不到的,包括黃瓜也很少出現。一些黃色的菜品,都被冠以金字打頭出現。結語:婚宴對於很多新人來說那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大事,加上中國本身就是禮儀之邦,所以婚宴上的菜式還是比較講究的。包括上菜的順序、主食的選擇等。比如我們這里講究結尾必上魚,寓意是新郎新娘「歲歲有餘」,並且主食必須是面條,寓意是「長長久久」等。
5、有些農村白喜事的酒席上,為什麼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農村白喜事的酒席上,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源自戰國時期的一個傳說,一個是源自葬禮習俗。
1.源自戰國時期的一個傳說,傳說戰國時期有一個孝順的兒子叫樂毅,他對父母很孝順,他知道他的父母喜歡吃軟的食物,所以他用大豆為父母做豆腐,由於樂毅孝順,父母每天都吃豆腐,父母長壽。父母去世後,親戚、朋友和鄰居都來幫忙布置葬禮。葬禮結束後,為了感謝他的親戚朋友的幫助,他邀請大家一起吃豆腐晚餐。就有了入葬後用豆腐向客人致敬的習俗,並逐漸形成了舉行葬禮、吃豆腐飯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2.源自葬禮習俗,由於豆腐宴會的初衷是為了獎勵參加葬禮的人,並用現金等幫助葬禮,因此通常不允許被邀請人拒絕,否則視為不禮貌,在很多地方,把去吃白喜事的酒席,稱之為吃豆腐飯或豆湯飯。因此,吃豆腐飯意味著參加葬禮,這也是一個喪葬習俗,仍然在許多地區流傳,一開始這種宴會是以大豆製品為基礎的,但是後來逐漸發展,菜餚變得更加豐富,還提供了雞肉,鴨肉和魚肉。但是如何變化,一道菜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就是豆腐。
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條規矩,上菜時最後一道菜是豆腐,一旦上了豆腐菜,就意味著宴會結束了,因此有很多地方也稱這道菜為散宴菜,意思是這是最後一道菜。酒還沒喝完快吃完,飯還沒吃完快吃,後面沒有食物了,豆腐之所以在白喜事中不可或缺,也是因為上面的民間傳說和葬禮習俗。
6、為什麼宴席上面點菜,盡量要避開點關於豆腐的菜?
要想擁有一個完美的浪漫婚禮,周全的婚禮籌備計劃與婚禮籌備方案將幫助你一切進程都井井有條哦,然後參照我們提供的婚宴菜單,一步步向你夢想中的婚禮邁進吧!
婚宴菜品
菜餚數目為雙數
中國人對於數字是相對敏感的,在喜慶的日子大多人都很避諱例如「4」這樣的數字,而喜歡「8」這樣的吉祥數字。而在中式婚禮中婚宴菜單的菜餚數目一定要為雙數,一般為六、八、十、十二為好,「六」象徵六六大順,「八」象徵發財如意,「十」寓意十全十美,「十二」代表著十二個月月月幸福。
菜餚命名選吉祥語
中國人在喜慶的日子裡都很講究吉祥如意,甚至是婚宴菜式的取名也不例外。所以新人可以根據菜式的特點與色澤、品貌,跟酒店負責人協商,取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名字。如:早生貴子(蓮子羹)、龍鳳和鳴(鹵味拼盤)、百年好合(西芹百合)、吉慶有餘(松鼠桂魚)、山盟海誓(海鮮類)等。
婚宴菜單因人而配
由於不同民族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禁忌,所以在婚宴開始前,新人應該確認是否准備單獨的清真席供需要的客人就坐。另外,也要盡量根據賓客的口味、風俗、習慣等配置菜品,例如,在主桌中就坐賓客大多為老人,需要避免高糖(糖尿病)、高鹽(高血壓)的食物。
注意習俗和禁忌,保證菜餚分量
婚宴的菜式一般不受口味流派的限制,原料不要求十分名貴,但要份量稍多,口感適合,盡量與酒水相配。千萬不能出現賓客沒有吃飽或者覺得無東西可吃的情況。經常可以聽說過有朋友到五星級酒店參加婚宴,回來之後抱怨沒有吃飽的現象,給賓客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注意預算
在點餐之前,心中要有個預算,大概要花多少錢,然後控制在這個范圍內。首先點一至二道撐門面的菜,這道菜一定要高級,用來拉高整桌酒席的檔次,然後再點一個討彩頭的菜。
如何選擇婚宴菜單
提前試吃
很多場地提供婚禮前菜餚試吃的服務,一般為4-6人免費試吃,新人不妨邀請父母或來賓提前試吃。一是試吃口味,初步判定是否合乎對婚禮的期望;二是試吃菜量,所以最好能要求是試吃整桌婚宴菜餚,避免來賓參加婚禮反而餓著肚子離開的尷尬;第三,試吃的過程中其實也是考量了場地方的服務。如果對方實在不提供免費試吃的服務,也可要求以優惠的價格提前試吃。
看分量
在定菜式的時候,首先應當把分量調整到11-12人一桌的量,也即要達到人均一個主菜再加兩個配菜的標准,如果是單人份的水產品類,則應當讓酒店關照服務員視每桌到席人數來調整上菜量。另外,適當增加點心的數量,比如搭配一道甜味點心或者加一道鹹味點心,能讓賓客在酒席最終產生飽足感。從花式上說,六至八道冷盤,十道以上熱菜,以及羹湯、點心、水果缺一不可。因此,新人在確定菜單的時候,先數數這些基本的條件是否滿足,其次才是根據個人喜好搭配其他菜式。
品種要多
婚宴菜單上的名稱可能花樣繁多,比如「比翼齊飛」,「早生貴子」等等,不少新人往往沖著名字好聽就點什麼菜,其實點菜最重要的是看菜式的品種而不是名稱,這樣才能選到貨真價實的菜單。比如從原材上說,中國婚宴上基本的大件:雞、鴨、魚、蹄髈必不可少,近幾年更有不成文的規矩,每桌上需搭配適當道數的海鮮方顯婚宴的檔次,比如澳洲龍蝦、扇貝、鮑魚等等。
注意原料
傳統婚宴菜品中原料必須有雞,象徵吉祥喜慶;必須有魚,象徵年年有餘,而且一般做為壓尾的葷菜來上席;一般要有大棗、花生、桂圓、蓮子,取其諧音,祝福新人早生貴子。婚宴中的大部分菜餚以紅色調為主,給賓客帶來喜慶的感覺,一般有「醬紅、棕紅、橘紅、胭脂紅等」。一般四川地區傳統的婚宴中應出現紅燒肉和甜燒白等菜品;東北地區的婚宴一般都要上「四喜丸子」象徵喜慶。而在香港地區婚宴菜品千萬不能出現豆腐、荷葉飯一類的菜餚。
口味要大眾
先不用忙著考慮哪種菜系最受歡迎,畢竟眾口難調,實在很難所有客人都喜歡一種菜系。酒店提供婚宴菜單的時候,往往會為每種價位提供至少A、B二份套餐,每種套餐分別代表了不同口味、不同做法,比如粵菜、川菜、本幫菜等等,因此,不妨在基本菜式確定的情況下,融入各種口味、做法加以調節。如重口味、紅燒的菜品多了,加入些白灼、放湯的菜式,每桌可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菜式放辣,其餘以大眾口味為主。
配菜注意風俗與禁忌
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均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禁忌,我們在婚宴菜單的時候應先了解賓客的民族、宗教、職業、嗜好和忌諱,靈活掌握搭配出賓客滿意的菜單。比如傳統的清真婚宴八大碗、十大碗中的菜品通常以牛、羊肉為主,講究一點的配上土雞、土鴨、魚等菜餚,有著豐富的民族特色。
菜式要葷素、干濕搭配
菜式搭配不僅要滿足婚宴的喜慶性,還要以健康為核心設計。新人在設計婚宴菜單時需注意低脂和葷素結合,不要全是全雞全鴨加蹄髈這樣的高脂肪,應該適當增加一些蔬菜和粗糧的份量。菜式要注意干濕搭配,進餐前喝湯水能滋潤胃腸道,利於開胃,主菜快上完時,以飽腹感羹湯作為點心,利於消化吸收。
7、為什麼辦喪事要吃豆腐
在浙江的一些地區,人們抄傳說豆腐的祖師爺是樂毅。
樂毅的父母因為常吃豆腐,壽命都很長。當二老去世時,他又做了許多豆腐,辦了酒席,請四鄰八鄉的鄉親們來吃豆飯,叫做「長壽豆腐」。這就是辦喪事吃豆腐的來歷。
隨著豆腐的普及,它所伴隨的民俗現象也越來越豐富。喪事中的「豆腐席」就是其中之一。每當喪事辦完,總要請前來幫忙、弔孝的親友們吃上一餐飯,這餐飯的第一道菜必這是豆腐,或煨或煮。這道豆腐菜給整個筵席定了調子,是吃素的,同時還有一個寓意,即象徵著死者是一生清白的。這在許多地方已經成為習慣了。
朝鮮族婦女還有「漂浮豆腐」的習俗。每當逢年過節,左鄰右舍的新媳婦、大姑娘們聚在一塊兒做豆腐。「漂浮豆腐」是在做過完豆腐之後取鬧的一種游戲。豆腐做好後,拿出幾塊來,並給每塊豆腐取上名字,然後把它們一塊塊地放入豆獎之中,這些豆腐,一般都沉了下去,但也有極少數會浮起來的,浮起來的象徵著不吉利,而沉下去的就是象徵著一切如意。
滿面族人民大年二十八有吃「水豆腐」的習俗。新女婿上門要吃「水豆腐」,家裡來了客人也吃「水豆腐」,還必須和著高梁米飯一塊吃。豆腐,還是佛教徒的主要菜餚,許多素食似乎都離不開豆腐。
8、有誰知道辦喜事能吃豆腐嗎
一般不吃,不過也不是什麼科學道理。
只是有豆腐的宴席稱:豆腐宴或豆腐飯,是喪事宴席。因為如果哪家有人去世了那麼他家擺酒席的時候那桌飯就叫豆腐飯第一個菜就是上豆腐,所以在過喜的時候一般都不大點豆腐,不想觸霉頭咒自己。
9、酒席上的豆腐怎麼做的
富貴豆腐:將豆腐切成片,炸一下,進行紅燒出鍋後,可以在上面點點沙拉醬,做一下裝扮。
10、喪禮筵席上為什麼一定要有豆腐做的菜
吃豆腐羹飯,亦稱吃羹飯或吃豆腐飯,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雅稱"豆宴"),酬謝前來參加葬禮以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被請者一般不得拒絕,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過去這種酒席一般為素席並以豆製品為主,其後逐漸變異,佳餚美味之豐幾可比擬喜慶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舊稱為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是怎樣形成的,是否蘊含有特別的文化觀念?地方風俗資料上鮮有解釋性的記述,從而給人們各抒己見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民間傳說,戰國時人樂毅性孝順,父母喜吃軟食,樂毅便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壽。父母故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飯的風俗,流傳至今。
另有一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長生。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其父病死,按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旁人不察,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劉安乃於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而成殮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流播於江淮的民間傳說稱,從前有一位阿公分給三個媳婦各人一升黃豆。大媳婦和二媳婦取回食之。三媳婦把黃豆種在田裡,將結成的新豆收下來。如此三年,積攢了許多黃豆。阿公稱贊三媳婦能幹,讓她主持家務。三媳婦用黃豆磨成豆腐,燒了許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興地說:"我百年之後,你們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後,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傳開後,逐漸形成辦喪事吃豆腐飯的風俗。
現代學人認為上述幾種傳說均屬後人附會之辭,但其中也反映出某種民俗信仰的因素。如浙南武義江一帶迄今尚有喪家於壽終老人殯葬之日煮一大鍋"長壽豆"酬謝參加葬禮者的傳統風俗,寓意"添壽";又如服豆養生的觀念由來已久,與增壽有相通之處。所以對吃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所蘊含的文化涵義,不妨從此類民間俗信中入手探索。
有人推測豆腐羹飯習俗是古人以小豆避煞法術的變異。《荊楚歲時記》載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可見南方地區自古有服豆或豆羹以禳災疫祓除不祥的習俗。古人以為死者亡故的原因或以疾病,或以凶殃,不免有癘疫之氣纏繞屍身,故請送葬者食用豆制食品,可除去疫氣或不祥。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是一種驅散"陰氣"的方法。豆腐以既圓且硬的黃豆為原料,製成後呈雪白之色,是金氣的象徵,這與舊時道家對豆腐性質的解釋相通,如所謂《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言:"淮南王(劉安)得飛騰變化之道,煉五金成寶,化八石為水,得草木製化之理,乃作豆腐"雲雲,可見豆腐有克殺陰氣的奇效,適合送葬者食用。此外,還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的形成,可能與本土佛教信仰中以黃豆為"舍緣豆"的習俗有關,含有祝禱逝者結緣佛法以度來生的理念,同時又增進了喪家與送葬賻奠者之間的情誼。
以上各種說法,都是以間接的資料或推測作為依據,所以,吃豆腐羹飯的習俗究竟緣何而起,仍是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