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酒樓湖南沅陵
1、「利是」是什麼意思?
廣東 一般指年頭或年尾發紅包
新年派發「利是」是廣州新春風俗。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意頭」,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裡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
2、12月5號上海回常德要核酸嗎?
這個因該是需要做核酸的因為您是從上海回常德市屬於返常德人員必須要有48小時以內的核酸才可以的。
3、高山族、白族、苗族、彝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台灣是我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之一。我國各個民族台灣幾乎都可以找到蹤跡。不過最早生息在台灣曲是人們通稱的高山族,也就是歷史上被稱為的「東鯷人:和「夷州人」,後來改稱為「山胞」、「台灣土著族」、「台灣先住民」、「台灣原住民。
這星一個古老的民族。由於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高山族社會的發展比較緩慢,有的到現在甚至還處於原始狀態,仍生活在貧困之中。據記載,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都曾實行過海禁,強迫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居民搬到內地,不準他們和沿海諸島人民進行聯系。這樣;孤懸海外的高山族人民,便和祖國大陸人民出現了不同的發展過程。但是他們的族源、文化及生產、生活等各方面都仍和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且從前清時期開始,放棄了原來的「番」姓,改為和大陸移民相同的姓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集體居住的地方叫村社,每一個村社包括若干個不同的家庭和家族。這些村社,分別佔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外人不能侵犯。
高山族人民居住的一般是茅草頂的木板房,也有的屋頂是用樹 皮、石板或竹子蓋起來的。住在台東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民,到現在 還採用挖地穴的辦法建造房屋,室內比地面低很多,挖出的土堆放在 周圍就成為屋牆。他們以芋頭、甘薯為主食。平時男子大都只在腰間 掛一個「丁字帶」,婦女也僅在胸前和腰間系一塊方布。隨著台灣旅遊 業的發展,蘭嶼已成為台灣一個旅遊區,一部分雅美族人已擺脫愚昧落後和衣不避體的陋習。
高山族人非常尊敬老年人,還很愛喝酒。由於他們經常進行打獵活動,所以特別喜歡自己的獵狗,就像漢族人民重視自己的耕牛一樣。
高山族人民也有傳統的文化藝術,並特別喜歡跳舞。著名的杵樂,就是他們從生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一種民間歌舞。
高山族人民按其居住的地區分布和語言的不同,分為許多支。定在平原年代久遠、並已與漢族融合在一起的一般稱之為平埔族。其他分別為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曹族)、排灣族、魯凱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九大族群。一共40多萬人,佔台灣2300萬人口的1.7%,屬於弱勢族群,但是代表的卻是台灣本土文化最典型的表現。這九大族群中前六個族群的居住地多在無法耕種的山區,阿美族和卑南族居於東部平原,雅美族則居於太平洋上的蘭嶼島。據此,長期以來,把這九大族群統稱為高山族,看來也不是很恰當的,但是沿用時間已久也就習慣了。
高山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也有自己獨特的、但又別具一格的風俗,舉不勝舉。
節日與習俗 高山族一般每年有兩個主要節月,一是播種節,一是豐收節。後者的規模特別大,差不多等於漢族的春節。各家屆時都要屠宰家畜、釀酒、做糕等,祭祀祖神,飲宴作樂,一般延續10天左右。他們特別崇拜祖先;相信靈魂不滅,認為萬物皆有靈魂,靈魂有善有惡。外出時掛菖蒲於胸前,夜間行路塗爐灰於額上,避免惡靈近身。有病用茅葉、雞卵、獸牙撫摩患處。還普遍迷信徵兆和占卜,常根據徵兆決定事情的行止。如日食、月食、彗星出現、雞夜鳴、犬長嚎、蛇出洞、小鳥小獸橫道、人被毒刺掛、跌跤、打噴嚏等都是凶兆。兒童的頭不許隨便撫摸。女人專用的小鍬、櫥具、織機等和男人的弓箭、農具、武器等不淮異性接觸。
女性權力高 高山族的基層社會組織是「社」,若干社集合成一個部族。有的部族裡,女性權力一向比男性高,保留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在部族公共事務上,他們的長老、祭司、甚至頭領,大都由婦女充任,執政掌權。在阿美族和雅美族裡,婚後的丈夫幾乎把最好吃的、用的都給妻子享受。婦女們不僅在家中享受主人的待遇,社會地位也大都比男子高。
精美的服飾 高山族同胞的衣著服飾最引人注目。他們的衣服主要用麻和棉布製成,又因地區的不同各有差異。但一般男的有背心、短褂、短褲、包頭巾、裹腿布和披肩等。女的穿有袖或無袖胴衣、圍裙、褲或裙子。婦女還喜歡在衣襟、衣袖、頭巾、圍裙上刺綉精美的圖案。高山族男女喜歡赤足,不論男女都愛佩帶頭飾、耳飾、手鐲、腳環、項鏈等。排灣族男子的頭冠甚至還比婦女頭冠更復雜、美觀。阿美族人喜歡在衣服的袖、領、下擺鑲上細條的襯色花邊,腰部系半腰裙、黑布,或以豹牙、毛、貝殼、銅、銀、鹿角等,製成頭飾或耳飾來打扮自己。泰雅族和賽夏族男人,經常在額頭當中和嘴唇下施有刺墨,成為藍記。那刺墨成縱向條紋狀,約有一節小指大小。女人蹤面則都從臉龐兩邊的顴骨刺到嘴角,形成一個「V」字形。女人的蹤面,紋路細而寬者,為高貴;紋路粗而窄者,是一般平民。在身上刺黑的人高山族比較普遍,其中的排灣族人和卑南族人均有文身的風俗。居住在東海岸邊的卑南族、阿美族人,有的男子還有一種燒疤的習慣。而排灣族人和阿美族人則喜歡用鳥尾羽作為裝飾。排灣族人常常用二三根鷹的尾羽,插在皮帽的頂端。阿美族人用的是野雞的尾羽,取其白色者,計20多根,在頭上排成扇形,作為頭飾。泰雅族人、排灣族人喜歡戴環形帽,有的戴花環帽、碗形藤帽、熊皮幅等。雅美族人和阿美族人的一部分,還常常戴獨木笠,利用木頭,當中挖空,成為笠帽,用以遮陽、遮雨。高山族同胞出門,不論旅遊、出獵、捕魚、趕集等,幾乎都隨身帶著網袋,成為一種風俗;排灣族人的一部分女子盛裝外出,時常在肩上掛著一個長足帶,一直垂到膝蓋下。男子出門也往往有披肩布袋,用來藏檳榔和其他用具。泰雅族人、布農族人愛掛用皮革做成的袋。
待客點鼻禮 蘭嶼島上的雅美族同胞,在接待島外的來客時,有時還使用一種自古相沿的奇特禮節——點鼻禮。這種點鼻禮,就是客人上岸後,部族的長老,在手舉火把的人群中,以親切溫和的姿態,用自己的鼻子輕輕地摩擦客人的鼻尖片刻,然後再發表歡迎詞,以示對登陸來賓的友好感情。
優美的「杵歌」 高山族同胞性情真摯、豪放,普遍能歌善舞。他們有自己優美的民歌、古謠和神話傳說。樂器有嘴琴、弓琴、竹笛和鼻簫等。每逢喜慶節日,同胞門就群集唱歌跳舞。其中「筆杵舞」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歇舞。婦女們環繞在石臼旁,手持長杵舂米,長杵舂在石日上發出鏗鏘的音響,婦女們有節奏地伴以清脆悅耳的歌聲,蹈以優美的步伐,簡朴動人。
檳榔情趣 台灣同胞愛吃檳榔,高山族同胞更愛吃檳榔,尤以年紀大者為甚。如果家裡來了朋友或客人,請吃擯榔被視為是一種很好的待客之道。他們認為檳柳樹是常青之樹,檳榔果是常青之果,是珍貴吉祥的化身。把它獻給老人,表示尊敬,祝他健康長壽,長命百歲。送給姑娘,表示愛慕,願她愛情生活幸福,美滿和睦;送給小夥子,表示祝賀,祝他體魄健壯,勤勞勇敢。送給客人,表示歡迎,祝願身心健康;萬事如意。因此,高山族的村寨,常建立在四季常青的檳榔樹林里,意在求得它的庇護,消災祛病。每年檳榔成熟後,他們爬上高高的檳榔樹將果實摘下,用腰刀把它切成小塊晾乾備用。然後到海灘上找來蠣殼,用火煅燒後磨成細粉,這就是吃檳榔時的「佐料」了。他們還喜歡用一種稱為扶萎植物的葉子包著蠣灰和檳榔一道咀嚼,這樣吃更具一番風味。據說除了有驅蟲的功效外,還有護牙的作用。由於常吃檳榔,他們的嘴都染得紅紅的,尤其是年輕姑娘,嘴唇就像塗了一層胭脂,更顯得婀娜多姿、嫵媚動人。更為有趣的是,在花蓮縣初台東縣一帶,檳榔還成為高山族青年男女們的傳情之物。按阿美族的風俗,『每年的夏秋之交,都要舉行一次熱鬧而隆重的「背簍會」。它被視為阿美族青年男女的節日盛會。他們通過在會上的相互交往,追求純真的愛情和幸福。每當八月十五來臨,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阿美族少女們,一個個都背著精巧雅緻的小藤簍,前來參加「背簍會」。這些小藤簍都是姑娘們的母親精心為她們編織的。為了祈求女兒能獲得幸福,小簍上還編織了許多美麗的圖案。這些圖案有著許多不同的寓意,有的表示吉祥如意,有的表示愛情幸福等。背簍會開始時,首先由部落的頭人把小夥子和姑娘召集到檳榔樹林里,高聲地為他們祝福,祝願每個年輕人都能找到自已的心上人,獲得愛情和幸福,使部落能保持繁榮和強大。祝詞完畢,小夥子們便高聲地歡呼起來,爭先恐後地奔向擯榔樹,開始摘擯榔了。高高的擯榔樹,一般都有十多米高,表皮光滑,又無枝杈,要爬上去是很不容易的。同時還規定,爬樹時肚皮不能碰樹干,這就要求小夥子有強壯的體格和氣力了。這是為了保持民族強壯的體質而採取的一種優勝劣汰的方法。這時姑娘們則聚集在一起,一面高聲地呼喊著,為自己的心上人助威加油,一面和女伴們悄悄地評論著小夥子的矯健和勇猛。而小夥子們此時都爬得非常賣力,他們都想在眾多的姑娘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以博得他們的青睞。當爬上樹頂後,就飛快地摘下檳榔果,裝入身上背著綉有美麗圖案的掛包,迅速地滑下來向姑娘們跑去。姑娘們看到小夥子跑過來,便鬨笑著跑散開了。然而小夥子早已暗暗地選中了心上的姑娘,於是向著自己的意中人追去。這樣,姑娘在前面跑,咯咯的笑聲似銀鈴般悅耳,小夥子在後面追,氣喘吁吁而又幸福無比。當小夥子追上姑娘後,就將擯榔投入姑娘的背簍中,此時姑娘便放慢腳步,微笑著細細地打量著追逐者,如果發現不是自己看中的小夥子,便會歉意地一笑,擺擺身子,聳聳肩,把簍里的檳榔抖出來,笑著跳著跑開了。如果是自己的意中人,便會停下來手牽著手,低聲地交談,相互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意。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姑娘就會掏出自己精心綉制的荷包,送給小夥子,以表達自己真摯的情意,然後他們手拉著手,走進檳榔樹林里,互訴衷腸,表達自己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這樣的活動,往往通宵達旦,直到天亮。
「籠子」幽會 在台灣山區一些參差錯落的村寨里、修竹茂林之中,經常可以看到構築著式樣別致的獨立小屋,這就是高山族青年男女夜晚談情說愛、進行幽會的「籠子」。當姑娘長到十五六歲,成為一個亭亭玉立、嬌媚動人的少女時,她的父母就要為她精心構築一間小屋——「籠子」,讓她獨居,這意味著姑娘已經長大成人,可以參加成年人的各項活動,也可以結交男朋友了。於是,這間「籠子」就成為青年男女在一起談情說愛,相互交流感情的地方。每當夜色籠罩大地,月兒從樹梢上升起,山寨沉浸在一片寧靜之中時,年輕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心中就像暴風雨中的日月潭一樣起伏翻騰,熱切地期待著那激動人心而又難忘時刻的來臨。住在「籠子」里的姑娘,早早地點起了松明燈,將火塘的火燒得旺旺的,屏聲靜息,等候著心上人的到來。而高山族的麻達(男青年)則換上了干凈整潔的衣服,打扮得新郎似的,趁著月光,悄悄地向「籠子」走來。按傳統的規矩,到「籠子」里與姑娘相會的麻達是不能敲門的,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沒本事,姑娘會瞧不起,永遠也不會開門。眼看心愛的姑娘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可真是終身的憾事。但這難不倒機智聰明的麻達,只見他從壞里拿出小巧精緻的嘴琴含在口中,手兒輕輕地撥動,於是一陣陣悠揚動聽的琴聲,著清風,飄進了「籠子」里。這琴聲是在告訴姑娘,麻達已經來到了。麻達圍著「籠子」,嘴琴彈了一曲又一曲,然而「籠子」的門往往卻依然緊閉著,一方面是出於姑娘的靦腆,另一方面也是姑娘在有意地考驗著麻達。麻達當然是經得起這點考驗的,他會毫不灰心地鼓足勁一遍又一遍地彈著嘴琴。悅耳的琴聲時而如山泉般棕棕作響,時而如花間雙燕私語呢喃,一聲聲地打動了姑娘的心弦。姑娘終於打開了門,滿面春風地把麻達迎進屋裡。「籠子」里火塘火光熊熊,映紅了姑娘和麻達的臉,他們圍著爐而坐,一面燒烤著花生和芋頭吃,一面輕聲地交談,相互表達對真摯愛情的追求。隨著感情日益加深,心中的激情如烈火越燒越旺,麻達會禁不住放開歌喉,用低沉雄渾的歌聲,傾訴對姑娘的愛慕;姑娘用水靈靈的雙眼看著麻達,也深情地對唱起來。雙方你唱我和,歌聲把兩顆心緊緊地連在一起。這樣的幽會,通常持續到雞叫頭遍,他們才要分手。這時,麻達常從貼心的腦袋裡掏出檳榔送給姑娘,姑娘則將自己精心綉制的煙荷包送給麻達,雙雙依依不捨揮手惜別。經過一段時間的「籠子」幽會,男女間情投意合,便可以告訴雙方的家長,把婚事定下來。
白族風俗習慣
住房以土木結構的瓦房為主。住在壩區的白族以稻米為主食,兼食小麥面;山區白族以玉米、蕎麥為主食。喜酸辣,愛吃冷盤,愛飲烤茶。烤茶,是用小陶罐置於火塘上,將茶葉烤黃,然後用開水沖泡而成,味極香醇。服飾: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貴。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或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婦女服飾更富民族特色,各地有所不同。大理地區的婦女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絲絨領褂,下穿藍布褲,盤辮於頂,圍腰下擺的邊緣多綉有幾何圖案。劍川一帶的婦女都裹黑包頭,衣褲用藍色布料做成,並有披羊皮披肩的習慣。婦女的首飾有耳環、頭簪、項鏈、戒指和手鐲等。婚俗:男女青年可以自己選擇對象,自由戀愛結婚。喪葬:行土葬。節日主要有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禮節:熱情好客,即使是陌生的不速之客,也會受到主人熱情款待;在人稱謂前往往加一個「阿」字,表示尊敬和親切;客人光臨,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禮一般斟三道,俗稱三道茶,即頭苦、二甜、三回昧,一道為純烤茶,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紅糖,三道加蜂蜜和幾顆花椒,三道茶是白族對尊貴的客人的招待;吃飯時,長輩坐首位,晚輩依次坐在兩旁或對面,隨時為長輩添飯加湯,熱情侍候。禁忌:訪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或晚間為宜。年節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到別家串門。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續,斟滿杯茶端給客人,被視為不禮貌,婦女分娩,忌外人上門。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 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 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原文來自: http://www.zgqyw.com.cn/html/2008/1027/78.php
彝族是雲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較多,分布地區較廣的少數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區,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區,少數居住在平壩和河谷地帶。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全省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紅河兩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寧蒗、永勝、華坪等縣)比較集中。
麗江地區現有彝族人口19萬多,其中寧蒗彝族自治縣有13萬多人。因為寧蒗彝族主要是從四川大涼山遷徙而來,所以人們習慣上稱這些彝族居住區域為「涼山」,而為了區別於四川大涼山,又稱「雲南小涼山」。
彝族歷史悠久,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采。其《太陽歷》和《十二獸歷法》有其獨特之處。自稱他稱不下一百餘種,主要的有諾蘇撥、納蘇撥、聶蘇撥、改蘇撥、撒尼撥、阿細撥等,解放後根據彝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既是彝族自稱的音譯,又具有莊重古老、豐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小涼山彝語屬北部方言什扎土語。彝族人民在歷史上曾用彝文寫下了歷史、文學、天文和醫葯書籍、宗教經典等,如涼山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彝族的節日很多,有密枝節、彝歷節、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節、賽裝節等,尤以火把節最為隆重。彝族人民擀制的羊毛披氈、刺綉優美圖案的挎包、精製木漆器皿,是日常生活用品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裝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彝族少女在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一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將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還要將童年時期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沙拉洛」儀式標志著少女的黃金時代開始了。
彝族人崇拜自然、動植物、祖先等,認為天地日月、山川水石等都有神靈,在眾多的神靈中,格茲天神被認為是最大的,其次是山神。但有的彝族支系有天神而不敬(不是格茲天神),還常常發生人與天神之戰,天神放下各種災物,試圖毀滅人類,都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更多的彝族支系認為天神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人類的生死福禍都掌握在他手中,因此特別重視祭祀天神。
小涼山彝族的禁忌較多,主要表現在行為禁忌、語言禁忌、飲食禁忌等方面。
行為禁忌:
忌騎馬遇人不下馬。忌孕婦來往於他人婚禮。未滿月的嬰兒忌見狐臭之人。不準用腳蹬鍋庄石,更忌從火塘上方跨過。忌用糧食在手中拋玩。忌打布穀鳥。靈牌是祖靈的化身,禁外人挨近或不潔之物擺放周圍。忌訂婚、過年所殺的豬羊等畜無膽汗或脾臟暗淡翻卷。忌殺牲時未先燒內祭祖先,而先被狗、貓、雞碰著。忌火把節時,在田地中間隨意走動,如此會招來蟲災。忌白天點著火把到處走動,忌從屋裡相繼點著兩把火把走出。家中有人出門遠行,忌隨後掃垃圾出門。忌在屋內彈口弦、吹口哨,夜間不關門。禁砍神樹或在神樹旁高聲喧嘩打鬧。忌鋤、斧一起扛或擱放在一起。忌與人有冤讎時當著對方的面折斷樹枝、吐口水、打雞、打狗、砍掃把、拍打頭帕。不能隨意抓摸男子的「天菩薩」。不許婦女撫摸男人的頭,更不準從男人帽子上跨過。忌當眾放響屁。到彝家作客,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鋪的下方和左方。主人酒肉款待,客人要品嘗,以示謝意。
語言禁忌:
忌對嬰兒用「胖」、「重」、「漂亮」之類贊詞。忌在眾人面前直言小便、大便、放屁、生育之類的話,更忌口頭禪中帶有類似兩性生殖器內容的語言。忌翁媳和兄媳之間隨意開玩笑。忌隨便與畢摩、蘇尼嘻笑打鬧。忌在家人外出時說不吉利的話。忌在人有病時說死傷之類的話。忌無故惡語咒罵他人和禽畜樹木。
飲食禁忌:
禁食馬、騾、狗、貓、猴、蛇、蛙等肉。忌食攪拌時筷子折斷的食物。拉羊到堂屋備殺時,羊突然叫者忌食。忌吃糧種。雞跳過的飯菜忌食。忌用鐮刀割肉而食。男子忌食推磨時磨軸折斷的麵粉。禁孕婦吃獐肉、兔肉,禁小孩吃雞胃、雞尾、豬耳、羊耳。禁吃雞回腸。忌燒蕎面粑、包穀粑從火塘右側(客位方)放入取出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圖庫]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4、沅陵到北容有多遠
駕車路線:全程約1607.5公里
起點:沅陵縣
1.懷化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北方向出發,沿虎溪路行駛120米,右轉進入辰州西街
2) 沿辰州西街行駛1.0公里,過右側的辰龍百貨,直行進入辰州東街
3) 沿辰州東街行駛290米,過右側的交電大廈約60米後,右轉進入迎賓北路
4) 沿迎賓北路行駛80米,過右側的天宏商業廣場約80米後,左前方轉彎進入迎賓南路
5) 沿迎賓南路行駛7.6公里,朝常德/杭州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2.沿匝道行駛61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
3.沿杭瑞高速行駛141.9公里,朝杭州/張家界/常德南/機場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4.沿匝道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長張高速
5.沿長張高速行駛20.7公里,朝荊州/岳陽/G5513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6.沿匝道行駛95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
7.沿杭瑞高速行駛18.4公里,朝廣州/荊州/長沙/澧縣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8.沿匝道行駛1.4公里,直行進入二廣高速
9.沿二廣高速行駛465.9公里,直行進入蘭南高速
10.沿蘭南高速行駛168.5公里,直行進入永登高速
11.沿永登高速行駛11.8公里,過G107立交橋,朝鄭州/G4/武漢/許昌東區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駛1.8公里,直行進入京港澳高速
13.沿京港澳高速行駛740.7公里,稍向右轉進入杜家坎橋
14.沿杜家坎橋行駛37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京港澳高速
15.北京市內駕車方案
1) 沿京港澳高速行駛4.9公里,過大瓦窯橋,朝豐北路/西南四環/豐台/二環路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大井西橋
2) 沿大井西橋行駛520米,過大井橋約50米後,直行進入豐體南路
3) 沿豐體南路行駛1.0公里,過景程橋,朝西北四環/岳各庄橋/北京西站南廣場/北京南站方向,稍向右轉進入豐台北路
4) 沿豐台北路行駛3.1公里,過麗澤橋,直行進入麗澤路
5) 沿麗澤路行駛140米,直行進入麗澤路
6) 沿麗澤路行駛30米,直行進入麗澤路
7) 沿麗澤路行駛2.3公里,朝右安門橋/南二環/北京南站方向,稍向左轉進入菜戶營橋
8) 沿菜戶營橋行駛200米,過菜戶營橋約190米後,直行進入菜戶營橋
9) 沿菜戶營橋行駛,過菜戶營橋約710米後,直行進入二環
10) 沿二環行駛8.8公里,過左安門橋,稍向右轉進入光明橋
11) 沿光明橋行駛260米,過光明橋,右前方轉彎進入勁松路
12) 沿勁松路行駛840米,調頭進入勁松路
13) 沿勁松路行駛200米,稍向左轉進入勁松路輔路
14) 沿勁松路輔路行駛15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終點:北容酒樓(勁松路店...
5、介紹一個少數民族
苗族
苗族,現有人口740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民族簡介]
苗族,現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弔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裡,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三年之久。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葯,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葯手段。
除了這些傳統信仰之外,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里、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新中國建立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復甦的趨勢。但是,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實行「三自」,與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寮國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寮國、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歷法]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遠古時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發達,從近期發掘的苗族古歷足見一般。苗族古歷,豐富了中國與世界歷法體系。
據中國著名天文學專家陳久金教授考證:苗族有古歷體系。迄今為止,還沒有他人能夠推算、編寫出苗族古歷,筆者欲予嘗試。
據筆者考證:中國苗族古歷體系屬陰陽歷,以太陽歷為主。
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歷平歲365日,閏歲366日。
每歲分為動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個月為月長日,每月31日;動月、偏月、2、4、6、8、10月等7個月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為歲首、年首、節首、氣首,屬中國歷法「子正人統」。
一歲分「冬至」(陽旦)、「夏至」(陰旦)兩個年節,「冬至」前一日為苗歷大年。
一歲分冷季、溫季、熱季三季,分上半歲和下半歲,每半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占兩個月,一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佔4個月。
上半歲由「冷漸熱」,下半歲由「熱漸冷」,歲歲循環往復。4歲1閏,附加值為1日,閏在動月,亦即歲首,閏月31日。
苗歷10月的最後一日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動月的第一個子日、丑日、寅日分別為天歲節、地歲節、人歲節。因此,有「歲首初日不出門」的苗習。
苗歷除使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外,還用1、2、3、4、5、6、7、8、9、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日、月、歲,為老人祝壽:「祝120歲高壽」。
十二生肖來源,與中國遠古十二個氏族有關。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分12個月,一日分12個時辰,歲、月、日、時固定不變,日按十二生肖相記,循環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環使用。
二十七宿與苗族九卦有關。
苗族先民還用所住房屋的相應方位與十二生肖輔助記時、日、月、歲,將一日分為夜、晨、晝、昏4個時段,與十二生肖相配記為「大門口、堂屋、左屋、屋後、右屋、屋頂」,觀測日出日落。陰歷從月圓到下一輪月圓為1 個月,每月分27宿。陰歷平歲358日,閏歲387日。動月、偏月為月短日;1—10月為月長日。月長日30日,月短日29日,閏月29日。苗族古歷不論陽歷或陰歷均在歲鼠、歲辰、歲申置閏,每4歲一閏,閏動月。苗族古歷體現了「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觀和「九卦」立體思維觀(即前後、左右、上下、表裡、中或東、南、西、北、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視三光為純潔之至。
苗族先民認為組成宇宙萬物的原生物質為雷、龍、夔三種(意譯為水、火、氣),記為「三專」;「五行」分別依次為光、氣、水、土、石。大堯(亦稱鬼谷先生)歸順黃帝(自稱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給黃帝為妻後,大堯為討黃帝之好改九卦為八卦(漢書稱伏羲制八卦,有誤),改一分為三(陽、陰、不陽不陰)為一分為二(陽、陰),改立體思維為平面思維。將十干支與十二生肖結合創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漢書有此記載)。改27宿為二十八宿。將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產之物改為金、水、木、火、土(西、北、東、南、中),同時與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創七曜歷。《七曜歷日》乃我國現存最早的歷書。
中國苗族古歷與古埃及歷同屬太陽歷,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歷還要早3800多年,每歲365日,4年一閏;不同的是古埃及歷閏年的附加日為6天,苗族古歷閏歲的附加值為1日。苗族古歷與太陽回歸年長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為1460歲,准確率高。
中國苗族古歷對遠古苗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是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民間亦曾應用於擇吉。(詳見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考察報告》)。
中國苗族古歷的使用時限,上溯至少可達一萬年,下限是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據《永綏直隸志》記載:「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歷書合。」(清•楊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鴻勛撰,光緒三十三年鉛印本《古丈坪廳志》也有同樣的記載。根據珍藏於北京博物館《乾隆六十年苗匪檔》內的原始奏摺和被捕苗族首領的「供單」以及當年參予鎮壓起義的人士編著的史書或地方誌記載:商定鳳凰、乾州、永綏、松桃四廳起義日期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農歷)。據吳添半在「供單」中解釋說,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歷陰歷年),把起義日子定為這一日,取去舊還新之意。後因泄密,提前於正月十八日(農歷)起義。這是史書記載與苗族古歷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苗族古歷與聯合國公布的「未來日歷方案」(詳見於《資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來的日歷》,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主辦)有異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歷比現行公歷、陰歷每月的日數單一,且閏法簡單,易於掌握和運用。
中國苗族古歷體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歷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產生於中國,後傳入巴比侖、印度等國。由此可見:中國苗族古歷是中國歷法之母,也是世界歷法之母。
苗歷的月份與節氣對應見下表。
苗歷十二月與二十四節氣表月份
生肖 建制 節氣 季節 動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偏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驚蟄 溫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 溫季 3月
龍 辰 穀雨、立夏 熱季 4月
蛇 巳 小滿、芒種 熱季 5月
馬 午 夏至、小暑 熱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熱季 7月
猴 申 處暑、白露 溫季 8月
雞 酉 秋分、寒露 溫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豬 亥 小雪、大雪 冷季
[苗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薪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婚喪習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飾特色]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