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村民攔截婚車
1、蕪湖縣的行政區劃
1949年4月24日蕪湖縣解放。行政區劃沿舊制未變。1952年縣行政區劃調整,建制為區、鄉鎮、村。1958年行政建制改公社、大隊、生產隊。1984年行政建制復為區、鄉鎮、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
區劃變更:1949年沿舊制設6個區,31個鄉鎮,188個行政村。1952年1月民主劃鄉建政至7月,建7個區,61個鄉鎮。1955年底進行區劃調整,將61個鄉鎮並置25鄉。1956年2月1日撤區行政建置。1958年9月至10月並鄉實行人民公社化,置長江澛港紅旗方村、東風太易、萬春4個公社,改鄉為生產大隊。是年9月,劃縣轄馬塘鄉屬蕪湖市。1961年6月,改4大公社為4區片,設18個公社鄉。1962年4月增設4個公社。1963年3月,馬塘公社由蕪湖市再劃屬蕪湖縣。是年,轄23個公社鄉。1971年1月,劃宣城8社2鎮屬蕪湖縣。是年,設6個區片,33個社鎮,230個生產大隊,3394個生產小隊。1977年10月,又劃馬塘公社鄉屬蕪湖市。1980年8月,置火龍崗鎮。是年,轄6個區、6個鎮、31個公社鄉。1981年10月,劃出花橋、趙橋、黃池3個公社部分大隊置九十殿公社鄉。1983年3月,行政體制改革,公社改為鄉。萬春鄉並入清水鎮。1985年1月,圍山鄉並入火龍崗鎮。1986年5月,西河、方村2鄉並入西河、方村2鎮。1989年,轄6區、6鎮、28鄉、266個村民委員會、19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個漁業村民委員會。 截至2016年,蕪湖縣轄5個鎮。 蕪湖縣轄鎮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紅楊鎮花橋鎮-
2、安徽省蕪湖市有多少個縣?
有4個縣4個區。截至2019年3月,蕪湖市轄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4個市轄區,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4個縣。市人民政府駐蕪湖市鳩江區政通路66號。
1、蕪湖縣
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北與蕪湖市郊區及當塗縣毗連,東以裘公河、東南以九連山脊與宣城縣分界,西南隔漳河與南陵、繁昌兩縣為鄰,西瀕長江。介於東經118°17′—118°44′,北緯30°57′—31°24′之間。
境域呈矩形,東西最寬處約40千米,南北長約51千米,總面積970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蕪湖縣轄5個鎮: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紅楊鎮、花橋鎮。蕪湖縣政府駐灣沚鎮蕪湖南路。
2、繁昌縣
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位於蕪湖市西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皖南丘陵地帶,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介於北緯30度37分至31度17分,東經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間,面積630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繁昌縣轄6個鎮:繁陽鎮、荻港鎮、孫村鎮、新港鎮、平鋪鎮、峨山鎮,70個村、25個社區。繁昌縣政府駐繁陽鎮繁陽大道。
3、南陵縣
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南陵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截止到2017年末,南陵縣下轄8個鎮,總面積1263.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6萬人。
4、無為縣
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位於東經117°28′48″—118°21′00″,北緯30°56′21″—31°30′21″之間。
無為始建制於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之意。截至2017年末,無為縣總面積2022平方千米,轄20個鎮。 2018年常住人口105.4萬人。
5、鏡湖區
是蕪湖市中心區,位於青弋江北岸,東起棠梅村村界,西至中山路、九華山路與新蕪區交界,南以青弋江與馬塘區相鄰,北臨鳩江區五里汀。地處東經117°58'—118°43',北緯30°38'—31°31',總面積16.2平方千米。
2012年9月,鏡湖區作為安徽省試點在全市率先啟動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撤銷11個街道辦事處,設立10個公共服務中心之後,全區現轄濱江、天門山、弋磯山、赭山、赭麓、張家山、鏡湖新城、大礱坊、汀棠、荊山10個公共服務中心和方村街道辦事處,55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委會。
6、弋江區
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位於蕪湖市南部,東起荊山河,南臨漳河,與蕪湖縣、繁昌縣毗鄰;西瀕長江,北依青弋江,與無為縣、新蕪區、鏡湖區隔江相望。
截至2015年,弋江區區域面積232平方公里,轄火龍崗鎮及弋江橋、中山南路、利民路、馬塘、澛港5個街道辦事處和南瑞社區,共29個居民委員會和21個村民委員會。
7、鳩江區
是安徽省蕪湖市市轄區,成立於1990年,由原裕溪口區、四褐山區、郊區3個區合並而成,沿用蕪湖古稱「鳩茲」、「長江」之意而得名。東連馬鞍山市當塗縣,南鄰蕪湖市鏡湖區、蕪湖縣,西接馬鞍山市含山縣、蕪湖市無為縣,北靠馬鞍山市和縣。
截至2014年7月,鳩江區轄7個街道,4個鎮: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灣里街道、官陡街道、清水街道、龍山街道、萬春街道;沈巷鎮、湯溝鎮、二壩鎮、白茆鎮。其中,龍山街道和萬春街道由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8、三山區
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是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蕪湖市新城區,位於長江以南,蕪湖市中部,里是進入皖南山區的要道之一。三山區西北部的三山經濟開發區是蕪湖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同時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起步區。
據2018年12月三山區人民政府官網顯示,三山區轄峨橋鎮和三山、保定、龍湖三個街道辦事處,40個行政村,還有三華和茗香兩個居民社區。三山區面積319.8平方公里。
3、陝西村民攔婚車鎖車輪要煙,你還見過哪些惡俗的「婚俗」?
陝西村民攔婚車鎖車輪要煙,類似的這種惡俗的“婚俗”是非常的多的,像是把新郎新娘弄得非常的狼狽,還有就是伴郎對伴娘的各種動手動腳,這些都是讓人感到非常的不舒服的,但是他們也是不會改正的,讓人非常的生氣。
1 婚禮上讓新郎新娘非常的狼狽。
結婚迎親的時候,新郎是要去女方家裡接人的,但是回來的時候這些人就是會停下車讓新郎做很多的事情,像是把新郎綁在樹上或者電線桿子上,拍照什麼的,或者是把新郎的褲子衣服撕得非常的欄,這些都是非常讓人不滿的,還會用東西把新郎抹得滿臉都是,雖然他們這樣做是很開心的,但是沒人想要自己以這樣的面容面親朋好友的,但是也不能當場發火的。
2 伴郎對於伴娘的不禮貌行為。
一般結婚的時候新郎新娘都是會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去擔任伴郎伴娘的,但是有些伴郎的素質真的是讓人堪憂,他們就是會對伴娘非常的不禮貌,像是動手動腳的,很多的伴娘也只能是忍氣吞聲的,因為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沒人想要不愉快,除非真的是忍無可忍了,他們才會選擇爆發出來。
3 婚禮上的一些惡俗也是很難改變的。
因為在婚禮上很多的事情都是大家都經歷過的,很多的人都是會認為這是很正常的,就不會說這樣是不對的的,但是有些人就是忍受不了這樣的事情,當場爆發的話就只能是鬧得大家都是不愉快的,一直忍著的話他們就只能是變本加利,以後也只能是越來越嚴重了,還是希望每個人的素質都得到提升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結婚是一個人人生中的大事,沒人希望他是不順利的,這些婚俗也應該得到制止了。
4、安徽蕪湖市南陵縣弋江鎮凱迪拉克婚車出租多少錢一天
A
5、安徽蕪湖市戈江區位於中國哪個方向
安徽位於中國華東地區,是我國東南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四周與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和河南接壤,屬於長江三角洲腹地
蕪湖安徽省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處在長江南岸弋江區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位於蕪湖市南部,東起荊山河,南臨漳河,與蕪湖縣、繁昌縣毗鄰;西瀕長江,北依青弋江,與無為縣、新蕪區、鏡湖區隔江相望,蕪馬、蕪大高速公路及皖贛、寧銅鐵路線穿境而過,境內設有鐵路編組站,特別是沿江高速的開通,進一步提升了區域交通優勢。
弋江區位於蕪湖市中部,為蕪湖市第二大區,是全市教育、文化、體育中心。
截至2012年,弋江區區域面積232平方公里,區內常住人口45萬轄火龍崗鎮及弋江橋、中山南路、利民路、馬塘、澛港5個街道辦事處和南瑞社區,共29個居民委員會和21個村民委員會。弋江區是國家級的生態示範區,是蕪湖市規劃建設中的新城區
所以弋江區屬於中國華東地區的東南部,接近東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分界線
6、蕪湖地方風俗習慣
托媒提親。俗稱「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最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和國成立後仍存媒人說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戀愛佔主流;80年代後,城鎮興辦有婚姻介紹所,報刊雜志以及電腦網上也通行徵婚廣告等聯絡方式。
合八字。即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年、月、日、時配定天乾地支共為八字,由算命先生來推算是否有「生肖沖克」現象,岳西等地流傳《反婚歌》:「從來白馬怕金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割,金雞見犬淚相流,靈猴與豬不同圈,蛟龍玉兔不到頭」。共和國成立後多數人均不迷信此道。
相親。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別,有相人、相家等項目,進行考察與交往,增進了解。過庚。又名傳庚、傳帖、下定等,即交換允婚庚帖。帖名紅綠簡、鴛鴦書、允求書、小書子等,是書寫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雙親名諱的喜帖。男方在帖中書寫「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復。共和國成立後已不流行此俗。
下聘禮。又稱過禮、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禮。視家境狀況而定禮物豐薄,一般講究有雞、魚、糕、糖雙數份量,禮擔披上紅布,襯以柏枝、紅棗、桂圓、花生等吉祥物,貼鮮紅雙「喜喜」字送上。下聘後,男方每年還必須在端午、中秋、春節給女家奉送「節禮」走動。此俗農村仍然流行。但因地域不同,彩禮送雞的死活有別。2002年4月,界首市一對青年結婚,新郎家出動兩輛婚車前去接新娘,隨車抬來的禮盒上掛有一隻活雞,新娘聞訊淚水漣漣,按新娘這方的婚俗,結婚之日應送熟雞,送活雞是當地辦喪事的禮俗。新郎與新娘家相距百餘華里,婚俗卻大相徑庭,以致大鬧婚禮,新娘拜完堂就回了娘家。新郎一氣之下狀告到市法院,獲准離婚。足見婚俗並非小事。
選定婚期。也稱報日、擇吉、過大書等。事先議定婚期,請算命先生擇定吉日,用紅紙書寫,男方備禮請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7、蕪湖的有什麼戰爭遺址和本地的英雄人物。
蕪湖歷史名人——張九皋先生
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577675
劉拯,字彥修,宣州南陵人。進士及第。知常熟縣,有善政,縣人稱之。元豐中,為監察御史,歷江東淮西轉運判官、提點廣西刑獄。 紹聖初,復為御史,言:「元佑修先帝實錄,以司馬光、蘇軾之門人范祖禹、黃庭堅、秦觀為之,竄易增減,誣毀先烈,願明正國典。」又言:「蘇軾貪鄙狂悖,無事君之義,嘗議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於詔誥,丑詆厚誣。策試館職,至及王莽、曹操之事,方異意之臣,分據要略,而軾問及此,傳之四方,忠義之士,為之寒心扼腕。願正其罪,以示天下。」時祖禹等已貶,軾謫英州,而拯猶鷙視不愜也。進右正言累至給事中。 徽宗立,欽聖後臨朝,而欽慈後葬,大臣欲用妃禮。拯曰:「母以子貴,子為天子,則母乃後也,當改園陵為山陵。」又言:「門下侍郎韓忠彥,雖以德選,然不可啟貴戚預政之漸。」帝疑其阿私觀望,黜知濠州。改廣州,加寶文閣待制,以吏部侍郎召還。帝稱其議欽慈事,褒進兩秩,遷戶部尚書。 蔡京編次元佑奸黨,拯言:「漢、唐失政,皆分朋黨,今日指前人為黨,安知後人不以今人為黨乎?不若定為三等,某事為上,某事為中,某事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樂。又言戶部月賦入不足償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旋罷知蘄州,徙潤州。 張商英入相,召為吏部尚書。拯已昏憒,吏乘為奸,又左轉工部,以樞密直學士知同州。時商英去位,侍御史洪彥升並劾之,削職,提舉鴻慶宮,卒。
著名作家: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錢德富、德賦,筆名錢杏屯、謙吾、張鳳吾、張若英、黃英、黃錦濤、牟殊死搏鬥、殘夫、寒峰居士、阮無名、鷹隼、魏如晦等,安徽蕪湖人。其父錢聚仁為鍾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繼入安徽公學附小,後到省立商業學校就讀,該校停辦後改入蕪湖聖雅閣中學,後轉入萃文中學, > 1918年考取蕪湖郵政局郵務生,年終辭職。1920年初赴上海考入中華工業專門學校,開始在《解放畫報》等刊物上發表詩文,並參與上海學生聯合會工作,任「日刊」編輯。在滬結識鄒恩潤(韜奮)、周劍雲等,暑期回鄉結識劉希平、高語罕。 1937年,抗戰爆發後,與郭沫若、夏銜創辦《救亡日報》,建出版機構「風雨書屋」,主編《文獻》雜志,為出版《魯迅全集》提供資料。1938年,冒著危險出版黃鎮《西行漫畫》(後改名《長征畫集》),受組織委託,保存毛澤東著作及黨的重要文獻。出版《抗戰期間的文學》、《劍腥集》、《晚清小說史》等,投入戲劇活動,組織劇社,創作劇本,參加導演,寫話劇《春風秋雨》、《碧血花》、《海國英雄》、《洪宣嬌》、《牛郎織女》、《楊娥傳》等。
戰爭遺址
垓下遺址驚現史前房址
從「力拔山兮氣蓋世」到「霸王別姬」,從「四面楚歌」到「十面埋伏」,我省固鎮縣濠城鎮境內的「垓下遺址」被賦予了很多壯美而感人的傳說。傳說中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這里。然而,垓下古戰場究竟在哪裡?千百年來,許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都在尋蹤覓跡、考察論證。
從2007年開始到今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經對垓下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不僅發現了一處距今4600-4300年的史前城址,還通過發現印證了「霸王曾踞城而戰」的史實。這些成果,不僅填補了淮河中下游無史前城址的空白,也為探討我國早期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演變軌跡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寶貴的考古新資料,專家稱垓下遺址記錄的就是一個戰爭史。
目前,第四次考古發掘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昨天本報記者前往探訪。
垓下遺址曾是一個「諱地」
位於固鎮縣濠城鎮境內的「垓下古戰場」,被譽為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但關於垓下之戰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一般說法有三:一是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二是垓下在河南鹿邑東,三是1995年版的「安徽地圖」標明「垓下」在安徽固鎮縣沱河南岸。
固鎮縣濠城鎮沱河南岸的「垓下村」,在歷史上老百姓叫它「霸王城」。6月12日,記者抵達垓下遺址所在的垓下村的發掘現場時,已經是上午十點,由於前天小雨,發掘工作暫時停止。記者注意到,這是一片開闊地,地勢高聳,倚河而築,四面環水,一陣微風吹過,金黃的麥地泛起陣陣漣漪。
今年73歲的畢從發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垓下人,自考古隊進入垓下起,就和老伴一起參與發掘,從那一刻開始,他才相信垓下這里可能真的與項羽有關聯。這次發掘畢從發老人負責看守工地,雖然一天一夜只有24元錢,但老人倍感責任重大,每一個進入考古現場的人他都要審視一番。
畢從發老人告訴記者,垓下村又叫霸王城,現在只有五六十戶人家。「這里曾經是一個『諱地』。小麥地底下到處是碎瓦片,麥子不好種,每次暴雨之後,村民們都可以拾到很多銅錢、箭頭(箭鏃)還有一些叫不出名的東西。大家認為下面墳墓很多,很忌諱,不吉利。雖然這里很開闊,距離水很近,但整個垓下村人丁一直都不旺盛。」
史前民房驚現古城
在考古現場,記者看到,考古探方呈「L」形,南北方向,面積大約在數百平方米左右。最深處已經超過2米,文化層已經發掘至12層。
在發掘區的南部,考古人員發現大范圍黃土面,判斷其為一個台形遺跡,可能是建築基址。現正在對疊壓在台形遺跡四周的地層進行清理。發掘區的北部為古城牆,據介紹,在最早期的新石器時代城牆頂部有大片成堆的紅燒土塊,考古人員對其清理後發現為紅燒土房屋遺跡。該房址為半地穴式,平面為長方形,地面及牆壁內側使用白灰抹光。現工作人員通過對其進行清理,並在其周邊尋找是否存在與其相關的其他房址和遺跡。
房址為新石器時期,這也是考古以來首次發現。記者注意到,在探方的南側也有大大小小的坑,其中一個深不見底的井。省考古隊專家王志說,大大小小的也是灰坑,水井初步判斷是漢代的,水井很深,井裡有水。
「這里我們種了一輩子地,從來也沒有發現有過水井。直到這次考古發現。」畢從發老人告訴記者。
王志告訴記者,目前發掘區已經將漢代地層與遺跡基本發掘完畢,全面揭露至新石器時代層面。本次發掘已發現的漢代遺跡有灰坑和水井等,新石器時代遺跡有城牆、房址、墓葬、灰坑等。
據悉,雖然霸王城已經證明是大汶口文化末期和漢代疊加的城上城,但目前並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上面的城牆為項羽所造,「項羽與劉邦垓下之戰的短短的時間里,造城的難度很大。但種種跡象表明,城上城中的上部,確為漢代。」
四次發掘,掘開一段戰爭史
垓下遺址歷來被人們稱為是楚漢相爭垓下決戰的戰場中心,1986年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7年至今,垓下遺址已經進行了四次發掘。」發掘現場省考古隊專家王志告訴記者。
第一次發掘是2007年1月30日至5月14日。發掘主要以鑽探為主,目的是尋找垓下遺址的具體范圍和年代特徵。此次考古勘探,發現遺址四周城垣呈南北向不規則長方形,大多數地段的城垣仍聳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垣埋於地下的基礎保存較完整,結構形制較清晰,古城包括護城河,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考古中發現了城垣、城門、護城河、道路和排水系統、夯土建築基址、窯址、活動場所、紅燒土遺跡、水井、灰坑等重要遺存,並出土石器、陶器、銅器、鐵器和錢幣等各類器物170餘件。
考古發現表明,垓下遺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處有人居住的聚落遺址,發展至距今4600年至4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進入鼎盛期,成為一個區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垓下早期城址是我國在淮河流域的一次重要發現,填補了淮河中下游無史前城址的空白。
第二次發掘從2008年3月開始。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古城牆地層堆積的解剖,求證古城建造、使用、廢棄的准確年代,進一步確定遺址的文化價值。發掘中,考古人員通過對城牆的解剖,發現漢代築造的城牆直接疊加在早期城牆之上,夯層明顯,殘存有8層。也就是說,垓下古城牆應該分兩個時期築造,一為史前的龍山文化末期,一為漢代。「大量的箭簇發現,表明這里曾經發生過重大的戰爭。」王志告訴記者。這與史書記載的項羽垓下戰很吻合。
第三次發掘從2008年10月開始。此次發掘位於遺址的東邊,是在前兩次發掘工作的基礎上,對發掘資料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並根據勘探情況對垓下古城址的結構布局進行初步探索。目的是對古城址的東城牆缺口進行解剖,解決該缺口的年代和性質問題。同時對城門缺口附近的古代道路的揭露。此外在城的西北角進行發掘,目的是探明城址內部文化堆積的年代與內涵,以及了解城內堆積與城牆牆體之間的疊壓連接關系。
「此次發掘是第四次發掘了。」王志說,此次發掘是為了進一步探明城址的文化內涵以及對城址西北部疑似居住區。
垓下遺址發掘結果同時與垓下作為楚漢戰爭古戰場的事實並不沖突。垓下古城在史前便具有完備的防禦功能,至楚漢戰爭發生時城址仍保存較好,城牆較高,壕溝猶深,因此很可能項羽退守此地時正是利用了古城池做據點進行固守。城內發現的一些楚物以及大量的銅族充分地說明了城址與楚以及戰爭的聯系。漢代時城牆被進行了加築,並且人工開鑿了北城牆處通向城外的可能作為水門使用的大型水槽,加之城內豐富的漢代遺存,也佐證了城址在漢代可能確為洨縣城池所在。
在幾次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石制和銅制、鐵制的箭簇,由於垓下所處的是淮河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實際上這里發生戰爭可能不僅僅是楚漢垓下之戰,乃至早在史前時期至後來,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垓下遺址記錄的可能不僅僅是垓下之戰,而可能是一部戰爭史。 寒冰 文/攝
蕪湖古城文明拾遺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盪盪,見證了蕪湖源遠流長的歷史。
就像接連在繁昌發現的人字洞舊石器遺址、柯家沖古瓷窯遺址、三山的商周遺址,還有著名的蕪湖城隍廟遺址、南陵縣大工山古銅礦遺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時期的采礦、冶銅遺跡共35處)。翻開蕪湖的古文明歷史,我們能發現足下的這塊土地曾擁有「楚王城」、「三國東吳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眾多古跡遺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燦爛輝煌。
蕪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春秋時,因「地勢低窪,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邑址位於今市區東南20公里處,為蕪湖聚落之起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積水,而生蕪藻」,故名「蕪湖」,並始設蕪湖縣。三國時,蕪湖是孫吳抗拒曹魏的重要據點。吳黃武二年(223),縣址由鳩茲故地遷止青弋江口。
這里,有中國第一個煉鋼遺址——神山。舊石器時代文物以及古銅冶煉遺址證明,古代蕪湖的冶金和製造工業技術水平就十分發達。《圖經》雲:「縣東北六里的赤鑄山有干將墓,神山上有磨劍池。干將淬劍於此。上有磨劍石」。這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干將和莫邪夫婦為楚王在此煉就了舉世聞名的雌雄劍。《中國通史簡編》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來神山實地考察之後,次年即在全國政協會上發言,呼籲人們保護這一世界上最早的煉鋼遺址。
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時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間的宋代中祥年間又改為「廣濟寺」,並一直沿襲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間(公元1065年)建於赭山南坡的磚塔相映成輝,形成了「赭塔晴嵐」景觀。宋代時,美妙的「赭塔晴嵐、雄觀江聲、天門煙浪、荊山寒壁……」等「蕪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這里,有名揚華夏的圩田水利工程——萬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寧國縣令,倡導並發起了修築蕪湖地區萬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動員民工達1.4萬餘人,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這是當時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復後,圩內及周邊地區廣泛受益,因而命名為「萬春圩」,沈括著有《萬春圩圖記》。今天的萬春圩依然在發揮作用,已有蕪湖學者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
這里,自古以來便是工貿重鎮。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朝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有「織造尚淞江,漿染尚蕪湖」的記載。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了中華一絕———蕪湖鐵畫。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開蕪湖為通商口岸後,蕪湖成了米業商埠,商貿日興。因蕪湖水運交通發達,李鴻章便出面將在外省的米市遷至蕪湖,從此蕪湖米市開始興旺,位居中國四大米市之冠。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伴隨經濟發展、城區擴大興旺,促進了以寺廟為主的園林風景開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壽院,(北宋二年改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築之華麗,香火之旺盛在當時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還有「觀瀾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牆寶塔根旁的「觀瀾亭」也是根據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觀江聲」之景點,現仍是吉和街的一個小巷。與此同時,一批民族式園林建築如「吳波亭」、「一覽亭」、「清輝閣」、「御書亭」等也相繼問世。明萬曆46年(公元1618年)開始建設中江塔,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前後歷時50餘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間,「洪園」與「澹人居」兩園合並,更名為「琴余別館」,皆為蕪湖知府陳聖修佔有。到了清道光年間,官宦王澤告老歸家之後,便將其買下,加以修飾又更名為「希右園」,意欲「希蹤右軍,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鴻章家族便在原有園林設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又相繼興建了「柳春園、煙雨墩、景春花園、長春花園」和公館等,使之初步成了一個環湖的大花園體系。然而,在1937年時,日本軍佔領蕪湖後,好山好水好景緻就從此敗壞下去。今天「吳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經過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著四方來客。透過一些古跡,如楚王城遺址(南陵的黃池鄉城西村)、南陵的黃墓(黃蓋之墓)、蕭雲從墓、夫子廟大成殿、衙署前門、縣學記碑(位於市十二中學內,碑文為宋代書法家米芾的真跡)等,仍能遙想當年蕪湖的盛景。
(二) 歷史上的蕪湖,水鄉澤國,自然風光宜人,歷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並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詞、題詠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朝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唐詩人劉秩《過蕪湖》的贊美詩:「百里蕪湖縣,封候自漢朝。荻林秋帶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魚鹽富,頻淮粟麥饒。相逢白頭叟,擊壤頌唐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時魚》:「四月時魚卓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槳牙」。 玩鞭亭歷來是游覽名勝,留有甚多文人題詠。李白《南奔書懷》詩雲:「顧乏七寶鞭,留連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豐七年),應蕪湖東承天院方丈蘊湘之約,宋代文豪蘇東坡攜幼子蘇過自黃州(今湖北黃岡)乘舟抵蕪,為剛竣工的玩鞭亭和夢日亭題詩。蘇軾在東承天院揮毫書下《湖陰曲》七言古律一首,詠嘆的是蕪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蘇轍「馬鞭七寶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黃庭堅「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當年七寶鞭」,讀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詩人林逋因流連蕪湖美景而留下「詩中長愛杜池州,說著蕪湖是勝游」的佳句。著名詩人黃庭堅因欣賞蕪湖的山水勝境,而在赭山廣濟寺中的滴翠軒內讀書居住,研究詩文。蕪湖狀元、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 「捐田百畝、匯而成湖」,形成「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並盛贊蕪湖「日照山如畫,雲濃水似煙」。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當時蕪湖的「雅積樓」創作的。雅積樓歷經明清兩代,是蕪湖歷史上最久、藏書最多的私家書樓。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諷刺文學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風俗、人物都是取材於蕪湖,小說充滿了蕪湖一帶濃郁的生活氣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姑孰派的創始人蕭尺木出生於蕪湖。今存鐵畫創始人湯天池的鐵畫,都是根據蕭尺木的畫稿製成。 1918年2月,張恨水經摯友郝耕仁介紹到蕪湖《皖江報》任總編輯兼編文藝副刊。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該報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國風靡一時,恨水先生當時是其主筆之一。著名女畫家潘玉良,13歲時她被賭棍的舅父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幸遇蕪湖鹽督潘贊化相救,並且替玉良贖身,跳出火炕,結成伉儷,張改姓潘,證婚人是陳獨秀。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支持玉良,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從此遠渡重洋,是我國旅法最早的畫家。
(三)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來源:蕪人在線 網友:鏡湖煙柳)
http://www.ah.xinhuanet.com/xinwen/2005-02/05/content_3695256.htm
8、新人婚禮途中被村民攔車要煙,你覺得該給嗎?
我認為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新郎個新娘,兩個人都不應該給煙的。他們這不僅僅是討一個好的彩頭,而是攔路搶劫。遇到這種情況,我認為可以報警處理。
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在農村很多的地方,他們都會利用新郎新娘結婚的這一天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這種情況也稱之為婚鬧惡俗,如果過分的情況下,新郎和新娘兩個人可以報警的。
在8月30日,陝西咸陽一對夫妻結婚就遇到了討要彩頭的人。這一對新婚夫婦,他們開著婚車往回趕。就遇到了同村一個大爺跟大媽,他們兩個人在半路攔截婚車,大爺把自己的架子車擋在路上向新婚夫婦討要香煙。
大媽看著婚車停下來了,她表示她自己沒有得到彩頭,如果新郎跟新娘想要從這里過去,必須要給彩頭。這時大爺就很大聲地表示,不要那麼多的廢話,趕緊取煙去,如果不給煙就不從這里過。
這一對新婚夫婦,他們認為今天是他們結婚的大喜日子。大爺跟大媽向他們討要香煙就給,卻沒有想到已經給了五條香煙了,這個大媽她還不滿意。這位大媽說還要多加一條煙,五條煙是打發不了的。
針對這一種情況,我認為是相當不合理的。他們這種情況是借著討彩頭,而明目張膽的向新郎新娘索要錢財的行為。新郎新娘遇到這種情況,不應該給這位大媽。大媽和大爺他們在中途把路擋住的這一種行為,就已經違法了。
本來這一天是人家大婚的日子,應該幸福快樂開心,卻因為幾條煙惹得別人不高興。大媽和大爺的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如果新郎新娘兩個人報警,他們兩個人已經觸犯了法律了。現在的婚鬧也應該採取一些措施,禁止事態越來越嚴重。
9、老人組團坐輪椅攔婚車要錢是怎麼回事?
10月10日,安徽亳州網友爆料,亳州某地幾名坐輪椅老人在路中央攔婚車要錢。根據曝光的視頻顯示,在一處村道上,兩名老人坐著輪椅停在路中央,攔住一個婚車隊伍,向對方索要紅包,現場還有不少人圍觀。
爆料者稱,被攔的婚車隊伍給老人煙,老人都不要,非要紅包,有人下來給老人說好話,其中一名手裡還有拐杖的老人用兩只腳踩著地吃力地往前挪動輪椅,直到擋在了婚車的最前方。而另一名老人一著急,乾脆從輪椅上站了起來,兩只手拖著輪椅往前走,這一幕讓人難以置信。
兩名老人為了錢,竟然不顧自己身患重疾,拖著行動不便的身軀攔婚車要錢,有網友調侃:兩名老人真是「身殘志堅」,真的是非常「勵志」。
(9)安徽蕪湖村民攔截婚車擴展資料
老人被批評教育並作價賠償:
據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公安局官方微博通報,10月10日,網傳「安徽老人組輪椅隊攔婚車要錢」視頻。獲悉有關信息後,公安局立即組織力量進行核查。
經查,網友視頻中反映的事情基本屬實。事情發生在10月6日早7時許,程家集鎮一女村民出嫁。當男方婚車剛離開女方家門不遠時,郭某彬、林某彪、汪某營、王某占等4名老年村民(其中3人乘坐輪椅)上前攔停婚車索要喜煙,總共獲取了四包香煙。視頻中宋某鄉等另外4名老人(系事主鄰居)未參與攔車索要香煙。
郭某彬等4人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公安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依法對4人作出警告、批評教育,並作價賠償事主煙錢、向事主進行道歉等處理。
10、清水的安徽蕪湖市鳩江區清水街道
清水,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清水因青弋江、水陽江兩江之水在此交匯,形成清渾分明兩種水色而得名,清水迥色成為蕪湖一奇異自然景觀。清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富庶,文化昌盛。清水的萬春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萬春圩初築於後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寧國縣令沈披招八縣民工重修萬春圩,圩田修復後,宋仁宗趙禎賜名為萬春圩。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參與籌劃並撰寫《萬春圩圖記》一文。
清水街道區位優勢明顯,城市基礎設施完備,交通網路發達。蕪宣、蕪馬高速穿境而過,並設有蕪湖東站進出口。街道境內駐有蕪湖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園——方特夢幻王國主題公園、鳩江經濟開發區二期、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新院區、蕪湖中加學校、蕪湖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等重點單位。新建萬春花園、竹秀清苑等居民安置小區。
古戰場
清水街道位於青弋江下游,蕪湖市城東。清水,自古以來,就是一條重要交通通道,為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清水河軍灘口為周瑜營盤,曾有張家營、茆家營兩個營寨,軍灘口外灘是放馬場。
1856年11月,鄧紹良由灣沚進軍清水河。1858年4月,太平軍灣沚大捷。1860年2月,英王李秀成由蕪湖指揮太平軍回師廣德、郎溪,隨後攻佔湖州、杭州一舉摧毀清軍江南大營防線,太平軍都是從清水籌集糧食,擴充兵源。
1862年5月20日,清軍發起對蕪湖的進攻,從四麵包圍蕪湖。東撤的一支太平軍固守清水鎮,遭到清軍黃翼升水師截擊,千餘將士在此犧牲。
1863年1月,太平軍自萬春圩三里埂循河而下,反攻蕪湖未成。2月,灣沚太平軍准備奪取清水河鎮。清軍四個水師營合力反撲,清水街頭戰火四起,濃煙滾滾,太平軍寡不敵眾退至黃池。太平軍在萬春湖與清軍作戰相持三個月,反攻蕪湖已成泡影,由此結束了太平軍在蕪湖長達10年的歷史。
文化之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之所以在此引用宋代大儒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下的這些膾炙人口的佳句,是想說明「人文清水」歷史文化底蘊厚重,這些正是如今清水街道群眾性文化蓬勃發展的「文化之源」。
清水位於蕪湖市東部,坐落在萬春圩,這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而清水之得名,蓋因青弋、水陽兩江之水在此交匯,形成清渾分明兩種水色。由此,「清水迥色」成為蕪湖一大奇異自然景觀。清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饒,文化昌盛。歷史上著名的萬春圩,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初築於後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寧國縣令沈披招八縣民工重修。圩田修復後,宋仁宗趙禎賜名「萬春圩」。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曾參與籌劃萬春圩的開發,並撰寫了《萬春圩圖記》一文。清水街道的前身清水鎮,則是一個百年古鎮。其中,清水小學已有百年歷史;清水河中學已有60年歷史,其前身「蕪湖縣中學」之校名,則由文化名人郭沫若題寫。
為了留住千年古圩、百年古鎮的歷史影像和盛世輝煌,清水的「趙樹理」、作家陸成全,在新時期出版了攝影作品集《古鎮風采》、散文隨筆集《清水風情》,展示了古鎮風情之美、人文之厚、民風之淳。同樣是「山葯蛋」本土文化,王玉潔女士的《伊人如月水一方》等數部個人隨筆集亦出版發行,顯現了新一代清水文化女性在茁壯成長;徐大本先生的古詩詞《渡叟詩詞》付梓,顯示老一輩文人深厚的古文功底;鄉土作家項強的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屢見《知音》等多家國內大型期刊,一篇篇作品散發出陣陣墨香……
正是這些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成就了今日的文化清水和清水文化,鑄就了「清水人」的歷史情懷和現實理想。我想,當年沈括進一步規劃開發萬春圩時,也許初衷只是改造自然、利國富民,他可能沒有想到,他創造和留下的物質遺產,如今正在文化精神、歷史傳承等多方面,對萬春圩的子民、對清水的兒女發揮著巨大作用。而這種「文脈史源」的作用,在新時期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將成就人文清水新的輝煌!
歷史人文
宋
仁宗嘉祐六年(1061)寧國縣令沈披招8縣民工重修萬春圩,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參與籌劃並撰寫《萬春圩圖記》一文。
元
廷祐年間(1314-1320)歐陽玄任蕪湖尹,對蕪湖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都有詩詠贊美,《蕪湖八景》始名於此,荊山為蕪湖八景之一。
明
嘉靖年間(1522-1566)荊山寺在荊山建成,利用陡削石壁刻有菩薩100餘座,後稱為荊山寒壁。
清
乾隆十三年(1748)小荊山奎星閣前修建「荊山書院」。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鄧紹良由灣沚進軍清水河。太平軍在四褐山至澛港一線被清軍陸軍總兵德安兵圍攻,傷亡萬餘人,蕪湖城復被清軍佔領。
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荊山一帶下冰雹,大如雞蛋,莊稼俱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兩江總督張之洞奏准開墾萬春圩,在清水河鎮設立「農務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萬春圩農民抗租。
宣統二年(1910)十月,萬頃湖(萬春)墾戶與寶善公司爭執租谷,全湖罷租,清政府派縣令何敬敷前往鎮壓。
中華民國
民國5年(1916年)8月4日,卜家店、官陡門、軍灘、梅家樓等處發現蝗蟲,知縣余誼密督促農民撲滅,並派員收買,計收數百斤之多。
民國16年(1927)3月6日,蕪湖成立總工會、農會、婦女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萬春圩成立農民協會,有萬餘人參加成立大會。方東白任主任委員。
是年11月,中共安徽臨時委員會派胡濟,俞昌准等在麻浦、白沙、易太、萬春等圩區發展黨組織,領導農民抗糧減租。萬春圩農民開展抗租減息獲勝。
民國20年(1931)8月28日,受颶風襲擊,萬春、行春各鄉被大水沖平,溺死千餘人。
民國23年(1934)安徽省公路局改線,新建蕪湖經清水、六郞橋、楊老村至灣沚公路路基。翌年,1月1日蕪(湖)屯(溪)公路通車。
民國28年(1939)1月20日,粟裕率新四軍二支隊第三團一部,襲擊扁擔河畔官陡門日軍據點,激戰半小時,殲日、偽軍200餘人。
民國34年(1945)5月,南蕪湖游擊大隊和臨江團得到行春圩大刀會配合,進攻駐方村的偽保安隊,又兩次攻打駐清水河的保安隊據點。
民國35年(1946)12月20日,5時,上饒開往蕪湖一輛裝客卡車,於清水河上渡船時沖入河中,僅18人得救。其餘乘客全部蒙難。
民國37年(1948)冬,萬春區工委在清水河、祠山廟、童家壩、北陡門、王 、大閘等地方散發和張貼迎接解放軍渡江的標語和傳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1年4月25日,清水聯村供銷合作社信用部成立。此為建國後皖南地區第一個信用合作社組織。
1952年4月,取消從一到七的數字區名,改用澛港、石硊、方村、陶辛、中窯、政和,萬春地名稱謂。
1954年4月至8月,蕪湖縣連續降雨1350毫米。4月14日,全縣出現內澇。5月25日,麻鳳圩小楊壩首破。8月25日,長江水位高達12.87米,麻鳳圩、萬春圩、十三連圩等全縣大小圩口19個,相繼潰破。被淹沒達33.49萬畝,為近百年來未有的特大洪水。
1955年9月20日,全縣第一所中學「安徽省蕪湖縣初級中學」在清水鎮開辦。
1956年7月,蕪湖縣首屆體育運動會在清水鎮舉辦。
1956年9月26日,全縣最大的排灌站——萬春機械排灌站竣工,安裝4270型柴油機8台,共1600馬力。
1957年,大荊山的蔣公山一山洞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斧,三孔石刀等70餘件石器。其中有兩件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1958年8月17日,清水鄉同和村,把成熟的黃稻棵並田移栽,放出「高產衛星」,畝產達18387.5斤。11月3日,長江鄉單晚畝產又「突破萬斤大關」,蕪湖縣報專版進行報道。
1958年10月,全縣23個鄉合並為東風、紅旗、長江、萬春4個人民公社。次年2月2日又以地名命名,除萬春原名未動外,東風改為易太、紅旗改為方村、長江改為魯港。
1960年4月2日,萬春圩灌溉工程竣工。
1960年,蕪湖縣中學凌紹虞老師培育的大蒜,最大的蒜頭重半市斤,選送北京參加勤工儉學成果展覽。
1961年6月,澛港、方村、易太、萬春人民公社解體,建4個區委會,全縣調整為18個公社。
1963年,祠山公社金華大隊一帶農民興起木器包裝加工業。以後逐漸形成木器包裝加工產業,涌現出一批納稅大戶,2003年,全鎮木器行業產值實現1.8億元。2006年,產值達2.5億元。
1963年3月,中央文化部文物普查工作組來蕪湖縣考察、鑒定「荊山寒壁」。
1964年4月13日至24日,大閘公社安樂大隊社員在七里灘打草積肥有96人感染血吸蟲病。
1968年10月,清水造船廠建造出第一艘60噸水泥駁船。
1972年,成春獸醫站與萬春中學合制的穿心蓮類脂素等制劑,受到華東中草葯會議的表彰。
1974年6月25日,方村、紅楊、萬春3個區因台風襲擊,共倒塌房屋36861間,死亡2人,傷47人,48441畝農田受災。
1974年12月20日,恢復中共蕪湖縣委派出機構區委會,成立灣沚、紅楊、方村、澛港、萬春、易太6個區委會。
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後,人心惶惶,蕪湖一帶家家搭防震棚。
1979年,清水鎮清水、軍灘、聯盟村部分村民開始種植苗木花卉,面積2000畝。1999年,擴大到15個村,面積1.5萬畝。2006年,全鎮發展為2萬畝,年銷售額2億元,並帶動其他鄉鎮農民種植。
1983年3月,全縣進行社鎮制改革試點,在萬春區所轄5社2鎮和其他5個區各轄的1個公社進行。4月,萬春公社並入清水鎮,實行以鎮管村。
1983年,清水河中學何榮洲榮獲省級優秀班主任。
1983年7月17日,萬春圩腰村至小河咀堤段4處塌方,中國人民解放軍83111部隊官兵趕赴現場搶險,終於控制住了險情。同一天,省委書記黃璜到萬春圩視察。
1984年,清水鎮清水村苗木專業戶馬玉保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7年,張鎮鄉新民村個體專業戶鄧立田被評為省級勞動模範,並出席省黨代會。
1987年9月,張鎮中學韋章斌榮獲安徽省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廳級勞動模範)。
1988年2月8日,清水鎮建成水上自來水廠。1999年12月28日,被蕪湖市自來水公司兼並後引用市區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