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無棣婚宴

無棣婚宴

發布時間: 2022-06-11 18:12:23

1、結婚辦酒男方出全部的辦酒錢,那收份子錢歸男方還是女方收?

男方辦男方的酒桌,收男方的份子錢。女方辦女方的酒桌,收女方的份子錢。各辦各的酒桌,各出各自的酒席錢,收各自的份子錢。(完美)

2、濱州惠民縣喪葬習俗

濱州惠民縣喪葬習俗

80年代起,傳統喪葬習俗中部分禮儀在農村又流行起來。老人生命垂危時,子女即給老人換衣服,無論冬夏,均著棉衣。凡直系親屬均守護身邊,聽遺囑,目視老人離世。老人咽氣,晚輩立即到院中面向西南「叫魂」,意在喚回死者靈魂,亦有訃告族人、鄰里之意。然後將死者置於靈床上,供食品,上香,點長明燈。晚輩著孝服,門上貼白紙。主持喪事的族長或村幹部委派人向死者親友報喪,有書面訃告和口頭報喪兩種形式,主要內容為死者姓名和去世、入殮、出殯的時間。

80年代初,農村地區多實行土葬,須將死者裝入棺內,名為入殮。此時,親屬都須到場向遺體告別。死者若為女性,必須由娘家人在場。入殮後,棺材停放靈棚,晚輩按男女分列兩邊接受親友吊喪。吊喪者先哭後行跪禮,至親者還須付奠儀。停靈期3~5天不等。

出殯前一天晚上,喪家為死者舉行送行儀式,俗稱「送盤纏」,地點選在路口或空地。執事人預先擺供桌,置香爐燭台,備好菜餚酒食,晚輩及親友一一向死者魂幡叩首送行。禮畢,燒紙車、馬、轎、搖錢樹等,兒女們哭號著向火中奔,以示對死者挽留。出殯,又稱下葬,長子持靈幡,其他晚輩執哀杖,隨棺材至墓地。棺入穴後,晚輩捧土撒於棺蓋上意在親埋。然後鄉鄰堆土成墳。第三日,兒女們填土「圓墳」,燒紙祭悼。自親人亡故之日起每七日到墳上祭奠一次,「七七」為止。

父母在世的亡故者不循以上禮儀。80年代中後期,境內普遍推行火化,政府倡導移風易俗,禮儀逐步簡化。平掉分散在田間的墳墓,建立公墓,有的村建起紀念堂存放骨灰盒。90年代起,農村時興為去世者立碑或植樹以作紀念。

城鎮居民喪事較簡,去世後,在殯儀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親屬、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之後,送火葬廠火化,骨灰盒送紀念堂存放。

濱州其他習俗

一、婚姻

提親80年代起,提親方式多樣。一是介紹人對男女雙方情況(年齡、相貌、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狀況等)熟悉,熱心幫忙,主動為其撮合,或是受一方委託為其提親。二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為求名正言順,托一熟人作介紹人,此種提親只是形式而已。三是由大眾傳媒、婚姻介紹所承擔提親職能。經介紹人提親的男女須約定時間相看,首次見面僅對相貌、年齡、言談舉止有表層認識,以後則自行約會,對對方品性、家庭、職業、興趣愛好作深入了解。城鎮許多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將對方帶到家中,介紹給家人,自己充當介紹人。沾化、無棣縣少數地區尚有訂「娃娃親」陋習。

定親男女交往一段時間,認為滿意即可定親,有書面和口頭兩種方式。書面定親即將家中長輩的輩分、姓名、年齡等寫在紅紙上,名「帖」;另紙寫兒女姓名、年齡、屬相以及「年庚相符,屬命相生,願結秦晉之好」之類文字,名「柬」。然後由介紹人轉交雙方,男方要給女方放禮。80年代,部分農村地區多採用此方式。口頭定親即男女雙方(包括家長、兒女、直系親屬等)約定時間聚會,以交談方式將親事定下。地點一般選在男方,由男方設宴款待,並給女方見面禮。

議婚男女雙方商議結婚時間、彩禮多少、嫁娶議程、接(或送)親方式等。議婚由雙方家長、子女直接出面交換意見,有時須介紹人從中協調,往往商議多次才達成共識。議婚時,男方要付給女方一筆彩禮置辦嫁妝,女方往往退還一小部分以示客氣。

娶親娶親前男女雙方先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女方置辦嫁妝,男方則要裝飾洞房,擺放新傢具(若女方陪送傢具,需提前送到),床(炕)鋪設一新,門口貼對聯。娶親這天,一般由男方去接(有的由女方送),80年代初,坐馬車或騎自行車,中後期乘拖拉機或農用車,90年代多用小轎車。新娘有娘家人陪送,嫁妝同時送到。下車時放鞭炮、奏鼓樂歡迎。新娘、新郎步入院中,司儀主持婚禮儀式。之後,新娘入洞房,圍觀者隨即湧入,名曰「鬧洞房」,濱州一帶還有「鬧婆婆」習俗。是日,男方大擺宴席招待女方客人與賀喜親友,城鎮宴客多在酒店。90年代,政府倡導移風易俗,組織集體婚禮,既熱鬧又節儉,還有的青年男女選擇旅遊結婚。

農村中結婚彩禮過重現象較為普遍,城鎮接送新娘、婚宴講排場之風亦有蔓延之勢。

二、生育

80年代起,國家倡導計劃生育,後定為國策,對生育習俗有較大影響。育齡大都推遲,生育胎數大為減少。婚後多年不育者,不再利用迷信方式求子,夫妻到醫院檢查,有病及時治療。懷孕後經常到醫院查體,分娩一般去醫院。嬰兒出生3天後,娘家攜帶營養食品及嬰兒衣服前來看望。因多為獨生子女,起名格外慎重,講究新鮮別致、寓意深遠、順耳上口,農村起名還須把體現輩分的字考慮在內。全家人大都參與命名,往往起出數個名字,擇優而用。乳名多為疊字,大名兩字者漸多。嬰兒出生第12天,俗稱「十二晌」,親友帶禮物來賀,給嬰兒「圓耳朵」。出生1個月,俗稱「滿月」,娘家接母子去住一段時間,給嬰兒「鉸頭」。90年代,城鎮時興用嬰兒胎毛製作一支毛筆,作為永久紀念。至百日,為嬰兒掛長命鎖,穿「百家衣」,照像留念。周歲日,親友都來祝賀,主人舉行家宴招待。在農村,若為男孩,周歲紀念尤為隆重。過去流行「抓周」習俗,現漸廢。

三、稱謂

80年代,家庭及親屬稱謂與前基本相同,書面稱謂如家父、令尊、仁兄、舍弟等用者漸少,只在一些特殊場合使用,大都使用口頭稱謂。

社會稱謂變化較大。70年代末,社會成員間互稱同志。80年代,只在會議或公務活動中稱同志,一般場合稱師傅,若為熟人或同事多以姓氏相稱,根據年齡在姓前冠以「老」或「小」。農村鄉鄰多以輩分、年齡作為稱謂依據。90年代,城鎮中對男性多稱先生,對女性稱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工商界流行稱「老闆」(企業主)、「老總」(公司經理)。公務員間多以職務相稱,如對方為副職,則將「副」字去掉。對專業技術人員多以職稱相稱,如某教授、某大夫、某工(工程師)等。

四、壽誕

為老人祝壽是傳統的敬老習俗。80年代,一般60歲以上老人才開始做壽。壽日這天,兒女、親友們帶著蛋糕、肉類、酒、茶及老人喜愛的其它禮品來為老人祝壽。家中置辦豐盛的酒宴,老人穿戴一新居於首座,全家人一一敬酒,祝老人健康長壽。90年代,許多家庭到酒店為老人祝壽,有的到電視台、廣播電台點歌或包一場電影為老人賀壽。是日,因兒女們聚齊,大都照全家福像。

90年代,60歲以下中青年人也開始過生日;獨生子女為家庭關注的中心,每逢生日必過,且隆重,已失去壽誕習俗的原本意義。

五、喪葬

80年代起,傳統喪葬習俗中部分禮儀在農村又流行起來。老人生命垂危時,子女即給老人換衣服,無論冬夏,均著棉衣。凡直系親屬均守護身邊,聽遺囑,目視老人離世。老人咽氣,晚輩立即到院中面向西南「叫魂」,意在喚回死者靈魂,亦有訃告族人、鄰里之意。然後將死者置於靈床上,供食品,上香,點長明燈。晚輩著孝服,門上貼白紙。主持喪事的族長或村幹部委派人向死者親友報喪,有書面訃告和口頭報喪兩種形式,主要內容為死者姓名和去世、入殮、出殯的時間。

80年代初,農村地區多實行土葬,須將死者裝入棺內,名為入殮。此時,親屬都須到場向遺體告別。死者若為女性,必須由娘家人在場。入殮後,棺材停放靈棚,晚輩按男女分列兩邊接受親友吊喪。吊喪者先哭後行跪禮,至親者還須付奠儀。停靈期3~5天不等。

出殯前一天晚上,喪家為死者舉行送行儀式,俗稱「送盤纏」,地點選在路口或空地。執事人預先擺供桌,置香爐燭台,備好菜餚酒食,晚輩及親友一一向死者魂幡叩首送行。禮畢,燒紙車、馬、轎、搖錢樹等,兒女們哭號著向火中奔,以示對死者挽留。出殯,又稱下葬,長子持靈幡,其他晚輩執哀杖,隨棺材至墓地。棺入穴後,晚輩捧土撒於棺蓋上意在親埋。然後鄉鄰堆土成墳。第三日,兒女們填土「圓墳」,燒紙祭悼。自親人亡故之日起每七日到墳上祭奠一次,「七七」為止。

父母在世的亡故者不循以上禮儀。80年代中後期,境內普遍推行火化,政府倡導移風易俗,禮儀逐步簡化。平掉分散在田間的墳墓,建立公墓,有的村建起紀念堂存放骨灰盒。90年代起,農村時興為去世者立碑或植樹以作紀念。

城鎮居民喪事較簡,去世後,在殯儀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親屬、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之後,送火葬廠火化,骨灰盒送紀念堂存放。

六、祭祖

80年代起,農村舊時祭祖之風又興。祭祖由掃墓、家祭兩種方式。掃墓又稱上墳,有固定日期。清明掃墓最為普遍,除祭祀外,還要為墳墓添土,防備夏日雨水沖刷。農歷七月十五與十月一日掃墓者多為女性,一般只上「新墳」(即亡故不久的祖父母、父母之墓)。春節掃墓最隆重,合族男性均到墓前叩拜先人,並擂鼓奏樂,燃放鞭炮。家祭,即在家中設堂祭祖。一般在年三十(小進二十九)凌晨,家長率子侄到村頭請祖先回家過年。在堂屋設供桌,懸掛「家堂」,陳列族譜,點燃香燭,擺上貢品。除夕,家人向祖先叩頭行禮,上香燒紙,燃放鞭炮。初二送先人歸。仲秋節、先人祭日亦有祭祀者。

七、禮節

80年代,人們交往禮節流行握手、拱手、點頭致意。春節給長輩拜年、祭祀先人、弔唁等特殊場合,農村有行跪拜禮的。親友間饋贈禮品或宴請,須在適當時節回敬。初次見面,先介紹自己,或呈上名片。久別重逢則親切握手,互致問候。分別時揮手致意。宴席上先請客人入座,敬酒讓菜;席散後客人先行,並送至門外。在乘車、購物、就診等場合,老、幼、女士優先。90年代,各級政府抓精神文明建設,遵守禮節,禮貌待人,言行文明成為時尚。



3、山東無棣的傳統習俗和特產

無棣特產

金絲小棗

梭子蟹

渤海黑驢

無棣結婚的一般風俗
1、相親
子女尚未成年,媒人上門說親。相親前雙方老人首先對雙方的基本條件、年齡屬相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一經中意,雙方約定時間、地點相親。
2、相家
在雙方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經媒人溝通,談妥條件後,由男方選
1、相親
子女尚未成年,媒人上門說親。相親前雙方老人首先對雙方的基本條件、年齡屬相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一經中意,雙方約定時間、地點相親。
2、相家
在雙方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經媒人溝通,談妥條件後,由男方選擇吉日,籌備宴席,禮金、禮品(一般為「三金」)等,邀請女方家人到男方相家。席間,雙方互換喜帖,喜帖用大紅紙,上書男老親家、親家姓名、排行、正親家等。
3、擇日
雙方達到結婚年齡,在雙方相互了解的基礎上,談妥條件後,男女雙方經媒人撮合,選擇黃道吉日,確定結婚日期,領取結婚證。黃道吉日由男方提出大體時間,請風水先生提供具體時間。也叫看日子。
4、定聘
結婚前,男方備好聘金、四色禮、上轎紅等禮品,寫好由男方選擇的黃道吉日,送到女方。女方按照男方選定的黃道吉日,准備姑娘出閣。結婚日期已經確定是不能變動的,因有「動一動死公公,挪一挪死婆婆」說法。
5、迎親
黃道吉日的早上,男方帶車隊、鼓樂隊、到女方迎娶。舊社會騎紅馬(稱大娶)或花轎迎親(兩個花轎迎娶稱大娶)。迎親車隊、人員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新郎到新娘家迎親程序繁多,一是車隊到新娘家花車停放也有講究,花車車頭要沖喜神方向(喜神方向由男方請風水先生確定);二是叫門(需掏紅包若干,直至女方堵門的滿意方能開門);把新郎拒之門外,名曰「憋性」;三是討喜:新郎叫門,此時新娘之兄妹、晚輩、好友等應刻意阻擾,經新郎哀求後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意為長長久久;四是男方設宴款待新郎(新郎做主賠位置);五是照相留念;六是求婚(新郎向新娘獻花、獻歌、下跪、表態等直至新娘滿意);七是向父母行大禮;八是由新郎抱新娘上花車,新娘腳不能著地。意思是腳不沾娘家的土。以上程序,由男方儐相(也叫拿紅氈的)具體負責。
新娘離家也有講究,一是有新郎偷筷子的習俗,是快生子的意思;二是有潑水的習俗。謂之「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也有不讓潑水的,意為姑娘永遠是娘的小棉襖;
婚禮隊伍在迎娶的路上也有講究,一是路過橋涵需要燃放鞭炮、扔紅包;二是遇到新娘要相互交換禮物;三是迎娶隊伍往返不走同一條路(意為不重婚);四是路過村莊有攔車討喜的習俗,這時儐相拿出喜煙、喜糖、分給大家,鼓樂隊演奏節目,讓大家欣賞;五是一個村有多個結婚的有槍頭的習慣(誰第一個下車,誰家今後日子過得好)。
6、婚禮
新娘到新郎家,一是新娘不下車先首先燃放鞭炮;二是接著由新娘的婆婆抄車;三是有接媳婦的負責把新娘接下車;也有的地方要讓花車(轎)在門前停一會兒,謂之勒性、憋性、頓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綿軟,進門後服婆婆的管教;四是拜堂,有司儀主持一般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和夫妻對拜;五是入洞房(由新郎抱著新娘進入洞房)。六是挑蓋頭,舊社會新娘出嫁蓋著紅蓋頭,送入洞房後由新郎用秤桿把蓋頭挑下來(意為稱心如意);七是邁火盆,有的地方在新娘入洞房的路上有邁火盆的習俗(意為辟邪和紅紅火火之意)八是撒麩子,在新娘向院內走時,一路向其身上撒麩子、彩色紙屑、栗子、棗、花生等,取有福、早生貴子、男女花生之意。 九是吃合婚餃子。合婚餃子有娘家准備,數量為新娘年齡一歲一對。
7、送閨女
機關新娘出嫁有伴娘相伴(一般是同學二人)農村有小飯相伴(一般是新娘的年輕嫂子,有兒子的最好);有送客相送(一般是娘家哥二人);另外有兩個男童壓車(男女雙方各一人)。
8、看閨女
早飯後,送客伴娘等娘家客人返回女方後,新娘娘家男女長輩若幹人,(數量不等)帶著禮品(一般是手巾、火燒、糖方便麵等)到女方看閨女。
9、分禮兒
男方前來賀喜的女賓(新娘的長輩和嫂子)給新娘喜錢,然後,將女方帶來的禮品分給前來賀喜的女賓和為婚宴服務的有關人員,稱為分禮兒。分禮結束,男方設喜宴款待娘家和所有來賓。
10送大飯
晚上,娘家准備酒菜一桌裝入食盒,請兩名壯年抬著,由娘家兄弟二人送去,由新郎新娘賠餐,一直到深夜。這種風俗主要是保護新娘。
11鬧洞房
新郎同學晚輩待送大飯的客人離開後,開始鬧洞房。
12洗手、
鬧洞房的離開後,新郎全家與新娘用下合婚餃子的餃子湯,同用一盆水洗手,同用一塊毛巾擦手。取婚後全家和氣和睦之意。
13吃寬心面
寬心面有娘家准備,洗手結束一家人一口吃寬心面,意為寬心之意。
14、祭祖
新婚第二日下午,新婚夫婦在家人的陪同下,到祖墳祭祖。據說這樣百年之後,能夠入祖墳,否則將成為野鬼,無家可歸。
15、回門
結婚三日,娘家父親將女兒接回娘家。結婚六日娘家娘將女兒送回婆家。農村有這樣的說法:「爹接娘送,一輩子不長病」。新婚九日新郎新娘一塊回娘家,當天夫妻一塊返回婆家,稱回門。現在一般是婚後第二天,新娘新郎一塊回娘家,當天返回婆家。
16、鬧喜
無棣還有鬧婆婆公公、鬧姑爺的習慣。現在也有鬧叔(嬸)伯(伯母)哥(嫂)的。來看新娘的人,向新郎的長輩討喜錢、喜煙、喜酒、喜糖。從鍋底摸一把黑灰把婆婆公公 抹成花臉,也有打夯的。婆婆公公不僅不惱,反而高興,抹得越多說明越有人緣。
17、婚宴
無棣新婚喜宴一般為四盤糕點,四葷、四素、四個大件、八個大碗,也有的外加四盤水果。俗稱「八大碗宴席」或餜子圓邊席。席間,新郎新娘及其父母、哥嫂依次敬酒。
18答謝宴
為感謝親朋好友對新婚的祝福,新郎新娘的父母分別舉行答謝宴。參加宴會的親朋好友要掏紅包。答謝宴一般程序是:新人及父母入場;單位領導致賀詞;新郎新娘向父母行大禮、向親朋好友鞠躬致謝;喝交杯酒;父母及新人敬酒等。
19、婚前准備
一是新郎新娘准備,迎親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盤頭」。新娘的盤頭是請化妝師完成,主要包括化妝、梳頭、披婚紗。舊社會主要開臉(用細繩絞去面上的汗毛)、梳妝、縛高髻;新郎理發、刮臉、著西裝革履。舊社會在禮帽上扎一圈紅髻線,插上兩朵紅玫瑰花,身穿長衫馬褂;二是請總管,婚禮之前要請親戚朋友或街坊鄰居共同來幫忙。主持操辦喜事的頭目稱為總管,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圖來安排各項事宜,諸如寫(貼)對聯、喜子;寫(下)請柬;備車(轎);請樂隊,聯系宴席(請廚師);安排紅櫃(帳房先生)、服務人員、迎親、送親、宴客、陪客、錄像、照相等等。三是新婚除夕新郎門上還要放一對紅磚,磚上裹上紅紙,貼上喜子,綁上一雙新紅筷子,由屬龍、虎的二人去安放在門兩邊,新娘進門後放在房頂上,據說可以避邪。這場喜事辦得是否紅火熱鬧,主人家花錢多少是否得當,親家賓客是否滿意,禮儀是否周到,就全看總管的能力了。四是行家禮兒,過去(文革前,現在農村也有)臨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換上新裝,鼓樂相隨繞村挨戶行禮,稱為行家禮,意思是懇請親鄰在婚娶的日子裡多多幫助。有的地方只給本族的人家行禮,謂之演禮。五是壓炕,新婚除夕晚上新房有父親(或叔伯)與新郎同住,稱壓炕。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