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酒席上為什麼有豆腐
1、為什麼人死後要吃豆腐飯?
豆腐飯,亦稱「豆羹飯」,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雅稱"豆宴",酬謝前來參加葬禮以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被請者一般不得拒絕,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過去這種酒席一般為素席並以豆製品為主,其後逐漸變異,佳餚美味之豐幾可比擬喜慶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舊稱為豆腐羹飯。
相傳,戰國時有個人叫樂毅,對父母十分孝順。他的父母喜歡吃軟食,樂毅便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活得很長壽,於是在父母去世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
另一個由來傳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能長生不老。在這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來他的父親病逝,按照當時的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
旁人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不知道那是只是豆腐,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劉安於是在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而成殮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還有一則流傳於江淮的民間說法稱,從前有一位阿公分給三個媳婦各人一升黃豆,大媳婦和二媳婦帶回去吃了,三媳婦則把黃豆種在田裡,將結成的新豆收下來。如此過了三年,三媳婦積攢了許多黃豆,阿公也因此稱贊三媳婦能幹,讓她主持家務。三媳婦用黃豆磨成豆腐,燒了許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興地說:"我百年之後,你們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後,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傳開後,逐漸形成辦喪事吃豆腐飯的風俗。
2、喪禮筵席上為什麼一定要有豆腐做的菜
吃豆腐羹飯,亦稱吃羹飯或吃豆腐飯,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雅稱"豆宴"),酬謝前來參加葬禮以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被請者一般不得拒絕,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過去這種酒席一般為素席並以豆製品為主,其後逐漸變異,佳餚美味之豐幾可比擬喜慶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舊稱為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是怎樣形成的,是否蘊含有特別的文化觀念?地方風俗資料上鮮有解釋性的記述,從而給人們各抒己見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民間傳說,戰國時人樂毅性孝順,父母喜吃軟食,樂毅便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壽。父母故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飯的風俗,流傳至今。
另有一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長生。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其父病死,按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旁人不察,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劉安乃於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而成殮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流播於江淮的民間傳說稱,從前有一位阿公分給三個媳婦各人一升黃豆。大媳婦和二媳婦取回食之。三媳婦把黃豆種在田裡,將結成的新豆收下來。如此三年,積攢了許多黃豆。阿公稱贊三媳婦能幹,讓她主持家務。三媳婦用黃豆磨成豆腐,燒了許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興地說:"我百年之後,你們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後,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傳開後,逐漸形成辦喪事吃豆腐飯的風俗。
現代學人認為上述幾種傳說均屬後人附會之辭,但其中也反映出某種民俗信仰的因素。如浙南武義江一帶迄今尚有喪家於壽終老人殯葬之日煮一大鍋"長壽豆"酬謝參加葬禮者的傳統風俗,寓意"添壽";又如服豆養生的觀念由來已久,與增壽有相通之處。所以對吃豆腐羹飯這種習俗所蘊含的文化涵義,不妨從此類民間俗信中入手探索。
有人推測豆腐羹飯習俗是古人以小豆避煞法術的變異。《荊楚歲時記》載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可見南方地區自古有服豆或豆羹以禳災疫祓除不祥的習俗。古人以為死者亡故的原因或以疾病,或以凶殃,不免有癘疫之氣纏繞屍身,故請送葬者食用豆制食品,可除去疫氣或不祥。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是一種驅散"陰氣"的方法。豆腐以既圓且硬的黃豆為原料,製成後呈雪白之色,是金氣的象徵,這與舊時道家對豆腐性質的解釋相通,如所謂《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言:"淮南王(劉安)得飛騰變化之道,煉五金成寶,化八石為水,得草木製化之理,乃作豆腐"雲雲,可見豆腐有克殺陰氣的奇效,適合送葬者食用。此外,還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的形成,可能與本土佛教信仰中以黃豆為"舍緣豆"的習俗有關,含有祝禱逝者結緣佛法以度來生的理念,同時又增進了喪家與送葬賻奠者之間的情誼。
以上各種說法,都是以間接的資料或推測作為依據,所以,吃豆腐羹飯的習俗究竟緣何而起,仍是不解之謎。
3、喪事後吃飯為什麼必須有白味豆腐這道菜
在江浙的一些地區,人們傳說豆腐的祖師爺是樂毅。
樂毅的父母因為常吃豆回腐,壽命都很長答。當二老去世時,他又做了許多豆腐,辦了酒席,請四鄰八鄉的鄉親們來吃豆飯,叫做「長壽豆腐」。這就是辦喪事吃豆腐的來歷。
隨著豆腐的普及,它所伴隨的民俗現象也越來越豐富。喪事中的「豆腐席」就是其中之一。每當喪事辦完,總要請前來幫忙、弔孝的親友們吃上一餐飯,這餐飯的第一道菜必這是豆腐,或煨或煮。這道豆腐菜給整個筵席定了調子,是吃素的,同時還有一個寓意,即象徵著死者是一生清白的。這在許多地方已經成為習慣了。
4、有些農村白喜事的酒席上,為什麼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農村白喜事的酒席上,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源自戰國時期的一個傳說,一個是源自葬禮習俗。
1.源自戰國時期的一個傳說,傳說戰國時期有一個孝順的兒子叫樂毅,他對父母很孝順,他知道他的父母喜歡吃軟的食物,所以他用大豆為父母做豆腐,由於樂毅孝順,父母每天都吃豆腐,父母長壽。父母去世後,親戚、朋友和鄰居都來幫忙布置葬禮。葬禮結束後,為了感謝他的親戚朋友的幫助,他邀請大家一起吃豆腐晚餐。就有了入葬後用豆腐向客人致敬的習俗,並逐漸形成了舉行葬禮、吃豆腐飯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2.源自葬禮習俗,由於豆腐宴會的初衷是為了獎勵參加葬禮的人,並用現金等幫助葬禮,因此通常不允許被邀請人拒絕,否則視為不禮貌,在很多地方,把去吃白喜事的酒席,稱之為吃豆腐飯或豆湯飯。因此,吃豆腐飯意味著參加葬禮,這也是一個喪葬習俗,仍然在許多地區流傳,一開始這種宴會是以大豆製品為基礎的,但是後來逐漸發展,菜餚變得更加豐富,還提供了雞肉,鴨肉和魚肉。但是如何變化,一道菜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就是豆腐。
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條規矩,上菜時最後一道菜是豆腐,一旦上了豆腐菜,就意味著宴會結束了,因此有很多地方也稱這道菜為散宴菜,意思是這是最後一道菜。酒還沒喝完快吃完,飯還沒吃完快吃,後面沒有食物了,豆腐之所以在白喜事中不可或缺,也是因為上面的民間傳說和葬禮習俗。
5、葬禮為什麼要吃豆腐飯
民間傳說,戰國時人樂毅性孝順,父母喜吃軟食,樂毅便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壽。父母故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飯的風俗,流傳至今。 另有一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長生。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其父病死,按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旁人不察,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劉安乃於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而成殮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流播於江淮的民間傳說稱,從前有一位阿公分給三個媳婦各人一升黃豆。大媳婦和二媳婦取回食之。三媳婦把黃豆種在田裡,將結成的新豆收下來。如此三年,積攢了許多黃豆。阿公稱贊三媳婦能幹,讓她主持家務。三媳婦用黃豆磨成豆腐,燒了許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興地說:"我百年之後,你們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後,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傳開後,逐漸形成辦喪事吃豆腐飯的風俗。以上各種說法,都是以間接的資料或推測作為依據,所以,吃豆腐羹飯的習俗究竟緣何而起,仍是不解之謎。
6、東北人在出殯之後回來之後為什麼要洗手,用白酒漱口,還要吃糖。還有出殯回來吃飯為什麼要有白豆腐。
用酒:因為那裡骯臟,灰大,消毒清冼一下,怕傳染病,吃糖是叫你嘴甜些,別說不吉利的話,白豆腐代表是白事
7、為何有些農村白喜事的酒席上,豆腐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他們認為豆腐是一道非常吉利的菜。
豆腐是一種日常美食,具有高礦物質、低脂肪、低熱量的特點,是人們喜愛的美食之一。豆腐有很多含義。比如在我們東北地區,開玩笑地叫“對付”,意思是誰要是用豆腐招待客人,就有點對付的意思。在一些地區,人們習慣將豆腐諧音稱為“豆腐”或“德福”,這是過年的必備菜餚。
當地的風俗習慣真的很不一樣。我們當地的喜事里沒有豆腐菜,但是做白事有“豆腐飯”的說法。家裡辦喪事,喪期請需要幫忙的人吃飯,吃的飯是“豆腐飯”。這種幫工吃的飯,屬於素宴,基本上沒有酒菜肉菜,主菜是豆腐。葬禮結束後,葬禮宴席上也要有一塊豆腐,以答謝參加葬禮的人。再後來,就算是白宴也是雞鴨魚肉齊全,和婚宴基本沒什麼區別。
由於豆腐宴的本意是獎勵參加葬禮的人,用現金幫助葬禮,通常不允許被邀請者拒絕,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在許多地方,白色婚禮的宴會被稱為豆腐飯或豆湯飯。所以吃豆腐飯就是參加葬禮,這也是一種喪葬習俗,至今仍在很多地區流傳。起初,這種宴會以豆製品為主,但後來逐漸發展,菜餚變得更加豐富,雞鴨魚肉也有供應。但是怎麼改,一道菜必不可少,而且是豆腐。很多地方都有這個規定:上菜的時候,最後一道菜是豆腐。豆腐菜一旦上桌,就意味著宴席結束。所以很多地方也把這道菜叫做散宴菜,意思是這是最後一道菜。白色婚禮之所以少不了豆腐,也是因為民俗和喪葬習俗。從此可以看出,我國地廣遼闊,習俗也是非常不同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8、為什麼送完出殯的人吃豆腐
在新馬,「吃人豆腐」乃一句男女間的葷笑話,無傷大雅。但在中國,各鄉有各鄉的禁忌,好比浙江一帶,千萬切記別把「吃你豆腐」這句玩笑掛在嘴邊。因為在浙江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農村,吃豆腐羹飯,亦稱吃羹飯或吃豆腐飯,是一種流行於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雅稱「豆宴」),招待前來參加葬禮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 所以,你如果對浙江人說:「我要吃你豆腐!」就等於咒詛人家辦喪事了,不跟你翻臉才怪。 孝子吃豆腐的文化 話說回頭,這種習俗是怎樣形成的,是否蘊含特別的文化、風俗?根據浙江民間傳說,戰國時有個叫樂毅的孝子,父母愛吃軟食,樂毅便每天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過世後,樂毅請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飯的風俗,流傳至今。 另有一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可以長生。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其父病死,按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旁人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於是,劉安於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之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如今,在浙江農村,豆腐飯在開席前,由家族長輩向主家作揖,請主家入席後賓客方可入席,桌上的豆腐菜餚各款各色應有盡有,美味可口,但孝子們不許吃飯,在棺木兩旁守靈,直到賓客吃完飯方可起身。 作客浙江一農村,我正巧碰上村裡有戶人家辦喪事,發現這里出殯的風俗跟我在其他中國省份的農村所見大不相同。孝子們在這一天,除了披麻戴孝之外,身上還要披上很多白布、灰布、藍布、黑布。這些布都是孝子的親戚所送,親戚送幾塊,孝子們身上就得披幾塊。 出殯時,女孝子一般走路,男孝子尤其是繼承家產的,受的罪就大了,必須拄一根哭喪棒,彎著腰一直走到村外,如果覺得累想直一下腰,就會落個不孝的罪名。有些人家,還規定繼承家產的孝子,拄一根哭喪棒,由喪居一路跪到山頭去,這里的山墳,距離村子是好幾里的路,這么一路跪著哭喪,簡直是酷刑,往往出殯隊伍抵達山墳處,還要耗上大半天等候一路跪哭的孝子到來,以致耽誤了死者下葬的吉時,而孝子也跪傷了膝蓋,可這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喪俗,村裡的人不敢不遵守下去。 攔靈為聽鼓手吹奏 此外,村裡的攔靈規矩,也跟其他省份大大小小的農村不一樣。攔靈,就是在靈車開動後,走一段路程就由村民攔截,目的是想聽吹鼓手吹奏。吹鼓手也很聽話,吹完一支曲兒,就讓群眾點曲目,點了再吹,吹完方可繼續前行。一路上,總得攔四五次。這樣,抬棺的和孝子孝孫孝親們就受罪了,因為棺木是抬著的,他們的腰是彎著的。 浙江農村的人,家家戶戶都非常節儉,一天只吃兩頓飯,肚子挨餓不打緊,臉皮就不能不長光,平時視一毛錢為牛車輪般大,可在辦喪事上卻是大手大腳,出手闊綽。所以,燒給死者的紙扎就非常講究,對紙扎的手工、款式都有要求,讓上門吊喪的左鄰右舍、親朋戚友看了贊不絕口,臉上就大大長光,覺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9、為什麼人死了 一定要吃豆腐飯
豆腐飯,亦稱「豆羹飯」,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民間的喪葬習俗。葬禮結束後,喪家要舉辦酒席,雅稱"豆宴",酬謝前來參加葬禮以及以現金、實物等形式助喪賻奠的人,被請者一般不得拒絕,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過去這種酒席一般為素席並以豆製品為主,其後逐漸變異,佳餚美味之豐幾可比擬喜慶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舊稱為豆腐羹飯。相傳,戰國時有個人叫樂毅,對父母十分孝順。他的父母喜歡吃軟食,樂毅便用黃豆製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活得很長壽,於是在父母去世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們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
另一個由來傳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天天服豆,希望能長生不老。在這其間,他發明了製作豆腐的辦法。後來他的父親病逝,按照當時的禮儀,三日之內須停廚熄火,所以劉安連吃三天冷豆腐。旁人見他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裡塞,不知道那是只是豆腐,以為他吃的是什麼鳳髓羊酪,遂說他不守禮節。劉安於是在三日小殮後舉辦素席,答謝各方來吊賓客,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說破真情。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而成殮後以豆腐答謝弔唁賓客的習俗亦由此形成。
10、為什麼辦喪事要吃豆腐
在浙江的一些地區,人們抄傳說豆腐的祖師爺是樂毅。
樂毅的父母因為常吃豆腐,壽命都很長。當二老去世時,他又做了許多豆腐,辦了酒席,請四鄰八鄉的鄉親們來吃豆飯,叫做「長壽豆腐」。這就是辦喪事吃豆腐的來歷。
隨著豆腐的普及,它所伴隨的民俗現象也越來越豐富。喪事中的「豆腐席」就是其中之一。每當喪事辦完,總要請前來幫忙、弔孝的親友們吃上一餐飯,這餐飯的第一道菜必這是豆腐,或煨或煮。這道豆腐菜給整個筵席定了調子,是吃素的,同時還有一個寓意,即象徵著死者是一生清白的。這在許多地方已經成為習慣了。
朝鮮族婦女還有「漂浮豆腐」的習俗。每當逢年過節,左鄰右舍的新媳婦、大姑娘們聚在一塊兒做豆腐。「漂浮豆腐」是在做過完豆腐之後取鬧的一種游戲。豆腐做好後,拿出幾塊來,並給每塊豆腐取上名字,然後把它們一塊塊地放入豆獎之中,這些豆腐,一般都沉了下去,但也有極少數會浮起來的,浮起來的象徵著不吉利,而沉下去的就是象徵著一切如意。
滿面族人民大年二十八有吃「水豆腐」的習俗。新女婿上門要吃「水豆腐」,家裡來了客人也吃「水豆腐」,還必須和著高梁米飯一塊吃。豆腐,還是佛教徒的主要菜餚,許多素食似乎都離不開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