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酒席有什麼菜
1、長樂的習俗??
距離福州市區30多公里的郊縣長樂市,是一個相當富裕的縣級市,這里華僑多、偷渡出國多、外出務工多、本地企業多,但這里還有著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民俗活動—-游神。所游的主神是福州本土保護神—-五福大帝中的一尊。村民們興高采烈地抬著他們的神走鄉串戶,進行一系列民俗學上叫「沿門逐疫」的象徵儀式,也有更多的人籍此儀式許個願求神靈幫忙實現夢想,儀式會從早上持續到半夜。
迎神是長樂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民俗活動,具有濃烈的道教色彩。農歷正月的初四之後,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華光大帝、白馬王、臨水奶和各村單獨供奉的主神、諸主神的部屬,如孩兒弟、七爺、八爺等竹製的「骨」神像,分別由人頂著,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十分熱烈。
游神開始之前,有血緣關系的各家通常會將供桌擺在一起,人丁興旺的家族自然供桌也多,神靈停留的時間也越長。在外國,神的護衛叫天使,在這,神的護衛是衙役模樣的小孩這就是主角中的主角,金臉三眼的五福大帝之首。傳說五福大帝生前是五個福州籍的落第書生,回鄉途中見到瘟神正在給水井下毒,五人不及通知村民,便捨身投井中毒而死,以此警告鄉民,鄉民發現後感其恩德,便供為五帝(也有叫五瘟神的,大概不好聽,福州城內都只有五福大帝廟)。抬神的只有男人,供神的多半是女人,大概是因為男主外女主內的緣故罷。列隊的神靈,以萬世不變的神情巡視著它的「疆土」……
住 宅
舊時,長樂民眾住宅,多為單層土木結構。一些院落住宅,小的四扇三直(開間),大的六扇五直或八扇七直,四周風火牆;一般中為廳,兩側為房,兩邊相向為耳墜房;有的前後有廳堂、天井。通常之家則以三間排、六間排加以土牆夾固。零落之家,多以單門獨戶繞以柴扉作為棲身之所。富裕人家、官員宅第則建大落厝,有六扇五、四扇三、「三落排」等,內除建有游廊、撇榭、廳堂、天井、花廳外,還有「三進」、「七進」的重門深院,如縣城關的「司馬第」、鶴上岐陽村的「九頭馬」等群體建築。有的在厝門前還立有牌坊、石獅等。
長樂舊城區的住宅結構,除中山路(今解放路)的為磚木結構,河下街的為杉木結構,較整齊劃一外,其餘多屬明、清時期的「四扇三」或「六扇五」的單層土木結構加風火牆的格式,土地耗用率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民房大多雙層,有的四五層,為石木、磚木、磚混凝土等結構。地面鋪混凝土,樓頂用鋼筋混凝土的已很普遍。80年代後,城鎮與農村新建房屋增多。現代住宅設計重視四面有窗戶、前面有陽台的格式。機關、企事業單位集體宿舍、商品房大多為套房。底層為雜物間,套房裡均設有寢室、客廳、廚房、衛生間等。現代房屋鱗次櫛比,較高的達十多層,既美觀又節約用地。
2、去長樂喝結婚酒有什麼習俗嗎
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說,過去有人結婚,酒席結束,帶一些吃不完的魚丸、豬蹄回去與家人同享,這叫「酒包」。但這幾年,「酒包」演化成「紅包」,這是對禮數的一種創新,無可非議。
「但是,長樂、連江、琅岐等地華僑居多,很多人為了擺闊,不收紅包,還發紅包,而且有的包的是美元。」方炳桂表示,如果有錢,擺酒席發紅包不存在什麼問題。但如果純粹出於擺闊攀比,其實沒「能力」發紅包,只是喜歡跟風,就不該提倡。
3、長樂有什麼特色小吃嗎
白丸子
海蠣餅
油條
海鮮鍋邊
魚丸
肉燕
漳港海蚌
奎橋不夜城那裡有好多的小吃[整條街都是]
4、福建有什麼名菜
閩西八大幹-長汀豆腐乾 長汀豆腐乾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這是瞿秋白在長汀獄中所寫《多餘 的話》中的最後一句。瞿秋白對豆腐的贊語,與他在獄中常吃長汀豆腐是有關系的。 據 《天祿識余》記載,豆腐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79-122年)門下術士首創,至今已 有2000多年歷史。長汀豆腐乾始於唐朝開元年間,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長汀豆腐的 製法與其他地區不同,它採用酸漿作媒介,製作時適當控制火候,用大瓢盛酸漿往豆漿 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腦緩緩凝結,再經濾壓而成。因此,長汀豆腐鮮嫩可口,不酸不苦 ,用它製作的各種食品,如東坡豆腐、釀豆腐、銀荷包、豆腐餃、生氽滿丸、徽州丸等 ,風味獨特,久食不厭。而居汀州八干之首的長汀豆腐乾,尤以製作精細、配料講究、 風味獨特、味美可口而、馳名中外。 當年明朝朱元璋的大將朱亮祖帶兵駐汀州,吃了長 汀的豆腐乾後大加贊賞。清末汀州左營把總邱洪得調台灣晉升千總後,留戀家鄉風味豆 腐乾,便寫信並匯上路費給河田擅長制豆腐乾的親族,請他去台灣專做豆腐乾。 長汀有 許多古樸美麗的村莊坐落在崇山峻嶺中,「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不論 村莊大小,必有豆腐乾和酒一起經營的小店。本地的朴實農民、浙江的香菇客、江西的 淘金老表及各地的來往旅客,經過酒店小憩,皆喜歡沽一碗米酒,買一塊豆腐乾,慢飲 細嚼。豆腐乾的香、咸、甜、韌,令人回味。 閩西八大幹-上杭蘿卜干 上杭蘿卜干 上杭蘿卜干早在明初就享有盛名,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上杭是閩西的蘿卜主要產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張灘、土埔一帶所產蘿卜有紅有白 ,具有鮮嫩、清脆、甘甜等特點。由此加工而成的蘿卜干色澤金黃,皮嫩肉脆,甘香味 美。既可炒吃、清燉、油炸,又可浸泡變淡後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盤。所以,史籍記 載它「暢銷閩粵」。 蘿卜干製作一般是在冬至前後進行,要經過「曬、腌、藏」三道工序。將蘿卜拔出 洗凈,稍晾乾後放進大木桶,一層蘿卜一層鹽,裝滿後上蓋,再壓上大石塊,一周後取 出晾曬,搓去水分,再晾曬,直至擠不出水為止。然後將木桶里的鹽水過濾煮開,倒入 蘿卜干浸泡,趁熱再揉擦一次,又擠去鹽水再曬干,等到變為金黃色後,就將蘿卜干裝 入干凈的瓮內壓實,用黃泥封口,半年之後取出。這樣,就成變獨具風味的上杭蘿卜干 了。 閩西八大幹-連城地瓜干 連城地瓜干 地瓜干在閩西各縣都有,但連城地瓜干卻以它獨特的原料與製作方法出名。它是用 隔田、隔川、揭樂、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紅心地瓜製作而成,所以又稱紅心地 瓜干。這些鄉村土質松軟,酸鹼適中,氣候適宜,很適合這種紅心地瓜生長。這種地瓜 干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顏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松軟耐嚼,而且還有 很高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 製作方法一般是將整塊地瓜蒸熟去皮,然後壓制、烘烤。製成之後可保存幾年不壞 ,既可當零食,也可切成小塊,拌上麵粉、雞蛋、香料,經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為酒席 名菜。所以,連城地瓜干實為饋贈親朋之佳品。 閩西八大幹-永定菜乾 永定菜乾 永定菜乾有400多年的歷史,不僅省內外聞名,在南洋華僑中也頗有影響。「萬金油 大王」胡文虎在南洋居住時,就常託人帶去家鄉的菜乾。 永定菜乾有兩種:甜菜乾和酸菜乾。甜菜乾顏色烏黑油亮,味道香甜鮮美。製作時 先將鮮芥菜洗凈,曬1-2天,至菜葉曬軟,然後用蒸籠熏蒸,蒸後再曬,曬後又蒸,如此 反復三次以上,即所謂的「三蒸三曬」。有的加工精細的要七蒸七曬。酸菜乾顏色黃褐 ,味道酸中帶甜。製作時先將鮮芥菜洗凈,然後曬軟切碎,加鹽揉搓入瓮內,使之發酸 ,待一周左右取出燜煮曬干,再用蒸籠熏蒸,蒸後曬干,曬後再蒸,蒸曬兩次以上後收 藏。 永定菜乾配肉炒、燉、蒸、煮皆味美可口。
5、年底在福州長樂結婚辦酒席 那家酒店比較實在些 一桌多少
推薦 滿漢樓 裕利達 大約10幾人2000元差不多,再實惠一點的去黃鶴樓也不錯,
吃稀奇古怪的去羅聯吃山貨,還有去琴江滿族村酒樓。
上檔次的去豪升、國惠、新清清酒店。
6、福建長樂過年的習俗
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因此,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二。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三。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四。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五。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六。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七。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八。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
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另外,有首「年節歌」可以簡明概括一下。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寫聯對,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
PS:中國地大物博,很多過年習俗都有地方文化和信仰差異,不過籠統來說就是這些
7、福州長樂人的風俗習慣?
村民十分重視做半段,為了使村慶辦得隆重而體面,他們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請的物資籌備工作,養肥了雞鴨豬等禽畜、釀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總在相互提醒或轉告:「要來做半段哇!」村裡的孩子們更是巴望著做半段。
記得50年代我孩提時故鄉後浦村農歷十月十六做半段的盛況。那是秋盡時節,金風送爽,村前村後的晚稻早已收割曬干進倉了,在剛剛乾燥的田野上,孩子們挖開稻茬下的田土,捉到躲在泥洞里准備冬眠的胖泥鰍,這泥鰍自然成了半段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了。傍晚,鄰村的舅舅、舅媽、表哥和遠在快洲村的老舅公、表叔都陸續來了;父親鞋廠里的同事也到了,有的客人還「私自」帶來他們的朋友。我的同班小客人早在中午就來,品嘗過母親用蝦米、蜆仔肉煮的鍋邊糊。入夜,村頭村尾汽燈明亮,村慶的酒宴開始了。這時,誰家的客人多,誰家就被認為好客,社交廣,「會做人」,也會被人瞧得起。我家辦兩桌酒宴,老祖母把她用五月五「午時水」釀的青紅酒汲出讓客人們暢飲,客人們贊美這酒「很霸,很霸(真棒)!」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全村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劃拳喝酒聲此落彼起。親戚朋友聚在一塊,暢敘親情友誼,讓累了半年的身心輕松一下。宴席上,或商談買賣生意,或話桑麻,慶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年景,籌劃明春農事,期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酒過數巡,皓月當空,客人酒足菜飽盡了興要告辭了。村口的路上,人聲鼎沸,互致珍重,踏著月光,便「家家扶得醉人歸」了。遠道的客人則留宿,不在話下。
「做半段」這村慶活動,作為一種社交活動的載體和形式,密切了村與村間的聯系,增進了親朋好友的情誼。沒有送禮,不收紅包,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今天你來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機會均等,每人一年只辦一次,洋溢著人們之間的親情愛意,既有山野淳樸的風情,又有田泥濃郁的氣息。 做半段這鄉俗能流傳至今,足見其有一定的適應性和生命力。不過,我們要防止在做半段時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甚至進行賭博的不良現象的發生,讓這個村慶鄉俗能葆其原來古樸、純正的本色,以利於村際和人際之間的正常交往。
8、福州特產下酒菜有哪些
福州特產
橄欖: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圓、長營等名品,果面青綠、肉色黃白、味甘質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欖、甘草橄欖、五香果等,深受遊客歡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鮮紅美觀,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銷往華北市場,福桔皮、核、絡都具有葯效,製成的桔餅有化痰鎮咳、溫胃健脾的效用。
龍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實清甜可口,龍眼乾為滋補名品,以郊區紅核仔、長樂扁匣榛等為名品,馳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後歷為貢品,有亮功紅、下番枝、紅綠、陳紫等為名品,可曬干,釀酒和製成罐頭等食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芙蓉李:以永泰縣最為出名,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應子、李片、李咸、李餅等,為縣外貿傳統出口商品。
福州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歷史悠久。這種紙傘做工十分的精細。工人們採用油畫、彩畫噴花和絹印等方法,在紙傘上繪制了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十分雅緻美觀。一把優質的紙傘可在撐開、收回一萬多次後仍不變形,在水裡浸泡二十四小時不變質,在近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不變質。福州紙傘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暢銷於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