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將樂酒席

將樂酒席

發布時間: 2022-06-05 22:20:33

1、歷史上明朝冊封皇後的儀式的過程是什麼

明皇後冊封禮在二十四史之明史·卷五十四·志第三十·禮八中有詳細記載,翻譯如下:

皇後的冊封禮儀起源於漢靈帝冊封宋美人,此後演變為固定的一種禮儀制度,明朝大體參見唐宋的冊封制度。

當皇帝冊立皇後的制文一下,禮部尚書一人即赴內閣承製,並選擇吉日,遍告諸司作各項准備。

接著,禮部和工部會同制冊寶,送內閣鐫制冊文、寶文。屆時,禮部奏請,命大學士、尚書各一人分充冊立正副使。

冊封前三日齋戒沐浴,冊封前一日,官員告祭天、地、太廟後殿,皇帝或遣官或親自到奉先殿行禮,告以冊立事。侍儀司在奉天殿御座前設冊寶案,冊案東西設置奉節官位,掌節人位於其位左後處,其南面設置承製官位,朝西而立,橫街南面設置正副使受制位,面北而立,北面設置承製宣制官位,東北面設置奉節奉冊奉璽官位,面北而立,受制位以北設置正副使受冊受璽位,面北而立。

冊封日天剛亮,鑾儀衛陳設法駕鹵薄於太和殿外、陳設皇後儀駕於宮階下及宮門外;樂部將樂懸於太和殿外;禮部鴻臚寺官設節案於太和殿內正中南向、設冊案於左西向、寶案於右東向、龍亭二座於內閣門外;內監設丹陛樂於宮門外、節案內於宮內正中(以上均南向),設冊寶案於宮門內兩旁,東西向,設皇後拜位於香案之南。禮部官將金冊、金寶及宣讀冊文、寶文陳設於亭內。

一切備好後,負責冊封的使者,敲響三次鍾鼓,百官與身著「袞冕服」(明朝皇帝等級最高的禮服)的皇帝隨後進入奉天殿,禮部官員為皇帝奉上冊封的冊封書以及皇後寶璽放於事先備好的案桌,百官隨即按庭儀時候的站位,到殿上站在各自的位置。

鑾儀衛官贊「鳴鞭」,丹墀下即三鳴鞭;丹陛大樂隊也奏起「慶平之章」。接著,在鴻臚寺鳴贊官的帶引和口令下,王以下及正副使、文武各官排班立,並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禮畢樂止。

承製官請示皇帝是否開始冊封大典,皇帝應允。承製官其從中門走出,走下台階到達宣讀制命的位置,高呼:「有制正副使跪」,承製官宣讀制命:「某年某月,欽奉皇太後懿旨,冊立某妃某氏為皇後,命卿等持節行禮。」正副冊封使俯伏,起身,承製官從西殿門入殿。

執事人舉冊寶案從中門出,掌節官從冊寶案上開封節令,交於奉節官。引禮官引正冊封使到到受冊位,奉冊官拿起冊封文書交於正使,正使跪受,(副使相同禮節接受寶璽——皇後玉璽)並把冊封文書放於冊寶案,退回原站位。此時奏響禮樂,正副使者拜四拜,起身,禮樂閉。奏響禮樂,掌節官在前引導,舉案官緊隨其後,出奉天門後,禮樂閉。

侍儀高呼:「禮畢」,皇帝起身,百官退卻。

掌節官封裝節令,奉冊官員持笏板立於存放冊書等的龍亭旁,儀仗隊以及奏樂隊伍在前引路,到中宮門外,奏樂起。皇後戴九龍四鳳冠,出祭禮服,走出閣樓,站立居所大殿中,朝南站立。奏樂閉

正副使把冊書等一眾放於宮門事先准備的桌子上。引禮使引導正副使以及內使監令就位,正使高呼:「正使臣某,副使臣某,秉承製命授予皇後冊書以及寶璽。」

內使監令進屋稟告皇後,隨出站於原位。引禮官,引導各侍從就位。

正使奉冊書授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交於內監。副使奉寶璽授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交於內監。隨後各自站回原位,內使監令率內監持冊書,寶璽放於內堂。

接著,引禮女官引皇後在拜位北面立,侍儀女官四人立於拜位左右,宣讀女官二人立於東案之南。

引禮女官奏「跪」,皇後跪,贊「宣冊」,宣讀女官就案,宣讀冊文,宣畢將冊文授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贊「受冊」,女官以冊文奉送皇後,皇後轉授予侍左女官,女官跪接後陳放於西案。陳放完畢,引禮女官奏「興」,皇後起。樂隊隨即奏樂,皇後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禮畢,退到東面立,樂止。

正副使退後到奉天殿橫南街,面先北站立,以西為上位,給事中(明朝時候的言官)站在東北面,面向西,正副使跪拜呼:秉承製命冊命皇後的禮儀儀式完畢,隨後再正副使跪報請給事中匯報皇上。至此,冊立皇後禮成。

第二天,皇帝在王公和文武大臣的陪同之下,到皇太後宮行禮。禮畢,御太和殿。

諸王、文武百官各上錶行慶賀禮,皇帝頒詔宣示天下。

同日,皇後也要到皇太後宮行禮,禮畢再至皇帝前行禮。

之後,皇貴妃率貴妃、妃、嬪、公主、福晉、命婦至皇後宮內行禮。貴人及皇子、皇孫也要分別到皇後宮內行禮。

(1)將樂酒席擴展資料

冊封妃嬪的過程:

1、冊封妃: 

冊封妃時,由皇帝冊封命下,禮部等制冊印,並奏請命使祗告太廟後殿、奉先殿。至日遣使發冊,如冊封貴妃之儀。同日,內鑾儀衛設彩仗於本宮門外。其宣冊、印、受冊、印及朝見儀式均於冊封貴妃同。

2、冊封嬪: 

冊封嬪時,由皇帝冊命下,禮部制金冊,並奏請命使。到了冊封之日,遣使發冊,與冊妃的禮儀程序相同。同日,內鑾儀衛在本宮門外設嬪彩仗。其宣冊、受冊及朝見儀式均與冊封妃時相同。

2、有沒有福建三明將樂縣的?你們那裡結婚怎麼要求男的談錢出結婚跟訂婚的酒席錢呢???

一般是雙方家長協商
男的出酒席錢,有時女方也可以出一部分
都是商量好
這是喜事
無論如何,都開心就是最好的結果

3、關於三明的民俗風情

客家人的話 一般的習俗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把鍋台洗刷得乾乾凈凈,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據說是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宮保平安」。「送灶」時家家還點盞竹製的「八卦燈」,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滅,稱為「長明燈」。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鳴炮開門,以圖開門大吉。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薑紅糖茶先吃「甜頭」。早餐皆為素食,或線面、或湯丸,象徵長壽、團圓;沙縣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紅頭菜(菠菜)等,寓新年諸事合算、富足、開門見紅之意。舊時初一,人們往往上寺廟謁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鄉鄰見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講不吉利的話。如碗打碎了,要說「碎(歲)碎(歲)平安」;小孩摔跟頭,說「拾元寶」;受傷流血,稱「見紅有喜」……初一上午,將樂某村群眾還有到水井、溪邊爭挑第一擔水之習俗,叫「考頭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從初二起,人們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帶糕餅糖果之類,給長輩要帶紅糖,拜年者返回時,主家要回送同等價值的禮品,叫「禮尚往來」。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沙縣肩膀戲
提起沙縣,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風味小吃。如今沙縣風味小吃成為品牌,無論你走南還是闖北,哪個城市都有沙縣風味小吃紅紅火火地樹起一道亮麗的風景。殊不知,沙縣引人注目的又豈此風味小吃?沙縣肩膀戲以其別樣妖嬈的地方風韻、童趣盎然的獨特魅力不僅走出了山門,還漂洋過海,飲譽八方。

肩膀戲,亦稱肩頭坪。據《沙縣志》記載,清朝宣統年間,沙縣民間的戲劇十分活躍,各個戲班競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出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演出時,由8歲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負責唱腔、頭部表情和雙手動作,大人負責台位變換的腿部動作。戲有生、旦、凈、末、丑之分,小孩擔任什麼角色,大人就走什麼台步;小孩原本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平時又訓練有素,站在大人肩上不僅不怯場,而且唱起來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演起來招形式有致、維妙維俏。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墊步……根據劇情需要,與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渾然一體。

沙縣肩膀戲,是全國別具一格的民間傳統藝術。演技奇特,唱腔動聽,兼容各調,場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之美稱。它早先採用民間最流行的小調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補缸》、《花子過關》等劇目;後來採用南詞曲調演出《趕船》等戲;後面又發展到演出《黃鶴樓》、《平貴別窯》、《四郎探母》等京劇摺子戲。過去每當逢年過節,肩膀戲都要走街穿巷演出一番,所到之處,無不備受歡迎。

如今欣逢盛世,沙縣肩膀戲再度煥發青春,推陳出新、博採眾長,以嶄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縣肩膀戲劇團參加了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廣場隆重舉行的「萬家喜慶賀蛇年」的開幕式表演,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何厚鏵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當地記者在專題報道中寫到:「對本地居民來說,肩膀戲是較為少見的文藝節目,約五六歲的小孩站在壯漢的肩上,穿著戲服邊唱邊舞,在悠揚的樂曲中演戲,是一種高難度的特別戲種。」同年下半年,沙縣肩膀戲劇團又帶著《豬八戒巡山》等新劇目,參加了中國第五屆民間藝術節,榮獲了金獎殊榮。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茶東坑魚子燈
在泰寧城區每年元宵夜晚的燈火中,茶東坑的魚燈最讓人賞心悅目,因而倍受人們的青睞。

距縣城僅二十華里的茶東坑村,座落在四面環山,風光秀麗的小盆地之中。現在全村一百二十多戶,四百九十多個人口,居住高度集中,全部姓鄒,屬宋進士鄒位博支下第三世三九公原為始祖的一個興旺家族。這個村到今已有六百多年的發跡歷史。凡來過此地的人們,無不為村之青山綠水人之熱情好客而感嘆不已,贊曰:「這是一塊極為難得、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的風水寶地。」

這個村地勢較高,山多嶺大,世世代代以種田為業,人們勞作很不輕松。他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為了消除勞作疲憊,慶賀當年的豐收,祈禱來年的吉祥,每年的正月總要用上幾天時間開展以自發組織,自己製作,自行排練,自我欣賞的群眾性的玩燈活動。這項具有很強娛樂性的民間魚燈活動,始自清朝道光年間,因為群眾已把它視為攬勝納祥的傳統習俗,故生命力很強,到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久盛不衰,遠近聞名。

茶東坑的魚燈不象其它燈種一旦做成可用上幾年,而是一年一換,逐年提高,不斷創新。因此,有著很高的工藝水平和欣賞價值。做一盞魚燈雖然並不很復雜,但工藝要求都十分講究而精細。

首先是用上等竹子材料做魚燈模型,魚頭和魚尾至關重要,為單獨製作,此材料要削得細膩而光滑,使之做成之後拼起來有著很強的靈活性和真實性。兩片面鰓要精心製作,其框架彎曲度全靠製作人的靈性和手感來掌握,以做成勻稱准確的頭尾模樣。

其兒,是魚鱗剪花,這是一項很細致的工藝,極講究分寸和平直。鱗花材料是採用很薄而光滑的紅紙,在紅紙上裁剪鱗花是用鋒利的剪刀來操作,鱗花既不能剪太祖也不能剪太細,其粗細要與模架大小相吻合,即與整條魚的大小成恰當的比例。

第三,是粘貼鱗花,這道工序要特別細心,操作順序是:先在做好的骨架模型表面粘上漿糊,然後貼上一層易透光且很薄的棉紗白紙作襯底;接著在白紙上面貼上已剪好的鱗花紙片,貼花時要用兩手將鮮花紙片拉緊,但要控制好力的適度,以免把鱗花拉斷,眼看拉出了明顯的鱗花才能貼上,這樣一片片鱗花就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讓人對魚鱗產生一種直觀和立體的感覺。

第四,是點眼,描鰓和畫翅,這項工序要有一定的美術工藝基礎,一般是由藝高手巧的做燈師傅統一掌握,用紅、蘭、黑三種濃淡不同的顏色描繪而成。

第五,是裝燈照明,魚燈是在夜晚這個特定的時間里活動,之所以稱其為「魚燈」,顧名思義就是魚和燈的結合。這兩者是互為作用,相輔相成。燈是裝在魚腹之中,夜間藉助燈光的作用,將魚的外形特徵和活動情景襯托出來,即前面講到的讓人產生直觀和立體的感覺。燈的製作很簡單,是在一個杯子里盛上白米飯和茶油,再放一塊古代使用的中間有個洞的銅錢片,洞中穿插一根白帶子做燈芯。由於燃料是採用真茶油,故燈一點燃就會散發出一股股香味來,這種照明燈也叫「茶油燈」。最後是上根手提的竹子把柄,這樣一盞魚燈就全部完成。准確地講,茶東坑的魚子燈是「鯉魚燈」,人們還稱「吉祥燈」。

茶東坑每年玩的魚燈,都是由各家各戶製作和出燈,但製作是集中統一起來,製作時間一般是在正月初四至初六日這三天進行,製作時有專人講授做燈的基本常識和技術要領。所以每次做燈既是完成製作任務的實踐過程,又是取長補短、觀摩學習的極好機會。魚燈做成後各家都掛在自家的神台上,每晚把燈點亮,以展示自家的輝煌和吉祥。正是採用這種集體方式,體現了客家能做燈,人人能玩燈,因此,這個村群眾性的魚燈活動能始終做到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勤勞而有智慧的茶東坑人,不僅魚燈做得非常漂亮,而且魚燈也玩得十分高明。他們之所以喜歡玩賞魚燈,是由於他們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俗話講的「魚水情深」這句話,無不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生動的體現。燈龍由鯉魚燈、熊魚燈、五角星燈和毛主席像燈四個部分組成,其毛主席像燈和五角星燈是解放後才解放後才增加的,增加這兩種燈是意味著茶東坑人從黑暗的舊社會進入了嶄新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從此翻身作主得解放,以表達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的恩情。燈龍排列順序是:最前面是一盞毛主席像燈為燈首,其次是一對五角星燈和一對熊魚燈,接著是數十盞鯉魚燈相繼排列。掌燈的領頭為五人,由大家推選年紀大、聲望高,而又技藝好的人擔任。所有掌燈人都有一種高度自律的責任心,這就是心態善良,思想集中,精力旺盛,動作整齊,各自把關,既要把燈舞得活靈活現,又不能出現燒燈現象,確保歡樂、生動、熱鬧、安全的娛樂風韻,以展示興旺、發達和吉祥的美好前景。 在每年正月十五這個歡樂的夜晚,當人們酒足飯飽之餘,家家戶戶都出燈,男女老少都出門,魚燈領頭人一聲號令,掌燈的年輕小夥子個個都喜笑顏開,把自家的魚燈舉出來,以昂揚的姿態,紛紛加入燈的行列,一瞬之間就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燈龍。於是,長長的燈龍,再配上「茶東坑、茶東坑、茶東坑坑茶東坑」鏗鏘動聽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使茶東坑這個小小的村子,傾刻就沸騰了起來,真是燈如龍,人如流,歌如潮,好是一派熱鬧非凡局景象。 茶東坑村有一個合族共用的寬暢大廳,這個廳的中柱樑高五點五米,寬六米,長六點六米,面積達三十九點六平方米。這廳世稱古老的祖廳,見全村的婚喪喜慶等一切大事活動都在這個廳里舉行。當然,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晚的魚燈無不例外也是先在大廳活動。舞燈在震天動地的三響「三品銃」聲中開始,這時排好的兩列魚燈,從大門前左右兩側同時進入大門,廳上鞭炮陣陣,鑼鼓聲聲,魚燈對對,表演非常好看,場面極為壯觀。魚燈在廳上舞過一陣後,再延伸到村前露天空坪上,此時只見魚燈越演越烈,鞭炮越放越響,鑼鼓聲、鞭炮聲和「三品銃」的巨響聲交織在一起,前後持續兩個小時的魚燈活動,使整個村莊充滿了燈火輝煌,色彩斑斕,人心涌動,熱鬧異常的氣氛。是啊!一年伊始,人們的喜悅、歡樂、祝福和吉祥,以及美好的理想和寄託,似乎都凝聚在這片歡樂之中。 魚燈在本村玩過之後就進入縣城,把魚燈活動推向高潮。進城的時間沒有統一規定,有的年是在初六、初七兩個晚上,有的年是安排在元宵佳節夜晚。進城這天,掌燈隊伍早早就吃上晚飯,經准備一番就急忙下山,沿途一路歡歌一路燈,興致勃勃地來到了縣城。歷來茶東坑的鑼鼓打得很有名氣,因為他們的鑼鼓旋律動聽,節奏鮮明,起伏不斷,遠近耐聽。尤其是在他們的鑼鼓聲中,還有一段聲響近似「茶東坑」這三個字的諧音,因此在遠距離之外,一聽鑼鼓聲音就知道這是茶東坑的魚燈來了,往往是魚燈未進城而鑼鼓聲音先進了城。城裡人一聽茶東坑的魚燈來了,無不喜出望外,於是男女老少都擁上街頭賞燈去了。魚燈隊伍對城裡人的獻演是慎之又慎,因為他們有心要以自己別具一格的魚燈風姿,讓城裡人一飽眼福,使他們能度過一個歡快的元宵夜晚。 為此,茶東坑的魚燈隊伍遵循鯉魚在水中生活習性和游水動作,按戲游、結伴、沖浪、出水和跳龍門五大排列動作,進行完整的表演。特別是鯉魚跳龍門的場面尤為形象生動,只見成雙成對的大紅鯉魚露出水面,由低而高,再騰空而起直跳龍門場景,使一盞盞魚燈格外顯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再加上鑼鼓的緊密配合,更使全場演出產生一種動作緊湊,節奏鮮明,熱鬧異常,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此情此景,讓人很難相信這是燈,簡直就象水中暢游的活魚,真是把魚燈演活演絕了。觀眾反映說:觀賞茶東抗的魚燈,無不使人覺得這是一種藝術享受。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客家情歌
三明客家,是山歌的故鄉。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一批批中原漢人,為避戰亂、飢荒、瘟疫等天災人禍,紛紛南遷;歷盡艱辛,來到了閩西北這塊世外桃源棲息繁衍。千百年來,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處,並將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互為交融滲透。為傳遞心聲,抒發情感,創造出許許多多極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三明民歌與地方民俗風情融為一爐,帶著泥香土味,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熾熱、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動的比喻,風趣、洗煉的語言,表達了青年們對愛情的追求、對幸福的憧憬、對封建禮教的蔑視、對封建婚姻的反抗。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韻,有四名式,也有段體結構,形式多樣。還有對唱、盤歌等,倍受群眾喜愛。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石壁風俗
令客家人矚目的彈丸山村石壁,被愈來愈多的人們所關注,不僅客家學者紛至沓來尋訪奧秘,慕名而來的遊人更是絡繹不絕,都想領略她的異彩風姿,撩開她神秘的面紗,尤其令人神往的是石壁的民眾風情,任人咀嚼無窮、尋味萬千,使我們聯想著中華古國源遠流長的璀璨文化,客家人堅執的信念和至今遺留在石壁的中原風俗。無論研究石壁、或研究客家,都應從研究石壁的風俗民情入手,以提示她深奧的文化內蘊。研究風俗,旨在「探索近代的社會制度、風俗與信念之起源,並剖析影響於國家生活的各種民風與行為的動機」。探討石壁風俗,其目的也在此,卻也是一切學問中「最有興味,最有價值的一門學科」。

一、石壁風俗的形成

風俗最顯著的特點是民眾性、傳承性、地域性、穩固性。某項風俗在民間形成之後,便成為一地人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然而一些有違當朝政法社會制度的風俗,歷代封建統治者雖曾嚴格限制,但在民眾心裡紮下深根之後,卻也是一代一代傳承,很難改變。即使在苛嚴政治制度桎梏下有所收斂,但一旦社會制度發生變革,又重復興起,由此觀之,風俗對於一地政治、社會有著深刻影響。這正是闡明,石壁獨特風俗形成之後,經過漫漫的歷史長河和一次次政治風雲的沖擊,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能夠延續至今,保持中原古風俗的遺風,其根本原因是它的穩固性和傳承性,在民眾生活中形成道德行為的規范。石壁風俗是中國民間文化、社會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影射著客家人特殊的精神風貌。

隋唐之際,由於戰亂、災荒或政府獎掖等諸多因素,中原漢人邁著艱難的步履,一批批向南逃亡,在南遷過程,大多曾滯留石壁。尤其第二次唐代大批移民中,在石壁定居時間長、人口多,為石壁風俗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陳運棟教授《客家人》中指出:「自從經過一次戰亂之後,客家移民的主力,遂由長江南岸遷移到贛南山地,後來就以寧化一帶為據點,向閩粵贛區拓植。」大量移民的湧入,多來自中原,有較為相同的風俗,如婚慶、喪葬、生產、生活、服飾、語言、歲時節日等,都有其中原地域的廣泛性。

石壁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石壁的風俗不是孤立的。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壁風俗形成的重要基礎上早在千多年前深埋在地下的如淮土鄉淮陽赤下窯的唐代古窯址的古瓷器標本等出土文物,用古老、沉默、剛毅的語言證明石壁歷史的久遠。

石壁究竟何時有人類居住?筆者未曾讀過這方面的資料。以福建人類活動歷史推算,唐之前已有人類活動的史跡。至少也有三四千年。有關福建先民的記載,據先秦典籍《周禮·職方氏》稱:所謂「七閩」,毫無疑問,包括石壁在其中。東漢經學家鄭玄認為:是有七支不相屬的閩部族。許慎則認為,是南方百越中活動在東南的一支,是以崇拜蛇為圖騰的部族。《史記》《漢書》稱:「福建先民習於水性,便於用舟。」《漢書·嚴助傳》談到閩越國時雲:「越方外之地, 發文身之民也」。這些記載是不是與石壁先民有關,筆者不能武斷地證示。可以肯定的是客家人大量湧入石壁之前,石壁曾是土著人繁衍生息之地。不論土著人口多少,他們在生活過程,形成了較為古樸的原始習俗。由於大批漢人來自中原,棲居石壁,沖擊著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俗,從石壁風俗中至今遺存的「夤夜搶親」、「蠟燭火種」、「背搶新娘」,無疑是石壁土著成為社會搶新的遺風和對火神的崇拜。這是一種土人文化,也包含了客家南遷的移民文化,經過中原文化的播衍,在長期歷史實踐中,逐步發展和形成。石壁風俗發展的根本性在於它接受、繼承了中原正統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沖撞,吸引了多種養份而豐富發展起來,不僅繼承著儒家風俗的傳統,又滲透、融合遷移地區和當地土著的風俗。盡管大批的客家先民紛至沓來,反客為主定居石壁,卻不能排除土著民風的滲透。漢人和土著民俗民互相的融合、滲透,使一些比較單一的民俗事象呈現出豐富和多元的內涵,形成了石壁獨特的民俗色彩。而後,土著逐漸被同化,演繹為客家文化來主導石壁社會的發展,客家人構成石壁的主體,構成客家文化的形態,這是形成石壁民俗的基礎。

石壁獨特風俗的形成是基於如下條件:1、地理條件。石壁有一塊約200 余平方公里的偌大盆地,水草肥美、森林茂密,有蛛網般的溪河,為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與江西古城交界處有武夷山脈南段為屏障,距石壁不上10公里的站嶺系閩贛兩省主要通道,有大片土地可供開墾,有偌大盆地可供居住,地理條件優越。2、歷史條件。隋大業間(605~617)巫羅俊隨父由南平到黃連峒(寧化古稱)定居。巫羅俊率眾在石壁地區墾荒造田,「開山伐木、泛筏於吳」,將林材運往長江下游各地銷售,溝通、促進了石壁與長江沿岸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建築城堡、抵禦土寇、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吸引了客家先祖在此定居。3、交通條件。由於武夷山脈的阻滯,遠離頻仍戰亂,不聽樅金伐鼓之聲,很少與其他民系、其他國家、其他民族聯系,形成長期的封閉狀態。由於眾多中原先祖聚居一處,使中原各地風俗經過滲透、融匯,衍化為石壁獨特風格,在漫長的歲月長河,固守一方樂土,保持中原古樸民風,充分表達了小生產頑強的特性。

二、石壁風俗從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原古代的遺風呢?

1、從婚慶上。婚姻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是人生的最大美事,自古有「同姓不婚」的條規。石壁婚姻基本保持中原古風,主要形式有聘娶婚、招贅婚,童養媳、等郎妹、姑換嫂、納親、冥婚等。解放後,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納妾和冥婚已經革除。石壁婚姻,大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大多是包辦婚煙。婚俗的禮儀也再現中原古風的繁文縟禮,主要有:開生日、送果子、送日子和歸親。結婚後三朝回門、五朝下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延續至一個月,喜慶高潮才悄然消失。石壁鬧新婚還有一個奇特習俗,即新婚夫婦洞房花燭夜,經過「鬧房」之後,洞房四周、門外窗口還簇擁著一些人偷聽偷看的習俗,甚至有人悄然躲進新房偷走新娘的綉花鞋,待第二天歸還原主,新娘得陪一桌酒席,預示吉祥之意。

由於幾百年間,石壁人口量外遷,各姓系民大多離開石壁,只留下張姓在石壁定居,成為石壁主要姓氏,經過數百年繁衍,人口逐漸增多,「同姓不婚」卻囿限了子孫的發展。他們無法向更遠的外姓人氏聯姻,婚姻終成了張姓先祖的一大難題。經過先祖的反復商榷,至閩張氏第十七世祖終於下定決心,修改族譜中「同姓不婚」的章程,沖破那座牢固的藩籬,以村中大道為界,分為上市下市,東西各立家廟,各族族譜,從十八世祖始,宗支五服之外,上下市張姓子女可以通婚,徹底結束了「同姓不婚」的歷史。這是石壁先祖面對現實,勇於改革的一大舉措,解決了長期困擾石壁先民的一大難題。

2、從喪葬禮儀上。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歸宿,同婚姻一樣是人生之大事。甚至喪葬禮儀,比生禮更為隆重氣派。對於繁縟的喪禮,人們雖強烈反感,卻不敢越矩,世世代代都嚴格承繼,從不越雷池。至今依然根深蒂固的難以革除。喪葬最主要是重壽考,即上了60歲以上的老人死亡,稱「白孝」,以肅穆莊重的禮儀,以示兒女的孝心。喪葬禮儀主要有報喪、落棺、出送等。事後還要做七、守孝、做周年、造墳、祭祀,尤其講究造墳,墳地選擇中十分重視風水。墳墓的營建大體如客家民居相似,讓死者在九泉之下有安身之所,不致荼毒,表達了客家人對先祖的無限崇敬。

3、從節日習俗上。石壁人保持繼承著傳統節日的特點和習俗,如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和全國許多地區的習俗大體相一致,僅僅是些微的差異,顯示著自身獨特的特點。石壁人還有自己的節日稱「七月半」。那是超度孤魂野鬼,進行打醮度孤活動的節日,給死去的親人燒紙錢、插路香,類似閩南的普渡。石壁人年初七(正月初七)要吃七種羹當早餐。即選用芹菜、蔥、韭菜、肉、魚、米果等,與飯湯合煮成羹。意謂吃下了七種羹能勤快、聰明、長久、有餘、富裕、團圓,充分表達人們對新生活的企望。有一首歌謠很能表達七種羹的韻味,即「吃了七種羹,開始做零星」。敬告人們,過完了春節,不能再在家休閑,需要勤勞耕作了。每一個節日,對客家人都是一種鼓舞、愉悅、吉祥、喜慶,都是對生活充滿新的企求,都是用自己獨特的情感和方式,表示著獨特的寄託的企願。

4、崇拜神明。宗教信仰習俗,對石壁村民影響至深。石壁村民的崇拜,主要是崇拜風水、崇拜祖宗、崇拜神明。

風水,不僅是石壁人,也是客家人尋求興旺的寄託。如遷居之時對村落的選擇,死者擇風水寶地安葬,造屋建房地址的擇定,無不遵循風水。對於風水寶地不惜重金購買,甚至演繹了村坊、姓氏、房族之間長期不懈的爭斗,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石壁人崇拜祖先,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崇拜祖先和崇拜神明溶為一體,緊密結合,採用不同方式,利用各渠道,搞好族內睦鄰關系、團結族眾,充分利用祖先家訓教育子孫。其實訓大抵了自儒家體系,不獨是封建時代對族眾的行為規范有積極意義,就是進行精神文明的當今亦有現實意義。如許多祖先家訓演化為村規民約,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成為村民的行為規范,建樹社會新風,促進安定團結。

三、石壁風俗的傳播

石壁風俗,既繼承了中原的古風俗,又結合客地實際,經過融合、改造,呈現出多樣性、綜合性、獨創性的特點,鑄造了客家人的精神,使客家人有著刻苦耐勞、剛強弘毅、勾勒創業、團結奮斗的優良民性,深受中外客家學者的贊譽。這些民性是在「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形成的,是在嚴酷的自然斗爭和階級斗爭為了爭取自身的生態和發展而磨煉出來的。

在第二次大遷移中,由於石壁較長時間滯留了人數眾多的中原漢人暄賓奪主、以客奪主,從而形成許多星散的村落,也形成了經過承繼、融合、改造之後的獨特風俗。當石壁先民有組織地大舉轉徙南遷,去開辟新的謀生之地時,自然將石壁已經形成的風俗帶來了新居地,在新居地繼續的傳播,一代代傳承。

從服飾方面的傳播,石壁老女人的船型髻、大襟衫、烏長褲鑲花邊、洞闊頭、圍裙、花鞋等,男人的對襟衫、兒童的獅頭鞋等,隨著石壁人的遷稱,已播衍至廣東嘉應和台灣等地。盡管部分台灣客家人住在城鎮,也穿西裝、茄克,老年人卻都喜愛穿傳統衣衫,有很大部分是隨著巫羅俊子孫遷居台灣而遺留至今的。

從飲食方面傳播,石壁人居住山區,農田作物大多種植稻穀、番薯。以米食為主食。一日三餐都備有干飯,輔之以番薯。有食用米粉、豆腐、擂茶、水酒、伊面等。這些飲食習俗不僅流傳在閩粵客家地區,台灣地區也很盛行。而且石壁人喜辣的風味還傳播至四川湖南等地。

節日習俗中,至為突出的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懸掛葛藤、艾葉。相傳此習俗源於石壁,以後播衍至閩西、廣東等客家地區,而不屬客家地域的閩北或廣東其他他區也受此影響。故事原出於唐末黃巢起義,黃巢下令軍中,凡掛葛藤處不準有犯,果然,黃巢軍隊所到之處,凡掛起葛藤村莊均免遭災難,終成習俗,而廣為流傳。

石壁婚俗,保留了中原古代習俗,和客地所有地區相一致,只是一些細微末節有所不同。

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家許多地區?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古代風俗,隨著石壁先祖的遷移,而將種類風俗一同帶去,在新的地區播衍繼承,也有些風俗被客地融化、改變,或賦上新的內容,或由於各種原因被新地區的風俗所取代。而客家人追念敬奉先祖的習俗是至為隆重虔誠的,充分表達了客家人念念不忘先祖,也充分說明客家民系密切的淵源關系。

4、文明禮儀小故事

1,
孔融讓梨
的故事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
奇童
。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
詩賦
,並且懂得
禮節
,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
父親
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
例子

程門立雪的
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
宋代
學者
楊時
和游酢向
程顥程頤
拜師求教的
事兒

2,程門立雪的故事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
學說
,後來為
朱熹
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
楊游
二人,原先以
程顥
為師
,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
程頤
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
嵩陽書院
,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
客人
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
睜開眼
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
什麼時候
,開始下起
雪來

門外
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
讀書人
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
人們
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
成語

5、關於尤溪的風俗

尤溪縣的生活習俗

勞動:封建時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內」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影響,千百年來,婦女纏足習俗上不視為勞動力,生產勞動全由男子承擔。婦女只在家中從事烹飪、洗滌、縫紉衣裳、納制布鞋、飼養禽畜等家務,有的還績麻績薴、捻線、織布、編草鞋、織草席草墊、編竹笠等。唯獨畲族婦女不纏足,參加上山下田勞動。民國以後,少數婦女不纏足,幫助男人勞作或經商,也有少數女子進學堂讀書。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婦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漸普及,女子參加社會勞動不斷增多。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青年婦女開始被定為勞動力,每月有出勤定額,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從此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做工經商日益增多。國家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都吸收了許多婦女參加腦力和體力勞動。現在,成年女子與男子一樣,參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蔚成風氣。

飲食:尤溪人民習慣主食大米飯。通常吃撈飯,方法是大米入鍋煮沸幾分鍾後,用笊籬撈出倒入木飯甑蒸熟而成。有的鍋里留一些米飯煮成粥當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雜糧補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飯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產量不高,自產稻穀不能自給,廣大勞動人民只能種植雜糧添飽,只有地主富豪官紳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飯。雜糧以甘薯最多,收成季節,有的鮮蒸甘薯當飯食,有的刨成絲曬干儲藏叫番薯米,供常年與大米混煮食用。小麥種植不多,麵粉、面條和線面,多為外來商品。尤溪有用燦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粿或糍粑。這幾種都算精製食品,一般只在節日和招待客人時食用。雜糧還有少量的山禾、大麥、苦麥、蕎麥、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為主,輔以竹筍和野生菇類,以及田間的泥鰍、黃鱔、蝦、螺,溪澗中的魚、鱉、蛙、蜆。家養的雞、鴨、兔、豬等肉類和蛋,只能在節日或招待客人和辦酒席時食用。瓜、菜有季節性,盛產期間,須拿出一部分用鹽腌制、糟藏、酒漬、醋浸、曬乾等方法儲藏供缺菜時食用。飲料有茶和糯米黃酒。調味品以海鹽為主,富戶有用醬油、蝦油。

新中國成立後,尤溪水稻產量逐步提高,廣大人民才能以大米飯為平常主食。在糧食定量供應取消之後麵粉、面條、糍、粿逐步成為較普遍的食品。煮飯方法,改為燉飯或燜飯。城鎮家庭,早晨多為吃粥,農村家庭,保持三餐干飯習慣。副食品除蔬菜野味外,雞、鴨、豬、羊、牛肉,蛋、魚和貝類大量增加。飲料除茶和糯米酒外,增加了各種白酒、果酒、飲料、果汁、啤酒、汽水。調味品除鹽外,還常用醬油、蝦油、味精等。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主、副食品已相當豐富,三餐飯食已由過去的溫飽型向健康營養型轉變。隨著家務勞動的社會化,許多城鎮家庭早餐已不煮飯,改食牛奶、豆漿、饅頭、包子、油條、油餅、麵包、蛋糕等,或乾脆全家人到餐館用早餐。農村家庭三餐仍吃干飯。辦酒席時,用上啤酒、白酒和各種飲料已相當普遍。豬肉已成為平常菜餚。醬油、蝦油、味精及其他調味品農家已普遍使用,不再被視為奢侈品了。

衣著: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領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側套底,襟口縫以領紐扣、右肩紐扣、腋下紐扣相扣住,紐和襻都以斜布條卷縫製成。下衣是便褲,寬褲深襠。女上裝袖子稍短,袖口寬,俗叫馬蹄腕。並在襟邊、袖口、褲腳口加裝飾花邊,有圍著褲的禮裙(為有褶有花邊的裙,但不常穿)。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薴布為主,富戶和官紳才穿綢緞綾羅和毛織品。棉布絲綢均為外來商品。土產薴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藍色,為勞動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戶、官紳和讀書人有穿棉、絲布料的長衫,外加穿坎肩,即為禮服。民國十幾年後,男上衣逐漸改為對襟(俗呼對面扣),領用雙層布反褶,前襟綴雙口袋或三、四個口袋;女裝袖口逐漸改窄。之後,男裝又出現中山裝;女裝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青年男女褲都是圍腰窄褲頭,直襠,布料以機織棉布為主,內衣開始用針織品。

新中國建立後,縣城和青年男女裝以反領對襟的中山裝為主要款式,農村中、老年婦女上裝仍以大襟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裝也仍以對襟為主要款式。之後女上裝出現反領對襟款式;還有袖口另接一小段雙層布料開口並加紐束緊的內衣襯衫式,也作為男女外衣款式流行。男褲型以圍腰窄褲頭開檔加紐褲腳反口為主要款式。

20世紀80年起,服裝普遍商品化,服裝型式、花樣的設計製作逐漸多樣化,尤其是女裝。男裝春秋裝普遍流行西裝、夾克衫和休閑衫;夏裝上衣流行機織短袖圓領或V型領、反領三種款式的T恤衫,襯衫仍為男上裝主要款式。女裝更是五花八門;夏季以旗袍,連衣裙,長、短裙、反領襯衣款式較流行;秋冬季的上裝仍以反領對襟款式為主。農村的老年婦女仍有穿大襟上裝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著裝已朝著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婦女手工製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層層疊糊,厚約一厘米左右,有包邊與不包邊兩種,然後用薴索密針穿扎後,上鞋面而成。男鞋面是黑色布,有圓口、尖口、深口加舌三種款式。纏足婦女的鞋面多用色布,製成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高木履(俗叫色褲鞋)。平腳婦女鞋樣隨男式,只是鞋面加橫帶紐。而後,出現了布面膠底或皮底鞋、全皮鞋、膠鞋。但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低,所穿的鞋子大多還是自製布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多數人穿商品鞋,品種花樣也逐漸增多,有長統、短統、深口、淺口、通花、涼鞋。用料有全皮、人造革、布料、塑料、橡膠,或單用或配合用。現在,男女老少穿的鞋隨時都能從市場買到,穿皮鞋已極為普遍。膠鞋多為未成年人穿用,成年人多在勞作時穿,原自製的布鞋僅有老年人還偶有穿著,極少人再做布鞋了。

襪和帽:民國以前,尤溪人民穿襪戴帽並不普遍。只是富戶和官紳士子及六七十歲以上老人穿襪子,襪子用白布自己縫制的。民國時期才有針織長筒襪。纏足婦女則以裹足布纏腳,外罩褶箍;禁纏足後穿針織襪。官家有冠,民間老人和嬰幼兒戴用布或緞做的帽。嬰幼兒及老年婦女帽型有兩種:一種有帽頂;另一種無頂(俗叫帽箍)。老年男人多帶有頂布制的瓜皮帽。後來逐漸有了紗線編織帽,羊毛線編織帽、呢帽,型式有加邊的和加帽沿的。現在,人們穿襪子已相當普遍。帽子盡管款式、花色、用料多樣,品種繁多,但尤溪人民戴帽子的還多是老年人和嬰幼兒,一般人只在夏季出門時防曬,戴遮太陽的草帽,或各種款式的「太陽帽」。有部分青年女子將帽子作為一種飾品用。

房屋:尤溪人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杉木結構,單層,一字橫展,長方形。小的三個單元,大的五個單元,左右對稱,中間前為大廳,後為後堂,前後左右有走廊,多不設大門;前面不留走廊的,多設前後大門。縱深一般有3間,前兩間連通為寢室,後一間為廚房,屋面前後兩坡水,遮瓦片。上述為通常房屋建築格局。還有一種院落建築型式:在一字長方形(俗呼正厝)的前面,左右兩側各建日字形或目字形的書院(俗呼歸頭或轉頭),圍成「冂」形天井,屋面各向左右坡水,承於正厝前坡水之下,天井正面多有圍牆並設大門。有的在書院前面再橫建二堂與正厝平行,縱深一般只有一間或兩間,有的二堂前面再建書院,有的再建第三堂。第三堂一般只有一開間。有的在正厝左右兩側再建扶厝,縱深與正厝相同,兩開間,前面開一小廳,其後縱分為2間。兩側為縱廊,最後為廚房。扶厝與正厝、二堂、三堂有過水亭相連。更大的還可以有二縱三縱左右扶厝。所有房屋隔間,多圍木板或竹筋土灰壁。部分村鎮,三堂六縱大厝周邊均築土牆,圍成堡壘式建築群。舊式房屋大多單層,有的有閣樓、半樓,其樓層多作為存貯使用。房屋的座落和朝向以及圍牆大門朝向都有講究。畲族小村,還有全用毛竹構建的房屋,連屋面也用竹片遮蓋。

新中國建立之後至20世紀70年代,新建民房普遍是雙層,少數是多層的,但不拘左右對稱和前廳後堂格局,也較少有院落建築群式。鄉村建築多以木結構、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為主。廁所也多在房屋以外另建。20世紀80年代後所建民房,多為磚木結構或磚混結構。世紀未,城鎮所在地新建房屋主要為磚混或框架多層結構,鄉村新建民房多以磚混結構為主,屋面仍以遮瓦片居多。城區舊城改造和農村新村建設,多為套房式多層建築,內設衛生間。

6、莆田的民俗特色?

菩提的莆仙戲

莆仙戲是福建省古老劇種之一,原名撔「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也曾到過馬來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華橋聚居的東南亞國家演出,深受海外華僑的歡迎。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莆仙戲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

莆仙戲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後,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其中,《琴挑》、《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劇目比較著名。劇種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和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等。

莆田的請「鞋樣」

在沿海,如果說「訂親」是確定男女之間婚姻關系基礎的話,那麼,請「鞋樣」便是敲定結婚的具體日期,自古至今都要舉行這個儀式。

請「鞋樣」是在結婚當年的前幾個月舉行的一個儀式。至於請「鞋樣」的具體日子,要經男女雙方父母協商後確定。一般選擇偶月偶日(農歷8月或10月的某一天),偶月偶日意為成雙成對。

請「鞋樣」那天,男方要派一個親人,在媒婆的陪同下一道前往女方家中,攜帶的禮物除了鞋外,還有豬腳和線面。讓男方給女方買鞋,就是希望女方嫁到男方家後穿新鞋走新路,在今後人生漫長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要男方買鞋,則希望男方不要給新娘子「小鞋」穿(意即不要為難她)。況且這鞋只能送一雙,因為「一」字包含從一而終的意思。至於豬腳則是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後能開科發達;線面則喻指夫妻白頭偕老,長命百歲。

請「鞋樣」那天,女方要擺上幾桌酒席,宴請親戚朋友,並當眾發布姑娘年內出嫁的消息,暗示他們喝了喜酒後可別忘了「捧花粉」。在沿海,女兒出嫁,凡是有禮上往來的親戚朋友都要給其女兒「捧花粉」。禮物通常是一塊布,作為女孩的嫁妝。時過境遷,現如今,就不時興用布料走喜,已有所變化了。

莆田客家情歌

三明客家,是山歌的故鄉。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一批批中原漢人,為避戰亂、飢荒、瘟疫等天災人禍,紛紛南遷;歷盡艱辛,來到了閩西北這塊世外桃源棲息繁衍。千百年來,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處,並將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互為交融滲透。為傳遞心聲,抒發情感,創造出許許多多極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三明民歌與地方民俗風情融為一爐,帶著泥香土味,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熾熱、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動的比喻,風趣、洗煉的語言,表達了青年們對愛情的追求、對幸福的憧憬、對封建禮教的蔑視、對封建婚姻的反抗。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韻,有四名式,也有段體結構,形式多樣。還有對唱、盤歌等,倍受群眾喜愛。

莆田夏茂風俗

夏茂地處沙縣、將樂、順昌、明溪四縣交界處。受歷史、地理和物產條件的影響,夏茂村民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與周圍地區大異小同。謂之:「月月過節氣,逢十(30歲除外)慶壽辰」,過節多,來往忙,陋習多,應酬繁。少部分可取,大部分需革除。現簡摘述之。
歲節風俗

正月
〔春節〕夏茂民間最大節日之一。
正月初一:古稱履端、元旦,建國後改為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黎明即起,整肅衣冠,點香燭放爆竹,開大門,投齋果茶酒於庭,先拜天地祖先,稱:「新年開門大吉」,晚輩向長輩作輯拜年,長輩賞給幼小晚輩紅桔、花生、糖果、小餅仔等。
初一早餐素食,主食米飯,用除夕夜備好的米飯(除夕夜按次年月數量米,閏年13升,平年12升),稱為吃「年飯」,取吉利之意,謂之「年年有餘」。菜飯有京薯、豆付、紅蘿卜、紅頭菜、芥菜、大蒜等。開膳時頭一碗敬奉長輩吃,長輩挾菜給晚輩。寓意尊老愛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
初二:古傳土地公生日(實際是二月初二此是提前過的)。建國前家家戶戶點香燭放爆竹。1951年後逐漸革除。
初一至初三,三天早晚放鞭炮,小孩穿上新衣服,跟隨長輩出門(又叫「出行」)訪親拜友。新友賞給小孩熟紅蛋(2或4粒)或花生、糖果類。民國時期互送「拜年片」。建國後,鎮、鄉、村幹部組織民兵,學生向烈軍屬拜年。春節節前節後機關單位規定放假三天。
初六:相傳為「禾米六」,「人口六」。建國前家家戶戶香燭放鞭炮。建國後逐漸減少。
初一至十五間,風俗尚有:
〔送盤〕方言為「打盤」,遇有舊年親友生育嬰兒,要用盤子放上紅桔4粒,甘蔗4節,餅仔兩包,紅包一二元等,前往祝賀,謂之送盤。領受者請喝酒回禮。
〔請新婿〕遇有舊年新婚的女婿,岳父家備「三過湯」高檔酒餚「請新婿」,新婿分別給廚師、司菜(送菜)紅包。
〔請春酒〕親友之間互相宴請,謂之:「請春酒」。一般到十五日結束,叫做「到了十六,無酒無肉」(不再請酒之意),個別延至月底。
〔充喜〕小自然村有此風俗,各家各戶自帶酒、花生、炒豆到公共集散處,飲酒取樂,喝得沉醉不省人事,美其名曰:「充喜」。
建國前這段時間(初一至十五),迎神拜佛,十五菩薩入廟。建國後各村莊組織游魚、舞龍、高腳戲、肩膀戲、春牛、綵船、花燈、猜謎、乒乓球、棋類、書畫、拔河、賽跑等比賽。
〔立春〕民間習慣將這一天為一年的正式開始。是日,各家前門後門、廳堂谷倉,豬欄雞舍貼上:春到發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春標,並插上春葉、備茶果,候時辰一到,放鞭炮,佔香拜揖。謂之「接春」,祈求新年豐收,國泰民安。
〔元宵〕古稱上元節。是日農歷正月十五,春節活動至此日形成高潮後結束。建國前有「燒壓歲紙」的迷信活動,建國後已革除。1980年後,夏茂街道過元宵節熱鬧非常,白天各家各戶張燈結綵、入夜彩燈通明,周圍各村文藝隊伍匯聚集鎮街道,觀看遊人如堵,鬧至深夜。是日各家各戶吃芋包。古時謂之:「菩薩入庵,芋包落湯」,「吃了元宵飯,各人去打算」(抓緊春耕之意)。

二月
〔春社〕「春分」前後五天有一「春社」。相傳李窠村張姓有一祖先,在春分那天被老虎咬死,後代子孫做「春社」紀念他,流傳至今。是日,張姓人家吃?@、鴨、肉過「春社」。
〔二月十九〕簡稱「觀音九」,古傳「觀世音誕辰」。是個迷信活動。建國前,這一天家家做米?@、早晨男女老少著新衣帶迷信品,涌往大布進谷橋「觀音廳」(建國後廳廢),佔香拜佛,求財保福,三教九浪,四方雲集,人山人海,攤點眾多,噴吶價響,擁擠非常。青壯年婦女未婚者祈佑找個好丈夫,不育者求「觀音送子」;買糕的謂之「買糕高升」,買豆腐乾的謂之「買田買地」。徙勞無用,眾人笑煞。窮困人求討,行香者必須?吻?。建國後這些迷信活動逐漸革除。

三月
〔三月三〕建國前謂之:「三月三,太子出庵廳」,做米果「敬神」。儒元村邦尾琉璃庵,這一天有婦女「聽卦」的迷信活動。建國後革除。
〔清明〕古有采青走清明,至時青年婦女往新戚或村外採花,俗稱:「走清明遇得好賢人(丈夫),采青就會生」的迷信說法。五十年代後無此風俗。
〔穀雨〕古時有婦女「走穀雨」的風俗,是日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來。建國後無此風俗。

四月
〔四月初一〕村民有烙米粑風俗。民間流傳「四月始,蛇蠱毒」,為防止小孩饞亂買東西吃,家家戶戶自己烙米粑給孩子吃。耙有咸、甜兩種,原料秈米磨漿,加野菜(俗名「四月菜」,「黃曲菜」)烙成米粑,有的配麵粉混合調制,烙為粑,很為普遍,延續至今。
〔立夏〕標著夏天到來,村民家家戶戶做白果、糍粑,有的戶做幾十斤送給夏茂街親友。夏茂街也有部分人頭一天就到村莊親友家住夜吃糍果,叫做「過夏」。
〔四月初八〕簡稱「四月八」,晚輩為高齡老人准備棺柩、「壽衣」(逝世時穿的衣服)。這一天請木匠、裁縫工來家製成。老人在未逝世前,每逢這一天翻曬一次,以防變質。延續至今,有的時間靈活定。

五月
〔端午〕民間盛大節日之一。夏茂地區古代也是在農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從明末,駐扎在牛押寨(夏茂北與順昌交界的高山處)的山寨嘍羅,在五月初五結伙到夏茂地區民家搶吃。年年如此,有一年還拆去東街的房屋。村民為安心過節,聰明的夏茂村民不約而同地提前一天過端午節。這樣五月初四日成為夏茂地區的「端午節」時間,形成習慣,流傳至今。
節日前夕,除去當年有親人逝世之戶以外,各戶均包粽子。送與逝世親人有親戚關系的內親,要送棕200-400隻。節日前女婿要送三斤豬肉、餅等給妻子的娘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去世為止,名曰「分節」,「送節」。新婚女婿送的東西尚要加上糯米、面條等。
初四這天,家家戶戶插菖蒲艾葉,小孩掛五色香袋一串,謂之:「避邪」。房屋邊角等處撒雄黃。確有消毒作用。
〔五月十三〕相傳為關羽誕辰,又傳為「關公磨刀日」,是日降雨方為順意。民間吃鴨、肉、面條等改善。流傳至今。
〔五月廿五〕流傳為:「五穀真仙」生日,神農氏授農民種五穀,建國前迎「五穀仙」,建國後已改革。是日村民做糍粑。米果,紀念神農氏。

六月
〔齋流峰〕素食節古傳為「齋流峰」,六月初一至十五的半個月,民間大部分家庭點香排案「敬佛」,食素菜。建國前這半個月禁宰豬牛,飲食店用菜油煮菜。至十六日開葷,大宰豬牛,各家改善,有的相互宴請,建國後此節已改革。
〔六月廿四〕相傳為戲祖「田公」誕辰。建國前農村請戲班演戲慶祝。是時正逢曬煙收成結束,稱為「做菸葉福」,農家置酒、鴨、肉、面條辦酒宴,有的請親友同餐,祝賀菸葉豐收,延續至今。建國後這天已無演戲。

七月
〔七月〕夏茂地區從七月初一至七日,擇日為新入學的孩子做「七夕」。是日孩子的外婆家挑選一大擔禮物,常見的是給孩子 新衣服、鞋、雨傘、算盤、筆墨紙硯,糖塔(白糖製成的塔,有「狀元拜朝」,麒麟等),以及豆腐乾、西瓜、梨、花生、糖果、爆米花等等。孩子父母則擺酒宴謝。至初七這一天,長輩還囑孩子早起,於庭前念書。
〔中元〕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是個迷信節日。建國前夏茂村民從十一日至十五日都有祭祖,焚化香燭,金銀箔等超渡祖先。佛徒們在十五這天,聚集到梨樹鐵爐庄「俞靜齋」作普渡。建國後這些迷信活動逐漸消除。群眾一般做三層糕、甜、咸糕,或殺鴨子改善生活。

八月
〔中秋〕為民間盛大節日之一。節日前夕,親戚之間相送中秋禮餅。至八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宰鴨,做芋包,請個把親友同吃。是夜全家人團聚一起,喝茶,吃月餅賞月,共慶團圓。

九月
〔重陽〕九月初九,小孩放風箏(古代有,現無),家家制米果、糍粑、芋包,有的添鴨、肉等佳餚。謂之「過重陽」。

十月
〔十月初一〕十月是冬藏季節,這一天夏茂周圍的農家用新產的籽米製成糍粑,相送夏茂街的親友、稱為「過十月朝」。
〔十月十三〕這一天民間普遍吃芋包,鴨、肉、面條等,謂之「過十三節」,來源無考。

十一月
〔冬至〕盛行「補冬」習俗。富裕人家吃人參,鹿茸、黃芪、當歸、龍眼、黑棗浸玉露酒吃,有的用雞、兔、豬腳等食品;一般家庭吃蛋和黑棗浸酒。是日家家戶戶用秈米製成湯圓煮吃,稱為「吃補丸」。

十二月
〔祭社〕農歷十二月廿三日,相傳為「灶神公」上天之日,是個迷信活動節日。建國前夏茂鄉村普遍在廿三晚十二時開始「祭灶」,接上廿四日子時(夜十一時至一時)。是日,家家戶戶擺齋果、酒菜,點香燭放鞭炮,送「灶神」上天,祈禱「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建國後過節的已不甚普遍。
〔分年〕農歷十二月下旬,女婿要送三斤豬肉、面條、年餅等到岳父母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逝世後才免送,稱為「分年」。
〔大掃除〕除夕前數天,戶戶都大掃除,洗傢俱,貼春聯除舊更新,乾乾凈凈迎新年。
〔除夕〕農歷年底連續趕集三天(月大年十二月廿八日至三十日,月小廿七日至廿九日)。
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亦是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是日戶戶忙於製作佳餚,親戚之間相送禮物,忙忙碌碌。「除夕」之夜,合家團聚飲宴,稱為「團歲」。宴後,長輩常給小孩紅包,謂之「壓歲錢」。

莆田重陽節習俗

莆仙鄉民沿襲舊俗,蒸九重陽米果,利用登山之機,祭掃祖墓。《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宴會,……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方令人長壽。」「餌」即今之糕、米果之類。宋《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莆仙人以重陽祭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清初莆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自注雲:「莆人以重九日采草為米曲,郭垌兒女如蟻,歸則和米搗成如彈丸大。」這是幾百年前流行的一種米曲米果 。而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曲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梧塘東福林姓,重陽節這天上山祭祖墓。他們祖宗留有祭田,收取的田租由每年輪當值的祭戶收入,用以購買祭品。全族規定:凡男性參加上山祭墓的,每人各分熟豬肉4小兩,紅柿一個,丁餅一雙,下山到主祭戶飽吃一餐「大擦粉」,或干飯配肉湯,並暢飲米酒。莆仙沿海,重陽節這日,公社則慶祝社公生日,以報慶秋收。九月初九乃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天後祖祠奉祀之宮廟祭祀。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6年,根據東方健康長壽中心的建議,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1990年10月26日,重陽節被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定為「老人節」。每逢重陽節,莆仙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登山活動,鍛煉身體,培養人們了解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品德。

莆田的「惠女村」

穿惠安服,講閩南話,遵循惠安習俗——在南日島有這樣一個「惠女村」浮葉村。據說,380年前,浮葉村的開拓者(當地稱開基祖)惠安人,名叫林向伯的漁民,打魚遇風浪漂流到此島,發現這里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隨之一些林姓宗親陸續遷住於此,使荒僻的海島開始人煙繁盛,逐漸形成村落。經過幾代人的勤勞「打拚」,他們依山傍海建起秀美的家園。如今,該村方圓1.7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他們依然保留著拓業者帶來的方言和服飾。「節約衫,浪費褲,封建頭,民主肚」的惠女服飾,村裡的老太太們身上是風流不減,加上腦後盤著發髻,髻上別著閃亮銀簪,在愛美的年輕女子身上也依然可見。保留著原有古樸的風味。這里選取了一組南日島上「惠女村」里的鏡頭,定格下他們勤勞、古樸的身影

莆田民間舞蹈

《九品蓮花燈》長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至今還有不少善於表演的民間藝人。《九鯉舞》流傳於莆田市黃石鎮一帶,原是一種帶有祈福驅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動,而後逐漸演變,至今成為寓意吉祥的節日歡慶舞蹈。《走雨》亦稱《傘舞》,原系莆仙戲《拜月亭瑞蘭走雨》中表現瑞蘭母女冒雨趕路的一段表演 。因其舞蹈性強,動作柔美,極富特色,故成為莆仙戲藝術精華的一部分而代代相傳,一些老藝人亦以此選段作摺子戲演出。以後逐漸由戲曲流向民間。

7、求初二下學期語文至初三下學期的所有課文題目 文言文 古詩 需要翻譯 普通課文只需要題目就可以 謝謝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親
3 我的第一本書
4 列夫·托爾斯泰
5 再塑生命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獻給母親的歌

第二單元
6 雪
7 雷電頌
8 短文兩篇
9 海燕
10 組歌(節選)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

第三單元
11 敬畏自然
1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謎
14 大雁歸來
15 喂——出來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科海泛舟

第四單元
16 雲南的歌會
17 端午的鴨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第五單元
21 與朱元思書
22 五柳先生傳
23 馬說
24 送東陽馬生序
25 詩詞曲五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古詩苑漫步

第六單元
26 小石潭記
27 岳陽樓記
28 醉翁亭記
29 滿井游記
30 詩五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背起行囊走四方

課外古詩詞誦讀 贈從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送元二使安西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無題
相見歡
登飛來峰
清平樂村居
名著導讀 《西遊記》:一個奇幻的神話世界
《海底兩萬里》:科學與幻想之旅
《名人傳》痛苦和磨難造就的偉人
附錄 欣賞唐人狂草
短語結構類型表
句子成分簡表
標點符號用法
後記
第一單元(親近文學)
1、 為你打開一扇門(趙麗宏)
2、 繁星(巴金)
3、 冰心詩四首(母親、紙船、成功的花、嫩綠的芽兒)
4、「諾曼底」號遇難記(雨果)
5、古代寓言二則 鄭人買履(《韓非子》)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誦讀欣賞 古代詩詞三首
次北固山下(王灣) 赤壁(杜牧)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泰戈爾詩三首(金色花、告別、榕樹)
寫作 有感而發
語文實踐活動 我愛文學
第二單元(金色年華)
6、往事依依(於漪)
7、幼時記趣(沈復)
8、十三歲的際遇(田曉菲)
9、偉人細胞(秦文君)
誦讀欣賞 現代詩二首 少年歌(朱湘) 生活是多麼廣闊(何其芳)
寫作 說真話,抒真情
口語交際 與人交流注意對象、場合,用語文明得體
名著推薦與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
第三單元(民俗風情)
10、社戲(魯迅)
11、端午日(沈從文)
12、本命年的回想(劉紹棠)
13、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我的思念是圓的(艾青)
誦讀欣賞 古代詩詞三首
過故人庄(孟浩然) 游山西村(陸游) 一剪梅&S226;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
對聯六副
寫作 從生活中找「米」
語文實踐活動 走進圖書館
第四單元(多彩四季)
14、春(朱自清)
15、三峽(酈道元)
16、濟南的冬天(老舍)
17、夏(梁衡)
誦讀欣賞 古代詩詞三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辛棄疾) 秋詞(劉禹錫)
文筆精華(一)
充滿活力的春天(高曉聲) 夏夜(錢鍾書)
晚秋的原野(葉以群) 草原之冬(瑪拉沁夫)
寫作 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
口語交際 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於打動別人
第五單元(關注科學)
18、斜塔上的實驗(亨利•托馬斯 達納•李•托馬斯)
19、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羅迦•費•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麼(鄭文光)
21、《夢溪筆談》二則(沈括) 以蟲治蟲 梵天寺木塔
誦讀欣賞 《論語》八則
寫作 簡單地說明小製作 修改文章專題訓練——詞語的修改
語文實踐活動 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
專題:狼
第六單元(奇思妙想)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3、七顆鑽石(列夫•托爾斯泰)
24、蔚藍的王國(屠格涅夫)
25、皇帝的新裝(安徒生)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寫作 想像
口語交際 婉轉拒絕
附錄一 應用文示例(條據 通知 日常書信)
附錄二 名家書法鑒賞(王羲之、顏真卿)
附錄三 字詞表
(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目錄七年級下冊(2004年12月第4版)
第一單元(人物風采)
1、 童年的朋友(高爾基)
2、 一面(阿累)
3、 我的老師(魏巍)
4、 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余瑋)
5、 趙普(《宋史》)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 登岳陽樓(杜甫)
周總理,你在哪裡(柯岩)
寫作 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
口語交際 做一回小記者
第二單元(童年趣事)
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
7、 月跡(賈平凹)
8、 三顆枸杞豆(程海)
9、 我們家的男子漢(王安憶)
10、 柳葉兒(宋學孟)
誦讀欣賞 兩小兒辯日(《列子》)
黃紗巾(薛濤)
寫作 記事寫人線索清楚
口語交際 勸告
第三單元(建築藝術)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定舫)
12、 巍巍中山陵(劉敘傑)
13、 凡爾塞宮(吉祖英)
14、短文兩篇 黃鶴樓(閻伯理) 於園(張岱)
誦讀欣賞 文筆精華(二)
天壇(秦牧) 古羅馬斗雞場(喬萬尼奧里)
昆明花街(李廣田) 蘇州小巷(陸文夫)
寫作 觀察和描寫事物特點
口語交際 話須形象才動人
第四單元(動物世界)
15、 松鼠(布豐)
16、松樹金龜子(節選)(法布爾)
17、國寶——大熊貓(葉永烈)
18、黔之驢(柳宗元)
誦讀欣賞 古詩三首 蟬(虞世南) 孤雁(杜甫) 鷓鴣(鄭谷)
寫作 抓住特點介紹動物
語文實踐活動 保護野生動物的一次活動
名著推薦與閱讀《西遊記》
第五單元(信息傳播)
19、三個太陽(黃傳會)
20、錄音新聞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21「神舟」五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廖文根)
22、新聞兩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被屏蔽詞語])
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人民日報》)
誦讀欣賞 七子之歌(聞一多)
寫作 寫消息 修改文章專題訓練——句子的修改
語文實踐活動 網上讀寫與交流
專題:荷
第六單元(詩詞拔萃)
23、[***被屏蔽詞語]詞二首 沁園春&S226;雪 卜運算元•詠梅
24、古代詩詞三首 木蘭詩(《樂府詩集》) 觀刈麥(白居易) 破陣子(辛棄疾)
25、現代詩二首 回延安(賀敬之) 再別康橋(徐志摩)
26、歌詞三首 我的中國心(黃霑) 在希望的田野上(曉光) 黃河頌(光未然)
誦讀欣賞 古詩三首
使至塞上(王維) 黃鶴樓(崔顥)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陶淵明)
寫作 自由作文
語文實踐活動 賽詩會
附錄一 應用文示例 申請書、聘請書、請柬、介紹信
附錄二 語法簡表(詞的分類)
附錄三 詞語表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目錄八年級上冊(2005年6月第4版)
第一單元(長征組歌)
1、七律•長征([***被屏蔽詞語])
2、《長征組歌》兩首(四渡赤水出奇兵、過雪山草地)(蕭華)
3、老山界(陸定一) 4、草(王願堅) 5、《長征》節選(王朝柱)
誦讀欣賞 詩人 領袖(任先青)
寫作 寫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口語交際 當一次主持人
第二單元(愛國情懷)
6、棗核(蕭乾) 7、最後一課(都德) 8、始終眷戀著祖國(劉敬智)
9、古詩四首 春望(杜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過零丁洋(文天祥) 泊秦淮(杜牧)
10、晏子使楚
誦讀欣賞 革命烈士詩二首 把牢底坐穿(何敬平) 花(白深富)
寫作 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語文實踐活動 開展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專題:長城
第三單元(至愛親情)
11、背影(朱自清) 12、甜甜的泥土(黃飛) 13、人琴俱亡(劉義慶)
14、我的母親(鄒韜奮) 15、父母的心(川端康成)
誦讀欣賞 古詩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雜詩(龔自珍)
寫作 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
口語交際 一姿一容總關情
第四單元(江山多嬌)
16、小石潭記(柳宗元) 17、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18、阿里山紀行(吳功正) 19、美麗的西雙版納(李舵)20、藍藍的威尼斯(馬信德)
誦讀欣賞 古詩三首 望岳(杜甫)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登飛來峰(王安石)
寫作 寫參觀游覽的文章
口語交際 假如我是導游
名著推薦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第五單元(人與環境)
21、蘇州園林(葉聖陶) 22、都市精靈(舒乙) 23、幽徑悲劇(季羨林)
24、明天不封陽台(杜衛東) 25、治水必躬親(錢泳)
誦讀欣賞 文筆精華(三) 大地上的事情(葦岸)
寫作 記敘中結合抒情和議論
修改文章專題訓練——標點符號的修改
實踐活動 一次有意義的集體視聽活動
第六單元(高新科技)
26、從小就要愛科學(蘇步青) 27、在太空中理家(傑瑞•M•利寧傑)
28、奇妙的克隆(談家楨)29、送你一束轉基因花(小祥)30、(師生自薦課文)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雁門太守行(李賀) 別雲間(夏完淳)
寫作 自由作文
語文實踐活動 師生自行設計
專題「漢字」
附錄一 應用文示例(規則、計劃、表揚信、建議書、倡議書)
附錄二 名家書法欣賞(米芾、趙孟兆頁)
附錄三 修辭簡表
附錄四 字詞表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目錄 八年級下冊(2004年12月第3版)
第一單元(詠物抒懷)
1、海燕(高爾基) 2、白楊禮贊(茅盾)
3、石榴(郭沫若) 4、馬說(韓愈)
5、紫藤蘿瀑布(宗璞)
誦讀欣賞 文筆精華(四) 楊柳(豐子愷)
寫作 運用聯想,豐富寫作內容
口語交際 清楚連貫地表達思想觀點,不離話題
專題:鳥
第二單元(道德修養)
6、紀念白求恩([***被屏蔽詞語]) 7、敬業與樂業(梁啟超)
8、多一些寬容(郭安鳳) 9、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周國平)
10、陋室銘(劉禹錫)
誦讀欣賞 詩詞曲三首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寫作 寫簡單的議論文
口語交際 聽出討論的焦點,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第三單元(事理說明)
11、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竺可楨) 12、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伽利略)
13、短文兩篇 活板(沈括) 核舟記(魏學洢)
14、叫三聲誇克 15、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賈祖璋)
誦讀欣賞 山市(蒲松齡)
寫作 寫簡單的說明文
語文實踐活動 如果我主辦校刊
第四單元(小說之林)
16、孔乙己(魯迅) 17、范進中舉(吳敬梓)
18、口技(林嗣環) 19、變色龍(契訶夫)
20、窗(泰格特)
誦讀欣賞 文筆精華(五) 一雙明亮的眼睛(巴金)
寫作 寫人記事突出中心
語文實踐活動 市場新商品調查
名著推薦與閱讀《水滸傳》
第五單元(人生體驗)
21、錯過(劉心武) 22、散步(莫懷戚)
23、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24、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李瑛)
25、有的人(臧克家)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寫作 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修改文章專題訓練
語文實踐活動 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
專題「葉」
第六單元(精彩演講)
26、悼念瑪麗•居里(愛因斯坦) 27、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左拉)
28、在聯邦德國海姆佗市市長接見儀式上的答詞(公劉)
29、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鍾講演(郭沫若)
30、向生命中一切的青春舉杯(克努特•漢姆生)
誦讀欣賞 兩小兒辯日(《列子》)
寫作 寫簡短的演講稿
口語交際 (師生自行設計)
附錄一 應用文示例(通告、布告、啟事、廣播稿
附錄二 語法簡表(短語結構簡表)
附錄三 詞語表

與朱元思書譯文:風停了,江面上的煙霧都消散盡凈,天與遠山都顯現著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隨水流漂浮游盪,[隨心所欲地隨船所致,欣賞景色。從富陽到桐廬,大約一百多里,其間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江底游動的魚兒和細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借著山勢,競爭著向上,相互]比高遠;(群山)互相競爭著高聳筆直的向上,形成千成百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清越的泉聲。美麗的百鳥相向和鳴,唱出和諧動聽的]的嚶嚶聲。蟬兒長時間地叫個不停,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那些像老鷹飛到天上一樣(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見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忙於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五柳先生傳譯文: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宅子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先生閑適安靜且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但只求領會要旨;每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愛好喝酒,但家境貧寒而不能常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 簡陋的居室里空盪盪,不能遮蔽風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自己娛樂,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稱贊道: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時候的百姓吧? 點評 這篇傳的寫法很特別。正式給人立傳,總要說這個人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地方人。但陶淵明筆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來歷,這就使人覺得高深莫測,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富於傳奇色彩。因為他的宅邊有五棵柳樹,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於是他也便把這作為自己的雅號。 本文贊語,用「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話來贊揚五柳先生,說「其言茲若人之儔乎」,意謂大概這兩句話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也就是說五柳先生是黔婁一類人物。兩句話非常精煉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使古今兩個人物相映生輝。下面「銜觴賦詩」幾句,用記述與抒情再補一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畫面上真的活動起來。雖然貧困,並不妨礙他心境的悠閑,飲酒賦詩,自有不可多得的樂趣。這幾句也和前面「傳」的部分相呼應。贊語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結束,說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後世,但他的精神卻徜徉於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為怪了。兩句話用或然語氣表示肯定,尤為妙絕,使全篇神韻飄然而遠。
馬說:世上先有了伯樂,這樣以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貴的馬,只辱沒在馬夫的手裡,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而不用千里馬稱呼。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吃一頓就要吃盡一石的糧食,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資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和平常的馬一樣都不行,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聽著它嘶叫卻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意思。馬夫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他們真的不識千里馬。
小石潭記: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生的聲音,(我)心裡很喜歡它。砍伐竹子開出道路,往下見到一個小水潭,潭水特別清澈透明。(潭)用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盪。 石潭裡的游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游覽的人逗樂。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過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沒有其他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那種環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記下這番景緻離開了。 一同游覽的人: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很多荒廢了的事業都興
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舊時的規模,把唐代和當今賢人名士的詩賦刻在上面,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壯麗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著長江流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早晨陽光燦爛,傍晚霧靄陰沉,氣候千變萬化,這就是我登上岳陽樓所見的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他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水、湘水,被降職遠調的官吏和吟詩作賦的詩人,大多在這里匯集,他們觀賞這里景物的情懷感受,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的日子,數月不晴,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嶽也隱沒了蹤影;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登上這樣的岳陽樓,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憂讒言,害怕譏諷,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萬分悲傷的心情。 至於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季節,湖面波平浪靜,上下天色互相輝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耀起金光,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這時登上這岳陽樓,就會有一種心胸開闊,精神愉悅,榮辱得失全部忘卻,舉起酒杯迎著清風而喜氣洋洋的心情。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他們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為官就為他的百姓擔憂;在僻遠的江湖就為君王擔憂。這樣做官時也擔憂,不做官時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眾多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玡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則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山轉,有一座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四角翹起,高踞於泉水之上,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誰?山裡一個名叫智仙的和尚。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同賓客來到這里飲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山谷顯得昏暗,或暗或明,變幻不一,就是山間早晚的景色。野花開放,散發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傍晚歸來,四季的景色都有所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遊玩。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來釀酒,泉水香甜,酒香清洌;野味野菜,各種各樣擺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站起來坐下去,大聲喧嘩的是這些賓客們在盡情地歡樂。那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下山,人們的影子四處散開,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後面。樹林里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鳥兒們就開心了。然而鳥兒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遊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遊玩而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把人們的快樂當作快樂。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後又能用文字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滿井游記: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後,殘留的寒意仍然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一刮風就飛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間屋子裡,想要出去卻不行。每次頂著風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來。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河堤兩岸生長著高大的柳樹,肥沃的土地微微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曠開闊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在這時河上的冰面開始融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像魚鱗似的浪紋,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鏡子剛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里射出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美麗得如同剛剛擦過一般,嬌艷明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似的。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低矮的麥苗像獸頸上的長毛如同高約一寸左右,遊人雖然還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一旦走起路來,就會汗流浹背。凡是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戲水的魚,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一切動物身上都散發著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外未嘗沒有春天,只是住在城裡的人不知道罷了 。 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公事,瀟灑的遊玩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就只有我這個小官啊。而滿井這地方剛好離我的居所近,我的出遊將從現在開始,怎能沒有記錄呢!這是己亥年二月了。
就這么多了 希望喜歡!!!!!

8、福建省將樂縣到底有幾家上星級的酒店!我該去哪家辦酒席了!?

如果說上星級有銀華五洲大酒店,花園大酒店,山水大酒店,天源大酒店,玉華洞天山莊,玉華賓館。前者三家是兩星級或者說標准接近於兩星級,後者是有三星級牌照的!其中天源大酒店部分裝修標准接近於四星總體在三星級之上!玉華洞天山莊是按3星級標准裝修總體可以達到三星級!玉華洞天雖然說是4星的標准充其量只相當於兩星級的標准(主要是其裝修已經舊了)!我只能說這么多!最後補充說下你不要迷信玉華賓館其實玉華賓館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好!其衛生條件是極差的!筷子壓根就沒有消毒過!票根也只是換在洗碗池裡隨便過一下就撈起來了哪裡有洗啊!那些裝菜的盤子也壓根沒有消毒過還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臟臟臟!要知道內幕加QQ1040436912空間里有照片為證!天源大酒店,玉華洞天山莊這兩家確實不錯!你自己選吧!

9、邵武有哪些特有的節日風俗

春節古稱「元旦」,指新的一年開始。又叫「年節」,俗稱「年」。
春節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從時間上說,春節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間活動主要是開正、祭祀、拜年、游樂等。
1.開 正
指除夕午夜後子時到卯時之間,擇一良辰,開啟大門,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開正」的時間依該年天乾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歷書上的記載行事。「開正」之時,天未破曉,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香煙繚繞,鞭炮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一時間熱鬧非凡。
「開正」,在龍海,叫「開春」;在古田,叫「開年」;在沙縣,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順昌、光澤、連城、長汀、清流等地則稱之為「開門」或「開大門」。「開正」的儀式全省各地大同小異。在廈門,「元旦焚香紙、放爆竹、開門即閉」①。在將樂的農村,倘若是多戶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麼開大門者必須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寧化的一些農村,在開大門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內的各個房間,然後才開門。在武平,開門時全家人應在場,如有外人,不得參加;開門後即按「春牛圖」所示的財神方位叩頭。在邵武,若有人無意中被「開正」的鞭炮擊傷出血,叫「血彩」,據說是極好兆頭,這年能發大財。
現在,選擇「開正」時辰的做法基本上沒有了,一般在除夕零點新舊年之交時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歲。近幾年來,電視機普及,全省城鄉的大多人家都圍坐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時,當電視中新年鍾聲響起,人們不約而同點鞭炮、放焰火,其盛況絕非昔日「開正」可比。這一新習俗在城鎮尤盛,以致於公安部門通告市民,限制焰火爆竹施放地點,規勸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代之以錄有鞭炮響聲的錄音帶。
2.祀 神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舊時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凈茶、牲醴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有的地方則純為素齋,「設齋果、茶、酒、歲飯拜天」②。永春還供有圓子湯,漳州還有紅糖煮線面,同安還有金針菜、龍眼乾等。泉州的許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誕」移至「開正」後祭祀,供品就更講究了,備的是三牲、五果、六齋。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次則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羅源,「元旦設香案當天叩拜,謂之『啟寅』。」③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在連城,拜祖先稱「拜圖」,初一早上由族長率本族子孫在祖廟進行。在大田,民間有初一早起喝薑茶(即糖開水中放生薑、米花)的習俗,這時應敬一杯薑茶於祖宗神位前,祭祀則在早飯之後到祖祠中進行。
祀神之後,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紅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節。在福安,廳堂長案上的香火要持續三天不斷。
在龍海,龍江上的漁戶,春節時都買連根帶葉的大捆甘蔗,用紅絲布綁在船桅桿上,祈求新年日子節節甜。甘蔗要等過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則據說會壞了兆頭。
現在,祀神儀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設供果、點香燭,雖不無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3.拜 年
拜年又稱「拜正」、「賀正」、「賀春」,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拜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後,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舊志中的「少長序拜」④、「卑幼以次拜其尊長」⑤即屬此類。舊時要行跪拜禮,後逐漸改為作揖鞠躬,流傳至今雖有鞠躬行禮者,但大多隻說些「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在接受小輩的拜年之後,要賞給紅包(即壓歲錢,有的壓歲錢在除夕夜給。)或紅桔等。現在拜年的時間也有變化,由於城鎮中兒女很多是與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帶小孩回來給父母拜年。
第二種類型是以宗族為單位,在祠堂祖廟中拜年,類似於現在的「團拜」。據(民國)《連江縣志》「禮俗」(卷19)記載:人們在拜完神、祖先後,「隨入祖廟,合族序拜,以側柏葉插桔,人領一二枚,取百事吉之義。」凡在祖廟中祭祀祖先的,祀畢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現在這一類拜年已不時興。
第三種類型是親朋好友、鄰里故舊之間的拜年。(光緒)《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元日祭畢,無貴賤御新衣,詣親賀歲。主人出辛盤共款,行人相望於道,五日乃止」。龍海、南靖等地舊志也有相同的記載。這是給親戚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發財,主人也以作揖回賀。福州地區流行的回賀語是「齊發,齊發」。有的地方講究拜年的時間。在連城有句俗語,「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無肉」。說的是初一拜宗親,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給岳父、舅父拜年,則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遲了,恕招待不周。帶小孩去給親戚拜年,小孩往往會得到一份「壓歲錢」,至少也有兩個紅桔,因此福州地區俗語說:「拜年拜年,沒桔也有錢」。在詔安,親友互相賀年,入門要高聲說「新正如意」,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賀年要帶二枚紅桔,一些糖果之類,對方把禮品收下,紅桔奉還,以表雙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帶,必須先到親屬中的長輩和老師家中拜年,否則有失禮儀。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諧音「亡」)、吳(諧音「無」)、對於姓桑(諧音「喪」)、賈(諧音「假」)的人家也應迴避。
學生到老師家拜年,拜見時雙手作揖,口稱「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則可隨便些,主人以煙、茶、糖果、紅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說「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
拜年的時間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馬祖島居民過了年夜,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寧化、尤溪等地的風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場所游樂,但不走家串戶。現在這些風俗多已不存。
在寧化、邵武等地,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卻忌這天賀年會親。同姓中有老人做壽的,應送壽面。過去拜壽是在正月初旬夜間進行,稱「暖壽」,現在則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諸如洗衣、劈柴之類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為弔唁死者日,凡有新喪的人家,應為逝者設靈座,讓親友弔唁。在莆田、仙游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為探亡日。據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入侵,大肆燒殺搶掠。民族英雄戚繼光打敗倭寇之後,進山避難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陸續返回家園,但見倭寇鐵蹄過處,屍骨相枕,滿目瘡痍。親友鄉鄰不知誰家遭了難、死了人,於是互相探望,幫助收殮親人。後世相傳,二月初二便稱為「探亡日」。後來,把這紀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與「大年夜」(正月初四,詳見後「除夕」條)之間的正月初二。此後年年正月初二,人們互不登門,以避「探亡」之諱。但終有諸多不便,故又約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過門、拜過年者,初二日再登門便不算犯忌。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別多,為的換取初二的行動自由。
舊時福州水上居民(俗稱「晝民」)有一特殊的賀年習俗:正月初二後的數日內,三五結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為中年以下女性),盛裝攜筐,至市內各街巷挨戶唱小曲賀年。受賀的人家贈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無論貧富與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參加賀年,據說這樣類似吃了百家飯,可保全家一年平安無事。所唱小曲和諧悅耳,且多與地方習俗、新年吉利有關,因此頗受青睞。
閩西客家習俗,正月初一,16歲以下的孩童都挎個布包成隊到各家各戶「打餅」,也含有賀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給一人一粒糖、一塊餅,年幼未能到者,則由兄、姐代領。
現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團拜」和電話拜年的新內容。「團拜」即為集體拜年。許多單位都定於新年前後的某一時間,聚會一起,互相拜賀致意,既增進友誼,又可免逐家拜訪之勞。此外,還有軍民「團拜」,軍政「團拜」的。在農村,回鄉幹部、學生也常有「團拜」之舉。電話拜年則是近幾年時興的新鮮事,主要在城鎮。新年鍾聲一響,人們便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賀年,既及時,又便捷。隨著私人電話的增多,電話拜年這一新習俗逐漸流行。
4.游 樂
春節的游樂活動很多,大型的游樂活動主要有舞獅、舞龍、踩高蹺、舞龍燈等,次則觀看戲劇,猜燈謎,另外還有玩四色牌、打麻將、玩牌九,聚賭為樂。
在平和、漳浦,「諸少年或裝束獅猊、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鳴金擊鼓,喧鬧異常。主人勞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勞之物倍厚於常」⑥。在漳平,舊時春節期間,有三、五人臨時組合的小樂隊(其主要樂器是嗩吶,配以小鼓、小鈸),挨家挨戶吹奏吉祥的樂曲,俗稱「鼓吹達仔」。東家要放鞭炮迎送,並賞給紅包。縉紳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獅隊(俗稱「打獅」)來拜年,同樣要燃放鞭炮迎送,賞紅包。舞獅隊還在大街或廣場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頭或大戶人家舞獅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歡迎,離開時一樣贈紅包賞彩。此外,還有人家邀請唱曲藝的到家中彈唱。有些農村,青年農民以盪鞦韆為樂。年前他們先以竹竿搭好簡易鞦韆架,從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單人,或雙人,作各式各樣的盪鞦韆比賽,觀者雲集。在明溪,春節期間也有迎神及舞龍燈、獅燈等娛樂。
在福州,舊時春節期間最為兒童們喜愛的娛樂是打「鑼鼓板」,而且大人們也玩。「鑼鼓板」的調式不少,常見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鑼鼓板」不但自娛,而且還進行比賽。婦女們則結隊出遊,或逛街,或游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將的。男人們的娛樂除聽戲、聽評話外,不是喝酒談天,便是打麻將、抽牌九。舊時玩撲克牌只是上流社會的雅事。
在閩南,春節游樂內容豐富,除了舞龍、舞獅外,還有地方戲劇、歌舞,如南音、歌仔戲、大鼓涼傘舞、車鼓弄,以及武術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詔安,還有舞鳥,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紙,裝飾鳥的形狀,人套在裡面表演著鳥的舞蹈。
1949年後,全省各地春節游樂更豐富多彩,除傳統的舞獅、舞龍、龍燈、旱船等等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游園、舞會、體育比賽。電影院上演新影片,電視台播出精彩節目。在農村,文化體育部門也組織了許多文體活動。有的鄉與鄉、村與村之間自發組織籃球、棋類等比賽。自80年代後,有一新趨向,即春節期間農村人進城遊玩,城鎮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節,龍岩的登高山、蓮花山,連城的冠豸山,長汀的卧龍山,永定的北門山、東華山,尤為熱鬧,其盛況勝於重陽。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幾年來,流行於閩南農村的攻炮城游戲,別有情趣。所謂「炮城」,是竹竿掛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別設置數處,排炮離地面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須用點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點響排炮者為勝。「攻炮城」獎品甚為豐厚,常見的有電視機、收錄機、自行車等。獎品的等級依攻「城」的難度(即排炮離地面的高度)而定。攻「城」開始之前,每處「城」的邊上都用大紅紙標明獎品名稱。這一頗有刺激的游戲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觀戰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節里進行,也有選定農閑時某一日子的。設「炮城」的村莊首先要集資購買獎品,布置場地,然後確定「攻城」時間,發出通告。「攻炮城」的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們都早早地來到「戰場」。「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們帶來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來之後便選定所要攻的「城」,占據有利的地形。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當主持人宣布「攻城」開始時,戰場上各據點頓時炮聲大作,硝煙彌漫。加上觀眾的吶喊聲,整個戰場沸騰起來,極為熱鬧。「攻炮城」進行得十分激烈,從上午一直持續到晚上。有的當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繼續進行。攻城者耗費「炮彈」一箱箱,一直堅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績各有不同。經驗豐富者由兩人配合,一人送「炮彈」、一人「攻城」。有時,一箱鞭炮還沒有完,「城」便被攻下。他們興高采烈地扛上獎品凱旋而歸。經驗不足者盡管耗去幾箱鞭炮,卻一「城」未下。雖然如此,但也喜氣洋洋,毫無懊悔之意。
5.食 俗
福建舊俗對於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面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將樂一帶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
各地食俗互不相同。福州地區,早餐必是線面,而且要配上兩個「太平蛋」,象徵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在仙游,早餐是線面和菠菜,稱「歲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的食物中也都有線面。在漳州、龍海是吃甜壽面和紅蛋,祈求平安長壽。各地吃素食的相當普遍。在順昌,早餐吃「隔年飯」配素菜,主要是紅蘿卜(滿堂紅)、豆腐(滿足)、芥菜(長命),此外還有粉干(取須發皆白長壽之意)。南平民間初一早餐是由男人起來煮點心(長壽面),早、午兩餐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午兩餐素食,晚設宴如除夕」⑦。建陽、邵武、將樂、建寧、大田、永安、永定、上杭、連城、漳平、武平、詔安、德化、南靖、福安等地,有很多人家吃素。尤溪民間,早餐大多素食,有線面,有整顆煮的長壽菜。有的人家還在初一的三餐多擺一副餐具,以求添丁;兒子弱冠的,則多給一份雞肉,說是能娶上好媳婦。沙縣民間早餐無論吃素吃葷,都應吃大蒜(萬事順意)、菠菜(紅頭見喜)、豆腐(滿足)。在漳浦,早餐大多吃以花生油炒的韭菜、菠菜、芹菜、豆腐;韭菜、菠菜不切,稱「長年菜」,寓齋戒與長壽之意。平和也有類似的習俗。長汀的素食中必有芹菜、大蒜、蔥、韭菜,諧音「勤、算、聰、巧」,以圖吉利。有的地方初一早上講究吃甜,除了吃年糕外,還喝甜茶。在尤溪,早餐之前喝生薑糖茶,稱吃「甜頭」。在霞浦,「無論貧富,人各食糍湯一碗,俗稱『行時』。蓋『糍』與『時』同音,取吉利意」⑧。
現在,初一吃的習俗大多仍在流行,不過素食已很少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更豐富,更講究了。
6.其 他
春節期間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漳州有風俗歌謠稱:「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姿娘(閩南話,指婦女),初四(神)落地,初五假開。初六摸,初七摸,初八初九敬天公。初十伽藍生,十一十一福,十二返去拜(意為賀年來往的客人都回家了),十三人點燈,十四結燈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孝大人」。泉州的順口溜是:「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舀肥,初六隔機,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十一倒去覓(回娘家探望),十二請女婿,十三吃糜配芥菜,十四搭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意思是春節就這樣過去了)。」
初一自不必說,泉州的「初二場」,指的是擺開娛樂場。漳州的「初二早」,指的是要早起、早忙,因為既要祀祖,又要准備接待女兒、女婿。在龍海、南靖、華安、平和、漳浦、詔安、泉州、福州等地,都是請女婿的日子,因此初二又稱「女婿日」。有許多俗語與此有關,「有孝女兒女婿初一、初二到,不孝女兒女婿初三遲『過到』(晌午)」(漳州);「孝女賢婿初二客」、「有孝女,初二來」(平和);「有孝查仔(女兒)初二、三,無孝查仔正月半」(詔安)等等。女婿登門要帶著禮物奉獻給岳父岳母,同時要給小孩們分紅包,桔柑或糖果之類。在詔安,女兒回娘家應帶燉熟的豬腳和年糕等禮品給父母拜年,俗稱「下孝」。娘家收下禮物,但要退還二枚紅桔。在漳浦,女兒、女婿要送「鍋仔肉」。岳父母一般是設宴招待女婿、女兒。漳州一帶,女兒、女婿必須當天返回,不能在娘家過夜。由於初二是「女婿日」,因此華安一帶還忌單身漢拜訪有年青姑娘的家庭。
「初三無姿娘」,一說這天婦女不上街,另一說是初二回娘家賀正,多被留宿娘家。在閩南一帶,初三被稱為「赤狗日」,傳說赤狗神主凶,一旦撞著,終年不得平安,因此這天人們不出門、不請客。在南靖,又稱「糞掃日」,這天應做衛生,故在農村忌探親訪友。在廈門,「初三日,新喪之家祭亡者,戚眷來哭,名曰『消新愁』。本日忌往人家賀年」⑨。漳平亦有此俗。在霞浦,「客歲有新喪者,……各戚友於初三日重來拜奠,俗稱『拜新年』。初四日午餐即饗以祭余,俗稱『食新年飯』。此兩日系與喪家應酬,俗忌,不賀歲、不會親」⑩。在福安一帶,初三卻被認為好日子,可以走親戚、串門、祝壽、辦酒席等等。福清、平潭一帶,初三開假,商店開始營業。在福清,有新嫁女的家庭,派兄弟輩的少年請新娘、新郎回娘家,俗稱「頭年請初三」。在仙游一帶,初三是「做十」(即祝壽)與開店的日子。
在閩南及平潭、寧德一帶,初四是接神的日子。神,有的是泛指,即所謂天神,有的是指家神灶君、灶媽。其儀式頗為隆重,舊例備牲設醴、燃香點燭燒紙馬,祈求神明保佑合家平安。在福州及大部分郊縣,初四為開假日,開始各項工作與正常生活。
在閩南一帶,初五「假開」,指新年已過,各商家以朱紅紙寫上「開張大吉」、「大吉利市」等張貼,鳴炮開市。人們也開始忙於生計。泉州的「初五舀肥」,指掏糞便,農事開始。在邵武,這天被認為是財神生日,店鋪重新開張,焚香鳴炮,迎財神,祝願生意興隆。在福安民間,認為各路天神於該日降下界,故多吃素、焚香、鳴炮迎接。
在莆田、仙游,初五「做大歲」。如前所述,倭寇被打敗之後,逃難者相率歸來,善後事畢,相約於初五日(或初四)補行度歲過年,名曰「做大歲」。但那時是二月初五日。據《倭禍記》載:「自那年(按:明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以後,眾定每年正月初五日舉行做大歲之禮,因為做大歲不能在二月也。」時至今日,莆仙一帶每逢春節都過二次年,有的「做大歲」甚至比初一還更為隆重。
漳州的「初六摸、初七摸」,指的是主婦們又忙於准備初八、初九敬天公生日的事。泉州的「初六隔機」則指整理織機,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指的是初七為人日,取果蔬作「七寶羹」。據說吃了「七寶羹」,可以除百病。「初八完全」,指全家團圓。閩南一般認為初九是天公生日,家家「設香案向戶外祀之。爆竹聲達旦。越日,以祭品饋贈親戚,互相酬答。居喪者否。」⑾
過了初十,人們又忙於准備迎接元霄節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