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武穴酒席菜

武穴酒席菜

發布時間: 2022-06-02 03:25:46

1、武穴結婚習俗裡面 結婚前送節送哪些親戚?結婚後還送嗎?

意,便舉行訂婚儀式。屆時女青年在親人陪同下到男青年家,男方置辦酒席熱情接待,並邀請介紹人或親朋好友作陪。男方須贈送訂婚禮物給女方,多是現金和衣物,有的還送金銀首飾如項鏈、耳環、戒指等,禮物多少一般由男女兩方事先商定。在農村,青年男女訂婚後至結婚前,一般還要「送書子」、「送日子」、「下催妝」等。

送書子 又稱「過紅子」。過去,兒女婚姻由父母包辦,雙方父母通過給兒女訂婚確定兒女之間的婚約。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之說。男女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交換分別寫有男女姓名、年齡及家長和媒人姓名等的「書子」,作為聯姻依據。男方還要送給女方定親禮物。除衣服、錢、首飾和扎腿帶子、襪子外,另有鹽兩包,大米兩包,針1 對,蔥1 對。送鹽、米等意為「緣份到了」,送針意為「聯姻」,送蔥意為「從約」(從破「四舊」以後,送書子一般只送現金和衣服,並不再交換「書子」)。女方回書子時有帽子1 個,腰帶1 條、衣服1 身、手巾1 對,襪子和鞋各1 雙,煙袋包子1 對(現多是煙兩盒)。

送日子 男方根據男女兩人的生辰八字等請「先生」查定結婚日期後,派人到女方家告知,俗稱「送日子」。過去,送日子時一般有「四色禮」:饅頭(或雞)、肉、大白鰱魚、粉皮。現在多送衣服和現金。送日子以後,雙方將結婚日期各自通知親友,親友們在其結婚前來送禮物。送給男方的稱「送禮」,送給女方的稱「送填箱」。

下催妝 在結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妝」,意為催促女方要按時發嫁。下催妝禮一般有紅、藍襖1 對,化妝品1 套,公、母雞1 對,魚1 對,肉1 刀。催妝禮一般隨嫁妝返回男方家,故有「催妝禮吃不起」之說。雞稱「長命雞」。下催妝時,女方若留下「長命雞」,說明女方發嫁時有「大盒子」。盒內有「寬心面」、「壓歲饅頭」、燒餅和「拜鞋」(即由新娘送給男方家的長輩和兄嫂、姐弟等的鞋)等。近年來大盒子已不再見。

結婚 男方稱「娶媳婦」,女方稱「出嫁」。多數按農歷選擇吉日。解放前,因兒女婚姻多由父母一手包辦,男女雙方多在結婚那天才相互認識。境內曾發生過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某村有兩戶人家同日同時娶親,陰差陽錯之中,兩家都把新娘接錯了,並拜堂成了親。等到察覺此事,生米已做成了熟飯,只好將錯就錯。後來有了孩子,其中一家為之取名曰「差」,另一家則為孩子取名曰「錯」。解放後,男女結婚先辦理登記手續,後舉行婚禮。婚前,男方購置傢具,布置新房,女方准備「嫁妝」。

過去結婚時,女方家用轎(伴娘稱「看轎的」)或小推車(伴娘稱「稱車的」)將出嫁女送至男方家。5 0 ~ 7 0 年代初,小推車都用席子遮起來,出嫁女坐在右邊,稱車的坐在左邊。車後跟著抬櫥、櫃、桌的和兩個扛小杌的人員,通稱「抬嫁妝的」。停車時,扛小杌的要上前去用杌子墊車腿。後來,改由男方雇車到女方家接新娘,新郎一般不隨車前去,新娘由「伴娘」陪同。車至男方大門外停車後,先停留片刻,謂之「磨性子」,寓意過門後性情溫順。此時,男方燃放鞭炮。新娘由男方「架媳婦」者扶下車,新娘下車時先「踩糕」(一般為米糕,寓意「步步登高」,如男方姓高,則新娘不踩糕)。新郎出來迎接新娘,雙方交換手絹後,一般在院子里由「司儀」主持,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後,再共進新房。這時,有專人在院子里撒栗子、棗和糖塊,寓意「早立子」、生活甜蜜。此後,男方擺宴席招待賓客。女方前來「送親」的多是新娘的舅或伯父、叔叔等,被敬為上賓,俗稱「大客」;其它來送親的稱「散客」。新婚之夜,常有一些朋友、同學或晚輩到洞房「鬧房」取樂,農村鄰里間上洞房看媳婦或要喜煙,孩子要栗子、棗或喜糖,夜深後都自動離去。此後,新郎新娘由男方親人侍侯喝「交杯酒」。是夜,洞房裡不熄燈,稱「長命燈」。婚後不久,新娘要由丈夫陪同回娘家,俗稱「過對月」。

以前,結婚時還有許多講究,如:「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一身病」等等。所謂「姑不娶」,就是當姑的不駕媳婦。「姨不送」和「姐姐送了一身病」,是說當姨的和當姐姐的不當送客。現在結婚,不再講究這些事情。

生育

過去,人們片面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觀念。自2 0 世紀6 0 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8 0 年代後,計劃生育工作逐漸納入地方政府的常規化管理,群眾在思想上也有了較大的轉變,一般「一對夫婦一個孩」。農村夫婦頭胎是女孩的,在符合條件下,可生二胎。

家庭生孩子增添人口,稱為「添喜」。生男孩的,在家門口掛紅(布)子並繫上弓箭和大蒜頭,意為「能打會算」;生女孩的,只系紅子和蒜頭。孩子出生後,男方要向女方娘家「報喜」,並告知親友鄰居。娘家便籌備雞蛋、白面、小米、紅糖、小孩衣服、小被褥等禮品,由新生兒的舅及其他親人擇日前去給孩子「鉸頭」。但鉸頭不能騎月(即跨兩個月,指農歷),民間有「不鉸頭不能見舅」之說。鉸頭時,其舅用剪刀象徵性地鉸鉸孩子的頭發、手、腳等,「鉸」手腳是防孩子日後「手賤」。親友鄰居在「鉸頭」前送雞蛋、紅糖、小兒衣服等,表示祝賀。

分家、溫鍋

分家 在農村,男子結婚後,父母將生活用具、糧食、承包地等分一部分給兒子,稱「分家」,此後夫妻倆開始獨立生活。

溫鍋 新婚夫婦單立門戶另起爐灶時,雙方父母及其親人要攜帶禮物前去為其「溫鍋」,新婚夫婦設宴招待。城鄉居民搬遷新居後,親朋好友也有前往為其「溫鍋」祝賀的。

過生日

老年人過生日,有從辦完兒女的婚事後開始的,也有從5 0 歲或其他年齡開始的。生日這天上午,兒女要帶禮品前往祝壽,兄弟或朋友也有前往祝壽的。全家人歡聚飲宴(也有在下午飲宴的)。

近年來,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對獨生子女的關心、疼愛,有些家庭開始給小孩子過生日。

喪葬

殯葬 當地對死者實行土葬。各村以一姓或一族為單位,共用一塊墓地,但因生產而死的婦女不入祖林;夭折少年也不入祖林,另埋一處,稱「少亡林」。嬰兒死後棄於「官地」(也稱「舍林子」)。現今由於社會醫療水平的提高,婦女因生產死亡或未成年人夭折的已很少見。

從1 9 7 7 年4 月開始推行火化,現火化率已達9 5 % 以上。人去世後,屍體要送火化廠火化,再將骨灰入棺土葬,但土葬不留高墳頭。

老年人在彌留之際,即給穿上壽衣(多由女兒制辦),生前沒穿壽衣的,死後也給穿上。死後,先由長子為其「指路」,送其一個魂(迷信說法人有三個魂,一個去西天,一個附屍,一個去轉生)西去,子女等方可大哭出聲;還要派人到親戚家「報喪」。報喪者不能進親戚家,多在村頭請人傳達。親戚知道後,即前往哀悼。人死後,要在其大門外一邊(按男左女右)豎放一大柳枝,上系紙穗,象徵家有喪事,鄰居親友方可進門送「紙」(指燒紙),表示致哀。柳枝在入葬時拿去墳前燒掉。但送紙可延續到「五七」墳前。

老年人死後,子女要「披麻戴孝」,其他親人也穿孝,但輕重有別。第一次指路後,開始上土地廟(因各村已無土地廟,一般是在村外設一亡者靈位)為其另一亡魂「潑湯」,有「三頓」、「五頓」、「七頓」不等。潑湯時挑湯罐者即是治喪主持人,跟其身後手提酒壺者為死者長子。潑湯期間,死者屍體運往火化廠火化。骨灰運回後,多在門外「入棺」。挖墓穴、抬棺木、埋葬等工作,由「舉重府」完成。「升棺」前由大兒媳婦掃棺頂,「升棺」時由主持人摔「老盆」。送葬時,女子不能到墓地。長子在領棺下葬時,其腋下須夾一用包袱包著的圓旋餅(平時人們買旋餅吃時,賣餅者要將餅掰成幾塊方可賣給顧客,以避諱)。是日晚「送盤纏」,將扎糊的紙馬或紙轎(也有用谷秸代表驢子的)等,拿到設置的亡者靈位前,將亡靈牌捧上馬(轎)後點火焚燒,並由長子指路送其上西方(迷信說法此魂去見閻王,經閻王評定功過後再去轉生)。

革命功臣、英模人物、離休老幹部等去世後,縣委老幹部局為其主持召開追悼會,各有關單位敬獻花圈。五保老人去世後,其喪葬由村民委員會責成專人負責。

上墳 死者埋葬後的第三天,子女給其「圓墳」,後再擇日上「五七墳」(多數在3 5 天以前)。時下上「五七墳」,有些亡者的子女們為擺闊氣,講排場,給亡靈買些紙扎的傢具、家電、汽車、搖錢樹等等,大操大辦。「五七墳」前,子孫近鄰等每晚要去墳前點把火,守一會靈,以免亡靈寂寞。再後子女都參加的祭奠活動是一年墳、二年墳、三年墳和十年墳。十年墳都定在第九年上,有「十年墳九年上,兒女越過越旺象」之說。以上每次上墳時,都在上午,忌過晌。平常均由男性上墳,多為兒孫(都在下午)。每年都要上忌日墳、年墳(春節前幾天),清明節、七月十五、冬至及吃「新麥包子」(麥收以後,農民用新麥子磨麵包水餃,敬天、上墳,全家人嘗鮮)時也要上墳。清明節、七月十五、冬至上墳有「前三日,後十日」之俗,即如果當日因事不得上墳,可在前三天或後十天內上墳。

夠全了吧... 如果夠詳細請給分. 嘿嘿

武穴結婚習俗裡面 結婚前送節送哪些親戚?結婚後還送嗎?

2、武穴市的結婚風俗

武穴結婚習俗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時因地因人或有差異,或煩或簡,或重或輕,全憑主人的自身條件和雅興,一般來說一對男女正式確定的婚姻關系(不論是自由戀愛或媒人撮合)大多要履行以下程序:1. 相親當男女雙方有意願結親時,一般由媒人帶男方到女方家拜訪,為雙方提供一個相互了解的機會。2. 過門訂親當男女雙方都滿意對方時,就正式確定這門親事,女方家擇吉日置辦酒席宴請男方,雙方都有重要的男長輩陪同,通常女方會給過門的女婿定親禮物,男方也要擇吉日置辦酒席宴請女方,雙方都有重要的女長輩陪同,通常男方會給女方陪同人員禮物或禮金,過門的新媳婦則會收到男方訂親的金飾珠寶和禮金。3. 報日約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進行。男家根據新郎和新娘的八字擇定結婚的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以示正式告知婚期。4. 置嫁妝女家的嫁妝須最遲於婚期前一天置備完畢。這批豐富多彩的嫁妝,為女家身份與財富之象徵。嫁妝除家用電器和生活日用品外,還必備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蝴蝶雙飛)、痰盂(子孫桶)、尺(良田萬頃)、片糖(甜甜蜜蜜)、銀包皮帶(腰纏萬貫)、銅盆及鞋(同偕到老)、扁柏、蓮子、龍眼(豐衣足食)等。5. 搬嫁妝婚期當天上午,新郎和男方親朋好友帶上車輛等搬運工具到女方家,將女方給新娘的陪嫁物品搬到男方家中,女方設宴招待男方來賓,男方搬東西時要即興發揮說一些相應的良言吉語才能順利搬走陪嫁物品。6. 鋪床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舉行當天,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7. 沐浴上頭男女雙方婚禮前夕在各自家中舉行。擇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個時辰,即一小時前),進行上頭儀式。這種儀式須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別是男女雙方的長輩或親友,擇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來履行,一對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應選擇一個看見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龍鳳燭,點起清香一炷,連同蓮子、紅棗、湯丸三碗,每碗六個或九個、生果、燒肉及雞心向天參拜。男女雙方並要准備尺、鏡、剪刀、即所謂"龍頭鏡、較剪尺",取其光明繼後之意,讓"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頭,一面梳,一面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上頭象徵一對新人已步入"成人"階段,並祝福他們同偕白首。8. 迎親接新娘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郎帶著迎親人馬一路敲鑼打鼓抵達和女家約定的地方等候,新郎直接到女方家,若要順利接得美人歸,必須經過一連串波折,新娘之閨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才得進入。開門後,新娘應由大姐或伴娘帶領出來交給其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正式行夫妻見面禮。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後再向雙親奉茶行禮,女方母親及女長輩會哭嫁為女兒送行。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到約定的男方迎親點。大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撒米(可加紅綠豆)。在迎親約定的地方,迎送的男女雙方又是一翻鬥智斗勇,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應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9. 鬧洞房鬧新房可謂花樣百出,但只要不是太出格,新娘和新郎都會以包容的態度接受的。10. 三朝回門婚後第三天,女方家的弟妹或合適的人去男方家接新娘回家,新郎陪同新娘帶上禮品回娘家,當天新娘新郎必須雙雙返回男方家裡,不得在女方家過夜。

3、武穴市刊江辦事處能不能結婚辦酒席?

現在正值疫情期間,農村紅白喜事操辦不能超過五十人的規模,城市紅白喜事應該不能舉辦酒席!

4、武穴的風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虎年春節
春節: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2] 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3] 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吃元宵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風俗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5、武穴傳統節日————鬼節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雲:「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游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記得以前我家春節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 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不亞於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後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我就經常做這件事。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雖然現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後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出對先人的真情。當然,鬼節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什麼辦法呢?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麼時代都不可缺少的。

6、武穴的風俗習慣

嬰兒出生,放鞭炮慶祝,其父到岳家送紅蛋報喜。第三天,請同垸人吃喜面,請接生婆給嬰兒洗澡,稱「洗三朝」。第九天,岳家送雞、豬肉、蛋、掛面、紅糖等食物,以及為嬰兒備置的搖籃、轎椅、衣、帽、鞋等物給婿家,稱為「送祝米」;婿家辦宴席喜慶,主要宴請外婆、舅娘等岳家女客,稱為「做九朝」。滿月,辦「滿月酒」,酬謝贈送過「月禮」的親友,還要請外公入席。嬰兒出生百日內,用漁網罩在蚊帳邊,並在床前掛劍,稱為「過百日關」,以保嬰兒免受「妖鬼侵害」。
訂親:
武穴很多有情男女在談到一定的時候,在結婚前一般都要訂親,訂親那天,男方一般要給女方買些東西,如「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衣服等,女方父母要到男方吃酒席,那天起就互稱親家。還有女方在訂親之日起就要在男方住三晚!
過門:
女婿第一次到岳父家,稱為「過門」,岳家本垸的所有親戚都要請女婿吃飯,女婿在這期間,都是坐首席,其他人輩份再高,也是陪客。女婿要給所有親戚家送禮,他們相應要回禮。
送大節:
男女在結婚前一般都要送大節,「節」是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在結婚前的一個節就是要送大節了。一般送節四折禮,主要只送給岳父家。四折禮指:煙、酒、肉、包。送大節除上述四折禮加量加重外,還要送上連藕一對、等。另外還要送岳父家的親戚一家一份,也是四折禮,不過數量可以輕點。

看天預興旺:
習慣在除夕觀天象,以兆年成好壞。除夕夜,天黑風平,即風調雨順;下雨、下雪,即澇年;星光即旱年。過年期間看天晴,初幾晴,即那一年就興旺什麼。分別是初一雞,初二狗,初三貓,初四老鼠,初五牛,初六馬,初七人,初八谷,初九油,初十麥。

抓周:
嬰兒滿周歲那天,父母在桌子上放了N多東西,如:筆、算盤、玩具槍、娃娃、人民幣、等等。讓孩子爬在桌子找自己喜愛的東西,抓到什麼寓意長大了對什麼有愛好和特長。比如:抓到筆了,孩子長大後對學習有興趣,是讀書的料子。抓到玩具槍,孩子長大後是塊當兵的料子,個人理解的意思也不一樣,實乃游戲!

這個咯!!!~~~對不起!!~~~我只有這些!!!~~~

7、武穴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那些?

打糍粑是武穴迎春的傳統風俗,熱乎乎新出的糍粑更是兒時難忘的美味。先將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干凈後浸泡24小時瀝干備用,浸泡後糯米加入沸水煮至七成熟,再舀出放在竹筲箕里把水瀝干,放入甑子里蒸半個小時左右,糯米飯就蒸好了。

蒸糯米時,最好選用大鍋、大灶和木甑,用猛火將糯米蒸熟,這樣蒸出來的糯米更香更糯。將蒸熟的糯米飯盛出來,倒入特製的石槽,一人掄著特製的木錘搓打糍粑,另一人置一盆冷水在旁邊,把雙手沾上冷水後,趁木錘提起來的時機翻揉糍粑。

年飯的酒菜特別豐盛,這美酒佳餚既承載了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希冀,又傳遞了家人們之間無限的情誼。盡管酒菜豐盛,主食不怎麼吃,然而家家戶戶還都是要煮一大筲萁米飯的,一般足夠全家人吃三天,以此來表示"年年有餘"。

還年福之後就要守歲、出天方。守歲、出天方和還年福一樣重要,都是過年的重要內容。除夕夜,一家老少圍坐在火堂邊"守歲",過去人們"守歲"一般都是用提前准備好的大樹篼子作燃料,火越旺,預示著明年的日子就越紅火。

初一大早,年青人和小孩就要帶著精心准備好的禮品給家族、親房、鄰居及垸中的長輩拜年了,當然長輩們一般也有回禮。講究初一拜家族、親房和垸里的人,初二拜外公外婆、舅舅舅娘、岳父岳母等上親戚的年,初三拜姑父姑母、姨父姨母的年,初四拜表兄表弟和其他朋友的年,並且還要在人家家裡吃一頓飯、共敘情誼。

8、武穴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年夜飯

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寓意。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長久久)等以求吉利。

2、拜年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3、壓歲錢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是傳統習俗之一。

4、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



5、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