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司儀苗建庄
1、用嫁接苗建園有哪些方式?
用嫁接苗建園有多種方式,最常用的是購買嫁接成品苗,春季定植,這種方式適宜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大規模建園,苗木質量可控程度高,容易貯藏保存,種植時間范圍較長,存活率高。
第二種方式是種植嫁接營養缽苗,即當年春季嫁接、溫室培育,初夏定植,這種苗木往往是就近生產,短途運輸,生產成本較低,價格較便宜。定植時間較短,定植後需要有很好的栽培管理條件,水肥供應及時,病蟲害防治及時,保證成活率、成苗率。由於砧木一般較短,幼樹根系分布較淺,適宜在我國南方等氣候溫潤的地方應用。
第三種方式就是直接在田間種植砧木苗,在初夏進行綠枝嫁接。在氣候乾旱寒冷的地區,先種植一年砧木苗,讓根系深扎發達,待第二年再進行硬枝或綠枝嫁接。只要有熟練的嫁接工人,這個方法總體上還是比較節省工時的,也有利於提高樹體的抗逆性,很適合西北乾旱寒冷地區應用。當然直接扦插砧木枝條則是最節省的方法,適合小規模建園。
2、姓苗怎麼排輩分的?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起源:我苗氏先祖苗公諱暢為我苗氏族人恭稱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間由苗庄寺遷徙至泌陽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樓".買魯姓三個庄土地四十餘頃,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長門居苗樓、小苗庄,次門居居老苗庄等處,至仿相傳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餘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餘口,二百餘戶。因年深日久,原宗譜字輩將盡,後人起名隨無譜可依,更恐後世子孫,族大分離,各地而居,來往不便、宗牌混亂、老少顛稱、不成體統。因經各村眾族人協商公議重修家譜。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憲,字法章,年逾八旬,願勞重修、增補其家譜,以為後世子孫永遠字牌就紋,不亂順序,今人記載,明證流芳。
前單傳四世,自 金含天慶 四輩,後續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輩,本次重修續增 瑞增露潤 恭厚仁義 春廣潮俊 經緯泉周 一十六輩。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農歷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節,我苗氏公議通過:立碑唱戲、續家族譜書、增續字輩。執事人員名單如左(原文為豎排文字):
編輯:中憲 鑒證:中章 恕敏 管帳:中方 現金:新坡 出納:立貴 經手:恕川 恕剛 恕珍 新祿 基明 遠祖始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亂中,楚國大夫伯芬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到晉國後,受到晉國的優待,受封於苗邑(今河南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後代,因此,苗姓起源於楚國王族之姓。苗姓起源於羋姓。發展和演變:苗姓在浙江東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現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東兩地.優以河南省台前縣候廟鎮苗口村人氣較旺!後人有1000餘人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於羋姓,以地名命姓,始祖伯棼。據《風俗通義》、《左傳》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殺,其兒子賁皇逃亡到晉國,受到晉國君主的禮遇,令其食采於苗地(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所以又叫苗賁皇。賁皇也為晉國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晉國和楚國在鄢陵大戰,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有恐懼之心。賁皇便告訴晉君說:「楚國的精兵都在中軍,只要先攻被其左右兩軍,再乘勝合攻中軍,就可以打敗楚軍。」晉君採納了他的建議,果然取得了勝利。晉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後代以地名為姓,遂成苗氏。因此,也有人認為,賁皇才是苗姓的始祖。②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④出自回族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漳的賜姓。據《賽典赤家譜》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征調。以名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曰閃、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④出自其他少數民族。如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有苗姓,世居沈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苗姓。
始祖:苗賁皇。
遷徙:
苗賁皇的苗邑,據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遺址。苗姓最初的發源地,當然也該在個地方。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戰國後期,秦國窮兵黷武,中原是其擴張的第一個目標,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為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訁斤,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激烈動盪,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唐代中後期,有陝西之苗姓為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為主源,散布之地更廣,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於史。明初,山西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陝西等地。明中葉以後,苗姓已分布於全國大多數地方,並有渡海赴台者。清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甘肅、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約佔全國漢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目前苗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五十四位。
郡望:
東陽郡 吳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金華。隋開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
堂號:
惠化堂 源自唐代潞州壺關人苗晉卿事。唐李固的《幽閑鼓吹》中,曾記苗晉卿一事。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自稱知未來事。苗公於是問道:「我應舉已久,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來頭,只管再問。」苗公道:「我久困於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更向上。」苗公問:「那麼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驚異,再問:「為將為相嗎?」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發怒,說:「將相更向上,難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為事屬怪誕,驚出一頭汗。後來苗公果然出將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以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預言。苗氏堂號「惠化堂」由此而來。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東陽。②自立堂號:余慶等。
字輩:
河南睢縣苗氏輩分排行:忠孝傳家久,勤儉紹業遠,守成克永茂,崇學方榮顯,建國先立志,金光照華漢。
山東日照莒縣苗氏字輩:福起溪永興,本傳世繼衡。承德繁玉廣,乾元亨利貞。
名人:
苗欣(?—23)西漢末新莽時人。王莽代漢,擬大伐匈奴。始建國二年(10),他被任為五威將軍,與王況率兵出五原,屯於邊郡。後封利苗男,天鳳元年(14),任大司馬。次年,左遷司命。地皇四年(23),劉歆自殺,代歆為國師。綠林軍攻入長安,他與王莽俱退守宮中漸台,戰敗被殺。
苗海潮,隋末東南地區農民起義領袖。下邳(今江蘇邳縣東)人。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聚眾起義,不久並入杜伏威部,在江淮一帶抗擊隋軍。十三年,攻佔永嘉(今浙江溫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降唐。
苗晉卿(684-765),唐大臣。字元輔,上黨壺關(今山西長治)人。祖襲夔,不仕;父殆庶,官至絳州龍門丞,早卒。晉卿好學,第進士,開元七年登文辭雅麗科第二名。初調修武尉,轉奉先、萬年尉,遷金州刺史,入為監察御史、侍御史,歷度支、兵、吏三部員外郎。二十三年遷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書舍人,二十六年以本官兼河西節度使判官,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寶二年出為安康郡太守,歲余轉魏郡太守,兼河北道采訪處置使。五載改河東太守,兼河東采訪使。徙扶風郡太守。入為東京留守,憲部尚書。十四載授陝郡太守,陝虢防禦使。至德二載肅宗召至鳳翔,拜左相;兩京收復後,又改侍中。乾元二年,冊為太保。卒,初謚懿獻,後改謚文貞。工文善詩,王維謂其「時人以為鮑參軍、謝吏部為更生雲」。今存詩一首,文六篇。
苗發(?-約785),唐詩人。潞州壺關(今屬山西)人。宰相苗晉卿子。弱冠入仕,初為樂平縣令。大歷前期為朝散大夫、秘書丞,封龍門縣開國男,升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又曾任駕部員外郎。工詩,與李嘉佑、李端、司空曙、盧綸、錢起、耿湋、李益、秦系等交遊唱酬,為「大歷十才子」之一。作品多佚。《全唐詩》錄存其詩二首。
苗授(1029-1095),北宋將領。字授之,潞州(今山西長治)人。少從胡翼之學,補國子生。以蔭累遷供備庫副使。從王韶取鎮洮為先鋒,克珂諾城,盡取河湟之地。敗鬼章有功,知河州。破羌人於露骨山,俘大酋長冷雞朴,羌族十萬多帳歸附,威震洮西。拜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徙知熙州。元豐中,攻西夏,城蘭州,轉戰千里。元佑三年(1088)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知潞州。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庄敏。
苗履,北宋將領。潞州(今山西長治)人,苗授子。少從軍,歷熙、延、渭、秦四路鈐轄,知鎮戎軍。元符初,知蘭州,與姚雄合兵討峗羌。焚其族帳而還。累進天武都指揮使卒。
苗傅(?-1129),南宋將領。潞州上黨(山西長治)人。高宗初以統制官護衛隆佑太後南渡。建炎三年(1129)高宗幸杭州。嫉王淵驟擢,忿宦官恣橫,與劉正彥激杭軍兵變。《宋史》稱「苗傅不負國,止為天下除害」。殺王淵及宦官康履,迫高宗遜位三歲太子,由隆佑太後聽政。勤王兵至,敗流建陽被俘,與正彥同被處死。
苗再成,南宋名宦,抗元三傑之一。歷官真州安撫使、濠州團練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與文天祥定計抗元。元軍猛攻,誓曰:「我苗再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城陷而落入敵兵之手卻英勇不屈而死。
苗衷(1381-1460),明英宗、代宗時大學士,正統十年至景泰元年(1445-1450)任此職。字公彝,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永樂朝進士,擢翰林院編修,屢典文衡,預修實錄。英宗即位,開經筵,楊士奇薦苗衷為侍讀學士。正統十年(1445)以侍讀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歷升兵部尚書致仕。衷學術醇正,為士林推重。有《史閣記聞》、《歸田錄》行世。卒謚文康。
苗夔(1783-1859),清學者。字先麓,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不好制度之文,專究六書形聲之學。曾得顧炎武《音學五書》,慕之彌篤。精於《說文》,認為此書多有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撰《說文聲訂》。治《毛詩》,以齊,魯、韓三家相證,作《毛詩韻訂》。又曾廣集群經之韻,編成《說文聲讀表》,晚年考據金石,兼及陶器。另著《說文聲讀考》、《經存韻補正》、《經韻鉤沉》等,均未刊。
苗沛霖(?-1863),太平天國叛將。字雨三。安徽鳳台人。秀才出身,原為塾師。1856年在鄉辦團練,與捻軍作戰。後勢力日盛,裁留兩淮錢糧稅收及厘金,控制鳳台周圍數十州縣,割據稱雄。次年投靠清將勝保,後隨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圍攻捻軍、官至道員。1860年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將翁同書、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軍驅逐安徽。1861年舉兵抗清,被太平天國封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誘捕英王陳玉成獻勝保。旋又舉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敗於僧格林沁,為部下所殺。
其他苗姓名人有春秋晉謀士苗賁皇;宋大臣苗訓;清詩人苗泉等。近當代苗姓名人有農學家苗春生,鄉鎮企業家苗銳,民族文學作者苗青,作家苗秀、苗芒、苗歌,詩人苗得雨,籃球運動員苗波等。
3、為什末「晶華」讓苗建中一人獨斷專行多年無人問津
因為晶華人不精華 苗是人中之龍
是龍就要 獨斷專行多年無人問津!!!!!!!!!!!!!!!!!!!!!!!!!!!!!!!!!!!!!!!!!!!!!!!!!!!!!!!!!!!!!!!!!!!!!!!!!!!!!!!!!!!!!!!!!!!!!!!!!!!!!!!!!!!!!!!!!!!!我就是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