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臘布衣族辦酒席山歌
布依族的婚禮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
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
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
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貴州都勻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個「唱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的「送親婆」帶來。
(1)黃臘布衣族辦酒席山歌擴展資料:
布依族的歷史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參考資料:網路_布依族
2、山歌對唱盤歌歌詞
歌曲:《盤歌》
歌手:馬幫樂隊
作詞:民間歌謠
作曲:葉宏鋼
歌詞:
炮仗聲聲報喜訊,哪嘛喂啰
抬起花轎嘛來迎親,哪嘛喂啰嘛
來迎親哪嘛喲喲,山那邊是你們的親
哪嘛喂啰,棒咚棒
山這邊是我們的親,哪嘛喂啰嘛
我們的親哪嘛喲喲,什麼尖尖尖尖的
尖上天,尖上天咧
什麼尖尖尖尖在,水中生
水中生,什麼尖尖尖尖的
長街總有賣,長街賣
什麼尖尖尖尖的,在妹前
呀在妹前,寶塔尖尖尖尖的
尖上天,尖上天咧
菱角尖尖尖尖在,水中生
水中生,牛角尖尖牛角尖尖長
總有賣,長街賣
十指尖尖尖尖尖尖,十指尖尖在妹前呀
在妹前,走起來嘍
什麼彎彎彎彎的,彎上天
彎上天咧,什麼彎彎彎彎在
水中生,水中生
什麼彎彎彎彎的,長街總有賣
長街賣,什麼彎彎彎彎的
在妹前,呀在妹前
彩虹彎彎彎彎的,彎上天
彎上天咧,蝦米彎彎彎彎
在水中生,水中生
鐮刀彎彎鐮刀彎彎,長街總有賣
長街賣,梳子彎彎彎彎彎彎
梳子彎彎在妹前呀,在妹前
走起來嘍
(2)黃臘布衣族辦酒席山歌擴展資料:
唱歌是雲南金平一帶瑤族青年男女的習慣。他們在逢年過節走家串戶時,首先得唱一首感謝主人的歌,才隨主人進家。吃了晚飯,客人須用歌向主人要床、要燈備夜。主人安排後,客人必須馬上躺下床,但又不能睡著。
天黑後,寨里的姑娘便成群結隊來到有客歇宿的人家門口,唱起三支歌向主人說明來意。然後,她們找來干竹桿,用小板凳使勁猛砸,請屋晨的客人起床,並用竹片在大門口燒起火堆。這時姑娘們推舉一個心靈嘴巧、外貌出眾、有威望的姑娘,唱著《邀請調》到屋內去邀請小夥子:「一盞明燈掛高台,鳳凰飛去又飛來。鳳凰飛去多連累,桂花好看路遠來。」
睡在床上的小夥子,聽到姑娘的歌聲,從屋裡走出來。姑娘們請小夥子坐下,但小夥子遲遲不肯。姑娘們又唱起《讓登歌》: 「一根板凳四條邊,雙手抬到火籠邊。有心有意坐板凳,無心無意蹲火邊。」
姑娘唱完後,小夥子才坐下。隨後,大家就用歌互相表示慰問。盤歌即開始:男:「大河漲水小河渾,不知小河不多深?丟個石頭試深淺,唱首山歌試妹心。」 女:「太陽出來照高崖,高崖腳下桂花開。妹是桂花香千里,郎是蜜蜂萬里來。」
3、布依族七句山歌歌詞
貴州布依山歌
演唱:姜蘇,伽菲珈而
(男)太陽出來照白夜
金花銀花滾下來
金花銀花我不愛呀
只愛情妹好人才
(女)太陽出來照半坡
金花銀花滾下坡
金花銀花我不愛呀
只愛情哥唱山歌
(男)月亮彎彎兩頭鉤
兩個星宿掛兩頭
金鉤掛在銀鉤上啊
郎心掛在妹心頭
(女)月亮彎彎兩頭尖
兩個星宿掛兩邊
金鉤掛在銀鉤上啊
郎心掛在妹心邊
(合)月亮出來亮堂堂
犀牛望月妹望郎
郎有心來妹有意呀
有心有意結成雙
(合)月亮出來亮堂堂
犀牛望月妹望郎
郎有心來妹有意呀
有心有意結成雙
4、布衣族苗族風俗習慣
一、布依族風俗習慣
1、服飾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20世紀70年代後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
婦女服飾式樣頗多,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目前仍保存布依族較古老的服飾: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佩戴各種銀質首飾。
2、飲食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玉米、小麥、紅稗、蕎麥等。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糍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
3、建築
布依族民居有樓房、半樓房和平房數種。半樓房採取後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樓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樓房的建築格局。樓房和半樓房建築是布依族傳統建築形式。
4、婚姻
歷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習俗不盡相同。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從史書記載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後,由於各民族的頻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的影響,布依族的婚姻禮俗才逐漸改變,婚姻締結從自主擇配變成了父母絕對包辦。
5、喪葬
布依族喪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壘墳。清代中葉後才逐漸壘墳、立碑。當老人逝世後,喪家即向舅家和至親好友報喪,並請本民族的「布摩」(祭師)擇定吉日,舉辦喪事。
二、苗族風俗習慣
1、服飾
苗族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大多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婦女的服飾款式復雜多樣,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30種以上,頭上的發髻和裹巾,衣衫的顏色,綉花的圖案,以及裙子的有無和長短等等,不僅省與省之間,而且縣與縣之間,有時甚至寨與寨之間,常有不同的特點。
2、飲食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
3、建築
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築,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也有用薄石板蓋屋頂的。
4、婚姻
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多是異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過去也有父母包辦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較自由的戀愛活動,多在節日或農閑時舉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點,由本寨姑娘與外寨男青年在此對歌,雙方有意後則互贈禮品作為定情的信物。
5、喪葬
過去,苗族的喪葬形式比較復雜,有樹葬、懸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樹葬即是人死後用樹皮包裹起來掛在樹上,貴州劍河縣擺久鄉苗族就曾採用這種葬俗,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消失。惠水、羅甸、望謨等地少數苗族的懸棺葬俗沿襲至20世紀30年代。土葬已成為苗族現今採用的主要葬式。
5、布依族的民風民俗
布依族主題郵票
編輯本段民族名稱
布依族 Bouyei ethnic group 布依族自稱「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饒」、「布曼」,這可能是古代「僚」、「蠻」、「仲家」、「蠻僚」、「俚僚」、「夷僚」稱謂的來源。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壯族都稱為「俚僚」、「蠻僚」或「夷僚」,五代以後,布依族稱「仲家」、宋代壯族稱為「僮」。「仲」與「僮」仍然是同音異寫。
布依族(5張) 《布依族舞蹈》 陳玉先 繪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的來歷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同一個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
布依族少女
、「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一帶。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 布依人閑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多以木罐、鼎罐炊飯,有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苞谷粑、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曬干,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圓錐體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僅形狀優美,而且質量精良,是茶葉中的精品。這種茶葉只贈親朋好友。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贈送給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來歷。?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湯和辣椒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較多的食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防止豬血凝固,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待湯冷卻至室溫,與豬血一起攪拌稀釋,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稱為「生血」或「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 ( 便當酒) 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傳統小吃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特色飲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編輯本段民族建築
石板房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岩。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朴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石樓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俗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建築講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岩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送來大梁,大樑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
布依族節日
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大歌和小歌是流傳於黔南的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盤歌則用唱歌來盤問對方,隨機應變互相問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黔西南地區的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
蠟染工藝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跟母親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
布依族人在織布
的銅制蠟刀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出後到河水中反復盪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其中不少佳品現展出於北京博物館。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朴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現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制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簾、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綉,更加風采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綉、木雕、石雕、竹編等。
布衣戲
布依戲產生的歷史不長,大約只有100多年。布依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改編 的,反映布依族的社會生活,演員穿布依族服裝,用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三月三》、《六月 六》、《窮姑爺》、《人財兩空》、《金竹情》、《羅細杏》、《紅康金》、《四結親》、《借親記 》等。 內容非常豐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風俗習慣和男女愛情等。其中《羅細杏》曾獲 1984年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優秀獎。另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的,服裝和道具也和漢族戲 劇基本相同,用漢語道白,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紅燈記》、《蟒蛇記》、《百合記》、《硃砂 記》、《鸚哥記》、《搖錢記》、《玉堂春》、《秦香蓮》、《祝英台》等。?編輯本段民族婚俗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編輯本段禮儀習俗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發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發辮,下穿褲子,著綉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綉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綉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綉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發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編輯本段民族節慶
布依族傳統節日除大年(春節)、端陽節、中秋節基本與漢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節」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個別地方有"撒秧粑節","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過漢族節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過大年(即春節)。從除夕過到十五。除夕前要殺年豬、舂糯米粑粑、備各種蔬菜。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肉稀飯,民間稱血米粥。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飯前儀式,相認的雙方飯前儀式必須完全一致。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跳花會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二十一舉行。「跳花會」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規模盛大,參加人數過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著艷麗的花邊衣服,鎖著極好看的盤花紐扣,小夥子們穿著對襟衫,系著留須的腰帶,吹著木葉、一個個滿面春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夥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點,那是一個平坦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那裡到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嘩,少說也有幾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著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表示著熱烈的愛情,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著桐林邊,搭著一個檯子。那裡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戲,內豐富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著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捨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草
動漫形象
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夥子和姑娘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愛情,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結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結束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婚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姑娘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夥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們哪裡肯跨進對象家的門坎?只不過在寨子後面山頭上,叢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對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過後,就要做活了,春耕開始了,人們投入繁忙的春耕生產,為奪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進行新的戰斗!
六月六
布依族傳統佳節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保存。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三
6、布依族民俗民風
1.年節食俗,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2.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3.婚俗,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7、布依族山歌情歌正月想妹到十二月排歌詞
想妹十二月:
正月想妹是新春,新人雙雙忙拜年;眼望別人成雙對,淚如春雨下綿綿。
二月想妹龍抬頭,菜籽開花綠油油;人影雙雙游花海,心思情妹眼淚流。
三月想妹百花開,桃花樹下獨徘徊;想妹無心把花賞,只望盼得情妹來。
四月想妹采早茶,爬上茶山望妹家;想妹無心把茶采,手扶茶樹把淚抹。
五月想妹五月五,登上山頂放聲哭;想妹想得肝腸斷,難得情妹共一屋。
六月想妹三伏天,夏日炎炎熱死人;床上睡覺滾床下,夢中和妹共纏綿。
七月想妹又七夕,哥在東來妹在西;牛郎織女鵲橋會,想妹熱淚打濕衣。
八月想妹月兒圓,中秋月餅放枕前;想妹無心賞明月,口含月餅餅不甜。
九月想妹又重陽,秋風秋雨郎身寒;衣褲破了無人補,感冒吃葯當口糧。
十月想妹小陽春,家家戶戶種麥勤;想妹得病懶下地,面黃肌瘦無精神。
冬月想妹雪花飄,病哥家裡無柴燒;躺在床上身打顫,命兒僅剩小半條。
臘月想妹病入心,尋醫問葯治不靈;含恨閉眼離塵世,相思坡上添新墳。
想哥十二月:
正月想哥在春天,想哥不得把手牽,想哥不得見哥面,淚如春雨下綿綿。
二月想哥在春分,想哥不得哥來跟,秋水望穿干腸斷,相思淚水下紛紛。
三月想哥在清明,人人上山去踏青,得見行人千千萬,唯獨不見哥一人。
四月想哥四月八,家家蒸飯放黃花,糖拌糯飯吃不下,龍肉燉湯像苦茶。
五月想哥五月頭,妹包粽子看龍舟,妹拿粽子給哥送,不見阿哥淚水流。
六月想哥六月六,龍王提親到妹屋。龍王太子妹不嫁,一心等哥做妹夫。
七月想哥七月七,牛郎織女會佳期,牛織一年一次會,哥妹相逢在幾時?
八月想哥在秋天,抬頭望月在天邊,望見月圓心中恨,為何月圓人不圓?
九月想哥九月九,阿妹登高望水流,阿哥好比長江水,不知何時能回頭。
十月想哥在立冬,哭干淚水眼睛蒙,茶不思來飯不想,面黃飢瘦失嬌容。
冬月想哥雪花揚,相思襲人妹心涼,棉布蓋身不覺暖,不比阿哥在身旁。
臘月想哥是大寒,相思折磨如柴干,十天不進水和米,小命也要撲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