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平遙酒席

平遙酒席

發布時間: 2022-05-20 08:52:22

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

二、江永女書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

三、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四、西安古樂

西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古樂、長安鼓樂等,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宮廷音樂的風貌,莊重、肅穆、高雅。樂譜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譜(工尺譜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2、參加婚禮有下午的嗎?

有下午的啊,還有晚上的,上海好像就是下午的,一直持續到吃晚飯。

3、在山西平遙古城那種酸酸甜甜的醋叫什麼名字?

這種酸酸甜甜的醋叫靈芝谷醋,是芝生堂醋業開發的。有原味靈芝谷醋、紅棗醋、枸杞醋、黃金瑪醋、藜麥醋等,非常好喝,主要是用來做養生直接喝,用於做飯做菜用味道是發甜的,北方人可能不太習慣,但南方人都十分喜歡。

4、定親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其過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後與媒人同乘一車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車,進了門,紅包可跑不掉。

1、貢禮官

俗稱「押箱先生」,專門負責送禮行聘事宜。貢禮官必須控制人數(湊成雙數)、車輛(六輛或十二輛)、聘金(雙數且用紅紙包裝妥當)、六件禮。

2、家祭

出發前往女方家納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儀式,這時將納采所用之「盒仔餅」或大餅,上香祭告列祖列宗,將前往某處女方家下聘,請示列祖列宗保佑這段姻椽美滿幸福。

3、出發

行完家祭後,貢禮官負責將所有聘禮搬上車,新郎與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4、紅包

出發前貢禮官除了打理人數、車數、聘禮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備紅包。如:前來開新郎車門的舅爹、「壓桌」、六名隨去的親人都需備有新娘見面禮、捧洗臉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禮。

(4)平遙酒席擴展資料:

定親在中國古代婚禮「六禮」一般含有納吉、納征、請期三項。古代的傳統婚俗講究「六禮』。所謂的六禮, 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按現今的語言來解釋,納彩是擇配、提親的意思。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說媒」。問名,即所謂的「討八字」。

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討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時,要請陰陽先生推算。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以定親。古代的問名習俗,還含有問清姑娘是誰生的,即問清是親生的還是收養的是正室所生,還是繼室所生。封建時代為求婚姻的門當戶對,問清嫡庶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納吉,指提親。 一般來說,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後,就認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將這一事實告訴女家,謂之納吉。納征,即現今所說的「送彩禮」、 「送嫁妝」。「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禮之後。婚姻就算成立了。

未送彩禮時,婚姻未必成立。請期,指擇定娶親的日子,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話所說的「送日子」。 娶親日期要徵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請期」。親迎,指娶親。男家派人或親自迎娶新娘。

5、晉商的晉商特徵

一是封建政府把他們作為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提供軍協餉供應的工具;
二是商人與封建政府之間有著不一般的相互結托關系;
三是利潤的封建化。
所謂山西商人作為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軍協餉供應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鹽商、洋銅商等。如開中法的實行,就是明政府為北方邊鎮軍隊籌集軍餉,實行由商人提供邊鎮軍隊糧、布餉需,換取鹽引,到指定鹽場支鹽和販運鹽斤。明政府通過這一辦法的實施,既解決了北方邊鎮軍餉,又收到了鹽稅,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興起。
入清後,清政府則把山西視作「商賈之途」,是「財賦有出」之地,另眼看待。清王朝在為鞏固其政權所進行的平定三藩之亂、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及在鎮壓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的軍事行動中,都得到了山西商人在財政上的支持。在清代的皇商中,最著名、資本最雄厚的是山西介休范氏。范氏除了為內務府來辦宮廷用品外,從康熙到乾隆年間又為清政府運送軍糧,建立了功勛。當清廷制錢用銅奇缺時,范氏又作為最大的洋銅商,往返於東土與東瀛間。
山西票號創立後,山西商人又為清廷代墊代辦匯兌軍協餉、籌借匯兌抵還外債、代理部分省關的財政金庫等。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變發生,西太後、光緒帝西逃,途經山西時,又由山西商人借銀40萬兩,以解皇室經濟開支燃眉之急。事後,清廷令各省解京餉款,改匯山西票號老莊——平遙、祁縣、太谷,頓時山西平、祁、太票號總號成了清廷總出納。次年,西太後、光緒帝由陝返京,仍由山西票號繼辦「回鑾差款」匯兌。所以有人說:「山西票號是清廷的財政部」,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山西商人與封建政府之間的結托關系,表現形式很多,如明代揚州鹽商,商籍有山西而無安徽,正是山西商人與政府有著特殊關系,政府優待山西商人而歧視徽商之明證。入清後,借著前期對後金叛亂政權輸送物資,甚至傳遞文書情報的關系,山西商人在政治方面的優勢更加強大,徽商為了爭取上風,不得不採取交際方式籠絡政府官員。(參見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內在超越之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山西商人也與清政府達到了如膠似漆的地步。以山西票號來說,他們先從經濟上幫助窮儒寒士入都應試和走馬上任。儒士一旦考中,票號便利用其關系代為運動,放任外官。這些靠票號從經濟上幫助走上官場的儒士,以後便成為與票號有著特殊關系的官員。
山西票號還為一些人代辦代墊捐納官職。咸豐時,清政府為籌集軍餉,大開捐納鬻官之門,規定文官可至道台,武官可至游擊、京堂二品、各部郎中,鬻實官和虛銜。山西票號乘機居間攬辦,對捐官者票號予以保守秘密,而票號也得到了官僚的庇護。對於在任的王公大臣,山西票號更是施盡手段交結。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稱:「票莊與官僚的私下交結,更多趣聞。……在京的幾個大的票莊,拉攏王公大臣,在外省的碼頭,不啻為督撫的司庫。」最著名者,如蔚盛長交好慶親王,百川通交好張之洞,協同慶交好董福祥,志成信交好粵海關監督某氏,大德通交結趙爾巽和慶親王,三晉源交結岑春煊,日升昌交結歷任粵海關監督、慶親王、倫貝子、振貝子和趙舒翹等。據說張之洞因母守制三年後,從原籍赴京想謀取更高官位。為了訂通關節,張曾拜訪日升昌票號,想借銀十萬兩,日升昌因數目大未能爽快答復。張又改去協同慶票號,該號經理早已派人打聽到張去日升昌之用意,對張的要求滿口允承,並聲稱:十萬銀不算什麼,但不可能一下用完,不如立個摺子,用多少,取多少,不必限定數字。張聞言大喜。而經理的打算是,既拉攏住張,又看張究竟能出任什麼官,借銀也可隨機應變。
後來張放任兩廣總督,張便把兩廣財糧國稅均交協同慶解交,協同慶因此三四年就盈利百萬銀兩。山西票號還為封建官吏窩藏贓款。如安徽蕪湖道童謠圃,在卸任還鄉時,將搜刮來的十萬兩贓銀,交蔚豐厚票號匯回重慶,每年支取一萬兩,十年交完,而不計利息。重瑤圃放棄利息,表面看來有些損失,實際上他是因為從數千里外運回重慶銀十萬兩,不僅運費浩大,而且有風險,贓銀一旦被人發覺或被御史彈劾,不但銀子保不住,本人也會身陷囹圄,甚至遭殺身之禍,但與票號勾結起來,採取匯兌辦法,則可保無虞。
山西票號利用其與封建官吏的交結,對擴大業務和謀取利潤帶來了好處。如各省解部款項,原來是由各省直接向中央戶部解款。但是手續繁雜,戶部財庫人員常常挑剔、刁難。山西票號卻不同,他們上結尚書、郎中,下交門房、庫兵,手續嫻熟,關系甚廣,交款毫無阻擋。所以各省皆把通過山西票號解款,視為捷徑。山西票號解款,自庫兵以至郎中,皆有分例,每逢年節也必贈款,年關時節,自舊歷12月20日起至30日止,每日二三輛轎車,專門送禮,自管事至老媽子,都有名單,按名奉送。票號交結王公大人也有講究,多請王公大人到名為「相公」的地方會面,這里酒席講究,招待殷勤,屋內布置精緻、雅靜。他們絕對不到妓館等下流交際場,因為這些地方高位者不敢涉足。由上可見,山西商人極盡其交結封建官吏之能事,與封建官吏建立了互相勾結、互相利用的關系。
由此,晉商成為商人中最保守落後的一群代表,他們的全部商業行為也基本是靠著官商勾結、搞壟斷和特權交易,所取得的利益也不是用於投資或再生產,而是運回老家修宅買地。
山西商人雖然富有,但其資本投向產業卻是個別現象,而且多在清末民初,並未出現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的大趨勢,商業資本仍然停留在流通領域。其原因,主要是當時產業利潤低、商業利潤高之故。明清山西商人利潤的去向,因資料短缺,無具體數量統計。不過,明人宋應星《野議·鹽政議》略有記載,《野議·鹽政議》稱: 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萬曆盛時,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而以三百萬充無妄費,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佣、橋梁、樓宇,當餘五百萬,各商肥家潤身,使之不盡,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見其盛也。 宋應星講得是明朝萬曆時,秦、晉及徽鹽商在廣陵(揚州)獲利情況,即鹽商資本3000萬兩,每年可獲利 900萬兩,這些利潤用在輸帑(納國家稅銀)一百萬兩,無妄費(僧、道、丐、佣、橋梁、樓宇等)三百萬兩,各商肥家潤身五百萬兩。這就是說,明代山西、陝西和安徽鹽商,其利潤有40%以上用以課稅、建祠堂等方面,也就是用在了加強封建勢力的各項事業中。入清以後,這種狀況又遠遠超過明代。 具體來說,明清山西商人利潤的封建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捐輸助餉。前已有述,這里不再贅述。這些捐輸銀兩,主要為清政府的軍餉軍需所用,起到了支持政府財政,維護封建政權的作用。
二、購置土地。封建社會後期商業資本發展的道路,在西歐一般都轉化為產業資本,但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的資本仍然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購置土地。如明代蒲州商人范世逵經商西北,「義而資益巨,占良田數百畝」。(張四維《條麓堂集》卷28)入清後,山西商人購置土地更是普遍。乾隆時,渾源、榆次二州縣富商大賈「且多置買田地」。(張正明、薛慧林《明清晉商資料選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乾隆五十一年(1786),河南連年荒歉,有恆產之家將地畝賤價售賣,「山西富戶聞風赴豫,乘機放價,准折地畝取利」。(《清高宗實錄》卷1255,乾隆五十一年五月)道光時,長治宋良弼經商洛陽,值歲飢,當地人多鬻田他徙,宋良弼「以賤值得膏腴田數百畝」。(光緒《長治縣志》卷六《列傳》)曲沃縣商人彭太,在河南南陽經商獲利幾十萬銀兩,購田置地,數年內土地猛增到六百多頃。(《罪惡之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三、轉化為高利貸資本。這是一種古老的生息資本,是為榨取高額利息而放貸放給他人使用的資本,其形式繁多,有印子錢、驢打滾、典當、放青苗等。乾隆五十一年(1786),河南連年歉收,「山西等處富戶,聞風赴豫,舉利放債。」(《清高宗實錄》卷1255,乾隆五十一年五月)近人衛聚賢說:「明末清初,凡中國的典當業,大半系山西人經理。」(衛聚賢《山西票號史》)康熙時,全國有當鋪22357家,山西一省就有當鋪4695家,佔全國當鋪家數的21%。高利貸資本對小生產者敲骨吸髓的剝削,使眾多的手工業者資金積累不足,無法擴大再生產。所以說,商業資本轉化為高利貸資本,是走上了畸形發展道路。
四、窖藏。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其地燥,故不腐,其土堅,故不崩。山西富商多利用地窖藏其物資或銀兩。明人謝肇制說:「三晉富家,藏粟數百萬石,皆窖而封之。」(謝肇制《五雜俎》)入清後,山西「民家多有儲蓄」。山西平陽府亢氏,「家巨富,倉廩多至數千」。清後期,山西富商窖藏多為銀兩。如山西祁縣富商渠源禎,人稱「旺財主」,資產三四百萬兩,他認為獲取高額利潤後,再投資不如窖藏保險,竟從其辦的票號中抽出大量股金窖藏起來,估計藏銀達百萬兩以上。辛亥革命後,閻錫山一次就向渠氏「借銀」30萬兩。
五、作為宗族活動和封建慈善事業開支。如定襄縣邢大緒,服賈漠北,致富後即志在行善,「族中舊無祠堂,公偕眾建立;村西舊無文昌閣、財神閣,公偕眾修之」。(定襄《邢氏族譜》卷二)盂縣張芝,販帽致富,嘗出金建「崔府君祠……縣治西關帝廟」。盂縣張熾昌,貿易關東,「一時儕輩推為巨擘」,「平生性氣慷慨,迎輝門外關帝廟張氏所創也」。(盂陽《續修張氏族譜》)祁縣人閻成蘭,行商朔平、歸化,乾隆十二年(1747),於井陘縣捐己資,命子督工四年,修大石橋14孔,車馬通行,臨終又命其孫補修,並建河神廟等等。(乾隆《祁縣志》卷九《人物》)
六、奢侈消費。明清以來,山西商人的經濟實力雄厚,其生活奢侈不亞於大官僚、地主。據載:他們「自數百萬數十萬之家相望,飾亭台,聚古玩,買姣童於吳閭,購美玉於燕趙,比比也,縱博博,蓄優伶,賓從雜沓,一言之悅,乾沒萬金不問。」(王錫綸《怡青堂詩文集》卷二,引自《近代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大鹽商亢氏在其家鄉平陽府(今臨汾)建亢園,「園大十里,樹石池台,幽深如通,間有婢媵出窺,皆吳中妝束也。……康熙中,長生殿傳奇出,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費鏹四十餘萬。」(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亢氏在揚州的小秦淮也建造了亢園,其「長里許,……臨河造屋一百間,土人呼為百間房」。(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九)汾陽何以恭,父以商起家,「父歿,事繼母孝,兩弟皆繼母出,性豪侈,母復縱之,恣其揮霍,後家日落」。(光緒《山西通志》卷 140)太谷曹氏家族,傳至曹克讓時,生活糜爛,全家大小每日山珍海味,每逢婚喪嫁娶喜慶之日,大擺宴席。男女老少又皆食鴉片,家中平日存儲鴉片達萬兩以上。家中傭人有三百多人,每年家用開支在十萬元以上。曹氏入不敷出,最後終因揮霍浪費而破產。
總之,明清晉商資本的運轉方式,是與封建地主制經濟結構完全協調的,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的一個環節,是為封建地主制經濟服務的。
明清山西商人「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他們用貨幣——商品—一貨幣的活動方式,以交換為手段,將其觸角所及的人和物,統統裝到商品經濟的車子上來,推動他們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下不斷前進。
山西商人集團及其資本,本來就是應地主制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鏈條運轉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在這個鏈條的運動中起著推動和潤滑的作用」,在這種經濟體制下,「這個集團及其資本越是巨大,其地主制經濟的屬性,或者說其封建性,就越明顯。」 第一、國勢衰微,對俄茶葉大戰晉商受挫
清朝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和俄國政府確定把庫倫(烏蘭巴托)附近之恰克圖作為雙方商人的貿易點。自此,恰克圖貿易日益繁盛。嘉慶、道光(1796——1850)以來,中國從恰克圖輸往俄國的商品是以茶葉為大宗,其業務皆為晉幫商人所壟斷。據統計,道光十七年至十九年(1837——1839)中國從恰克圖每年輸往俄國茶葉達8071880俄磅,價值800萬盧布。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俄國以「調停有功」,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政府不費一兵一卒,打開了侵略中國蒙古地區的通道,取得了沿海七口(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瓊州)的通商權。同治元年(1862),俄國政府又據《中俄陸路通商章程》取得了通商天津比各國低三分之一稅率等特權。自此,俄商得以享受特權,深入到中國內地攫取物產和推銷其產品。同治五年(1866),俄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取消天津海關的復進口稅,即免徵茶葉的半稅,使俄商的販運成本大幅度下降。
據天津海關記載:咸豐十一年(1861)以前,一直是晉商壟斷著湖北、湖南的茶葉販運,他們將兩湖茶葉經陸路運往恰克圖銷往俄國。但是從同治元年(1862)始,俄國商人已在上述地區建立茶棧,收購和販運茶葉。由於俄商享有免除茶葉半稅的特權,又是水陸並運,俄商的販運路線是:將茶葉用船從漢口沿江而下運至上海,再沿海運至天津,然後走陸路經恰克圖販運歐洲,大大節省了費用,所以俄商販茶業務扶搖直上,從同治四年(1865)的1647888磅,到同治六年(1867)猛增至8659501磅。而晉商販茶卻由於清政府的限制,不能享受水路運輸之便,並且要付數倍於俄商的厘金稅收。例如,從湖北漢口販茶至張家口需經63個厘金分卡,所付稅金要比俄商多10倍,所以恰克圖晉商的對俄貿易也就日益衰落。
同治七年(1868),恰克圖的晉幫商號已由原來的一百二十家下降到四家。晉商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提出了「由恰克圖假道俄國行商」的方略,即「俄國到中國來奪我商利,我華商去俄國也另覓新途。」(參見渠紹淼、龐義才《山西外貿志》)恰值其時,沙皇俄國照會清政府,聲稱恰克圖貿易日衰,要求開辟張家口為商埠和在該地設領事館。張家口地鄰京都,清政府擔心被俄國辟為商埠和設領事後,危及京都安全和對蒙古地區的統治,便同意了讓晉商北上到俄國經商,以阻攔俄人南下辟張家口為商埠和設領事的要求。清政府還對北上晉商酌減厘金,取消浮稅,以示體恤。晉商得此便利,如虎添翼,便大力向俄國內地發展。他們先後在俄國莫斯科、多木斯克、赤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等城市設立商號,與俄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晉商向俄國內地進軍的第一年(同治八年,1869),即向俄輸出茶葉11萬擔,俄商直接販茶也是11萬擔,交手的第一回合晉商便與俄商扳成平局。到第三年(同治十年,1871年),晉商每年輸俄茶葉已達20萬擔,較俄商直接販茶多一倍。晉商對俄貿易是走陸路,以運費較高的駱駝、牛馬車等為交通工具,而俄商是憑借特權以運費較低的水陸並運來販運茶,晉商俄商之間的競爭條件優劣十分明顯,但晉商仍能在對俄貿易中占上風,如果不是清政府的腐敗,晉商在對俄貿易中是不一定會失敗的。
同治十一二年(1873),晉商為了節省運費,准備象俄國一樣把湖北茶經水路運至天津,再走陸路販到俄國,但清政府對晉商的這一計劃卻橫加干涉,並要對販茶走水路的晉商,仍按走陸路一樣收取厘金稅收。世上哪有本國商人在本國販運本國貨物不能享受與外商同等待遇,反而要另加稅金的道理?但是,在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卻這樣做了。清朝統治者倒行逆施,抑制華商的行徑,使晉商在與俄商的茶葉商戰中一開始就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加之俄商先後在漢口、九江、福州等地建立制磚茶廠,使用蒸汽機代替手壓機,所制磚茶成本低、質量高、產量大,而晉商製造磚茶仍是依靠手工作坊,其產品顯然不能與機器產品相比,晉商在磚條製作上又受到了俄商的排擠。接著,中日朝鮮交涉事起,清政府推行「引俄制日」政策,使俄商在華勢力越發猖獗,先後控制了一些中國的產茶區。在這種情況下,俄商直接販運中國茶數量猛增,達到年販茶六七十萬擔,而晉商下降到年輸俄國茶葉僅數萬擔。
光緒三十一年(1905),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全線通車,俄商經海參崴轉鐵路運輸不僅費用低,而且極為便捷,晉商對俄的茶葉貿易已經難以大規模進行。晉商為了打開銷路,又採取了賒銷茶葉給俄中小商人的辦法,待他們將茶葉售出後,再返還茶款。不料卻因此招禍:有些俄商是故意拖欠不還欠款,有些中小俄商因受國內大茶商的排擠或自身經營不善,還款無望。晉商因此賠累甚巨,損失銀達62萬余兩。晉商為了挽回損失,呈請清政府與俄國當局交涉,要求追回俄商所欠銀兩,但是恐外媚外的清政府對晉商的呈請根本不予受理。宣統元年(1909),俄國政府又突然違背兩國茶約規定,對在俄華商征以重稅,以排擠在俄經商的中國商人。晉商遭此種種打擊,在對俄的茶葉商戰中終於失敗。
第二、政府腐敗,晉商投資礦業又遭重挫
19世紀末,外國資本主義開始了掠奪山西煤炭資源的活動。光緒二十三年(1897),英國福公司通過中國買辦劉鶚、方孝傑設立晉豐公司,准備開采山西盂縣、平定、澤州、潞安等地煤礦,後因遭到晉籍在京官員的反對,清政府黜退劉鶚等人,改由山西商務局與英商談判。不久,山西商務局與福公司簽訂合同,福公司獲得了在山西平定等地開採煤鐵礦藏的權利。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太鐵路通陽泉,福公司派人到平定佔山開礦,查禁民窯,霸佔礦地,激起了山西人民和海外留學生的極大憤慨,爆發了爭回礦權運動。在這場斗爭中,晉商積極參與,並舉行了罷市活動。
光緒三十二年(1906),日本東京發生了山西陽高縣留日學生李培仁蹈海事件。李的蹈海和其數萬字慷慨激昂的《絕命書》,進一步激發了山西人民爭回礦權的斗爭。英福公司感到在山西強行開採煤礦已不可行,便改為金錢訛詐。開始以索取贖礦銀1100萬兩作為交出礦權的條件,但遭到山西代表的嚴詞拒絕。最後以訛詐贖礦銀 275萬兩為條件,同意交出礦權,退出山西。雙方議定,贖礦銀分四次交納,第一次先交贖礦銀的一半,由於贖礦銀數巨期短,而財政庫款無余,為了不失信於外人,保晉省名譽,山西當局便以地畝捐作抵押,由山西祁縣票號商渠本翹出面向山西各票號籌藉此款。英福公司聞訊山西票號准備墊支贖礦銀,便暗托與其有往來的銀行,收集在外之款,以困山西票號。但山西票號不動聲色,旬日籌集銀 150萬兩,克獲全功,對此,外商固驚訝不已,而晉商在金融界之活動力也由此可見。正如近人嚴慎修所說:「使當日票商不為助力,吾恐今之礦區猶在福公司之手,而英商勢力早已橫行於我山西之境內矣。」
晉商渠本翹為了確保利權,又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劉懋賞、馮濟川等紳、學界人士組建保晉礦務有限總公司,並由渠氏出任總經理,開采全省煤鐵礦藏。保晉公司議定集股銀 800萬兩,實際集股 193萬兩。如前所述,原來由渠氏出面向山西各票號籌措之贖礦銀,是以山西地畝捐作抵押,但是山西當局卻在1911年截留了全省地畝捐。渠氏為了歸還向各票號籌借的贖礦銀,只好將保晉公司吸收到的股份資本銀挪還票號。這樣,保晉公司從開辦之日起就因資金嚴重短缺,無法維持正常生產,致渠本翹被迫辭去總經理之職。而山西當局所欠保晉公司之款,直到1916年幾經交涉,才要回現金60萬元,對其餘欠款,山西當局以發給保晉公司一張「見義勇為」獎狀,一筆勾銷。晉商積極參與山西人民的爭回礦權運動,千方百計出資贖回礦權,投資開辦山西近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礦業公司,但由於當時山西當局的壓迫,在資金上釜底抽薪,卻終不能有所作為。
第三、墨守成規,晉商四失機遇,終歸無法振作
清末,晉商經營的山西票號已呈衰落狀態。但在山西人中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認清了新的形勢,主張改革圖存。可惜由於一些財東及總號經理的頑固和墨守舊法,以致四次失去發展的機遇。例如,光緒二十九年(1903),北洋大臣袁世凱曾邀請山西票號加入天津官銀號,但山西票號拒不奉命。光緒三十年(1904),鹿鍾霖為戶部尚書,奉諭組建大清戶部銀行。鹿也邀請山西票號加入股份,並請出人組織銀行。山西票號北京分庄的經理多數贊成鹿氏之提議,均躍躍欲試,但山西票號為獨裁製,重大事體必須請示總號定奪。
票號總經理多墨守成規,只知享現成福,毫無遠見,竟復函票號北京分庄經理,既不準入股,也不準派人參加組建,致坐失機緣。後來,戶部銀行改由江浙綢緞商籌辦,致江浙財團後來居上。不久,戶部銀行改組為大清銀行,再請山西票號參加協辦,無奈山西票號又不應召。結果,山西票號始終未能參與國家銀行,第一次失去了改組銀行的機會。光緒三十四(1908),山西蔚豐厚票號北京分庄經理李宏齡認識到山西票號若不順應潮流及早改革圖存,將在商界、金融界銷聲匿跡,因此改組票號為銀行是大勢所趨。為此,他與渠本翹籌劃了票號改組的計劃,同時聯合京都的山西祁縣、太谷、平遙三幫票號致函總號,又請渠本翹到總號當面陳述票號改組銀行計劃。其時,蔚豐厚、蔚泰厚、天成亨、新泰厚、蔚盛長票號為五聯號,財東同為介休侯姓,在五聯號中以蔚泰厚總經理毛鴻翙最有權威。毛氏墨守成規,反對票號改組銀行,反而誣指李宏齡所議另有個人企圖,致李等再不能有任何行動。宣統元年(1909),京都的山西各票莊通過各埠山西票莊再次提出改組銀行之議,漢口、蘭州、濟南等地山西票莊紛紛致函總號,要求改組票號為銀行。無奈總號經理仍不為動,對各地之請束之高閣,票號改組銀行的計劃又告失敗。晉商就第二次失去了改組銀行的機會。
辛亥革命發生,山西各系號均毫無准備,放出之款無法收回,而存款卻紛紛來取,山西票號蒙受嚴重損失,於是改組銀行之議重提,此時從前反對改組銀行最力的蔚泰厚票號總經理毛鴻翰業已醒悟,轉而支持票號改革。1914年山西祁、太、平三幫票號聯合向北京當局提出申辦銀行之請,時國務總理熊希齡深知山西票號與一般商業有重大關系,對晉商之請給予支持,同意由政府出面擔保,按照「商借商還」的辦法,山西票號向奧商華利銀行借款 200萬磅,期限50年,利息六厘,作為開辦銀行之資。不巧,熊內閣不日倒台,又逢歐戰爆發,貸款之事成為泡影,山西票號又第三次失去了改組銀行的機會。
對外借款失敗,祁、太、平三幫票號聯合改組銀行計劃無法實施,於是平遙幫決定單獨進行,蔚泰厚總經理毛鴻翙,蔚長盛總經理閻子樵、蔚豐厚總經理張子康、新泰厚總經理侯某、蔚盛長總經理霍益亭、天成亨總經理范子生等擬從各自的票號中抽出若干資金作為基金,組織一大銀行。然而此計劃始終未能實現,山西票號改組銀行的計劃終於第四次落空。
山西票號從光緒三十年(1904)以後,十多年的掙扎,四次錯過改組機會,終於無法振作。

6、山西開展違建房屋排查的起因是什麼?

 山西開展危舊房屋排查的原因

近期山西政府發布了相關的規定要求,開展違建房屋排查。導致之中,開展違建房屋排查的企業,就是因為在2020年8月29號山西發生了一起重大的意外安全事故,這一天原本是一位20歲老人生日的前一天。但由於快要開學,這位老人就決定將自己的80歲也放到了生日的前一天舉辦酒席。兒子值班,主要就死的飯店已經開了十幾年,本就是一個平房,經過長期時間久的原因。就建了2層的防水,但生日這天卻意外發生了坍塌事故。嗯,這事情發生在上午9:40左右,因為這個老人在外面搭起檯子,所以外面的人,看熱鬧的比較多,但許多婦人和小孩不喜歡湊熱鬧,就躲在飯店裡等待吃飯,因為當時天氣比較炎熱,飯店人也很多,所以他踏實,一共有57個人遇害,有29個人,當場遇難。這場意外,發生得十分突然,今天十分震撼,別倒著許多人生命當場30,也就是因為這一起長大的,他那時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要求進行房屋的排查。

在許多鄉鎮,農村有許多時間久遠的房子。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事故的發生,可能也不會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將生活中的危險放於未然,而不能在突然發生的時候就措手不及,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面對。現在有許多老人留在農村,有一次機會,就想讓大家都聚在一起,熱鬧熱鬧,不想冷冷清清。現在我們生活周圍有許多坍塌的事件,比如道路坍塌,房屋的坍塌。但都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但這件事情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有許多人都是商人,所以我們要重視起來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進行安全檢測。也要將自己經常住的房屋進行安全檢測和排查。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影響考慮,我們要重視起來這個問題。不能不將這種事情放在心上,覺得只是一次偶然。

當代社會我們發展都十分迅速,我們不僅要注入自己的生活品質,更要注重自己的生命安全,只有在保證自己身體的前提下,其他的問題才有意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排查周圍的安全隱患,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這次國家的重視,也將引起我們的重視。房屋的坍塌並不是可能我們的房屋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所以才沒有發生危險之前,我們就要從根本解決它。等它真正發生的時刻,再去挽救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國家在排查的同時,我們也要引起重視,自己去排查。

7、山東的春節習俗 (列表)

山東春節習俗:

1、臘八

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2、三十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3、除夕

除夕夜晚衍聖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鬍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鬍子老神仙管。 

(7)平遙酒席擴展資料:

山東春節禁忌:

1、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

2、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

3、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8、山西平遙出嫁閨女彩禮一般是多少

目前在6萬8以上,一般買傢具、家電傢具、衣服、三金,酒席錢不在 這里

9、古代縣太爺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平遙縣衙按照封建社會多年形成的慣例,官府必位於城的正中軸線上,北京的紫禁城就位於老北京城的正中子午線上,山西巡撫衙門(現省人民政府址)也位於舊太原城的正中線上。大約因為皇帝貴為天之驕子,替天行道,理當居中。各地命官受「天子之命」,領一方水土,牧一方子民,官府位居正中,當仁不讓。再者衙門居中庸之位置,乃公平斷事之所也。

縣衙大門外隔道相對原有一照壁,本系循民俗所建,所以照壁以南稱為「照壁南街」。縣衙大門外右側有「申明亭」,原修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全國各州、縣修申明亭,凡民間婚姻、田產、地基、斗毆等糾紛,須先在申明亭由各里長調解,調解無效者方可具狀擊鼓。實際上申明亭就是一個民事調解處。申明亭的設立也是明朝初年對訴訟程序的一項改革,解決了千百年來縣太爺被民事糾紛所困,無法脫身去整治、發展一縣之政治、經濟、文化等大業的陋習。大門廊下架設登聞鼓,立於洪武初年,百姓可擊鼓上聞,申訴冤屈。大門外東原有「彰癉亭」一處,初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現已恢復。是彰善癉惡、端正社會道德風化之所。

縣衙署大門以里,儀門以外,兩廂為賦役房。據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遙縣志》載,原為明萬曆十九年(1591),知縣何其智在東側修「寅賓館」3間。萬曆四十八年(1620),知縣楊廷謨在儀門外兩旁修賦役房七間,應共計10間。光緒八年(1882)版《平遙縣志》的「縣治圖」上,也繪著賦役房,每側為5間。近年來縣有關部門復修時竟錯修為12間,東西兩側各6間。既不符合封建時代建房用奇數的禮制,又沒有歷史記載作為佐證,使遊人一踏入衙署大門內,就心生疑問。這種不尊重歷史文化內涵而單純加速古跡景點復建的商業意識,只能遺患後世,貽笑大方。
賦役房,即縣衙收取賦役錢糧的辦事處。明清時期國家財政來源於向農民收取的田賦和丁銀,田賦按農戶擁有的土地以畝計收,丁銀按人口計收。明清時期平遙城內分10個坊,農村分30個里、224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清康熙年間全縣共有土地1016427畝,共有人口104822人,田賦折白銀64177兩,丁銀7882兩。多數農民只能交納糧食,無法折交銀兩。
國家徵收賦役錢糧集中在秋收以後,當時收交數額大,運輸工具落後,只能肩挑、馬馱、車推,為了盡快完成,縣衙事先排定各坊里上交賦役的日期,集中在此辦理。
賦役房以北,兩側各修小房一間,東為灶火,西為柴炭,供衙役人等自己燒水、做飯。
儀門即禮儀之門,建於明萬曆四十七(1619)年,是一座強化封建禮制的建築物。按照封建社會儒教倫理,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必須上下有別,貴*有等,不可亂禮逾制。在衙署中出入門庭也須遵循禮制。中門平時關閉,只在縣太爺出巡、回衙、恭迎上賓、重大慶典時方才開啟。平時走兩側便門,兩側便門東為「人門」,西為「鬼門」。一般人兩門皆可出入,惟提審、押解犯人,必須走鬼門。

穿過儀門,就到達了大堂院。此處庭院寬敞,配有月台的大堂巍然高聳於正面。東西兩廡各有房11間,統稱「六部房」。初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六部房之名源於我國封建社會的「三省六部」制。即隋唐以來,在皇帝專制下的中央政權機構內,設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負責立法,尚書省負責行政,門下省負責監察。明清時期更突出了尚書省的職能,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正職稱「尚書」,副職稱「侍郎」。各部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為皇帝執掌不同方面的統治職權。使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井井有條。為適應這種完善而嚴格的行政程序,各省巡撫衙門、府、州、縣衙,都按六部形式設置對應的辦事機構,即「六部房」,也稱「六房」。這種制度使封建統治明細化,提高了國家機器的專業化分工程度,增強了皇帝對統治機構的駕馭效率,使封建制度及形式發展至頂峰。
「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禮制,東邊是吏、戶、禮房,一般由縣丞分管,西邊是兵、刑、工房,由典史分管。清代中期後,縣級「六房」已不再單設機構了,雖不成建制,但吏員對六房之事仍各有專司,衙署中的各種文札、檔案、賬簿、器物等,仍按部別分別存放保管。
六部各房在明清時期各有所司。
吏房 明清兩代朝廷吏部負責官員的考核,辦理官員的任免、升降、調派等手續。縣衙的吏房則不同,主要職責有四:
其一是整理記錄本縣歷任官吏的政績和本縣的特大事件,及時呈報上峰,當然是上天言好事了。同時,協助知縣對本衙佐雜人員進行考核,奏銷工食銀等。
其二是調查登記在籍進士、舉人、貢生等的家庭出身、品端德行、學識造詣等,上報府台,有的還可能轉至督撫衙門、吏部衙門等,供敘用、候銓、即補官吏時參考,使各種人才能夠引起朝廷的注意。
其三是調查本縣人士在外為官的情況,以便載入史冊,為本邑在外為官者出具給假、丁憂、服滿復任等證明文書。同時也便於同其在鄉近親協調好關系,相互予以關照。
其四是承辦捐納官銜、封蔭等事務。
戶房 職責有四。
首先是稽核全縣各里甲的土地、人口,分配及收繳田賦丁銀。收繳的錢糧按照布政使或府台指令,大部分征解上交到指定地方。留存本縣部分移交「錢糧庫」(大堂左側),由縣丞管理,知縣支配。
其次是負責本縣常平倉、豐備倉等縣直糧倉的藏貯調用。組織各鄉里交*檢查各村的社倉、義倉,管理集市,緝查私鹽。
第三是保管朝廷欽定的度(尺、步弓)、量(升、斗)、衡(秤、戥)具標准件,管理社會經濟貿易秩序。當時的秤是每市斤十六兩制,早年的計算口訣為「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等,就是用於十六兩制秤的交易,即如果某物每斤的價格為一元,則每兩合六分二厘五毫,二兩是一角二分五厘。俗傳舊秤每斤十六兩象徵十六星宿,即「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再加福、祿、壽三星」。經商者缺斤短兩,就會自折其壽、其祿、其福,以此警示世人,倡導良好商德,也顯示了古人的睿智。此等規制十分繁瑣,解放後已改用十兩制秤,現又改為公斤秤。但古版書籍及傳統中醫經典著作中,所用劑量仍是十六兩制,切勿混淆。戶房對收回的零散銀兩,上交前要熔鑄為官銀元寶,一般分五十兩、十兩兩種,鑄造模具戶房保存,成色也由戶房監制。然而明清兩代銅錢幣不得在縣衙澆鑄,由中央戶部「寶泉局」統一澆鑄,清康熙年間又特准各省設局鑄造。
第四是根據知縣指令,辦理賑災恤貧事宜。
禮房 主管禮制、慶典、科考等事宜。
第一是主持、組織全縣的重大慶典、迎詔迎賓儀禮,組織文廟、武廟、城隍廟、邑厲壇、社稷壇等官祭儀式。組織鄉飲酒禮、迎春神牛酒席等常規禮儀。
第二是安排「縣試」的後勤工作。縣試即童生考取秀才的考試,朝廷對各縣派有教諭(正八品)、訓導(從八品)等命官,專司教育科舉。他們主管縣試的命題、閱卷、錄取。還主管縣學及全縣的社學、義學,監督教學情況,端正生員禮儀。禮房胥吏在這里僅聽從他們調派而已。但學田學產歸禮房掌管。
第三是聯系生員參加府台復試、省城鄉試,安排廩膳生員的廩糧、赴考費用。派人為中式生員家中趕送喜報,組織為公車會試舉子的送行儀等等。
第四是隨時在彰癉亭張榜斥惡揚善,強化儒教禮制,引導社會風氣,制定鄉規民約等。為進士、舉人、義士、孝廉、烈女、節婦等進行申報、樹立旗桿、修建牌坊、鐫刻碑銘等,以彰優笞劣。承辦捐納功名手續。
兵房 明清時代平遙沒有常駐兵營,只在城西南40里的普洞關設有巡檢司(後改鋪兵司),由一名巡檢(從九品)統領,有鋪兵49名,均為本邑青壯年。他們守護關卡,盤查行人,維持社會治安。由兵房胥吏聯系他們。偶有軍隊過往,也由兵房接洽。兵房還負責監造兵器並負責「武備庫」(大堂西側)的保衛工作。一旦政局不穩,縣衙奉命辦團練,也由兵房承辦具體事務。「三班衙役」的管理操練、選送武舉人員,也屬兵房負責。
刑房 刑房不是對犯人行刑之房,其主要職責有:
第一,負責審案文書的記錄,負責整理歸檔,為知縣查找國家刑典中的適用條款。根據縣太爺指令,書寫對有關人犯的拘傳、查抄、起贓、傳喚證人、封產、判決書等有關文札,以及大案初審的上報案宗。
第二,管理監獄(重獄、輕獄、女獄),監造並保管刑具、戒具。
第三,謄寫朝廷新頒的法令、禁令及上司下達的通緝令等,張貼於城門、市井、交通要卡,曉諭百姓。
第四,組織醫學值司人員為人犯診斷,核實傷情病情。率領仵作(法醫)驗屍取證。
工房 主要職責為組織維修衙署、城池、官祀之廟宇壇台,修造官立牌坊,監修重大水利、橋梁、關隘工程。承辦官銀元寶澆鑄,打造兵器、刑器。派員帶領民工赴上級指定的重大工程工地完成勞役。
六房的職能基本上概括了明清時期知縣的主要職責。以往不少人常常有一種錯覺,認為封建社會知縣的職責只是審案斷獄而已,其實知縣職責大致可以歸納為10條:管理田丁,徵收稅賦,勸導農桑,興修水利,維護禮制,興學育人,審案斷獄,賑災恤貧,維持治安,鎮壓反叛。《清史稿·職官三·縣》載知縣之職責為「知縣掌一縣治理,決訟斷辟,勸農賑貧,討猾除奸,興養立教。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看來要造福一方,當好忠君愛民的父母官,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大堂是知縣辦理公務的主要場所,在整個縣衙署建築中,規模最大,上限最高,是衙署的中心和主題建築。堂前配有月台,象徵著皇權的高貴,威儀萬千。
平遙縣衙大堂為五楹廳堂,中間三楹為公堂,正中後方屏風上繪山水朝陽圖,屏前為官台,上方有官閣,也稱「暖閣」。閣上方懸有匾額,書「明鏡高懸」。該匾之語,似為歷代官閣之通用語。「明鏡高懸」之典故,首見於《西京雜記》(漢劉歆撰)卷三:「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掩心而照之,則知痛之所在。又有女子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後人則以「明鏡高懸」比喻官吏執法嚴明,判案公正,或辦事明察秋毫,公平無私。官台是權威的象徵。延續至今的開會時所設的主席台,似也有此內涵。座談會則不設主席台,以示人人平等,可暢聽欲言。類似習俗,蓋出於此。
官台上設案,上置「文房四寶」、火簽筒、驚堂木,官印盒置於右側。當日知縣升堂端坐,正好是升起朝陽的位置,表示日麗中天,王法公允。觀者對古人之設計構思,不禁油然而生欽佩之情。
大堂內陳列著七品正堂的部分儀仗,也稱「執事」。按照清代規定「知縣,青旗四,藍傘一,青扇一,桐棍、皮槊各二,肅靜牌二」。(《清史稿·輿服志四》)知縣儀仗沒有「迴避」牌,因為封建社會的縣衙,就是最基層的政權機構,知縣的職責便是處理本邑各種事務,無迴避百姓之理由,知縣應「與小民朝夕相處,勿使隔絕不通也」。(丁日昌《牧令輯要》第七卷)知府以上官吏,一般不直接受理民事,出巡時才有資格用「迴避」牌。
大堂內東西兩側分別為「錢糧庫」和「武備庫」。
大堂外東側是「贊政亭」。贊者參也,贊政亭也即參政之所。知縣常在這里接待各里坊耆老、鄉紳等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和告老還鄉的官員等,以示「體恤民情」,實則為官吏同地方勢力結盟之所。但清代不準未仕之有功名者過問政事。清順治九年(1652)詔曰:「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大堂外西側是「鑾駕庫」。鑾駕是皇帝儀仗的別稱,區區縣衙,何來鑾駕?查明洪武年間「迎接詔赦儀」規定:「凡遣使開讀詔赦,本處官具龍亭、儀仗、鼓樂出郭迎。」(《明史·卷五十六》)因此各府、州、縣都要准備迎接和導引「聖詔」的龍亭和儀仗。而這種儀仗即仿製皇宮之鑾駕。平時不用,存放於鑾駕庫。清代仍沿用這種禮制。「鑾駕庫」之設置,當源於此。
大堂背後之二堂,自成四合院落,且同後面內宅相通,所以二堂院門也稱宅門。看門差役稱「門禁」,也叫「門子」。門子日夜值守,閑人免進,有事求見大老爺,須煩門子通稟。清代門子年俸銀六兩,但許多來訪者為求方便,常賞其小費,這個職務當然是肥缺了。現代人講「走門子」一詞,恐出於此。
知縣除每日上午辰時(九時左右)升大堂署理公務外,其餘時間主要在二堂辦公,處理日常公務,個別召見下屬,秘密詢問案件,會見來客等,所以這里沒有大堂那種森嚴的氣氛。引人注目的是二堂後牆東側的一塊「除暴安良」匾額,是清光緒八年(1882)邑人王希閔送給時任知縣錫良的。此匾為原物,一直藏在二堂頂棚內,近年翻修二堂屋頂時才發現。這里有一段故事:錫良字清弼,蒙古鑲藍旗進士,光緒六年(1880)任平遙縣知縣,光緒八年(1882)調任陽曲縣知縣,同知銜。後因屢有政績,升遷京官,光緒二十六年(1900)閏八月由湖南布政使升任山西巡撫。光緒七年(1881)冬,平遙縣落邑村古董商人王希閔,在走村串戶收買古董時,收到一副「銅」象棋,實際是純黃金製作的,可謂一夜暴富。村中幾名無賴聽到風聲,夜入王宅蒙面搶劫,未能得手。留下匿名信一封,威脅其交出象棋,否則將招來滅門之禍。
王希閔急奔縣衙告狀後,錫良派人微服私訪,反復查證分析,並派人蹲守,終於將這幫惡徒擒獲,並審出他們以往犯下的累累罪行,對他們課以重刑,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王希閔更是感動不已,於光緒八年(1882)正月縣衙開印後恭送此匾。
東側牆上懸掛的「張仲遺風」匾,也是原物。是民國初年百姓贈給縣知事(縣長)吳潔己的。

二堂內東西耳房分別為「簡房」、「招房」。
「簡房」為縣丞的辦公處所。縣丞為知縣之助手,正八品。室內現陳列清代縣衙作息制度,知縣丁憂、俸滿、封印製度。舊時父母亡故,子女需回家守孝三年(實為二十七個月),稱做「丁憂」。為官者若遇父母亡故之事,需申報吏部開缺,居喪期滿後,吏部將視情況而重新安排工作。漢民族之儒禮以孝為本(百善孝為先),所以丁憂期間連科考都不準參加,否則治罪。如子女身為武職,遇有緊急軍情,或國難當頭,或皇帝詔准,方得以「忠孝不能兩全」而遙拜致祭。這里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中,漢民族儒教禮制對人們道德行為的規范。
「俸滿」即指明清時代官吏任職滿一定年限,則依例升調的制度。《清會典·吏部七·文選清吏司四》:「京官以歷俸二年為俸滿,外官以歷俸三年為俸滿,未俸滿者不入俸深班推升。」
「封印」即知縣每年春節前後有一個月的休假,屆時,需停辦公事而封印,封印日期由朝廷欽定。《清稗類鈔·十二月封印》:「京師大小官署,例於每年十二月之十九、二十、二十一,三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吉時,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
二堂內西耳房為「招房」,舊時為典史的辦公場所。明清時代的典史無官品,即「未入流」。「掌稽檢獄囚。無丞、簿,兼領其事」。(《清史稿·職官三》)典史職品雖小,但一般都由地方上之「聞人」充任。俗稱衙門中的「四爺」(排在知縣、丞、主簿之後)。有時知縣外出或在封印期間,則由典史代行職權。清代已不設主簿,使典史的權力更加膨脹。有一首《十字令》,專門描寫典史之虎威:
一命之榮稱得,二片板子拖得。
三十俸銀領得,四鄉地保傳得。
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書發得。
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門開得。
九品補服借得,十分高興不得。
典史出身雜流,常易專權,清代科舉出身的知縣對其提防甚緊,寧可信任師爺、書吏,不敢倚重典史。
「招房」現今向人們展示、介紹了清代的「養廉銀」制度。清初官吏薪俸低微,難以維持生計。一品大員年俸銀180兩,正七品知縣年俸銀才45兩。以權謀私、挪借公款之弊難以根治。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批准山西巡撫諾敏的奏請,把全國各地官府「火耗銀」,全部收歸國庫,按官品補貼發給,以資養廉,故稱「養廉銀」。不在任就沒有了,相當於當今的「職務補貼」。正七品知縣養廉銀每年為400兩~2000兩。根據縣邑大小、賦稅總額等拉開檔次。官居邊塞或不開化地區(少數民族居住區)者從優,也算一種激勵機制吧。
二堂外兩旁,分別是「錢谷師爺」房和「刑名師爺」房。
「師爺」既非官也非吏,是清代官僚制度產生的一種特殊名目,實為長官的「幕友」,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門人」、「食客」。清代從督撫衙門到州縣官署,無處不有。他們有著比官吏更為顯赫的聲望和地位。他們沒有正式的行政職務,但實際上掌管著衙門中案件的審判。縣太爺稱他們為「西賓」,他們尊縣太爺為「東翁」、「東家」。吏役、百姓尊縣太爺為老爺,尊稱這些幕友為「師爺」。

穿過二堂即為內宅,內宅是明清時期知縣的生活區,正房五楹,中間三楹為客廳,兩側套間各一楹,為書齋及卧室。客廳中正面懸掛匾額,上書「慎勉堂」,落款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知縣楊廷謨。其實這個堂名是布展者無視歷史的編造。清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志》中,載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楊廷謨為修縣志所作的《重修平遙縣志序》,文中結尾落款是「萬曆四十八年(1620)歲在庚申孟秋吉旦。敕授文林郎知平遙縣事上谷楊廷謨沐手謹書於忠愛堂中」。楊廷謨當時的書齋稱「忠愛堂」,即忠君愛民之意,符合封建社會為官者之銘。其實布展者當時若能稍微注意一下歷史考證,就不會出此笑話了。
據《清稗類鈔》雲,明清兩代,知縣一律易地為官,不得攜帶家眷。至清乾隆年間,皇帝才詔令此規可破。因此以往知縣五百里外易地為官,知府以上需到千里之外,就連教諭、訓導也不得在本「府」境內任職。家眷也一般不得到任所探視,加之社會觀念封閉,知縣在處理公務之餘,只能在這塊小天地里看書、做文、吟詩、撫琴,生活單調枯燥,難享天倫之樂。不像當今之易地為官,每周五回府,周一上任,甚至每日驅車回家,早出晚歸,充分發揮了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優勢,體會不到封建時代易地為官者的苦衷。
內宅的東、西房為客房,有上峰蒞臨或同窗同科誼友來訪,可做留宿之所。但上級送公文的信使,則只能送至二堂,不得步入內宅,更不能留宿內宅,只能在「寅賓館」或「公館」食宿,這大概也是一種等級制度吧。
平遙縣衙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是「大仙樓」,上面供奉著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為守印大仙,不知何故。守印大仙木主為紅底金字加雲飾牌,帶須彌座,外置神龕。
大仙樓是平遙縣衙中僅存的原建築物,故而地勢偏低。原名觀雲樓,即知縣每日茶餘飯後觀察四鄉天氣雲晴之所,反映了古代平遙農業在封建經濟中的地位。清代改稱大仙樓。
縣衙中軸線建築,除儀門內至大堂的石牌坊外,盡管復建時出現了一些有悖於歷史的錯誤,但基本上都重建起來了,重建歷史遺址是很難不出錯誤的。根據舊縣志圖示,西側還有牢獄、督捕廳、洪善驛、馬王廟等尚未重修。東側的土地祠、酇侯廟、糧廳、花廳、壯班房等已重修完畢,並向遊人開放。

「壯班房」以及大堂月台下原有的「差役房」(東西對稱,現暫未復建),是縣衙里「三班衙役」之住所。所謂「三班」即皂班、快班、壯班。雖然都是衙署之差役,但其分工不同。皂班即皂隸,主司站堂、報事、行杖等內職。清代平遙縣衙皂隸編制為知縣用皂隸16名,縣丞用皂隸四名,典史屬下皂隸4名,洪善驛皂隸2名,接遞甲皂20名。每名皂隸年工食銀一律6兩。快班即捕快,也分步快和馬快,負責緝捕人犯。清代平遙縣署設捕快8名,年工食銀及草料銀共134.4兩。壯班即民壯,每年由當地百姓中輪派青壯年擔任,主要職責是維持地方治安及衙署內勞務。每人年工食銀6兩。
除此之外,明清兩代平遙縣衙還有獄卒、轎夫、燈夫、禁卒、傘扇夫、庫子、斗級、仵作(法醫)等雜役,工食銀也是每人每年6兩。
「三班衙役」和雜役,其地位比胥吏更低,除壯班為良民百姓派子弟輪流服役外,一律被社會視為*役,投充者多為當地市井無賴。清代規定差役不得與良民結婚,其子孫三代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更不得做官。所以許多家族規定子孫不準充當差役,否則要削其族籍,不準入祠入譜。
差役們工薪低,待遇差,更無「養廉銀」之說。但他們憑著手中的「傳票」、「鐵鏈」為本錢,在緝捕人犯、堂上行杖、押解犯人、查贓、催科、驗屍等執行公務時,可以到處敲詐勒索百姓。真是「權之所至,不在大小」。清朝的紀曉嵐說:「在百姓眼裡,差役只比天子差一等而已。」清方大湜在《平平言》中列舉捕役八大害:「豢賊分肥,縱賊殃民,勒索事主,妄拿平民,私刑弔拷,私起贓物,侵剝盜賊。」捕役們常用「賊開花」的招數,即有盜案發生時,信口誣指些殷實人家為窩主,順便拘押,逼迫他們出錢「洗賊名」。也有借「起贓」為名去翻箱倒櫃,順手牽羊,甚於盜賊。更有甚者,收盜賊為徒,三七分成。
通過對平遙縣明清兩代舊縣衙的開發研究,可以看到封建社會里,縣級政權機構是直接接觸老百姓的,其統治得力與否,關系著整個天下的穩定。明清兩代在縣級行政統治方面已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經驗了。首先是加強了正印官的權力,盡管下面設有佐貳官,如縣丞、教諭等,各有所司,但政權最後都要統歸於知縣。官、吏、役等的等級特別森嚴,不許混淆。其次是從千百年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辦事機構,「三班六房」各司其職,還可聘用幕友,以保證知縣統治權的有效運用。對辦事機構中的官吏之職責、招聘、任期、役滿出路等都有明確的規定。第三是制訂了完整的基層政權的法規條令。除《會典》、《則例》中的有關條款外,清朝政府還特別編修了《州縣事宜》、《牧令書》等,是專門針對州官、縣官的政書,對州縣正印官進行約束規范,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清代縣級行政組織,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階段。

10、平遙的習俗有什麼?

平遙既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源遠流長,又為世界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平遙人傑地靈、文風昌盛,其文化內涵之源廣、涉及滲透在各個方面。民間風俗作為平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它的形成而變為約定俗成之規,到代代傳承至今日,年代久遠。

平遙的民間風俗很多,下面我們擇其要者做一介紹:

一、婚嫁禮儀

  平遙婚禮表現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隱喻,簡單而深刻,魯拙而不俗,風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現象。

平遙婚禮,多行「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俗稱提親。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如女方同意議婚,男家則以禮物相贈。古代以活雁為納采物,雄雌雁永隨相伴,擇一而終,故取其象徵忠貞不二,白頭偕老之意。後來則以雞鵝等代替,再後來演變為錢財物品。女家如接受,則可進行第二步「問名」。

問名:男家請媒人詢問女方性名及出生年、月、日、時命相八字取庚貼,再請星相士占卜雙方生辰八字,如得吉兆,則可定婚。如雙方生辰八字相剋,則將女方庚退還。

  納吉:俗稱訂婚、定聘。問名後男方托媒人到女家通知定婚並贈送定婚物品,如戒指、玉鐲、衣料等,一般以四件為宜,俗稱「四色禮」,取意「四喜」。男方長輩女親還可隨媒人到女家相親。現媒人只起牽線搭橋和往來傳話及協商辦事作用,男女一同至政府履行法律手續,是日男方設席祝賀成婚。

  納征:也稱納幣,俗稱彩禮。即根據女方家提出的條件、要求,媒人從中通說撮合,男方送女方一定數量的錢幣或各種禮物。之後,雙方家長就可以親家關系往來了。

請期:俗稱送日子。納征後男方家人選吉日,由媒人攜往女家徵求意見,雙方一致同意後即娶嫁之日確定。將擇好的「完婚」日期「婚帖」送上女方。

親迎或迎娶:俗稱娶媳婦,即擇良辰吉時,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迎親前日女方要派人送嫁妝,以奩具布置婚室,以示女方的排場。正日,上媒人陪新郎前往「娶親」。過去多用花轎、馬匹,現在多用汽車。舊時,親迎的形式和程度較為繁瑣。迎親之日,新郎以羊羔美酒為禮,乘坐花轎,轎前有綾旗、紅紗燈籠、吹鼓手,最前面有鳴放鞭炮等人,紅旗挑大銅鑼,鳴之以開通,後又加「狀元及第」出巡儀伏,即華蓋傘一,迴避憚二,金瓜、鋮斧、朝天蹬各一對,龍鳳扇一雙分列兩旁,以示「排場」。路遇婚嫁者遮之以避。新郎穿狀元及第之帽服,還有盛妝打扮的男女各二人相隨「叫娶客」,氣派萬千。明洪武皇帝曾傳諭朝野:「文武百官路遇民間還親之伍,應避於側」。親迎之日,女家奉待迎娶一行,以「茶食」、「宴席」不定。女家要宴請親友,至黃昏時,給新婚胸佩紅花,肩披紅綢。新娘著鳳冠霞帔之誥命夫人服,同樣盛妝打扮男女各二人,叫做「送客」。並帶贈送婆婆的禮物,其中手絹必須有,意在堵住婆婆的嘴,少講閑話。新娘的父親或哥哥抱新娘上轎,有「哥哥抱妹妹好活一輩子」之說。新娘上轎後向外拋撒嵌有硬幣的饅頭(下轎時亦然)。轎至新郎家門時,燃鞭放炮,兩女人頭頂紅綢迎媳婦,禮房人員一邊向轎上方拋撒五穀,一邊口中的吉慶語言念念有詞,如「頭撒天門開、二撒地門開、三撒新人下轎來,五子登科新郎官,苗條淑女是新娘……」。大門旁放置兩把穀草,上麵包上紅綢,點燃草束以消除不祥之氣。新娘背掛小鏡,踏著口袋往回走,意為代代相傳。新郎手執木製弓箭至院中央。新郎的父母跪拜先祖牌位,新郎新娘站定不拜。先拜天地,繼入洞房。第二日認親族,後漸改為一日完成。晚上備「合婚席」一桌,有新人、介紹人、親族若干共食,之後「鬧洞房」至深夜。洞房門檻上平放馬鞍,以祈求平安。床頭預先放一柳條斗,新郎新娘進洞房後,把手抓之物都放進去。新郎新娘入睡前要喝拌湯,整夜不熄燈。三日內忌打掃。次日早晨新娘要拜見全家及村堂鄰居。婚後第二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婚式才算結束。

平遙婚禮規矩頗多,煩不勝煩,但總體來說都是一些吉慶良好的祝願活動。

平遙婚禮注重婚禮食品:媒人饅頭俗稱媒人饃子,也稱合婚饃子:迎親前一日下午,女方送嫁妝到男方家。同時,要帶上一個媒人饅頭交付男方家,禮房人員將男方預先准備好的一個媒人饅頭與女方帶來的用紅繩捆在一起,用紅布包好,贈送予媒人帶回家食用。意在感恩媒人撮合配對。媒人饅頭個大,一般0、7公斤白麵粉一個,中間放入一小塊石頭,即有心有意,實心實意。頂上模壓一個紅雙喜字。

二、過滿月

平遙地區居民稱生男孩為大喜,生女孩為小喜。第一個孩子無論男女都要祝滿月以示慶賀。滿月日期,男孩為29天,女孩為30天。

當小孩生下足一個月的時候,至親厚友都要親往祝賀。過滿月就是這種慶賀的方式。過滿月,是在慶祝「家有後人」、「添丁之喜」、「足月之喜」。孩子滿月之日,做姥姥的要送銀首飾及衣物、被褥,其他親戚多送布。去「做滿月」,實則並不在正日,而於半月時則舉辦,取之偕音「伴」,意在長命。本族、親族、親戚一般製做蒸食「 」(面圈,上嵌系紅繩、銅幣做成的面制「鎖日」,中有「石榴」),迭童衣、童帽,三尺衣料疊成的「壁枷」(山字形)。外婆要特殊贈一些銀制手飾。主家對贈物全留,以高梁、枕巾或背心回送。待午時,在院內面向「娘娘廟」方向供奉燒香,燃放鞭炮,之後設席款待眾位親朋。

此俗雖沿習至今,但規模從簡者為多。一般情況是由親朋好友們給孩子帶上禮品,到家裡作客,吃一頓「滿月宴」,然後離去。給孩子所帶禮品,有小兒衣物、食品、或是小銀鎖在過滿月時,頗有講究,要有許多家互相有親戚關系的人聯合起來,給過滿月的主家買好三百尺的布料,再把各家買好的小孩衣服:上衣、褲子用別針或是用線簡單地縫在上面後,客人中的婦女,往往到房中看望一下過滿月的孩子及其母親,還要把事先准備好的紅線掛在孩子的脖子上,紅線上拴著送送給孩子的零花錢,並問長問短,心示祝賀。

平遙人在孩子出生後,還有以下一些風俗:

送「模頭饃子」:媳婦生孩子了,對於一家人來說是一件歡天喜地的大好事,把這一喜訊告知給娘家就有了一定之規,要在出生後的第三天,由父親拿上特製的「模頭饃子」送往孩子的姥姥、舅舅、姨姨家,並告知「做滿月」的時間,娘家人會准時到達。「模頭饃子」,較一般饅頭大三倍,好似小孩子頭大的饅頭,頂部壓有一個喜紅字。

奶葫蘆:孩子出生三天,在給娘舅家送「模頭饃子」的同時,還要帶上一對蒸食「奶葫蘆」和「餅子」。設供於小孩外婆家,在水瓮上,放置一把「擦子」(做麵食的專用廚具,一個長方形木頭架子上嵌著橢圓孔的鐵皮),上面擺上模頭饃子、奶葫蘆、餅子、鋪燈燃香火,祈求讓孩子的奶水通達、充足。奶葫蘆,用發酵的白面團,捏成上小下大的葫蘆狀,蒸制而成滿月儀式:生孩子即為一家之大喜事,舊的傳統觀念一般稱女孩為小喜、男孩為大喜。做滿月的日期,並不是下個月的今天,一般都要在半個月的時候舉辦,取之諧音「絆」住,意在長命。屆時,以娘家人為主的親戚、本族,都要製做蒸食「括籃」(面圈),送童衣、童帽、三尺布料疊成的「壁枷」(山字形),外婆還要特殊贈一件銀制手飾。待中午時,面向娘娘廟設供桌於院內,桌上以外婆的「括籃」墊底,層層疊上,供奉燒香,燃放鞭炮。之後,設席款待眾位親朋。

  「括籃」是平遙人家庭主婦都能製作的蒸食工藝,它的主料以白面為主,配以紅棗,工藝別致、講究,造型是圓形,一般直徑1、5尺左右,它的每一個造型,每一朵棗花花都含有吉祥、富貴、長壽創意

「括籃」是平遙做滿月過生日(1—13歲)的必備品,它的製作和花樣男女有別,男的做滿月過生日應製作九朵石榴花、一個福手,民間流傳「九石榴一福手,守住他媽常不走」;女的做滿月過生日應製作九朵蓮花一個藕,民間流傳「九朵蓮花一個藕,能活九十九」。她們像藝術大師巧思構想,在蓮花和石榴中間捏了兩個一男一女面人,面人中間加了一把面鎖,民間流傳叫「成人人,長大大,一把鎖子鎖住他」,總指讓孩子健康成長,一切邪氣、病魔不能近身。過生日那天中午時面向娘娘廟方向供香,為孩子打枷兒(色紙條包穀草桿成三角架),把「括籃」頂在孩子頭上掰開,民間流傳「『括籃『破了孩子大了」,這種麵食文化,究竟何時起源,目前尚無定論,但從內涵來看,這與明清經濟繁榮是離不開的。

回送:主人家對所有親戚、朋友送來的面圈、衣料等全部收下,表示謝意並回送。對面圈以一升高粱,其他以枕巾或背心回之。

三、賀生日(包括過三歲、完十三、祝壽)

平遙人對於生日非常重視,雖然生日年年過,但習俗上特別注重的是過三歲和完十三。

(一)過三歲

親戚朋友屆時紛紛登門道賀,賀禮多為面蒸「括籃」,上系鎖,用紅繩與銅錢串結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家來戚為上賓。待午時面向娘娘廟方向設供桌於院內,擺放供品及,外婆家墊底,其他疊上。點燈燒香、燃放鞭炮、由奶奶為孫子「折枷兒」用粉紅、黃、綠紙條纏繞四根穀草桿,三根紮成三角形,一隻手拿著套在脖頸處,另一隻手持一根穀草桿,邊打三個角,邊口中吉祥語言念念有詞,以祈禱孩兒健康成長。打畢將枷兒與娘娘花、娘娘娃一同著燃。之後,設席款待全體親戚朋友。對親友所賀「括籃」,留下一節,回以饅頭與枕巾。

(二)完十三

過去,一過十三歲,即意味著童年生活的結束,進入成年階段,從各個方面都要逐漸地以成年人的標准來要求。舊時有一個習俗,當頭一胎生下男孩時,要在門里邊的鐵制門搭上鎖一把鎖,到這個孩子十三歲生日那一天讓其親自將鎖打開。雖然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儀式,但在他的心中會產生很深的印象,從這一刻開始,不應該貪玩了,肩上有了一定的擔子和責任。完十三歲與做三歲的禮儀形式基本一致,只是所送喜幛應為六尺。

(三)祝壽

  過壽老人過生日俗稱呼「過壽」。有男過女不過之俗。繁簡因家境、主人興致而各異。過壽多從六十歲開始,人們以十天干、十二地支排序,認為六十歲為一輩子,活到一輩子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過壽也有一定講究,一旦開始了祝壽禮儀、就必須歲歲舉行,只不過規模大小而已,七十歲要講究、八十歲為大壽,最為隆重熱鬧。壽誕之日,親戚、本族及知己好友登門道賀,獻壽禮以面制壽桃、生日蛋糕、壽幛、壽聯、匾額花籃等,祝「福如東海常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午時,將壽禮擺於堂屋或大廳、燃壽燈,燃佛香。「壽星」之人正面端坐,晚輩依序行跪拜禮。禮畢設豐盛酒席款待,歡度一日。敬送壽桃,必須送一對,不能單一。宴席主食均食用面蒸壽桃,意在讓眾人「咬扎」,咬去災星,留得福祿壽三星高照。

壽桃,有蒸制、烤制。蒸制時將發酵的面團做成扁形桃狀,內包入紅糖或紅棗,蒸熟後將桃嘴處噴灑真紅水。烤制如月餅一樣,只是形狀成壽狀。

四、暖房

  平遙人入住自己修建或置靈的新房子後,要擇日舉行「暖房」儀式。中午時在主房設供桌,燃燈燒香,鳴放鞭炮。供品「九魚一兔」必須要有,意在「九魚一兔,越住越富」。用發酵好的白面團,捏成九個金魚狀和一個兔狀,蒸熟後點綴真紅水。暖房時有親戚、本族、朋友攜白酒、鞭炮前往慶祝。 

五、遷居

俗稱搬家。平遙人對於搬遷入住新居十分重視,要先擇吉日。遷往新居時,先要「填主」,殺一隻「銀紅公雞」,以雞血噴淋房院內四周。搬遷時,主人要在拂曉時就攜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蠟燭、發面等先放在新居,意在「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家運發達」。中午要設供桌於院內,擺「五供五菜」和時令水果等,祈求天地保佑。春節

除上之外,平遙還有以下民俗:

六、喪禮

平遙縣古今皆土葬。貧者薄葬,禮儀式從簡;富者厚葬,禮儀繁雜。喪禮分喪服與喪祭。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高祖以外不成服,謂之出五服。喪祭分小殮,大殮(入殮)、行魂、出殯,服二、尺七、百日、周年。人故後一般五、七、九天出殯、不能出殯者,則借寄它處,另擇葬期。出殯之日,所有親族、世友均參加。親戚備有祭食、紙制冥物、禮錢、挽幛。靈前供祭品,家供在先,親戚在後。親戚中以「人主」家(娘舅家)在先,親翁次之。祭奠時亦然。祭食有「八八」、「十大碗」、「白板」等,置「食盒」、「拜盒」前往,每份供品留部分而回(返回祭者)之。場面視貧富而定,富者鼓樂祭;中等家鼓樂送殯,祭禮稍簡;貧寒之家則薄棺蔽衣,簡單辦理。出殯時,孝子「拉靈」,孝女、兒媳在後「扶靈」。有幡兒雪柳、名旌樓子、神主轎、棺罩等壯場面,紙制活侍「金祭童」、「玉女」隨官而入墓。引魂「柳枝」、「哭棍」插入墳丘。其後喪祭時,要做各式「紙活」。有宅院、金山、銀山、花幡、搖錢樹、五七花、金銀斗等。尺七隻過六次,祭食為「頭七饃饃,二七糕,三七肉火燒,四七塔日,五七角日(餃子),六七餅子,吃了不用等戴黑紗,但沿用舊俗語者較為普遍。

七、祭禮

平遙縣祭禮可分為神祭、祖祭兩大類。過去崇拜神者居多,有「無廟不成村」之說。一般家庭均設有神壇,有灶王、張弓、家神、財神、門神、天地、土地等,專業藝術人又將本業最信仰的如魯班、呂祖、窯神、葯王等供奉於突出位置。逢年過節,也有初一、十五設供燒香,以示虔誠。於迷信之中反映了人們祈祭五穀豐登、家業興旺、平安度日的願望。建國後,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年高和觀念的改變,對此日趨淡化,只是清明掃墓「上墳」祭祖,仍很隆重,有「千里趕上墳」之說。

八、平遙鼓書

平遙鼓書又稱平遙盲書,源於平遙弦子書。流行於山西省平遙、汾陽、介休、孝義等縣。明末清初時就有不少盲人以說書為業謀生,當時只限於單人坐唱,樂器也比較簡單,以三弦(定弦為515)、曲笛為主,將一檀木腿板綁於左小腿前方,一面小釵綁於右膝蓋上,右手在彈撥三弦的同時兼敲擊小腹,左腿不停地帶動腿板打著節拍。當時,只是自編一些收集的小故事、小笑話,逐步到說唱章回小說、連本古書,隨後,在實踐演唱中逐漸加進了四弦、月弦(定弦都為15),演唱者由單人擴大到四人以上,分一節生、旦、凈、丑,說唱完全用平遙方言,通俗易懂,樂器配合得當,曲調優美動聽,很受群眾歡迎,常於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生日滿月之時,或農閑季節為活躍民間文化生活而請盲藝人演唱,其內容如《小八義》、《大八義》、《五女興唐傳》、《劉胡蘭》、《買賣婚姻氣煞人》等。

此外,過年在平遙也很有特色。農歷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個重大的節日。平遙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民間傳統的過年,時間拉得很長,從頭一年的臘八節以後就算開始了。春節前為准備階段,春節後為慶賀階段,要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日,甚至二月初二日。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節中套節,節日不斷,喜慶祥和是過年期間最大的特徵。從正月初一日零點開始,正式進入春節。

民間慶賀活動的第一項為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諸神下界與民同樂,今天已經成為迎新辭舊的主要象徵了。內容首先是點旺火、燃年草和響鞭炮等等。旺火位於當院,年草置於門外,要由家長親自點燃。起床後不能貿然出門,須先點一個爆竹,從門縫伸出室外爆響,稱為開路炮。點旺火要稱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在家長發旺火時,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著旺火燃放鞭炮。婦女們則收拾家務,整理祭祀天地方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舊俗女孩在旺火未燒通紅時,不出家門。現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樣式和男孩子響鞭炮、放禮花。此時此刻,村村戶戶,鞭炮齊鳴,萬里長空響成一片。硝煙中夾雜著旺火、年草燃燒松枝、柏葉的芬芳氣味,天上人間全部沉浸在熱烈歡樂的氣氛之中。

祭祀天地諸神是舊俗接神以後的隆重活動。家長要率領全家,依次給各個神位點燈、敬香、擺拱、奠酒,三跪九叩。設在當院上方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為豐富另外,家庭主婦特別注重在灶君位前隆重供上「棗山饃」。「棗山饃」用麵粉嵌紅棗蒸成三角形狀,取意米面如山。上面飾以麵塑的龍、鳳、如意、福壽、瓜果等等。大者有十幾斤重,往往是女主人靈巧手藝的代表佳作,已經演化成了室內灶前陳列的麵塑工藝品了。

祭祀列祖列宗,是與祭神同樣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儀程都要在祭神中重演。祖與神已經成了同一概念。不少上年紀的老人,在祭祖時,要面對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項稟報家中一年來發生的喜慶事件,大到起房蓋屋、娶媳、聘女、生銹增丁,小到糧收多少,生活怎樣。神情莊重,態度嚴肅,充分反映了傳統的尊祖孝先風范。

拜年是春節活動的高潮。大體上分為家拜、近拜、遠拜以及團拜等形式。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輩給長輩磕頭。民間有「大年下的頭,馬虎不得」的說法。小輩磕頭時,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稱,如說:「爺爺,我給你磕頭了!」一人一拜,即不能一次呼兩次長者的尊稱,給兩位長者同時磕頭,也不能兩人同時給一位長者磕頭。對此,民間亦有「大年下的頭,一個磕了一個磕」的說法。舊俗講究三跪九叩,如今多項式數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躬行禮,也有的是只磕一個頭。小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面帶笑容,欣然受禮。拜完年後,長輩給小輩壓歲錢。用意在護持後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婦,則長輩須給新媳婦很可觀的壓歲錢,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視自家經濟情況而定。婆母還要另外賜給新媳婦一塊上等的布料,希望媳婦繼承針。近拜是給本村未出五服的長輩拜年。進院要先拜神祖,然後再給長輩磕頭。遠拜則是本村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無論近拜還是遠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款待,招待客人到家裡喝茶抽煙,品嘗糖果。對於前來拜年的孩童,要贈給禮品,或糖果一類零吃,或鞭炮一類玩物,或零錢作為壓歲錢。小孩子拜年,總是滿載而歸。拜年活動,子孫尊敬老人,長者慈愛幼小、平輩互相尊重、人與人真誠祝願,和諧了人際關系,加深了感情聯絡。

春節這一天,家家習慣吃餃子。餃子諧間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種錢幣。餃子的形制又好像元寶。元寶是古代一種較大金銀錠。大年吃餃子,取意一年四季抬財進寶。民間煮餃子時講究忌諱吹冷風,所以不拉風匣,全憑柴燒。民間有「人家發旺、全憑燒上」的俗語,指斥是這件事。燒柴講究要燒芝麻秸桿。一方面芝麻桿燃燒時悅耳的響聲,好像一連串發財掃、發、發聲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喻義。餃子煮破了要說成是掙了,不能說破了。吃飯前要求鳴炮示知。第一碗飯要敬供祖宗神靈。全家人入席要請家長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長至祝酒辭。盛飯時,不能讓鍋里空了,要留有看鍋的飯菜,意喻取之不盡。有人吃著

包有蓮子的餃子,表示蓮年有餘;吃著包有紅棗的餃子,表示早交好運;吃著包錢的餃子,表示錢財兩旺,不管誰吃著,大家都要表示祝賀。如故是小孩吃著,全家人格外高興,祖、父輩還要特殊增送禮物予以祝賀。素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春節,家家以肉做席。多為豬、羊肉。如今生活好了,雞、鴨、魚已經是常見的春節食品了。

春節這一天,民間忌掃院,忌洗衣,忌使針。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過年。特別忌說有礙吉利的話。除夕晚上,大人們就一再叮嚀孩子,年初一要特別歡樂,不要使小性子,說話要盡說好話。春節,大人禁忌打罵孩子。家庭主婦特別小心謹慎,防止打碎盤碗,萬一失手,打碎盤碗,不要說話將碎片揀起來,仍到井裡或窯里。春節雞、鴨不出窩,喂以上等飼料。

春節的下午開始,村裡興辦的傳統社火或秧歌,便開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村娛樂,挨家挨戶拜年賀喜。住人家要用煙糖招待。上一年曾發生死傷災病的人家,要邀請社火對進院表演,稱為沖喜。上一年曾娶媳婦、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請社火隊進院表演,稱為賀喜。沖喜與賀喜,住人的招待費特別大方。本村拜年結束後,還要到臨進的村莊活動,一直到元宵節掀起高潮。

平遙人臘八節也過得很有特色。臘月初八要泡製「臘八蒜」。做法是:把剝得乾乾凈凈的紫皮蒜放在一個大瓶子里,然後倒進滿滿一瓶醋,用紙糊住瓶口,密封起來,等到除夕時再把這「臘八蒜」的瓶打開、食用。「臘八蒜」,也稱「臘八醋」,這中醋,酸中帶辣,辣中帶酸。這中蒜醋,常常用來蘸餃子,味道相當鮮美,而且蒜的色澤逞青綠色,分外好看。吃在嘴裡,並不很辣,脆而且香,實際上成為蠟月初八腌制的一種食品佐料。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