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酒席百科
1、喜宴和喜筵的區別
當這兩個詞語都泛指酒席時 ,是沒有根本區別的,可以任意使用,就是近義詞,都指喜慶的酒席。
從單個字來看,筵是作為名詞使用 的,而宴則是可以同時作為名詞或者動詞使用。
(1)素酒席百科擴展資料:
喜筵:是指喜慶的宴席,較多指的是婚娶時的宴席.
婚宴(wedding party)是指為了慶祝結婚而舉辦的宴會,在中國婚宴通常稱作喜酒。
在西方,婚宴通常是在結婚典禮結束之後舉行。
中國婚禮、婚宴一起在男方家進行,婚禮於婚宴開始前舉行,現代中國婚宴一般在婚禮後於酒樓舉行。
參考資料:
網路-喜筵
2、祭奠死者的宴席叫什麼
叫喪宴。
喪宴的籌備:喪家從大殮起就要預備待客飯食,由本宅廚師做,平日飯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個菜。在最後的唪經、送路、發引的三天中要擺桌待客,有的多至百十桌席,都是山珍海味的上等酒席,分大教、回教席面,也需備素席。
這些都是預先在大飯庄請師傅來本宅安灶現作。舊社會還有一些專白吃的人,即使和辦紅白事的主家不認識,他只要知道,就想方設法溜進去坐下來就吃。大棚內招待的客人多,席面多,誰也不認識誰,因此此等人吃完抹抹嘴頭就走,有的吃完了這輪吃那輪,這是常有的情況。
(2)素酒席百科擴展資料:
大辦喪宴的事例:
雲南昭通市永善縣的「黃家喪事」近日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連辦6天流水宴,6天的喪宴桌數不低於2400桌。更吸引當地百姓目光的,則是訃告上6個孝男孝女的名字,原來他們大多是當地「響當當」的官員。
逝者黃寶華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老人,按常理,他去世後斷然享受不到如此風光。顯然,他沾的是孝男孝女的光。這些孝男孝女大都是當地公檢法等實權部門的現任或前任主要領導。這樣的要素置身於中國基層官場的現實生態,奢侈喪宴、豪華葬禮也就很好理解了。
中國的基層官場大多呈現「政治家族」的分布色彩。縣一級的官員中,家族成員往往盤根錯節。這樣的官員家族「樹大根深」,在當地往往是「響當當」的家庭。而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婚喪嫁娶等儀式很受重視,一般的民間家庭也會盡可能辦得風光體面一些,官員家族的大操大辦更不用說了。
3、酒席時哪個位子是正位
古代宴飲禮儀中客人的座次「以左為上,視為首席」。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於右側。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
在餐宴上,一般坐北面南為尊、是餐桌的上首;坐東面西次之;坐西面東再次之;坐南面北便是下首了。 排座時,主賓在上首,主人在下首。在傳統院居中,北房為正,東西為廂。正房的左手,也就是北屋的東側是為上首,西邊則為下首。
(3)素酒席百科擴展資料:
中國酒桌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歷史幾乎與人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漢字成熟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很多典籍中都有關於酒和飲酒文化的記載,酒文化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影響深遠。
《詩經》中有20多處提到酒,酒被賦予了禮儀、社交、休閑等含義,體現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倫關系。還有很多典籍專門講酒,如西周的《酒誥》,西漢的《酒賦》《酒箴》,東晉的《酒誡》和初唐的《酒經》《酒譜》等等。可見,酒很早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與中國酒桌文化一樣久遠的是勸酒文化。中國古代的餐飲擔負著極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時間較長。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清朝時期,很多公家買單的宴會甚至持續三五天,
這些既是社交活動,也是政治活動。貫穿宴飲活動的,除了絲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各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宴會。一頓飯吃這么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於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4、酒席菜單有哪些菜?
一、酒席菜單有:
1、福運綿長——炒粉
2、甜甜蜜蜜——甜米
3、瑞果呈祥——水果
4、歡歡喜喜——喜糖
5、連生貴子——瓜子花生
6、永結喜同心——八寶飯
7、共嗚春報曉——鴛鴦雞
8、群龍賀新喜——白灼蝦
9、黃金鋪滿地——菠蘿生炒骨
10、白頭亦偕老——上湯白果豬肚
11、愛你一萬年——烏龜湯
12、沉魚落雁美——水魚雞湯
13、風姿顯貴氣——蒸花枝片
14、金腰懷太子——腰果丁
15、比翼齊雙飛——蒸白鴿
16、龍皇獻彩卷——炸榴連卷
17、紅袍添喜慶——扣肉
18、福至如東海——蒸海魚
19、早生貴子——棗圓仁子羹
20、良辰美景——上湯時蔬
21、萬紫千紅——合歡水果盤
二、婚宴酒席菜單選擇
1、宴席菜單不能看成是簡單的菜點拼湊,按照傳統說法,得注重菜式的組合和進餐的節奏。因此,宴席上的各類菜點配置不僅要協調,而且每一道菜點都要整體著眼,從數量、質量以及色澤形態和口味的對比關繫上考量。
2、宴席菜餚一般分為以下幾類:冷盤、熱炒、大菜、甜點、湯品、水果等。試分述如下:
3、冷盤,有單碟、雙拼、三拼、什錦拼盤、象形拼盤等多種形式,應根據宴會的檔次和規模,選用不同的形式。一般冷盤的葷素搭配為1∶1,製法不重復,口味富於變化,講究刀面且要求質精形美,這樣才能誘人食慾,漸入美食的享受之中。
4、熱炒,通常2~4道,在冷盤和大菜之間上菜,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熱炒以色艷味美、鮮香爽口為佳。
5、大菜,又稱「正菜」或「主菜」,是整個宴席的重點菜,多為4~6道。這些菜常用山珍海味和名蔬佳果烹制,在質與量上必須超過宴席中的其他菜品,起統帥全席的作用。
6、甜菜與點心,通常2~4道。甜菜的作用是調劑口味,醒酒解膩;點心是宴席上不可缺少的食品,要求小巧精緻。
7、湯品,則根據宴席的需要,或清澈如水,鮮香誘人;或濃白似乳,醇厚味美。
(4)素酒席百科擴展資料:
民間酒席
民間酒席也有一定的講究,都以上層社會酒席品位為根源。盡管菜品相對不同,講究也沒有那麼多,卻不缺少酒宴的幾大要素。沙泊柳在散文《上世紀80年代的鄉村酒席》中寫道:
鄉村酒席上的魚一般都是鯉魚,這是一種傳統寓意的講究,人們都很在意。記得曾經有一家人辦喜事用了鯰魚,結果我一連幾天都能聽到別人的議論。
鯉魚是酒席上的第一道菜,之後擺上桌的是肉——紅燜肉、回鍋肉或小雞燉蘑菇,再之後是葷素小炒和白菜木耳、燉豆腐、干豆腐、涼拌菜這類素菜。
5、中國的四大名宴是哪四大?
中國四大名宴:滿漢全席、全鴨宴、文會宴、燒尾宴。
宴會,古時也稱為「燕會」,是以酒肉款待賓客的一種聚餐活動。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內先鋪在地上的粗料編織物叫「筵」,加鋪在筵上規格較小的叫「席」(細料編成)。宴飲時,座位設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們席地坐飲。
後來使用桌椅,宴飲由地面升高到桌上進行,明清時有了「八仙桌」、「大圓桌」,宴會形式已經改變,宴席卻仍被沿稱為「筵席」,座位仍沿稱「席位」,筵席與酒席成了同義詞。
(5)素酒席百科擴展資料: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滿漢全席以東北·、山東、北京、江浙菜為主。世俗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
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
菜餚,一般是火鍋配以燉肉,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皇帝出席的國宴,也不過設十幾桌、幾十桌,也是牛、羊、豬、獸肉,用解食刀割肉為食。清入關後,情景有了很大的變化。六部九卿中,專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內筵席和國家大典時宴會事宜。
滿清剛入關時,飲食還不太講究,但很快就在原來滿族傳統飲食方式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蘇浙菜)和北菜(魯菜)的特色,建立了較為豐富的宮廷飲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滿漢全席
6、酒席素菜都有哪些
<
7、中國酒桌文化的淵源是什麼?
中國酒桌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歷史幾乎與人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漢字成熟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很多典籍中都有關於酒和飲酒文化的記載,酒文化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影響深遠。《詩經》中有20多處提到酒,酒被賦予了禮儀、社交、休閑等含義,體現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倫關系。
還有很多典籍專門講酒,如西周的《酒誥》,西漢的《酒賦》《酒箴》,東晉的《酒誡》和初唐的《酒經》《酒譜》等等。可見,酒很早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其實,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酒桌文化與飲食文化並沒有關系。早期中國酒桌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與祭祀、慶典等禮儀結合緊密,是屬於皇家與當權者的上層文化。酒的稀缺性與神秘性,為各種儀式做點綴,用庄嚴與宏達的場面詮釋政治統治的合法性。
在集權的君主政體下,權力高度集中,得到權力的一方極為恐懼失去權力,於是便編制了各種禮儀,舉辦各種活動,以便維護自己地位的正統與神聖。
(7)素酒席百科擴展資料
中國的勸酒文化
與中國酒桌文化一樣久遠的是勸酒文化。中國古代的餐飲擔負著極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時間較長。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清朝時期,很多公家買單的宴會甚至持續三五天,這些既是社交活動,也是政治活動。
貫穿宴飲活動的,除了絲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各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宴會。一頓飯吃這么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於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嚴格地說,勸酒源於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對上的互動,相對沒有強制性。但,上對下的互動,可稱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動敬,就有了極大的強制性。
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尤其是從家過渡到國,這種倫理慢慢變成了政治強制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政治語境下的強制性勸酒案例,有些妙趣橫生,但也有很多案例異常殘忍,讓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