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隴縣酒席

隴縣酒席

發布時間: 2022-05-15 08:36:33

1、把《贈范曄》這首詩工整地寫下來。

《贈范曄》晉朝 陸凱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譯文

折梅花的時候恰好遇到信使 ,於是將花寄給你這個身在隴頭的好友。江南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表達我的情感,姑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聊表春天的祝福。

詩的開篇即點明詩人與友人遠離千里,難以聚首,只能憑驛使來往互遞問候。而這一次,詩人傳送的不是書信卻是梅花,是可見得兩個之間關系親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達。一個「逢」字看似不經意,但實際上卻是有心;由驛使而聯想到友人,於是寄梅問候,體現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如果說詩的前兩句直白平淡,那麼後兩句則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僅不是一無所有,有的正是詩人的誠摯情懷,而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見,詩人的情趣是多麼高雅, 想像是多麼豐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徵春天的來臨,也隱含著對相聚時刻的期待。聯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詩人的慧心。

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雖然簡單,細細品之,春的生機及情意如現眼前。

古今吟詠嶺梅詩詞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陸凱詩《贈范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直隸南雄州志》載,南雄城南有寄梅驛,即取折梅逢驛使詩語。該驛曾經宋紹興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錫綸有《寄梅驛》詩雲:「一枝春可當人情,投贈南州艷此清。妙是不登供帳例,香風千古被征行。」

陸凱是三國時人。《三國志.陸凱傳》載:「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也。丞相遜族子也。黃武初為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珠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又《三國志.孫權傳》載:「赤烏四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於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他那「雖統軍眾,手不釋書」的儒將風度躍然出現在讀者眼前。

《贈范嘩》寥寥2 0字,簡朴中道出了真摯的友情,平淡中顯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為梅花的象徵,向人們預示著美好的春天即將來臨,祝願人們的美好祈望定能實現。

范嘩是誰?南北朝劉宋時有個編寫《後漢書》的范曄,但他距三國近200年,肯定不是這個范曄,而是三國另一個范曄。有的人則認為范嘩是劉宋時的范嘩,而陸凱不是三國吳的陸凱,而是劉宋時的另一個陸凱。孰是孰非,有待考證。

陸凱這首詩不過二十個字,卻包含無限的詩趣和感情。當陸凱懷念范曄的時候,為了表達高潔與純摯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傳遞書物的信使帶給范曄,所謂隴頭人,因為范曄時在陝西長安,隴山在陝西隴縣,所以用隴頭人以代。不言而喻,陸凱折花遙贈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馳名於世的。隱居西湖的林逋有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韻的寫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豐文萃,但陸凱認為別的禮物不足以表達他對范曄的情感,所以說江南沒有什麼可貴的東西堪以相贈,唯有先春而至為報春訊的梅花是最適當的,因而遙遙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徵他們之間的崇高友誼。大概人陸凱贈詩開始,「一枝春」就成為梅花及贈別的代稱了。可見影響的深遠。唐宋以下歷代詩人都有類似的吟詠,劉克庄寫道:「輕煙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襲取了陸凱的意境;高啟寫道:「無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陸凱以寄託感情。後來連唱曲的詞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舊事》就曾記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兒女終夕嬉戲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詞雖多,極難其選,獨楊守齊《一枝春》最為近世所稱。」可見一首小詩也有傳世的藝術魅力。它的藝術美在於樸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節,特定的環境,把懷友的感情,通過一種為世公認具有高潔情操的梅花表達出來,把抽象的感情與形象的梅花結為一體了。(曾敏之)

陸凱(?―約504年),字智君,陸俟之孫,北魏代(今張家口涿鹿縣山澗口村)人,鮮卑族。是南北朝人。

陸凱出身名門,祖父陸俟官拜征西大將軍,父兄也都為朝廷命官。他15歲時就官拜給事黃門侍郎,為皇帝親近侍從。陸凱忠厚又剛正不阿,身居要職數十年。後來,又出任正平太守七年,被稱為良吏。

陸凱與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後漢書》作者范曄友好,常以書信來往。當時南朝北朝處於敵對狀態,但是陸凱與范曄暗地裡不斷通信,互相訴說對時世的看法和感憤。陸凱於北魏景明二年(501年),把一支梅花裝在信袋裡,暗暗捎給江南好友范曄。范曄拆開信一看,裡面赫然放著一支梅花。

范曄被陸凱這種一身清白、忠心愛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精神所感動,潸然淚下。這件事傳出以後,被南北兩方文人稱贊不已。後人以「一支春」作為梅花的代稱,也常用作詠梅和別後相思的典故,並成為詞牌名。

陸凱的哥哥陸琇官拜司部典書,後來因為咸陽王元禧事件受到株連,冤死在獄中。陸凱悲憤至極,不畏強暴勢力,到處為哥哥申訴鳴冤。正始元年(504年),朝廷給陸琇昭雪、追復爵位。陸凱宿願得償,十分高興,擺置酒席款待四方好友,席間表訴自己心願已遂,不再有所牽掛。不久,陸凱病故,謚號慧。[1]

2、陝西寶雞鳳翔縣結婚彩禮和離娘錢一般要多少啊,

 寶雞:

流浪者3996:「陝西寶雞市隴縣李家河鄉有個地方叫荒庄,一個女子彩禮18萬6,要價19萬,預付定金15萬,結婚衣服、首飾、傢具等還不算。這些下來也要好幾萬,人們都預計結個婚下來最少也得25萬,這是賣女兒還是搶錢啊。如今社會女孩少了,好多男孩娶不到媳婦,你們要讓那些男孩情何以堪啊。」

愛吼秦腔:「隴縣山區娶媳婦費用,彩禮13萬到17萬,多數15萬左右;縣城買私人房15萬左右(自己地基上開發的房子,連小產權都算不上),商品房25萬左右;訂婚各種費用約5千;結婚宴席1.5萬左右,離娘錢、出門錢、過路錢、陪嫁錢……5千~1萬不等。合計最少沒有35萬媳婦娶不進門。山區人均年毛收入不到3千。」

榆林:

榆林的小馬今年新婚,她告訴華商網編輯,自己結婚時,男方家裡給了10萬元的現金,另外還有3萬元用作購買金銀首飾。「這在陝北算是中上水平吧。」小馬說,她的同事結婚,男方有給16萬8的,但彩禮錢不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數字,而是跟雙方家庭條件有關。

「如果家庭條件普通,也有給6萬6、8萬8的,陝北人比較圖吉利,很多彩禮的數字都不是整數。」小馬說,甚至更低一點的也有,比如3萬、5萬。

延安:

「一般是六位數,也有更多的,20萬也正常。」家在延安的小王說,彩禮錢的多少要看結婚雙方兩家的具體情況,沒有一個確切的標准。但如果低於六位數,就有些「沒面子」。

3、陝西都有哪些特色小吃呢?

粉蒸羊肉
炒粉魚
葫蘆頭
鍋盔
粉湯羊血
貴妃餅
太後餅
甑糕
姜絲拌湯
漿水面
燴麻食
煎餅
秦鎮米皮
咸饊子
臘汁肉
扯麵
薺菜春卷
豆黃糕
餃子宴
涼皮
酸湯餃子
小吃宴
水盆大肉
黃貴柿子餅
金線油塔
胡麻餅
時辰包子
千層油酥餅
蕎面餄餎
臊子面
柿麵糊塌
莊裡合兒餅
泡泡油糕
石子餅
灌湯包子
牛羊肉泡饃

臘牛羊肉

臘牛羊肉在西安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西安的名小吃之一。它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出的肉質地酥粒、色澤紅潤、香醇可口。相傳慈禧太後逃難到西安時,吃了西安的臘牛羊肉贊不絕口。今天的臘牛羊肉已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你一定要買一點回去。保鮮問題你不必擔心,真空包裝一般可以保鮮10天左右。

黃桂柿子餅

用臨潼上等的火晶柿子加桂花醬、白糖拌上麵粉精製而成。特點香甜可口、甜而不膩。相傳李自成稱王西安後,臨潼的老百姓就是用黃桂柿子餅慰勞義軍的,很受義軍將士稱道。

甑糕

用糯米和紅棗為原料精製而成的一種甜糕,西安人一般用它當早點。特點是棗香濃郁、軟糯粘甜,因為大棗還具有益氣補血、養腎安神的功效,營養價值非常高。是一種滋補養身的食品,深受西安人的喜愛。

秦鎮米皮

在西安,秦鎮米皮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年不分四季,日不分晴雨,涼皮攤上總是座無虛席。調食時,配以適當的菜(一般是小豆牙或大豆芽)、油潑辣子、蒜泥、醬油、香醋、香油和味精等調料,吃起來光潤、皮薄、細軟、筋道,口感獨特。

粉湯羊血

由制血、配調料和泡饃三個步驟精製而成。食時配以粉絲、香菜等輔料。羊血鮮嫩、粉絲光滑筋軟、辣香撲鼻。寒冬食用為最佳。又因所用調料多為溫中健胃和芳香開竅的中葯,故特別受年老胃弱的顧客的青睞。

粉蒸牛羊肉

起於盛唐,是長安著名的小吃之一。用鮮肥牛或羊肉以花椒、茄香等十向種調料靡粉腌制入味後,和麵粉經武火、文火蒸制而成。食時,佐以生蒜(也可以用荷葉餅夾著吃),再來一杯熬制的磚茶,既有助消化,又覺清心利口,回味無究。

蕎面

陝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歷史。尤以陝北、韓城、西安校場門白橋面最為有名。製作時選用新鮮蕎麥現靡現做,一般涼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熱吃。特點是清香利口、條紅筋韌。當地人戲稱:"蕎面黑是黑,盤韌爽口能待客。"

蜂蜜涼粽子

西安名小吃,始於唐代。是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桂花醬而成。涼甜芳香、沁人肺腑,是理想的夏令食品。

牛羊肉千層油酥餅

始於唐代,其製作技藝非常精細,經過制酥、和面、制餅、煎炬等四道工序而成。色澤金黃、層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可口,數回民坊上的最好吃。

黃桂稠酒

以糯米為原料,經蒸熟發酵而成。色白如玉、粘稠似漿、酒精含量低、老少皆宜、風味獨特。據說當年"李白斗酒詩百篇",暢飲的就是長安特產的稠酒。

北院門回民小吃一條街

北院門大都是明清傳統形式的木結構店鋪,古樸黃雅,建造精巧,具有濃郁的關中傳統民居和市井建築風格。這里經營灌湯包子、牛羊肉泡饃、烤肉、八寶粥等回民飲食。中外食客整日絡繹不絕。

長武鍋盔

長武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的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一寸,重五斤。原料用麥面精粉,壓桿和面,淺鍋慢火烘烤。鍋盔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扯麵

扯麵是關中地區的傳統麵食小吃。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其特點是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乾縣鍋盔

公元624-705年,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以後多經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鍋盔直徑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內瓤起層,美味可口。

隴縣馬蹄酥

馬蹄酥,因形似馬蹄而得名,原是隴縣民間走親訪友時的名貴糕點,是用精粉、豬板油、蜂蜜和白糖等為原料製成,色澤褐黃,紋層清晰,脆酥綿甜,且耐存放。現隴縣食品加工廠生產。

鳳翔豆花泡饃

如果您想吃經濟方便早點,鳳翔豆花泡饃將是您在寶雞的首選。吃法是將切成小塊的鍋盔倒入豆漿鍋內煮稍許,盛入碗內,然後將熱豆花舀放其上,澆以豆漿,佐以調料。其質量要求是豆花要嫩、豆漿要"煎"、辣子油要"汪"。食後味道咸辣清香,營養高易於消化。在寶雞市、鳳翔等地已成為一種經濟早餐。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始於周代。製作時以大肉"臊子"(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海帶及鮮味的底菜、漂菜,烹湯澆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盤、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點而聞名遐邇,人們常以"岐山面"稱之。岐山面館遍布關中城鄉。
如果您到岐山縣,還可走進農家民俗村,品嘗到原汁原味地道風味的臊子面。

鳳翔臘驢肉

臘驢肉創制於清代咸豐年間。臘驢肉的製作要選上等驢肉,經過夏、秋、冬三季的曬、壓、煮、腌而成。其切片顏色鮮紅、肉質細膩、酥而有筋、味道鮮美、回味無窮。特別是"錢錢肉",謂之臘驢肉中的精品。現鳳翔縣有多家企業加工生產,是饋贈賓客、宴迎親友之佳品。

岐山鍋盔

相傳岐山鍋盔最早始於周文王之時,又名"文王鍋盔"。鍋盔因形似鍋底,大如鍋蓋而得名,其面細、酥脆、油香、味美。製作時和面加入鹽、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復拌壓,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黃皮脆,味道香美。

寶雞茶酥

茶酥以麵粉、豬板油、菜油外加佐料烘烤而成。色澤金黃、內層松軟、層層落花、油而不膩、口味香酥。常以油煎荷包雞蛋配合食用,味美適口。

洋芋擦擦

用擦子把洋芋擦成寸長的薄片,拌入花椒、蔥絲、姜粉、鹽末等,同麵粉攪勻,上鍋蒸熟。酥綿可口,久吃不厭。

錢錢飯

粗糧精製的錢錢飯是將黑豆經浸泡,膨圓漲大,放在碾子上壓成片,形如銅錢,所以百姓稱"錢錢飯"。

水盆羊肉

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負盛名。是以剔骨鮮羊肉、羊骨加桂皮、花椒、小茄香、草果、精鹽、味精製作而成,食用時配燒餅或白吉饃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醬、鮮蒜瓣,則肉爛湯清,肥而不膩,別具風味。

韓城羊肉合各

將細蕎麥麵粉經壓製成合各,用鮮羊肉、熟羊油、香醋、蔥花、蒿子面、油潑辣子、咸面醬、精鹽、五香粉、咸韭菜段等制臊了湯,澆與其上。其特點是:合和細長綿軟,臊子酥爛濃醇,入口麻辣宜人。

蒲城椽頭蒸饃

椽頭蒸饃因其狀如椽頭而得名,距今已有200餘年的製作歷史,為蒲城特有的傳統食品。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蒸饃時不用鹼,發酵程度要求嚴格,面團要反復盤揉,所以椽頭蒸饃內酥外光,含水分少,且便於攜帶,又耐久貯。

大荔帶把肘子

帶把肘子選用帶骨豬肘,佐以大香、桂皮等煮蒸而成,其色澤棗紅,形似橢圓,肉爛膠粘,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漢中粉皮子、漢中熱涼粉、漢中菜豆腐、城固麵皮子、西鄉牛肉乾、鎮巴干炸山雀、略陽罐罐茶、寧強麻辣雞、漿水面、米糕饃、寧強核桃饃、樹葉子涼粉

油茶泡饃

油茶是用家畜油和麵粉炒成的。在耀縣城的大街上,有不少賣油茶泡饃的店鋪和小攤。

榆林的豆腐、炸豆奶、拼三鮮,綏德的油旋,鎮川的油干爐,佳肥的馬蹄酥,子洲的果餡,清澗煎餅,米脂驢板腸,定邊,靖邊的宰羊肉、剁蕎面以及各地都有的羊雜碎、手抓羊肉、油糕、米酒、碗坨。

4、隴縣的文化

春節,隴縣也叫過年。從臘月初八後,家家開始備辦年貨,准備過年。臘月23日《送灶君》,也稱「送灶」、「掃舍」。臘月30日糊窗戶、貼窗花、年畫,貼對聯、門箋、門神畫,備酒菜、給祖先獻供饃、菜,燃香、點蠟燭,祭祖祀神,燃放鞭炮,開始過年。晚間全家團聚吃菜喝酒,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新媳婦散發壓歲錢,說古道今、談工作、敘家常。午夜後,在院內點燃一堆柏葉火,燃放鞭炮,插香接神,除舊歲,迎新春,稱之為「迎喜接福」。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穿新衣,給祖先燒香叩頭。早飯吃餃子或臊子面,午飯擺酒席,吃饃食。初二之後,攜帶禮品,走親訪友,謂之「拜年」。此間各村裝扮社火游演,搭制鞦韆。
「元宵節」是年俗活動的重要內容,在隴縣人們有「小初一」、「大十五」之稱。元宵節活動主要有三項內容,一是吃湯圓;二是觀花燈、觀焰火、猜燈謎;三是耍社火。在正月初五後,各種形狀的花燈如:暖鍋燈、魚兒燈、老虎燈、兔娃燈、猴孩燈、西瓜燈、紗燈、宮燈、龍燈、蓮花燈、火罐燈等花燈上市。初八起,婆家開始為未婚媳婦送燈籠,並帶禮品或糕點。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為燈節活動,入夜,城鄉戶戶院內懸天燈、掛門燈、掛墳燈,小孩挑著彩燈走門串戶游燈。新媳婦第一個元宵節要去男方舅家或姑家「躲燈」。這一習俗與民間的傳說有關。 隴州社火約有2000餘年的歷史,盛於宋、明、清時代。據隴州舊志載,早在秦漢時隴州民間就有「百戲」游演活動。公元前209年,古隴州人根據黃公伏白虎事編演「角抵戲」《東海黃公》。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隴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詭狀異形,以穢縵為歡樂,內外共觀,獸不相避」的記載。明清時期,隴州各古廟會戲唱斗台,全縣各家社火晝夜不絕,隨場變演,已形成賽社火的風習。 隴州社火的種類有:馬社火、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蹺、車社火、秋遷、蹺板、舞獅、舞龍、耍大頭、古參軍、竹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隴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蹺、步社火配唱曲調兼表演外,其它絕大多數是屬造型藝術。隴州社火的表演內容:多以仙佛精道、神頭鬼面;忠臣烈士、披袍秉笏;逐臣孤子、悲歡離合;鈸刀趕棒,叱奸罵讒。內容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歷史演義故事,也有求吉慶、頌政通人和、宣傳經濟發展等內容。
隴州社火的特色:馬社火是隴州最普遍規模最大的社火。各類社火表演隊前均有「黑虎靈官」開道。各類社火表演隊的鑼鼓隊陣容龐大、節奏激烈、氣勢磅礴、震耳欲聾,表演者挺胸昂首、神采奕奕。展現出黃土地西部壯士的雄風。傳神誇張的隴州社火臉譜形成主要特色。
臉譜
社火純屬啞劇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長時間的類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觀眾只有從社火所扮人物繪畫的臉譜上讀懂內容,這就要求臉譜設計有譜可依。
隴州民間藝人根據對所扮角色的理解進行大膽細致的創作。利用色彩圖案、線條穿插變化,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徵方面刻畫十分細致、具體、直觀、給人一種原始清晰之感。 隴州刺綉藝術,歷史悠久,世代傳承。它以純朴濃郁的地方鄉土風味,它以浪漫、粗放、強烈、自然、多姿的造型,給人以美的欣賞。它以圖案誇張、綉工精細、針角嚴密、地方泥土氣息濃郁,每針每線都傾注著婦女們內心情思和良好的祝願。
隴州刺綉品種類有:綉花枕、綉花門簾、綉花鞋、綉花鞋墊、綉花壁掛、百花帳、萬名傘、五毒肚、香包、虎頭帽、狗頭帽、護袖、虎頭鞋、貓頭鞋、虎枕、貓枕、豬枕、五毒耳枕、秦枕、鮭枕、魚枕、掛獅、掛龍、掛虎等種類。 皮影戲在隴州傳承相當久遠,大約從剪紙發展而來。由於皮影戲班組織相當簡便,所需人員不多,演出詼諧富有鄉村情趣,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全縣仍有7家皮影戲班活躍在鄉村。較完整地保留了西路皮影的原始風格。
隴州皮影製作主要是已故老藝人陳召賢所興起,他的製作藝術,為陝西西路皮影製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製作的千餘幅皮影製作(粉本),體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術和純熟的白描技巧。陳召賢從藝40餘年,共刻制傳統與現代戲劇人物、景物皮影3000餘件。150餘件皮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多件作品各類展賽中獲大獎,1989年他入選《中國民間藝人名人錄》。 辣椒:肉厚條長,紋理勻稱,色鮮味美,譽為秦椒之王。年產鮮椒700多萬公斤,遠銷東南亞和歐美諸國,獲國家外貿出口信用證書。
核桃:皮薄瓤飽,香甜酥脆,營養豐富,主產於南部淺山區和西北部山區,年產核桃400多萬公斤,被國家定為出口免檢產品。
烤煙:自80年代初開始種植,現面積達到6萬畝,總產量5292萬公斤,為全省烤煙第二大縣,「關山」牌煙葉為陝西省三大名牌產品之一。
西洋參:為養陰生津的稀有名貴中葯,1979年試種,1985年起大面積種植,現有面積10萬平方米,年產量15000公斤。
五味子:具有補心腎、益脾胃、增進食慾、強健神經的功效。食用酸甜可口,製作飲料味道鮮美,入葯效力更為明顯。其資源廣布關山林區,年產量50萬公斤以上。陝西神韻五味子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中國五味子果酒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沙棘:果實含大量的維生素c,被稱為Vc之王,其果汁為上等飲料。資源遍及境內南北山區,年產量在200萬公斤以上。
乳製品:和氏、關山、正和三戶乳品加工企業年生產乳製品6390噸,液態奶1.38萬噸,「和氏」牌、「關山」牌系列奶粉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並榮獲中國食品行業上榜品牌,「瑞芙」牌干吃奶粉填補了國家市場空白。 馬蹄酥
又名蜜餡兒,因形似馬蹄而得名,原是隴縣民間走親訪友時的名貴糕點,是用精粉、豬板油、蜂蜜和白糖等為原料製成,色澤褐黃,紋層清晰,脆酥綿甜,且耐存放。現隴縣食品加工廠生產。
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後,歸鄉省親時,傳入其家鄉隴州的宮廷膳食。長孫皇後原籍隴州香泉鄉,如今孫家莊還有娘娘墳遺址。隴縣東風鄉相公山下的娘娘廟遺址,便是唐代為紀念賢良的長孫皇後奏於聖上減免隴州人民的賦稅而建的祠堂。
寧果
俗稱寧果豆豆,是用麵粉做成小丸子樣,過油後撒上白糖,等冷卻後,非常美味的食品。
涼皮
紅紅的辣椒,白色的涼皮。隴縣涼皮和西府涼皮一樣,用麵粉經過泡——洗——蒸等多道工序完成,有擀麵皮和麵皮2種。
羊肉泡
隴州羊肉泡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後餘味無窮,又有暖胃之功能。特別是冬季,常常排隊去吃。隴縣羊肉泡和西府其他地區的羊肉泡不同,饃(白面烤餅)顧客用手掰好,放在碗中,熱湯中一過,加點粉絲羊血絲,撒上蔥花,就著糖蒜,是隴縣人日常的早餐之一。
油旋、酥饃
隴縣的油旋餅和酥饃也是當地兩大特色。油旋用發面在炭火鍋內烤制而成,卷上核桃花生仁碎粒,香而不油,脆而可口。油旋餅也就一個燒餅大小,四周厚而中間薄,四周一圈一層都是烤乾的,口味很獨特。
隴州酥饃,皮酥餡兒香甜。穌麵包油麵加糖餡兒烤制而成。
狗舌頭
狗舌頭,是一種類似於油旋的餅,但是狗舌頭很大,很酥脆,上面有核桃渣,口味很適合青少年,和老年人吃,深的隴州人民的喜愛。
攪團、蜂蜜粽子
隴縣攪團用本地自產的玉米粉製成,配之以油辣子、酸菜,風味獨特。
蜂蜜粽子香甜糯軟。

5、隴縣的過年習俗作文

插香接神、菜。從臘月初八後,家家開始備辦年貨,走親訪友,隴縣也叫過年,貼對聯,午飯擺酒席,給祖先燒香叩頭,燃放鞭炮,燃香,晚輩給長輩拜年、談工作,在院內點燃一堆柏葉火、「掃舍」,攜帶禮品春節、給祖先獻供饃,開始過年。正月初一早晨。初二之後,謂之「拜年」,備酒菜,也稱「送灶」,准備過年。午夜後。此間各村裝扮社火游演,吃饃食、門箋,燃放鞭炮。早飯吃餃子或臊子面,除舊歲。臘月23日《送灶君》,說古道今,迎新春,祭祖祀神。臘月30日糊窗戶,男女老少穿新衣、新媳婦散發壓歲錢、年畫、貼窗花、敘家常,稱之為「迎喜接福」、點蠟燭、門神畫,長輩給小孩。晚間全家團聚吃菜喝酒,搭制鞦韆

6、隴縣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隴縣也叫過年。從臘月初八後,家家開始備辦年貨,准備過年。臘月23日《送灶君》,也稱「送灶」、「掃舍」。臘月30日糊窗戶、貼窗花、年畫,貼對聯、門箋、門神畫,備酒菜、給祖先獻供饃、菜,燃香、點蠟燭,祭祖祀神,燃放鞭炮,開始過年。晚間全家團聚吃菜喝酒,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新媳婦散發壓歲錢,說古道今、談工作、敘家常。午夜後,在院內點燃一堆柏葉火,燃放鞭炮,插香接神,除舊歲,迎新春,稱之為「迎喜接福」。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穿新衣,給祖先燒香叩頭。早飯吃餃子或臊子面,午飯擺酒席,吃饃食。初二之後,攜帶禮品,走親訪友,謂之「拜年」。此間各村裝扮社火游演,搭制鞦韆。
「元宵節」是年俗活動的重要內容,在隴縣人們有「小初一」、「大十五」之稱。元宵節活動
隴州社火藝術節
主要有三項內容,一是吃湯圓;二是觀花燈、觀焰火、猜燈謎;三是耍社火。在正月初五後,各種形狀的花燈如:暖鍋燈、魚兒燈、老虎燈、兔娃燈、猴孩燈、西瓜燈、紗燈、宮燈、龍燈、蓮花燈、火罐燈等花燈上市。初八起,婆家開始為未婚媳婦送燈籠,並帶禮品或糕點。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為燈節活動,入夜,城鄉戶戶院內懸天燈、掛門燈、掛墳燈,小孩挑著彩燈走門串戶游燈。新媳婦第一個元宵節要去男方舅家或姑家「躲燈」。這一習俗與民間的傳說有關。

7、陝西特色小吃有那些?

1、羊肉泡饃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庄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 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競封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還有一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2、黃桂稠酒陝西的風味菜點以其所包含的豐富歷史典故和文化情趣為越來越多的遊人所了解和喜愛。酒席宴上吃喝是不分家的,於是陝西最有名的飲品黃桂稠酒就開始大行其道了。到如今,從大酒店到街坊小吃鋪,到處都在賣熱氣騰騰的稠酒,以至很多西安的老人和小孩也都能給外地客說出幾句有關楊貴妃與稠酒的傳說來.黃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釀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黃桂而得名。此酒狀如玉液,綿甜醇香,回味悠長,據說其歷史可追溯到周代的"醪醴"。經考證,在蒸餾酒發明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們一直喝的就是這種米酒,尤其是唐代,"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此處所說的"斗酒"即是指稠酒,關於這一點近年來出土的唐墓壁畫亦可為證:1992年在長安縣南里王村出土的韋氏家族墓中,有一幅主人庭院宴客圖,圖上有兩個女童從兩側端酒上席。有考古專家指出,這畫上的酒是從旁邊現壓現端,一如李白詩"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所描繪的景象。其關鍵是一個"壓"字,即用人力使酒汁與酒糟分離開,這情景,在今日西安一些"老字型大小"飯店中仍然可以看到。3、蕎面餄餎西安城牆內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地方名叫教場門,顧名思義,大概是當年八旗兵、綠營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門"沒有看到過,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教場門"三個字出現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後面還掛著另兩個字"餄餎"。因多用蕎麥面製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餄餎。據有人考證說此食物在元代已經有了,根據是元人王楨著的《農書·蕎麥》節中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河漏"、" 餄餎",兩者在讀音上無論按普通話還是陝西腔都很相近,也許後者是前者的轉音吧。4、灌湯包子賈三是西安城的名人。來到西安,你是無論如何該去品味賈三先生透徹人心的清真和美倫美煥的技藝。找到賈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賈三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型大小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5、陝西涼皮陝西涼皮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這里,僅舉出幾種。麻醬涼皮 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麵粉調成糊狀,盛入特製的金屬涼皮籮里,搖支涼皮蘿使面精平平地鋪在籮底,然後放入開水鍋內蒸製成熟。吃時,把麵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秦鎮涼皮 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漢中涼皮 因產於漢中地區而得名。由於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製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製作時,將磨碭米粉漿平鋪於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著蒜香。岐山擀麵皮 岐山縣製作的最佳。製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麵筋,把澱粉擀成薄餅,上蒸籠蒸制。製成涼皮既軟又粘。調料以岐山當地釀制的糧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麵筋絲,在一小鐵鍋內拌合均勻,盛盤而饗客,其口味主要特點是酸、辣、香。麵筋涼皮主產於關中地區,加工時,要先洗出麵筋,澱粉調成糊,盛入金屬涼皮籮上鍋蒸制。調制時,加入蒸烹麵筋塊、時令蔬菜,調味品有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香油等,吃時別有風味。 除以上幾種外,陝西還有扶風的烙麵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陝北的綠豆涼皮等等。

8、贈范曄的詩意

[編輯本段]贈范曄
年代:【南北朝】 作者:【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作者簡介】陸凱(生卒年不詳)字智君,代(今河北蔚縣東)人。北魏孝文帝時在世,以忠厚見稱, 曾被任命為正平太守, 在郡七年。
【鑒賞】
古時贈友詩無數,陸凱這一首以其短小、平直獨具一格,全詩又似一封給友人的書信,親切隨和,頗有情趣。
詩的開篇即點明詩人與友人遠離千里,難以聚首,只能憑驛使來往互遞問候。而這一次,詩人傳送的不是書信卻是梅花,是可見得兩個之間關系親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達。一個「逢」字看似不經意,但實際上卻是有心;由驛使而聯想到友人,於是寄梅問候,體現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如果說詩的前兩句直白平淡,那麼後兩句則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僅不是一無所有,有的正是詩人的誠摯情懷,而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見,詩人的情趣是多麼高雅, 想像是多麼豐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徵春天的來臨,也隱含著對相聚時刻的期待。聯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詩人的慧心。
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雖然簡單,細細品之,春的生機及情意如現眼前。
【注釋】:
古今吟詠嶺梅詩詞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陸凱《贈范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直隸南雄州志》載,南雄城南有寄梅驛,即取折梅逢驛使詩語。該驛曾經宋紹興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錫綸有《寄梅驛》詩雲:「一枝春可當人情,投贈南州艷此清。妙是不登供帳例,香風千古被征行。」
陸凱是三國時人。《三國志.陸凱傳》載:「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也。丞相遜族子也。黃武初為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珠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又《三國志.孫權傳》載:「赤烏四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於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他那「雖統軍眾,手不釋書」的儒將風度躍然出現在讀者眼前。
《贈范嘩》寥寥2 0字,簡朴中道出了真摯的友情,平淡中顯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為梅花的象徵,向人們預示著美好的春天即將來臨,祝願人們的美好祈望定能實現。
范嘩是誰?南北朝劉宋時有個編寫《後漢書》的范曄,但他距三國近200年,肯定不是這個范曄,而是三國另一個范曄。有的人則認為范嘩是劉宋時的范嘩,而陸凱不是三國吳的陸凱,而是劉宋時的另一個陸凱。熟是熟非,有待考證。
陸凱這首詩不過二十個字,卻包含無限的詩趣和感情。當陸凱懷念范曄的時候,為了表達高潔與純摯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傳遞書物的信使帶給范曄,所謂隴頭人,因為范曄時在陝西長安,隴山在陝西隴縣,所以用隴頭人以代。不言而喻,陸凱折花遙贈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馳名於世的。隱居西湖的林逋有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韻的寫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豐文萃,但陸凱認為別的禮物不足以表達他對范曄的情感,所以說江南沒有什麼可貴的東西堪以相贈,唯有先春而至為報春訊的梅花是最適當的,因而遙遙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徵他們之間的崇高友誼。大概人陸凱贈詩開始,「一枝春」就成為梅花及贈別的代稱了。可見影響的深遠。唐宋以下歷代詩人都有類似的吟詠,劉克庄寫道:「輕煙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襲取了陸凱的意境;高啟寫道:「無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陸凱詩以寄託感情。後來連唱曲的詞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舊事》就曾記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兒女終夕嬉戲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詞雖多,極難其選,獨楊守齊《一枝春》最為近世所稱。」可見一首小詩也有傳世的藝術魅力。它的藝術美在於樸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節,特定的環境,把懷友的感情,通過一種為世公認具有高潔情操的梅花表達出來,把抽象的感情與形象的梅花結為一體了。(曾敏之)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陸凱(?―約504年),字智君,陸俟之孫,北魏代(今張家口涿鹿縣山澗口村)人,鮮卑族。是南北朝人。《魏書》有傳。
陸凱出身名門,祖父陸俟官拜征西大將軍,父兄也都為朝廷命官。他15歲時就官拜給事黃門侍郎,為皇帝親近侍從。陸凱忠厚又剛正不阿,身居要職數十年。後來,又出任正平太守七年,被稱為良吏。
陸凱與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後漢書》作者范曄友好,常以書信來往。當時南朝北朝處於敵對狀態,但是陸凱與范曄暗地裡不斷通信,互相訴說對時世的看法和感憤。陸凱於北魏景明二年(501年),把一支梅花裝在信袋裡,暗暗捎給江南好友范曄。范曄拆開信一看,裡面赫然放著一支梅花,並有詩一首: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支春。
范曄被陸凱這種一身清白、忠心愛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精神所感動,潸然淚下。這件事傳出以後,被南北兩方文人稱贊不已。後人以「一支春」作為梅花的代稱,也常用作詠梅和別後相思的典故,並成為詞牌名。
陸凱的哥哥陸琇官拜司部典書,後來因為咸陽王元禧事件受到株連,冤死在獄中。陸凱悲憤至極,不畏強暴勢力,到處為哥哥申訴鳴冤。正始元年(504年),朝廷給陸琇昭雪、追復爵位。陸凱宿願得償,十分高興,擺置酒席款待四方好友,席間表訴自己心願已遂,不再有所牽掛。不久,陸凱病故,謚號慧。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