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辦酒席
1、納西族有什麼傳統風俗人情?
納西族是我國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帶的少數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其周邊的中甸、寧蒗、維西、永勝、德欽等縣。據1990年人口普查,全國納西族有278009人,其中雲南省有260388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有184894人,佔全國納西族總人口的66.5%,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區。
納西族的稱謂 納西族的自稱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區別:麗江等地多自稱「納西」,寧蒗、四川鹽源等地自稱「納日」、「納汝」或「納恆」。按納西語分析,「納」有「大」或「尊貴」的意思,「西」、「汝」、「恆」等意為「人」或「族」。1954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以「納西」作為共同族稱。 納西族語言文字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致以金沙江為界分為兩個方言,方言之間相互不能通話,而納西語的標准語則以納西語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麗江縣城大研鎮的語音為標准音。 在納西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有過東巴文、哥巴文兩種文字。「東巴文」是納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由象形符號、標音符號和附加符號組成,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還流傳在民間的活的象形文字。 納西族宗教信仰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等宗教。此外,麗江納西族還普遍信奉「三朵」神,成為多種信仰的民族。 納西族社會經濟 納西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同雲南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發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國建立前,麗江縣的納西族聚居區是封建地主經濟,並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甸縣的一些地區仍保留著領主經濟的殘余;寧蒗到還基本處於封建領主經濟階段,並保持著對偶婚和母系家庭殘余。 納西族的文化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納西族人民創造了富有本民特點的燦爛文化,形成並發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納西東巴文化在雲南各民族獨樹一幟,是納西族人民的驕傲,比如東巴文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在《東巴經》中,一方面保留了許多古語古詞,是納西語和其他親屬語言作歷史比較的極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記錄了大量的納西古代文學。 與東巴文化發展的同時,納西族又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先進文化,從而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內容。從明代開始,以麗江土司為首的貴族領主首先接受了漢文化,他們大都能詩能文,如木公曾寫下了《雪山詩選》,木增曾寫下了《雲邁淡墨》等詩集。 納西族民俗特色 納西族一般居信在壩區、河谷和半山區。壩區民間住房多系土木結構瓦房,格局多為「三房一照壁」,山區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頂。納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數地區實行一夫一妻制,舊時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寧蒗瀘沽湖周圍的摩梭人則還保留著母系家庭和對偶婚的殘余。隨著婚姻法的貫徹,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漸改變。
2、蘇州有哪些名人?告訴我一些他們的事跡(事例)
安重榮:(生卒年待考),字鐵胡,五代後晉朔州人。
後唐時任振武巡邊指揮使。後歸後晉石敬瑭,任成德軍節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後,他起兵反石,次年戰敗被殺,但他這種民族氣節得到了後世的景仰。
安 同:(生卒年待考),曹魏時遼東胡人。
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 清:(生卒年待考),字世高,原為安息國太子。漢朝佛教學者。
到中國傳播說一切有部阿毗曇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他精通梵語,念經修行,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到達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不久即通曉漢語,翻譯經典。據晉朝道安編纂的《眾經目錄》記載,安世高譯經典《修行道地經》等共三十五種四十一卷,現存二十二種二十六卷,皆屬小乘。
安 民:(生卒年待考),長安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宋朝石匠。
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 熙:(公元1269~1311年),字敬仲,號墨□,藁城人(今河北藁城),著名元朝學者。
性淡雅,喜垂釣,不屑仕進,家居教授數十年,教人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術為先。四方來學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童:(公元?~1293年),蒙古札剌兒氏,木華黎四世孫。元朝前期政治家。
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衛,為四怯薛之長。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中書右丞相。安童尊禮漢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忽必烈命安童從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防禦叛亂的西北諸王。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變,將那木罕送交術赤系後王忙哥帖木兒,將安童送交窩闊台系後王海都。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被放還,仍為中書右丞相。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重立尚書省,中書省形同虛設,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寵信,被迫辭職。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逝世。
安 伸:(生卒年待考),淄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盤:(生卒年待考),嘉定州人(今上海),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 傳:(生卒年待考),淄川人(今山東淄博) 著名明朝大臣。
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有《蛩音集》。
安 昶:(生卒年待考),江蘇金匱人。著名清朝書法家。
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金藏:(生卒年待考),長安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樂工。
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後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後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公元703~757年),本名軋犖山(一作阿犖山),母突厥人,營州柳城雜胡人(今遼寧朝陽)。唐安史之亂的禍首。
安祿山少孤,本姓康,後隨繼父改姓安,名祿山。初為邊境互市牙郎。安祿山驍勇機智,熟悉邊地情況,又善逢迎,手段狡詐,初得幽州節度使張守賞識,繼得唐玄宗寵信。
唐玄宗在位時,為了加強邊境的防禦,在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立了十個軍鎮(也叫做藩鎮),軍鎮的長官叫節度使。節度使帶領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調到朝廷當宰相。李林甫掌權以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擔任朔方等四個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戰功。他手下的將領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驍勇善戰的名將,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勞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調回京城當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誣告王忠嗣想擁戴太子謀反,害得王忠嗣險些丟掉了性命。後來還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為王忠嗣申冤,唐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為降職處分。王忠嗣受不了這個冤枉,一氣之下就病死了。
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戰,而且跟朝官沒聯系,靠得住。唐玄宗本來最怕邊境的將領謀反,就聽李林甫的話,提拔了一些胡人當節度使。在這些胡族的節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別看中一個平盧(今遼寧朝陽)節度使安祿山。
安祿山年輕時在平盧軍里當過將官,因為不遵守軍令,打了敗仗。邊境守將把他解送到長安,請朝廷處分。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為了嚴肅軍紀,把安祿山判了死刑。唐玄宗聽說安祿山挺能幹,下令把安祿山釋放。張九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違反軍令,損兵折將,按軍法不能不殺;而且據我觀察,安祿山不是個善良人,不殺恐怕後患無窮。」唐玄宗不聽張九齡勸諫,還是赦免了安祿山。後來,張九齡被撤了職。安祿山卻靠他奉承拍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陞官,當上了平盧節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陽(治所在今北京市)節度使。
安祿山當了節度使以後,就盡量搜羅奇禽異獸,珍珠寶貝,經常送到宮廷討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歡邊境將領報戰功,就採取陰謀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將士,參加宴會。在酒席上,用葯酒灌醉他們,把兵士殺了,又把他們的首領割了頭,獻給朝廷報功。唐玄宗常常召安祿山到長安朝見。安祿山抓住這個機會,使出他狡猾的手段,盡量討唐玄宗的喜歡。
安祿山長得特別肥胖,凸肚子,矮個子,裝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唐玄宗一見到他就樂了。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這么大的肚子,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安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別的,只有一顆赤誠的心。」唐玄宗認為安祿山真對他一片忠心,心裡更高興了。以後又封安祿山為郡王,還替他在長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貴族住的一樣華麗的府第。安祿山搬進王府後,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樂;還讓楊貴妃把安祿山收作干兒子,讓安祿山在內宮隨便進出,親熱得像一家人一樣。
安祿山騙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後,除了范陽、平盧兩鎮外,又兼了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控制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地區。他秘密擴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任用漢族士人高尚、嚴庄幫他出謀劃策;又從邊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選了八千名壯士,組成一支精兵,囤積糧草,磨礪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備叛亂。沒多久,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同族哥哥楊國忠憑著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楊國忠本來是個流氓,安祿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慣安祿山,兩個人就鬧起矛盾來。楊國忠幾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一定要謀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寵信安祿山,哪裡會相信。
日子一長,安祿山的謀反的跡象漸漸暴露出來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陽的三十二名漢將都撤換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親手寫詔書要安祿山到長安,他也推託有病不去。唐玄宗開始對安祿山懷疑起來。但是無論唐玄宗或是楊國忠,都沒有想到該怎樣防備安祿山的叛亂。
公元755年農歷10月,安祿山經過周密准備,決定發動叛亂。這時候,正好有個官員從長安到范陽來。安祿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從長安發來的詔書,召集將士宣布說:「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帶兵進京討伐楊國忠。」將士們都覺得很突然,面面相覷,但是有誰敢對聖旨表示懷疑呢。第二天一早,安祿山就帶領叛軍南下。十五萬步兵、騎兵在河北平原上進發,一路上煙塵滾滾,鼓聲震地。
中原一帶已經有一百年左右沒有發生戰爭,老百姓好幾代沒有看到過打仗。安世蘊敗,結果沿路的官員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祿山叛軍一直向南進攻,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
范陽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開始認為是有人造謠,還不相信,到後來警報一個個傳來,他也慌了起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滿朝官員沒有經過這樣的大變亂,個個嚇得目瞪口呆,只有楊國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說:「我早說安祿山要反,還不是被我說准了嗎。不過,陛下盡管放心。他的將士不會跟他一起叛亂。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祿山的頭送來。」唐玄宗聽了這番話,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兒知道,沒有多久,叛軍長驅直入,渡過黃河,佔領了洛陽。
次年(公元756年)農歷1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農歷6月攻陷長安,從此唐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至唐德二載(公元757年)農歷1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經「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開始走向衰敗。
安重榮:(生卒年待考),五代時朔州人(今山西朔州)。
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大嵬:(生卒年待考),明朝雲夢人(今湖北雲夢),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維峻:(生卒年待考),甘肅秦安人。
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安維峻直言敢諫,曾被慈禧太後革職,後又啟用,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鴻勛:(生卒年待考),清朝江蘇金匱人(今江蘇常熟),官至訓導,善行草書。
安文欽:(生卒年待考),陝西綏德人,清末秀才。
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後,歷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為「陝西四老」之一。著有《滿腹牢騷記》等。
安希范:(公元1564~?年)。字小范,號我素。著名明朝東林黨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安國的孫子,安如山的次子,明嘉靖四十三年農歷1月14日庶出。
盡管出生在以富有聞名全國,「鍾鳴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時代卻過的是「弱子委孤相依為命的生活」。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名份是很嚴格的,同時諸子析產制,也加劇了家庭內部的糾紛。據安希范曾孫所撰《安我素先生年譜》所載,當希范的生母吳氏懷孕的時候,安如山的原配郭氏藉口避免「庶孽之爭」,告誡不許生育男孩子。安希范出生以後,郭氏准備棄嬰,吳氏死搶住嬰兒不放。虧得安如山委曲求全,希范出生五十天,就出嗣於叔父安如陵。如陵早死,妻鄒氏守寡。希范由鄒氏扶養,長期居住在無錫南鄉周涇巷。母子分離,童年就備嘗人世辛酸。待郭氏死後次年,才在伯兄安少峰的關切下回歸故居,依生母吳氏,但五年以後,又為兄子趕出故居,和生母回周涇巷,據載那時的情景是「敗屋頹垣,母子相依,購閔受侮,不可禪述。」
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安希范的岳父談修親自教授他古文和詩詞,以及名家的八股文。談修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他家的「延恩樓」以藏書聞名。安希范在這樣的環境里,飽覽經史,學問大有長進,自認為他岳父的藏書是他日後為人和治學的得力所在。他在十九歲那年考取了秀才。當時正值張居正當政,減少諸生名額,無錫只分配到十五名。安希范的試卷給澄江(今江蘇江陰)令胡公葵看中,認為他的文章很有見解,不僅僅是一般的上好八股文。
安希范一生在為人和治學兩方面最關鍵之處,便是在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問業於顧憲成。顧憲成是東林黨的領袖,也是東林書院的主持人物,在學術思想史上又是東林學派創始者。他們在學術思想上堅持程朱理學的正統立場,提倡尊經重道,高揚「氣節」「復興正學」,「衛道救時」的主張。爾後成了顧炎武、黃宗羲、王船山等大思想家的啟端。「明清之際學者流風余韻,猶往往沿東林。」安希范向顧憲成求教學問,也就是自程朱以來一脈相承的所謂性命之學。安希范從此以後,思想和行動恪守顧、高(攀龍)規范,成為地域性政治集團東林黨在反對貴族大地主反動勢力斗爭中的一員。
顧憲成長安希范十四歲,無論是治學、為人、從政哪方面,閱歷都比安希范豐富,是他的師輩。顧憲成看清安希范的志向,認為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人。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安希范以廷試三甲九名中進士。被授為行人司行人。這是一般中下級官職。兩年以後,在他二十五歲那年,他和生母吳氏回到了西堠村故居,從他從兄那邊置得舊宅故居,在故居的基址上建造了「天全堂」,取天命遂他之願的意思。這一年正月,他奉詔去山西大同召還吏部左侍朗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王家屏。正月出發,四月回北京,記有《雲中日記》。翌年,他又奉使冊封楚藩。回京途中,曾登岳陽樓,鳥瞰古雲夢。還曾上廬山暢游,作《廬山游記》。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應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試, 即「館選」。考試成績屬優等。按照規定可以稱庶吉士,學習了三年後補受重要官職,如給事中、御史等等。但御史有年資的限制,安希范還不夠格。當時有人提議說,可以加報幾年,但安希范不願這樣做。認為這是欺君的行為。後被授以札部精膳司主事,第二年分管會試事務。他採取了一些措施,補偏救弊,一時風氣為之肅然。
後來他想念生母吳氏非常困難的生活境遇,於是便上《請致南曹迎養疏》,當年農歷7月明萬曆皇帝朱棣准了他的請求,改授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農歷8月離京南下,農歷10月到任。
安希范從事實際政治活動的時間甚短。在他從政期間,有兩件大事足以表明他的政治品格。其一: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上書《黜奸閹防亂政疏》,對御史楊鎬,刑部郎中王明時蒙冤降俸調用一事,認為處理不當。楊鎬和王明時等被奸人樂新爐供詞牽連,那是因為司禮監太監張誠發泄私憤。自王振擅權之後,凡是逢到審判官員的時候,例由司禮監太監奉皇帝命奉諭法司大臣共同審判,這時要有御史去請司禮監太監。審判時太監居中坐,而法司大臣反而在左右列坐。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矩。楊鎬自以為是朝廷風紀之官,不應屈跡於閹寺,不屑去請。王明時也曾上疏表示反對這種做法,認為居中只能奉坐聖旨,因此得罪了當時權勢顯赫的太監張誠。張為泄私憤,坐了楊、王的罪。安希范對此表示如果不將張誠「嚴加屏出,以杜亂源」 日後必釀成閹寺擅政之大禍。他在閹寺亂政已成為明朝政治一大瘋疾的時候,敢於捅這個馬蜂窩,這在當時是要有些勇氣的。其二: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京察完畢(明朝制度:每隔六年考核一次在京的官員。考核外官名「大計」)。農歷3月刑科給事中劉道隆劾吏部嵇勛司員外朗虞淳照,兵部職方郎中楊於庭。尚書孫攏說了些正直的話,被罰奉三個月。考功朗中趙南屋也降三級調外,虞和楊也罷官。孫辭職不準。又上奏,指出臣子結黨專權固是國家大禍,要求留用兩個為官清正的人,即被目為結黨,那麼事實的真相就不能大白乾世,孫攏被譴責,同時有不少正直的官員都遭到不同的處分。安希范這時上了《借人才廣言路》一疏,認為萬曆這樣做法行將戇直之臣一舉而宣之,後皆動色相戒,鉗口結舌,……此非國之福,非皇上與輔臣之心也」。這個奏疏沒有被採納,但安希范的一身正氣,躍然紙上。當年九月,吏部右侍郎趙用賢為內閣首輔王錫爵,上疏罷官。行人高攀龍申救未果,且遭到政敵的攻擊,此事牽連趙南星、顧憲成。農歷11月高又上奏,結果以「疏而易言」的罪名,貶謫為揭陽典史。安希范在這時又上了《糾輔臣明正邪》一疏,認為「古今治亂之關,進賢退不肖」,「今賢者以其異已而必斥之,不肖者以其媚已而必曲有之,塞眾正之途,開群枉之路,誤國不忠,無大於此者」。希望萬曆嚴諭閣臣「毋挾私心,毋植私、黨,毋以直言而逆耳,毋以媚己而悅心,秉公效忠,斥邪扶正」,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明萬曆皇帝看了大怒,認為他「低誣閣臣,朋奸黨惡」,要逮捕法辦。王錫爵出於師生情面,加上給事中葉繼美等相救,遂改逮問為削籍。這是安希范最後的一次政治活動。從此以後他就退出了政治舞台。
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農歷1月14月,安希范聞削籍之—報,就留別秣陵(今江蘇南京)諸友好,束裝東歸。在和相送的友好詩中有「自緣觸罪辭南國,敢向明時賦北風。泉石盡湛娛嫩性,勛猷今已讓諸公」之句,意興蕭然,似已不願再從政了。高攀龍在鎮江迎接他,兩家結了親家。這一年農歷5月王錫爵謝政,舉行廷推(推人參加內閣),頤憲成推王家屏,拂逆皇帝的意向,降為雜職,不久革職為民,時年四十五歲。顧憲成對於安希范的削籍,稱贊於同輩人說:…「吾黨中品格不同,如小范可謂不失赤子之心者。」安希范自罷官以後,一面與顧憲成等諸友好友林居談道,探究身心之學。一面優游歲月,游覽浙江、江蘇各地名勝。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開始在東林書院講學。東林書院年久失修,瀕於頹圯,在顧憲成、高攀龍等人的倡議下,重加修葺,安希范佐工五十兩,佐產二十一石七斗。同時參予講學活動的規劃。當時參予東林講學活動的主要人物有: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時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其中錢是武進人,其餘都是無錫人。他們都是在政治上被罷斥的中下級官吏,代表江南士大夫勢力,以集團形式進行政治活動。他們以講學為名談論政治,裁量人物,抨擊貴族大地主的黑暗統治。東林書院訂《會約》,制《學規》,打出「尊經重道」的旗幟,意圖以此爭取一個政治清明,輕徭薄賦,人民得遂其生的環境。東林書院流風所致,傾動朝野。後宋東林黨人和閹黨的斗爭,以至於一批有識之士慘遭殺戳,正是體現了這種精神。
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東林精舍」落成,安希范另闢一室,在這里讀書會友。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赴毗陵(今江蘇常州)經正會堂講學,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偕同高攀龍去金沙(今江蘇無錫金山)志矩堂講學。安希范有乃祖遺風,參予講學活動之外,常倘徉於山水之間,藉以寄託自己的情懷。尤其鍾情於江浙的自然風物。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農歷9月偕東林同志暢游蘇州洞庭,登漂渺,在山巔築平台,題其名目「落帽」。因為所集合一起的人,都是因為反對貴族大地主的黑暗政治,正直敢言而被丟了烏紗帽的人。寓意深刻,既謔且雅。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安有寄寓浙江吳興之意,三年之後,索性在吳興武康買地建屋,准備長期居住。
安希范平日所乘畫舫,名曰「萍隱」,取萍蹤歸隱的意思。舫內張陶元亮、張季鷹、蘇端朋、米南宮等歷史名人畫像,仰慕之外,頗思效法這些古人的生活情趣。當中四月建築落成,題名為「菁山別業」。安希范每游一地,輒為文記述。如《浮生日記》、《游洞庭記》、《赴行續記》、《菁山隱居記》等等。不知為了什麼緣故,這些游記都沒有被輯入《天全堂集》中。
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農歷4月8日安希范自吳興返無錫,得病不起,農歷4月13日逝世。安希范逝世後,鄒元標和地方官員紛紛上疏,對當年「永錮沒身」、的人,奏請「務錄」。翌中農歷5月29日給誥命郵贈奉政大夫光祿寺少卿。明祟禎七年(公元1634年)農歷8月經本縣諸生請,准照顧憲成例,奉批以安希范「學有本原,行堪模範」建祀。
安維峻:(生卒年待考),字曉峰,甘肅秦安人。著名清朝學者。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禧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德海:(公元1837~1869年),祖籍河北南皮,其祖父時遷居河北青縣湯莊子村。著名清朝大太監。
3、天全還能辦酒席嗎?
我覺得現在已經這種情況,我覺得還是不要舉辦酒席了,本來結婚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一旦如果真的某個人有意有病毒,然後傳染給可能就是傳染給了很多人,為了不給國家添麻煩,我覺得不辦酒席,結婚或者等到晚一點再辦,也是不做的選擇,畢竟結婚是一件高興的事,總不想因為一點小事而添堵吧,我覺得我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現在不要打多人聚集在一起,哪怕國家統一辦,我們也不要給國家添麻煩,更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4、石達開之死
史式著 numzero註:太平軍在四川
http://post.baidu.com/f?kz=62259138
numzero:一條有關大渡河戰役的重要史料及點評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31159&title=一條有關大渡河戰役的重要史料及點評
numzero:石達開事解惑之我見(15)----大渡河失利,是指揮上的失誤嗎?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1570&title=石達開事解惑之我見(15)----大渡河失利,是指揮上的失誤嗎?
立青:從科學的角度探討翼王大渡河覆軍的歷史偶然性----金田起義152周年獻禮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8240&title=從科學的角度探討翼王大渡河覆軍的歷史偶然性----金田起義152周年獻禮
立青:漲水和回落--對《從科學的角度探討翼王大渡河覆軍的歷史偶然性》的補充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3334&title=漲水和回落--對《從科學的角度探討翼王大渡河覆軍的歷史偶然性》的補充
史式:太平天國石達開大渡河覆軍真相考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8941&title=太平天國石達開大渡河覆軍真相考
numzero:笑談:石達開不走大道上成都是因為想歸隱?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0820&title=笑談:石達開不走大道上成都是因為想歸隱?
羅甫瓊:石達開大渡河蒙難考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3992&title=石達開大渡河蒙難考
Allan M.Hollingesworth(美) 王笛:松林河考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8390&title=松林河考
羅爾綱:石達開初到大渡河南岸時,北岸有無清軍防守的事?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2556&title=石達開初到大渡河南岸時,北岸有無清軍防守的事?
羅爾綱:石達開軍隊有沒有渡過大渡河萬餘人又撤回南岸的事?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2555&title=石達開軍隊有沒有渡過大渡河萬餘人又撤回南岸的事?
numzero:石達開「殺二百彝族向導」考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34016&title=石達開「殺二百彝族向導」考
陳伯坤:關於石達開兵覆大渡河的幾點辨析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57156&title=關於石達開兵覆大渡河的幾點辨析
王慶成:駱秉章是怎樣歪曲篡改石達開被俘經過的?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2557&title=駱秉章是怎樣歪曲篡改石達開被俘經過的?
numzero:石達開事解惑之我見(16):石達開赴清營時有過「僥倖免死」的想法嗎?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9637&title=石達開事解惑之我見(16):石達開赴清營時有過「僥倖免死」的想法嗎?
numzero:石達開事解惑之我見(17):「捨命全三軍」是幻想嗎?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9638&title=石達開事解惑之我見(17):「捨命全三軍」是幻想嗎?
numzero:石達開究竟是「詐降」還是「捨命全軍」?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6692&title=石達開究竟是「詐降」還是「捨命全軍」?
小 潁:叛徒,投降,談判和詐降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0714&title=叛徒,投降,談判和詐降
資料:有關石達開在大渡河畔遣散余部的一則新資料和相關口碑(附網友評論)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0845&title=有關石達開在大渡河畔遣散余部的一則新資料和相關口碑(附網友評論)
numzero:從一個彝族人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再看「捨命全軍」和「太平軍與彝人關系」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2084&title=從一個彝族人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再看「捨命全軍」和「太平軍與彝人關系」
太平軍在四川的遺響(一)劉伯承元帥恩師原是翼王遺部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36287949&z=159695513&pn=0&rn=50&lm=0&word=%CC%AB%C6%BD%CC%EC%B9%FA#1436287949
太平軍在四川的遺響(二)長征中的神秘向導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36287949&z=159695513&pn=0&rn=50&lm=0&word=%CC%AB%C6%BD%CC%EC%B9%FA#1436287949
太平軍在四川的遺響(三)朱德元帥:聽老織匠講那過去的故事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45864684&z=160576970&pn=0&rn=50&lm=0&word=%CC%AB%C6%BD%CC%EC%B9%FA#1445864684
太平軍在四川的遺響(四)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455617713&z=161458804&pn=0&rn=50&lm=0&word=%CC%AB%C6%BD%CC%EC%B9%FA#1455617713
羅爾綱:石達開在大渡河邊的書信是寫給誰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4226&title=石達開在大渡河邊的書信是寫給誰
張道貴 於玉生:《石達開致駱秉章書》質疑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2032&title=《石達開致駱秉章書》質疑
史式:《石達開致駱秉章書》考偽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3328&title=《石達開致駱秉章書》考偽
張超俊:石達開留在大渡河畔的三個謎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8943&title=石達開留在大渡河畔的三個謎
晚秋:《地球的紅飄帶》指謬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28400&title=《地球的紅飄帶》指謬
網友:看電視劇《長征》有感討論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38138&title=看電視劇《長征》有感討論
numzero:敵營禮贊 ---- 漫談「石達開在成都受審及被勸降之經過」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2262&title=敵營禮贊 ---- 漫談「石達開在成都受審及被勸降之經過」
網友:關於曾國藩和駱秉章對「凌遲」的「改革」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32054&title=關於曾國藩和駱秉章對「凌遲」的「改革」
史式:石達開未死傳說考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9512&title=石達開未死傳說考
史式:石達開遠征軍放棄宗教迷信考析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1543&title=石達開遠征軍放棄宗教迷信考析
資料: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告涪州城內四民訓諭及背景介紹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26e09c0ede6fede737d12207.html
資料: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招募兵壯告示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26e09c0ede6fede737d12207.html
資料:翼王石達開部瑞天豫傅佐廷等告敘永廳人民諭'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d157f03f71161dc27c1e7106.html
翼王石達開部將瑞天豫傅佐廷等覆李短韃藍大順誨諭及說明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3ede053f1c8cc2ec55e72306.html
川滇黔邊境張貼和流傳的石達開部善聞易記諧韻布告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d0155fcb63c44b1fbf09e606.html
賴執中:翼王石達開紫大地蒙難紀實(碑文)
http://post.baidu.com/f?kz=62037340
周洵:蜀海叢談:石達開紀略
http://post.baidu.com/f?kz=62038580
資料:四川彝族歷史調查資料檔案選編:太平軍經過四川彝區
http://post.baidu.com/f?kz=62039195
5、雅安天全九大碗圓子的做法
「九大碗」,也有人叫做「九斗碗」,流於四川各地。
民間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兒誕生、老人壽辰等喜事,都要辦一頓豐盛的酒席。舊時,除豬肉外,或雞或羊必上滿九碗主菜而得名。後來發展演變為上九道菜,依次順序為:一、干盤菜;二、冷盤;三、炒菜;四、鑲碗; 五、墩子;六、膀;七、燒白;八、雞;九、湯菜。
民間有首《九碗歌》:主人請我吃晌午,九碗擺得勝姑蘇。頭碗魚肝炒魚肚,二碗仔雞燉貝母。三碗鯉魚燕窩焯,四碗豬肉燜豆腐。五碗金鉤勾點醋。六碗金錢吊葫蘆。七碗墩墩有塊數。八碗肥肉火巴漉漉。九碗清湯把口漱,酒足飯飽一身酥
補充:
「九大碗」主角非「蛋裹圓」莫屬。「蛋裹圓」,正式的菜名叫「鑲碗」,一個富有書卷氣還散發著民間工藝靈光的名字。也有寫作「香碗」的——不喜歡這樣寫,直接把效果都攔出來,一點也不含蓄,像三流廣告。「鑲碗」,一般是四種菜餚:紅蘿卜、豆腐乾、大酥肉、蛋皮圓子。由里到外,依次往外覆蓋,直到鑲滿整整一斗碗。蛋皮圓子蓋面,主人家酒席光鮮不光鮮,就看這道面子菜了。紅蘿卜墊底,好吃的沒了,最後再來點光彩照人的,紅彤彤一片,喜氣洋洋,於是有種說法——「離了紅蘿卜不出席」。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現在辦「九大碗」就不屑於用用紅蘿卜,替為喜沙了。喜沙,甜甜蜜蜜的,老人小孩都喜歡。只是冷落了那紅蘿卜嘍。四道菜足夠了,葷素搭配,還有蛋白質,符合營養學,剛夠分寸。太多了,就蕪雜,像滿漢全席,眼花繚亂。主角缺場,沒有高潮,哪裡是表演,分明是沒有冠軍的宮廷選養。蛋裹圓,其實就是一個拼盤,原汁原味的拼盤
補充:
先攤蛋皮,把生雞蛋攪爛,往抹了油的熱鍋里一倒,然後把多餘的蛋汁倒出來,鍋上就結了一層薄薄的金黃的蛋皮。然後把瘦多肥少的肉絲拌上芡粉、雞蛋糊,加薑汁、鹽、豆瓣等各種佐料,用蛋皮裹成杯口粗細的條,上蒸籠蒸熟,再切成片,墊上土豆、瘦肉等,再上籠蒸,出籠時加香蔥、滴香油。
6、結婚證辦了兩年現在擺酒席還有法定假期不
不一定有。這種事情你在領結婚證的時候就應該向公司人事行政部門查詢。因為婚假怎樣放,放多少天全是由公司決定,只要能放,就不會違規。但是至於怎樣放,全是由公司說了算的。一般來說婚假是按領結婚證當天開始算一年內有效。但有些公司則是規定1 個月內,或者3個月內休完。有些則是當年內休完。有些則是什麼時候擺酒就什麼時候休也有。這全是按你公司相關規定來走,沒有一個法律准則的規定存在的。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回去問你公司里的人,在這里沒有人能給你答案的。
7、古代男子姓為安的名字
安姓古代名人
安重榮:(生卒年待考),字鐵胡,五代後晉朔州人。
後唐時任振武巡邊指揮使。後歸後晉石敬瑭,任成德軍節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後,他起兵反石,次年戰敗被殺,但他這種民族氣節得到了後世的景仰。
安 同:(生卒年待考),曹魏時遼東胡人。
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 清:(生卒年待考),字世高,原為安息國太子。漢朝佛教學者。
到中國傳播說一切有部阿毗曇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他精通梵語,念經修行,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到達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不久即通曉漢語,翻譯經典。據晉朝道安編纂的《眾經目錄》記載,安世高譯經典《修行道地經》等共三十五種四十一卷,現存二十二種二十六卷,皆屬小乘。
安 民:(生卒年待考),長安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宋朝石匠。
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 熙:(公元1269~1311年),字敬仲,號墨□,藁城人(今河北藁城),著名元朝學者。
性淡雅,喜垂釣,不屑仕進,家居教授數十年,教人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術為先。四方來學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童:(公元?~1293年),蒙古札剌兒氏,木華黎四世孫。元朝前期政治家。
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衛,為四怯薛之長。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中書右丞相。安童尊禮漢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忽必烈命安童從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防禦叛亂的西北諸王。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變,將那木罕送交術赤系後王忙哥帖木兒,將安童送交窩闊台系後王海都。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被放還,仍為中書右丞相。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重立尚書省,中書省形同虛設,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寵信,被迫辭職。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逝世。
安 伸:(生卒年待考),淄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盤:(生卒年待考),嘉定州人(今上海),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 傳:(生卒年待考),淄川人(今山東淄博) 著名明朝大臣。
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有《蛩音集》。
安 昶:(生卒年待考),江蘇金匱人。著名清朝書法家。
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金藏:(生卒年待考),長安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樂工。
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後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後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公元703~757年),本名軋犖山(一作阿犖山),母突厥人,營州柳城雜胡人(今遼寧朝陽)。唐安史之亂的禍首。
安祿山少孤,本姓康,後隨繼父改姓安,名祿山。初為邊境互市牙郎。安祿山驍勇機智,熟悉邊地情況,又善逢迎,手段狡詐,初得幽州節度使張守賞識,繼得唐玄宗寵信。
唐玄宗在位時,為了加強邊境的防禦,在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立了十個軍鎮(也叫做藩鎮),軍鎮的長官叫節度使。節度使帶領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調到朝廷當宰相。李林甫掌權以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擔任朔方等四個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戰功。他手下的將領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驍勇善戰的名將,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勞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調回京城當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誣告王忠嗣想擁戴太子謀反,害得王忠嗣險些丟掉了性命。後來還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為王忠嗣申冤,唐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為降職處分。王忠嗣受不了這個冤枉,一氣之下就病死了。
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戰,而且跟朝官沒聯系,靠得住。唐玄宗本來最怕邊境的將領謀反,就聽李林甫的話,提拔了一些胡人當節度使。在這些胡族的節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別看中一個平盧(今遼寧朝陽)節度使安祿山。
安祿山年輕時在平盧軍里當過將官,因為不遵守軍令,打了敗仗。邊境守將把他解送到長安,請朝廷處分。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為了嚴肅軍紀,把安祿山判了死刑。唐玄宗聽說安祿山挺能幹,下令把安祿山釋放。張九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違反軍令,損兵折將,按軍法不能不殺;而且據我觀察,安祿山不是個善良人,不殺恐怕後患無窮。」唐玄宗不聽張九齡勸諫,還是赦免了安祿山。後來,張九齡被撤了職。安祿山卻靠他奉承拍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陞官,當上了平盧節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陽(治所在今北京市)節度使。
安祿山當了節度使以後,就盡量搜羅奇禽異獸,珍珠寶貝,經常送到宮廷討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歡邊境將領報戰功,就採取陰謀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將士,參加宴會。在酒席上,用葯酒灌醉他們,把兵士殺了,又把他們的首領割了頭,獻給朝廷報功。唐玄宗常常召安祿山到長安朝見。安祿山抓住這個機會,使出他狡猾的手段,盡量討唐玄宗的喜歡。
安祿山長得特別肥胖,凸肚子,矮個子,裝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唐玄宗一見到他就樂了。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這么大的肚子,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安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別的,只有一顆赤誠的心。」唐玄宗認為安祿山真對他一片忠心,心裡更高興了。以後又封安祿山為郡王,還替他在長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貴族住的一樣華麗的府第。安祿山搬進王府後,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樂;還讓楊貴妃把安祿山收作干兒子,讓安祿山在內宮隨便進出,親熱得像一家人一樣。
安祿山騙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後,除了范陽、平盧兩鎮外,又兼了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控制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地區。他秘密擴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任用漢族士人高尚、嚴庄幫他出謀劃策;又從邊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選了八千名壯士,組成一支精兵,囤積糧草,磨礪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備叛亂。沒多久,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同族哥哥楊國忠憑著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楊國忠本來是個流氓,安祿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慣安祿山,兩個人就鬧起矛盾來。楊國忠幾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一定要謀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寵信安祿山,哪裡會相信。
日子一長,安祿山的謀反的跡象漸漸暴露出來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陽的三十二名漢將都撤換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親手寫詔書要安祿山到長安,他也推託有病不去。唐玄宗開始對安祿山懷疑起來。但是無論唐玄宗或是楊國忠,都沒有想到該怎樣防備安祿山的叛亂。
公元755年農歷10月,安祿山經過周密准備,決定發動叛亂。這時候,正好有個官員從長安到范陽來。安祿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從長安發來的詔書,召集將士宣布說:「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帶兵進京討伐楊國忠。」將士們都覺得很突然,面面相覷,但是有誰敢對聖旨表示懷疑呢。第二天一早,安祿山就帶領叛軍南下。十五萬步兵、騎兵在河北平原上進發,一路上煙塵滾滾,鼓聲震地。
中原一帶已經有一百年左右沒有發生戰爭,老百姓好幾代沒有看到過打仗。安世蘊敗,結果沿路的官員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祿山叛軍一直向南進攻,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
范陽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開始認為是有人造謠,還不相信,到後來警報一個個傳來,他也慌了起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滿朝官員沒有經過這樣的大變亂,個個嚇得目瞪口呆,只有楊國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說:「我早說安祿山要反,還不是被我說准了嗎。不過,陛下盡管放心。他的將士不會跟他一起叛亂。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祿山的頭送來。」唐玄宗聽了這番話,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兒知道,沒有多久,叛軍長驅直入,渡過黃河,佔領了洛陽。
次年(公元756年)農歷1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農歷6月攻陷長安,從此唐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至唐德二載(公元757年)農歷1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經「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開始走向衰敗。
安重榮:(生卒年待考),五代時朔州人(今山西朔州)。
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大嵬:(生卒年待考),明朝雲夢人(今湖北雲夢),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維峻:(生卒年待考),甘肅秦安人。
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安維峻直言敢諫,曾被慈禧太後革職,後又啟用,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鴻勛:(生卒年待考),清朝江蘇金匱人(今江蘇常熟),官至訓導,善行草書。
安文欽:(生卒年待考),陝西綏德人,清末秀才。
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後,歷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為「陝西四老」之一。著有《滿腹牢騷記》等。
安希范:(公元1564~?年)。字小范,號我素。著名明朝東林黨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安國的孫子,安如山的次子,明嘉靖四十三年農歷1月14日庶出。
盡管出生在以富有聞名全國,「鍾鳴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時代卻過的是「弱子委孤相依為命的生活」。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名份是很嚴格的,同時諸子析產制,也加劇了家庭內部的糾紛。據安希范曾孫所撰《安我素先生年譜》所載,當希范的生母吳氏懷孕的時候,安如山的原配郭氏藉口避免「庶孽之爭」,告誡不許生育男孩子。安希范出生以後,郭氏准備棄嬰,吳氏死搶住嬰兒不放。虧得安如山委曲求全,希范出生五十天,就出嗣於叔父安如陵。如陵早死,妻鄒氏守寡。希范由鄒氏扶養,長期居住在無錫南鄉周涇巷。母子分離,童年就備嘗人世辛酸。待郭氏死後次年,才在伯兄安少峰的關切下回歸故居,依生母吳氏,但五年以後,又為兄子趕出故居,和生母回周涇巷,據載那時的情景是「敗屋頹垣,母子相依,購閔受侮,不可禪述。」
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安希范的岳父談修親自教授他古文和詩詞,以及名家的八股文。談修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他家的「延恩樓」以藏書聞名。安希范在這樣的環境里,飽覽經史,學問大有長進,自認為他岳父的藏書是他日後為人和治學的得力所在。他在十九歲那年考取了秀才。當時正值張居正當政,減少諸生名額,無錫只分配到十五名。安希范的試卷給澄江(今江蘇江陰)令胡公葵看中,認為他的文章很有見解,不僅僅是一般的上好八股文。
安希范一生在為人和治學兩方面最關鍵之處,便是在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問業於顧憲成。顧憲成是東林黨的領袖,也是東林書院的主持人物,在學術思想史上又是東林學派創始者。他們在學術思想上堅持程朱理學的正統立場,提倡尊經重道,高揚「氣節」「復興正學」,「衛道救時」的主張。爾後成了顧炎武、黃宗羲、王船山等大思想家的啟端。「明清之際學者流風余韻,猶往往沿東林。」安希范向顧憲成求教學問,也就是自程朱以來一脈相承的所謂性命之學。安希范從此以後,思想和行動恪守顧、高(攀龍)規范,成為地域性政治集團東林黨在反對貴族大地主反動勢力斗爭中的一員。
顧憲成長安希范十四歲,無論是治學、為人、從政哪方面,閱歷都比安希范豐富,是他的師輩。顧憲成看清安希范的志向,認為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人。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安希范以廷試三甲九名中進士。被授為行人司行人。這是一般中下級官職。兩年以後,在他二十五歲那年,他和生母吳氏回到了西堠村故居,從他從兄那邊置得舊宅故居,在故居的基址上建造了「天全堂」,取天命遂他之願的意思。這一年正月,他奉詔去山西大同召還吏部左侍朗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王家屏。正月出發,四月回北京,記有《雲中日記》。翌年,他又奉使冊封楚藩。回京途中,曾登岳陽樓,鳥瞰古雲夢。還曾上廬山暢游,作《廬山游記》。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應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試, 即「館選」。考試成績屬優等。按照規定可以稱庶吉士,學習了三年後補受重要官職,如給事中、御史等等。但御史有年資的限制,安希范還不夠格。當時有人提議說,可以加報幾年,但安希范不願這樣做。認為這是欺君的行為。後被授以札部精膳司主事,第二年分管會試事務。他採取了一些措施,補偏救弊,一時風氣為之肅然。
後來他想念生母吳氏非常困難的生活境遇,於是便上《請致南曹迎養疏》,當年農歷7月明萬曆皇帝朱棣准了他的請求,改授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農歷8月離京南下,農歷10月到任。
安希范從事實際政治活動的時間甚短。在他從政期間,有兩件大事足以表明他的政治品格。其一: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上書《黜奸閹防亂政疏》,對御史楊鎬,刑部郎中王明時蒙冤降俸調用一事,認為處理不當。楊鎬和王明時等被奸人樂新爐供詞牽連,那是因為司禮監太監張誠發泄私憤。自王振擅權之後,凡是逢到審判官員的時候,例由司禮監太監奉皇帝命奉諭法司大臣共同審判,這時要有御史去請司禮監太監。審判時太監居中坐,而法司大臣反而在左右列坐。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矩。楊鎬自以為是朝廷風紀之官,不應屈跡於閹寺,不屑去請。王明時也曾上疏表示反對這種做法,認為居中只能奉坐聖旨,因此得罪了當時權勢顯赫的太監張誠。張為泄私憤,坐了楊、王的罪。安希范對此表示如果不將張誠「嚴加屏出,以杜亂源」 日後必釀成閹寺擅政之大禍。他在閹寺亂政已成為明朝政治一大瘋疾的時候,敢於捅這個馬蜂窩,這在當時是要有些勇氣的。其二: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京察完畢(明朝制度:每隔六年考核一次在京的官員。考核外官名「大計」)。農歷3月刑科給事中劉道隆劾吏部嵇勛司員外朗虞淳照,兵部職方郎中楊於庭。尚書孫攏說了些正直的話,被罰奉三個月。考功朗中趙南屋也降三級調外,虞和楊也罷官。孫辭職不準。又上奏,指出臣子結黨專權固是國家大禍,要求留用兩個為官清正的人,即被目為結黨,那麼事實的真相就不能大白乾世,孫攏被譴責,同時有不少正直的官員都遭到不同的處分。安希范這時上了《借人才廣言路》一疏,認為萬曆這樣做法行將戇直之臣一舉而宣之,後皆動色相戒,鉗口結舌,……此非國之福,非皇上與輔臣之心也」。這個奏疏沒有被採納,但安希范的一身正氣,躍然紙上。當年九月,吏部右侍郎趙用賢為內閣首輔王錫爵,上疏罷官。行人高攀龍申救未果,且遭到政敵的攻擊,此事牽連趙南星、顧憲成。農歷11月高又上奏,結果以「疏而易言」的罪名,貶謫為揭陽典史。安希范在這時又上了《糾輔臣明正邪》一疏,認為「古今治亂之關,進賢退不肖」,「今賢者以其異已而必斥之,不肖者以其媚已而必曲有之,塞眾正之途,開群枉之路,誤國不忠,無大於此者」。希望萬曆嚴諭閣臣「毋挾私心,毋植私、黨,毋以直言而逆耳,毋以媚己而悅心,秉公效忠,斥邪扶正」,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明萬曆皇帝看了大怒,認為他「低誣閣臣,朋奸黨惡」,要逮捕法辦。王錫爵出於師生情面,加上給事中葉繼美等相救,遂改逮問為削籍。這是安希范最後的一次政治活動。從此以後他就退出了政治舞台。
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農歷1月14月,安希范聞削籍之—報,就留別秣陵(今江蘇南京)諸友好,束裝東歸。在和相送的友好詩中有「自緣觸罪辭南國,敢向明時賦北風。泉石盡湛娛嫩性,勛猷今已讓諸公」之句,意興蕭然,似已不願再從政了。高攀龍在鎮江迎接他,兩家結了親家。這一年農歷5月王錫爵謝政,舉行廷推(推人參加內閣),頤憲成推王家屏,拂逆皇帝的意向,降為雜職,不久革職為民,時年四十五歲。顧憲成對於安希范的削籍,稱贊於同輩人說:…「吾黨中品格不同,如小范可謂不失赤子之心者。」安希范自罷官以後,一面與顧憲成等諸友好友林居談道,探究身心之學。一面優游歲月,游覽浙江、江蘇各地名勝。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開始在東林書院講學。東林書院年久失修,瀕於頹圯,在顧憲成、高攀龍等人的倡議下,重加修葺,安希范佐工五十兩,佐產二十一石七斗。同時參予講學活動的規劃。當時參予東林講學活動的主要人物有: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時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其中錢是武進人,其餘都是無錫人。他們都是在政治上被罷斥的中下級官吏,代表江南士大夫勢力,以集團形式進行政治活動。他們以講學為名談論政治,裁量人物,抨擊貴族大地主的黑暗統治。東林書院訂《會約》,制《學規》,打出「尊經重道」的旗幟,意圖以此爭取一個政治清明,輕徭薄賦,人民得遂其生的環境。東林書院流風所致,傾動朝野。後宋東林黨人和閹黨的斗爭,以至於一批有識之士慘遭殺戳,正是體現了這種精神。
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東林精舍」落成,安希范另闢一室,在這里讀書會友。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赴毗陵(今江蘇常州)經正會堂講學,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偕同高攀龍去金沙(今江蘇無錫金山)志矩堂講學。安希范有乃祖遺風,參予講學活動之外,常倘徉於山水之間,藉以寄託自己的情懷。尤其鍾情於江浙的自然風物。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農歷9月偕東林同志暢游蘇州洞庭,登漂渺,在山巔築平台,題其名目「落帽」。因為所集合一起的人,都是因為反對貴族大地主的黑暗政治,正直敢言而被丟了烏紗帽的人。寓意深刻,既謔且雅。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安有寄寓浙江吳興之意,三年之後,索性在吳興武康買地建屋,准備長期居住。
安希范平日所乘畫舫,名曰「萍隱」,取萍蹤歸隱的意思。舫內張陶元亮、張季鷹、蘇端朋、米南宮等歷史名人畫像,仰慕之外,頗思效法這些古人的生活情趣。當中四月建築落成,題名為「菁山別業」。安希范每游一地,輒為文記述。如《浮生日記》、《游洞庭記》、《赴行續記》、《菁山隱居記》等等。不知為了什麼緣故,這些游記都沒有被輯入《天全堂集》中。
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農歷4月8日安希范自吳興返無錫,得病不起,農歷4月13日逝世。安希范逝世後,鄒元標和地方官員紛紛上疏,對當年「永錮沒身」、的人,奏請「務錄」。翌中農歷5月29日給誥命郵贈奉政大夫光祿寺少卿。明祟禎七年(公元1634年)農歷8月經本縣諸生請,准照顧憲成例,奉批以安希范「學有本原,行堪模範」建祀。
安維峻:(生卒年待考),字曉峰,甘肅秦安人。著名清朝學者。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禧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德海:(公元1837~1869年),祖籍河北南皮,其祖父時遷居河北青縣湯莊子村。著名清朝大太監。
8、聊齋志異的精彩片段,文字
1接連大旱,農物失收,四處出現飢荒現象。賈德迫於無奈,帶著妻子,女兒賈雙雙及數名家僕逃荒外地,希望謀得生機。然而逃難經程當中,只見餓莩遍野,慘不忍睹,同行家僕亦相繼不支,奄奄一息。 正當賈德一家呆坐破廟,等待死神降臨之際,忽地竄出幾只精靈的狸貓,狸貓似通曉人性,不斷的發出鳴叫,而且在門口處奔出奔入,似是要引領賈德到甚麼地方去似的。疲憊的賈德根本不予理會,未幾,狸貓唅來一片枯毀了的土豆葉子,賈德登時回過神來,連忙隨狸貓而去,結果,在狸貓的引領下,挖得數個土豆,眾人才不致活活餓死。 賈德一家繼續上路,而狸貓亦不時陪隨左右,只有十歲的賈雙雙覺得狸貓可愛,終日與狸貓逗玩為樂。 飢荒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莫說土豆,就是樹根亦給挖掘殆盡,賈德一家又再面對生死邊緣。為了求生,賈德竟然不記恩德,利用賈雙雙將一眾狸貓誘捕,然後殺之烹煮,作裹腹之用,其中只有賈雙雙情願捱餓,堅決不食。 輾轉十年,賈德成為富商,但發妻卻因飢荒而死,於是賈德續弦另娶劉芳為繼室。而賈雙雙亦年華雙十,成為城中頗有名望的女大夫,或許受到兒時的影響,賈雙雙從小就對所有小動物愛護有嘉,除了醫人之外,還不時為傷患動物醫治。 賈德經常在外營商,家中事無大小均由新聘的管家李昂打點處理,李昂英偉持重,辦事細心,而且對劉芳關懷備至,所以甚得劉芳器重。由於賈德長期在外,劉芳終於難奈寂寞,忍不住向李昂加以挑逗,李昂亦擺出一副來者不拒的態度,正是男有心,妾有意,不出多時,兩人已經搞出個姦情來。李昂雖然奪取了劉芳芳心,但仍不滿足,更向劉芳表示要謀奪賈府家財,然後與之遠走高飛,劉芳眼見俊男在抱,自然滿口應允,兩人遂暗中計劃行動。 賈雙雙一直醉心於醫道,對於家中一切,根本少有理會,眼看就要成為犧牲品,孰料一次的仁慈,為她帶來了不可想像的逆轉。 仙界的吼天犬和狸貓素有嫌隙,因為爭執而被玉帝責罰,判處兩人到凡間經歷十次生死,體驗切膚之痛。吼天犬聞判後懊悔不已,二郎神楊戩更是槌胸頓足,大罵吼天犬的不是,因為少了吼天犬這個得力助手,楊戩將會忙得透不過氣來,吼天犬內疚之餘,答應盡速經歷十次生死,在最短時日之內返回天宮,襄助楊戩處理日常事務。 為了盡速返回天界,吼天犬於短短九日之內,已經輾轉經歷了九次生死,如今更身在籠中,等待第十次的死亡,只見狗販磨刀霍霍,正暗喜即將被宰殺之際,賈雙雙突然率家僕出現,出資將所有待宰的狗只全買了下來,吼天犬見狀,不覺晴天霹靂。 吼天犬被安排至賈雙雙醫蘆旁的小屋居住,然而吼天犬並不領情,因為它的最大心願就是死,為圖目的,吼天犬見人就咬,希望惹起眾怒,將之殺掉,家僕果然持棍追打,眼看將死無疑之際,賈雙雙出現喝止,吼天犬尋死計劃再次被破壞。 善良友善的賈雙雙非單沒有怪責吼天犬,反而好言安撫,且探問為何尋死,吼天犬一時間呆住了,眼前少女居然知曉自己心態,嘖嘖稱奇之餘,不覺對賈雙雙另眼相看。 在賈雙雙悉心照顧下,吼天犬感受到人間的溫情,火速返回天庭的意願竟然有所動搖,自己也不覺奇怪。正自遲疑之際,楊戩突然在眼前出現,追問何以還留在人間,近日天庭多事,自己忙得透不過氣來,吼天犬定要火速返回天庭幫忙,說不到兩句,四大金剛出現,指弼馬溫搗亂,要速回天界應付。 吼天犬情知不能再貪戀人間溫情,正要離開賈府之際,赫然嗅到狸貓的味道,遂隨味追查,眼前景象不禁令他嚇了一跳,原來狸貓竟幻化成人形,化名李昂,並且成為賈府的管家。吼天犬頓時起了疑竇,狸貓究竟意欲為何,其中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為了查明真相,吼天犬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吼天犬幻化成人形,取名郝天全,混進賈府當起家僕來。由於對賈雙雙眷養的家畜照顧妥當,因此甚得賈雙雙的器重,再加上吼天犬本是神物,比賈雙雙更能通曉動物的情況,憑此神通,使賈雙雙救活了無數的小動物,兩人相處下來,已非主僕間的關系,而吼天犬更感覺到賈雙雙的愛心和善良,心中不期然的生出異樣來。 狸貓終於發現吼天犬的存在,兩人狹路相逢,吼天犬質問狸貓究竟意欲為何,狸貓亦不作隱瞞,揚言此番出現賈府,為的就是一報當年被宰殺之仇。 吼天犬不禁對狸貓的遭遇大表同情,但是,怨怨相報何時了,而且,狸貓經已位列仙界,已經得到補償,不應再生事端,遂勸狸貓收手,返回天界,可是,狸貓堅持不允,還奉勸吼天犬不要出手阻擋,否則必殺無赦。正直的吼天犬那肯罷休,實時出手,要將狸貓捉返天庭,狸貓本忌憚吼天犬的法力,但甫一交手,即發現吼天犬的法力已大不及前,原來,隨著九次生死,吼天犬原有的法力隨之遞減,吼天犬竟然不是狸貓的對手。 狸貓為了迫使吼天犬知難而退,遂千方百計利用吼天犬的獸性,迫使吼天犬露出原形,從而被逐出賈府,期間雖然鬧出無數笑話及危機,但吼天犬始終逢凶化吉,堅持留在賈府之內。但亦因為狸貓的作梗,吼天犬的真正身份終為賈雙雙知悉。 吼天犬向賈雙雙道出一切,然而賈雙雙卻不肯相信,為了證明一切,吼天犬決定查證狸貓的劣行。未幾,狸貓與劉芳的姦情為吼天犬洞悉,但賈雙雙仍是不肯相信。 另一方面,狸貓為了逐走吼天犬,聯同劉芳,使計將吼天犬迫出真身,並且施以重創,吼天犬無奈敗走。狸貓為了進一步實施其復仇計劃,竟向賈雙雙下手,但事為賈德知曉,挺身阻止,此際,狸貓現出真身,數落賈德如何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家破人亡是應得的懲罰。 狸貓先殺賈德和劉芳,眼看賈雙雙亦難逃一劫之際,受傷的吼天犬去而復返,貓狗之間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吼天犬由於法力衰退,再加上有傷在身,雖然奮力迎戰,但始終非狸貓對手,危急之際,楊戩出現,以無邊法力逮住狸貓。 吼天犬向楊戩提出不請之求,就是暫延第十次的死亡,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陪伴著已經家破人亡的賈雙雙,楊戩聞言怔住,質疑吼天犬是否動了凡心,愛上了賈雙雙,吼天犬沒有正面回答,只問楊戩是否能答應這個不請之情,同時,表示天上一日,人間三年,自己的狗命最多隻有十多年,楊戩就是再忙,也不差這幾天而已。 阡陌路上,賈雙雙一人一犬緩緩上路,為了彌補父親的罪孽,賈雙雙決定以醫術濟世為懷,不管病人是人是畜,圴一視同仁,施以援手。 2美狐小唯聰慧、對愛虔誠,是聊齋婚介所里與窮書生配對率最高的種族。她楚楚可憐,心比天高,當初不相信愛情,後來卻甘願為愛冒險,甚至失去了自我。孫儷飾演的女俠總是在躲避愛情,一直覺得自己很失敗,她覺得男人很笨,卻發現最後自己愛上了笨男人。 3浙江人氏寧采臣,為人慷慨豪爽,方正自重。常常對人說:「我一生中沒愛過第二個女人。」 寧采臣有次恰去金華,到城北後,進一座寺廟里休息。寺廟大殿寶塔十分壯麗,但地上長滿比人還高的蓬蒿,好像好久沒有人來過。東西兩側僧人居住的房舍,門都虛掩著,只有南面一間小屋的門上,好像掛著一把新鎖。殿東角有一片修竹,台階下有大池塘,里邊野藕叢生,已經開花。寧采臣很喜歡這個幽靜的地方。此時恰逢學使來主持考試,城中房舍租金很高,於是考慮在這里住下,就散步等待廟中僧侶回來。 傍晚時,有個讀書人來開南面小屋的門。寧采臣走上前行禮,並且告訴他自己想在此留宿。那個讀書人說:「這里沒有房主,我也是個在這里借宿的人。你不怕冷清住在這里,我早晚都能向你討教,真是不勝榮幸。」寧采臣很高興,鋪些蒿草當床,又架起木板當桌子,打算在這里住些日子。 這天夜晚月光皎潔,寧采臣和那位書生一起坐在大殿的走廊聊天,各自說自己姓名表字。書生自己說:「我姓燕,字赤霞。寧采臣想他是來應考的秀才,但聽他的口音,根本不像浙江人。於是追問那書生,書生自己說:我是陝西人。」語氣朴實誠摯。等到兩人說完了話,於是相別就寢。 寧采臣因為在陌生的地方居住,久久難以入睡。他聽見北邊房裡有人竊竊私語,好像住有家眷。他起身趴在北牆石窗下,悄悄看了一眼。看見短牆外一個小院落里,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還有一個老婆子穿著褪色的紅衣服,頭上插有銀梳,一副駝背衰老的樣子,那兩人在月下說話。婦人說:「小倩為什麼久久不來?」老婆子說:「差不多該到了,」婦人說:「她沒向姥姥發牢騷嗎?」老婆子答道:「沒聽到,但她看上去很憂慮。」婦人說:「小丫頭不能當作知己人看待。」 話未說完,就有個十七八歲的女孩進來了,模樣好像很美。老太婆笑著說:「背後不說人,我們兩個正說你呢,沒想到你這個小妖精悄悄進來了,幸虧我們沒說你什麼壞話。」老太婆接著說:「小娘子長得好比畫中人,我要是個男人,也會被你把魂勾跑。」女孩說:「姥姥不誇獎我幾句,還有誰會說我好?」婦人和女孩子說了些什麼,寧采臣沒有聽清。他想這是鄰居家眷的私語,所以躺回草床不再聽她們說話。過了一會兒,寺廟里一片寂靜。 寧采臣剛要入夢境時,覺得好像有人進了他的卧室。他急忙起身一看,發現是北院那個叫小倩的女孩子進來了。他不由得吃了一驚,問她進來干什麼,她說想跟他一起睡。寧采臣一本正經地說:「你不怕別人議論,我還怕別人說閑話呢。偶然一失足,就會成為一個道德淪喪的無恥之徒。」女孩說,夜裡沒人知道。寧采臣大聲責罵,女孩猶豫徘徊想要說什麼。寧采臣吼道:「快走開!要不然,我就要喊南邊小屋裡的人了。」聽了這話,那女孩有些害怕,只好走開了。剛走出門又轉身回來,把一錠金子放在寧的床褥上。寧馬上把它扔到院子的台階上,斥責說:「不義之財,弄臟了我的口袋。」女孩羞愧地揀起金子走了,嘴裡還說:「這個男人真是鐵石心腸。」 第二天一早,有個蘭溪的書生帶著一個僕人來應考。他們住在寺廟的東廂房裡。不料,書生竟在當天夜裡暴死了。死後發現,他的腳板心有個小限孔,像是被錐子刺的,還有一縷縷血絲流出來了。大家都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過了一個晚上,書生的僕人也死了,他的症狀和書生一模一樣。晚上,燕生回來了。寧采臣問他知不知道死因,他認為這是鬼魅乾的。寧采臣為人耿直,根本沒把鬼的事放在心上。 到了夜裡,那個女孩子又來找他。她對寧采臣說:「我見過的人多了,但沒有像你這樣剛直的人。你有聖賢人的品德,我不敢欺騙你。我叫聶小倩,十八歲就病死了,埋在這座寺院旁,不幸遭受妖物的威脅,幹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下賤勾當。我用容顏去迷惑別人,這本來並不是我願意做的。現在這寺中沒有人可以殺,鬼夜叉很可能要來殺你。」寧采臣聽了這話,十分驚駭,他請求小倩幫他想辦法。聶小倩說:「你跟燕赤霞住在一屋便能免除凶災。」寧采臣問了一句:「為何不去迷惑燕赤霞?」小倩回答說:「他是個奇人,鬼妖不敢接近他。」寧采臣又問:「你們怎麼樣去迷惑人呢?」聶小倩說:「和我親昵的人,我悄悄用錐子刺他的腳心,這樣,他很快就昏迷過去了,於是,我再吸他的血給妖怪喝。有時候,我用金子去勾引,其實那不是金子,而是羅剎鬼的骨頭。這東西留在誰那裡,就能把誰的心肝掏去。這兩種方法,都是迎合而今人們貪色好財的心理。」寧采臣問她什麼時候戒備,她說明天晚上。臨別時,小倩哭著說:「我掉進了大海,找不到岸。你是仗義君子,一定能救苦救難。如果你能把我的朽骨帶到一個清凈的地方安葬,我將感激不盡。」寧采臣答應了她的要求,問她的墳在哪裡,她說:「請記住,白楊樹上有烏鴉巢穴的地方便是。」說完出門,片刻消失不見了。 第二天,寧采臣恐怕燕赤霞外出,便早早到他房裡,邀請他喝酒。上午九十點鍾,酒菜准備好了。在酒席上,寧采臣留意觀察燕赤霞。寧采臣表示想和他同屋睡,燕赤霞推辭說自己喜歡清凈,寧采臣不聽,到了晚上,強行把鋪蓋都搬過來了,燕赤霞不得已,只好跟他同睡,他囑咐寧采臣:「我知道你是個大丈夫,對你也很欽佩。不過,我有些私事,不便明說。請你不要翻看我的小箱子。否則,對你我兩人都沒好處。」寧采臣很恭敬地答應了。後來,各自就寢。燕赤霞臨睡前把小箱子放在窗檯上,過了一會兒,他就鼾聲如雷。寧采臣半天也睡不著。大約一更時分,他發現窗外隱隱約約有人影,正慢慢靠近窗戶朝里看,目光閃閃。寧采臣很害怕,正要喊叫燕赤霞,忽然聽見有個東西從小箱子中飛出,像一匹白綢緞閃閃亮,折斷窗戶上的石格,猛然一射,隨即像電光一樣熄滅了。這時,燕赤霞醒來起身,寧采臣假裝睡著了,在暗中觀察他。只見燕赤霞拿起箱子檢查,從裡面取出一個東西,映著月光嗅了嗅。那東西亮晶晶的,大約有兩寸長,一片韭菜葉子大小。然後,燕赤霞把它緊緊包牢,又放進箱子里。燕赤霞自言自語:「什麼老妖怪,竟敢有這么大的膽子,把我的箱子都給弄壞了。」於是,他又躺下來。 寧采臣覺得太奇怪了,便起身問燕赤霞,並把剛才所看到的情節都告訴了燕赤霞。燕赤霞說:「既然我們已成好朋友,我也就不必再隱瞞了。我是個劍客。要不是那個石格子阻擋,妖怪當時就會死的。雖說它這次沒死,但他已受了重傷。」寧采臣問他剛才藏起來的是什麼東西,燕赤霞說是劍,並說剛才聞它,上面有股妖氣。寧采臣說想看看這柄劍,燕赤霞拿出來給他看,原來,這是一柄亮閃閃的小劍。 第二天一早,寧采臣到窗外查看,發現地上有攤血跡。這天,寧采臣走出寺院,在寺院北邊,他看見一片荒冢。再一看,果然有棵白楊樹,樹上有個烏鴉巢。 寧采臣辦完事以後,急忙整理行裝准備回家。臨行前,燕赤霞設宴送行,並把破皮囊贈送給寧采臣,他告訴寧采臣:「這是劍袋。你好好收藏,它可以避妖怪。」寧采臣想跟他學劍術,燕生說:「像你這樣信義剛直的君子,本來是可以學的,但你是富貴階層的人,不是干我這一行的。」寧采臣撒謊說有個妹妹葬在寺院北邊,打算遷葬。於是,他挖出聶小倩的朽骨,用衣衾包好,租船返回家。 寧采臣的書齋靠近郊野。他回家後就將小倩的墳建在齋外。建好安葬後,他祭祀說:「可憐你孤零零的,把你葬在我小屋旁邊,這樣,你的悲歡我都能聽見,而且,這里也不會有惡鬼來欺凌你。一杯水酒,不成敬意,請不要嫌棄,把它喝了罷!」他祝福完以後正准備回家,忽然聽見身後有人喊道:「請等等我!」回頭一看,竟是小倩。聶小倩笑著謝寧采臣:「你的信義,我永遠也報答不盡。請讓我隨同你回去,拜見婆婆,就是做個丫頭小妾也心甘情願。」寧采臣細細打量她,見她肌膚細嫩,小腳尖尖,身材嬌嬌,嫵媚動人。 於是,便帶她一同回到書齋。寧采臣讓她先坐一會兒,他先進去告訴母親。他母親聽說後感到很吃驚。當時,寧采臣的妻子已病了很長時間,母親叫他不要聲張,以免刺激病人。他們母子正說著話,聶小倩已悄悄進屋,跪在地上拜見寧采臣的母親。寧采臣介紹說:「這就是小倩。」寧母驚慌地看了看她,心裡很害怕。聶小倩說:「我孤單一身,遠離父母兄弟。承蒙公子關照,使我擺脫了困境。因此,我願意侍奉他,以報答他的恩德。」寧母見她模樣很可愛,才敢與她說話。寧母說:「姑娘肯照顧我兒子,我這個老太婆當然很高興。只是我一生僅養了這個兒子,要靠他傳宗接代,不敢讓他娶個鬼妻。」小倩說:「我真的沒有二心。九泉之下的人既然得不到您的信任,那就讓我把公子當兄長對待,聽候您老人家的吩咐,早晚伺候,行不行?」寧母覺得小倩的話說得很真誠,便答應了。小倩說她想拜見嫂夫人,寧母推辭說寧妻患病在床,多有不便。小倩也就沒有去。接著,小倩立即到廚房,給母親做飯。她在寧采臣家進進出出,穿堂入室,像是來了很長時間一樣,一點都不陌生。 天黑以後,寧母有些怕她,要她先回去睡覺,卻不給她准備床被。小倩意識到這是母親趕她走的信號,於是,她就走了。經過寧采臣的書房時,她想進去,又不敢進,在門外徘徊。寧采臣叫她,她說:「房裡有劍氣,叫人害怕。前些時候在路途上不敢見你,就是這個緣故。」寧采臣頓時想起燕赤霞送給他的破皮袋,於是,他趕忙把袋子拿下來掛到別的房間去了。小倩這才進了書房,在燭燈邊坐下。坐了半天也沒一句話,後來,她問寧采臣:「你晚上讀書嗎?我小時候念過《楞嚴經》,現在多半已忘光了。請你幫我找一冊,夜晚空閑時我請大哥指點指點。」寧采臣答應了。兩個人又無話可講,小倩也不說告辭。到了二更以後,小倩還坐在書房裡不走,寧采臣催她,她傷心地說:「我是外地來的孤魂,特別害怕到荒墓里去。」寧采臣說:「這里沒有別的床,而且兄妹之間,也應該避嫌。」小倩站起身,一副愁眉苦臉要哭的樣子,想邁步卻又邁不開步子。她慢吞吞地走出書房,過了台階就不見了。寧采臣心裡很可憐她,想留她睡在別的床上,又擔心母親會責怪。 第二天一早,小倩向母親請安,端水給她盥洗,家務活忙個不停,而且,樣樣都合寧母的心。傍晚時,小倩自動離開書齋。她經過書房時,經常借著燭光念經,直到寧采臣要睡覺時才凄然離去。本來,自從寧妻病倒以後,寧母便操持起所有的家務,她已疲勞不堪。自從小倩來到家以後,寧母就清閑多了。天長日久,寧母和小倩漸漸熟悉,她對小倩也越來越疼愛。到後來,寧母已忘記小倩是個鬼變的,而不忍心晚上叫她走,便把她留下來跟自己一起睡。小倩初來時,不吃不喝,半年後才開始吃點稀飯。寧采臣母子都很喜愛她,從來不說她是鬼。 不久,寧妻病逝了。寧母想收小倩做兒媳,但怕她不能生兒育女,小倩說采臣將有三個男孩,不會因為有鬼妻就沒有後代。於是,寧家大辦酒席,遍請親友。婚禮那天,小倩穿戴一新,大大方方地出來見親友,令滿堂親友都看呆了。人們不懷疑她是鬼,而懷疑她是仙人。於是各方的親戚都來祝賀他們,並且爭相拜見小倩.小倩擅長畫蘭花梅花,經常作畫答謝賓客,得到畫的人把畫收藏好並且以得到小倩的畫作為榮耀。一天小倩靠在窗前,憂心忡忡的樣子。忽然問:「革囊在哪裡?」寧采臣說:「因為你怕它,所以把它收藏在了其它地方。」小倩說:「我受到生人的氣息已經很久了,應該不再害怕,最好將革囊掛在床頭。」寧采臣詢問她這樣做的原因,小倩說:「這幾天以來,心裡的憂患沒有停止過,料想金華的那妖怪,記恨我逃跑了,恐怕早晚要找過來。」寧采臣於是拿革囊過來。小倩反復看了看,說:「這個是劍仙用來盛裝人頭的,現在破成這樣,不知道殺了多少人。我現在看到它,也還是渾身發抖。」於是把革囊懸掛起來。第二天又讓寧采臣移掛到門口。晚上兩人點燈相對而坐,忽然有一個象鳥一樣的東西飛來了。小倩嚇得躲到了夾幕里,寧采臣看著那個東西如夜叉一般,雷電般的眼睛,血色的舌頭,渾身發光快速向前,到了門口停住了,徘徊了好久,慢慢靠近革囊,用爪子抓取革囊,好像要將它撕裂。革囊忽然響了一聲,變得跟簣一樣大,恍惚之間有鬼物從革囊里突出半身,並且將夜叉揪入了革囊,於是就安靜了下來,革囊也變回之前的樣子。寧采臣又驚又怕,小倩也出來了,高興地說:「沒事了!」一起看革囊裡面,只有清水而已。 幾年後,寧采臣考中進士,小倩也生下一個男孩。後來寧采臣又納妾了,小倩和她各生了一個男孩。他們的孩子後來也成了一個有名望的人。
9、姓安的古代名人
1、安清
安清,字至善,即是僧人,也是有名的畫家,清朝江蘇常熟人。《虞山畫志》說他「工寫枯筆山水」。同時,還有另一位同名的人,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僧,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念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攻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 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2、安期生
安期生,亦稱安期、安其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阜鄉人。師從河上公,黃老道家哲學傳人,方仙道的創始人。道教視安期生為重視個人修煉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稱其事。
傳說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駕鶴仙游,或在玄洲三玄宮,被奉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與彭祖、四皓相等。在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列在第三左位,奉為「北極真人」。
3、安民
安民,宋代京兆(今陝西西安)石工。善刻碑,元祐五年(1090)刻京兆府學(一作新)移石經記,今藏陝西省博物館。紹聖四年(1097)同安敏、姚文、安延年刻游思雄墓誌銘,崇寧三年(1104)被役刻蔡京所撰《奸黨碑》。
4、安金藏
安金藏,唐代官吏,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原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誣謀反,武後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後感動,不疑李旦。睿宗景雲中,金藏累遷至右武衛中郎將。玄宗立,擢右驍衛將軍,爵代國公,卒謚忠。
5、安熙
安熙[公元一二六九年至一三一一年]字敬仲,號默庵,藁城人。生於元世祖至元六年,卒於武宗至大四年,年四十三歲。少慕劉因之名,欲從之游。因沒,不果,乃從因門人烏沖問其緒說,尊信力行。家居教授,垂數十年;四方來學者,多有成就。熙作有默庵集五卷,《四庫總目》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