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辦酒席
1、趙本山演的一部電影
現世活寶
導 演
段吉順
編 劇
李寶元、廉春明
主 演
趙本山 石國慶
類 型: 故事片
地 區: 中國大陸
色 彩: 彩色
製作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演職員表:
主要演員
趙本山(笨山)
石國慶(木犢)
鞏漢林(倒爺)
雷恪生(主任)
陳立中(張大媽)
黃素穎(王二嬸)
郝愛民(米糠)
楊瑞琴(大椒)
董立凡(小蔥)
石一夫(胖師傅)
李金祥(二憨)
郭達(大山)
楊蕾(小溪)
句號(芝麻)
劉叢(豆花)
攝影:高禮先
美術:劉長寶
作曲:趙季平、王時
錄音:張子忠
剪接:周梅平
副導演:牛田青
照明:楊未純、楊繼忠
化裝:陳立華
服裝:王可義
道具:郭煥民、孫燕濱
置景:華根喜、田青保
煙火:武振聲
擬音:楊來祥
責任編輯:顧乃嘩
歌詞:集思
演唱:趙本山
指揮:譚利華
演奏:中國電影樂團
製片主任:王傳緒
內容簡介:
被某劇團裁減下來的演員笨山和某鄉鎮的小手工業者木犢在華北某山區的小縣城貼出一則廣告:山木多功能有限公司承接如下業務:「婚喪嫁娶、推拿按摩、美容化妝。」一時間,慕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首推來按摩的人最多。可是,從室內傳出疼痛的喊叫聲把在外候診的人卟得奪路而逃。一個叫大山的男人帶著懷孕的妻子和七個女孩請笨山占卦,笨山嫌錢付的少,便把孩子的出生地給支到溫都爾汗去了。豆花想割雙眼皮,木犢用畫筆在她的眼上畫了一個雙眼皮。第二天,有人吊著胳膊來找他們算帳,笨山慌忙和木犢喬裝打扮逃離縣城。他倆來到鄉下,承攬了某鄉長的孫子百日慶典。頗有心計的笨山忽聽到人群中張大媽和王二嬸要給死去的兒女結陰親的事,馬上湊過去攬下這個活兒。忙亂中,廣東倒爺牽來一隻猴想給鄉長送一道廣東名菜,這下難壞了冒充廚師的木犢。情急之下猴子跑掉,笨山趕緊挖出豬腦湊了一盤端上去。王二嬸兒子死去多年,墳地位置都看不出來了,笨山靈機一動,把別人嚇跑,他和小犢找來一副狗骨裝進棺材。結陰親那天,笨山和木犢一唱一和,配合默契。麥秸和米糠的母親去世了。他們倆來到麥秸兄弟家,正遇兄.弟倆為爭搶母親留下的翡翠手鐲,誰也不辦喪事。笨山出主意:誰把喪事辦得好,手鐲就歸准。最後兄弟倆得分一樣,鐲子隨老太太帶走,麥秸兄弟兩家人不滿,圍著笨山把手鐲搶碎了。笨山當眾宣布由公司賠償500元才了事。這天,笨山正賣自己印製的冥府錢,倒爺走來請他吃飯。酒桌上,倒爺拿出手鐲碎塊,說是假的,逼著笨山把真的賣給他。笨山靈機一動,用假鐲騙取了倒爺一萬元錢。木犢將醉夢中的笨山弄醒,追問他怎麼弄來這么多錢。笨山明白過來後,拉著木犢想逃,但為時已晚。追趕他們的人越來越多,笨山想讓木犢把冥府錢撒掉擺脫追他們的人,誰知急亂中連真錢也都扔出去,兩人落得兩手空空而去。
2、現在農村吃酒席,一般隨禮多少錢比較合適?
不論是在農村吃酒席還是在城市裡吃酒席,隨禮通常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百客情,也就是普通的朋友同學鄰居什麼的,這種就隨大流,一般看當地的情況,隨100-300不等。另一種是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和比較親近的親戚,這種就會隨禮比較重,少則幾千,多則幾萬。
當然了,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把人情關系看得這么重要的社會大環境下,隨禮通常都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大家來參加酒席實際上就是一次情感的估值,往往怎麼隨禮,隨多少禮,都是有著不小的講究的,大有學問可以做。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一下在農村吃酒席隨禮都有哪些門道吧。
第一點:除非你很有錢或者很窮,又或者和擺酒的人家關系很特殊,不然一定要隨大流。(千萬不要鶴立雞群,別人都隨一百,你一個人隨二百五)
如果是在農村吃過酒席的人,一定特別熟悉一個畫面,那就是在開席之前,往往大家都會三五個人站在一起交頭接耳,你以為他們在聊主人家的兒媳有多漂亮?在聊今天的酒席上可能吃到啥美味?
不,要是你這樣想,那一定是沒去感受過農村酒席文化的人。往往大家聊的最多的是:“老張,你這次隨多少錢?”“小王,咱待會兒隨份子得一樣哈!”“老李,咱們幾個同事都是隨二百吧?”……
正常來講,一般關系差不多的一群人,就會商量著給差不多的禮錢,大家都會統一份子錢,保證不會出現給多或者給少的情況。等把這最重要的事情解決之後,才會正襟危坐,然後開始八卦時間,對這次酒席的一切展開各種討論和發表高見。
第二點:要學會禮尚往來,懂得維系人際關系。(別人以前給你隨禮五百,你這次只還別人二百五那你就坐失去朋友吧)
農村人最講究的就是個人情,只要三個人站在一起,哪怕扯到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他們也能沾點親帶點故。所以在隨禮錢時,對人情的衡量就顯得特別考驗情商了。
要是以前你自己家辦過酒席,別人給你隨了二百,那麼只要是會做人,懂人事世故的,在這次參加別人的酒席回禮時,做得最差是回一樣的禮,也隨個二百。稍微情商高一點的,起碼也得隨個二百五,一定要再別人的基礎上添一點才好的。
最蠢的就是那種隨禮隨的比別人當初給你隨的還少的人。且拋開通貨膨脹,幾年前的100塊和幾年後的100塊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說,就沖你這種只想往兜里進,不想往外出的操作,你要真越隨越少了,那這場酒席過後,可能你在別人眼中的人品就要大打一個折扣了。
第三點:一般酒席都是喜慶的事兒,你可千萬別觸了主人家的霉頭。(數字越吉利越好,別腦袋抽風去整啥帶了4和7的禮錢)
萬事喜歡討個好彩頭,樣樣都圖吉利,這也是中國人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國情了。看一下那些為了一個帶8帶6帶9的電話號碼,車牌,樓層,甚至是彩禮等等爭出各種花樣的老百姓,就能感受到他們對這些吉利數字的迷之執著。所以隨禮時要麼你都隨個188,168,199這種很吉利的數字,要麼就你湊個整數給一百,二百,六百什麼的。千萬別隨例如148,248,147等等這種沾4又帶7的數字。
如果被辦酒席的主人家發現了,有涵養的人可能還能忍著不動聲色讓您吃完酒,事後再背著你將你罵個狗血淋頭。要是遇上脾氣沖的,或許直接當時就將你趕走,酒席都不讓你參加了。這可一定得長點心呀。
其實吃酒席真不只是去給點錢吃一頓貴一點的飯這么簡單,能被邀請去參加酒席的人,多多少少總會是跟這個主人家有點關系的,這無數場酒席的舉辦,也就是無數種關系的維護和延續。而各個地方也總有各個地方的講究,比如廣東的酒席不隨份子錢,河南湖南的酒席喜歡攀比看誰隨的多,四川的酒席除了親戚至交一般都是隨二三百……
但是不論怎麼講究,大家只要掌握了上面的三個要素,以後不管去哪裡吃酒席,都不怕會隨錯禮啦。
3、劉能辦酒席沒收到錢是哪一部哪一集
《鄉村愛情故事》第三部的第四集。
第四集劇情內容:
王小蒙因為公爹的阻撓而苦惱,與丈夫謝永強傾訴。其實,此刻永強也在為自己的工作不能發揮所長感到煩悶。
劉能為劉英舉辦的懷孕慶典馬上開始了,但只有親家趙四一家來了,劉能只好跑出去四處請人趕快來捧場。村民們都來參加劉英懷孕慶典了,慶典也的確很熱鬧,可劉能卻是空歡喜一場——在謝廣坤和謝大腳的撮圈下,根本沒人隨禮。
劉能郁悶之中,感覺到有人從中作梗,准備調查。謝永強在深思之後,向王大拿提出辭職,准備回到果園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
(3)王石辦酒席擴展資料
角色介紹:
1、劉能
五十多歲、農民。結巴,喜歡斤斤計較,但樂於助人,詭計多端,但屢戰屢敗,在女兒劉英與玉田的親事上,費盡心機,卻不想被女婿趙玉田算計得人去財空。[6]
2、王小蒙
二十三歲、農村青年。王老七之女。以豆腐坊為職業,是謝永強的女朋友,幾經周折後,與謝永強結合。美麗淳樸,善良溫柔,穩重大方,她是現代農村那種有想法、有追求的新一代女青年的代表人物。在她身上體現了農村青年的那種自然美。
3、謝永強
二十四歲、農村青年、大學畢業生。謝廣坤之子。
在家等待工作分配期間與女朋友王小蒙的關系產生波動,在父親謝廣坤以及一些外部壓力下,又與村長的女兒香秀訂婚,後工作分配不好,又與香秀分手,辭職後上山開荒植樹,最終與王小蒙攜手。有鮮明的時代性格,同時也顯現出大學生初涉社會的稚嫩。
4、在古希臘,舉辦酒宴的時候,有哪些程序?
盛行於城邦時代的會飲活動起源於荷馬時代的酒宴。荷馬史詩中多次出現酒宴的描述,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學的常規,而是與貴族生活方式的一個核心特徵相對應,史詩的詩歌已經成為宴會上招待客人的主要形式。
荷馬時代是古希臘社會由軍事民主制時期向城邦時代過渡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貴族首領或者“王”在社會政治、軍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局限,貴族首領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無法獨攬政權,因此,在政治決策中,首領(王)、長老會議和戰士大會都發揮著程度不同的作用。
貴族首領在政治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荷馬時代具有濃厚的貴族政治色彩。這種貴族政治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就是貴族首領們經常舉辦的酒宴。這種酒宴在荷馬史詩中經常出現,是貴族首領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荷馬史詩中描繪的酒宴場景形形色色,有規模龐大的百牛大祭,也有小型的私人酒宴,有熱鬧的婚宴,也有悲痛的喪宴,這些酒宴舉辦的目的不同,規模不同,酒宴中的活動也不同,但是它們都有三個重要的儀式和程序:
獻祭是《荷馬史詩》中酒宴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大小酒宴,祭祀是最先進行的、也是最重要的程序。
一般在祭祀前要先進行清洗,主要是凈手禮。《伊利亞特》中阿喀琉斯因為擔憂其朋友帕特羅克洛斯,向宙斯獻祭祈禱。他先潔凈雙手,然後斟了一杯閃光的美酒,仰望長空祈禱。
奧德修斯在主持百牲大祭時,先把祭品繞祭壇擺成一圈,然後洗干凈手,抓一把大麥粉。凈手禮一方面是為了表示對神的崇敬,以免有臟東西褻瀆了神靈;另外一方面也有其實際意義。荷馬時代,人們都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伊利亞特》第9卷中說,阿伽門農將長老們引進營帳,在他們面前擺上合乎口味的肉食。他們伸手抓取擺在他們面前的食品。
因此,潔凈雙手也有飲食衛生的實際功效。這一傳統在古希臘能夠一直流傳,既有其宗教儀式的教化作用,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實際需要的結果。
潔凈儀式之後,酒宴的主持者(往往是軍隊統帥或者部落首領)要做祈禱,祈求神靈的賜福。荷馬史詩中我們經常看到阿伽門農在祭祀時向宙斯祈求庇護。
《伊利亞特》中描述了阿伽門農主持的一次祭祀。他先是宰了一頭五歲的公牛,然後邀請的客人們圍繞公牛,阿伽門農向宙斯祈禱:
“最榮耀、偉大的宙斯,裹在黑雲中的神,住在天上的主宰,請你讓太陽不西沉,黃昏不降臨,直到我們把普里阿摩斯的屋頂推倒燒成灰,把大門用火焰焚毀,用銅槍在赫克托爾的胸前刺破襯袍,他的伴侶繞著他倒下來,用牙齒啃土地。”
祈禱完畢,先撒上粗磨的大麥粉,然後把犧牲的頭往後扳,割斷喉嚨,剝去犧牲的皮,把犧牲的大腿砍下來,用雙層網油覆蓋,在上面放上生肉。這些祭品用乾枯的柴薪燒烤。
完整的祭祀儀式主要包括凈手、祈禱、撒大麥粉、切割祭品、焚燒祭品。有時也會有簡單的祭祀,像奧德修斯的牧豬奴歐邁奧斯只是從犧牲上扯下一綹鬃毛,扔進灶台的火焰,同時向所有的神明祈禱。
不論祭祀儀式簡單還是復雜,焚燒祭品(或象徵祭品的鬃毛)不可或缺。因為祭品在焚燒過程中,會有煙霧散發,同時還會發散出氣味,這種夾雜著祭品氣味、飄渺升起的煙霧直達奧林帕斯山上,象徵著奧林帕斯諸神與獻祭者共同分享祭品。
二、調酒古希臘人認為,只有神才能喝不經過調兌的純酒,所以純酒是獻祭給神的。
喝烈酒在古希臘人看來是一種野蠻行為,會使人發瘋,因而酒宴上用來招待賓客的酒要用水調兌。調酒一般由專人負責,稱為司酒。
調酒在荷馬史詩中經常出現。在阿波羅祭司克律塞斯主持的祭祀儀式上,他們在飲酒吃肉之後,把調酒缸盛滿,先用杯子奠酒儀式,然後把酒分成眾人,飲酒時吟唱贊美神的頌歌。
《伊利亞特》第九卷中,阿伽門農設宴款待長老,尋求解決困境的辦法。大家推舉由奧德修斯和埃阿斯作為阿伽門農的使者去向阿喀琉斯求和。事情商量完後,傳令官給他們凈手,然後把調酒缸盛滿,大家向奠酒,然後把酒分給大家,大家開懷暢飲。
荷馬史詩中並未明確說明調酒時酒與水的比例。阿喀琉斯在招待奧德修斯等人時就吩咐帕特羅克洛斯進行調酒,並且要調濃一點的酒。這說明,荷馬時代調酒的比例不只一種,應該是有濃淡之分。繼荷馬之後的赫西俄德在詩歌中說明酒水比例為1:3。
赫西俄德生活於公元前8世紀上半葉,與荷馬時代相距不是十分遙遠,他所描述的調酒比例可能源自荷馬時期。因此,在荷馬時期飲用經過對水之後的酒已經是固定的習俗,調酒也稱為飲酒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調酒需要在專門的器皿——調酒缸里調制,向神奠酒之後,每個人就可以盡情享受美酒帶來的愉悅。
三、正式的酒宴首領們的酒宴並不僅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還尋求精神上的享受。
酒宴過程中常常伴以體育競技和詩歌吟誦,這種表演在《伊利亞特》中出現的較少,可能是因為史詩的主題側重於戰爭,而英雄們活動的場景主要在戰場,戰爭的間歇才能舉行酒宴,沒有表演或表演少也在情理之中。
英雄們在酒宴之後,往往會進行談話,商討下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也是酒宴的內容之一。後來的希臘城邦會飲中一個主要的內容就是談話、辯論,只不過主角不再是英雄戰士,而是哲學家、社會名流。《伊利亞特》中唯一的一次競技表演是在阿喀琉斯為帕特羅克洛斯舉行的葬禮酒宴上。此外,在奧林帕斯眾神中的酒宴上有阿波羅彈琴,繆斯女神的演唱。
然而,在《奧德賽》中,酒宴上的表演活動比較多。那些求婚者在奧德修斯家中舉辦的酒宴、墨涅拉奧斯宮殿中的酒宴以及阿爾基諾奧斯為奧德修斯舉辦的酒宴上都有諸如詩歌、舞蹈和競技的表演。
在奧德修斯家裡,那些求婚者在滿足了吃喝慾望之後,就開始尋找其它的樂趣,歌唱和舞蹈,是酒宴的補充。可見在荷馬時代,表演已經是酒宴中的一個主要內容了。
參考文獻:張麗霞《古希臘城邦會飲研究》
吳曉群《古代希臘儀式文化研究》
晏紹祥《荷馬社會研究》
(古希臘)荷馬《荷馬史詩•奧德賽》
(古希臘)荷馬《荷馬史詩•伊利亞特》
(英)羅伊·斯特朗《歐洲宴會史》
5、喪事為什麼要擺酒席
喪事擺酒席,一般是在出殯的那一天,親朋好友都來送殯,他們來不光帶著禮物紙錢,還會上禮【跟結婚的時候隨份子錢差不多】,所以主家也就擺酒席款待他們。
6、酒席上的豬皮的來歷?
三林塘肉皮的來歷
明朝未年,在三林塘有個王家渡(徐浦大橋下)有個私塾先生叫王體仁,王先生有個得意門生叫徐光啟,官至崇禎皇帝下的禮部尚書,又是一個大科學家,編寫了巜農政全書》《崇禎歷書》《幾何原本》徐光啟一直是王先生對外炫耀的資本,某一年王先生過六十大壽,他想請徐光啟來跟他長臉,於是修書一封給徐光啟,官至禮部尚書的徐光啟念及師生情義,答應了王先生的請求,誰知到了約定時間,徐光啟沒能到場,令王體仁老師顏面掃地,眾人都嘲笑他吹牛。再說徐光啟答應了王先生以後,在約定時間上路,緊趕慢趕還是耽擱了一天,等他趕到王先生家時,酒席早已擺完了,而王先生看到遲來的徐光啟一時手足無措,昨天的酒席,用完了菜餚,怎麼辦,畢竟是當官的學生不能怠慢,當他在焦急中,忽然看到涼在竹桿上已曬幹了的干豬肉皮,主意頓生,想到過去鄉人總是把豬肉皮要麼紅燒,要麼做成豬皮膏,今天將傳統吃法改良下,將豬肉皮油炸下製成菜,總歸顯得我沒有怠慢學生吧,於是開油鍋,將豬肉皮放在油里炸,由於是第一次,忙的是手忙腳亂,一會兒肉皮炸焦了,不能用,一會兒肉皮炸不開,僵了也不能用,經過半天的摸索,終於掌握了火候油溫,在低溫中捂肉皮,待肉皮起泡了在高溫中炸,終於油炸出一塊金黃的肉皮,高興的他趕緊放冷水中浸泡,改刀,切成需要的樣式,放入大品碗中,再放入咋天辦酒席切配剩下的雞肉,肚子熏魚,豬腳爪等邊角料,將他們放入一起,倒入高湯,用蒸籠大火蒸,盡管是這樣操作了一個前人從未做過的菜,心裡不免有些忑忐不安,生怕弄砸了,在學生面前丟了面子,待半個時辰後,冒著熱氣的一大碗蒸菜端上來,令久居京城的徐光啟眼前一亮,品嘗之下竟不敢相信,在鄉野農村竟有如此美味,太好吃了,見此王先生終於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由於是幾種菜和在一起蒸的,遂起名叫蒸三鮮,在蒸三鮮的基礎上,將油炸肉皮也進行了各種搭配,多種做法的油皮炒菜,燒湯,令三林塘肉皮聲名大振,浦東,江浙二省,乃至東南亞國家都把經營三林塘肉皮為榮。現三林塘肉皮製作技藝已列入為浦東新區非遺保護名錄之中。
7、君王常常舉辦宴席,邀請百官參加,為何官員怕被賜飯?
乾隆皇帝時期,乾隆皇帝經常邀請大臣來參加家宴,但是大臣們面對皇帝的賞賜卻都不怎麼想要,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宮中的繁文縟節太多,用膳期間總是提心吊膽的;第二、乾隆皇帝賞賜的有些飯菜實在是難以下咽,所以大臣們才會很抗拒皇帝的賜飯。首先,乾隆皇帝的家宴是在宮中舉行,因此大臣們需要進宮用膳,那就迫不得已要遵守宮中的規矩。清朝時期的朝服不僅重,而且穿上以後做事情很不方便,更別說是吃飯了。而且宮中規矩實在是太多了,吃飯期間還要不斷起身謝恩,說各種奉承皇帝的話,實在是累的慌。再加上宴席上除了皇帝,還有地位高的妃嬪們,大臣們不僅要對這些妃嬪們客客氣氣的,而且還要小心翼翼的,生怕得罪了她們,她們給皇帝吹枕邊風,因此大臣們進宮用膳總是提心吊膽的,自然沒人想去。其次,乾隆皇帝有時候賞賜的飯菜實在是不怎麼好吃,但是在皇帝面前,再不好吃也得滿臉笑意地說好吃,否則一個不小心就會倒大霉。乾隆皇帝最喜歡的就是給大臣賞賜胙肉,這是一種很肥膩的肥肉做的,選取一大坨肥肉用白水煮得半生不熟的,不僅難以下咽,而且吃下去很容易造成生理不適,為了怕皇帝怪罪,大臣們也迫不得已要吃掉,所以朝中的大臣們都不想得到皇帝的賜飯。綜上所述,進宮吃飯不僅面臨著很多規矩的束縛,還面臨著要強忍不適陪笑臉,時時刻刻看著皇帝的臉色吃飯,實在是難受得緊。皇帝賜飯雖然是榮耀,但是背後也是數不清的危險和說不出的難受,因此大臣們才對乾隆皇帝的賜飯十分抗拒。
8、甄嬛傳里甄嬛快要嫁給蒙古王時向皇帝告別時的那首詞?叫什麼夏夜宴,綠酒一杯歌一遍.....
唐 - 馮延巳 - 長命女
【年代】:唐
【作者】:馮延巳
【題目】:長命女
【內容】: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樑上燕,歲歲長相見。
【注釋】:【注釋】
①綠酒:古時米酒釀成未濾時,面浮米渣,呈淡綠色,故名。
【評解】
詞寫春日開宴,夫婦雙方祝酒陳願。詞以婦人口吻,用語明白如話,帶有民歌情調。
末兩句以梁燕雙棲喻夫妻團圓,天長地久。全詞淺近而又含蓄。
【集評】
《柳塘詞話》:馮正中樂府、思深語麗,韻逸調新,多至百首。有雜入《六一集》
中者,而其《陽春集》特為言情之作。此詞清新明麗,語淺情深,有民歌風味,無亡國
哀音。
徐釻《詞苑叢談》:南唐宰相馮延巳,有樂府一章,名長命女雲: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其後有人以詞改為雨中花雲:「 有五重深深
願。第一願且圖久遠。二願恰如雕梁雙燕,歲歲得相見。三願薄情相顧戀。第四願永不
分散。五願奴留收因結果,做個大宅院。」
味馮公之詞,典雅豐容,雖置在古樂府,可以無愧。一遭俗子竄易,不惟句意重復,
而鄙惡甚矣。
9、九月份我國的少數民族有哪些節日
陽歷九月大約是農歷7,8月吧
女兒節
女兒節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五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九月一日。
http://www.7cd.cn
雲南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地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也要舉行兩次「洗牛腳會」。這兩段時間正是春、秋農事大忙以後,需要稍事休整,於是人們在上述兩段時間內任選一天,全村舉行聚餐,並洗刷耕牛、喂它12個麥餅和一捆青草,還要在牛欄上掛一串麥餅以表慰勞之意。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仡佬族人民要過一個迎接豐收的「八月節」,或者又叫「迎新谷節」。仡佬族人民很是重視這個節日,要連過兩天。大家都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寨中空場上,由幾位壯漢將頭戴紅花的大牯牛帶入場中,先誦祝詞,默禱五穀豐登。然後由樂隊奏起「八仙」樂曲,鳴放火槍、鞭炮,然後殺牛煮肉,並將牛肉平分給各家各戶,讓家長拿回家供於祖先靈前,有全村全族團結一心之意。民族長老還要以小豬、公雞、大鴨各一隻,作為三牲在菩薩樹前作供祭儀式。祭畢,大眾聚餐,青年們在月光下歌舞歡樂,盡興方散。第二天還要從田間採回新鮮穀物、瓜果,用作家宴。宴畢,婦女們各帶自己子女,為娘家親戚送去禮品,以示祝賀。青年們依舊歌舞終日,以迎豐收的到來,節日以後,就開始秋收。
湖南省城步縣的苗族傳說,古代有一個時期,兵荒馬亂,人們四齣逃生。有八個姑娘來到這里,見土地肥沃,人跡稀少,就在這里播下了谷種,當年獲得豐收。她們定居下來,開發土地,使這個地方成為富庶之地。因此,這里苗族每年秋收後,都要釀制高粱米酒,招待親友,共同紀念開辟此地荒原的八位姑娘,就形成了一個祝賀豐收的「八姑節」。
各民族人民經過春季與夏季的辛勤勞動,進入秋收季節。為了歡慶豐收,很多民族都有吃新米,慶豐收的種種節日。這是艱苦勞動得到大自然報償的歡樂喜慶的日子。
西藏藏族的望果節就是一個著名的祈禱豐收的節日。藏語「望」為「田地」、「果」是「轉圈」之意,望果節也就是一個轉地頭的節日。它沒有固定日期,在秋季穀物成熟和「鳥王」(大雁)南飛之前選吉日進行,節期三五天不等。江孜、日喀則約在農歷七月中旬,拉薩於八月初一開始。早在1500年以前,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窮潔、乃東一帶的藏族還信仰原始宗教。他們把風雨雷電解釋為天神降災作禍。因此,在秋季莊稼快成熟時,成群結隊在地頭轉悠,祈求天神佑護。據說這是本教教主應藏王布德貢賢之請,教農民繞田地轉圈,以求豐收。他們以村落為單位,前面由香爐和幡桿引路,接著是教主手舉繞有哈達的木棒「達達」和右羊腿領隊,以示「收地氣,求豐收」之意;後面跟著手持青稞麥穗的鄉民。鄉民繞完田頭,將麥穗置谷包上或神前,以示糧食滿倉。然後舉行角力、斗劍等活動。8世紀後,寧瑪教派當權,「望果」活動又增加了寧瑪教派的念咒。14世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到西藏後,佛教成為西藏主要教派,格魯派占統治地位,「望果」節活動又帶上了佛教色彩。鄉民轉地頭時,要高舉佛像,背誦經文。現在每逢節日,藏民仍身著盛裝,高擎彩旗,抬著用青稞麥穗紮成的豐收塔,敲鑼打鼓,邊唱邊轉地頭。然後湧向林卡(樹林地或公園)飲酒、歌舞、賽馬、射箭,以預祝豐收。
錯那縣的門巴族,在藏歷七八月間要過和藏族望果節一樣的雀可節。節日期間,每村都要請一二個紅教喇嘛念經,各家出一個勞力,到所請的喇嘛家中勞動,以示酬謝。全村村民跟著喇嘛繞莊稼地一周,祈求免除風、雪、水、旱、蟲災,迎接豐收的到來。
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珞巴族群眾,十分重視農業的收獲工作,開鐮收割開始,男子都要清早下地,一天三餐都不能與婦女同一個火塘吃飯。因此艱苦的收割告一段落,就要選一天過「昂德林節」,為豐收節之意。節日前,男子們要上山打獵,婦女們則以新收的穀物煮熟後,敬獻給老人們嘗鮮,剩下的則用以喂狗。節日期間,全村老少共同歡宴,喝酒對歌直至次日天明。歌詞內容包括講解男子開闢田地、婦女發現種子、收獲糧食的農業起源故事和釀制美酒等等內容。除了歡樂慶豐收以外,還要祭祀祖先神靈,感謝他們的護佑。
雲南省勐海縣的哈尼族,從穀子成熟到收割完畢,要舉行多次「歐瑪樓」(意為「祭谷王」)儀式。以繁縟的節日活動,莊重地迎接農業大豐收的到來。在稻穀基本成熟時,哈尼人要選擇吉日,摘回三穗穀子懸在家中祭台上,由家長口誦贊詞,感謝祖先、谷王護佑之恩。如果發現有一株雙穗的稻穀,就認為是谷王。要在谷王前殺雞一隻,當場煮熟後,用手舉過頭頂三次,以示祭祀。然後割下谷王,放在家中祭台之上。收割後,如遇谷堆倒塌,認為谷王遇到驚嚇,要在谷堆前敲死一隻小雞,並將雞毛撒於谷堆周圍,將新米飯放在谷堆上,以求谷王安居。收割完畢,要用青葉包三包祭品,到留下未割的谷魂塘前,將一份祭品放在谷桿下部,一份扎於上部,並將雞蛋放在谷桿下面。將全部谷桿捆在一起後,一刀割下裝入背包,取回雞蛋懸掛於谷倉樑上。儀式進行時必須保持肅靜,有叫谷魂還倉之意。稻穀正式入倉前,家長要先在倉內放好祭品,用谷籮裝一些新谷,上蓋衣服,要背著進出三次。每背進谷倉一次,要抓一把新谷撒在倉內。經上述儀式後,收獲的稻穀才能入倉和取食。
每到農歷八月屬龍日,哈尼族要過「車實扎」,即新米節。屆時,婦女們先要到田裡拔回一兜稻穀,種在自家水井或菜地邊,以象徵地神。天亮後,再將新谷背回家中,舂出米粒,一部分煮成新米飯,另一部分炒成米花。傍晚吃新米飯前,要先祭祖先,並用米花喂狗,然後才開始吃飯,以示對俄瑪將穀物帶給人間的懷念和敬意。節日前後,還要請親友前來聚餐,共慶豐收。
雲南省的景頗族,則在農歷八、九月之間穀物收割前,選吉日祭鬼吃新,稱「新米節」。各家主人背回一捆糯稻,放在家裡的「鬼門」內,此日不能宰殺家禽,所以青年相約下河摸魚撈蝦,制備佳餚。全寨人集合頭領家中,由巫師祭祀。祭祀完畢後每人得一小包新米飯,拿回家過嘗新節。傳說很久以前,因谷魂上天,所以穀子長得不好。懂事的家狗日夜吠叫,為主人喊回谷魂,才使景頗人的稻穀越長越好。所以飯前要先喂狗和牛,以示對它們的感謝
有些地區的瑤族,在農歷八月新谷還家時,也要過吃新節,以新米蒸熟後祭谷娘,並要供狗飽餐一頓。但是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由於狗給人們帶來了種子,而是為了紀念祖先龍犬盤護與公主成婚,繁衍了後代。
阿昌族人民每逢農歷八月十五日都要舉行以祭禱老姑太為主要內容的嘗新節。這一天,他們先打掃房屋,到地里拔一兜結得又多又大的芋頭,砍一根結有雙穗的玉米,一起捆在一米多長的竹棍上,然後將它靠在廳屋的左角或右角。並煮上新米飯,殺一隻雞代替老站太生前愛吃的鷓鴣肉。還供上果子、梨子等干鮮果品,全家人站在一起由家長念誦祭詞,求得老姑太的護佑。
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每年秋收以後,從農歷八月初一開始,要過盛大的「豐年祭」節日,接連舉行數日。如遇大豐收之年,節日活動還要適當延長。節日前幾天,男子上山打獵,婦女備辦食品。到節日那天,每家都要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方法取得火種,任其自燃自滅一次。然後再取火煮糯米飯、蒸糕、做菜。將供品送到社的集中祭祀點,由五名女巫主持祭祖。婦女集中跳杵樂舞,男子攜獵具舉行狩獵祭祀,慶祝農獵各業豐收。初三夜晚,在廣場舉行篝火晚會「司馬拉」。全社成員圍集篝火旁,享用酒宴,邊喝邊舞。悠揚的歌聲響徹夜空。「捕得鹿來,收下稻米。擺出美酒,社眾齊來賽戲會飲。黃金為谷白玉棉,家家釀得酒如泉。社中子弟舞欲顛,但願明年勝今年。」歌聲表達了豐收的喜悅和美好的期望
台灣高山族阿美人支系,每隔七年也要舉辦一次「成年禮」的節日。時間約在粟收獲祭後的月圓之日,即農歷八月的中旬舉行。屆時部落內年滿18歲的青年都要參加,並須在節日前的一個月就開始練習長跑和歌舞,節日前兩天要進山去捕捉野雞,准備粟酒,以供長老和節日時飲用。過節那天,青年們先到部落首領家中集合,聽長老訓話,宣布他們已經長大成人,以後各個方面要以成人的標准進行要求。然後一起裸身跑向海邊的目的地,在那裡歌舞歡慶。下午,又穿上盛裝,頭戴羽冠,耳插耳軸,到村中的青年會所,圍成圓圈繼續舞蹈。此時,部落首領還要訓話,教導他們如何遵從部落禮節規范,在盡情的宴飲中,歡笑達旦。
湖北省邊境鶴峰、恩施、建始、宣恩等地的土家族,還分別因地而異的在農歷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或八月十五過一年一度的女兒會。這一天前來趕墟場的姑娘們,打扮得特別漂亮。她們穿上傳統的民族服飾,有的購置日用品,有的出售土特產等等。而青年男女往往藉此機會結識初交或約會情人。有的人家還在這時相親定情,形成了一個熱鬧、喜慶、充滿情意的節日。
居住在雲南省新平、峨山、雙相一帶的彝族,一年要過兩次「趕花街」的節日。第一次在農歷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第二次在七月十四、十五日。屆時,彝族男女青年身著盛裝,來到三縣交界的大西山上,跳舞唱歌,買賣土特產,通宵達旦。姑娘小伙在這高寒山上,通過趕花街,不僅度過歡樂的節日,而且還有交流物資、祈求莊稼豐收的種種意義。
每年七八月間,藏北草原的藏族牧民,要擇日集中在那曲鎮附近過賽馬會。節日活動除賽馬外,還有男女賽跑、舉重、騎術射擊表演等。賽跑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赤腳跑完180米的礦石跑道。舉重是用雙手抱起沉重的沙袋,從身前舉過肩膀,扔向身後,才算獲勝。近來的賽馬會節日,除傳統的體育項目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及物資交流等內容。
台灣的高山族在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要進行「背簍會」的節日活動。在月亮初升之際,主持人將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招入檳榔樹林,高頌祝詞,祝願大家幸福、美滿。然後小夥子用手腳攀援上樹,摘下30個檳榔,追逐在前面跑躲的姑娘,將一個個檳榔扔入她們花紋精緻的小背簍中。姑娘只接意中人投來的果實,而將其他人投過來的檳榔抖落在外,又唱又笑地向前跑掉。得到檳榔的姑娘,往往掏出准備好的綉荷包送給小伙,一起感謝主持人的祝福,雙雙隱入檳榔林深處共度良宵。
八月十五的節日,在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的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他們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於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穢語,只能以尖酸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廣西羅城一帶的仫佬族,以八月十五為「後生節」。這一天,青年男女帶著粽粑等食品,打著布傘,一起到野外走坡,從集體對歌到雙雙對唱,有了情意後,便約定再見之期,在皎潔的月光下播種愛情。貴州黎平等地的侗族,在八月十五過「趕坪節」。但是以甲子計算年份,逢單年只過一日,舉行蘆笙會;逢雙年過兩天,頭一天蘆笙會,第二天進行對歌。在蘆笙會上要選出優勝的歌隊。對歌時,男青年要以粽葉包臉、泥巴文身、穿著戲裝,扮成乞丐模樣,與姑娘對歌,使姑娘認不出是誰,也分不清貧富。對歌結束後,小伙們下河洗身,換上整潔服裝,再回歌坪與姑娘談笑。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每年農歷正月十四和八月十五日要兩次舉行「拜樹節」。過節日時所需黃牯牛一頭,每年輪流由三戶人家負責飼養或共同集資購買。節日時居住分散的各村寨仡佬族都集中到祖樹所在地磨基村,由家族的長房主持拜樹儀式。先扭斷公雞頸脖,扯下雞翹、雞腿及牛心為供品,雞頭及左翅、左腿獻給祖公樹;雞頭及右翅、右腿則獻給祖婆樹。供物要用紅紙包妥,放入樹洞,並以紙錢將洞封好。主祭人要向祖樹祝禱祈福,並敬酒鳴炮。牛心切開,平均分給各戶,以示同心協力,同甘共苦。牛的內臟及其他酒菜與來參加的各族群眾聚餐共食。通過拜樹節的活動,加強了民族內部的凝聚力。
每年農歷九月霜降這一天,廣西大新縣的下雷、寶圩、雷平及靖西、德保縣的壯族,還要過一個紀念民族女英雄岑玉音的霜降節。關於岑玉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高超,勇敢過人,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料事如神,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賞,最後她解甲回鄉,直到逝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逐漸形成為霜降節。又說是她和丈夫一起,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率兵抵禦入侵之敵,於霜降之日大獲全勝,故當地百姓慶祝三天,定為節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壯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廟進行拜祭。據說清代時,當地州官也要備辦供品前來參加祭祀。群眾祭畢歸來,就近表演舞獅、演唱壯劇、民歌等活動,歡度懷念民族英雄的節日。
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山區的瑤族盤瑤支系,傳說起源於神犬盤護。因盤護咬殺敵國國王有功,得與公主成婚,搬入山區,生六男六女,繁衍成為一個民族,所以有了祭祀盤護王的盤王節。這個節日一般在農歷七月初七或七月十四、十五日舉行。屆時都要殺豬宰雞,歡歌舞蹈,祭祖求佑。
湖南新晃一帶的侗族,每當農歷八月十五晚上,婦女只要用打開的傘遮住自己,就可以到別人菜園里去偷瓜摘菜。這是一個叫作「偷月亮菜」的節日。姑娘們一般總到自己心愛的小夥子家菜園去偷,一面摘一面喊:「我扯了你的瓜菜,你去我家喝油茶吧。」如果摘到並蒂的瓜果豆角,就認為是吉利的兆頭。有孩子的婦女專偷肥瓜、毛豆,象徵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男青年偷月亮菜的,但只能在野外煮食。
廣西三江程陽一帶的侗族中則有一個青少年自己的「南瓜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各寨少年男女分別組織「南瓜隊」和「油茶隊」。參加南瓜隊的男孩先要報名,並繳納一點費用;參加油茶隊的少女要積極准備煮茶用的各種佐料。而父母親也都盡力支持,到了節日夜晚,南瓜隊的少男先去田間偷摘南瓜。按當地習俗,在此節日期間,偷瓜再多,瓜主也不生氣,偷瓜者也要依據一定規矩,瓜藤上有兩個瓜時,只摘走一個;有四個瓜時,則可摘兩個。摘走一個瓜,則要插上一朵花,以示此處之瓜已被偷走。南瓜隊偷夠後,就制彩旗扎花束,將南瓜布置一番,抬往鄰村已預先找好的煮茶對象,由油茶隊的姑娘熱情接待。他們一起喝油茶,共同吃煮熟的南瓜,並分男女兩隊打起南瓜仗,你追我趕,打鬧嬉笑,直至天明。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在八月十五日過「嘉俳節」,(即「秋夕節」)。傳說古代新羅儒理王執政時,令其二女將木部女子分成兩組,從七月十五日早晨開始,到八月十五日結束,在大都庭院舉行織麻比賽。敗者要置辦酒席款待勝者,並舉行歌舞表演,以後逐漸演變成嘉俳節。屆時人們宰食牛羊,用新谷作打糕及松餅,村屯之間進行摔交、盪鞦韆、跳板等活動。有時節日活動要持續數天。晚間各家在院中置香案祭月,吃月餅觀賞皎潔的明月。
同是八月十五這一天,在廣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帶的壯族,卻有一個「請囊海」的節日。「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到了這一天,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伙們圍坐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場內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10、清朝君王動不動就辦宴席,邀請百官參加,為何官員都非常怕他?
皇帝可能通過這頓飯來判斷大臣之間有沒有結黨營私。在某些重要的日子,皇家會出錢在皇宮里辦一場宴會,邀請皇親國戚和重要的大臣們來吃一頓飯,以顯示自己的寬厚仁慈,大臣們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向皇帝表達崇敬之情,可以說這種時候就是大臣陞官發財的好機會。但是皇帝的宴席沒幾個人會真心喜歡。
在皇家宴席上,規矩是少不了的,什麼時候入席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說話都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即使在喜慶的日子,這些官員們依然要跟上朝似的,規規矩矩按照禮部的指引來,如果一個禮儀沒有做好,就會被說成是粗俗。所以這種時候,他們要打起十萬分的精神來。
至於吃的東西,那也不是很美好,因為舉行宴會的地方往往都在大殿里,而這些宮殿和御膳房的距離甚遠,有沒有保溫裝置,所以等到宮女把一盤熱騰騰的湯端到席上時,已經冷了。更別說還有那麼多的儀式要完成,所以能吃上一碗熱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很多人根本吃不飽或者不想吃,參加宴會就是受罪。
官員在下面吃飯,皇帝就會在上面觀察,這時候是看那些大臣交好的好時機。可能皇帝看某些大臣聚集在一起成了小圈子,再一看,這個皇子怎麼和將軍聊得那麼開心,這是要造反么。所以很多人在宴席上吃著吃著就把自己吃進了大牢,為了免受滅頂之災,所有人都安分守己,盡量不和別人交往,時刻准備著接受皇帝陛下的審視。一頓飯吃得味同嚼蠟,還有送命的風險,那還是不吃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