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欄擺酒席
1、福建一對新人在豬圈擺婚宴,親朋好友坐裡面吃席,如何看待新人的安排?
眾所周知,結婚是生活當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很多男方都會傾向於在老家辦酒席,福建一對新人在豬圈把婚宴,親朋好友坐在裡面吃席,這一事件迅速沖上熱搜,所以看出新人的安排也是有他們一定道理的,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一、如何看待新人的安排?
首先我們通過這個視頻可以看出這個豬圈是沒有養過豬的,所以是非常干凈的,另外在結婚當天來的親朋好友比較多,而農村的場地又比較小,因此就無法放得下那麼多桌子,所以這才不得已將桌子放在了豬圈當中,雖然豬圈的名字不好聽,但是豬圈裡里外外是非常干凈的,同時也沒有任何的異味,很多親朋好友吃的也非常的開心,而且也都沒有什麼講究。其次,我們要知道新人用的這個豬圈已經閑置很久了,可以說是家裡面控制的一個場地就算曾經是豬圈,但是在請婚宴的時候,主人也已經大掃除過,整個豬圈是沒有任何臭味和異味的,所以這是新人的安排,也是情有可原,能夠理解的足以看出他們對於婚姻的重視程度也是比較大的。
二、結語
但是這一視頻被發到網上,甚至就已經變了,很多網友都帶有色眼鏡去看待這件事情,要知道農村的場地本來就比較小,所以要想請那麼多親朋好友吃飯,必須要搭建一個棚子,另外農村的大廚煮飯也是非常好吃的,性價比也很高,另外農村人有一種鄉下情懷,不管是過年還是辦一些重大的喜宴,都喜歡在農村辦理,我們要理解他們這種心情,也能夠理解他們這些安排。
最後小編想說,現在很多年輕朋友們遇到一點小事就喜歡把視頻發到網上,從而也不正確的引導大家,就會導致大家出現一些熱議,這不僅是對當事人的一種不尊重,同時也體現出了這些人想要紅的心理。
2、姜子牙是豬圈神?
據查,姜子牙是豬欄神。例如,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豬圈都會寫上「姜太公在此」。
在中國農村不少地方,挖地基造房子的時候,一般會在紅紙上寫「太公望在此,百無禁忌」的符文,把它貼在房子周圍的樹上牆上以保平安。不少地方,蓋房子上樑的時候是很重要的大事,也要擺酒席請姜太公。據說甚至任何事情,只要寫上「姜太公在此,鬼神免見」之類的符文,都可以化險為夷。可見,姜子牙做豬欄神只是個兼職,他還掌管著其他很多事情呢。
3、紫湖鎮的風俗習慣
紫湖山民,都是漢族,凡從福建遷來的移民,雖歷三百多年,但都保持講閩南話。過去有些地方硬性規定,只有講閩南話的子孫才能繼承祖業。這樣做,一是為了讓子孫後代牢記自己是從何處來的。二是閩南話是中國方言中的一個比較大的語系,應用范圍廣。福建、廣東、香港、台灣,甚至國外華僑都有相當一部分人講閩南話。可是,現在也有極少數人,孩子學話時就教他們講普通話,不讓他講閩南話。弄得孩子與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孩子語言不相通,不能相互交往。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大合適。三清山下的閩南人不僅保持講閩南話,而且仍沿用閩南風俗習慣,整個三清山下各個姓氏的風俗習慣都大同小異,基本相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做酒席用的「三層樓」菜和方肉。何謂「三層樓」?就是每碗菜的主菜都是上面用點豬肝或豬舌、豬腰子、豬頭肉等肉類,或青干、蛤乾等海菜,中間用粉絲(番薯粉做的),底下用筍干或蘿卜干,輔料用點蔥和蒜、芹等香料菜,有的還放少量的豆腐乾。本地人(紫湖人)叫它「三層樓」。方肉,就是豬肉二斤或者三斤一塊,不切開,每桌一塊。近年來,受本地人(紫湖人)影響,這種酒菜已經改革了。
過年 指農歷一年中最後一天。這里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外出的人一般都要趕回家過團圓年。這里有句土話說:破掃帚都要撿回家過年。過去一過十二月十五,就開始忙過年了。舂冬米粿、胖油豆腐、膠凍米糖、芝麻糖、殺豬、辦年貨。農歷12月23日晚飯後,要備辦果子、茶葉、酒等祭品祭祀灶君,送它「上天言善事」。大門和大廳都要貼上春聯,門上還要貼「福」字。除夕下午,各家各戶備辦三牲祭品。先到社廟請社公,再到自家廳堂祭祖先。這叫「謝年」。
年夜飯非常豐盛,有的人家在入席之前要放鞭炮。飯後,要放煙花。大人要給小孩壓歲錢,叫小孩不要說不吉利的話。吃過年夜飯後,又要備辦果子、茶葉、酒、冬米粿等祭祀品祭祀灶君,接它「下地保平安」。不知什麼時候,送灶君的事被免了,只在午夜飯後,接它下地了。
除夕之夜,室內外燈火通明,辭舊迎新,接財接福。要遲睡,這叫「守歲」,說是為了長輩健康長壽。
正月初一是春節,要很早起來,放鞭炮煙花開大門。午夜過後,鞭炮聲就此起彼伏,斷斷續續,直至黎明。早晨起來,要泡一杯糖茶,給全家人喝,說是讓新年的生活像糖一樣甜。以往,這一天家家素食。現在已改成早餐一頓了。早餐要吃甜冬米粿圓,吃「長命菜」(用白菜或芥菜撕成長條)。早餐前,要備辦茶葉、酒、果子、冬米粿等素食,祭天地,祭祖宗,給天地祖宗拜年。這一天,大人小孩從頭到腳都穿新的。人們見面,要互相恭喜道好,晚輩要給長輩拜年。
從初一到初五,掃地垃圾不往外倒。
從正月初三或初六起,各地要鬧燈。鬧燈時,家家戶戶迎燈接彩,鼓樂喧天,熱鬧非凡。接燈妖放鞭炮煙花,要給馱燈的人發煙,分糖果。等離開時,也要放鞭炮煙花送燈。每晚燈結束後,馱燈人要去喝燈酒。娶親或生孩子的人要請燈酒,請燈酒的人家相互攀比排場,燈酒非常豐盛。西坑、安樂坑、璞石口、楓林有花燈、馬燈,紫湖有龍燈(也叫板燈)。鬧三夜六夜不等,元宵散燈。散燈時長輩對孩子們說:「誰先到家,誰先發財。」於是小夥子們和孩子們拚命往家跑。長輩們趁此人靜之機留在社廟,向社公卜問新一年的年景好壞。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鬧燈的地方,晚上散燈,不鬧燈的地方,也要放煙花炮竹,熱鬧熱鬧。
整個正月,大部份時間都在走親訪友,互相拜年。
立春 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和廳堂上、豬欄、牛欄、雞舍上,貼上用紅紙寫的「春」字,廳堂香火案上和大門兩邊要插春竹葉和梅花,有的人還在香火案正中用碗載一棵白菜,白菜圈在紅紙上,寫上「迎春接福」,時辰到還要點香放鞭炮,迎接新春到來。
清明 清明節,家家戶戶都用艾草做清明果,置辦三牲祭品,祭掃祖墳。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俗稱五月節,要包粽子。但有親人去世的家庭是不可包粽子的。說包粽子是包死人的腳。親戚朋友們要去送節(送粽子和糖,近年大都改為送紅包),主人要回扇子和面條。這天家家門前插大艾,室外四周撒石灰,這是為了防止蛇蟲進入室內。小孩子手腕脖子要系五色粽記(紅、黃、藍、白四色絲線,加上扎粽子用的粽葉絲,湊成五色)。午餐要煮大蒜頭吃,說是端午吃了大蒜頭,一個夏天不中暑,還要煮藟頭吃,說這是吃鬼子腿。以前,這天還要喝雄黃酒,並把雄黃酒塗在手上和腳上。這也是為防蛇,說蛇怕雄黃。近年來,醫學上說雄黃有毒,這一風俗也就銷聲匿跡了。出嫁的女兒在家過端午節,午時(11時—13時)不可見父母。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是六月六節,要包粽子,祭祀土地公,祈求土地公保佑五穀豐登。往年,誰家生了男孩要請六月六酒,主要是請地方鄉鄰,去喝酒的人不必送禮。這天如天晴,家家都要把值錢的東西拿出來曬一曬。說是在這天曬過的東西,就不會生蟲子,連土地爺都要在這天曬銀子哩。
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家家要蒸紙米果(灰鹼米粿,也叫千層粿),要置辦三牲祭品,祭祀祖宗。那個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家家要買月餅,有的人家還打糯米糍。晚上賞月。近年來,更隆重了,稱之團圓節,全家人團聚歡度佳節。
東至 家家要做糯米湯圓,叫做東至丸。凡有親人去世的家庭,不可做糯米圓,說這是做死人的眼睛。鄰居們送些糯米圓。有的還辦三牲祭品祭掃祖墳,修繕祖墳。 男婚女嫁 解放前,這里的男婚女嫁全靠父母之命,僅憑媒人只言。從議婚、定婚、結婚全過程,婚配男女無權介入,全由父母和媒人包辦。解放後,婚姻自主,自由戀愛。但談好後,男方還得請媒人去跟女方父母談,然後男方隨同媒人送一筆彩禮到女方家,俗稱「入門笑」。如女方不同意,彩禮退還。初步同意後,女方應男方邀請,攜同父母及主要親友去男方家相親,叫看東家。基本同意,開出女方生辰八字,男方擇日子送食物彩禮押八字(定婚,開禮單),男女雙方都要擺酒席,到男方喝定婚酒,要送點雞蛋、面條等禮物去。到女方家喝定婚酒,不必送禮。凡是去喝過定婚酒的親友,結婚時一定要去送禮。再是男方請日子先生擇日子、送日子單,女方復日子,最後定出佳期結婚。
出嫁 嫁女請酒,叫花粉酒,親友送禮叫花粉禮。酒席三餐,頭天晚上和第二天中午為正酒,酒席豐盛,早餐時閑頓,可以簡單一些。
中午酒席結束後,新娘去化妝。以前,是由親友中福分好、子女多的人為新娘化妝,先用一個煮熟的雞蛋,在新娘臉上比劃幾下,口中念些吉祥語,然後用線為新娘開臉,再進行化妝。現在都到理發店化妝。解放前,有錢新娘坐轎,無錢新娘走路。解放後,有錢新娘坐車,無錢新娘走路。走路的新娘,新郎要給一點彩禮,俗稱「走路工」。新娘在出門前要哭,叫哭「娘家旺」。給大輩親友下跪,親友給紅包。新娘出嫁第二天下午,娘家要派新娘的第(或兄)到新郎家叫新娘。一般不叫姐妹去。第三天,新娘和新郎回娘家。叫「返三焦」。不可再娘家住夜,說是七天不離洞房床。如果是過七天,即「七焦」回娘家,可以在娘家過夜。去叫新娘的人,新郎要給紅包,叫「押彩」。
娶親 娶親請假,叫花燭酒。外公、舅舅、姑父、姨父、等至親要辦喜聯、喜燭、喜炮、鞋襪、果子四包。這叫「水禮」。酒席六餐。第一天晚上叫「起媒」,媒人和舅舅坐主位。閩南風俗,不叫外公坐主位。說是外孫滿月過周歲時,外公已坐過主位了,外甥結婚應讓舅舅坐主位。第二天晚上是正頓,仍然是媒人和舅舅坐主位。洞房中擺一桌,是新娘和陪姑等人的席位。第三天中午時「謝媒」,不同的是,新娘坐廳堂主位。兩個早餐、一個中餐時閑頓。
新娘進門要舉行婚禮,俗稱「拜堂」。由福份好的、子女多的人主婚。(喪偶的人不許主婚)。主婚人要打扮新郎。先把新郎要穿的衣服都放在米篩上,米篩放在一個裝有七星燈的禾桶(量稻穀用的器具)上,端下來,再讓新郎坐在長凳上,把腳架在禾桶上,從頭到腳穿起來。新娘進門,主婚人夫婦一個陪新娘,一個陪新郎。老式拜堂,上供24個「孝順丸」,表示24孝,還有酒、肉、雞等祭品,地上鋪席、棉被,新郎新娘四跪四拜,先拜天地,再拜祖宗,後拜親友。被拜的親友都要給紅包,叫「拜敬禮」。現在用新式婚禮,簡單多了。拜完親友後,夫妻對拜,鳴炮奏樂送入洞,就可入席了。酒席散後,要鬧洞房。進去鬧洞房的人要雙數,6個、8個都行。這些人在廳堂排成兩行,新郎捧蠟燭火給舅舅,再把全合,被子、蚊帳、枕頭等床上用品分捧進去,要等主婚人喝彩相請,一般要讓他喝三遍彩才進去。在外跑堂的人要把凳子、茶杯、酒杯、酒菜、碗筷等東西喝彩送進洞房門口,讓鬧洞房的人喝彩出來接。洞房中分茶杯、酒杯、筷子、吃菜、掛蚊帳,開全合、吃果子、交杯酒、撤帳等都要喝彩。每喝一次彩後就要吹一遍喇叭。最後喝個「團圓」彩,鬧洞房就結束了。結束時,也要奏樂放鞭炮。鬧洞房最遲不要超過深夜12點。
第二年正月,去岳父家拜年,叫「做新客」。禮品是四個用紅紙包成的果子包為一份,外加一個紅包,這個紅包叫果子骨。岳父家要雙份,其他人家只要一份。凡接受拜年禮品的親戚,要輪流擺酒請新客。清明節前,岳父家要請「回杯」,那些請過客的親戚都要來作陪,第二天,送姑爺回家,叫送清明。要回新客禮物:幾個雞蛋,把新客的果子折錢,再加果子骨,包成紅包送還。
閩南風俗習慣,訂婚不必給岳父家送節。可是近年來,受玉山本地人的影響,又新興了一個風俗,凡定婚、結婚的男子,每年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過年都要給岳父家送節。
出生孩子 出生孩子叫坐月。孩子一出世,首先要向娘家人報喜。娘家要送紅糖、雞雞蛋等東西。親戚朋友都要去送庚。以前大多送雞、雞蛋、面條等食品,近年大都用紅包代替食品了。
孩子滿月、過周都要請酒。以前,生一男一女請酒,再生就不清酒了。現在生的少了,無論生男生女,都請酒。滿月、過周請酒,外公外婆做上座。
生日 10歲生日,一般只有外公外婆、姑姑、阿姨來送禮。這里有個說法:周歲、10歲外公外婆做,20歲爸媽做,30歲岳父岳母做,40歲自己做,50歲女兒女婿做。60、70大家做。
岳父岳母生日,女婿要送大禮。要送壽聯、壽燭、壽炮、衣褲、鞋襪、壽桃餅、壽面、雞、雞蛋、蛋糕等禮品。岳父岳母雙在,鞋襪要雙副。壽桃餅要超過生日歲數10以上。
生日請酒,一般是三頓。頭天晚上是暖壽,第二天早晨是一碗壽面,內加一個雞蛋。中餐時正頓,非常豐盛。過去,早餐後,有人還要舉行拜壽禮。壽翁如是夫婦都在的,要雙雙坐在廳堂正中上坐,讓兒孫來拜,凡已婚的兒孫也要雙雙來拜。
建屋入宅 建屋先要請地理先生選地基、定字向、擇吉日,架馬起工,起工要請起工酒,去喝了起工酒,就一定要去幫工。日子到了,豎柱上樑。以前做杉木屋,豎柱需要很多人幫忙,東家必辦酒席。親戚朋友都要去送禮。岳父要辦水禮:蠟燭、對聯、鞭炮、梁喜(用彩布做成)、兩個用紅布做的五穀袋和拋梁用的4個大圓、一些小粽子、小包子和糖果之類的東西。其他親友送紅包。
豎柱的時辰大都選在晚上天亮以前。這大概是為了避免小孩和老人觀看,不安全。上樑在白天。時辰到,要喊「詩句」(喝彩)把梁吊上去,梁中掛梁喜,兩邊掛五穀袋。上好後再拋梁。拋梁時,大邊(左邊)石匠師傅,小邊(右邊)木匠師傅。他們各提一壺酒,喊著「詩句」往上爬,到頂再把拋梁的東西吊上去。東家拉著被單在下面等。師傅喊著「詩句」,用酒燒梁,然後把4個大圓拋在被單上,東家用被單包起來,放在米瓮里。師傅再把小粽子等東西拋下來,下面觀看的人一哄而搶。拋梁完畢後,要出煞。木匠師傅(把墨師傅)頭纏紅布,手提一隻大公雞,一個徒弟手拿五尺桿,五尺桿上綁著鞭炮。徒弟點燃鞭炮,繞柱跑,師傅割破雞冠,口喊咒語,繞柱追,並把雞血點在每根柱子上。觀眾用木片拚命拍打著柱子。要追過一道河。這天,這個徒弟不準到新房來,也不用幹活了。現在都建樓房了,不用上樑,這種風俗也就銷聲匿跡了。
房子建好後,要擇吉日入宅。親戚朋友也要去送禮。岳父要辦水禮:對聯、蠟燭、鞭炮、果子等。入宅時辰都選在天亮以前。在鞭炮聲中,全家人抬著火種、飯甑等東西走在前,親戚朋友各拿一樣東西跟在後面。新房用鞭炮接。到了新房,要煮湯圓大家吃。
分家 俗話說樹大開叉,兄弟大家分。分家也要請酒,親友要去送禮,送碗、酒杯、或調羹。不買東西可直接送紅包。岳父除送碗之類的東西外,還送松糕、襪底、包豆腐巾、褲子,褲子里裝點錢。意思是讓分開的家,手頭松,有根由底,錢進庫。
喪葬 人死了,馬上要放三個大炮,一小串鞭炮,為死人送行。還要煮一大碗米飯。不煮爛,米下鍋撈三下就裝起來,要裝得推尖,上面插上一雙筷子,筷子中間放一個煮熟的雞蛋,這叫「逃米飯」。死人床前要點香燒紙,床上要點一盞油,叫長明燈。族人聽到炮聲,都來到這吊喪,叫「探烏」,家家戶戶都要送菜去,安排人去請地理先生和向親友報喪。報喪人到親友家,女主人要哭喪,煮點心給報喪人吃。否則,報喪人會認為背時。接到報喪後,要立即去吊喪,子女、兒媳都要跪哭,叫「孝人」。親屬要日夜守屍,說是防止鬼盜屍。
地理先生選好了出殯日子,要去看墳地。死者的長子要跟隨去,選好墳地後,長子要跪在地上,向土地公分一塊地葬墳,說完要在地上挖三下,然後讓前來助工的族人們去挖。
岳父(母)喪,女婿要買豬頭半三牲,叫豬頭祭。還要買喪褥、墳磚、墓碑、給抬棺大將用的四條香煙和四雙鞋(以前用草鞋,現在用膠鞋或皮鞋)。有錢人還請樂隊。
來吊喪的親友,或是挑三牲來,或是送錢。東家發給每人帶孝用的一塊四方白布。女婿要五尺(開兩邊),侄孫女,孫女婿、外甥、外甥女婿發三尺(開兩邊)。近年來有時興送花圈和被單了。
入殮前,有錢人家,要請道士做「功德」,超度亡靈。有做一天一夜的,有一天兩夜的,最長做七天七夜。快到入殮時辰,親人要為死者洗臉更衣。孝子要敲鑼,到河裡買水(打兩瓢水,丟兩枚銅錢或者硬幣下去)。水買來後,要放在鍋里打三下,舀起來,用一塊白布放在水裡沉濕,在死者臉上比劃幾下,算是洗臉。再把白布塞進死者手中。孝子要脫光自己的衣服,把要給死人穿的「壽衣」一件一件穿進自己的身上,然後脫下來,用麻繩穿起來,用沒有秤砣的秤稱一下,口中說:「一稱翹上天,無人跟你爭。」再把這些衣服為死者穿上。入殮時辰快到,抬死人的「大將」要包石灰包,按死者的年齡一歲一包。還用白布做一個枕頭和一隻公雞,都用石灰裝起來。入殮時辰到,敲鑼打鼓,子女們披麻帶孝把屍體從房間里抬出來,放進擺在廳堂中的棺材裡,「大將」把石灰包做的公雞放在身邊。身上蓋上棉被,要單數,蓋無層或七層,不可蓋九層。腳下放些生前穿過的衣服和煙筒之類的日用品。手中塞點錢,說是讓他下世不窮。大將放完石灰後,就去吃點心,准備抬棺材尾。大家都要頭戴白布。道士或是地理先生揚著招魂幡修殮,唱著輓歌,中途要拜香。凡事比孝子大的人拜香,孝子要跪陪。拜香結束,道士要把「香儀簿」拿來讀,把親戚朋友來的祭奠禮儀讀給死者聽。修殮完畢,由四個抬棺大將蓋棺材蓋。聽說要蓋棺了,哭喪的人和看熱鬧的人都跑開了。緊敲鑼鼓,四個大將蓋棺材蓋「嘿」的一聲蓋上去。然後,叫一個無子女的孤老人釘棺材釘(有子女的人不能做這事)。只准釘三個,還有一個留著,叫子孫釘。抬棺上路,孝子(長子)捧香爐,執招魂幡前頭引路,其他子女隨後,緊跟一人拿火把,靈柩居中,後面是送葬隊伍。女兒、媳婦只能送到半路,就會被攔回來。出門鞭炮送。走幾步放一張紙,放一個小炮,直到墳地。
墳墓做好後,子女兒媳要挑一擔三牲、炒些甜玉米大大豆去「收山」,在墳墓的風水溝繞圈。順三圈,反三圈。還要向墳上撒些生菜籽和芝麻,一個人喊著:「芝麻撒上山,兒孫好做官;芝麻撒圓圓,兒孫做狀元」。
以前,棺材的好壞,墳墓的大小,與家庭的貧富有關。富裕人家的人去世,棺材做的大,墳墓葬得大,用青石板、石條做成大花墓。青石板墓碑,左邊刻死者的名諱、生死年月日時,享年多少。右邊刻祀子祀孫德名字和立碑的時間。現在,不管貧富,都有青石板墓碑。
出喪後的這頓酒席更豐盛,凡發到五尺或三尺白布的人,都得發香煙,每桌一包。
長輩客人要回家,女兒、媳婦要哭送。
家中有老人去世,如果要辦結婚喜事,要在當年,叫順孝,否則,就要過三年,叫滿孝。
做旬 從死者去死當天算起,7天為一旬。頭旬用三牲祭奠。二旬是乞丐旬,祭奠時桌上要放一根毛竹梢,祭完後,用毛竹梢打兩下,算式趕乞丐。三旬,至親的親戚要送三牲祭品來祭祀。東家要辦酒席。只做三旬。
百日 從死者去世當天算起一百天,至親的親戚送三牲祭品來祭祀。但百日不準做滿,一個兒子克一天。
周年 人去世滿一周年,較親的親戚去送奠禮:三牲或紅包。三年要做滿。
陰壽 人去死後逢十歲生日也要做生日,叫陰壽,做到滿百為止。做陰壽時一些較親的親戚要去送奠禮:三牲或紅包。出嫁的女兒要送靈箱(紅紙糊成的小紙箱),箱內裝著紙糊的帽子、衣褲、鞋襪等物品。近年來,又增加了紙做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用具。有的還送靈屋,但不能多送,只可送一棟,而且百歲內僅送一次。
家鄉是心裡一首永遠的情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麼一片凈土,無論你走到哪兒都是心的歸宿!僅於此文(載錄中國三清山陳正永老師著)讓所有的人了解下,生我養我教育我給我並給與了我深深愛的家鄉——紫湖!還有家鄉那道最美的風景——三清山,也隨時歡迎我的每個朋友都來光臨!
4、民國時期的風俗,大戶人家的生活,忌諱,等等
舊時盛行多胎生育,以為「子孫滿堂才是福」。喜男厭女,縣有溺死女嬰者。婦女懷孕到做產,外婆家要送小孩衣服等謂「催生」。產房稱「紅房」。彌月時設祭享神祀祖先,向鄰居分長面或紅蛋,辦「滿月酒」,宴請親友。鄰居、親友送滿月禮或賀以飾物、綵線。滿月日小兒剃頭,所以也稱「剃頭酒」。一周歲時,外婆家更以衣飾鞋襪相贈,親友間也有贈送飾物、銀錢的。屆時羅列百物,讓孩子自取,以卜將來成就,名曰「拿周」。年長上學,外婆家又備衣物、書包、食品相送。若男孩就送「狀元糕」以討彩頭。二產以後逐漸差減,若生女又差之。
現時,「只生一個孩子好」,在城鎮職業婦女中已成風習。「多子多福」、重男輕女舊觀念已有改變。產前「催生」,產後「送產」,小孩滿月、拿周、上學,外婆送衣、食等習俗在50年代至70年代一度節減,近年來又盛行。
第三節 壽慶
舊俗,男子自三十歲起逢十都要「做生(日)」。俗語「三十不做(壽),四十不發(達)」。「做生」時辦酒席請客,親友送禮祝賀。四十歲提早一年慶祝,因「四」與「死」諧音,叫做「做九不做十」。五十以後壽誕一般由子女為父母「做生」,親友主動祝壽,不發請帖,俗語「請吃酒,掗拜生。」祝壽禮物有長(壽)面、油包(叫壽桃)、壽燭等,也有燭票或送銀錢的。富貴人家設壽堂,掛燈結綵,張掛壽屏、壽幛,鼓樂吹打,演戲作樂,死後家人還為其做冥壽。勤儉人家一般從簡。勞苦人家則不慶壽,所謂「窮人嘸生日」。有些人家把所收壽禮再添些錢,用於修橋、鋪路、造涼亭,如貴駟鎮的「百歲橋」和俞范鎮的「嘉燮亭」等。
民間還有66歲吃66塊肉習俗。肉(吃素者以烤麩代替)由已嫁女兒孝敬父母,說吃後可望長壽(民諺:「人到六十六,閻羅大王請吃肉」)。
50年代後,壽慶崇尚儉朴。80年代後,大操大辦之風又在部分鄉鎮興起。近年來,不少鄉鎮成立老年協會,出現老年人集體慶壽,地方領導到會祝賀,企業單位送生日蛋糕禮品等新風。
第四節 喪葬
送終、報訃 病人彌留之際,子女跪床前,喂粥湯或桂圓湯。人一咽氣即一齊號哭,同時焚香、念經,燒靈峰戒牒(路引),稱為「送終」。人死後,家人即往本廟拈香為亡人向陰司「報到」並祈禱。替死者沐浴、理發、剪指甲、更衣,將床席、褥草放路旁燒毀,名曰「每苫包」。著人手提燈籠,倒挾雨傘,遍赴近親家報訃音。
設靈、陪屍 料理停當後,屍體移入靈堂,點腳後燈,設靈牌,擺香燭供品。晚由家人陪屍或請人誦經,稱「念攤屍經」。舊俗,不在家壽終者不得入堂,在屋外另搭篷帳停屍。
破孝、入殮 遺體移入棺材稱「入殮」或「入木」。以白布成帽分送唁者稱「破孝」。親戚臨吊俱送薄棉被,稱送「重被」或「情被」。入木時由嫡系孫子分批羅拜,親子捧頭扛腳移屍入棺,放上殉葬品,高呼品名及贈者,然後蓋棺。
出喪、安葬 靈柩出門,奠酒於杠,稱「醮杠」。出喪有引路幡、靈位牌,敲鑼放爆竹,靈柩後隨持孝杖棒(哭喪棒)的孝子及宗親、戚友等。舊時富家出喪,儀仗及送喪隊伍長達數里,有開路神、引路幡、棺槨、魂轎、香亭、紙俑、冥器(明器)、樂隊等,沿路放爆竹,撒紙錢,途中設祭,窮極奢華。送棺進穴前動土叫「開山」。安葬後祭過土地神「關山」。送木主牌於宗祠叫「進主」。逢七辦羹飯叫「做七」,逢百日祭祀叫「做百」,一年後祭祀稱「做周年」,至第三年才稱滿周(年)除(喪)服。
50年代後,喪葬禮節從簡,親屬臂纏黑布,戴小白花誌哀,弔唁者獻花圈志挽。60年代死者葬於公墓。70年代後提倡殯葬改革,推行火葬。家屬和親友在殯儀館禮堂舉行追悼會或告別儀式,骨灰盒送公墓安葬。農村仍多土葬。近年來,喪葬鋪張之風在農村和小集鎮又起,個別地方喪葬迷信活動現代化,如用錄音機放音代替和尚念經,燒化紙扎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並大擺喪飯。俗諷「死鬧猛」、「死孝敬」。
第五節 人際禮儀
親屬稱呼
長輩 父呼阿爸、阿爹,母叫阿姆、姆媽、阿父(昆亭、三山、上陽、梅山)。岳父母稱丈人、丈姆、阿爸和姆媽。媳婦稱公婆為公公、婆婆,有子女後按其子女稱阿(a)爺、阿(a)娘。現時稱父母、岳父母、公婆均為阿爸、爸爸和姆媽、媽媽。稱曾祖父為太公,曾祖母叫太婆,外祖父母為外公、外婆。稱外公的父母為太外公、太外婆。父之兄弟稱伯伯、阿叔、阿大(城關)。父之姊妹呼姑媽(mo)、阿姑。母之兄弟稱阿(ao)舅、舅舅。母之姊妹稱嬤(mo)嬤、姨娘和阿(a)姨。姑媽之夫稱姑丈。舅舅之妻稱舅姆。在書面或論及親緣關系時宗親長輩加一「堂」字,表親長輩加上「表」字。
平輩 兄弟稱阿哥、阿弟。姊妹呼阿姊、阿姐和阿妹。妻之兄弟稱內兄、內弟或阿(a)舅,妻之姊妹為姨嬤、小姨。現在統稱哥、弟、姊、妹。叔伯之子女稱堂兄弟姊,姑媽、舅父、姨媽之子女均呼表兄弟姊妹。
下輩 父母對其子女,祖父母對其孫子女,外祖父母對外孫、外孫女,平時口頭直呼小名或排行,只在寫信或其他必須區分時才按輩份稱呼。兄弟子女稱侄子、侄女,姊妹子女稱外甥、外甥女。姑丈稱其妻之侄子、侄女為內侄子、囡。舅母稱其夫外甥、外甥女與其夫同。現在對同輩親友女子統稱侄子侄女。
交往
招呼 遇熟人招呼,點頭微笑。舊時說一句「飯吃過哦」,現在盛行說「你好」、「你早」、「工作忙哦」等。
相見 親朋熟人相見或告辭,舊時互相打躬作揖,50年代後改握手。遇尊長、前輩先讓對方伸手,才能相握。如戴手套,則先脫下,握手時間越長越緊表示越親熱。
作客 作客進門,雨天放雨具在門外,主人不請不進卧室,客人眾多時——招呼。主人不請不坐。主人送茶、敬煙時起立相接。旁坐婦女時不抽煙。主人有事時約期再談、不滯留。
接客 客人進門,主人起身相迎,敬茶、敬糖果都用雙手。客人在場不打罵孩子,不看鍾表,避免客人誤會「下逐客令」。交談時目光注視對方,點頭響應,不隨意打岔或插話,尤忌小孩多嘴。
問路 先打招呼,尊老年人稱伯、叔、公、婆,同輩人呼大哥、大姊,孩子叫小妹妹、小弟弟。五六十年代盛行稱「同志」,七十年代稱「師傅」、「老師傅」,現仍行。說「請」字後再問路。忌猛喊聲「喂」字就直接問路,也忌對姑娘叫嫂嫂。
指路 鄉間對問路人會熱心指路,詳細告訴路程遠近、走法,有些熱心人還會親自或叫下輩帶路。近年來,城區有退休工人協助維持交通秩序,他們答復問路十分熱心詳盡。
讓路 出門行路,先客後主,先長後幼,除非長輩指定帶路,不能搶先。窄路相逢,少讓老,大讓小,男讓女,健康人讓殘廢人。過橋時,輕擔讓重擔,行人讓車輛。「文化大革命」時,傳統禮俗曾遭破壞,80年代起提倡文明禮貌,在中小學生中推行「十字」禮貌用語,即「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
第一節 時令民俗
春節 夏歷正月初一舊稱元旦,辛亥革命後稱春節。黎明即起,設香燭陳果餌酒饌祭灶神、祖先。開門放爆竹,稱「開門炮」。大戶人家早日懸歷代祖先畫像於中堂,並設祭祀供品,謂「供幀子」。全家穿新衣,講吉利話。先拜神祗、祖先,依次向家中長輩拜歲,長輩向下輩祝福,給兒童分發糖果、糕點。早飯素食,吃湯果、年糕或紅棗赤豆粥,飯後向鄰居互賀新年。是日一般不外出作客,在家與鄰閭娛樂休息。舊俗初一不汲水、不灑掃、不乞火、不動刀剪,讓日用器物也休息一天。拜天地、拜宗祠、拜境廟、出拜祖墓等古風,在民國時已漸不行。未昏而眠,不點燈,睡前燃放爆竹。初二開始出門作客,稱為「拜年」,向親戚中長輩拜歲。親友間互請酒飯閑話家常,祝賀新年。
新中年成立後,春節休假3天。表示除舊布新送窮迎富、祝禱五穀豐登和吉祥如意等傳統習俗仍存,惟拜祭神鬼活動基本不行。新增擁軍愛民,軍民互相拜年,單位領導向老職工拜年,地方領導向敬老院老人拜年等新風。
立春 民間作春餅,飲春酒。民國後不行。
元宵節 夏歷正月十五夜過元宵節。民國後不行。正月十三夜起懸彩張燈供人觀賞,叫「上燈」,至十八日「落燈」,故又稱「燈節」。是時,各鄉社廟多懸燈祀神,或用鼓樂,或唱南詞,謂之燈祭,亦稱「擺燈頭」。城中社廟擺在正月二十日以外稱「擺後燈頭」。十四夜,吃糯米圓子或菜湯果,稱為「燈圓」,含合家團圓之意。城中各家合瓜果棗栗等為羹,呼為「丫頭羹」,鄰閭間互相饋贈。是夜農家還以火照田間,謂可除害蟲,名曰「燒蝗蟲」。柴橋地區則燒田塍草,埭埭田塍乾草著火,猶如條條火龍,因名「覃火龍」。在甬江和蘆江上有「放水燈」習俗。以蘆江上水燈最為壯觀,在一條條木梯上豎起花卉、人物、龍、獅子和九連燈等彩燈,兩旁由鼓樂船牽引,從穿山途經柴橋至馬車橋,沿途觀者如雲。民國初期,縣城經常舉辦大型燈會,抗戰前興起提燈會,解放後多次在城關舉行元宵燈會。現時,懸燈結綵,吃菜湯果、圓子或丫頭羹之俗仍存。
舊時尚有正月十四夜「請屙缸姑娘」,婦女「行七條橋」、「燒十廟香」等迷信習俗,50年代後曾絕跡,近年來農村又有所見。
清明節 縣人極重視清時祭祖掃墓,外出遊子多及時回家,盡赤子思鄉愛親之情。親人新亡,3年內「上新墳」,供青糍、黑飯、魚、肉、酒、菜,在清明正日到墳頭除草、加土、插竹掛紙錢,男女老幼參拜,並在家設酒饌祭祀,稱「做清明羹飯」。3年後上墳,一般不帶酒、菜,其餘禮節如舊。古時尚有插柳、踏青之俗,祭品因人而異,紙錢多改花圈。新增祭掃烈士墓園,學校師生、機關團體代表向先烈獻花圈,寄託哀思。
穀雨 清明後至穀雨前采「雨前茶」最佳。
立夏 習俗煮豇豆糯米飯,焐茶葉蛋,稱立夏飯、立夏蛋。並以三四寸長小筍(稱「腳骨筍」)、軟菜、魚、肉等祭祖,祭畢,家人團聚而食。相傳蛋蔭頭,豆明目,筍健足,軟菜如扇吃了夏日不怕熱。飯後稱體重,叫稱人,謂可防疰夏。外婆家給外孫送立夏蛋,用絲線編網袋裝蛋掛小孩胸前,手腕系絲織彩絛,叫「立夏須」,謂可防夏天疾病。農家以米粥、老酒滋補耕牛。現時做羹飯祭祖之俗城鎮多改,農村仍行。
端午節 夏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舊俗裹粽子,做饅頭祀祖先,送節禮,取菖蒲及艾條插門戶,或削成人形染雄黃懸於床上,飲雄黃燒酒辟邪禳災。小孩掛綢面香囊。嬰兒額、胸、手足、臀部塗雄黃,並用雄黃酒噴灑屋角。焚蒼術、白芷以驅蚊。丁家山下還有劃龍船盛會。現時,插艾、飲雄黃酒、貼端午老虎、熏蚊煙等俗已改,吃粽子、女婿送節禮等仍存。
入梅 芒種後逢丙日入梅,也作「入霉」,為期1個月左右,梅雨期多雨水,農家忙農事,居民防衣服發霉。
三伏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初伏、末伏各以10天為期。中伏時間較長。三伏期天氣最熱,鹽民旺曬,中伏農家忙割。各家曝曬衣服稱「晾霉」。
立秋 吃西瓜,兒童還吃炒蘿卜籽或炒白葯,稱「祓秋」。現只吃西瓜。
中秋節 縣人以農歷八月十六過節,比外地遲一天,緣由傳說甚多。據《中國風俗辭典》「八月十六日」條目,說是南宋丞相史浩每年中秋必從京城(臨安)回四明,與百姓共度佳節。有一年因騎馬受傷,中途留宿紹興,次日才趕到明州,百姓等史浩到後才過節。另有一說是南宋丞相史彌遠(史浩之子)在某年將屆中秋,忽起榮歸之思,從臨安出發,沿途官吏趨炎奉迎,盛宴接待,及抵鄞縣已過十五之期,乃在次日補慶中秋,從此遂成定例,相沿至今(采訪)。此外尚有眾多說法。舊俗設酒饌祀祖,全家團聚吃湯果、月餅,親友間以月餅相饋贈,或置酒賞月。江南地區盛行吃水沓糕和鴨子煮芋艿。現在舊俗仍存,惟城鎮祭祀活動不行。工廠、學校、機關、團體多組織中秋賞月等聯歡活動。
重陽節 夏歷九月初九,也叫重九。古人登高宴賞,飲茱萸酒,做重陽糕。今做米饅頭,組織郊遊等俗仍存。
冬至 俗謂「冬至大如年」。是日制圓子或湯果具香燭祀神,大族、望族祭祖、續譜。此俗城鎮已少見。
除夕 夏歷年末夜為除夕。前數日灑掃堂室庭院,清除牛廄、豬欄、雞窩、路溝,「撣塵」迎新春。做年糕、米饅頭、糯米鬼,捏年糕團如魚如元寶置米缸內,稱「滿米缸」。祀神及祖先叫「送年」也稱「謝年」。除夕聚家人宴食謂之「分歲」。安灶神馬於灶曰「接灶」。點燭焚香,長幼坐以達旦叫「守歲」。長輩賜孩童「壓歲錢」。貼春聯、易門神,稱為「從新」。天未昏即點燈,謂之「接光」。入夜,燃放爆竹稱「關門炮」,認為可辟邪。是夜,婦女忙於搓湯果、備菜餚以免來日動用刀砧。置米饅頭或糯米團於秤、磨、帚、刀、剪、筷、尺之角落、米缸或谷倉,口中念念有詞,如「青龍盤谷倉,黃龍盤米缸」、「缸缸滿,甏甏滿」之類吉祥話。現時,迷信色彩較濃之習俗已減,節前大掃除,辦年貨,農村做年糕、米饅頭、搓湯果,分「壓歲錢」,放花炮等俗仍存。不少人在電視機前「守歲」直至新舊年交接。
舊俗
浴佛節 俗傳夏歷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生日,是日僧人以水灑洗佛像,稱「浴佛」。招寶山上寶陀寺供奉觀音,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期禮佛。四月初十俗偉為葛仙翁生日,迷信男女多往靈峰參拜。50年代時曾禁絕,近年來禮佛香火又盛。
中元鬼節 夏歷七月十五日。以新穀米、酒饌祀祖先,辦「七月半羹飯」,和尚、道士誦經供佛,放焰口超度亡魂,稱盂蘭盆會。今放焰口等迷信活動已廢,辦羹飯祀祖之俗仍有所見。
七夕乞巧節 傳說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織女相會。舊時,婦女以槿葉水洗發,陳瓜果向織女乞巧,月光下穿針線比巧,今不行。
插地藏香 七月晦日地藏王誕辰。是夜兒童插香於地,或陳果設茗祀地藏王,今少見。
送灶神 夏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灶堂設果餌祭灶神,另供清水、炒黃豆,用稻草扎草馬一匹,送灶神上天奏本。俗傳神食祭灶果、糯米團後粘口,只能講好話。今灶具多改,灶神像已少見,但食祭灶果之俗仍存,並更名為迎春果。
崇鬼神 民國初年統計(下同),城內有祭壇5處,即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先農壇、里社壇和邑厲壇。各鄉村有土谷祠、鄉厲壇。家家貼門神,戶戶安灶神。此外,尚有火神廟、龍王廟、財神殿、海神廟等。舉凡天、地、風、雷、水、火、蟲害、瘟疫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物和天災、蟲、病均設神像、神位頂禮膜拜,以求鬼神保祜。不論城鄉,紀念祖先的迷信活動頻繁,如「做七」、「冥壽」等超度亡靈,做羹飯,請和尚、尼姑、道士、念虔等念經。
神化崇拜人物 縣內舊有廟宇273所、生祠46所,絕大多數供奉神化人物,大致可分五類:一是為當地築海塘修河渠、輕徭役、平冤獄的賢明官吏,如王安石、牟大寅、王夢弼等;二是抗擊外侮在當在犧牲或保境有功的將士,如俞大猷、戚繼光、盧鏜、裕謙等;三是有功於當的普通百姓,如楊一抗倭,林友直御火,林姓女子救海難等;四是行業祖師,如手工業者供奉魯班;五是為保境安民而修造廟宇,請卜占者隨意請一位神明供奉,其中關羽廟特別多。廟神劃地而治,百姓皆稱「界下子民」,生死者受神庇護、管理。
拜菩薩 舊時,縣人視佛、道為一家,尤其婦女見佛就拜,見神就敬。有些家庭還供奉觀音神像。念佛數珠幾乎家家都有,不少老年婦女平時手捏數珠,口念彌陀,以念經為陰間積錢,保今生,修下世。上道觀和上佛寺一樣,多為求財、求子、問病求醫,且分不清宗教和迷信之別。
1926年前後,進步教師、學生提倡科學,破除迷信,得到社會響應,廟宇、祠堂多改為校舍。50年代後,迷信活動停止,近年來又有所抬頭。
講吉凶預兆 舊時,小兒有病,求神祀鬼,討香灰,擺夜羹飯,招魂靈。小兒夜啼,書寫「天皇皇,地皇皇,小兒啼哭在娘房,過路君子讀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之類招貼,現已少見。喜鵲叫有喜,烏鴉叫報凶;燈花爆有喜;蜘蛛懸絲掛和杯筷多置兆客到;路上遇出喪、見棺材有喜;夢中見財有凶;鳥糞污頭,臟水污衣將不吉;耳鳴是背後有人罵;眼皮跳兆禍,男左女右;雞上屋預示火災,半夜聞犬悲吠要死人等。此類徵兆少數人仍信。
第四節 文娛風俗
舊時,民間文娛活動一是與祭祀活動聯在一起,在祭神、祀鬼、拜祖先、求龍王時,配以文娛活動,娛神同時娛已。如迎神行會、廟會戲、還願戲等。二是節日文娛活動。如春節馬燈,元宵燈會,端午劃龍船等。三是婚喪喜慶時演戲、奏樂等。四是平時納涼、休息時聽新聞、講故事等自娛自樂活動。(詳見《文化新聞》編)
正月 初一至十八日。馬燈、車子燈、船燈、大頭和尚、跳魁星(長山地區)。十四日夜放水燈(柴橋地區)。
二月至三月 廟會,演戲為廟神祝壽。大碶地區正月初二至十八日分地段獻燈,收入多用作水龍會、修橋等公益事業。二月初柴橋禮拜會,三月初六丁家山下裴將軍廟菩薩出巡,行會。行會行列中有民間音樂、舞蹈、大旗、高蹺、抬閣等,熱門非凡。
四月 青苗會。如亞浦楊亭廟、大碶廿四廟會等。城區四月半會最盛。
五月 稻花會。如昆亭聖山廟。端午節在丁家山下有劃龍舟盛會。
七月 七月半盂蘭盆會。僧道放焰口,做道場,唱小曲。
九月至十二月 各地廟會,演戲(廟神誕辰慶壽戲,還願戲等)。
冬至 祠堂祭宗譜,演戲。
大旱年 求龍王行雨。從龍潭(如三山龍潭嶴、陳山龍潭、郎家坪龍王堂)出發,繞境區行會一周。
瘟疫流行時,請五都神(如亞浦下洋西宮、大碶行宮)出巡行會。
當地民間藝人有杖頭木偶、蛟川走書、甬灘、京劇班(長山)、唱新聞。
外來民間藝人有耍猴戲、賣梨膏糖、唱蓮花落,常有職業劇團如徽班、京戲班、來演廟會戲、還願戲。在民國時,城區有小劇場,不定期賣票演出京劇、越劇。
新中國成立後,迎神行會已不行。50年代時,鄉鎮組織業余劇團演出現代戲,60年代,農村建立俱樂部。70年代鄉鎮辦起文化站、文化中心,活動趨向多樣。電影在60年代後普及到農村。80年代起,看電視、電影已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習慣,農村也相當普遍,青年人喜愛快節奏、有刺激性的體育、武打、言情和譯製片,中老年人則愛看地方戲曲和家庭生活片。
附:陋俗及其革除
纏足 封建時代以婦女腳小為美,強迫幼女包腳纏足,造成雙足畸形,行走困難。民國初年,有識之士在各鄉鎮組織「天足會」,勸導放足,曾受封建勢力阻撓、恐嚇和謾罵。經實例教育和婦女自身覺醒,此俗遂絕。
墮民 元稱「怯憐戶」,明稱「丐戶」,俗稱「墮弁」(男)、「送娘子」或「送嫂」(女),歷代視為賤民,受社會歧視。清雍正、光緒和民國時曾多次獲准脫籍,倡導與平民同等待遇,但仍相沿不改。解放後才打破傳統偏見,現今「墮民」貶稱已成歷史陳跡。
趕天狗 舊俗每逢月蝕,敲打銅鑼、面盆等銅鐵響器,燃放爆竹,說是能嚇退吃月亮的天狗,至月復明乃止。隨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此俗在40年代已漸絕
5、寧波地方民俗
祈盼吉祥話春節
農歷的十二月廿三,寧波人稱之為「小年」。據說這天是灶君菩薩生日,每戶人家當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寧波人又把這一也稱為「祭灶夜」。其實,「祭灶果」是寧波特有的,它是由凍米糖、腳骨糖、紅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當供桌上的蠟燭快燃盡時,大人就把廚房大灶上神龕里的灶君菩薩請下來,連同一匹「灶馬」用蠟燭火苗點著後送上天。然後,馬上把「祭灶果」分給孩子們吃。祭灶,按老百姓的說法是要灶君菩薩上天宮後,對玉帝「多說好話」,以求「來年下界降吉祥」。
年前,還有一件大事就是「謝年」。「謝年」是表示寧波人對大自然的年終感恩,對祖先的告慰,也是對來年吉祥如意的祈盼。「謝年」也叫「謝年羹飯」。一般人家用五個祭盤。祭盤是紅色的圓形木盤,比洗臉盆略小,也淺一些。祭盤上的祭品,中間一盤是一隻豬頭,稱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辦不到豬頭的用一刀肋條肉代替。另一盤是一隻大公雞,或者是兩只較小的公雞,但母雞是不用的。以上兩盤是熟食,其餘三盤是生料:一盤是兩條鰱魚,象徵歲歲有魚(余);一盤是蚶子,象徵對本對利;最後一盤是年糕,象徵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條一排,縱橫交錯地疊起來。桌前擺放香爐和燭台,還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寶」。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整個桌面擺得滿滿當當的。
正月初一為春節。
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啞炮,則表示不吉,立即補放一個。
是日,早上吃湯團(湯圓),寓意團團圓圓。這天習俗的最大特點是讓家裡日用器物「休息」一天,實則讓家庭主婦休息,不掃地、不乞火(不向別人點火、點香煙)、不殺牲、不動刀剪、不倒馬桶、不洗滌衣服,也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的話。睡前,放「關門炮」。晚上不出門,俗稱過「太平夜」。
拜年一般是從家裡開始,然後是親屬。一般先至親後遠親,按照親屬關系的遠近,先拜近親後拜遠親。說起拜年,寧波人有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十分有趣那就是:「拜歲拜嘴巴,豬油湯團燙下巴」。
火樹銀花話元宵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
十三日為「上燈夜」,十八日為「落燈夜」,期間為「燈節」。
上燈夜,寧波人興吃蘆穄湯果。十四夜,有「照蛇蟲」習俗,是日,農家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驅邪」,俗叫「驅煌蟲」,田塍乾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故又稱「譚火龍」。此為歲時習俗和農業生產除蟲害相結合的一種習俗。
元宵夜,鬧花燈,放鞭炮,吃湯圓。鎮海興吃「丫頭羹」,類似現在的百果羹。據說有一年元宵節的晚上,鎮海後大街有一大戶人家,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都出去觀燈了,留下丫頭們在家。大約是主人們興致很高,到了半夜還沒回家。丫頭們又困又餓,主人沒回家都不敢上床睡覺,於是丫頭們就在廚房裡找東西吃。結果東找西翻,倒是找出來不少東西,什麼棗子呀、花生呀、銀耳呀、蓮子呀、還有各式水果……丫頭們將這些都一股腦兒放到鍋里煮,差不多了,又放入了用過年吃剩的糯米粉搓成的圓子、放入甜酒釀、放入白糖,再打上蛋花,起鍋時還撒上了桂花。正當丫頭們要品嘗時,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回來了,一進門,個個都喊餓了,要點吃的。丫頭們馬上端上剛煮好的什錦甜羹讓主人們享用。吃過後大家都誇這什錦甜羹味道不錯,問,叫什麼名稱?丫頭們卻對答不上來。老爺說:「那就叫『丫頭羹』吧!」這樣,元宵節吃「丫頭羹」就慢慢從後大街流傳開來。後競相仿效,遂相沿成習。
是夜,少女相約於廁間、豬欄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廁姑,並扶乩,以卜長大後的智愚和婚姻。相傳廁姑名何媚,山東壽陽李景之妾,因不容於李妻,常役以穢事,於是日悲憤而死,後奉為廁姑,寧波人俗叫「屙缸姑娘」。因此,迎祭紫姑也稱「請屙缸姑娘」。
緬懷逝者話清明
寧波清明的民俗強調的是,以「感恩故人、催護新生」為主旨,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海內外遊子清明時節多歸故里上墳。
寧波人認為:上墳,主要是一種精神安慰,不僅僅對生者,也是對逝者的;清明祭祀為的是「慎終追遠」。「慎終」就是認真地為父輩或祖輩辦喪事;「追遠」就是舉行祭祀活動,追念有功德的先祖,體現了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
寧波人上墳節令食品為青糍、麻糍(烏米飯)糕,麻糍要切成菱形。上墳時,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子孫已盡孝祭祖,同時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發達。
龍舟競渡話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節,為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亦稱端陽。各家門口插菖蒲及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
相傳是日為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身亡的日子,為紀念屈原,民間有懸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粽子,原為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掉,後演變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舟,則表示競相營救屈原。
寧波民俗,是日姑娘們,忙於製作虎形、人孩形、雞心形、粽子形、菱形、綉球形等各種色彩的香袋,內塞棉花摻入香粉,掛在孩童胸前或懸在床帳或搖籃上,謂可驅邪。
寧波的鄉間還有吃「五黃六白」習俗,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蛤稱「五黃」,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豬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
端午節各家均裹粽子,寧波人的習俗,是裹四角形的鹼水粽,糯米中加入適量的鹼水,用老黃箬殼裹扎。煮熟後糯米變成淺黃色,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另外,端午寧波民俗還有「端午擔」。就是這天女婿多備「端午擔」,禮送岳父母家。「端午擔」,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魚要成雙,鵝頭頸塗紅顏色,路上鵝叫得越響越好,說越叫越發,稱「吭吭鵝」。
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寧波過端午的另一民俗,就是用「百獸之王」的老虎來鎮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蠍子「五毒」。是日,用雄黃在嬰孩額上寫上「王」字(示獸中之王),有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制布虎和老虎枕頭,謂「年年端午五月五,剝過粽子做布虎」。與別地稍異者,寧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態各異,尚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
八月十六話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國皆然,是個大節,唯寧波興十六日為中秋。
寧波以十六日為中秋的來由,有多種版本。其中一種傳說是八月十六為越王勾踐母親的生日。現慈城西南有一古城句章,越王勾踐母親當時長居此地。每到八月十六,越王都會陪母親過生日。過生日的內容不是大擺酒席,鶯歌燕舞,而是越王母親對兒子的過失先進行教誨,之後母子一同賞月。此事一經傳開,當地都把八月十六作為聆聽母親教誨,陪長輩賞月的慈孝日子。直至今日,已近兩千年了。據《慈溪縣志·歲時記》中記載:「越王母以八月十六生,顧四明以十六日為中秋。」
中秋以吃月餅示團圓,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晶月餅別具風味。此時新鴨肥嫩,全鴨燉芋艿子為時新佳餚,俗稱「鴨撲芋」。民間有吃「鴨子芋艿」、水拖糕等習俗。
爬山登高話重陽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我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利用諧音的國家,九九的諧音為「久久」。這樣一來,重陽又有了「長久」、「祈求健康長壽」之意。因此,寧波人在重陽節歷來要對那些長壽的老人表示尊重與慶賀。
至於重陽節的活動,有一首民謠把重陽節的活動概括得一清二楚:「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飲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惡,吃了花糕多長壽。」吃重陽糕的習俗,有謂糕與高諧音,寓登高意。登高,在山區很容易辦到,但在寧波有許多平原地區,無山可攀,吃重陽糕正好滿足了平原地區人民登高的心理要求。平原地區的人以及因種種原因無法登高的人,通過糕借用了高的含義,這樣吃重陽糕就成了登高的另一種表達。
最後,借人類學家的話結束本文。人類學家早就明確地向我們指出,傳統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並使繼起的後代適應社會的一種既定存在的形態;若沒有傳統文化,現代人決不會比類人猿更高明。
6、貴州德江整治修豬圈酒等歪風情況怎樣?
貴州德江整治「修豬圈酒」等酒席歪風:多人上電視檢討出醜
五月端陽,正是農忙時節。
烏江之濱的貴州德江,青山綠水間,城美村俏,鄉風文明。
時光倒回兩年前,初夏,恰是德江人請客吃酒的好時節。哪裡炮仗連天響,哪裡請客吃酒忙。
「吃酒去!」成德江人見面招呼的問候語。
「來耍哈!」是德江人膽戰心驚的邀約詞。
「來耍」,意為「來吃酒」,當然要奉禮前往。人到人情到,人不到人情也得到。
三年不辦酒,生活搞不走———過去,德江百姓普遍認可這個辦酒席、過生活的「道理」。於是乎,你辦我辦大家辦,全縣各地酒席泛濫,處處喧囂、夜夜鬧騰。
2015年12月,德江縣委、縣政府決定,狠剎「酒瘋」,除弊立新。一年多來,全縣廣動員、齊參與,橫到邊、縱到底,出實招、動真格,剎濫辦酒席歪風,樹文明待客新風,還城鄉一片和諧。
「巧立名目辦酒,實質借機斂財」
德江歷史悠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江儺戲享譽中外;被譽為東方狂歡節的土家「炸龍」活動,更是聲名遠揚。
民淳俗厚,熱情好客,是德江人的傳統美德。
以往,哪家有紅白喜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前往祝賀、弔唁,奉上薄禮以表心意。主人家備置酒席答謝,禮尚往來約定成俗。
然而,近十多年來,德江大操大辦酒席之風蔓延,名目繁多的酒席層出不窮———
除紅白喜事外,再婚酒、房子酒、生日酒、滿月酒、升學酒、畢業酒、謝師酒、參軍酒、開業酒、過關酒、周轉酒……數十個名目,酒字押尾,大擺宴席。
單「房子酒」,就大有文章:安置劃地,辦酒;下地基,辦酒;安門入住,辦酒;次年加蓋一層,辦酒;舊房改造,辦酒;舊房交易,辦酒;舊房裝修,辦酒;搬家辦酒;買門面辦酒……更有甚者,虛構「買房」辦酒。買房是假,收禮是真。
有些酒席,讓人哭笑不得:復婚辦酒;結二婚、三婚辦酒;殺豬請吃「庖湯酒」,修豬圈請吃「修圈酒」;急需資金周轉,乾脆辦場「周轉酒」;老人去世辦喪事,膝下兒女分設「收銀台」,親朋好友分頭送禮金……酒席辦得尷尬,禮金送得窩火。
有2萬多人口的中華社區,以往天天有酒席。煙花炮竹晝夜響,酒桌擺在大街上,車輛路邊亂停放,殘菜剩湯四處淌。
「炮仗一響,就是吃酒的信號彈。」煎茶鎮煎茶社區支書朱昭敏說,以往煎茶社區每年有上千場酒席。只要街上放炮仗,他就有點發悚,稀里糊塗就吃酒送禮去了。每年吃酒的開銷,至少三四萬元。
「濫辦酒席親朋怕,當面恭喜背後罵!」德江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話粗理不糙,反映出人們厭惡酒席泛濫的真實情緒。
「違規濫辦酒席,猶如攔路搶劫。」一位幹部在錢家鄉工作9年,親見一戶人家辦酒11次,當地人對此冷嘲熱諷。
「德江式酒席」多為「流水席」,少則兩三天,多則十天半月,分預備酒、副酒、正酒三個階段。禮金則視親疏而定,少則幾十、幾百元,多則幾千、上萬元,耗費人力財力,鋪張浪費嚴重。
濫酒風肆虐,深受其害者沒有幹部群眾之別。多位縣鄉幹部透露,他們以往每年吃酒開銷約3至5萬元,占年收入一半多,不堪重負。「違規辦酒容易滋生社會問題。」復興鎮鎮長蔡乾宇說,每逢酒席,喝酒賭博,打架斗毆,人見人厭。酒席多,是非多,幹部群眾煩惱多。親戚關系變淡,朋友關系變味,鄰里關系變差,農村家庭變窮……「濫辦酒席斂左鄰右舍財,勤收禮金寒五親六戚心」;「濫辦酒席歪風不止,經濟社會發展無望」———這是德江人的肺腑之言。「巧立名目辦酒,實質借機斂財。」德江縣紀委常委安正所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剎住這股肆意泛濫的歪風,就會嚴重影響同步小康的東風。
重拳出擊剎歪風 全民參與樹新風
德江是貴州5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與全國同步小康,德江正在與時間賽跑。
德江縣委書記商友江深入調研後發現,酒席泛濫不能創造財富和價值,它只是價值不斷轉移的過程;不能拉動消費,只會對市場經濟造成破壞,增加百姓負擔;不能促進親情友情融洽,反而會誘發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擾亂社會秩序;不能傳承淳樸優良的民風,反而滋生借機斂財、賭博酗酒的歪風。
「絕不能再把有限的民力財力,消耗在濫辦酒亂請客上;絕不能再讓違規辦酒敗壞黨風民風社風,影響群眾生產生活,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拖慢德江與全國同步小康的進程!」商友江說。
德江痛定思痛,決定來一場整治違規辦酒的「人民戰爭」。
2015年12月24日,德江縣委、縣政府出台《全縣規范操辦酒席管理辦法》,明文規定:除婚喪嫁娶,其它酒席一律禁辦。
此前,德江曾多次下發「禁酒令」,除婚喪嫁娶外,放寬了首套房子酒、60歲以上生日酒的操辦。於是怪相頻出:為辦生日酒、首套房子酒,有人生日造假、購房造假,主人昧著良心收禮,客人糊里糊塗送禮;以前「禁酒令」設時限,「最後期限」臨近前酒滿為患……
這一次,德江汲取教訓。《辦法》一經發布,立即執行。報紙、電視、微信、簡訊、牆報、標語,集中宣傳,全面「轟炸」,不留宣傳死角,確保家喻戶曉。
全縣各級黨政機關成立違規辦酒整治辦、督查隊,主要領導負總責,立說立行,專治「酒瘋」。
整治違規辦酒,被列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重要內容;列入「村規民約」和「鄉風文明」考核內容;列為城鎮、環境、工商、衛生等執法和監督的重要內容。
舉報一起,管控一起。不留空白,不留隱患。
重拳之下,規范建立,習慣養成———
縣、鄉、村逐級簽訂責任狀,村民簽訂承諾書,責任落實到人。縣城所在地青龍、玉水兩個街道辦事處,與轄區餐飲企業簽協議,拒絕承辦違規酒席,不給違規酒席留市場、讓空間。
村民(居民)辦酒,需先向村委(社區)申報,鄉鎮(辦事處)審批。黨員幹部辦酒要報縣紀委批准。時間有限制、場地要固定、桌數要明確,且事先立承諾:不鋪張浪費,不過量燃放煙花炮竹,不拋灑垃圾污染環境。
違規辦酒要重罰,違規吃酒也要重罰。幹部職工違規辦酒吃酒,單位績效考評也要受牽連。
某局幹部給女兒設升學宴、某鄉幹部親屬辦房子酒、某村黨員吃違規酒,被黨內警告、沒收禮金、清退禮金……
一年多來,德江勸阻濫辦酒席2500多起,整治452起,查處黨員幹部違規辦酒5起5人。多家餐飲企業因承辦違規酒席被責令整改。多人上電視檢討,出醜流汗,保證「不再重犯」。
圍觀者拍手稱快,被罰者心服口服。
德江外宣公眾號「微德江」編發的多篇整治濫酒風文章,網友們不吝點贊:「希望各級政府持之以恆,人民群眾堅決擁護」;「繼續努力,每年為我省幾個月工資」;「整治違規辦酒惡習,真是大快人心!」
商友江說,實踐經驗表明,整治違規辦酒是系統工程,關鍵在黨政統領、政策有力、持之以恆、執行嚴格。要充分依靠幹部群眾和社會力量,群眾參與,群眾監督,群眾受益。
如今,煎茶社區的酒席由以往每年1000多起降至100多起。復興鎮聯合村的酒席少了80%,大家都輕鬆了,村主任唐堯流轉70畝土地,雇請當地村民種烤煙,力爭今年有個好收成。「酒席少了,負擔輕了,親情濃了,朋友誠了」;「民風淳了,民心順了,發展快了。」德江幹部群眾如此評價整治「酒瘋」的成效。
「無酒一身輕。少了違規酒席,多了公序良俗。」德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洪波說,狠剎濫辦酒席歪風,樹立文明和諧新風,是順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它將德江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真正凝聚到了決戰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的征途上。
讓公序良俗重歸正軌
濫辦酒席並非德江「專利」。在省內外一些地方,違規辦酒泛濫成災,人情債成了還不起的債。不少人借酒斂財,各種奇葩酒宴層出不窮。
我國乃禮儀之邦。古往今來,一方有喜(難),八方賀(助)之,早已約定成俗,本不失為一種美德。但不知何時起,淳樸的民俗變惡俗,文明的鄉風變歪風,幹部群眾聞「酒」色變,苦不堪言。
巧立名目辦酒,實質借機斂財;濫辦酒席親朋怕,當面恭喜背後罵;違規濫辦酒席,猶如攔路搶劫;濫辦酒席斂左鄰右舍財,勤收禮金寒五親六戚心;濫辦酒席歪風不止,經濟社會發展無望……這些民聲是對過濫酒風的控訴,也是人民群眾對扭轉不良風氣的渴求。
為此,德江縣痛定思痛,掀起一場整治濫酒風的「人民戰爭」。群眾參與,群眾監督,群眾受益。一批「頂風者」被嚴厲查處,濫酒歪風逐漸銷聲斂跡,百姓拍手稱快,社會輿論一致肯定。如今的德江風清氣正,城鄉安寧和諧,百姓生產生活回歸正軌,讓人由衷點贊。
德江之治,值得借鑒。我省一些地方不乏整治大吃大喝的制度與措施,但鮮見德江廣動員、齊參與、橫到邊、縱到底的規模、力度與成效。縱觀德江縣「狠剎濫酒風」一年多實踐,頗具標本意義之處有三點:
一是凝共識、聚合力。鑒於大辦酒席往往帶有人情往來的假象和民間習俗的幌子,矯正認知誤區和揭穿背後實質,便成為凝聚各級幹部意志、動員廣大民眾參與的重要前提;只有營造出舉全縣之力的治理氛圍,才能陷吃喝歪風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針對大擺宴席常常被冠以「民間習俗」名號,甚至被美化為「刺激消費」、「增進聯絡」、「融洽親情」有效手段的模糊認知,縣委領導深入實際調研,總結出酒席泛濫帶給社會的種種弊端,從而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凝聚了力量。
二是動真格、求實效。認知有深度,治理就有力度。德江狠剎「酒瘋」的真正殺手鐧就是動真格、出實招。為規避遏制「酒瘋」的行動淪為「一陣風」,特別注重將其納入制度規范與機制監督。比如,將整治違規辦酒列為踐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具體體現;列為「村規民約」和「鄉風文明」考核的重要內容;列為城鎮、環境、工商、衛生等執法與監督的職責范疇等;通過報紙、電視、微信、簡訊、牆報、標語等全方位渠道,集中宣講,全面「轟炸」,不留死角,家喻戶曉,尤其是以順口溜的大白話坦陳酒席危害,更讓人記憶猶新;以縣鄉村逐級簽訂責任狀、村民簽訂承諾書的形式將責任落實到人;舉報一起,查處一起,不搞下不為例。
三是查處違規的幹部職工和農村黨員。縣委明文規定:幹部職工辦酒要申報,並報縣紀委備案;幹部職工違規辦酒、吃酒都要受處罰,單位績效考評也要受牽連。多名幹部職工和農村黨員因違規辦酒受處罰。這就無形中給各級幹部農村黨員戴上了「緊箍咒」,增強了約束力,起到了示範效應。
德江經驗表明,濫辦酒席的歪風並非無葯可治。首先,政府必須明確政策,嚴守紅線,才能涵養幹部群眾遵規守紀的自覺;其次,立體宣傳,久久為功,才能立公序樹良俗;另外,要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層層聯動,人人參與,讓整治濫酒風的成果惠及百姓,才能確保歪風不抬頭、死灰不復燃。
確實,對有違時代風尚的民俗「慣例」,我們絕不能任由「春風草長」,必須拿出雷霆手段,徹底予以遏制。要倡導新事新辦、大事簡辦,強化「村規民約」的宣傳約束作用;尤以警示黨員幹部為要,對頂風違紀,公然挑戰政策權威,借大擺宴席大肆斂財、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者,更不能心慈手軟,要讓「高壓線」真正通上「高壓電」。
7、為什麼農村結婚招待客人要在豬圈裡炒菜做飯?
不能是豬圈裡,應該是豬屋。豬屋和豬圈不是同一個概念,豬圈是在豬屋裡用圍欄圈起來關豬的位置。通常豬屋裡會放一些農具,有一個和豬共用化糞池的廁所,還有一台平時煮豬食用的大鍋柴火灶。辦酒席的時候客人比較多,需要的飯菜份量比較大,有的東家把豬屋裡面打掃干凈,用豬屋裡的大鍋柴火灶炒菜做飯。
8、湘西的風俗習慣,禮貌,禮儀,禁忌
湘西南苗族在生活中的民間禁忌簡述如下。
一、生活禁忌
1.掉在地上的糧食,如飯、米等,忌諱用腳去踩。認為用腳踩是不愛惜糧食的表現,會觸怒雷神遭雷打,俗話叫「天打雷劈」。吃粽粑時丟下的粽葉,忌用腳踩,否則會生暗疹。
2.新娘在吃儀式飯時,所坐的凳子忌諱移動。否則會被認為新娘懷二心,不圖一夫到老。
3.食鹽忌諱從別人手裡接過來。如到商店去買鹽,營業員把鹽放在櫃台上,買鹽者才能去拿鹽。如果從別人手裡接了鹽,叫做「接言」,認為以後會相罵、吵架。
4.嫁女、結婚擺筵席的菜都要成雙數,即四盤四碗、八盤八碗或十二碗,忌成單數。否則新婚夫婦會離婚,好景不長。
5.節日期間生病需要呷葯,忌講「呷葯」,應該說成「喝茶水」。特別是在臘月尾和正月頭,尤須禁忌。
6.不是夫妻或兄妹關系,一般忌男女同行;否則叫「男女授受不親」,別人要講閑話,有時還會遭來辱罵和毆打。
7.在過喜事的酒席上吃飯,忌一口酒一口飯,要待同席把酒喝畢之後,大家才一起吃飯。否則叫「犯上」、「無禮」。
8.吃飯時必須把飯菜盛好,在桌上擺半分鍾或一分鍾後才能吃;否則叫「對祖先的不忠不孝」。
9.狗肉、團魚忌上灶。因狗肉、團魚是厭物,上了灶會得罪灶神。
10.呷飯的時候,忌用筷子敲飯碗。據說,敲了飯碗會敲去衣祿,是要受窮的。禁忌中途換碗,否則女要再嫁,男要再娶。
11.蛇肉忌進廚房。蛇肉如果拿到廚房裡煮食,「塘煤」掉在蛇肉里,呷了會中毒。
12.呷飯的時候,忌對著別人的後背;否則會被認為是對別人不禮貌。還有一種說法是,那人會長「背花」(即癰)。
13.出門在外,飲酒忌舉杯就喝,必須先點幾滴酒落地,以示紀念雙方祖先。
14.去別人家做客吃飯,忌呷主人的鍋巴。因鍋巴是「飯娘」,又叫「飯根」。如果客人呷了鍋巴,是對主人的不尊敬,主人是最不滿意的,怕把他家呷窮。
15.農村稱肉(買肉),最忌「三斤六兩」。因三斤六兩是「打波斯」所用肉的斤兩。如果稱了三斤六兩,那就意味著家中要遭災惹祝,或生病,或失財,或農牧業沒有收成。
16.未婚女子,在人多的場所,忌露牙大笑。俗稱「笑不露齒」。
17.忌挑空水桶或糞桶進屋。進屋前必須把挑的水桶、糞桶放下,手提進屋;否則不利。
18.未出童限的孩子,忌吃從殺死的雞鴨肚內取出的軟皮子蛋;否則長大後會懵懵懂懂(方言:即智力低下)。
19.農村忌包著白頭巾去別人家;否則,那家人會認為白頭巾是不吉利,會討厭你的。
20.一家人忌一個梨子分開吃(即分梨);否則今後會出現分離(分梨喻分離)。
21.掉在地上的字紙(寫有文字的紙),忌用腳去踩,傳說踩了要瞎眼睛。
22.男人忌從涼曬的女人衣服下面鑽過;如果鑽了過去,是會背時的。
23.到別人家去,主人的狗很兇猛,撲咬你,只能防趕或喊主人管好狗,不能打;否則叫打狗欺主,主人家會生氣的。
24.家中有病人,門口貼有小紅旗,禁忌別人去他家,以免帶傷鬼進屋,對病人不利。
25.每年收割的糧食,沒有報新(即吃新節之前),忌用新米湯或米漿洗、漿衣服(先要保證食用,才可用於其它)。
26.結婚或新造華堂那天,忌來客或幫忙的人員在主人家裡爭吵打架;否則,主人會生氣。
27.父母健在,兒孫年齡再大,都忌請客慶壽;否則叫不孝。
28.忌喊別人的野名和給別人取外號;否則是極不禮貌的。
29.婦女忌晚間梳頭。有「一夜梳頭百日愁」的俗語。
30.早晨起來,忌諱講鬼、蛇、虎等一類不吉利的話;否則,認為當天就會出現不吉利的事情。
31.女孩子忌呷試花果(果樹初結的果);否則,據說呷了試花果,長大後沒有生育能力。
32.女孩子忌呷禾雞蛋和雙黃蛋;否則,以後長大成人,會發生難產。
33.七歲以下兒童忌呷寡雞蛋(孵不出小雞的蛋);否則,長大後會成為寡人(即沒有生育能力)。
34.七歲以下兒童忌呷雞爪;否則,長大後讀書寫字會象雞爪抓爛的一樣。
35.七歲以下兒童忌呷雞肚子(土語叫雞慶子);否則長大以後會成缺口皮(唇裂)。
36.七歲以下兒童忌呷雞血鴨血;否則,以後讀書、寫字,墨要浸紙。
37.未滿七歲,脫乳牙前忌吃八合(野百合);否則,長大以後長出來的牙齒是爆牙齒。
38.小孩忌捉未生羽毛的鳥崽;否則,長大後寫字時,手會打顫。
39.忌用母雞敬神。傳說用母雞敬神,神要怪罪,就會有災星。
40.不管紅白喜事,如果過了時間,忌再去補禮;否則雙方都不利。
41.煨中葯時,忌葯灌子摻滿水。據說,摻滿水是不吉利的。
42.忌農歷逢七日子給小孩剃頭;否則,腦殼要生瘡皰。
43.農村忌打死陽雀(杜鵑)。傳說杜鵑是玉帝的外甥,玉帝派它來人間報春,若打死一隻,玉帝發氣,起碼三年內,陽雀不會再來這個地方。
44.農村住宅,門前忌建牛欄,屋後忌建倉庫。有「前怕牛欄後怕倉」,和「門前牛欄不吉利,屋後倉庫不安寧」的俗語。
45.衣服破了或扣子掉了,忌穿在身上縫補,或上扣子。有「穿著連,遭人嫌」的俗語。
46.忌赤腳踩牛屎;否則,腳會生暗瘡,或開蛤螞口(皸裂)。
47.忌見到蛇相互(交配);否則,見到蛇相互(交配)的人就會生大病,或死亡。據說,見到蛇相互(交配)的人,要趕快脫下褲子,口中大聲喊「蛇相互,我脫褲」。只有這樣做,才會免遭生病和死亡。
48.農村豎木屋,只能喊「升起」或「打發」,忌喊「倒啦」、「打壞了」、「斜啦」或「磨」等不吉利的語言;否則主人生氣。
49.木匠忌人踩木馬,岩匠忌人跨岩杠(千斤杠);否則,玷污了祖師,匠人會背時。
50.叫花子來討米,忌將容器中裝的米全部倒給他,總要留一點;否則,會倒掉自己的衣祿,要受窮。
51.拿篙把火走夜路回家,忌把篙把火帶進屋;否則,把篙把火帶進屋,會把傷魂、野鬼帶進來,家中就會不順遂(辦事不利)。
52.夜間從外面回家,忌直接進屋。一般都要到土地廟和廁所轉一圈。傳說這樣做,就會把傷魂、野鬼甩開,它就不敢跟著進屋了。
53.剪下的指甲,忌用火燒;否則,新長出的指甲就會是碎軟如灰的指甲(灰指甲)。
54.墊過床的稻草,忌用火燒。只有人死了才燒床草。燒活人的床草,就等於是燒床主人的軀體,是不吉利的。
55.看見死屍的人,忌看未滿月的嬰兒。若看見嬰兒,嬰兒不吃奶,會發黃。俗稱「見瘐」,要」解瘐」才可免除病災。
56.小孩忌吃半生半熟的糍粑,否則會長皰。
二、生產禁忌
(一)播種期問,凡是沾著死屍者,忌諱撒播種子;看見死屍者,當天忌看見種子,必須隔夜才能看見。否則,會影響種子的發芽和成長(出芽率低,生長不好)。
(二)看見死屍的人,忌看見蠶。否則,蠶不吃桑,要發黃。俗稱」見瘐」,要」解痍」才行。
(三)栽不完的秧苗未經拔除,忌諱翻犁。相傳,若不拔除秧苗就翻犁,是對莊稼不愛惜,會觸犯雷神,甚至會遭到雷擊。
(四)插秧時,忌兩人手對手接秧。否則,會發」秧損」,手腕及手背要腫痛。
(五)在鄉下,立春以後的每個「戊日」和農歷正月二十日,忌動土、挑水、掃地和拿針線。民間稱「忌戊」、「忌風雨」。據說如不忌戊,不忌風雨,會觸怒「土神」,「土神」要發脾氣。一戶不忌,要崩他的田坎;一方不忌,要遭天災水澇。
(六)驚蟄節忌挖地動土;否則,會挖出蛇來。
(七)忌扯「木荔子」(烏柏)葉墊坐休息。據說墊坐了,要肚子痛,或拉肚子(腹瀉)。
(八)農村忌穿蓑衣進堂屋;否則,山上的毛蟲爬進屋,臘肉要生蟲。
(九)上山砍柴,忌砍泡桐。據說泡桐當柴燒,後代子孫會是聾子。忌燒棕櫚樹;否則,後代要出毛人。忌把木櫚當柴燒;否則,後代子孫要流口水。
(十)下雨天忌砍竹子;否則,竹會爛馬鞭,絕種。
(十一)養豬忌買五爪豬。據說,五爪豬是人變的,群眾不願喂,屠戶不敢殺,消費者不願買。喂肥殺了,肉帶黃色,不但不好吃,而且呷了還會生病。
(十二)家養的牛馬,夜間嘶叫不吉利。俗稱「牛叫要離欄,馬叫要離鞍」。傳說夜間牛馬嘶叫,是有橫禍的先兆。
(十三)母豬忌生兩個崽,母狗忌生一個崽。俗語「雙豬獨狗,不死也得走」。遇到這種情況,要把剛生下來的的豬崽、狗崽摔死,以求避災。
(十四)家養母雞忌變公雞叫。俗話說:「母雞變著公雞叫,必定有禍到。」若出現這種情況,必須立即把這只母雞放在門坎上,把其頭一刀砍下,用棍子穿上插在十字路口,以求化解。
(十五)民間忌黃牛進別人家的屋。傳說黃牛進屋,會玷污龍神,會出現百事不順遂。如出現這種情況,鄰居關系好,則把黃牛尾巴砍下一節,將血滴在門坎上了事;如鄰里關系不好,那麼牛主就要買一塊紅布,香紙,刀頭,鳴放鞭炮謝龍神(但水牛進屋大吉大利)。
(十六)看見殺牛,忌手放胸前,必須手操背後。傳說,牛為人耕田有功勞,殺死後其陰魂到陰間去,閻王會問它,你為人勞累有功,為什麼你無人相救。牛會回答,有很多人圍觀,無一人相救。閻王派小鬼查訪清楚,看殺牛人也會有罪過。如果看殺牛人都是反剪手,牛就會答復閻王,雖有很多人圍觀,但是被反綁著手,無法相救,看殺牛人才無罪過。
(十七)忌把牛丫放在人的頸上;否則,那人要生牛丫瘡。
三、婚姻禁忌
(一)新娘進屋時,男方全家老小都必須迴避,忌諱與新娘見面,要等新娘見「燈火」,飲交杯酒後才能見面。否則,將來新娘與男方家人會產生不和睦現象。
(二)同姓男女禁忌談戀愛和結婚。人們認為同姓男女結婚是「復香爐碗」,要受到族規的嚴厲懲罰。
(三)男女訂婚時,忌諱遇到傷亡事件。在筵席上忌諱打爛碗盞。認為出現以上事情,是日後夫妻關系破裂的預兆。
(四)嫁出去的女兒,忌在娘家同丈夫同宿;否則會搞壞房子,敗壞脈氣。
(五)嫁女過禮時,只能鳴放掛子鞭炮,忌放大炮;否則是對女方的侮辱,家人會生氣的(在農村只有喪葬才放大炮)。
(六)結婚辦酒席,忌出現雞頭;否則,是對女方的侮辱,送親客是要生氣的。
(七)新郎新娘第一次去娘家回門的那天晚上,新房內要安排一個帶有男孩的人在新郎新娘的床上睡覺,忌空房無人;否則,不吉利。
(八)新娘結婚來到男方家中,請先生回神所燒香紙,忌風吹散,剩下的渣子都要用碎石子掩蓋;否則,今後會出現婚姻不牢固。
(九)新娘出嫁或回門的途中,禁忌與埋死人相遇。如遇上必須繞道,否則將不吉利。
(十)閨女出嫁時,由哥哥背出門,切忌閨女挨門挨壁;否則會把娘家的衣祿掃去,娘家會變窮。
(十一)閨女出嫁,忌父母陪送。傳說父母送女,會把閨女送進災難深淵中去。
(十二)聚親嫁女,忌「四眼人」(懷胎婦女)觸摸新娘新郎的物品;否則,夫妻間是會不和睦的。
(十三)聚親嫁女,忌用無子女或再婚以及單身漢去當正客,當圓親娘,抬花轎;否則不吉利。
(十四)婚聚酒席上,忌擺豬血當菜,忌呷甜酒夜宵;否則,是挖苦女方作風不正派,正客是要生氣的。
(十五)嫁女時,忌把閨女用過的東西隨嫁帶去;否則,會把娘家的衣祿帶去,而使娘家受窮。
(十六)未婚男女青年,忌呷豬叉子;否則,尋找伴侶時,會有人打攙子。
(十七)忌借房子給別人結婚。俗話說「寧肯借房停喪,不可借房成雙」。據說借房給別人結婚,是要背時的。
(十八)新婚夫妻,忌燒斷頭香;否則,夫妻不能白頭到老。
四、禮儀禁忌
(一)外出做客,忌父子安排同桌呷飯;否則,是對客人不禮貌。紅白喜事,忌主人把男女客人安排同席呷飯;否則,叫破壞規矩,不成體統。
(二)大家一起外出,必須尊重長者和客人走前面,忌晚輩搶先;否則叫不禮貌。
(三)來人來客殺雞鴨,必須把頭尾勸給客人和長輩呷;否則,是對長輩和客人的不禮貌。
(四)請客人呷飯,必須把上座、下座讓給客人和長輩坐,忌其他人搶座;否則叫無禮。
(五)在酒席上,篩酒的壺嘴只能對准自己,忌對准其他人;否則大家會生氣。
(六)農村忌狗肉上席,因狗是厭物,上了席,神要見怪。俗語有「打狗散場」的說法,即狗肉上席,大家要分手。
(七)家中有病人,請巫師驅邪趕鬼後,3~7天內,忌生人進入病人家中;否則病人會」返病「(即病情復發)。
五、節日禁忌
(一)正月初一,忌用火筒吹燃火;否則會吹去一年的財運。
(二)臘月三十及大年初一,忌閨女用剪刀;否則,嫁到婆家去,經常會鬥嘴挨罵。
(三)正月初一,忌倒垃圾;否則會倒去一年的財運。
(四)臘月三十晚上忌斷火種。據說斷了火種,是不祥之兆。
(五)吃年飯及傻(社)飯忌泡湯。相傳泡湯.在春耕生產中就會常遇大雨淋漓,造成洪水泛濫,垮田坎,給人們帶來災難。
(六)正月初一忌挑水,忌向外倒水,忌掃地,忌說一切不吉利的話。傳說正月挑水、倒水會帶來不吉利的年成;掃地,會把家中的財喜掃掉;說不吉利的話,會全年倒霉。
(七)正月初一至十五,忌討債。傳說這期間大吉之時,人人都該享受,俗話說「叫化子都有三十夜」。債主只能在三十夜之前討債,若新年去討債,上天會降罪討債人的。
(八)忌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說不吉利話。農村有「臘月忌尾,正月忌頭」的俗語。
六、生育禁忌
(一)家中有孕婦,忌在房屋周圍動土或移動重物;否則,震動了胎神,容易流產。
(二)家中有孕婦,夜間有人喊,切忌立即答應。萬一聽到熟人喊,也只能由男人輕手輕腳去,弄清以後再打招呼。傳說怕是產內鬼(又叫產淚鬼,即在分娩時死亡的產婦的陰魂)變成人喊找替身。如果答應了,孕婦凶多吉少。
(三)出了嫁的女子,忌回娘家來生孩子;否則,娘家會背時而不順遂。
(四)婦女生了孩子坐月子,忌傷心悲淚。據說婦女在坐月里嘔了氣,老了會眼珠發紅和頭部疼痛。
(五)婦女在生小孩未滿月之前,忌諱從中堂走過;更忌諱走進別人的家。一旦坐月子未滿四十天的女人進入別人的堂屋,被認為空身人進屋,家道不順,人家會要她家請祭司祭龍神;或牽水牛並在角上纏著紅布打掃廳堂。
(六)產婦生小孩未滿月.忌任何人穿草鞋走進產婦房內;否則會把奶踩干,小孩會缺奶呷。
(七)忌孕婦去摸或抱別人的小孩;否則會把別人的小孩包起,小孩會生病。
(八)忌孕婦用手去摸新郎、新娘彩禮或衣服;否則會背時。
(九)婦女懷孕後,忌在這段時間內搬房。傳說搬房會得罪胎神,將受到懲處。
(十)別人家生豬崽,孵雞崽,忌孕婦去看。如果孕婦看,今後會出問題,或豬崽生不出,或孵雞寡蛋多。
(十一)孕婦晾衣服的地方,忌小孩從下面走過,更忌孕婦從小孩頭上或衣服上跨過;否則,小孩會背時,生病。
(十二)孕婦忌把小孩生在別人家裡。凡快到生小孩這段時間,孕婦不要外出。傳說小孩生在外人家裡,那戶人家將有血光之災。
(十三)忌在孕婦身邊動土,鳴炮,放鞭炮;否則會把肚裡的胎兒驚下來。俗稱「驚胎」。
(十四)孕婦忌惹事生氣。據說孕婦生了氣,生出的小孩會性情暴躁,大哭大鬧,易得疝氣病。
(十五)孕婦忌跨越吊船的纜繩和牽牛的繩子;否則會延長分娩時間(即難產)。
七、房事禁忌
(一)遠行前後忌行房事。行房事後走百里路者病,走百里路後行房者必死。
(二)產後百日內忌行房事。若強行房事,婦女必生病;產後十餘日內行房事者,婦女必死。
(三)婦女來月經時,忌行房事,否則成血麻症(俗稱陰症病),男女皆病。
(四)酒醉、飯飽後忌行房事;否則五臟反復,損精傷氣。
(五)空腹忌行房事;否則大傷元氣。
(六)病後忌行房事;否則病情復發.並且加重難治。
(七)婦女懷孕後忌行房事,一則屬尊胎練,無附胎之患,及小兒出現胎毒、凶險、游空驚、胎牙疳等病;二則所生之兒,男必端嚴方宮,女必貞靜、幽嫻,自然長大後不犯淫佚。
(八)行房事後忌馬上揮扇和喝冷茶水;否則會生病。
(九)凡操勞過度,過熱,過份憂愁,過份驚恐後,忌行房事。否則,輕者則成痼疾,重者會死亡。
(十)大雷、大風、大冷、大熱、日蝕、月蝕、神前、柩後、值神、祭祀之日,忌行房事。
(十一)父母病故還沒有安葬前,夫妻忌行房事;否則不孝。
(十二)夫妻外出到別人家裡,忌行房事;否則會敗壞別人家屋場。
(十三)沒有正式結婚的男女青年,忌行房事;否則女方的家庭會生氣找麻煩。
八、喪葬禁忌
(一)父母病故後三個月內,其子忌剃頭;否則不孝。
(二)剃頭匠(理發師)死後,忌安葬到祖墳山;否則會影響風水。
(三)非正式死亡的人,如投河、自縊、難產、槍斃等死的,忌進祖墳山;無後(無子女)之人,死後也忌埋祖墳山。
(四)未滿童限(十二歲滿童限)的小孩死後,忌埋進祖墳山。
(五)父母病故的當年三十夜(除夕),親友或郎女趕來祭靈時,只能燒香默哀,忌放聲大哭。
(六)人死時和安埋時,忌犯重喪。據說犯重喪,家中還會死人。
(七)人死後安葬,必須在上午的時間內,習下午安葬;否則不利。
(八)人因病或其它事故死在外面,忌把死者的屍體抬進自己的家裡,必須在外面打棚子停放;否則不利。
(九)人病故,去報親友前來奔喪,只能說某某老人升天或喪壽了,忌說某某死了。
(十)出嫁的女兒病故,只能安葬在男方的祖墳山上,忌安葬在女方的祖墳山上;否則,女方的家族都會生氣。
(十一)老父母臨終前,忌掛蚊帳。掛有蚊帳的,都必須下掉。傳說,老人死在蚊帳里,陰魂就會在天羅地網內受罪,難以超生。
(十二)老父老母死後,忌狗貓進靈堂。傳說狗貓進了靈堂,死人要爬出來,後輩有罪。忌捏摸死者鼻子,否則鼻子里要爬虱子。
(十三)人死後進棺材,忌把棺蓋蓋實,總是把棺蓋打斜,留一小縫。傳說是為了防止假死而誤事。
(十四)父母死後,孝女屬孕婦,忌拿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鞋子、手巾等物;哭喪時忌把眼淚滴在死者身上。
(十五)長輩死後的前三年春節,家裡忌貼紅對聯,忌掃陽塵,忌外人到家裡搞文娛活動。
(十六)祖墳不實,只能用腳去踩實,忌用鋤頭敲打;否則,水牛會用角去拱爛墳墓。
(十七)人死後挖井(墓穴),如碰到石頭,忌放炮炸岩,只能鋤挖斧砍;否則會炸壞龍脈。
(十八)清明節掃墓祭祖,忌用臘肉當供品。傳說,用臘肉當供品祭祖,後人會出黑子。
(十九)忌在祖墳旁栽梨頭樹;否則,孫子要瞎眼睛。
九、其它禁忌
(一)晚上不到公雞叫的時候,忌公雞提前啼叫。如果公雞提前啼叫,預兆這家將要出現其它問題。俗話說:「一更賊,二更火,三更出強盜。」必須把這只公雞殺掉,以求消災解禍。
(二)晚上忌在家裡吹口哨;否則,會把傷魂、野鬼引進家裡,使家人遭殃。
(三)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否則,月亮公公要割耳朵,今後會得耳病。
(四)當有人走到最危險的地方或井邊,忌同夥呼喊他的名字;否則,洞神、鬼怪會把他的靈魂勾去。
(五)新年忌講不吉利的話。如某人姓史,某人姓吳,就不能叫史(史與死同音)老闆,或吳(吳與無同音)老闆,要叫賀(賀與活同音)老闆,或富老闆;否則他們要生氣的。
(六)別人在建豬欄時,如有事到他家,主人給你送煙、倒茶或留你吃飯,你都要呷,忌講不呷;否則,主人認為以後豬會發瘟,對你會生氣的。
(七)木匠給別人做豬欄時,要身在其中,做好以後要在其裡面休息一會才可出來;否則,主人會認為以後關不住豬。
(八)太陽出來以後,忌對著太陽釘釘子;否則,會瞎跟睛。
(九)坡上忌撿魚,水中忌撿雞。傳說魚到山上,雞下水是不祥之兆。如果撿了,不是生病,就是損財。
(十)農家的豬欄、羊圈木頭爛了,忌當柴燒。燒羊圈、豬欄木,後人會得羊癲瘋和豬泡瘋。
(十一)木匠鑿豬、牛欄枋眼的木渣,只能倒不能用手摳出;否則,所養的豬牛一夜打欄到天亮。
(十二)婦女忌坐磨刀岩。傳說如果坐了,要生怪胎,無屁股。
(十三)改過嫁的婦女,忌參加與婚嫁喜事,或摸嫁妝之類東西;否則,新婚夫婦不吉利。
(十四)禁忌用桐油在神龕上點燈。傳說來自「目連地獄救母」,桐樹擋道,就封它永遠不能上神龕。
(十五)早晨出門忌第一個碰到女人、尼姑、巫師等;否則不吉利,生意人最忌。
(十六)上山為病人采葯,忌碰到鋤頭搭耙和提畚箕的人;否則,病人無救星。
(十七)外出求財,忌每月的初五、十四和二十三出行。據說這幾天是月忌日,不吉利。
(十八)忌用手指指瓜果,不然瓜果不能成熟。同時也忌小孩子手指月亮、菩薩和老人。手指老人,是對老人的不尊;手指月亮,月亮要割耳朵;指菩薩,菩薩要作怪。
十、絕對禁忌十二種筷子的用法
中國人使用筷子用餐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古時又稱其為「箸」。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但是要絕對禁忌以下十二種筷子的使用方法。
(一)三長兩短
這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後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去以後.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二)仙人指路
這種做法也是極為不能被人接受的。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別眼裡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時食指伸出,總在不停的指罵別人。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於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是不能夠允許的。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這種意思,那就是吃飯時同別人交談並用筷子指人。
(三)品著留聲
這種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去嘬,並不時的發出噝噝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下賤的做法。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更是令人生厭。所以一般出現這種做法都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同樣不能夠允許。
(四)擊盞敲盅
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因為過去只有要飯的人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裡的哀告,使行人注意並給予施捨。這種做法被視為極其下賤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齒。
(五)執箸巡城
這種做法是手裡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巡找,不知從哪裡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六)迷著刨墳
這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的一般。這種做法同「迷著巡城」相近,都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令人生厭。
(七)淚著遺珠
實際上這是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裡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八)顛倒乾坤
這就是說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下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九)定海神針
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也是不行的。這是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無異於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這也是不行的。
(十)當眾上香
往往是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苗鄉的傳統是為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無異是被視同於給死人上香一樣。所以說,把筷子插在碗里是決不被接受的。
(十一)交叉十字
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這是不對的,被苗鄉人認為是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學生寫錯作業,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樣,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這也就無疑是在否定自己,這也是不行的。
(十二)落地驚神
所謂「落地驚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因為苗鄉人認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但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應當趕緊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畫出十字。其方向為先東西後南北。意思是我不是東西,不該驚動祖先,然後再拿起筷子,嘴裡同時說自己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