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為什麼辦酒席時要唱戲

為什麼辦酒席時要唱戲

發布時間: 2022-05-05 21:07:18

1、古時候人們喜歡看戲,那麼多人聚在一起,後排的人是如何看到,聽到的呢?

古人是通過回聲波的原理然後排的人聽到的,至於後排的人是如何看到的,自然是合理利用布局的緣故,導致後排的人不僅能夠聽的清楚,也能看得清楚。比說說大部分的的古代戲台,都會在舞台下方挖一個很大的深井,通過深井的方式,讓唱戲者的聲音通過這口深井不斷的將聲音擴大,然後再戲台上的左右方都會發生水缸以此來達到回聲的效果,這樣後排的人就能聽到了。

可見古人的智慧有多厲害,不僅如此古人利用這個原理還學會了舉一反三,有些人開的戲院,直接建立再水上,這樣設立看起來不僅建築美觀,還能利用回聲波的原理,再加上戲台螺旋形狀的設計,讓唱戲者的聲音能夠傳播的更遠,客人聽的也更加清楚。雖然舞台建築很重要,但唱戲者自身功夫也不能少,如果唱戲者的聲音不夠洪亮,就算有回聲效果,也會因為嗓音過低達不到作用。

明白了後排的人是如何聽到唱戲的聲音,而後排看到唱戲者也不難實現,除非是近視,這就好像在現代擺酒席看演出是一樣的道理,不同的座位的桌子和椅子排放都是由標準的,如果是單獨的包間,一般都是高樓,這樣站在高自己也就看的遠了。而普通人看戲台,戲台會比普通人的座位要高一些,以便於人們能夠看到唱戲者。

講到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能夠利用現用的材料,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不利用外在的工具,而是動腦子去解決問題,通過理論基礎運用到實踐當中,從而做成了生意,由此可見古代建築水平也有待深度研究,說不定會由什麼新的發現。

2、跟壯族人交往應該遵循哪些民俗禮儀?

1. 禮儀介紹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2. 禁忌內容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3、結婚為什麼要辦酒席?

可以不辦啊,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公證結婚、旅行結婚也可以。
但是辦就圖個喜慶,通告親朋好友而已。
新時代的人就應該節約。

4、辦酒席到底為什麼?

1、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也可以說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都希望自己可以風風光光地嫁人。結婚預示著人生邁入新的階段,自然是要向大家宣告並鄭重地舉行儀式,算是完成對自己的交代。其實並沒有規定說結婚一定要擺酒席,只要雙方家庭商量好,完全可以根據男主雙方當事人的態度自主決定。

2、父母壓力
婚事上來自長輩們的壓力自然是不會小的,即使是很開明的父母,多多少少還是會存在些舊價值觀。在他們的心裡,自己孩子的人生大事是老一輩人心中最大的掛念,他們認為自己是有責任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婚禮的。注重形式注重面子這件事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所以為了滿足她們的心願,大部分人會選擇辦酒席。

3、禮尚往來
還有一個因素是別人結婚的時候舉辦了婚宴也邀請了你,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當自己結婚的時候不舉辦婚宴顯得沒有禮尚往來,斤斤計較,結婚了也沒有請他們吃頓飯,這似乎是件很說不過去的事。酒席不在於大場面,有多少能力就辦多大的酒席,重在心意。

4、期望祝福
結婚是一對相愛的人得到大家的認可,接受祝福的時刻,雖然舉辦婚宴很累,但新人還是會享受這一刻的美好,將過去的記憶都拼湊成一段影片,在好兄弟好姐妹的陪伴下完成儀式,告訴所有來賓你們很幸福。新人是希望得到祝福得到贊嘆的。辦酒席就是這樣一個契機,將親朋好友聚集到一塊兒,敘敘舊聯絡聯絡感情。

5、費解的鄉俗之一:死了人為什麼要唱戲?

哭喪是儒家禮儀之一,出自周禮。是中國乃至東亞儒家文化圈喪葬習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託對親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紀念長輩的生平事跡。

哭喪也是一種職業,這種唱經的習俗大多由女性來主持,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平安的到達陰間。

哭喪歌伴奏的樂器是鼓和鑼,或邊敲邊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數,如《三點水》、《麻雀鬧陣》。

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後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後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

(5)為什麼辦酒席時要唱戲擴展資料:

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贊頌祖先業績,勸導後輩不忘祖恩。

許多民族並有哭喪歌舞儀式。彝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屍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

景頗人稱此為"布滾戈",要請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達旦。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兩個身著長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繞竹幡作刺擊狀,以示驅邪。

最早由執紼者唱輓歌送喪的風俗,起源於漢代。輓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韭露》是為王公貴人出殯時唱;《蒿里》則是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殯時唱。

《韭露》的歌詞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復活,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的歌詞是:"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6、為什麼一些農村辦白事非常隆重,很講究排場?

形式主義罷了

大家都知道農村人比較傳統,對婚喪娶嫁看得比較重,對一個家庭來說,紅白事就是天大的事情,農村人也很注重鄰里之間的關系,畢竟是祖祖輩輩的都生活在一個地方,感情是有的,農村人的人情世故都比較多,誰家要是有事情,大傢伙都會來幫忙的,人家來幫忙肯定會留大傢伙來吃飯。

一、辦喪事的時候吹嗩吶請樂隊、歌舞團

在過去辦喪事的時候,都會請吹嗩吶的,比如親戚朋友來弔唁,這個時候就會吹嗩吶,以表悲傷之情,最後等到去下葬的時候,吹嗩吶的也會跟著去,這一路上都會吹著,大家也都會跟著非常的悲傷,可是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吹嗩吶不夠氣派,乾脆請來了樂隊甚至是歌舞團,然後會安排一些節目,有的是唱戲,有的是一些低俗的表演,讓很多人感到很疑問,親人去世不是應該很難過悲傷嗎?怎麼還要請歌舞團、唱戲什麼的?

其實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因為其他人有這么做的,其實農村人都很愛跟風攀比,感覺別人請歌舞團了,自己也要請人來表演。不然覺得自己很沒面子,在外人看來其實沒有必要這么做,變得像是給活人助興的。這不只是不雅的,還是鋪張浪費、薄養厚葬的典型,老人在世的時候孝順就可以了。誰孝順不孝順,平時村裡人都看在眼裡,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就算你請再多的歌舞團,也不比老人在世的時候好好的伺候他,讓他吃好喝好,躺在床上別受委屈,別嫌老人臟給他多嚓嚓身體,讓老人走的時候沒遺憾,這才是對去世人的尊重,鄰里之間也會贊成你。

二、放禮花鞭炮還不夠,還要找來了大

雖然現在禁止放鞭炮,但是在農村辦喪事,禮花鞭炮是少不了的,很多地方還是可以放的,如今不少地方出現了用大炮的形式,就是把設備裝在車上拉著,而且還不止一輛車,甚至是四五輛車,這種現象在農村事很常見的,因為很多人為了面子,自己親人去世了,要把喪事辦的響亮一些,但是這樣一來的話,葬禮的成本就一下子提高了,也就有了鋪張浪費的意思,其實這樣是很沒有必要的。

7、紅樓夢中第22回,鳳姐打趣賈母,"不拘怎樣,誰還敢爭?又辦什麼酒戲」翻譯?(┯_┯)

"不拘怎樣,誰還敢爭?又辦什麼酒戲」
翻譯
不拘小節怎麼了?誰還敢說三道四的?辦辦酒席、請請唱戲的很正常點兒事嘛!

8、為什麼有的葬禮上,要請戲班子搭上戲檯子唱大戲?

在其老家華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歲老人以「福壽全歸」的方式故去,這在當地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方圓十里八鄉的百姓很多都專門趕了過來看熱鬧。而逝者的親人雖說哀傷,卻並未悲痛。因為老人是壽終正寢,家中也早已經門丁興旺,且以九十二歲的高壽無疾而終,這就是喜喪。

雖說,如果不是死亡本身是每個人都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我想沒有人會願意死,但若能選擇,我想大多數人都願意以這種方式故去。

在許多地方,在喜喪當天,家屬還會特意請來戲班子,搭上戲檯子唱大戲,且唱的也並非全都是哀樂之類的,若是來一個不熟悉內情的人聽到的話,會以為這是在辦喜事,而非喪事。

這就是所謂的「白事紅辦」。

陝北一些地區就是如此,老人們在活著時,會認為自己長壽是因為「罪還沒受夠」,在壽終正寢之後,被稱為「上山」,意為「去仙山」,這時就會將喪事「紅辦」。而如果老人本身受過病痛折磨的話,雖說也會進行調養治療,但不願再去動手術開刀子了,

只願在病痛之中心態淡然的死去,這就叫「死好了」。老人們對生死的態度看起來都比較豁達,上面這些說法猛一聽將起來,就跟聽《西遊記》中「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一樣。

而在四川地區,在一些高壽老人去世後,主人家還會特意准備一個「壽碗」,贈送給前來弔唁的客人,意為將長壽分享給賓客。

9、睡能告訴我高安有哪些風俗啊

高安風俗:
春節(過年)
百節年為首,春節為農歷新年。春節舊俗豐富多彩,如掃塵送灶、置辦年貨、書貼春聯和張貼年畫、敬祭祖先、吃年夜飯、除夕守歲、年夜爆竹、發壓歲錢、新春賀年、元宵龍燈等。今日依然傳承,且內容不斷更新。
團年飯
舊俗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吃年夜飯,全在父輩家中,又稱「團圓飯」。今有在兒女家中,或在賓館酒店園聚,宴罷各回各家。
壓歲
舊俗除夕夜,兒孫給老人拜年,老人要給壓歲錢,數額不限,但應成偶數,戲謂「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壓歲錢多用紅紙包好,故稱「紅包」。
年夜爆竹
年夜爆竹有兩種,分「封財門」爆竹和「開財門」爆竹。一般前半夜燃放爆竹為各家「封財門」,後半夜燃放爆竹為「開財門」,時間有早有遲,以致整夜爆竹此起彼伏,連續不斷。
守歲
舊俗吃罷團年飯,全家人圍生火爐旁,或聊家常,或打牌,名為「守歲」。今多圍坐一起,看中央電視台或省、市電視台春節晚會,直至新年鍾聲響起。
拜年
舊俗正月初一一大早,各家年輕人先給家裡長輩下跪拜年,然後出門給本村鄉親拜年,同時口誦「添福添壽」、「恭喜發財」等吉祥話,俗稱「拜鄉年」(今多以鞠躬、作揖代替下跪);初二後,分別擇日給外村親友(外公外婆、岳父岳母等)拜年,連續數日。多數地區初三為忌日,彼此不拜年,只到頭年有喪事親戚家拜年,稱「拜大年」。今除沿舊俗外,多以手機發簡訊拜年、網上拜年,或電視屏幕上打字幕拜年,簡訊內容如「健康是最好的禮物,知足是最大的幸福,誠信是最好的品德,關心是最真摯的問候,牽掛是最無私的思念,祝福是最好的話語,祝你新年快樂、平安幸福!」
元宵看龍燈
舊俗初七日,各地龍燈出遊,俗稱「㑏龍」,一直游至農歷正月十五日,此日為高潮。㑏龍多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組成,一般有二三十節,多達百節(稱百節龍),由青壯年撐著游動和表演。今之龍仍由竹篾扎形,外敷紅布或紅紙,內點蠟燭或電燈,整體通紅明亮。在公共場所,㑏龍騰滾穿盤,鑼鼓喧天,鞭炮震地,觀眾歡呼,精彩紛呈。還有侍龍進戶圈廳,專事慶賀新婚、做壽者,增添喜慶氣氛。2003年,城區有百龍聚會的盛舉。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家家紅燈高掛,有的地方還有旱船、八仙、蚌殼精等表演。夜裡全家團聚吃湯圓,祈祝全家圓圓滿滿、平安幸福。
清明
一般公歷每年4月5日(潤年4日)為清明節,即祭祖掃墓的日子,俗稱「掛清」。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先人墓前,點燃香燭,焚化紙錢,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習恪沿襲至今。實行火化後,大多將骨灰葬於公墓,有以鮮花代酒食而祭奠者。有的鄉鎮對回鄉祭祖者,一律接待免費就餐,籍此增進鄉情。八景、獨城等地還有「冬至上墳」祭祖習俗。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人們春遊的最好時候。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沿河一帶,初一放龍船下水,初三、初五「斗船」(比賽日)。此時,錦河城區兩岸(瑞州大橋和高安大橋之間)觀者如雲。此俗一直流傳至今。八景鎮禮港湖農歷五月十八日劃龍船。大城、祥符農民,有在端午節舉行「鬥牛」習俗。舊俗端午節這天,有的地方兒童掛香荷包走外婆家,家家吃粽子、發糕等,門口插艾葉、莒蒲,牆角灑雄黃、石灰。「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衣送。」反映端午一過,天氣真正轉暖,農事大忙。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為家人團聚的日子。各家團聚,吃月餅、柚子,飲酒賞月。遊子多在中秋返鄉省親。台屬常在中秋聚會,寫信吟詩,寄語台灣親人。
生育
舊時生育,重男輕女。小孩出生,父親持酒兩壺,送外婆家報喜,俗稱「報牙酒」,又名「光眼酒」。酒壺上貼紅紙條,壺嘴上插柏樹枝。壺蓋上,生男孩放撮黃煙;生女孩,放撮食鹽。嬰兒生下三天後,父母做灑設宴,俗稱「做三朝」。今俗滿月、滿百日、滿周歲,有的做酒設宴。其後,每逢生日有的送蛋糕,添置新衣,購買學慣用品,也有置辦酒席慶賀的。
婚嫁
舊俗婚事,要經過六道程序:合「八字」、訂婚、議禮金、送大年大節、擇日完婚、迎親。結婚之日,男方抬花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此俗早已改變。今男女自由戀愛,到了結婚年齡,自定婚期;結婚之日,男方用汽車裝喜禮接新娘。1992年元旦,建山鎮張家村農民張小勇結婚,新娘謝春梅的陪嫁物不是彩電、摩托車,也不是傢具、沙發,而是一台抽水機,一時傳為佳話。原來,張小勇婚前,老丈人按當地風俗為小倆口准備豐厚的結婚禮品,小勇和青梅商量後,對老丈人說:「錢要花在刀刃上,我們村水源不足,常因缺水耽誤農時,就給我們買台抗旱用的抽水機吧!」老丈人聽了女婿的話,買了抽水機作陪嫁。
城鎮機關幹部、T人結婚,一般在單位或賓館飯店舉行婚禮,設宴招待前來致賀的親朋好友。20世紀80年代後,有的參加集體婚慶,有的旅行結婚,也都設宴答謝致賀者。致賀者一般都要包紅包(送錢)或送物。進入21世紀,結婚講排場,也有借機斂財者。彩禮更是漸趨豐厚。俗稱:20世紀50年代「一張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紅寶書」,80年代「三轉帶一響」,90年代「賓館、飯店」講排場,21世紀婚禮慶典「個性」張揚。
壽誕
男女年屆60稱「花甲」,子孫要給老人辦酒席慶賀。舊俗壽堂陳列壽燭壽花、壽魚壽肉、壽鞋壽被等物。今俗子孫和親戚前住送禮拜壽,主人設酒席以致謝意。城裡人有的在電視台點歌、打字幕為老人祝壽;農村有請劇團或電影隊在本村演戲、放電影祝壽並答謝親友的。
喪葬
傳統喪事殯葬,俗稱「白喜事」。舊俗土葬,一般喪家要停柩三日,子女披麻戴孝燒紙錢。青年逝世,當天埋葬,儀式從簡。「花甲」老人逝世,葬禮隆重。出柩前,請風水先生選定墓穴;出柩時,揚幡列隊,鳴鑼開道,吹打哀樂,沿途撒散紙錢;葬後三天「關山」,子女守孝。守孝之家,兩年內不能用紅紙寫春聯。今農村仍行土葬,一般仍沿舊俗。城鎮機關幹部和職T逝世後多行火葬。一般在殯儀館舉行向死者遺體告別儀式,死者親屬及生前友好參加,然後送遺體至火葬場火化;骨灰盒或存放或土葬,土葬分二種,一種直接以骨灰盒入土,一種將骨灰盒放人瓷壇或木棺人土。也有將骨灰灑向江河、山林的。
生產習俗
舊俗對播種谷、吃新、產豬仔、下牛崽、孵小雞、收野蜂、耕牛出方、燒窯等農事生產活動都有約定俗成的儀式,如撒秧,要辦播種酒。谷芽未下之前,先扎一土地神插在田頭,開播第一手種谷,即燒香化紙、鳴爆敬神,祈俗秧苗粗壯、不受蟲雀之害;且念念有詞:「土地公,坐田中,保我莊稼萬年豐」……今科學種田,如旱床育秧、新法拋秧、棉花營養缽等,不再把希望寄託神仙賜福,舊俗自行廢止。但也有些商家仍然供奉財神或關公。
吃新米飯 
舊俗每年夏收第一次吃新米飯前,農民多會先敬神。敬神時,飯桌的上首要擺三隻盛酒的碗,下首擺三隻盛新飯的碗,每隻飯碗上要插一雙筷子,桌子中間擺著新出的蔬菜、禾穗,接著點香、燒紙錢、放鞭炮,家庭主婦便在廳門口小聲地請五穀神、土地神以及家中去世的親人,回來吃新米飯。然後家人才開始吃飯。今此俗已廢,但每年新米飯上桌,仍把新米飯看成是一年辛勤勞動的結晶,吃起來分外香甜。
曬紅薯片
曬紅薯片一般選擇在秋天打霜的天氣,因為這時雨水少而阻光充足。農戶選擇大而光滑的紅薯,擱在樓上十天半月或更長時間,擇晴天洗凈刨成片,煮熟,用笊籬撈起,一片一片擺在竹墊或草地上,直至曬干貯藏。煮紅薯的水,還可以熬成紅薯糖。曬乾的紅薯片,過年時用油一炸,變成金黃色,又香又脆,也是招待客人的常用食品。
打麻糍
 把蒸熟的糯米,倒進石舂,幾人用棒槌交替猛搗,搗爛糯米後,開始做麻糍。做時用左手捏緊爛熟的糯米泥,用力擠成雞蛋般大小的圓球,依次擺放在以紗布覆底的團箕中。把乾燥裂開的荷樹果實洗凈,裂開處沾上紅色,趁熱在每個麻糍上醮上紅色,形成圖案。晾冷。食用時以少許油放鍋底,放人麻糍煎軟,伴以食糖同食最佳。鄉民過年過節講吉祥,麻糍做成圓的,取一家團圓之意。多用之伴以雞蛋回饋上門拜年的客人。
待客
 客人登門,主人熱情地端茶敬煙上點心。若是稀客,必煮3個雞蛋。外甥到外婆家拜年,每碗粉面中加1隻雞腿;女婿到岳母家做客,粉面底下加4個雞蛋,其情誠摯,其樂融融。忌用2個雞蛋煮麵待客。
上樑
 民間造屋,歷來有「上樑」風俗,稱大廈落成見喜。梁木塗成紅色,上寫造屋人名及吉日。上樑日,東家做酒設宴,親朋好友登門道賀。上樑時,鞭炮轟鳴。木匠以雞血祭梁,東家披紅拜梁。木匠喝彩,東家應彩,~呼一應。木匠一邊喝彩,一邊將麻糍、米餅向下拋撒,村童鄉婦,蜂擁而搶,熱鬧非凡。新中國成立後,不少地方仍存「上樑」拋麻糍、米餅之風,有的則以糖果、餅干、硬幣代替;保留喝彩習俗。
眾家贍書
 舊有「眾家贍書」風俗,即誰家的子弟讀書「吃價」(成績好),一村人都要湊錢供他讀書,一直供到金榜題名。此弟子在外讀書逢年過節回鄉,村裡還要做一桌「斯文酒」,為他接風洗塵。考取秀才、舉人,父母臉上光彩,家中還能得到村裡的特殊照顧(如免役、免稅)。被贍養的讀書人功成名就後,為報族人之恩,盡心為家鄉行功德,或捐巨款,或辦一善事。新中國成立後,許多村莊時興「獎學金」,村裡有考取大學的,眾家出錢獎勵,鼓勵村裡多出人才。
米湯漿被子 
把被子在清水裡洗凈擰干,置放盆中,倒進米湯,反復搓揉,使被子里每個地方都沾上米湯,再擰干晾曬。米湯的做法很簡單,早上煮飯時,多摻人一些水,待米煮開時,將米飯撈出,剩下的即是米湯。用米湯漿過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臟,睡起來很舒服。今農村仍延用此法。
困櫃
 鄉民家裡,常常可看到長1米余,寬0.7米左右,高不超過0.7米的大木櫃。此種木櫃有谷盛谷,無谷盛物,雙櫃並攏,又成床鋪。一隻困櫃可盛谷200千克~ 300干克,夜晚如有老鼠,人睡在困櫃上,老鼠自然畏懼而不敢為害。今很少見到困櫃。
鬥牛 
以大城鎮塗家村為盛。每年農歷五月初七舉行鬥牛(實為牛斗)比賽。參斗者為黃牛,多為耕牛兼鬥牛;少數專業鬥牛。專業鬥牛由頗具經驗的人精心飼養、訓練,不事耕作,專於比賽。鬥牛健壯,體大,胸寬,驃悍有力;牛角長不過15厘米;前肢高,後肢低,體毛粗硬光亮;眼睛圓渾者較勇猛,鼻大者耐斗,舌尖帶黑斑者兇狠。賽前,戶主用糯米飯將牛喂飽,有的還喂100克左右白酒。鬥牛開始,先牽牛繞場一周,讓牛亮相並熟悉適應環境,後兩牛相對,放開牛繩,立即打鬥。牛攻防主要靠頭部,或千鈞相持,或寸頂寸進;發狠時連續快速攻擊,調整時稍事喘息,占據地形,伺機反擊;勝者窮追猛斗,敗者落荒而逃。場景驚險刺激,氣氛熱烈活躍。

10、有時候辦喪事會找人唱戲,而喜事去從不唱戲,這是為什麼?

在傳統習俗中,葬禮婚喪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出於特殊的情感寄託,「葬禮唱戲」也是人們接受的形式。

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幾乎「絕跡」的脫衣舞表演卻在葬禮上風行起來,著實令人費解。那麼,傳統禮節中,在什麼情況下,人們會在葬禮上「搭台唱戲」?

也有人認為,這種葬禮上的元素並非今日才有。只是之前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說書藝人以「葷段子」的形式呈現,如今,大家只是將這種「葷段子」表演了出來罷了。且這種行為大多發生在城郊之地或農村,其實也是體現了一種生活哲學。

「食色性也」,以前生產力低下,勞作任務繁重,且喪禮本就是一件傷心事,當人們在「食」方面受到較大的壓力,自然而然,想從「男女」方面尋找方式排解。而那種「內容豐富」「帶些顏色」的段子和表演,其實,也不乏看作是對生活的調侃,對於生命的平衡

其實說了這么多,在喪葬禮上,那種一上來就把人弄得面紅耳赤,目瞪口呆的戲台還是少數的。我小時候最常見到的,也就是找個十來個人的戲班,在片空地,唱上幾出戲劇或幾首歌。其實,在葬禮上唱戲並非是這么簡單的事兒。

在古代,根據家裡的具體情況,常見的「葬禮唱戲」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在自家門前,地上鋪塊兒氈布或地毯,當作舞台,吹鼓樂手坐在一邊,三兩個人扮上相或是穿著便衣站在舞台中央,唱些摺子戲。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