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紅河州酒席

紅河州酒席

發布時間: 2022-04-23 12:02:39

1、紅河州個舊現在結婚要多少錢?

婚紗照有不同價位,酒席彩禮的價位都是不同的。你要是有錢就多給點,要是沒錢人家也可能不和你結婚也可能什麼都不要。要看你的標准不是別人的標准。

現在和你說一下貧民的標准?:
請客吃飯:500元一桌
拍婚紗照:4000
給彩禮:10萬
結婚當天司儀開銷:3000
結婚當天的紅包:5萬

2、紅河蝴蝶谷的介紹

中國·紅河蝴蝶谷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境內,於2009年被科學家研究發現。谷內蝴蝶種類有400多種,位居世界第一。紅河州金平馬鞍底,緊抵越南,距昆明430公里。

境內森林密布、山高谷深,雲海壯麗,瀑布秀美,與越南以地上裂縫為界。原始自然的生態環境和植物的多樣,為蝴蝶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條件,成就了中國紅河蝴蝶谷。

馬鞍底鄉由於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十分豐富,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譽,瓦窯河、拉燈河、太平河、界河等眾多河流穿梭兒過,形成了氣勢磅礴的五台山瀑布群,其中,拉燈一、二級瀑布、滮水岩瀑布、太平河瀑布、天生橋瀑布尤其壯觀民族文化資源。

紅河蝴蝶谷的蝴蝶景觀:

馬鞍底生態十分良好,蝴蝶資源豐富,鄉上籌建了「中國紅河蝴蝶展覽館」,整理和收集了當地眾多的蝴蝶標本,向人們科普生態和蝴蝶知識,是一個必須參觀的地方。

2005年,經過西南林學院劉家柱、周雪松兩位專家10餘年的研究和觀察,已經確定馬鞍底鄉境內蝴蝶種類多達11科220種,據推算,馬鞍底鄉境內的蝴蝶種類可達 400餘種。馬鞍底鄉境內蝴蝶種類主要有:箭環碟、鳳眼碟、枯葉蛺碟、白帶鋸蛺碟、褐鉤鳳碟、喙鳳碟、紫斑環碟、美鳳碟等。

從品種上看,箭環碟的數量最為龐大;從頒布上看,箭環碟主要集中在拉燈河片區、馬拐塘片區、滮水岩片區和天生橋片區。每年夏季的5至6月份,箭環蝶大量集中爆發,山谷中、竹林里、溪流邊甚至公路旁、酒席上,到處可見翩翩飛舞的蝴蝶,形成一道亮麗的自然奇觀。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紅河蝴蝶谷

3、傣族的風俗習慣資料要短一點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流行招贅上門的習俗。傣族舉行婚禮時,都要有隆重的「拴線」儀式,由老人用潔白的棉線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把兩人的靈魂拴在一起,並祝福新婚夫婦相敬如賓,白頭偕老。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

傣族有食花習俗。經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冷盤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點。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干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傣家竹樓室內用籬笆將房屋分成兩半,內室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內;外室較寬敞,靠里部分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設有火塘,是取暖、做飯的地方。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傣歷年即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

傣族文學主要是敘事詩。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傣族有傳統的傣戲。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武術,西雙版納傣語叫「芬整」,德宏一帶叫「戛拳」。過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歲,一般都要學會幾套武術動作,作為防身、御敵、防野獸之用。

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傣族是製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雙版納、普洱鎮遠等地是黑陶的主產地。雲南傣族地區的剪紙,一般多用於刺綉樣稿以及裝飾門楣、燈彩、旗幡和供品等。題材多是幾何形紋和花草鳥獸。傣文書法是以傣文字體為表觀內容,以最初時的火炭筆、白泥巴筆以及後來的「列占」(鐵錐筆)、蕨筆、鋼筆和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

傣族的醫學也很發達。傣醫理論認為,自然界存在風、土、水、火「四塔」,而人體同樣由風(氣)、水(血)、火、土「四塔」構成。

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此外,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

(3)紅河州酒席擴展資料

為廢除傣族社會的封建制度,黨和政府根據傣族地區的具體情況,領導傣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運動,同時在傣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至今共成立了2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具體如下: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立、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還成立了一批民族鄉,包括楚雄州永仁縣萬馬傣族鄉、永興傣族鄉,武定縣東坡傣族鄉、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傣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昌寧縣灣甸傣族鄉、紅河州紅河縣勐龍傣族鄉、臨滄市雲縣糯灑彝族傣族鄉、普洱市翠雲區龍潭彝族傣族鄉等。

4、個舊市哪些酒店可以辦結婚酒席,我們想在個舊包酒席,最好是酒店的,能住宿什麼的較為方便的就好!

可以舉辦酒席的有錫都飯店,紅河大酒店,世紀廣場,個舊賓館,十號樓賓館,雲錫賓館,市政府食堂等;酒席公認味道比較好的,比如:錫都飯店,個舊賓館,十號樓賓館,市政府食堂;如果要住宿、娛樂什麼的:個舊賓館、十號樓賓館、紅河大酒店、雲錫賓館(不在市中心)。建議能提前半年預訂最好,不然你想要的黃道吉日可能訂不到。

5、紅河哈尼樂作舞作文

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 滾滾紅河水,奏響了紅河州華麗而動聽的人義樂章;哈尼梯田宛如一級級跳動的音階,彈奏著紅河千古風韻;中原義化的千古風流和邊地文化的千年積淀,交融成華夏文明的絢麗華章;巍巍哀牢山,譜寫出紅河州瑰麗而浪漫的自然詩篇來到生機勃勃的紅河,讓人彷彿感覺到風也是綠色的。登臨同家級自然保護區屏邊大圍山,置身雲海綠洲,盡享天然「氧吧」;探尋喀斯特地貌千古溶洞,阿廬古洞、燕子洞、白龍洞會把您引入迷離恍惚的夢幻世界;在國家一類口岸河口南溪河漂流,會讓您過足有驚無險的漂流癮;南國的熱帶雨林,四季常青,會讓人心中平添幾許詩情畫意。 我州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畫卷。哈尼族的「十月年」、「長街宴」、「乞扎扎節」、彝族的「阿細跳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採花山、瑤族的「盤王節」等民風民俗傳統節日,彰顯著各族人民的民族風情和特色義化…… 「蘑菇房」——哈尼人的搖籃 「蘑菇房」的設計與建築均融人了哈尼先人的勤勞與智慧。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別的結構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溫散熱性能: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裡也會暖融融的;而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裡面卻十分涼爽。 「蘑菇房」內部分三層:底層用來關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農具;頂層用以置放糧食柴草之類;而中間的樓板層就足主人居住的地方了,做飯、休息、會客均在此層,此層一側有一道小木門外通平曬台。中間一層是「蘑菇房」的主體部位,其設置很有特色,尤其是正中央那長年炯火不斷的長方形火塘。火塘象徵著哈尼人火一樣的性格,似人火一樣的熱情,以及民族的興旺發達。倘若您來到這古老的民居之中,好客的主人便會邀請您圍坐火塘邊,讓您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男主人「哈八惹(酒歌)」的嗓門敞開了,向你展示出哈尼人像哀牢山竹子一樣有枝有節有根的古今,並祝願賓客吉祥如願,情深誼長。火塘邊,延續著一段段哈尼人的歷史…… 「長街宴"——神州一絕 「長街宴」是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哈尼族民間宴席,至今仍流傳於哈尼族山寨中,它是哈尼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昂瑪突」的主體儀式。 哈尼族節日較多,文化內涵獨特豐蘊。節口一般都結合梯田農耕時令和重要農耕活動,並與民族祭祀活動緊密相連。其中,最主要的「昂瑪突」、「矻扎扎」和「十月年」3大節日。 「昂瑪突」:意為祭寨神。在哈尼族地區,「昂瑪突」是各村對寨神最隆重的集體公祭,一般在農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進行,是一年農耕生產全面開始的標志性節日,是農忙勞動開始前對神最盛大的祭祀和哈尼族身心的放鬆。「昂瑪突」一結束,緊張繁忙的春耕生產就全面展開。節日活動以「寨神祭祀儀典」和極具特色的「長街宴」為高潮。寨神祭祀活動在本村「寨神林」中舉行。「昂瑪突」一般過節3天。 「矻扎扎」也叫六月年,是由哈尼族村寨驅除邪神,保佑人丁平安、六畜興旺的祭祀活動發展來的,於每年農歷六月的頭一個屬狗日至屬鼠日過節。節日期間,哈尼族在各村寨、村頭或村子中心選擇寬敞的草坪作為歡度節日的娛樂場地,在那裡支起磨秋、大鼓、鞦韆,並翻修神房,殺牛祭祀。家家戶戶舂粑粑、煮糯米飯、喝燜鍋酒;青年人穿上五彩繽紛、絢麗鮮艷的服裝,成群結隊地聚集在磨秋場上打磨秋、盪鞦韆,歡度節日。為期3天的節日結束時,全寨的人穿著節日盛裝到磨秋場上,歡度節日的哈尼人沉浸在狂歡中。 「十月年」義稱「甘通通」,是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十月是哈尼族歷法中的歲末年首,「十月年」足哈尼人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祭祀和民族狂歡節,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屬龍口至屬馬日為節期。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做湯圓、舂粑粑、敬天地、獻祖宗。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請客吃飯,互致節日的祝賀。青年男女邀約山上,彈三弦、吹巴烏、對山歌,談情說愛,尋覓知音。 花腰歌舞:民族風情綻奇葩 在石屏縣北部山區,聚居著彝族尼蘇「花腰人」,因婦女身上穿符花朵綴滿、秀麗獨特的服飾,所以有了「化腰」這一稱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彝族花腰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花腰歌舞便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朵奇葩。 花腰歌舞,彝活稱「則比」,俗稱「跳樂」。大體可分為兩類:雜調和大團樂。化腰歌舞的特色是:邊唱邊跳,一詞一調,一調一舞,舞步各異,變化多樣,舞蹈人數眾多,氣氛異常熱烈歡怏,感染力強,、各村各寨,自成一體。仡腰歌舞以數人、十幾人不等圍圈而跳,四弦伴奏,舞者胸前拍掌合樂,邊唱邊舞。舞步多變,順腳、合腳、勾腳、叉腳、晃腳、甩腳、半蹲、擺腚、崴膝,各種動作組合交義,變化無窮,場面氣氛十分熱烈歡快。 「仰阿娜」——奕車人的「情人節」 「奕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他們主要生活在紅河縣羊街鄉一帶。奕乍人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節日,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哈尼族情人節——「仰阿娜」姑娘節,每年農歷三月插秧完畢後的第一個屬猴日,奕車人都要舉行「三月節」.外界稱「姑娘節」,哈尼語稱「仰阿娜」。那是在勞作後,男女青年的一個大型社交活動,是個淡情說愛,醞釀愛情果實的盛會。 今年的「仰阿娜」定在5月1日。這一天,晴空萬里,在大羊街鄉的廣場上舉行了文藝演出後,所有盛裝打扮的奕車青年男女都紛紛向「姑娘山」前進,開始他們的「愛情約會」。整座姑娘山滿是歡歌笑語,從山腳到山頭,各種活動都以其獨特的方式進行著。山頂上,勇敢的奕車青年邊唱著悠揚古老的曲調,邊舉起一杯美酒,從圍坐的酒席上站起,大膽地向坐在對面所心儀的姑娘以歌示愛,並請姑娘喝下他手中的美酒,接受他的情誼。 而另一邊,陣陣鏗鏘有力而節奏明快的鼓聲告訴我們正有奕車男女在跳舞狂歡。男子打起傳統的牛皮鼓,「咚咚咚咚」,那是他們在向天神傳達信息,而奕車男女,兩兩成對,手舞足蹈。整座山頭人頭攢動,奕車姑娘身佩的串串銀飾隨風而動,在望不清的密林里讓人一聽便知是她們來了;奕車男子的歌聲則穿山越林直傳進姑娘的心中,不知又是在向誰表達愛意…… 「仰阿娜」從千年前奕車人遷徙至此就開始每年都進行著。「仰」意為眾人聚集,「阿」意為玩樂,「娜」意為休息。母系社會的影響對奕車人至今仍存,奕車人十分尊崇女性,又因為節日以姑娘為主,所以稱為「姑娘節」。 「男人節」——演繹傣族、壯族的民俗傳奇 地處中越邊境線上的者米鄉是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一個偏遠山鄉,這里居住著傣族、壯族、拉祜族等6個少數民族。每年的農歷二月初,者米鄉的傣族、壯族同胞都要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男人節」。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為抵禦外來侵擾、保衛家園,男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拿起刀槍投入戰斗。當取得勝利,凱旋歸來的時候,傳統的春節已經過去1個月,為慰勞英雄,哀悼犧牲的壯士,女人們相約在農歷正月底到二月初,特地為男人們舉行比春節還隆重的慶祝活動,取名「男人節」。從此,「男人節」便延續至今。

6、雲南紅河州的風俗習慣

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

滾滾紅河水,奏響了紅河州華麗而動聽的人義樂章;哈尼梯田宛如一級級跳動的音階,彈奏著紅河千古風韻;中原義化的千古風流和邊地文化的千年積淀,交融成華夏文明的絢麗華章;巍巍哀牢山,譜寫出紅河州瑰麗而浪漫的自然詩篇來到生機勃勃的紅河,讓人彷彿感覺到風也是綠色的。登臨同家級自然保護區屏邊大圍山,置身雲海綠洲,盡享天然「氧吧」;探尋喀斯特地貌千古溶洞,阿廬古洞、燕子洞、白龍洞會把您引入迷離恍惚的夢幻世界;在國家一類口岸河口南溪河漂流,會讓您過足有驚無險的漂流癮;南國的熱帶雨林,四季常青,會讓人心中平添幾許詩情畫意。

我州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畫卷。哈尼族的「十月年」、「長街宴」、「乞扎扎節」、彝族的「阿細跳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採花山、瑤族的「盤王節」等民風民俗傳統節日,彰顯著各族人民的民族風情和特色義化……

「蘑菇房」——哈尼人的搖籃

「蘑菇房」的設計與建築均融人了哈尼先人的勤勞與智慧。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別的結構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溫散熱性能: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裡也會暖融融的;而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裡面卻十分涼爽。

「蘑菇房」內部分三層:底層用來關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農具;頂層用以置放糧食柴草之類;而中間的樓板層就足主人居住的地方了,做飯、休息、會客均在此層,此層一側有一道小木門外通平曬台。中間一層是「蘑菇房」的主體部位,其設置很有特色,尤其是正中央那長年炯火不斷的長方形火塘。火塘象徵著哈尼人火一樣的性格,似人火一樣的熱情,以及民族的興旺發達。倘若您來到這古老的民居之中,好客的主人便會邀請您圍坐火塘邊,讓您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男主人「哈八惹(酒歌)」的嗓門敞開了,向你展示出哈尼人像哀牢山竹子一樣有枝有節有根的古今,並祝願賓客吉祥如願,情深誼長。火塘邊,延續著一段段哈尼人的歷史……

「長街宴"——神州一絕

「長街宴」是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哈尼族民間宴席,至今仍流傳於哈尼族山寨中,它是哈尼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昂瑪突」的主體儀式。

哈尼族節日較多,文化內涵獨特豐蘊。節口一般都結合梯田農耕時令和重要農耕活動,並與民族祭祀活動緊密相連。其中,最主要的「昂瑪突」、「矻扎扎」和「十月年」3大節日。

「昂瑪突」:意為祭寨神。在哈尼族地區,「昂瑪突」是各村對寨神最隆重的集體公祭,一般在農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進行,是一年農耕生產全面開始的標志性節日,是農忙勞動開始前對神最盛大的祭祀和哈尼族身心的放鬆。「昂瑪突」一結束,緊張繁忙的春耕生產就全面展開。節日活動以「寨神祭祀儀典」和極具特色的「長街宴」為高潮。寨神祭祀活動在本村「寨神林」中舉行。「昂瑪突」一般過節3天。

「矻扎扎」也叫六月年,是由哈尼族村寨驅除邪神,保佑人丁平安、六畜興旺的祭祀活動發展來的,於每年農歷六月的頭一個屬狗日至屬鼠日過節。節日期間,哈尼族在各村寨、村頭或村子中心選擇寬敞的草坪作為歡度節日的娛樂場地,在那裡支起磨秋、大鼓、鞦韆,並翻修神房,殺牛祭祀。家家戶戶舂粑粑、煮糯米飯、喝燜鍋酒;青年人穿上五彩繽紛、絢麗鮮艷的服裝,成群結隊地聚集在磨秋場上打磨秋、盪鞦韆,歡度節日。為期3天的節日結束時,全寨的人穿著節日盛裝到磨秋場上,歡度節日的哈尼人沉浸在狂歡中。

「十月年」義稱「甘通通」,是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十月是哈尼族歷法中的歲末年首,「十月年」足哈尼人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祭祀和民族狂歡節,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屬龍口至屬馬日為節期。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做湯圓、舂粑粑、敬天地、獻祖宗。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請客吃飯,互致節日的祝賀。青年男女邀約山上,彈三弦、吹巴烏、對山歌,談情說愛,尋覓知音。

花腰歌舞:民族風情綻奇葩

在石屏縣北部山區,聚居著彝族尼蘇「花腰人」,因婦女身上穿符花朵綴滿、秀麗獨特的服飾,所以有了「化腰」這一稱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彝族花腰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花腰歌舞便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朵奇葩。

花腰歌舞,彝活稱「則比」,俗稱「跳樂」。大體可分為兩類:雜調和大團樂。化腰歌舞的特色是:邊唱邊跳,一詞一調,一調一舞,舞步各異,變化多樣,舞蹈人數眾多,氣氛異常熱烈歡怏,感染力強,、各村各寨,自成一體。仡腰歌舞以數人、十幾人不等圍圈而跳,四弦伴奏,舞者胸前拍掌合樂,邊唱邊舞。舞步多變,順腳、合腳、勾腳、叉腳、晃腳、甩腳、半蹲、擺腚、崴膝,各種動作組合交義,變化無窮,場面氣氛十分熱烈歡快。

「仰阿娜」——奕車人的「情人節」

「奕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他們主要生活在紅河縣羊街鄉一帶。奕乍人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節日,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哈尼族情人節——「仰阿娜」姑娘節,每年農歷三月插秧完畢後的第一個屬猴日,奕車人都要舉行「三月節」.外界稱「姑娘節」,哈尼語稱「仰阿娜」。那是在勞作後,男女青年的一個大型社交活動,是個淡情說愛,醞釀愛情果實的盛會。

今年的「仰阿娜」定在5月1日。這一天,晴空萬里,在大羊街鄉的廣場上舉行了文藝演出後,所有盛裝打扮的奕車青年男女都紛紛向「姑娘山」前進,開始他們的「愛情約會」。整座姑娘山滿是歡歌笑語,從山腳到山頭,各種活動都以其獨特的方式進行著。山頂上,勇敢的奕車青年邊唱著悠揚古老的曲調,邊舉起一杯美酒,從圍坐的酒席上站起,大膽地向坐在對面所心儀的姑娘以歌示愛,並請姑娘喝下他手中的美酒,接受他的情誼。

而另一邊,陣陣鏗鏘有力而節奏明快的鼓聲告訴我們正有奕車男女在跳舞狂歡。男子打起傳統的牛皮鼓,「咚咚咚咚」,那是他們在向天神傳達信息,而奕車男女,兩兩成對,手舞足蹈。整座山頭人頭攢動,奕車姑娘身佩的串串銀飾隨風而動,在望不清的密林里讓人一聽便知是她們來了;奕車男子的歌聲則穿山越林直傳進姑娘的心中,不知又是在向誰表達愛意……

「仰阿娜」從千年前奕車人遷徙至此就開始每年都進行著。「仰」意為眾人聚集,「阿」意為玩樂,「娜」意為休息。母系社會的影響對奕車人至今仍存,奕車人十分尊崇女性,又因為節日以姑娘為主,所以稱為「姑娘節」。

「男人節」——演繹傣族、壯族的民俗傳奇

地處中越邊境線上的者米鄉是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一個偏遠山鄉,這里居住著傣族、壯族、拉祜族等6個少數民族。每年的農歷二月初,者米鄉的傣族、壯族同胞都要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男人節」。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為抵禦外來侵擾、保衛家園,男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拿起刀槍投入戰斗。當取得勝利,凱旋歸來的時候,傳統的春節已經過去1個月,為慰勞英雄,哀悼犧牲的壯士,女人們相約在農歷正月底到二月初,特地為男人們舉行比春節還隆重的慶祝活動,取名「男人節」。從此,「男人節」便延續至今。

7、蝴蝶谷有什麼蝴蝶

中國·紅河蝴蝶谷位於雲南省紅河州境內,於2009年被科學家研究發現。谷內蝴蝶種類有400多種,位居世界第一。
箭環碟、鳳眼碟、枯葉蛺碟、白帶鋸蛺碟、褐鉤鳳碟、喙鳳碟、紫斑環碟、美鳳碟等。從品種上看,箭環碟的數量最為龐大;從頒布上看,箭環碟主要集中在拉燈河片區、馬拐塘片區、滮水岩片區和天生橋片區。每年夏季的5至6月份,箭環蝶大量集中爆發,山谷中、竹林里、溪流邊甚至公路旁、酒席上,到處可見翩翩飛舞的蝴蝶,形成一道亮麗的自然奇觀。

8、臧族民居的特點是

一、藏族民居俗稱碉房,大多數為三層或更高的建築。底層為畜圈及雜用,二層為居室和卧室,三層為佛堂和曬台。四周牆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內部有樓梯以通上下,易守難攻,類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並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戶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壩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裝修部分則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肅南部的藏族則多採用青海庄窠形式,說明地區條件對民居的影響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響更大。四川茂汶地區居住的羌族亦採用碉房形式,其外牆為片石壘砌,建築密度極高,並附建有極高的碉堡及過街樓,防禦性極強。雲南紅河州一帶的哈尼族民居稱為「土掌房」,為土牆、平頂、外牆無窗的兩層樓房,這種體系應說與藏族碉房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二、西藏的傳統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築,形似碉堡,通稱碉房。一般為2至3層,也有4層的。通常底層做畜舍,上層住人,儲藏物品,還有設經堂的。平面布置逐層向後退縮,下層屋頂構成上一層的曬台。廁所設在上層,懸挑在後牆上,廁所地面開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進底層畜舍外的糞坑中,以免除清掃的麻煩;設有兩層廁所的,上下層位置錯開,使上層污物能暢通無阻地落到底層糞坑。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藏族帳篷有冬夏帳篷之分。冬帳篷,由氂牛毛編織而成,先編成一定寬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氈條,然後根據需要尺寸縫織成帳篷,這種帳蓬能適應高原暴雨、風雪及高寒氣候。大小不一,形狀有長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撐起。室內凈高約1.6-2m。帳頂系好氂牛繩,四周釘堤樁牽牢,用木樁或牛羊角樁錨釘。帳頂留有天窗,可通風、採光、出煙,雨天可以遮蓋。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塊壘砌矮牆,以御風寒侵襲。夏帳篷,為夏天牧民外出時使用的一種輕便帳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織成,有正方形、長方形。四周飾黝黑、褐或藍色邊。大型帳篷還飾有工藝精湛的吉祥八寶、五福捧壽、白雲點獅、六道輪回等類圖案。還有可容上百人聚會的大帳篷,由既保溫又抗曬的雙層帳篷等。具有濃厚的宗教裝飾色彩,在青山綠茵的曠野,散布著點點白帳,縷縷炊煙,別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點。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9、紅河州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共有多少個?紅河州經濟2004

紅河州是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主要節日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哈尼族的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姑娘節、哈尼族敬老節、「里瑪主」節、「捉螞蚱節」。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 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後到的為懶惰者。小夥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幹涉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後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現在,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哈尼族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准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太多了 彝族火把節等 哈尼族新米飯節等 苗族花山節等 傣族潑水節、男人節等 瑤族盤王節等 每一種民族都有很多節日,最好還是先查清楚紅河州有多少種民族再查,真正把這些都粘貼過來根本就不打那麼多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