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婚宴婚車 » 杭州婺源婚姻酒席

杭州婺源婚姻酒席

發布時間: 2022-04-20 12:08:34

1、婺源民政局婚姻登記查詢

1,必須在一方戶口所在地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 2、結婚登記各方所需要提供的證件: 身份證 戶口本 離婚證...

2、我和男友想旅行結婚,有好多不知道該怎麼弄,請大家幫忙給些建議,謝謝

先嘮叨一句啊,別嫌煩,你這么大的事,懸賞只有10,不知道是你自己不重視還專是怎麼回事,但是不屬管怎樣,這樣一生只有一次的事我一定會很認真的,下面逐條回答
1這裡面有地域問題,我是天津的,估計你也是北方的,你們的預算是幾千是吧,有很多選擇啊,華東五市+水鄉雙飛5日,江西廬山景德鎮,安徽黃山,西安華清池兵馬俑,你看看報紙的廣告,幾千塊足夠了
2可以,但是要和當地的影樓預定,而且你們最好是自由行,和旅行社時間都比較緊,沒有拍照的時間,我不建議全套婚紗都去外地拍,可以把外景選在外地
3我今年十一想去蘇杭,所以從網上總結了許多資料,給我你的郵箱或者QQ,我給你傳過去,你自己選擇,南方除了江南的古鎮我還真沒想出來其他地方的古鎮有特色,再說你還有預算限制著
4請客還是旅行結婚好像和月份沒有關系吧,看你們自己的心氣吧,還有父母的想法,有的父母希望兒女結婚要風風光光的大辦一場,也可以先請客再旅行,或者先旅行,回來後再擺幾桌和家裡人好朋友聚聚,沒這么多講究,自己高興就行,不要留遺憾

3、江西婺源古村落婚姻文化起源?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 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通常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一起公布。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個村;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個村;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36個村,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依據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進行。

古城是指一個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古鎮是指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古村是指最基層居民的生活中心。因此,古城的建築往往體現出顯著的軍事特徵,古鎮建築多體現貿易,而古村則充滿生活痕跡。
我國比較著名的古村落有安徽西遞村、宏村、呈坎村;江西婺源古村落群、理坑村、流坑村;浙江諸葛八卦村;廣東梅縣圍龍屋群落、南社村、大旗頭村; 廣西陽八寨;四川中路村;貴州西江寨;山西李家山村、郭峪村;福建永定土樓群落、螺坑村;河南郭亮村 等等。

4、誰知道喝茶的一些禮儀及喝茶的講究呢?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葯,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采: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腌: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系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葯理功能,最終也是通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為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環境應該靜謐、幽雅、潔凈、舒適,讓人有隨遇而安的感覺。選茶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郁的烏龍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朴的。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贊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復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

5、江西婺源嫁取聘禮是多少

那肯定看人的咯,不過十萬塊以上的心意還是要的,女方也不會讓你吃虧,婺源人好面子,也是為了讓婚禮風風光光

6、江西,上饒,婺源五一節是否可以辦婚宴酒席

你好,沒有,是否可以辦婚宴?可以咨詢一下政府

7、冬天去哪旅遊比較好?雲南麗江好嗎?誰去過?具體說一下哪些景點值得一去,還有誰去過江西婺源好嗎?

樓主你好!
麗江非常值得你去,雲南是春城這是眾所周知;麗江更是春夏秋冬四季都很美麗!
麗江,是一個去了就想留下不走的地方。那裡古老的東巴文化、神秘的納西族、悠揚的納西古樂、活化石——茶馬古道、木氏土司和他的傳奇故事、長江第一灣——虎跳峽,那裡有太多的東西值得你期待和嚮往。兩年前我去了麗江,並且愛上了那裡。就像愛上一個人一樣,愛其實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理由的話,我就隨便講出十個來好了。
一、初到麗江,你就會不自覺地把腳步放慢。沒有了都市裡的浮躁和混亂,也沒有行色匆匆的路人,踏進這個城市的那一刻就讓你的心靜了下來,你願意用眼睛去捕捉身邊的每一件美好事物,也願意在這一刻把時間終止,因為時間在流逝,所以你為了留住這美好,自覺地放慢了腳步。從不自覺到自覺,就是你愛上麗江的過程。
二、在這里你可以每天發呆到日落。在這里發呆不是病態而是一種享受,這里的美景是上天賜予的,你可以在太陽下穿著單衣看雪山,有什麼比這更美的事呢?你去過幾個地方可以又穿單衣、又看雪山?連上天都垂憐的地方,又怎會不美?又有誰不愛『美』呢?
  三、麗江是東巴文化的發源地。古老的東巴文化從唐宋流傳至今,足見文化底蘊之深厚。東巴文化是納西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東巴象形文字的產生對納西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這個內涵,你願意接近它、了解它,從而痴迷愛上它。
四、這里氣候宜人、空氣好,據說在麗江的長壽老人有很多。你仔細觀察一下,在街道上真的會發現有很多70多歲的納西族老奶奶,她們也和你一樣,正在溜達著的。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這個理由也足以讓你愛上它。
五、玉龍雪山和忠貞不渝的愛情。玉龍雪山被納西人心中的神山,也是見證和考驗愛情的聖地。據說納西的女孩要考驗一個納西小夥子愛她是否誠心,就讓他脫光衣服跳進冰冷的白水河呆上五分鍾,如果這個小夥子能夠為他心愛的女孩跳進去刺骨的河水,就說明他對她的誠心,以後也能與她共患難。還有一種說法,相愛的兩個人不被家人認同,他們就來雪山殉情,因為怕女孩先跳下去,男孩沒有跳下去,所以就先來這里讓男孩洗過冰冷的白水河再和女孩一起去跳雪山,如果他連跳進白水河的勇氣都沒有,他就不會陪姑娘去跳雪山了。發生在這里的愛情故事太多太多
  六、《一米陽光》和駝鈴。看過《一米陽光》之後,就特別想在麗江聽聽駝鈴聲,在那裡找到駝鈴店,你也就發現了一個手工藝品製造的天堂,這里的能工巧匠多如牛毛,很多別出心裁的手工藝品都會讓你愛不釋手。在特別的地方,叮咚作響的鈴音,讓你終身難忘。
七、麗江也是一座水城,這里的水路四通八達,形成了古城的血液和脈絡。城內利用潭泉修建的多處「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池漂衣,細致之處更突顯設計者的別具匠心,也成為節約水資源的好範例。如果在古城迷路,只要記得,『順水而進,逆水而出』就行了。這座東方「威尼斯」你怎樣不愛?
八、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茶馬古道也是這樣。麗江曾是滇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漢唐時代通往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散地和重要交通樞紐。麗江是南北往來貿易和對外貿易的重要之所,商業氣息從古延續至今,這是個有著古老外貌,現代思想的城市。
九、艷遇的絕佳地點。麗江是發生愛情的浪漫之地,夜的麗江讓你看到它嫵媚的一面,垂柳依依的河兩岸酒吧,成了單身者的不二選擇,當你融入其中之時,也許你的艷遇也來了。珍視感情,不放縱,抓住愛情,抓住幸福。關於艷遇進入婚姻殿堂之門的我也就不多說了,相信你一定也知道不少這里成功案例。
十.有人說去「一趟麗江,就知道天堂的七分模樣」,那裡被人廣為傳唱為勝過蘇杭的「人間天堂」,「人活一生不得不去的地球上的十個最佳和諧村落」;為了一探究竟,揭開她的神秘面紗,不得不情不自禁的前往,才淡然覺得不枉此生。

網路知道阿拉丁旅遊祝您玩的開心!
如果幫助到您,請隨手點下滿意答案!

8、如何去江西看儺舞?

儺【nuó】舞,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淵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廣泛流傳於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是儺儀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奔向各個角落,跳躍舞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現存儺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貴州、廣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福建、雲南、廣東等地,各地分別有"跳儺"、"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
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一般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頭戴面具如冠,身著獸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之聲。另一種由十二人組成,每人朱發畫皮,手執數尺長的麻鞭,甩動作響,並高呼各種專吃惡鬼、猛獸之神名,起舞時各有音樂伴奏。
編輯本段源遠流長
1、 概述
儺舞源流久遠,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儺祭的記載。周代稱儺舞為"國儺""大儺",鄉間也叫"鄉人儺";據《論語·鄉黨》記載,當時孔夫子看見儺舞表演隊伍到來時,曾穿著禮服站在台階上畢恭畢敬地迎接(鄉人儺,朝服而阼立於階)。由此典故引申而來,清代以後的許多文人,多把年節出會中的各種民間歌舞表演,也泛稱為"鄉人儺",並為一些地方和寺廟碑文中引用。
儺祭風習,自秦漢至唐宋一直沿襲下來,並不斷發展,至明、清兩代,儺舞雖古意猶存,但己發展成為娛樂性的風俗活動,並向戲曲發展,成為一些地區的"儺堂戲"、"地戲"。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地農村,仍保存著比較古老的儺舞形式,並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豐、樂安等縣的"儺舞",有表現盤古開天闢地的"開山神"、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戲劇片段的"孟姜女"、"白蛇傳"以及反映勞動生活的"績麻舞"等。儺舞的表演形式與面具的製作,對許多少數民族的舞蹈產生影響,如藏族的"羌姆",壯、瑤、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師公舞",就是吸收了儺舞的許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發展成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關於儺舞,學者解說甚多,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和江西儺戲學家錢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國儺文化通論》中說:"儺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融合體,是一個在時空上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國界的龐雜而神秘的文化復合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它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寵兒。"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先秦文獻記載,儺禮是希望調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並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合,衍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
2、江西儺舞歷史溯源
江西是中國儺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商周時聚居於贛江和鄱陽湖流域的三苗(或揚越)後裔,創造了燦爛的江西青銅文化。新干縣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銅雙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贛儺濫觴的信息。記載最早的贛儺是南豐縣《金砂余氏族譜·儺神辨記》,其中說漢初長沙王吳芮奉命征伐閩越,駐兵南豐軍山。為避"刀兵之災",告誡鄉民"傳儺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開元禮》對州縣儺禮的統一規定,推動了江西8州37縣"鄉儺"的傳播,如南豐、萍鄉、修水都有唐代建儺廟、供儺神的傳說。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注引《宣城記》提到三國吳時,廬陵郡歲末有丐儺討錢的習俗。
兩宋江西經濟文化發達,贛儺盛行。南豐《金砂余氏族譜》記載,余氏為避唐末戰亂,由余干遷徙南豐,宋初將祖先在四川為官時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遷至金砂(現紫霄鎮黃沙村),"立廟奉祀,歲時香火,遺其制曰'驅儺'。"萍鄉考證,太平興國年間始建的石源仙帝廟,供奉儺神唐宏、葛雍、周武三將軍。宋室南渡,隆佑孟太後駐蹕南豐覺源寺,大批趙氏宗室成員流寓南豐,家樂伎藝聚集,百年"景象繁華"。南豐隱士劉鏜作《觀儺》古詩:"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全詩48句,詳細描寫了南宋時南豐儺舞劇的表演情況,為研究中國早期儺戲提供了一個標本。
明清兩代是贛儺繁榮時期,江西30多個縣市有鄉儺記載或遺存:贛東以南豐為最,清末至今有180多個村莊組建過儺班,現仍有"跳儺"、"跳竹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樂安有"滾儺神"、"戲頭鼓"和"玩喜",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黃有"跳儺",廣昌有"孟戲"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與"跳八架",撫州、南城、金溪也有儺俗記載。贛西數萍鄉最多,儺舞稱"仰儺神"或"耍儺案",儺廟、儺面、儺舞謂之"三寶"。萬載稱"跳魈"或"搬案",分"閉口儺"和"開口儺"兩種流派。宜春亦有"閉口儺"、"開口儺"和"旁白儺"之分。遂川流行"鬥牛舞"。贛北記載甚多,南昌和新建稱"大儺",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撣儺",修水叫"行儺",武寧唱"儺歌",德安"行儺禮",瑞昌有"神儺",都昌謂"逐疫",彭澤"趕花貓"是儺俗。贛中是鄉儺活躍區,清代峽江元宵"有儺",清江和豐城的儺戲流傳到雲貴。贛東北以婺源有名,儺舞稱"跳鬼",清代有36儺班、72獅班之說。浮梁有"五舉戲",先跳儺,後舞獅。在贛南,寧都有儺舞遺存,瑞金有儺俗記載。各地鄉儺構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贛儺文化群。
編輯本段氣勢磅礴
由於儺舞流傳地區不同,其表演風格也各異,既有場面變化復雜,表演細致嚴謹,生活氣息濃厚,舞姿優美動人的"文儺"流派;又有氣勢威武磅礴,情緒奔放開朗,節奏勢烈明快,動作剛勁有力的"武儺"流派。這種古老傳統儺舞之花,至今仍流行於江西的德安、武寧、婺源、南豐、都昌等縣的舞台、廳堂和村鎮田頭。儺舞表演時一般都佩戴某個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由此構成龐大的儺神譜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儺舞伴奏樂器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表演儺儀儺舞的組織稱為"儺班",成員一般有八至十餘人,常有嚴格的班規。儺舞常在儺儀儀式過程中的高潮部分和節目表演階段出現,各地的儺舞節目豐富,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
編輯本段傳承發展
儺是上古時期原始宗教的產物,"是人類最早發揮本體精神力量,使用巫術手段向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索取起碼的生活條件,拓展生存空間,進行兩種互為關聯的生產活動——物質的生產和人口的繁殖,從而展示人類早期生命的價值。"(《中國儺文化通論》)儺的生命張揚,主要體現在儺祭儀式中藉助神靈的威力,驅除自然災害(如旱、澇、火、蟲等)和人體災害(如瘟疫疾病等)。
儺神廟是眾神(面具)棲息之地,也是舉行儺儀的主要場所。萍鄉現存17 座,南豐亦存17座,其中北宋金砂村儺神廟記載最早,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遷建的甘坊村儺神殿保存完好,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遷建的石郵村儺神廟民俗風味最濃,廟門石柱兩邊鐫刻的對聯:"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概括了儺文化的特徵。儺壇供奉的主神各地不一,南豐為清源真君和儺公儺婆,萍鄉是唐、葛、周三將軍,萬載是歐陽金甲大將軍,宜黃和樂安東湖村也是清源真君。為了表示對神的敬意,有的地方要定期舉行"出帥"儀式,仿效權貴出行,備用鑾駕儀仗,旗鑼牌匾,儺轎涼傘,鼓樂吹打,前簇後擁,十分壯觀。
儺儀是儺基本形態。贛儺儀式沿襲古禮,有起儺(開箱、出洞、出案)、演儺(跳儺、跳魈、跳鬼)、驅儺(搜除、掃堂、行靖)、圓儺(封箱、封洞、收案)等基本程序。時間一般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至元宵後幾天結束(少數儺班在二月間結束)。"驅儺"是整個儀式重點,儺人戴著猙獰面具,拿著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門驅疫,將危害人類的邪魅趕走。這種儀式各地表現並不相同:南豐石郵村"搜儺",開山持鐵鏈與鍾馗、小神進入各家廳堂、房間搜索,保留了古儺"索室驅疫"的原生形態特徵。婺源長徑村"追王",村民沿著田野小徑追趕"八十大王",請其用"開山斧"在頭上刮幾下祛邪逐疫,表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求。樂安流坑村驅疫,一邊儺人裝扮神靈入室搜索"行靖",一邊村民打掃巷道,清理污垢,並灑上石灰和硫磺等物"行凈",反映了鄉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祈求人丁繁衍是儺祭儀式的重要目的。唐代李倬《秦中歲時記》:"歲除日進儺,皆作鬼神狀,內二老兒,其名作儺公、儺母。",這兩個儺神是南豐儺的生殖崇拜神,跳儺必跳《儺公儺婆》。有的結婚人家,還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以求生子。道具儺崽手握紅蛋,下塑陽具,平時作為喜神供在神壇上。作為生殖崇拜神的還有灌口二郎。上甘村"解儺"要跳《二郎發弓》求子儀式舞。類似的節目,宜黃神岡有《高源送子》,樂安流坑有《書生董永與七仙女》。萍鄉留存的婚姻神月老和助產神金花、銀花面具,明顯也與求嗣有關。
保護孩子是儺禮的重點。萬載跳儺時大菩薩"團將",觀者抱兒攜女躲進其涼傘下,以求儺神保護。寧都中村九月儺舞"禳神",村民把重陽節與小孩滿月、老人做壽都放在這一天過,希望孩子壽高重九。南豐跳儺不僅有祝賀生子的"喜事儺"節目,而且有還願、拜契、打關等為小孩避邪免災的儺俗。石郵村儺廟"搜儺"時,男孩子都可登上神壇和儺神太子擠在一起觀看,鄉民說:"太子保護小孩看儺,不怕神神鬼鬼。
祈禱農業豐收是儺祭儀式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南豐儺神西川灌口二郎,原由農神兼水神的李冰父子衍化而來;而儺神廟中又都塑有土地神像,特別是上甘村儺廟的土地神比真人還要高大,衣袍腹前畫有"白兔銜桃枝"圖案。兔能多產,桃可避邪,這種象徵符號表達了鄉民對穀物豐收和人丁繁衍的祈禱。儺祈豐年還表現在立春日舉行的迎春禮中。清《建昌府志》記載:迎春行耕籍禮後,"復有竹馬、大儺、和合、獅子之戲,衣綵衣,戴面具而舞。"建昌府所轄的南豐至今留存上述各類儺舞,而且首跳的"竹馬"舞都是一足跳躍,有古代祈雨之舞——商羊舞"屈其一足起舞"的特徵。《獺捉鯉魚精》是根據《禮記·月令》春天物候"獺祭魚"編創的儺舞,藝人將鯉魚精面具畫滿麻點,強調它是雄性,表達了鄉民春天不傷母畜的環保意識。清代萍鄉也有儺舞迎春的記載。
贛儺的驅鬼逐疫、求子祈豐的儀式後來又擴展到祈福、納吉、求財、興旺等多種內容。如神詞贊詩中的"一願家家慶吉,二願夫婦均安,三願田禾大熟,四願豬牛興旺,五願五穀豐登,六願大眾千秋";"求嗣者,早生貴子";"讀書者,聰明智慧,求功名早登金榜;農耕者,一籽落泥,萬籽收成;做技藝者,上家相請,下家相迎;做生意者,一錢為本,萬錢為利",等等。
儺的儀式離不開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飾等相關器物。為增加娛樂性,擴大群眾基礎,儺不斷吸附其它藝術營養,豐富儺藝表現形式,充實了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寶庫。贛儺是這寶庫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儺舞是贛儺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現有200多個傳統節目,其中南豐90多個。儀式舞是"驅儺"時跳的舞蹈,舞者奔騰跳躍,舞姿激烈詭黠,氣氛神秘而威嚴。娛樂舞節目眾多,內容來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典小說和世俗生活。由於流傳年代和師承關系不同,表演風格各異,既有以寫意為主,動作舒展,舞姿優雅,古儺韻味猶存的"文儺"流派,也有以寫實為主,動作強烈,節奏鮮明,融合武術技巧的"武儺"流派。同一個儺班中,又因節目內容不同,表演各有特色。
贛儺各地英雄神將節目甚多,如《頭陣》、《太子》、《三將軍》、《二王對鐧》、《十二對大刀》、《先鋒》、《綠品》、《楊帥》、《上關下關比武》、《關公戰顏良》、《張飛祭槍》、《孫權打子烈》、《天兵地將賭刀》、《打鉞斧》、《矛吒鑽》、《滾團牌》等等。贛儺也有不少儺戲節目,如婺源的舞劇《舞花》,表演秦二世胡亥為爭皇位毒死兄長扶蘇的歷史故事,由《夜叉打旗》、《元帥操兵》、《丞相送酒》、《太子歸天》等幾個節目組成,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萬載的開口儺《花關索與鮑三娘》,表演花鮑對陣相愛的民間故事,二人對唱內容,與明成化本《說唱詞話》中的《花關索傳》大體相同。廣昌的孟戲演唱孟姜女的傳奇故事,具有南戲印跡,原戴面具表演,又有儺戲特徵。
儺面具是儺文化的象徵符號,在儺儀中是神 的載體,在儺舞中是角色的裝扮,有假面、神像、聖相、頭盔、鬼面、臉殼等多種稱呼。贛儺現存面具約400多種3000多個。萍鄉儺面的古樸渾厚,婺源儺面的誇張奇異,南豐儺面的色彩亮麗,可謂贛儺面具三大特色。南豐現存儺面120多種2300多個,神鬼人獸,造型各異。以開山面具最有特色,人獸合一,猙獰兇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劍鬢和青銅鏡等意象符號造型,反映了傳說中以蚩尤為方相的儺文化演變痕跡。儺面具的材料原有銅制,後多為樟木或楊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現了新老民間藝人的精湛工藝和民族的審美情趣。有的儺班面具雕刻後,還要舉行開光儀式,使其充滿神靈之氣。
儺樂、儺服、儺具是贛儺文化的重要內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而南豐更為豐富多彩:從伴奏音樂說,儺儀音樂保留了"以樂通神"、"擊鼓逐疫"、"以樂送神"的古禮樂制;儺舞音樂則吸收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有很大發展,除了鑼鼓伴奏外,還有鼓吹樂、吹打樂、絲竹樂形式,有幾十個曲牌可供選擇,音樂表現力非常豐富。從儺舞服飾說,一方面傳承了古儺"赤幘"(紅頭巾)、"朱裳"(紅裙子)、"綠韝衣"(綠袖套)舊制,一方面又發展了宋儺"綉畫色衣"的特色,有紅花衣裳制、紅袍馬甲制、花衫紅褲制、戌服披甲制、戲曲服飾制等多種樣式。從儺事器具說,有兵器軍具、法事器具、燈燭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類上百種,既延伸了古儺武裝驅疫道具,又體現了古代文明禮制,更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此外,各地的儺俗和儺的民間傳說、故事、神詞、贊詩、喜歌、吉語、楹聯、題匾、靈符、咒語,同樣是贛儺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編輯本段文化瑰寶
儺在漫長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民俗學、戲劇學、舞蹈學、美學等多種學科內容,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儺吸收了儒道釋文化因子。一是吸收了它們的神靈體系,壯大了儺壇威力。贛儺神(面具)有紫微大帝、太白金星、真武大帝、八仙、劉海、張天師、馬(靈官)趙(朗)關(公)溫(瓊)四天將、六丁六甲等道教神仙和護法神將,也有如來佛、彌勒佛、觀音、金剛、閻羅、目連、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哼哈二將等佛教菩薩和護法神;還有韓擒、寇準、范仲淹、包拯、秦叔寶、尉遲恭、華佗、孫思邈等儒家人物和英雄神將。二是借用它們的禮儀制度,豐富自己的驅鬼逐疫儀式,如贛儺中的道教齋醮儀式和符 咒語,南豐儺中的儒家行為規范和禮儀樂制。三是表達它們的思想內容,擴展儺舞儺戲的娛樂功能,如贛儺中道教神 驅邪斬妖節目和道家五行觀念,釋家普求眾生的節目和因果報應思想,儒家讀書入仕的節目和"神道設教"思想等。贛儺兼收並蓄,有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儺融合了上古神話傳說。有的神話直接與儺有關,如顓頊時儺以驅疫鬼之子神話、神荼郁壘縛鬼飼虎神話、黃帝殺蚩尤以其形厭邪魅神話、黃帝以次妃嫫母為方相護喪神話等。有的神話節目反映了上古人類與自然斗爭和社會斗爭,如贛儺中《開天闢地》的盤古神話、《後羿射日》的羿射十日神話、《儺公儺婆》的伏羲女媧創生神話、《二郎發弓》的高 求子神話、《跳白 》的白澤神獸言鬼神之事神話、《跳判》的鍾馗不同來歷神話、灌口二郎神部將《解儺》逐疫的李冰治水神話,以及《猴子懸梁》、《猢猻與蟾》、《捉猿精》、《孫悟空》反映的猿猴圖騰神話等等。贛儺中的神話傳說,折射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影像。
儺蘊含了戲劇發生和發展因素。宋代朱熹說過:"儺雖古禮而近於戲。"在南豐,南宋不僅有《觀儺》詩描寫的早期儺戲演出,還有迄今為止最早移植"永嘉戲曲"的記載;南豐宋代傳入的清源真君儺神,是明代湯顯祖記載的宜黃戲神;南豐廣泛流行的儺舞與新田孟戲,與廣昌明代流傳的孟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贛地開新戲台儀式,吸收了贛儺祭祀儀式;地方戲演出前的《加官》、《魁星》、《靈官》,分明來自儺舞;贛儺的《目連救母》、《古城會》、《天門陣》、《水漫金山》等節目,又引自戲曲或木偶戲。這些,為儺戲藝術研究提供了鮮活材料。
儺吸附了中國民俗文化。鄉儺與民俗結合形成儺俗。贛儺習俗包括物質儺俗、社會儺俗、精神儺俗等多種文化事象,如儺廟裝飾、宅院驅邪、儺服求子、儺飯禳災、儺名辟疫、儺舞祝壽、儺事禁忌、方相送喪等等。贛儺多在春節期間活動,民俗文化更濃。在南豐,上百個儺班出坊跳儺,送福迎祥,娛神娛人,聯絡族眾,和諧鄰里。元宵前後,鄉民又將儺舞、儺儀與戲曲演出、燈彩游藝、民俗禮儀等結合起來,縱情歡愉,宣洩情感,滿足了廣大群眾對美好未來的企盼。
儺還創造了自己的傳承體系。鄉儺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參與者都是農民,僅南豐就有3000多農民藝人,按各村情況組成族儺班、村社班、私家班。弟子不限,既有5人一班,也有24人一班,大家和睦相處,平等相待。為首者或按資升遷,或眾人推選,或抓鬮確定,有大伯、正印、頭首、坐案、老座、儺長等稱呼。管理方法因地制宜,有族姓世襲、輪流負責、共同參與等多種形式。資金自籌,收入平分。贛儺藝人創造的管理模式和傳承方法,體現了農民的非凡智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悠久

樂安地處江西東部雩山余脈,境內環山,古代交通閉塞,盛產的糧食難以外銷,農戶便以余糧喂豬,因而生豬皮薄肉嫩,成為歷代皇家貢品。因有餘糧,養雞業也很盛行。為保六畜興旺,清代樂安便有以雞嘴神和豬嘴神驅儺活動,凡有瘟疫地方,就請東湖村去"滾儺神",用雞嘴神、豬嘴神及鵝王一起逐疫。樂安以動物神驅儺的形式,可上溯到漢代宮廷大儺。古代缺乏科學知識,把氣象、草木、蟲豸、六畜的異常現象皆作不祥徵兆。戰國後陰陽學說,更把雞、犬、羊、豕、牛患瘟疫而大批死亡或五畜反常現象附會於人事災禍,稱為"五禍",用"五行"說加以解釋。以雞嘴神與豬嘴神來制服六畜瘟疫,正是漢代神獸驅逐的延續。

流派紛呈

樂安儺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致分為三大流派:增田鎮東湖村"滾儺神",由古代村民祈求神靈保佑平安的一種祭祀儀式逐步演變而來;古村流坑的"戲儺",一般在每年正月集中表演或喜慶日子有選擇性地上戶獻演,主要節目有《鍾馗掃台》、《天官賜福》、《走板》、《和尚裝香》等;鰲溪鎮羅山儺舞,表演時,有八對面戴古代名將或神話人物面具的藝人,伴著鑼鼓的節奏,結合人物的身份,或持刀執劍,翩然起舞,或兵戎相見,激烈對打,賽舞競技,熱鬧非凡。

東湖"滾儺神"每年正月初二"起儺",十六日結束。初三開始在村中活動,初七外出跳儺,一般去7個弟子,只跳《雞嘴》與《豬嘴》。儺班頭人先領眾人向四方朝拜,祈求神靈附體顯威。表演開始,雞嘴神獨舞"挑馬槍"與"托環刀",豬嘴神上演"打關刀"、"射弓箭"和"玩棍杵",二神各自顯示武功神威。然後雞嘴與豬嘴神合演《攀探》,似作相互攀附尋找瘟鬼狀。最精彩的表演是最後《踩爆竹》,在急促喧鬧的鑼鼓聲中,村民把點燃的一串串鞭炮丟在雞嘴與豬嘴神腳下(有時甚至用一籮筐的散爆竹倒在二神腳下,點上引線),一時火光耀眼,響聲震耳,硝煙彌漫。表演者脫掉鞋襪,赤腳踩在不斷炸響的爆竹上,一邊口念禱詞,一邊翻滾手中器械。觀者驚心動魄,舞者泰然自若,瘟疫在二神的驅趕下和鞭炮驚嚇聲中遠走他鄉,村民則得到了心靈慰藉。外村若邀請儺班驅疫,12個弟子全都出動,表演全部節目:《七聖》、《收小鬼》、《牛魔王》、《夜叉》、《訓狀元》、《雞嘴》、《豬嘴》、《踩爆竹》。最後由鵝王守門,雞嘴神和豬嘴神持鉞斧進屋搜索,將鬼疫驅逐出門,猶如古儺方相氏"索室逐疫"。

"滾儺神"所戴的面具與其他儺舞不同,不是整個罩住臉部,而是由上額下嘴兩個斷片組合而成,有豬嘴、雞嘴、鵝王、東岳、判官、白虎精、歪嘴婆婆等18面。伴奏音樂為一鼓一鑼,節奏為反3/4拍,弱拍在前,強拍在後,很有特色。

這種儺舞既有獨舞,也有雙人舞,表演時多持道具,舞蹈動作古樸粗獷,剛中有柔,有"踢腿蹲襠"、"反彈射箭"、"拂臉甩手"、"匯步"等動作技巧。如遇瘟疫災害,則18個儺神全部出動,走村過戶搜索驅邪,整個過程顯得較為原始,很少人為加工的痕跡。

珍貴遺產

"滾儺神"中"豬嘴"、"雞嘴"的造型動作及表演風格在我國儺舞中實屬罕見,是至今惟一倖存的最古老的儺儀和儺舞,需要精心保護和傳承。

三溪鄉石郵村,可能是你說的那個地方。

從杭州坐火車到南昌,然後坐汽車到南豐。或者坐火車到鷹潭,然後坐汽車去南豐。後一種距離更短!

到了縣城就可以找地方住了!那個村子有沒有旅館,我真不知道。我是南城的,南豐隔壁的一個縣!

路線:杭州乘火車到上饒市下,車站打的20元到帶湖路汽車站乘上饒-婺源的巴士,約3個小時到達婺源縣城,秋口鎮離縣鎮很近,就在李坑景區附近。。。
婺源縣是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也是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全縣處處是風景,在領略婺源儺舞風情的同時,還可以四處轉轉,但彩虹橋、江灣、曉起、李坑、江口、靈岩洞、鴛鴦湖、大鄣山等景點感受下婺源的生態之美。。。

9、油紙傘的產地

很多人一提到油紙傘,言必稱蘇杭,好象蘇州、杭州才應該有油紙傘。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事實上,油紙傘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傳統日用雨具,是一項傳統、普遍的手工業。從前的油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遍地開花,尋常可見。只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工藝的沖擊,機械化生產的金屬骨架布傘取代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油紙傘。傳統工藝的油紙傘,工藝講究、繁雜,年輕人不願從業,使得曾經風靡一時的油紙傘,到了消失的邊沿。先前,遍地開花的傘廠(傘鋪、作坊)所剩無幾。中國現只有安徽涇縣、婺源甲路、四川瀘州、浙江杭州、湖南,還有就是台灣美濃。現已被列入「非遺」保護的有瀘州紙傘、杭州綢傘和婺源甲路紙傘。瀘州紙傘、杭州綢傘申報得早,一同被列入為國家級「非遺」。後來申報的甲路紙傘,是省級「非遺」,接著在申報國家級。論規模、工藝,是婺源甲路紙傘。甲路紙傘起源於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康熙甲戌年(1694年)載入史冊,1936年在國際產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恢復生產後產量逐年上升,2014年產銷量30多萬把。其實網路中傳聞的油紙傘多有是婺源甲路、四川瀘州生產加工的,只是代理商而已。 作為千年帝都的北京,自古不乏製作精良的油紙傘,但傳承並保留下來的已為數不多。
秦風漢月油紙傘專業製作傳統油紙傘。油紙傘傘骨加工廠坐落在風景如畫的江南。北京朝陽區東壩東窯藝術區有傘面翰花製作作坊。油紙傘現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製作油紙傘的藝人已不多,秦風漢月油紙傘的工廠集結了民間技術精湛的製作油紙傘的藝人,他們都是油紙傘製作的世家。
秦風漢月油紙傘傳承傳統油紙傘製作工藝,純手工工藝,傘面為傳統棉紙,傘骨為蘭竹,刷純天然桐油,傘柄和傘骨均保留素材原來的顏色,帶有古樸的韻味。同時,秦風漢月還不斷進行創新,研發,在傘骨、穿線、翰花等關鍵工藝上改革創新,油紙傘圖案除了傳統國畫常見題材,如花鳥、人物、山水、石板拓印等,還開拓了臉譜、手繪青花系列等新題材,此外,還有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量身定做的特色。
秦風漢月油紙傘為千年傳承的古法製作。工藝復雜,周期較長。一把油紙傘,從號竹(選竹)到泡竹(水浸)、蒸竹(水煮)、曬竹、刨竹、刻竹、鑽孔、拼架、穿 線、串聯、裱傘(把裁好的紙黏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曬、翰花(於傘面繪上圖案,曬干)、油傘(在傘面刷 上熟桐油)、曬傘,經過八十一道工藝,十五天左右的製作周期才可完成。因此,一把秦風漢月油紙傘集結了多種獨有特點:
①為千年傳承的古法製作,具有較高收藏性和傳承性。
②傘面為專業畫師手繪,油紙傘具有升值的潛能。
③獨特的青花瓷圖案包頭,更具中國古典特色,為秦風漢月油紙傘增添一份優雅。
④油紙傘的每一份材料皆為精心選制,精美、結實、耐用,抗風防雨性強,可反復開合3000餘次。
一把油紙傘集合了瀕臨失傳的手工藝、文人墨客之書畫和富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樸懷舊,精緻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藝術品。秦風漢月油紙傘,收著是一種思念,展開掛在牆上或掛於屋頂能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讓整個空間充滿藝術感,格調高雅。當您擁有一把秦風漢月油紙傘,您可以用她為您遮風擋雨,讓您在風雨之中依然優雅動人,氣質傾城;您也可在閑暇之時,將其作為照相的道具,增添幾分懷舊的情結。而且您也可以
A、送親人:不離不棄,遮風擋雨。
B、送情人:一把油紙傘是前世修來今生相守的緣分,是一個不變的諾言,一起撐過風風雨雨。C、送朋友、戰友、同學:在您需要時給你溫暖的幫助。D、送同事:感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E、送領導:感謝您的栽培,願意一路為您效勞,在所不辭。F、送老師:感謝您無私的教導,在繁忙之中要保重身體,學生心中充滿牽掛和感恩。 起源於明末清初的瀘州制傘業,其歷史與瀘州老窖差不多。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瀘州油紙傘的「黃金時期」。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靠近瀘州小市碼頭的珠子街是「油紙傘一條街」。極盛時,瀘州有100多家油紙傘廠,從業人員有上萬人,主要集中在現江陽區藍田、泰安、沙灣等地,年產「大紅傘」2000萬把。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實用方便的鋼架傘逐漸取代了油紙傘,瀘州從事油紙傘生產的人開始轉行。到了90年代,已經很少有人從事油紙傘生產了。
洋傘流行後,瀘州油紙傘的工藝日漸式微,油紙傘工序繁復,製作成本高,利潤少,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2004年當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繼續這門工藝,當時不少人擔心瀘州油紙傘會失傳。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瀘州油紙傘再度寄邀請函給江陽區政府,當地油紙傘業就開始復甦。
油紙傘業復甦後,先在雲南、貴州及瀘州古藺縣、敘永縣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盛行,作為祭祀、恭賀、饋贈等禮儀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等地區。
瀘州具有400多年的油紙傘生產製作歷史,瀘州油紙傘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中央電視台曾專題采訪報道。
瀘州油紙傘具有如下特點:一、歷史悠久,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民間工藝品、仿古工藝品;二、瀘州油紙傘基本保持其幾百年的傳統製作手工藝製作方式,號稱是「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傳承性;三、瀘州油紙傘製作工藝特殊,生產的油紙傘真正具有雨具功能的,把美觀與實用功能結合在一起。四、經久耐用、工藝精細、品種多樣、花型美觀,以古典油紙傘為代表的一批新興油紙傘企業將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結合在一起,推動了瀘州油紙傘的發展。
現時瀘州當地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近幾年,瀘州當地從事油紙傘加工企業、作坊或個人越來越多,工藝也出現了一定的革新,很多廠家採用了電腦彩印的傘面,正成為瀘州當地重要的旅遊產業。分水油紙傘廠是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紙傘生產企業,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分水油紙傘先後七次登上央視頻道,參加國際級、國家級展演二十餘次。最具特色的滿穿傘,用五色絲線穿、渡二千多針,竹跳開關,一片雙檔,堪稱傘中絕活。 2013年「分水油紙傘」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畢六福成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
製作材料及過程
現時當地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描繪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歷史。圖案也很講究,切合不同喜慶場合。婚聘的油紙傘,圖案是「龍鳳呈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恭賀孩子新生的,是「二龍搶寶」、「寶蓮燈」、「喜鵲鬧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饋贈則是「百鳥朝鳳」「不老松」、「八仙過海」、「彭祖老仙」等。 發源於北京、至今尚存的若水堂油紙傘坊已有100 多年歷史,自清代起即在大江南北享有盛譽。相較一般尋常百姓使用的油傘,若水堂制傘工藝更加繁瑣講究,傘骨及傘桿採用多年生紫羅漢竹手工削制並經煙熏處理增其強度,傘面採用韌性極好的皮紙,手工繪畫後反復塗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堅固耐用。
清光緒丙戌年(1886年),高叢希(山西平遙人)在京城珠市口開設若水堂油紙傘坊,店內聘有伙計二十餘人、南派及北派畫師十餘人,做工細致、畫工精良,尤以手繪工筆滿鋪牡丹油紙傘和北宋山水題材油紙傘最為出類拔萃。 一時名噪京城,達官貴人、名媛女子爭相搶購,各地業者也紛至沓來,交流切磋,蔚為風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繁瑣的手工工藝所限,一大批油紙傘生產企業相繼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場,但油紙傘雅緻天成的美感是尼龍鋼架傘永遠無法比擬的。若水堂也轉為出口加工型企業,為台灣、日本、東南亞地區代工生產傳統手工油紙傘。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前夕,受政府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紙傘老字型大小擴大製作規模,制傘工藝傳承百年傳統工藝,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傘面堅持採用手繪工藝,除傳統的手繪花鳥、人物及山水題材外,業者推陳出新,開發出長柄皺雲唐傘及古法造紙鑲嵌天然樹葉油紙傘,用於奧運會新聞中心裝飾布置及禮品饋贈,受到市場好評。
若水堂油紙傘在江西,在北京大興區龐各庄鎮有製作及繪畫中心,在北京市區設有產品展示中心及銷售店面,產品還銷至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 歷史及沿革
浙江餘杭的紙傘製作至少230餘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餘杭油紙傘有漁船傘、文明傘等多個品種,由於技術精良、用料上乘,做出來的傘經久耐用,日曬雨淋也不會散架和穿裂,很受歡迎。從前不少外地遊客途徑餘杭都會在半夜叩門購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親友。
1951年,浙江省選擇餘杭紙傘為手工業合作化試點,組建「雨傘生產合作小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傘手工業合作社」,成為全省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受國內媒體廣泛報導。隨著市場上出現鋼制骨架的晴雨兩用傘,這種紙傘逐漸被淘汰,餘杭油紙傘技藝亦瀕臨失傳。
直至2006年12月5日,餘杭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姜軍在瓶窯塘埠村駐村入戶時,制傘老師傅劉有泉向姜軍表示想恢復餘杭紙傘,為當地當地山民開發旅遊商品致富,迎合農家樂旅遊的潮流。劉有泉於油紙傘開始被淘汰時就萌生了把這種傳統工藝繼承下去的念頭,不久在富陽找到一個生產竹傘架的廠家,用幾百元人民幣買回了100把竹傘架。但他當時沒有掌握加工工藝,只能保管好這批傘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鄉導報》於12月7日頭版頭條報道《尋找制傘師傅恢復「餘杭紙傘」》,引起當地人高度關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師傅房金泉、陳月祥、沈麗華、孫水根於瓶窯鎮塘埠村聚首,商議恢復餘杭紙傘。他們在2007年1月憑著靈巧之手,成功恢復製作油紙傘。他們在瓶窯塘埠村傳授技藝,帶動山區一大批竹農致富。餘杭區文廣新局把紙傘作為民間手工技藝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浙江省文化廳也把餘杭油紙傘列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餘杭紙傘於杭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展出。
製作材料及過程
制傘手工技能要求高,制傘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技藝以師徒相承,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及個人的悟性、長期實踐體會掌握,學徒須三年方可出師。所用的工具由鐵匠專門打制,傘的用料也很講究,以上好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張一張黏貼在傘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會把桃花紙黏住。以竹、木製傘柄和傘骨,用發線紮好,傘麵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干,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包括鋸竹、刮青、平頭、劈骨、鋸槽、削骨、排傘骨、穿傘、糊傘、裝柄等。 湖南長沙的油紙傘業有一百多年歷史,長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傘店是陶恆泰紙傘店,由陶季橋於清朝咸豐年間創辦,幾年後又在附近另組陶恆茂紙傘店。「陶恆茂」的傘做工精細,謹守祖傳工藝,選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雲皮紙製作,結邊要用自紡的土紗。而且操作細嚴,用絲棉蓋頂層,中骨用頭發繩穿結,傘邊用士紗夾頭發繩,用粗絲線,傘胚製成後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連續上油三次,質量優良,贏得信譽。
1900年,梁敬庭在長沙市北正街梁宏茂傘店學藝後掛牌梁宏發傘號開業,生產老式明油、黑油紙傘和特製鴨棚用大傘,出產的紙傘做工精細,經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傘」的美譽。1921年,潘饋清兄弟創辦菲菲傘廠生產紙傘,除了傳統的繪花外,還有噴花、印花和貼花,圖案亦多種多樣,遠銷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並於1929年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優等獎。當地生產的油紙傘最高年產接近三萬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傘社被撤銷,靖港油紙傘停產,長沙其它地區的紙傘業亦式微。
長沙紙傘原料為皮紙、楠竹、棉紗、發繩、熟桐油、柿子水、顏料、牛角及木材。 湖北漢口蘇恆泰傘店出產的油紙傘有百多年歷史。1864年,來自湖南的蘇文受積蓄了30串(1串為1000文),開始嘗試投資在家制傘,他把學過的造傘技藝改良,成品經常總是供不應求。不久就在漢正街關帝廟魁斗巷口開了蘇恆泰傘店,僱工12人,帶學徒3個,一個月能賣500把600把,並帶動了當地的雨傘市場。之後在大火路先賢巷開設了作坊,生產方式由一人生產整把傘轉為五人一組分工製造傘子。同治九年,蘇恆泰月銷雨傘700把,年獲利接近200串文。
蘇恆泰的傘用料上乘,傘骨用湖南茶陵竹子,傘柄用湖南益陽木材,桐油用常德出產的,皮紙用陝西鄖皮紙,柿油用湖北羅田縣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當地人歡迎,江漢平原曾經流行於結婚時買紅藍蘇恆泰傘各一把,男持紅、女持藍,以喻「紅男綠女,婚姻美滿」之意。直至1970年,蘇恆泰油紙傘停產,這項民間工藝也在當地絕跡。 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個自然村。因地處上至徽州、下達饒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稱甲路。甲路傳統制傘歷史悠久,相傳,成淳五年(公元1269)宋代丞相馬遷鸞(甲路張氏女婿)逸居甲路時,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從此,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制傘。民間時期,「龍盛」紙傘坊的張龍盛最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製傘鍵系他發明。
甲路紙傘,以製作靈巧、工藝精湛、風格別致而著稱。傳說:康熙年間,婺源(隸屬安徽)徽戲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訪江南,正趕上露天戲台看戲,不巧天下著雨,前排有人撐傘擋住了後排人的視線,性急的頑童就用石子擊打。石子是擊中了雨傘,然反彈出來,打破了旁邊的一把雨傘。康熙皇帝覺得奇怪,即刻叫人打聽。結果:完好無損的是甲路產的,而被擊破的那把產自它地。於是,民 謠唱道:「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可見當年之盛。也隨著徽商的足跡走遍長江流域,暢銷全國,揚名海外。早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就已列入《婺源縣志》「貨屬篇」。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甲路一條街制傘作坊達三十六家,產傘25.2萬把,其中外銷17.6萬余把。在1936年的國際產品博覽會上展出並獲得金獎,在1936年粵湘鄂贛四省特產聯合展覽會上、1943年江西省農工產品展覽會上展出,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甲路油紙傘,用料純正,精選上等竹木、優質絲綢、絲絹、皮紙、桐油、柿油等製成;主要工序有:選材-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 孔-鋸葫蘆(傘軸)-串葫蘆(組合)-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整形)-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傘面書畫題款,美觀大方,晴雨相宜,是經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1990年,全國先進文化站--甲路文化站,「以工養文」,恢復了甲路傳統制傘。1999年10月,注冊為婺源縣甲路工藝傘有限公司。傳統制傘,這一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得以延續。 油紙傘是中國古代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由於地域限制中國制傘有許多區域,古徽州(今江西婺源),蘇杭,四川瀘州等。各自自成一派。
竹安堂油紙傘創始人胡松桂老人是今江西婺源人,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制傘工藝,吸取徽派制傘工藝之精華。由於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杭州絲綢傘的工藝,受其啟發,將徽派油紙傘的實用性,與杭州絲綢傘的美觀與觀賞價值結合起來。形成了具體蘇杭特色的油紙傘。
竹安堂油紙傘作坊的傳承人堅持用傳統的工藝生產製作傳統古傘。精選上等竹木,絲綢,皮紙,桐油,沿用傳統工序:選材-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孔—鋸葫蘆-串葫蘆-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精細工序繁瑣達八十餘道)。
竹安堂堅持以傘為本,在技術上將傳統手工藝現代與製造技術相結合,在文化上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與現代流行時尚相結合,在個性上將產品的藝術性、工藝性、觀賞性、收藏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努力做好中國古傘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將中國古傘文化發揚光大。 福州
油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另兩種是脫胎漆器和牛角梳),在從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當中有重要的地位,當地有句俗語叫「包袱傘」,意思是出門人所帶包袱中都有傘。福州的油紙傘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建立閩國,來自中原和江浙一帶的人把造傘工藝帶到福州。清朝進入了繁榮期,清末民初時全市雨傘店號最多時達300多家,辛亥革命後的抵制日貨運動中,福州市民把傳統的福州油紙傘稱為「國傘」,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紙傘用料必選當地或附近地區出產的優質材料,傘骨必用閩北五年以上,彈力強、韌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傘必須經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楊常利傘店最為著名,有「選料精,上油膩,繪花雅」的特點,所用之竹材必須為青山老竹,傘面的紙必須為福建省特製的棉紙。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評委們檢測楊常利出產的「雙喜牌」紙傘,發覺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復收撐不起頂、不斷線、不裂槽,以五級逆風吹20分鍾傘柄不折、傘骨完好,長時間泡在沸水中,不脫骨、紙不爛,因而獲得優勝獎殊榮。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也獲得獎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多次獲福州市人民委員會授予名牌產品稱號。
福州的制傘傳統工藝分有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等五部藝,其中以「制傘」雖屬主流,但也只是完成「傘胚」、「上油」、「裝配」等工序,須由別處買進傘骨、傘柄、傘頭等。做傘骨最好的是「後洲幫」,1950年代「後洲幫」張開綠所制傘骨如同一節麻竹筒,看不見縫隙,注水不漏。制「傘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傘畫師以程家寶、林永欽、劉夢秋最著名,程家寶字畫俱佳,林永欽擅畫花鳥、人物,劉夢秋的「洋山水」也頗有名氣。
大躍進時,當地各傘廠合並為「福州雨傘總廠」,不久因為溫州仿綢傘的競爭,該廠就派出林永欽到溫州學藝,改良了福州油紙傘,並於當地和東南亞暢銷。文革後因為布傘流行,福州油紙傘就由實用品轉向工藝品發展。1985年,該廠生產的油紙傘遠銷日本、歐洲和東南亞,三年後先後退出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又把紙傘原料和工藝改良,每把傘有72條傘骨,撐起來大,合起來小,狀似蛇腰,故名「蛇傘」。
1990年代,福州市委領導林愛枝到美國西雅圖參加全世界花傘藝術節,並展示一把紅色大傘,全場轟動。 福州雨傘總廠於1997年倒閉,福州紙傘業也因此式微,現時只有福州西門的一個作坊繼續生產紙傘,出口至日本。一些造傘工匠雖然已經轉業,仍然希望能振興制傘業,希望當地政府扶持。
福建洋口
福建南平洋口鎮油紙傘,是福建紙傘「三口」名牌之一(另兩個為水口、閩清口),於二十世紀初開始生產,最高年產量達五萬多把。贛東南一帶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隨嫁為榮,1970年代開始,傳統油紙傘逐漸被新式的布傘和折迭傘取代,當地就由生產實用為主的傘改為生產小巧玲瓏、輕巧美觀的小花傘。傘面以手工繪制各種圖案,1980年代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現時出口至東南亞、歐美等地。 雲南騰沖滎陽村的制傘業有二百多年歷史,傳承了九代,又叫做「紙撐子」。相傳當時在騰越城縣衙當師爺鄭以公閑逛時結識了西街的姓張姓周的兩個懂做紙傘的師傅,跟他們學到手藝並帶回家鄉,代代相傳過去當地生產的油紙傘供應整個滇西市場。當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愛油紙傘,村長鄭傳國指該村過去80%的村民都會做紙傘及其它編製品,而且是世傳。如今村裡僅餘四家人仍然在製作油紙傘,會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現時以鄭家朝一家的手藝最好,用料講究,塗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調配,成品堅固美觀,一天只能做一兩把,他所制的油紙傘曾獲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三等獎。另有鄭映樓做的大紙傘,因為過去商家喜歡在店前擺放大紙傘,可以擋雨遮陽,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鋪傘」之稱。他們都只是在農閑時才制傘。
該處製作的花紙傘做工精細、色彩鮮艷、式樣美觀,質量好,曾一度熱銷保山、大理、昆明等地。1950年至1951年從業57戶,年產雨傘4萬把。1952年60戶90人,年產量達3萬把,其中大傘佔10%,1953年走國營貿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規格質量,圍線由的四道加為六道,當年盈利(含稅收)約1.3萬元人民幣。1954年有62戶,92人,產品大量銷往少數民族地區,並銷往保山、縣城及出口緬甸。1958年至1960年,國營三化廠生產過油紙小花傘。1965年後由於布傘和尼龍傘取代了油紙傘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傘停產,僅有少量的大油紙傘賣給路邊攤使用用。當地紙傘業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復了小花傘的生產,作為工藝品,但產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騰沖縣文產辦主任周特等人到當地紙傘製作基地視察,尋求紙傘產業化發展道路。當地制傘主要是為了傳承民間工藝。
紙傘以雲華、古永等地出產的毛竹和當地的木料為傘柄、傘骨,傘面用界頭買來的構皮紙蒙上、塗上壩子油或桐油,稱為「綠衣子」,工序包括削傘骨、繞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熟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平均製作一把傘約需半天時間。 三河古鎮油紙傘具有 400多年的生產歷史,三河古鎮油紙傘製作工藝於2009年在蕪湖「中國第八屆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上喜獲設計和製作金獎。
三河古鎮傘面花色多種多樣,僅染色就有20餘種,有的緋紅如晨曦,有的蔚藍加凈空,有的翠綠如碧水;或單色,或套色,五彩繽紛。在秀麗的傘面上,又經刷、噴、畫多種工藝,描繪上古鎮風景、花烏、山水等圖案,為三河古鎮油紙傘錦上添花,更顯美觀大方。
傘面採用三河古鎮風景,故名三河古鎮傘。三河古鎮油紙傘採用印染、貼畫,手繪,印刷等方法,繪有古鎮八景、小橋,流水,人家,徽派庭院,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紅、棗紅、和平藍、墨綠、桃紅、桔黃等二十幾個品種,具有外型美觀、選料講究、設計精美的特點。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