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酒店預訂辦酒席
1、安徽眾景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徽眾景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是2016-11-07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合肥市蜀山區合作化路與休寧路交口安糧城市廣場B區辦1009室。
安徽眾景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100MA2N2RBA8B,企業法人趙艷秋,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徽眾景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在許可證有效期內經營),票務預訂,酒店預訂,會議服務,商務策劃,景區營銷策劃。(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安徽眾景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2、休寧酒店打掃衛生
嗯
3、如何乘車從休寧到九華山風景區?
西遞、宏村可以到黃山國際青年旅館參加旅行團,160元/人(包括門票、來回交通、中餐、全程導游),屯溪有車去九華山的,直達交通是下午2:00的,如果是想早點到九華山的話還一種方式就是到安慶去轉車,這樣的話可能會比較早的到達,當然春節期間交通著個問題也是要考慮在內的噢! 以上信息由黃山國際青年旅館提供,網站:www.yhahuangshan.com 電話:0559-2114522或2119347。
4、請問安徽省南陵縣以及休寧縣的歷史
一、南陵縣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立吳國)始,縣境為吳地。 戰國,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 年),越王勾踐兼並吳,屬越。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楚滅越,又為楚地。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 年),秦滅楚,歸秦。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設郡縣,屬鄣郡。 西漢,公元前109 年(武帝元封二年),始置宣城縣(治今弋江鎮)、春谷縣(治今繁昌縣境內),縣域屬上述二縣,隸屬丹陽郡。 東漢,宣城縣廢,改設宛陵、春谷二縣,縣境屬丹陽郡春谷縣地。三國入吳,恢復宣城縣。 西晉,281 年(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郡一部為宣城郡,宣城縣隸屬宣城郡。 東晉,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隨晉室南渡,於今南陵縣北僑置當塗縣,屬淮南郡。晉末分於湖為境,隋徙治於姑孰(今當塗縣),遂廢。383 年(孝武帝太元八年),改春谷為陽谷屬宣城郡,又為淮南郡地。413 年(安帝義熙九年),並陽谷縣入於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蕪湖縣陶辛圩內),屬淮南郡繁昌縣地。東晉於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蘆南鄉)置南陵戍。 南朝,525 年(梁武帝普通六年),以赭圻城置南陵縣,兼置南陵郡。陳兼置北江州。隋平陳,州郡並廢。 隋,589 年(開皇九年),並石城、臨城、定陵、故治諸縣入南陵縣,屬宣州。時改宛陵縣為宣城縣,改故宣城為青弋江(鎮)。605 年(大業元年),改宣州為宣城郡。 唐,621 年(武德四年),改屬池州。627 年(貞觀元年),又歸宣州,屬江南道。704 年(長安四年),移治青陽城(今南陵籍山鎮),屬江南道宣州。733 年(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宣州。742 年(天寶元年),屬江南西道宣城郡。758 年(乾元元年),屬宣歙觀察使宣州。890 年(大順元年),屬寧國軍宣州。 五代,937 年(南唐升元元年),屬寧國軍宣州,隸江寧府。 宋,975 年(太祖開寶八年),南唐平,改寧國軍,仍稱宣州,隸江南路。103年(天聖八年),分東西兩路,屬江南東路宣州。南宋,1166 年(乾道二年),升為寧國府,屬江南東路(亦稱江東路)寧國府。 元,1277 年(至元十四年),屬江浙行中書省寧國路。1357 年(至正十七年),屬江浙行省寧國府。至正二十六年,改為宣州府。 明,1368 年(洪武元年)八月,屬中書省寧國府。1380 年(洪武十三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寧國府。1403 年永樂元年(永樂元年),屬南京直隸寧國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寧國府),直至宣統,所屬府如故。1645 年(順治二年),屬江南省徽寧道。1667 年(康熙六年),屬安徽省徽寧道。太平天國期間,由浙江巡撫兼轄。1865 年(同治四年)仍由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分轄。 1911年(民國元年)1 月,裁府,直屬安徽省。1914 年6 月,劃屬安徽省蕪湖道。1928 年8 月,廢道,直屬安徽省。1932 年10 月,劃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38 年10 月25 日,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1940年8 月6 日,劃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1949 年)4 月22 日,南陵解放,同年5 月13 日,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1950 年5 月26 日,劃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1952 年2 月4 日,劃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是年8 月27 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71 年3 月29 日,屬安徽省蕪湖地區。1980 年1 月29 日,屬安徽省宣城地區。1983 年6 月7 日,劃歸蕪湖市。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立吳國)始,縣境為吳地。 戰國,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 年),越王勾踐兼並吳,屬越。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楚滅越,又為楚地。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 年),秦滅楚,歸秦。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設郡縣,屬鄣郡。 西漢,公元前109 年(武帝元封二年),始置宣城縣(治今弋江鎮)、春谷縣(治今繁昌縣境內),縣域屬上述二縣,隸屬丹陽郡。 東漢,宣城縣廢,改設宛陵、春谷二縣,縣境屬丹陽郡春谷縣地。三國入吳,恢復宣城縣。 西晉,281 年(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郡一部為宣城郡,宣城縣隸屬宣城郡。 東晉,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隨晉室南渡,於今南陵縣北僑置當塗縣,屬淮南郡。晉末分於湖為境,隋徙治於姑孰(今當塗縣),遂廢。383 年(孝武帝太元八年),改春谷為陽谷屬宣城郡,又為淮南郡地。413 年(安帝義熙九年),並陽谷縣入於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蕪湖縣陶辛圩內),屬淮南郡繁昌縣地。東晉於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蘆南鄉)置南陵戍。 南朝,525 年(梁武帝普通六年),以赭圻城置南陵縣,兼置南陵郡。陳兼置北江州。隋平陳,州郡並廢。 隋,589 年(開皇九年),並石城、臨城、定陵、故治諸縣入南陵縣,屬宣州。時改宛陵縣為宣城縣,改故宣城為青弋江(鎮)。605 年(大業元年),改宣州為宣城郡。 唐,621 年(武德四年),改屬池州。627 年(貞觀元年),又歸宣州,屬江南道。704 年(長安四年),移治青陽城(今南陵籍山鎮),屬江南道宣州。733 年(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宣州。742 年(天寶元年),屬江南西道宣城郡。758 年(乾元元年),屬宣歙觀察使宣州。890 年(大順元年),屬寧國軍宣州。 五代,937 年(南唐升元元年),屬寧國軍宣州,隸江寧府。 宋,975 年(太祖開寶八年),南唐平,改寧國軍,仍稱宣州,隸江南路。103年(天聖八年),分東西兩路,屬江南東路宣州。南宋,1166 年(乾道二年),升為寧國府,屬江南東路(亦稱江東路)寧國府。 元,1277 年(至元十四年),屬江浙行中書省寧國路。1357 年(至正十七年),屬江浙行省寧國府。至正二十六年,改為宣州府。 明,1368 年(洪武元年)八月,屬中書省寧國府。1380 年(洪武十三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寧國府。1403 年永樂元年(永樂元年),屬南京直隸寧國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寧國府),直至宣統,所屬府如故。1645 年(順治二年),屬江南省徽寧道。1667 年(康熙六年),屬安徽省徽寧道。太平天國期間,由浙江巡撫兼轄。1865 年(同治四年)仍由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分轄。 1911年(民國元年)1 月,裁府,直屬安徽省。1914 年6 月,劃屬安徽省蕪湖道。1928 年8 月,廢道,直屬安徽省。1932 年10 月,劃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38 年10 月25 日,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1940年8 月6 日,劃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1949 年)4 月22 日,南陵解放,同年5 月13 日,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1950 年5 月26 日,劃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1952 年2 月4 日,劃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是年8 月27 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71 年3 月29 日,屬安徽省蕪湖地區。1980 年1 月29 日,屬安徽省宣城地區。1983 年6 月7 日,劃歸蕪湖市。
二、休寧縣
根據出土文物的考證,休寧一帶至遲在西周(公元前11~8世紀)時期,就已有文化較為發達的定居居天開神秀齊雲山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先後為吳、越、楚三國的領地。秦漢為歙縣西鄉地。秦屬會稽郡,秦末或楚漢之際改屈鄣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為丹陽郡。 [1]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遣威武中郎將賀齊征服黟、歙一帶的「山越」居民,分歙縣西鄉地置縣,設縣治在鵂山(又名「靈鳥山」,即今鳳凰山)之南,故名休陽縣。隸屬新都郡。吳永安元年(258年),為避景帝孫休名諱,改名海陽縣,縣治遷萬歲山(今萬安古城岩)。 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海陽縣為海寧縣。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縣入海寧縣,隸屬新安郡。梁承聖二年(553年),復置黎陽縣,分新安郡置新寧郡,郡治海寧,軲黎陽、海寧、黟、歙4縣。陳天嘉三年(562年),又並黎陽縣入海寧縣,並新寧郡入新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為歙州,並黟歙入海寧。歙州治在海寧。十一年,復置黟、歙二縣,海寧縣篁墩劃屬歙縣,州治遷黟縣。十八年,縣治遷「南當山水口上」(今渠口鄉一帶),海寧縣改名休寧縣(取「休陽」、「海寧」各一字命名),縣名自此沿用至今。大業三年(607年),復改歙州為新安郡,郡治休寧萬歲山。十二年,汪華起兵保郡,據郡治,並轄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稱吳王。次年,郡治遷歙縣烏聊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新安郡仍改為歙州,休寧屬之。七年,縣治遷至萬歲山。 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10道,休寧隨歙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國分15道,休寧隨歙州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八年,劃休寧南境回玉鄉與鄱陽懷金鄉置婺源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休寧屬之。九年,縣治遷至「松蘿山之南」(即今址)。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復改為歙州,隸屬宜歙饒道。次年,廢宣歙饒道,歙州屬浙西道。永泰二年(766年)設宣歙道。析休寧、歙縣地置歸德縣,大歷五年(770年)並回。大順元年(890年)升宣歙道為寧國軍。天復三年(903年)復改宣歙道。休寧均隨歙州而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休寧隨歙州先後屬吳、吳越、南唐。 宋開寶八年(975年)滅南唐,休寧隨歙州入宋,隸江南路。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歙州隸江南道東路。至道三年(997年),改江南道東路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休寧隨之隸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州為路。休寧屬徽州路,隸江東道。二十一年改隸江浙行中書省,二十三年隸江南行台。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徽州路為江南省興安府,休寧屬之。二十四年興安府改為徽州府,休寧隨之隸屬江浙行省。二十六年改隸中書省。明洪武八年(1375年)廢中書省,全國設13布政使司,京畿府州直隸六部。休寧隨徽州府直屬南直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屬浙江按察分司徽寧池太道。隆慶六年(1572年)改屬徽寧道。 清,休寧均屬徽州府。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徽州府屬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設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安徽省徽寧池太道。咸豐四年(1854年)改為徽寧池太廣道,暫屬浙江省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復歸安徽省。徽州府均屬之。徽州徽州歷為路、州、府名,直至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廢府留縣,原領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績溪、休寧、祁門、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縣劃屬安徽省蕪湖道(此時之「道」亦為行政監察區,而非行政歸屬)。民國十七年(1928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休寧、婺源、祁門、績溪、歙、黟六縣劃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休寧。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於「剿共」的需要,婺源縣劃屬江西省,婺源與徽州感情極深,不願脫離母州,人民遂掀起聲勢浩大、持續二十個月的「婺源回皖」運動。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十五日,第八、第十行政督察區改屬國民政府皖南行署,治所設屯溪。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二十三日,撤銷第十行政督察區,歙、黟、休寧、祁門、績溪、旌德六縣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歙、黟、休寧、祁門、績溪五縣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於婺源人民的持續抗爭和徽州其它縣人民的強烈要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江西省的婺源縣被重新劃回安徽省,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一度遷安徽省會於屯溪。 1949年,祁門縣於4月26日、休寧、歙縣於28日、黟縣於29日、績溪縣於30日先後被解放軍二野解放;婺源縣於5月2日被解放軍四野解放,婺源縣的解放標志著徽州全境的解放。由於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的同為解放軍四野,因此為了便於管理,從此將婺源劃歸江西省。同年5月13日,中共皖南區黨委通知,設徽州專區(治所初在歙縣,不久遷往休寧縣屯溪鎮),屬皖南行署(行署初設屯溪,後遷蕪湖),改屯溪鎮為屯溪市(屯溪原為休寧縣一鎮),屬徽州專區,全區領屯溪市和休寧、祁門、績溪、旌德、歙、黟六縣;1952年2月4日原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的太平、石台二縣和原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的寧國縣劃屬徽州專區,全區共領一市(屯溪)九縣(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旌德、太平、石台、寧國)。同年4月12日.廢行署區,徽州專區屬安徽省。1953年12月1日,屯溪直隸安徽省,徽州專區領九縣,1955年屯溪降為地轄市。1956年1月12日,撤銷徽州專區,原領九縣劃屬安徽省蕪湖專區;復升屯溪為省轄市。5月16日,將屯溪交由休寧縣領導。6月,旌德縣並入績溪縣。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為休寧縣轄鎮。1961年4月13日,重設徽州專區。8月16日,又改屯溪為地轄市;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為休寧縣屬鎮。1965年7月19日,復設石台縣,改屬池州地區。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屬縣不變。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1975年12月19日,復升屯溪為地轄市(縣級)。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徽州地區行政公署。同年1月29日,徽州地區領八縣一市,即:歙、祁門、休寧、黟、績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198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歙縣黃山鄉、石台縣廣陽鄉和太平縣建立黃山市(縣級),由省直轄。徽州地區領七縣一市,即:歙、祁門、休寧、黟、績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屬地級黃山市;將屯溪市改為屯溪區;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石台縣劃歸池州地區。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劃歙縣岩寺鎮新立)、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 2004年底,休寧縣轄9個鎮、12個鄉。2005年,休寧縣原有的33個鄉鎮正式調整為21個鄉鎮(註:批准時間為2004年)。對24個鄉鎮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秀陽鄉並入海陽鎮,洪里鄉與商山鄉合並,設立新的商山鄉,鄉政府駐雁里。西田鄉並入五城鎮,汊口鄉並入東臨溪鎮,渠口鄉並入渭橋鄉,南塘鄉並入藍田鎮,藍渡鄉並入齊雲山鎮,冰潭、江潭兩鄉並入溪口鎮,回溪鄉並入陳霞鄉,山後鄉並入汪村鎮,鄭灣鄉的藏溪村、酒店村、文田村、嶺上村、嶺下村劃入榆村鄉管轄,鄭灣鄉的萬金台村劃入源芳鄉管轄,嶺南鄉、山斗鄉、璜尖鄉、白際鄉、龍田鄉、板橋鄉、鶴城鄉、流口鎮、萬安鎮等9個鄉鎮原行政區劃不動,全縣鄉鎮區劃調整後共設9個鎮12個鄉。
5、休寧新宇假日酒店老闆叫什麼名字?
也是一家新的酒店,去年正式營業的。。只能回答這么多了,更多的我也不知道了,你再問問其他人看他們知不知道。
6、休寧學而酒店一桌酒席多少錢?
休寧學而酒店一桌酒席,看你要什麼檔次的,最低300塊錢起。6個菜。
7、安徽休寧哪些名人
休寧歷史上共出了十九位狀元,下面是我們休寧狀元故里大酒店理出的一份詳細的名單,你可以看看。
真乃奇男子也!——金國人嘆服程若川之語
程若川 字型大小、生卒年不詳。南宋汊口人。武狀元,歷任監丞、滁州太守等職。曾奉詔出使金國。
臣盡忠報國而已。——黃賡對答崇禎皇帝語
黃賡 字仲敘,明休寧縣龍灣人。生卒年不詳。明崇禎十六年(1643)武科狀元。生來肩寬背闊,力大無窮。精通武藝,特別善使鐵鞭,人稱鐵鞭王。清兵入關後,曾隨抗清義士金聲抗擊清兵。後出家為僧。
世俗艷稱狀元,近科狀元改從商業者二人,黃思永經營於北,張謇經營於南。——清末民初胡思敬《國聞備乘》
黃思永(1842—1914),字慎之,號亦瓢。清休寧五城人,寄籍江蘇江寧(南京)。光緒六年(1880)狀元。幼喪雙親,歷經磨難,曾教過書、當過太平軍。由翰林院修撰官至四品侍讀學士。後棄官經商。
今朝親與嫦娥約,來日蟾宮任我游。——汪鳴相
汪鳴相(1794—1840),字佩珩,號朗渠,清休寧松蘿山東麓汪村人,寄籍江西彭澤縣黃花阪新屋汪村(今彭澤縣黃嶺縣繁榮村)。道光十三年(1833)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順天鄉試同考官、廣西鄉試正考官等職。著有《雲帆霜鐸聯吟草》,編有《新安汪氏宗祠通譜》。
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失射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吳承恩贈沈坤《二郎搜山圖歌》節錄
沈坤(1507—1560),字伯生,號十洲,明休寧縣城西門鳳湖街人,寄籍安徽太和。嘉靖二十年(1541)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1556年8月,在淮安為亡父母合暮守孝期間,曾組織鄉兵抗擊倭寇,聲震朝野。
天長地久,代代蘭芬。——道觀皇帝 寧
戴蘭芬(1781—1833),字畹香,號湘圃。清休寧城北人,寄籍安徽天長。道光二年(1822)狀元。由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讀學士。曾任福建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等職。著有《望湖軒詩賦》。
寬之則助長叼風,嚴之又重為民累,是宜接之以情,斷之以法,而哀之於理。
——吳信中殿試對策摘句
吳信中字閱甫,號藹人。生卒年不詳。清休寧縣長豐人,寄籍江蘇吳縣。嘉慶十三年(1808)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歷任河南、廣東、湖北三省鄉試主考官,累官四品侍讀學士。道光年間請長假回鄉侍奉父母而終。著有《玉樹樓稿》。
紫清城郭矗高寒,登道飛廉接上蘭。
山色萬重連雁塞,河聲終古落桑乾。
東京禮樂張衡賦,北闕勤名貢禹冠。
十載春明緣底事,秋懷遙睇碧雲端。
——王以銜《秋日晚眺有感》
王以銜(1761—1823),字署冰,號勿庵,清休寧合陽(今屬屯溪區)人,寄籍浙江歸安(今浙江湖洲市)。乾隆六十年(1759)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禮部右侍郎。曾三次參與順天鄉試組織工作,一典江西省試,一督江蘇學政,以文章取士,深得學子敬愛和嘉慶皇帝器重。《清碑傳合集》有傳。
萍蹤別浦匆忙甚,悵杜宇、斜陽催晚。算不如、蝶粉西園,留與綠陰為伴。
——汪如洋
汪如洋(1755—1794),字潤民,號雲壑,清休寧縣城西門人,寄籍浙江秀水(今嘉興)。乾隆四十五年(1780)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入值上書房、任山東鄉試主考官。官至雲南學政。著有《葆中書屋詩集》。
杲日初升萬木低,畫船撐出小樓西。先生正熟朝天夢,門外小禽莫亂啼。——任亨泰
任亨泰字古雍。生卒年不詳。明休寧古樓村人,寄籍湖北襄陽。洪武二十一年(1388)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禮部尚書。曾出使安南(今越南)。
鳳閣隨雙彥,鰲頭冠眾英。——清嘉慶皇帝仁宗賞賜戴衢亨之句
戴衢亨(1755—1811),字荷之,號蓮士,清休寧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庚(今大余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狀元。歷任侍讀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贈太子太師,謚文端。著有《震無咎齋詩稿》。《清史稿》有傳。
過目不忘,真乃奇才出!——乾隆皇帝誇獎吳錫齡語
吳錫齡(?—1776),字純甫,清休寧大斐人。乾隆四十年(1775)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狀元黃軒自言作秀才時,屢試高等。——袁枚《子不語》卷十四
黃軒字日駕、小華,號蔚塍。生卒年不詳。清休寧人縣古林村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又奉召入值上書房。後在四川督辦軍糧病卒,追加三品按察使官銜。
手種梅花一千本,冷艷繁枝絕塵俗。此花與予久自成,任教消受書生福。——畢沅《憶梅詞》節錄
畢沅在陝西境內,聞甘肅有事即能悉心調度,事事妥協,實屬可嘉。——乾隆皇帝弘歷
畢沅(1730—1797),字湘蘅,號秋帆,清休寧閔口下畢村人,寄籍江蘇鎮洋縣(今太倉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狀元。歷任內閣中書、翰林院修撰、侍讀、左庶子、陝西巡撫等職,官至湖廣總督。位居地方軍政要職二三十年,在救災撫恤、穩定邊關等方面有一定功績。
秋漸緊,添離索;天正遠,傷漂泊!——吳潛
吳潛(1196—1262),字毅夫,號履齋,宋休寧縣城玉堂巷人,寄籍寧國。嘉定十年(1217)狀元。歷任承事郎、吏部員外郎、吏部尚書等職,最高職位為左丞相兼樞密使。主張加強戰備以抗禦元兵。後謫貶死於循州(今廣東惠陽。)著有《履齋遺集》。《宋史》有傳。
德瑛辛巳生,長聯十歲。——乾隆皇帝弘歷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金德瑛
金德瑛(1701—1762),小名貴兆,安汝白,號慕齋、檜門。清休寧甌山人,寄籍浙江仁和(今杭州)。乾隆元年(1736)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右庶子、太常寺卿、內產品學士、禮部侍郎,官至一品左都御史。主要建樹在督辦學政,選拔、培養人才方面。生性好古,善於鑒別古代金石字畫。著有《檜門詩存》。《清史稿》有傳。
人生何謂富?山水繞吾廬。人生何謂貴?閉戶讀我書。——汪應銓
汪應銓字度齡,又字杜林,號默林。清休寧縣默林人,寄籍江蘇常熟。康熙五十七年(1718)狀元。由翰林院修撰官至五品左春坊贊善。擅長書法,曾主編《湖廣通志》和《江南通志》,著有《閑綠齋文稿》和《容安齋詩集》。
寄語功名人,進取休太疾。早榮亦早枯。易得還易失。默識乘除機,處滿須防溢。——汪繹
汪繹(1671—1706),字玉輪,號東山,清休寧縣城西門人,寄籍江蘇常熟。康熙三十六年(1697)會試得中貢士,因回家奔父喪而未能參加殿試;三年之後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恩准補考殿試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辭官歸里,卒於揚州。
但作閑人何必隱,不耽佳句易成詩。
戴有祺(?—1711),字丙章,號瓏岩,清休寧縣瑤溪人,寄籍江蘇金山衛(今上海市金山縣)。康熙三十年(1691)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家居守喪,不復出仕。著有(慵齋文集)、《尋樂齋詩集》。《乾隆江南通志》、《中國歷代名人大辭典》等有傳。
8、休寧縣有格林豪泰酒店嗎
您好!目前在休寧縣沒有格林豪泰正式上線的酒店哦!
9、安徽省休寧縣海陽山莊是星級酒店嗎?
安徽省休寧縣海陽山莊應該是星級酒店。